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恢复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恢复经济学范文1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便是环境生态学,同时环境生态学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变化规律,以及其对于人类的影响,同时探索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策,怎样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总而言之,其是一门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重要学科。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应用缺少的原因
2.1在教学环节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
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2.2“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
3.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
对于目前经济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相关人才,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生都必须要明确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各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作用,同时要以培养全面人才为教育目标,逐渐完善考核和评审制度,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
3.2在教学环节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国外生态学教学的经验,并且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入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其次,是教材建设。如何有效的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加入环境生态学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相关人员具有较深的经济学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很深的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样才能使教材做到绿色化。无论是在教材的观点上,还是与环境生态协调方面等,都需要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其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后,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培养教师环境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使教师真正的领悟环境生态学的思想。部分高校还可以设置生态经济学教育专业,从而有效地扩大师资来源,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且要促进他们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这对于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实践教学。高校要积极的组织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社团功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从而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4结语
生态恢复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环境侵权;外部性成本;充分赔偿
在我国,环境侵权数量正日趋增加。环境损害赔偿问题不仅关系到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也关系到公民的基本环境权益的保护和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然而,环境侵权作为一种新型的侵权行为,其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学者们大多是从法学理论上进行探讨,很少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事实上,侵权行为是一种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为。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不能把环境效益的损失转化为侵权行为人的内部成本,从而行为人不会自觉防止环境污染、控制环境侵权。我们有必要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来分析环境侵权的形成原因,寻找最科学的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在法律中引入经济学的方法来有效控制环境侵权。
一、环境侵权的动因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环境侵权的动因。企业在“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指导下,时刻都在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期望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收益。而环境侵权是为实现其终极目标所附带产生的一种副(负)产品。作为一个排污企业,它会尽可能地把治污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生产的总成本。因为大部分治污成本对企业来说属于外部成本,企业不会主动支付这部分成本。而未加治理的污染,会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环境权益,从而产生环境侵权。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经济学者揭示了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是外部性问题。环境权益的冲突,是竞争性环境功能在环境资源稀缺性条件下发生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经济学理论形态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理论由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于1910年提出。1920年马歇尔的学生庇古(pigou)在发展福利经济学理论时指出,外部性是指厂商或者某项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与本活动的成本与收益没有直接联系,从而未计入本经济活动之内的外部的经济影响,它是相对于本项活动财务上所付出的费用及取得的效益出发考虑的。环境侵权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行为。
明知要赔偿还是进行污染,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污染是有效率的,其所受到的损失要低于防止污染所需花费的成本。行为人从不法行为中获利,其获利数额越大,行为人就越可能宁可选择污染后进行赔偿也不事先采取预防措施。其实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事故的发生,任何人也都会愿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但问题在于当事人究竟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来避免事故的发生。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要对促使潜在的加害人采取预防措施产生有效的激励,其先决条件是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赔偿必须等于或者大于事故成本;也就是说,赔偿必须是完全的。
二、环境侵权的责任比较
环境侵权案件中,侵权人和受害者之间的经济实力、信息掌控能力相差悬殊,这种不平衡使得在实践中环境污染案件受害者败多胜少;即便胜诉,受害人也仅仅只能获得因为身体或财产受到损害而给予的赔偿。单纯的同质赔偿常常使受害人感觉得不偿失,认为自己为诉讼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很多,而实际获得赔偿较少,导致污染受害者面对司法救济时态度消极。这使得加害人对于环境的谨慎程度会大大降低,从而造成环境侵权现象泛滥,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公平价值。仅仅赔偿有形损失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在现实的环境侵权案件中未能有效地阻止侵权甚至还有激励侵权的嫌疑。当侵权人在衡量其预防侵权的成本大于赔偿侵权损失的成本时,他宁可侵权,还有可能采取策略或利用机会主义因素逃避被追究的责任;受害人没有正确的激励采取积极的行动寻求损害赔偿,还有可能得不到救济。这样持续的结果便是,环境侵权行为依旧大量发生,社会上的公民仍要为企业的生产获益付出沉重的代价,社会的总体效益下降。
