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的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天技术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天技术的起源

航天技术的起源范文1

美国网媒称,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之后共送12人进入太空,并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和太空授课。专家表示,尽管这些成就的取得比美俄晚了数十年,仍足以使中国成为人类太空事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约翰逊・弗里泽说:“他们显然已进入航天国家的第一梯队。”

CNN的报道着重评价了中国任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执行太空任务。文章称,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实现手控交会对接的国家,而这些努力也证明中国正在向一个独立掌握先进空间技术的航天强国发展。

英国广播公司说,中国的太空项目正在创造新历史,这是通过将该国首位女航天员送进太空实现的。中国即将加入这样一个小型俱乐部: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七个国家的女性上过太空,而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是通过自己的飞船完成这项壮举的。

法新社说,中国将航天计划视作其全球地位日益增强的技术能力,当前计划的目的是使中国具有一个空间站,能让航天员在其中独立生活数月,就像以前俄罗斯的“和平”号轨道站和国际空间站一样。

第一,在发展太空精确导航技术,宇航材料技术,太空辐射防护技术,深太空飞行器测控技术,太空环境下生命保障技术,以及微重力条件下的生物、医学、材料等科学实验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领域抢占制高点,带动和引领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深入开展,提升科学技术综合竞争力。

第二,在显示国家综合实力方面,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第三,从军事应用来讲,可以安全地登陆其他天体或准确地撞击其他天体,就不难准确地捕捉、控制或摧毁敌方的卫星和其他航天器。在高度依赖天地一体化信息支持系统可靠运行的现代战争中,这意味着可以对敌方信息链乃至整个国家军事能力进行灾难性攻击,这种能力具有军事上的战略威慑意义。

航天技术的起源范文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剖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多种装置及系统应用高新技术.本文作者以北京奥运开幕式盛会诠释多媒体数字高新技术特色及中国元素广告魅力.

关键词:多媒体;中国元素;艺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1.问题提出:

曾经闭关锁的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今天主宰了世界舞台,将奥林匹克迎进了东方古都.画卷述说文化起源与发展…令人目不暇接的中国元素,约40亿万人次的观众从中领会到中国历史长河沉淀的古老文明,领会到神秘的东方文化。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视觉盛宴,是如何开花结果的呢?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北京奥运开幕式几项高新技术.如“活字印刷”;“鲸鱼”自在游动;“航天技术”;“地板”不被踩坏;直径18米“地球”;“微烟烟花”。

2.2研究方法笔者收集查阅了大量中央电视体育新闻资料。以及有关北京奥运开幕式数据文献资料等方面的资料。并对次进行整理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表演操控“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带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不是由机械操控的,而是由上千名演员表现的。技术人员在他们的“演出套”上设计了各种节点,提示里面的演员能找到坐标,找到队形,提高了节目的准确性。这是首次在大型文化活动中使用技术监控系统。把所有的流程都通过计算机控制。同时又实施了先进的通讯系统,为1.8万个演员配备了耳麦。感受到“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得到完美演绎。

3.2影像保证“鲸鱼”自在游动

采用了大量世界尖端的新技术,也就是这灯可以360度旋转,所谓多媒体就是播放的是多媒体信号,数字电影灯则表明它数字化的控制方式。这一技术的采用使得包括场地和膜结构“碗边”在内的整个“鸟巢”仿佛变成了一个数字电影院,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银幕。此外,保证画面的持续、流畅。于是,很好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3后台采用航天技术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使用了大量载人航天技术。 主火炬的驱动系统设计,其中画轴中使用的纸就是新开发出来的“蜂窝材料”。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设备运行方向、速度。直径3米多、行程11米多的主火炬,运行控制误差还不到2毫米,精确度达到万分之二。开幕式上空设备的控制台,是总装设计总院研发的第四代控制台“神舟4000”,开幕式的控制系统装上了类似神舟飞船上的“黑匣子”。其他核心技术全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

3.4舞台确保“地板”不被踩坏

变幻莫测的舞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近2万平方米的“地板”不仅开合升降,承载近6万个LED装置,还要经受近2万名演职人员和1万多名运动员的反复踩踏。工程人员采用的是夹层的方式,在两层板材之间铺设线槽,并用滚珠的方式将这些板材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这个“舞台”经受住了考验。开场的画轴打开在一个巨大的LED屏幕上。上面铺了44000颗LED。高科技的LED地面经过反复测试,完全经得住演员踩踏、水浸等考验。