一般性的等价于受害人所受损失的赔偿不足以控制环境侵权,一种更为严厉的惩罚性赔偿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上自法学专家下至普通民众,都在呼吁将其尽快引入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之中,以弥补现行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缺陷。作为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法等国家中广泛适用的一项原则,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环境侵权救济方面正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它是在同质赔偿的基础上通过对加害人课以高过受害人实际损失的赔偿金的形式,对受害人因诉讼而付出的诉讼费、律师费、诉讼过程中的鉴定费以及在诉讼过程中所遭受的心里创痛和消耗的精力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它在有效救济原告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可以加大加害人的违法成本,并能有效地剥夺加害人原本所预计的在补偿性赔偿之外依然可以获得的额外利益,可以对环境侵权加害企业产生实实在在的威慑力。此外,惩罚性赔偿还能够激励受害人提起诉讼,对加害企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进行监督、抑制,防止环境侵权现象的泛滥,从而使法律得到充分的实现。可见,惩罚性赔偿不仅具有填补损害的功能,还同时具有制裁及预防和激励的功能。
所谓惩罚性赔偿,是指由法庭所做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大大提高损害赔偿金,使得侵权成本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可以促使侵权人将外部性纳入考虑,变得更加小心,从而大大减少环境侵权事件的发生。但是,赔偿范围被过分扩张的话,就是将预防或注意的成本过多地分配给企业,会产生生产的低效率,严重限制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企业有可能会为了避免污染的高责任成本而严格限制自己的生产规模。所以,如此设定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虽然避免了外部效应的发生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公平,但却是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的,并且可能导致经济停滞,最终将影响社会的持续发展。这对于社会总体利益来说仍然是不经济的,也是无效率的。正如大卫·d·弗里德曼指出的:我们的目标是取得有效率的预防措施,从而得到有效率的风险水平。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世界:只有在检查成本至少与减少可能发生事故的成本相等的情况下,我才会再检查一次我的刹车系统。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没有风险的世界,而是一个只发生有效率的事故的世界,只有一个事故其本身的价值高于采用预防措施来组织它的成本时,它才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世界:每个人都会而且只会采取成本合理的预防措施。当一种制度课加给人们过重的注意义务以至于超出了这个注意程度能够带给社会的效益时,这个制度必然不利于社会总体效益的提高,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规定责任范围的目标在于,促使社会只发生经济的或者说有效率的环境污染,而不是为了防止污染而杜绝生产。惩罚性损害赔偿运用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中仍然是不经济的,因而仍然是不可取的。
三、改进路径的选择
在法经济学领域,损害赔偿制度应当是一种将外部性内化并因而产生出有效率的选择的法律机制。效率一词被波斯纳用来表示使价值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科斯指出,公害普通法可以被看作一种通过将财产权分配给对他最有价值的那一方当事人而增进资源的使用价值的一种尝试。确定加害人应在何种范围内进行赔偿取决于何种赔偿范围的设定更有利于社会财富最大化,因此社会财富最大化原则是判定是否应当赔偿以及赔偿多少的标准。在波斯纳看来,所谓财富乃是个人为某物进行的自愿的支付或者自愿接受的数额,财富最大化原则就是支配法官所进行的对较高价值的选择原则。
(一)财富最大化原则
在经济学家看来,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确定最有效益的污染水平。也就是说,外部效应也有个最优值的问题。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设定以实现最优污染水平为目标。企业有了一个合理的预期,会将预防成本和污染的责任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其生产规模将会控制最优污染水平所对应的生产总量,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正是经济学家所苦苦追求的目标。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应规定的赔偿范围是能够完全将外部性内部化的赔偿范围,即应确立充分赔偿原则:侵权人赔偿受害者所有的损失,使受害者恢复到侵权发生前的状况。只有这样,外部性因素才会被行为人充分考虑到行为的成本中。使受害者恢复原状也正是庇古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所暗示的,侵权者强加给受害者一定的成本,所以要支付与受害者因此所遭受的损失相同的数额,这样就给了侵权者一个动机,使其在做决定时恰当地考虑外部成本。
(二)环境侵权责任的改进方案
既然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弥补受害者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所有损失,使受害人恢复到原有的状况,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既有人身、财产损害,也有对公众的环境损害,那么环境侵权财产损害赔偿范围应包括如下:
1.财产、人身损害的赔偿
财产损害是指由于侵权行为侵害了受害人的财产权或人身权而致其经济利益之损失。对这种行为而致的财产损害各国一般实行全额赔偿原则,包括赔偿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也就是既要对现有财产的直接减少进行赔偿,也要对在正常情况下实际上可以得到的利益进行赔偿。人身损害指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人身权、健康权等的侵害,并致受害人伤残或死亡。对于人身损害应当赔偿由此引起的全部财产损失,包括必要的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后的生活补助费、死者丧葬费和死者生前所抚养的人的生活补助费以及其它必要的费用。
环境侵权对人的精神状态、健康状况、生活条件均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遗传因素危及后代的身体健康。而这种已经形成的损害和潜在的危害,采用排除侵害等方法难以消除,而基于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的实际赔偿费用也远不能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因此借助精神损害赔偿给予经济上的赔偿和精神上的抚慰是合理的。
2.环境资源损失的赔偿
由于自然环境具有特殊性,在污染损害情况较重时环境往往无法恢复而导致一种连续性的损失,因此环境资源损失的赔偿其实应该作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往往是被忽略的。从中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例看,由于中国的法制水平还很低,对环境的损害以及恢复的费用的主张非常少。这种现状使得企业可以将污染的后果强加给社会,企业必然会怠于采取环境损害的预防措施,从而导致社会承担巨大的、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成本,因此既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公平的。无论是基于效率的考虑,还是基于公平的考虑,环境资源损失的赔偿都应该纳入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环境资源损失的赔偿具体应包括三个部分:环境资源经济价值损失的赔偿;环境资源生态价值损害的赔偿;环境污染后的恢复费用的补偿。
(1)环境资源经济价值损失
环境经济价值的损失作为法律认可的一种实质性损害,已经成为法律救济的对象。但是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由于中国法制水平及受害人的法律知识有限等原因,在现实中提起这种主张的很少。例如,一个农民的农田被污染,导致农作物绝收,他最多只会提出对农作物的损害赔偿请求,而不会提起对土地使用价值降低的赔偿请求。法律规定的赔偿范围应明确包括这一点。
(2)环境资源生态价值损害