3.5地面隐藏直径18米“地球”

演出核心的中心舞台,是一个直径20米的升降台,藏在体育场中央的巨大“地坑”中,“地坑”顶端的盖板可以平移。卷轴和“地球”都是从这个“地坑”升起。原来,这个“地球”是先压缩在地下的,也就是说,球体结构必须是柔性的。演员们靠威亚(吊钢丝)技术帮助的演员们十分辛苦,装有九个轨道,58名演员用维亚拉着,像失重般进行倒立行走及空翻等高难度动作。这项技术是国内首次使用,国外也不多见。

3.6天空“微烟 烟花”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尽管将燃放4万余发焰火,但所造成的烟尘污染却为近几届奥运会开幕式最少的一届。此次焰火实施方案采用的是“膛压发射”专利技术。这项技术能够通过控制膛内压力和发射高度,同时发射几十发弹丸,在同一高度起爆,还可调整形成不同造型。其平面造型如“大脚印”、“笑脸”等十分成功,是本次焰火发射的主力军。这就要用到科技部立项支持的空气发射技术。该项技术利用高压空气和芯片焰火弹。

4.结论

4.1东方古都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我们将自己最值得骄傲的灿烂文化,用最现代的视听手段包装。“太极”这段内容把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价值观,用很好的形式进行了诠释。把外国人十分欣赏中国功夫的元素进行新的解读,解释了中国人心目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幅缓慢打开的中华文明画轴长卷。击缶而歌的欢迎仪式,活字印刷的奇妙舞蹈,孔子弟子的一吟三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精致悠远,木偶与京剧的巧妙结合,丝绸之路的沙漠大海,簪花仕女的雍容优雅……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以“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为题。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况通过礼乐体现,全篇以唐朝为基本意象,集中在画面上展现。唐宋元明清各一幅名画、盛装的仕女、中国的龙柱等,象征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气象。

4.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一幅永远不可复制的画卷

中国的长卷不一定为全球人所知晓,但13亿中国人则一定不陌生。水墨画重视意境、艺术的情趣,蕴含了中国人的哲学观。用现代舞的形式表现,人变成墨,在纸上画上山水、太阳,这张纸是整体设计中最具匠心的构思。全世界上万名运动员和现场的艺术家以及儿童们共同完成的这幅画,超越了绘画,超越了体育,是盛大感人的行为艺术。完全“以人为本”,着重表现了时代中的人:用身体搭“鸟巢”的演员们,凌空放飞风筝的小女孩,吞吐天地的2008名太极拳师,将黑白画染成彩色的五大洲儿童,2008柄小伞撑开的孩子们的笑脸,在“地球”上奔跑的人等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配以中西合璧优雅舒缓的主题歌《我和你》的天籁之声,使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千年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从打开画卷的那一瞬间就向世界娓娓道来。

结语

开幕式完全地融合了传统文化好现代科技。立体表演未来10年难以复制,击鼓而歌;奥运五环的展示是经典;活字印刷节目最有特色;主火炬点燃到了最;地球的创意很有挑战性;浪漫是开幕式最大特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理念最完整的阐述,除了展示中国文化之外,更要展示当代中国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魄。展示出了中国的辉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应该成为未来人们无数次重温的经典。 附件(个)中国已经在全世界展示出越来越高的地位以及更强大的国际化梦想。而同时又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这也许是我们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元素。

参考文献:

航天技术的起源范文3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月球是研究地球、地月系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对象,也是人类实现向外层空间拓展的理想基地,同时也是研究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月球探测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国际月球探测发展规划通常按照“探、登、驻”三步走的策略来制定,在完成无人月球探测工程之后,实施载人登月工程和月球基地工程,是人类实现对月球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关于月球基地的概念有很多种说法,通常我们把在月球上建立的可供人类长期居住、生活及开展各种技术试验、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的各种基础设施统称为月球基地。按照建造阶段的不同,月球基地的发展要经历无人月球基地阶段和载人月球基地阶段。如果不特别指明的话,本书中提到的月球基地均指可供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载人月球基地。

近年来,在每年由国际宇航联合会(IAC)主办的国际宇航大会上,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出月球基地的建设规划设想。到目前为止,已有近千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了月球基地的建设方案,同时还提议联合建造国际月球基地。从公开的资料来看,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洲空间局等国家和组织,都提出了建设月球基地的规划设想,并为工程实施作了积极准备。

1 月球基地的任务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月球基地任务进行了大量开放式的论证,结果可归结为人类社会资源和能源的重要补给站、特殊环境的天然实验室、特殊材料的生产基地、对宇宙空间的天然观测站、深空探测的中转站等,其最终目的是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探索浩瀚的宇宙。综合多国科学家的认识,可将月球基地的任务归纳为月球科学研究、月球资源开采利用、科学试验平台、月基空间观测站和载人深空探测中转站等五大任务目标。

(1)月球科学研究

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已有50多年的历史,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分布和空间环境等建立了初步的认识,但总体来看这些认识还非常有限,远远无法达到利用月球、开发月球,建立人类新的生存空间的目的。通过建立月球基地可完成诸如月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表面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近月空间和月面环境、月球和地月系的起源与演化等月球科学的研究,也是研究地球、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有效途径。

(2)月球资源开采利用

能源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将是未来威胁人类生存的首要大敌。目前,科学家正在寻找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并将希望寄托在太阳能和核聚变等清洁高效的能源上。月球拥有丰富的氦3和太阳能资源,很可能成为未来人类新的能源基地。此外,月球上还储存着丰富的硅、铝、钛和铁等,也是未来补充地球矿产资源的巨大仓库;还可通过矿石提炼方法获取月壤中的氢和氧等,直接生产飞行器所需的推进剂等。

(3)科学试验平台

月球没有大气,也没有电磁波的吸收与辐射,仅有弱重力场,使得许多无法在地球上开展的研究、实验、制造和加工,都可在月球上完成。例如,可持续研究钙元素在弱重力场环境下在人体中的循环情况,从而改进关节炎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改进心脏和动脉疾病的治疗等;研究在低重力环境下进行晶体的生长,从而研制生物制品、特种材料等;人类在地外长期生存时需建立自给自足的受控生态循环系统,月球基地可进行低重力环境下植物多代繁殖、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等技术的研究和试验,这对于验证由植物人微生物组成的循环生态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4)月基空间观测站

在月球上建立空间科研基地,进行空间天文学等研究,将有助于人类认识月球、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月球背面是放置天文望远镜的理想场所,其稳定的地质构造,没有大气干扰、光污染,以及永久阴影区的极低温度,都是天文观测值得利用的绝好条件。月球正面永远面向地球,在月球正面建立观测站,可以对地球实施长期监测。此外,月球基地也是监视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小天体的观测站,可作为早期预警的前哨站。

(5)载人深空探测中转站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基地将成为人类进入深空的跳板和中转站。由于月球没有大气、磁场,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的1/6,因此从月球上发射大型航天器,相较于地球容易得多;可以在月球上实现对航天器的建造、组装、维护和补给,并从月球或月球附近直接奔向深空。此外,月球也是开展人类长期宇宙航行任务的最佳实验场,可以完成诸如生物再生式循环生态系统、宇宙长期航行心理学、低重力环境医学和星体表面探测作业系统等的研究与实验。

2 月球基地的类型

关于月球基地的类型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按照可移动性来划分,可分为移动式月球基地和固定式月球基地。

2)按照基地与月球表面的结合方式,可分为地上基地、半地下基地、地下基地。

3)按照使用寿命来划分,可分为临时性基地、半永久性基地和永久性基地。

4)按照建筑材料划分,可分为利用充气可膨胀展开结构的柔性月球基地、硬结构式的刚性月球基地,以及利用月壤建筑或者在月球溶洞中构建的建筑式月球基地。

5)按照对地球供给的依赖程度,可分为完全依赖式、部分依赖式和自维持式。

6)按照使用用途划分,可分为能源开发基地、农业生产基地、空间制药基地、深空探测中转站以及军事战略基地等。

3 月球基地的发展阶段

月球基地的发展过程通常是初级月球基地(也称为月球前哨站、月球科考站)中级月球基地高级月球基地月球工厂月球移民区。

由于人类到目前为止对月球的认识和理解还较为有限,因此基于现在的航天技术水平,月球基地的建设过程往往较为复杂,建设周期通常较长。从容纳数人的初级月球基地建设成为可容纳上百人的高级月球基地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如果最终建设成为月球移民区则需要近百年的时间。