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不是传统意义的财产。法律认可的损失通常是那些可被认识、感知,进而可被界定。再进而可被数量化,最后又能被社会的某种规范或标准认可,如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损失。在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虽然人们已经揭示了环境资源的多方面功能,如调节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信息功能等,但是能在传统经济学中真正获得规范和恰当的价值计量的,仅占少数,主要集中于承载功能和生产功能的一些内容。不可能期待环境资源的损失有一个全面、精确的计算,因为人们是用永远有限的知识去认知一个无限复杂的自然体。的确,目前我们只能在知识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计算环境资源的生态损失。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应用已有的成熟知识去计算环境损失;另一方面应以一种开放式的态度去容纳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司法实践去传达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计算环境损害赔偿数额时也要将环境的生态效益考量在内。至于具体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采用波斯纳提出的“影子价格法”等间接计量的方法。
生态恢复经济学范文3
1循环经济学的内涵
目前普遍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因此,并没有把循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宄。例如,诸大建认为,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忽略了生态环境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平衡,过分强调扩大生产来创造更多的福利;而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着眼点在于如何通过对有限资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如何通过减少废弃物来获得更多的人类福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奈民夫。那顺、梁继业和邢恩德认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排泄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门学科称为“循环经济学。徐大伟和王子彦通过梳理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贡献,指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应该是兼具微观、宏观和宇观思想的、以‘生态一经济一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为研宄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其文章认为“循环经济学”这一名词是由吴季松提出的。而吴季松认为“系统论与生态学是循环经济学的两大支撑”,“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要像生态系统中一样,建立起经济系统中的循环组分;与生态经济学同一理念,但研宄及措施更为具体”。
从已有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文献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学的研宄对象就是循环经济。而对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也存在不同的见解,目前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的探讨可以归纳为三类观点:第一类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第二类是从生产的技术范式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使生产过程的技术范式从“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转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第三类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来定义循环经济,都承认“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三项基本原则,也是循环经济论点的最为显著的内容。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根本在于“循环”: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转的线性经济系统,而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一个闭路循环系统。因此,不妨将循环经济学定义为以“自然—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系统为支撑,研宄在既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以缓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为目标,运用经济学方法研宄物质流、能源流的运行机理、方式、技术、效率、机制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1循环经济学是以“自然一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视角为研宄的切入点
当前的经济学研宄对象业已从经济系统本身的一元思维拓展到“自然一人类社会”二元思维,但是,“21世纪的主要矛盾由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力带来的经济增长)变为需要大幅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单位自然资本带来的经济发展)”。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更需要通过在区域系统运行的不同产业之间、同一行业之间进行有效的物质与能源交换。因此,循环经济学中的空间概念,将跨越生态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以及各个产业内部系统和产业系统之间,以及社会一经济系统,而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内寻求物质流、能源流配置效用的最大化。
1.2循环经济学是深层生态学的应用与发展
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认为两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生态思想,这种本质上有别的观念反映在当代生态运动的具体行动中便有了完全不同的现实主张。例如,在解决污染问题上,浅层生态学通常的做法是,用技术净化空气和水,缓和污染程度;或用法律把污染限制在许可范围内;或干脆把污染工业完全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与此截然相反,深层生态学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评价污染,关注的是每个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生存条件,而不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方面R。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学不是一个解决局部或部分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经济科学,而且从更深层次的问题揭示、更大范围的系统设计、更为有效和长久的解决措施方面,来提升“自然一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系统的运行效率。
1.3循环经济学的研宄目标是着重借鉴经济机制与杠杆,合理组织资源利用、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与保护
其中也要考虑这一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例如,仅仅从资源循环利用来看,循环利用的次数越多越好。但是,如果考虑到每一次循环,都需要添加额外的能源与物质,比如附加的机器、运输的基础设施等,则就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生产流程、工艺或资源、环境、生态条件下这一循环利用的程度。
1.4循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应用经济学
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目前一些分析十分注重将技术经济的分析应用到循环经济研宄的具体领域。当然,循环经济学的研宄并不限于技术层面、自然系统层面,而要寻求有利于形成循环型经济模式的社会经济制度。
2循环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异同
循环经济学的研宄是以“自然一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系统为支撑的,而自然系统又是由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及自然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这四者之间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还是同一自然界的不同表象,从而又是相互区别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性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可再生性和资源禀赋,由于资源贸易的发展,使得自然资源的区域约束性相对减弱;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主要在于环境容量;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灾害发生的风险程度;自然生态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主要表现在生态阈值。由此可见,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和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性和影响途径是不一样的。