(1)初级月球基地

初级月球基地,也称为临时性月球基地、月球前哨站、月球科考站等,最多可容纳6~20人在基地内作短期停留(几个月),使用寿命1~10年左右,基地的物资供应,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基本完全依靠地球。基地可以是移动式的,也可以是固定式的。它的主要任务目标是进行近距离科学考察,安放各种月球科学探测仪器,对月面矿石开采、材料制备利用等进行实验,此外还对未来可使用的闭环生态系统进行各种尝试性实验验证。

(2)中级月球基地

中级月球基地,也称为半永久性月球基地、半永久性月球科考站、长期月球前哨站等,最多可容纳20~50人,航天员可在基地内作长期停留,使用寿命在10年左右。中级月球基地一般具有可扩展、可维护的功能,可以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科学探测考察,其中航天员主要在基地附近进行考察,机器人承担远距离收集样品和安装仪器等工作。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验证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建立技术试验基地开展地质科学、生物医学实验等,利用实验性天文望远镜进行深空天文科学研究,对月面资源进行开采和简单加工,有可能生产飞行器所需的推进剂。此外,能对氧、水和食物等消耗品实现部分原位资源利用,开展长期的航天医学和生理学研究,建立起半循环生态系统实验室,为人类长期开展星际航行任务作好准备。

(3)高级月球基地

高级月球基地,也称为永久性月球基地,最多可容纳50~100人,使用寿命可达30年左右。高级月球基地最主要的特征是物资供应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其驻月人数较中级月球基地增加较多,可以进行多种月球矿产资源和月球能源的开发,建设多种先进的地质科学实验室、生物医学实验室、先进的天文观测基地,能够进行推进剂、陶瓷/金属/硅材料生产,特色生物制品合成;可以利用月壤构建各种基地组成部件,基本建立起封闭循环的生态系统。

(4)月球工厂

月球工厂设想能容纳100~250人左右,使用寿命30年左右。月球工厂已经形成循环封闭的生态系统;能够大规模地生产氧,电力与能源全部自给自足;除开采月球矿产以外,还要负责生产一些中型设备,这些设备除供应月球移民区的建设外,还供应对太阳系其他行星和天体的开发之用,作为人类深空探测的中转站。

(5)月球移民区

月球移民区的建设是将数个高级月球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超大规模的月球基地网,最终形成月球移民区。全部建设完毕可能需要30年时间,以后就将成为人类在月球上一个永久性的定居点。移民人数初始时是几百人,到后来可能达到几千人或几万人。月球移民区的最大特点是各项生活、实验、工作的设施和消耗品等均已实现自给自足,月面移动交通工具丰富发达,可以轻松自如开展地月间往返运输。

4 小结

实施月球基地工程,能够加深人类对月球的理解和开发利用,是实现人类探索深空,最终移居其他星球的重要环节。人类的参与带来了机器人等无法比拟的智能优势和好处,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复杂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在地外天体的生存和工作问题,将产生众多的新系统、新技术,因此可以预计月球基地工程的技术难度将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项航天工程。

航天技术的起源范文4

航空航天业属于高端设备制造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实力、经济实力的体现。在发达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看,向航空工业每投入1万美元,10年后就可以产生50~80万美元的收益。航空航天产业关联度强,产业链非常长,其技术扩散可以广泛延伸至各种制造业,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成绩惊人

“十一五”期间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外贸和转包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自主研发成果显著

武器装备研制成果丰硕,实现了跨越发展和升级换代。自主研制的新型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特种飞机、强击机、运输机、侦察机、教练机、直升机、空中加受油机、无人驾驶飞机以及多型号、成系列的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军用航空装备均批量生产。