依据自然界及其组成系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自影响,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经济学是以资源持续利用为基础,研宄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资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经济学则是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研宄人类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经济学则是以生态阈值为基础,研宄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学科。
当然,如果从大资源、大环境、大生态的概念出发,则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又是重叠和交叉的。例如从大资源的角度出发,则不仅研宄自然资源,还研宄社会资源,当前一些资源经济学的研宄内容就是这样的。除此以外,还可以将自然环境理解为环境资源,将自然生态理解为生态资源,从而扩大了资源经济学研宄的范畴。还有即是从大环境的角度,将资源、生态纳入环境系统,并将其作为环境经济学的研宄内容;也有的将资源、环境纳入生态系统范畴,并从大生态的角度来研宄生态经济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区别。
对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划分可以看出,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可以涉及到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的相互内容,因此,需要综合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三门学科的内容来加以分析与研究,这就需要产生一门新的学科。这门新的学科就是循环经济学,其从资源集约利用、环境污染最小化以及生态循环利用三个角度来实现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的统一。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学是一门有别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新兴的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它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全面、系统地描述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的,一旦形成为成熟的学科体系,其将高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反过来还可以引导这三门学科的发展。
3循环经济学研宄视角的比较与发展趋向从当前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来看,其研究视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3.1技术流程分析
这主要是从事技术科学的学者,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思路引入到生产流程,并通过对生产流程过程中资源投入、循环利用及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工程流程或技术建议。例如,有学者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按照物质守恒定律,针对产品中所含的某一元素或某一稳定混合物,研究其基本规律。图2表示产品产量变化情况下,资源效率与循环率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提高循环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或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资源效率有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循环率对于资源效率的增长要小得多[10。从这一研究可以看出,资源效率与循环率之间的关系Fig.2Therelationbetweenresourceefficiencyandrecyclingrate资源利用效率与循环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完整的或真正经济学上的效率;对于产量持续增长情况下循环利用效率对于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要小,这也是一个假设,有可能在资源环境价格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即便扩大产量,其生产者也是注重资源集约利用,从而改进生产流程,促进循环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里还需要考虑不断增长方式的成本与效益,如引入新的生产流程与工艺以提高循环利用效率所需要的投入及预期产出。对于企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要对比分析采取循环技术和新能源的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从而确定循环技术的可行性。
3.2深层生态分析
这主要表现在区域循环系统(如循环农业、循环工业等)的构建方面。例如,在生态工业园中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进人大循环的,因此还应建立把使用后的产品进行回收、加工和处理的企业。这样,在生态工业园中,既有中、小循环,又有大循环,如图3所示,在a、b、c、d、e、f阶段,企业A',B',C'分别承担企业A,BC的产品使用报废后的回收、加工和处理。然而,按照深生态学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实现收益分享、共同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存在资源链断裂而带来的市场风险问题,因此,还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建立收益分享机制的同时,构筑风险分担机制,从而建立更为可靠、稳固的循环经济共同体。
3.3模式分析
目前,很多研究都是在从企业、区域、社会层面分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且结合各地实践提出具有更为具体的模式内容。例如,有研究结合江苏省发展实践提出了七种模式:工业生态整合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结模式、生态农业园模式、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商业化回收模式[11。同时,各地还在积极探索模式推广,以不断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当时,总体看来,对于模式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还有待増强,尤其是实行循环经济的时期相对较短,还难以分析模式推行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循环经济实施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从战略、立法、规划、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践分析与总结。就总体而言,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运行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尚不多见,由此可见,循环经济还处于定性探讨与实践探索阶段,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业己走在了循环经济学理论探索的前面。
生态恢复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