民用飞机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多种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新舟”60、运八、运十二、直十一、直九等航空产品批量走出国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系列飞机累计中外订单已达340架;“新舟”60Z机累计订单总数已达162架,迎来了批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局面。民用直升机产业快速发展,直八、直九、直十一、HC120等机型已形成系列化发展格局。

具备发射各种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吨。研制的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卫星技术水平、应用水平、可靠性有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个系列。

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神舟六号升空,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2008年9月神舟七号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月24日发射。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升空,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

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

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积极推进国际化开拓,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全面融入世界航空工业,对外贸易大幅度跃升,先后向十多个国家出口上千架飞机和发动机。目前,从“枭龙”、K8、ARJ21、L15到ERJ145,从EC120、S-92到6吨级直升机项目,在飞机、直升机制造领域国际合作走向多样化,国际合作的层次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际合作方面,全方位推进与国外航空工业界的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了与空客、波音等伙伴之间的合作,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与国外知名航空制造企业以联合研发、合作生产、合资建厂等形式共同参与C919项目等。一些新项目合同陆续签订与执行,如与庞巴迪签署C系列飞机风险供应商合同,与空客签署关于建立复合材料制造中心的合资合同。

国际市场开拓方面,我国自行研制的ARJ21-700新支线飞机在第八届珠海航展进行首次飞行,美国最大飞机租赁公司通用电气金融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订购7"25架ARJ21-700。ARJ21-700是中国按照国际惯例自主研制的第一个先进支线飞机产品,它的出现将打破波音、空客、庞巴迪、安博威等外国飞机厂商在中国民用航空市场近乎垄断的格局。“新舟”60、运十二飞机以其优良的性能赢得用户,实现批量出口。截至目前,已有17架“新舟”60飞机在海外七国运营。其别值得一提的是玻利维亚两架机的交付以及在海拔4000米的拉巴斯机场的试飞成功,标志着国产的民航客机在南美市场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在航天工业方面,2007年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信卫星已于2010年10月30日发射,第三颗卫星――巴基斯坦通信卫星项目已正式签约,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提供完整配套的发射服务、卫星、地面设备等航天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火箭已成为享誉世界的高科技品牌。

“十二五”,辉煌再铸

中国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其快速发展。

航空展望

在未来几年里,快速提升民机适航能力,推进民机产业快速发展。要深入开展适航技术研究,完善适航性管理体系,同时在未来5到10年间,重点推进61~99座涡扇飞机以及涡轴系列发动机的适航取证工作,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技术基础相对较好的机载设备单独适航取证和维修适航取证,为民机市场提供成熟的货架产品;强化适航验证能力建设,逐步具备国内大型客机、通用航空型号、大型民用直升机、航空机载设备等型号研制的适航符合性演示验证能力;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提升职业素质,达到每年20名试飞员的培养能力,以满足未来民机试飞的需求;突破关键试飞驾驶技术和评审技术,使我国的试飞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低空空域开放

低空域开放将会列入单独列入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有望实现全国性的开放。通用航空相关的航空配套的设施和服务(生产、销售、培训、维修等)进展缓慢亦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估计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实现开放试点,预计2010~2020年间我国通用航空飞机需求市场容量将达到1500亿人民币。在“十二五”期间,预计通用航空产业处于市场铺垫和积累期:低空域开放首先需要机场、空管和航油等配套逐步完善;通用航空运营业务也将直接开展;由于细分市场较为成熟,外资品牌将占据大半江山,国内与外资品牌合作的维修企业将直接获益。

走出去

为全面加快国际化开拓步伐,中国航空工业的骨干企业必须勇敢地走向世界,立志成长为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对国家战略形成有力支撑。要建立全球视野、利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和拓展全球市场。要立足国内已有资源,积极融入国际航空产业链,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海外生产、销售布局,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初步完成全球生产布局和跨国投融资布局,最终实现利用全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服务全球市场,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网络的全球化,完成全球融资平台搭建,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公司。

载人空间站

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按计划将于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_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航天技术的起源范文5

【关键词】巨机器 技术哲学 人性

刘易斯・芒福德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技术哲学的重要代表,芒福德“巨机器”思想是其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诠释。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总体结构实质上以机械系统为框架,即“巨机器”。其特征是以单一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并成为人类的总体生存方式。因此,芒福德从技术起源角度,以“巨机器”概念为标志对现代技术本质做出别具一格的研究。