价值2009年11月26日,政府出台关于2020年碳排放降低目标的整体规划,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现阶段,针对低碳经济所进行的研究不断升温,而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又是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从经济学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尤其是对其经济学价值进行研究,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强势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1.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学侧重于生态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是生态与经济相融合而衍生出的边缘学科。低碳经济则是根据生态变化规律而进行重构的科学体系,目的在于将经济原理与生态系统相结合,进而形成全新的生态经济,并以此作为指导公众生产、发展的理论依据。生态经济注重生态的平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具有“三高一低”转变为“三低一高”的典型特色。也就是将低效率、高能效、高成本、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崭新模式。生态经济体现出生产活动与自然发展的顺应和谐性,也就是强调经济发展必须服从生态规律,从而形成绿色化发展的态势,强调“绿色GDP”理念。在温室气体严重威胁人类发展的前提下,低碳经济被广泛倡导,提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指导思想。低碳经济思想的提出与当前资源危机以及经济主体的客观反省有直接关系,生态与经济并非对立关系,在经济主体的协调下两者能够成效互补效应,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气候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气候经济性学概念的提出源自2005年,德国学者施瓦茨在《气候经济学》中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气候与经济所形成的密切关系。由于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对于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其破坏程度不低于战争和全球经济危机。气候对经济所形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公众的设想范围。气候经济学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为主导,诠释出气候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低碳经济则主要侧重研究二氧化碳超量排放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从本质来看具有高度相似性,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国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主要以气候经济性为依据,这一取向对于国内经济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3.资源环境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探索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寻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律,从而使经济发展兼顾环境效益,主要研究内容有对环境污染损失进行评估,对环境治理成本和产出进行评价,根据生产排污量确定其收费标准,确定科学的排污指标并界定其转让金额。资源环境经济学重点研究资源的既有价值,提出环境破坏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并明确其核算方式和解决对策。从高碳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低碳对环境的保护层面来看,低碳经济与资源经济之间有着交叉联系。当前,资源经济性已经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学科内容,在低碳经济研究中,要充分借鉴其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低碳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1.缓解国际经济合作矛盾,构建完善的国际经济学体系
在既有的经济性研究理论中,主要理论思想体现在利用国际领域的经济合作提升本国经济发展能效,进而提高本国经济贸易的国际实力。如果单纯从经济收益层面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生态效益层面而言,则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环境问题将更加棘手。现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微笑曲线”的整体格局,也就是将曲线低端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转移至欠发达国家,这就使这些国家面临更严峻的环境与生态危机,如资源的过度开发、有害气体的过量排放等。但是二氧化碳具有高度流动性,最终会危机全球大气和生态环境。由于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这也会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冲突。在当前的经济换做中,这一问题尚不能完全避免,以国际视角进行的低碳经济合作则有助于破解这一问题。此外,低碳经济是以全球生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从这一特点来看,该理论能够融合与国际经济学研究范畴,从而使其研究领域有所拓展。在传统国际经济学研究中,更侧重于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提高本国经济发展效率,而未将国际社会视为整体进行研究讨论。如果单纯应用这一理论,则每个国家都会遭受环境损失,因此只有将低碳经济融合其中,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国际经济学价值。
2.为经济发展新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经济活动破坏性较低,虽然也会产生部分温室气体,但是在生态系统的调解下能够得到恢复和平衡,经济与生态之间处于协调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和化工原料的应用使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增加,凭借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已经无法消除温室气体的破坏影响,进而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经济学侧重于对财富指数提高的研究,将物质作为核心,以农学为基础的经济研究领域则侧重于物质种类的增加,商学派经济学家则关注货币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性则以本国GDP的增长作为核心要务。如果单纯以上述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则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近年来低碳经济、生态经济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成为经济性研究的重点内容。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威胁全球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其产生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中的不科学方式,对于不科学方式的转变已经形成了系统性工程,必须有经济性理论进行指导才能实现其预期效果。低碳经济理论有利于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促进消费方式发生转变
从当前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拉动物质消费有可能造成温室气体排量增加,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则可能导致消费环境受到抑制,这就是低碳经济与物质消费之间形成冲突,也就是经济学领域所提出的“目标冲突”。运用低碳经济理论,则能够对目标冲突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解决。对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来说,对于享受性消费更加注重,甚至崇尚奢侈消费。如果不能改变当前利用物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那么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会无度增加,对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低碳经济不但倡导生产形式的改变,同时也会倡导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所改变,改变以往对物质消费的高度依赖,进而转向精神消费领域,使其成为经济驱动的主动力。
4.拓宽环境问题解决途径,充实经济学研究内容
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负外部性”问题始终存在,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增税,二是产权界定,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在于必须有政府机制的干预才能产生作用,带有明显的国界局限性,这就为温室气体的产生这一国际性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障碍。而借鉴低碳经济理论当中的“碳交易、碳关税”等方式,则有利于提出更有实践价值的改进对策。同时,低碳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融合了金融、国际贸易等新的内容元素,但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其复杂性、不确定性,使传统经济学必须在风险控制、贴现管理方面引入新的生态概念,对这些传统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从而使低碳经济与经济性研究融为一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在形式上出现了巨大变革,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由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公众倾向于将相关学科理论作为研究低碳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鲜明的理论指导,那么经济活动就容易偏离预期目标,从而造成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以及经济性价值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突出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基础,体现其经济学领域内的特殊价值,从而形成更完善的理论支持体系,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指导。
作者:张佳萱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鲁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商,2015(17).
[2]高南林.低碳经济理论基础及经济学价值解析[J].商业时代,2014(16).
[3]成晓彤.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3(12).
生态恢复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1生态经济的概念
生态经济是指人们合理利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及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内,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物尽其用。并在挖掘过程中发现扩展出新的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体制,促进社会文化和谐、生态健康平稳、环境美丽适宜。生态经济的本质是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实现自然、社会、经济三者的良性循环,创建出复合型生态系统。该复合型生态系统能很大程度上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与人类生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经济的特点
2.1时间性
生态经济的时间性指自然中的各种资源可以突破利用有限性,从而实现持续利用。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再生产,我们的后代也应该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享受自然资源,我们没有权利更不应该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为我们自己获取更多的资源。我们应该结合“财富转移”政策,将属于我们后代的财富保留下来,让他们和我们拥有一样的生活空间以及发展机会。
2.2空间性
生态经济的空间性指自然资源的利用在空间上具有可持续利用性。个别地区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发展经济时不能影响到其他地区需求的供给能力,生态经济要求各地区自然利用互相支持,共同满足各地区人们的需求。同时,对于农业资源的生态经济发展要求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实现共同分享环境、共同建设发展。
2.3效率性
生态经济的效率性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新时期,随着社会科技的持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经济的坚持研究,提出了“低耗、高效”的新型资源利用方式。在先进科技的支持下,人们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单位产出时消耗最低的资源和付出最小的环境代价,进而使资源出产效率不断提升,经济支撑能力持续上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资源和环境前提。
3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以及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极为不平衡,这导致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在缓慢下降,但总的数字还是偏大,而基尼系数展现了全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比重,基尼系数越大,居民收入差距越大。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的基尼系数为0.465,按照国际上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提供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到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到0.4表示较为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显然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已大大超出了合理范围。
4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恶化逐渐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表现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业化肥及数种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是促使我国生态环境严重的失衡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生态环境平衡也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5地区生态经济的模式
5.1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模式
在我国比较偏僻的高原地区,经济落后严重,这里的居民为了维持生活,盲目采取一些可以短时间内获取高额回报的发展方式,导致这一带的生态环境快速恶化,恶化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里的居民的经济发展,无形中形成了“贫困———粗放型增长———环境恶化———贫困”的恶行经济循环系统。而这些地区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这里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最为突出,对于这里的生态环境状况,经过分析我觉得应该采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模式,首先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兴修梯田,小流域治理等管理,逐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生态建设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建立一定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内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快速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在部分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鼓励居民合理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既发展了经济,也保护了该地区的环境。
5.2资源互补模式
大同、包头、银川等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能源,这些丰富的能源帮助这些地区的居民发展经济,使他们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是这些地区以资源开采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方式,一方面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工业污染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而这些地区所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及水资源短缺,这要求这些地区必须采取资源互补模式,这有利于这些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现有的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把资源产业做大并扩大贸易,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能力。物尽其用,废弃资源再利用也是该模式必须要求的,这样可以发展循环经济,极大的降低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同时在这些地区引进高科技技术,以再生能源代替非再生能源也可维护生态经济。