一、“巨机器”的内涵

作为有机论与生态主义的拥护者,芒福德对现代社会技术进步从而衍生出的诸多巨型产物有着本能的排斥与恐惧,在芒福德眼中,现代技术最尖锐问题,是对于有机世界的系统性背离。现代技术以“巨机器”为主要表现形式,现代技术的实质也被芒福德称为“巨技术”,因此,芒福德的“巨机器”思想,大致可分为两个核心词:巨机器、巨技术。芒福德为此感慨:“我们的位置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从机器的创造者变成了机器的创造物!”

(一)巨技术

芒福德“巨技术”思想提出的背景,是在其“巨机器”思想的影响下,芒福德用来定义自工业革命以来逐步以大型机械化生产为主要生产的崭新技术体系。“巨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目的,追求服从秩序,精确守时,高效标准化。这些“巨技术”包括大型土木工程建设、生产能力超越人类手工生产力量的自动化机械设备、超高速的航空航天技术研发以及操控舆论的崭新媒介技术和稳定统治与镇压反抗的大型军事项目。

“巨技术”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追求体积、数量的巨大。在机器生产方式普及以前,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以及人力、畜力、物力诸多条件的制约。机器的出现与普及,迅速的打破了生产力的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直接促使物质的丰富,工业化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巨型城市兴起,在工业化浪潮的影响下,大量大型土木工程建筑拔地而起。

二是追求操纵。芒福德把巨技术的体系称之为以工作和权力为中心的“单一技术”,与之相对应的是以生活更人性化为表现形式的“多元技术”。多元技术的典型是容器技术,包括炉膛、贮藏地窖、棚屋、罐壶、陷阱、篮子、箱柜、牛栏,以及后来发明的沟渠、水池、运河和城市。这些技术因为是模仿女人的子宫而造的,芒福德也称之为“女性技术”。“巨技术”之所以被称为“单一技术”,由于其生产的单一性,单一技术只能生产同一功能产品,从而确保快速高强度的完成,尽管巨技术比传统手工能生产更多数量和种类的产品,但归根到底其目的只有一个:展现力量,实现对自然和工人更高的控制,因此,芒福德也称“单一技术”为“男性技术”。

(二)巨机器

所谓的“巨机器”的这一说法,来源于芒福德对于机器种类的划分。芒福德把“巨机器”按照机器的形式区分为无形的机器、有形的机器两种形式。无形的机器,即包含人类整体的社会结构;有形的机器,即人类建造的巨型建筑或技术工程。有形的机器和无形的机器则分别由首脑机器、官僚机器、经济机器、劳动机器、战争机器五部分构成,其中,其中在以首脑机器为主导的前提下,劳动机器对应机械手,直接作用于社会商品的产出,经济机器则对应整个社会动力系统,是整个社会能够正常运作的动力,五类“机器”各尽其职,彼此关联,从而促使稳定与协调。

二、“巨机器”和人性的关系

在芒福德看来,“巨机器”使得本应当是机械人性化的初衷最终却演变成了“机械化的人”。芒福德从两个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

第一,组织化的人(the organization man)在“巨机器”中进行社会生产,需要进行分工,个人必须服从集体的标准,一切独有自身独立性格展示的感情、兴趣与爱好都会被视为阻碍,从而被刻意打压。在“巨机器”的统治下,活生生的人类,成了没有个人独立意志的奴仆,所有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人参与到“巨机器”运作的同时,都被贬低甚至消除了。

第二,可替代的人(the replace man)“巨机器”对于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致,学校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所受教育的专业性,迫使人要融入到“巨机器”当中,同专业领域可替代人众多,人才的替代的、更新的,自身安全感的缺失,使人除了沦为“巨机器”中的一个个机器的“齿轮”外别无他法。这种等级分明且秩序繁杂的“巨机器”式生存模式,压抑了一切原本属于一个活生生人的精神,为了组织的发展,受控者只能选择站在控的位置而别无他法。