5.3优势资源开发模式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资源,我们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现阶段的高科技技术,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给予不同的市场分析,从其资源优势出发引导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从而降低与一些发达城市的差距。如:西南地区工业污染较少,水、热、光能等资源充沛,可以依靠先进的科技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生态农业,建立符合当地自然资源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贵州具有文明世界的茶叶、烤烟、稻米、猕猴桃等天然资源,可以就这些产品结合先进的科技进行产品深度加工包装,销往世界各地,这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大规模的生态种植也可保护当地的生态经济。
作者:高琦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参考文献
生态恢复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水利经济 水资源 探索与实践
水是生命的起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都江堰、郑国渠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古往今来人们在不停地探索和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一种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经济形态就是水利经济。
所谓水利经济,是指人类根据水资源条件在不同的区域所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经济系统。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理解,试对水利经济的概念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水利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利是一切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建国以来,我国的水利事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我们还应当看到,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依然是我们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瓶颈,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全面发展水利经济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二、水利经济的特点
1、系统性
水利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到经济学中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同时还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等。
2、稀缺性
根据相关资料报告,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5330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水资源量为476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8.8%;南方水资源总量2056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1.2%。世界人均水资源量为6918立方米/人,中国为2220立方米/人,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别较大,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难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量持续增长,水资源短缺将长期存在。
3、竞争性
水的问题,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水利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效、有序的竞争必不可少。这里其实是水与经济的关系。而经济发展,其承载力要有一个度。这种度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综合系统。一个流域应该有一个综合承载力。如果你超过了这个承载力,就会自然的产生竞争,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在开发、保护、竞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4、其它特性
水资源说到底它是政治问题,政府在水利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水资源的特性决定了水利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水利设施加大了投资力度,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更加重视,这给现代水利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水利经济的组成
1、从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利经济
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自然水经过加工处理以后能成为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工业用水等等。这些都是水资源自然资源属性的具体表现,它能够为人类产生经济价值提供效益。从这方面发展的水利经济体系主要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农田灌溉及节水工程等,其中节水技术是现代水利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资源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利经济
水资源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征。作为自然资源之一的水资源,其第一大经济特性就是稀缺性,其稀缺性同时包含着物质稀缺性和经济稀缺性两个方面,当一社会机构取得一定的水域所有权后,那就视为生产工具,能为所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方面主要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利经济
水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在作为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要处理分解、净化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等,这就需要使用者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进行保值和增值,由此产生出来的经济产业包括污水收集与处理、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水生态保护、水体净化与恢复技术等。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利经济
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功能表现为:水资源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都包含水,都需要水来维持。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利经济主要包括绿化建设、植被与恢复、湿地保持、地下水保护等。这些是生态和环境的基本要素,也是水利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
四、现阶段如何正确发展水利经济
水利经济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模式,现阶段水利经济则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要把和水相关的因素,整合成一个系统,不是靠一个个分散的部门能够管理好的,而是要更好的发展水务一体化体系建设;强调资源整合和政府及市场调节作用。
1、政府的作用
水资源属国家和集体所有,水务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实行水资源的使用权与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权利,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动作规则。
2、市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