航天技术的起源范文6

终端普及依托提高消费者认知度

硬千足金在终端的推广,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硬金自出现以来便饱受争议,成色不足是消费者对硬金最大的诟病。博艺黄金珠宝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陶春成表示:“硬金在终端要推广,首要解决的就是打消消费者疑虑。消费者疑虑是基于传统千足金概念的根深蒂固,认为黄会应该是软的。但是现在可以通过化学、物理手段把黄金硬度提高,于是,一般的消费者、老百姓就感觉成色有问题。实际上,只要技术和后处理环节没有问题,国检的破坏性试验证明,硬金在成色方面达到了千足金的标准。”

鑫慧诚总经理张帆也表示,经过上游生产企业对工艺孜孜不倦的追求,国家检测机构以及具备检测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多次破坏性检测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没有焊点的产品成色可达99.98%,有焊点的产品,只要后期处理没有问题,也可以达到99.95%或以上。

同时,正是由于硬度的提高,硬金的款式可以很抢眼,能够做传统黄金所不能,正好填补了传统黄金的一些工艺空白。在时尚性上,硬千足金可以揉合更多的K金工艺。

陶春成称,工艺的可塑性,决定了硬干足金跟普通的黄金产品走出了不同的路线,在终端销售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3D技术处理后,产品更具时尚性,更注重产品款式的变化,所以,目标顾客群主要是年轻人,网络销售基本上也是年轻人在购买。

周大福的福星宝宝系列是硬千足金成功在终端打开市场的一个典型代表。陶春成介绍,从首款寓意健康的福星宝宝,到日益壮大的福星宝宝家族,周大福的“福星宝宝”一直都是零售市场上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畅销产品。最新黄金类的“福星宝宝”系列,便采用了硬干足金的制作工艺,看起来更加时尚、灵动,同时克重更轻,因而一如既往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说到底,硬金推广最大的瓶颈在于消费者的认知度,如果让消费者认识到,硬千足金有着更优良的特性,成色也有保障,让消费者学会分别什么样的产品采用了硬千足金的工艺,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便可以得到提高。”陶春成说。

批量生产需要维持工艺稳定

张帆这样介绍硬金技术的起源:“硬金始于航天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被聪明的中国人引入民用领域,应用在首饰行业。然而由于工艺难度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在珠宝行业,以凯恩特为代表的珠宝公司,近些年坚持研发硬金技术,推广硬金产品,才使硬干足金首饰的研发渐成一种行业趋势。”

据他介绍,日前生产企业依然面临着一大困难——如何保持工艺的稳定性。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工艺表现不稳定,报废率较高,难以规模化生产,生产周期长等因素,使硬金技术推广成为难题。

据了解,硬干足金产品之所以生产周期长,一是要对原材料进行前期处理,通过化学手段改变黄金离子的排列结构,这就比传统千足金的生产流程多了不少环节。二是生产企业设计研发力量薄弱,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硬千足金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和速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导致硬千足金供小于求的市场局面。

陶春成认为:“其实硬金技术,说白了是非常简单的物理、化学原理。技术掌握是有一定难度,但也并非莫测高深,关键在于如何稳定工艺、量产。具备硬金产品的生产能力的企业不胜枚举,但凡能量产的一定是工艺非常稳定的。”

良性发展需要加大研发力度

“硬金研发相对滞后,缘于生产企业调研能力欠缺,企业只生产市场销售情况好的产品,被动等待市场反馈信息,缺乏研发主动性,从长远来讲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张帆对硬金产品研发现状作了如是剖析。

“上游生产厂家在保持工艺稳定性的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产品研发,推陈出新,强化硬金在消费者心中的时尚定位。传统黄金的淡旺季,实际上是人为造成的,节日、婚庆产品与日常佩饰的悬殊销售情况,说明了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黄金投资性和刚需饰品上,而日常配饰的产品是相对匮乏的。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生产厂家的不够重视,也有传统黄金的缺陷,而硬金恰恰填补了传统黄金的缺陷,能够做到日常佩戴少磨损、少变形。”陶春成如是说。

硬金工艺的出现,为黄金消费开辟了一个新前景。硬金附加值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理念上,包括产品宣传包装等细节,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只有保持新颖的设计理念、赋予产品生命力,在生产环节充分运用新工艺,将硬金属性充分表现出来,呈现与传统黄金不同的终端表现效果,才能让硬金在终端取得良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