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

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范文1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传播; 民意

2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原因

从 "很黄很暴力"到"很傻很天真",从"打酱油"到"俯卧撑",从"叉腰肌"到

"躲猫猫", 这些近年来最为热门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研究的典型例证。这些流行语大多

是以某个具体事件为基础,通过一些网友创作灵感的激发以及众网友在论坛、贴吧、聊天

室里的频繁引用、转载及再创作而产生并流行起来的。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流行语在互

联网世界中滚雪球般的扩张起来的同时,不断探索着舆论表达途径,冲破旧有方式的限制,

也充分反映着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和百姓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这些特点充分诠释了流行语

在当代社会兴起的原因,可主要从以下两点分析:

2.1在表现方式上开拓了舆论表达的新领域

互联网从诞生到迅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激发着其固有特征的不断彰显。于是,网络

舆论相对于传统舆论的客观优势便使得流行语自然而然地寻找到了最合适它的传播载体

--网络。这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也是网络流行语体现民意的客观条件。

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网络语境具有前者无法比拟的特征:时空任意性、非语

言交际手段缺失、网络中语境虚拟。基于这三大特征,网络媒体的使用者,可以以"博客"、

回复、跟帖等或公开或匿名的身份参与网络新闻的制作与个人意见的传播,并展开一种类

似于揭秘式的信息披露,进入传统媒体几乎未曾公开涉足或有意回避的一些社会敏感区

域,实现对现实社会实时的舆论监督。自由度最大、约束性最小,语所欲语、言所欲言,

网络舆论给民意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载体。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舆论的一种重要

的表现形式,将这些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

2.2满足了当代网民异化的心理诉求

当代网民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而这种普遍的心理特征是被异化的,因为在现

代工业社会大环境下,中国民众的自由心智往往被物质所统驭,而民众又不甘于被统驭所

产生的一种内心诉求。而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流行,除了有网络这个客观载体之外,还

因为它具有着满足人们的这种主观愿望的心理性特征,这也是网络中产生的词语数以万

计,但真正流行的只是"这些"而不是"那些"的原因,更是网络流行语能够体现民意的

主观条件。当代网民的普遍心理特征主要有:

(1)减压宣泄、挑战权威

正前所述,由于社会主流媒体掌握了话语权,民间的人数众多却声音微弱,人们往往

会感到一种话语压力,最后转为厌恶权威和寻求宣泄。比如从"很黄很暴力"的流行原因

来看,CCTV在一则新闻中通过一个学生张某的口说出"某个网页很黄很暴力",于是"很

黄很暴力"迅速成为2008年的网络流行语。这实际上是网民通过使用"很黄很暴力"这

个词语来发泄对于这则新闻以及新闻的CCTV严重的不满情绪。

(2)消遣娱乐、调侃反讽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参与到制造、传播与享受娱乐中来,

并且,娱乐本身就是一种舒缓压力、表达态度的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催生了颇具娱

乐气质,以新颖、调侃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蕴涵深意的符号。

3 网络流行语反映民意的重要意义

有学者给网络流行语做了一个贴切的比喻,称它为既能表现自身又能感知外界的皮

肤。其意义正是如此。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分割,

它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又通过了网络这一特殊的媒介获得发展,虽然文字简练,

但却鲜明的表明了自身的意指。网络流行语又是异常敏感的,社会上发生的一个本来并不

太受到关注的问题,仅仅需要几分钟、几个小时,这个问题就会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热点。

而网络之所以如此敏感,则要溯源于网络的主要参与群体,职业、年龄、地域、兴趣、收

入、经历等等的差别,使这一群体有了最广泛的触角,伸向了社会中的每一个细节。"敏

感"再加上"鲜明",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为它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3.1 从社会角度看,信息流量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著名社会学家科塞曾经形象地把高压锅上的"安全阀"应用于社会学,指出社会存在

着矛盾和冲突,社会主体会因此产生一些不满情绪,这些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便会

不断堆积,最终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传统媒体以及一些官方的网站多被称为政府的耳目喉舌,网络与之相比终归是比较自

由的,所以媒体与官方的关系本质上成为了政府与人民关系的一种体现。无论在任何国家

体制下,社会的和谐状态表现在舆论上,都是政府主导着社会意识的走向,同时公众的知

情权和表达权又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网络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发挥知情权和表达权的领域。

网络上发表的言论都是第一手的、最直接的意见,没有向传统媒体一样经过把关人的筛选,

没有经过党政机关和利益团体的审核,最真实地反映了民意。

3.2从个人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具有认识、教育、制约功能。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开阔视野、了解信息开创了一个极其宽广的天地,同时,网

络的交互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民意表达,为之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平台。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竞技场,各种观点往往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所以

各方传达出的舆论从性质上来说,有进步的、落后的,积极的、消极的,与正确的、错误

的之分,但是,网友借流行语来表达民意的过程,实际上正是一个各种意见、态度和思想

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通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跟帖争论,在舆论的形成过程

中将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与其他人的态度相比较,从而也逐渐形成了正确与错误、善与恶、

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范文2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凝聚社会合力

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我们把“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作为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我市平安建设的整体规划,列入全市评先树优的考核中。在抓好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注重搞好家庭美德教育,将家庭的平安与稳定列入首要教育内容。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意见》;将礼林镇黄柏山村和双田镇象鼻山村作为创建活动示范点。领导小组每年召开2次会议,研究创建工作情况。

二是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我们采取召开联席会、协调会的方式,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参与的积极性。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发挥协调作用,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平安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编发活动简报;通报表彰了全市120户“平安家庭”。家庭暴力案件有警必接,并及时处理;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弱势群体服务;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法律知识教育,扎实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强化了上访事件的疏导和处理工作。全市形成了由市综治委牵头协调,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配套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是层层发动,扩大宣传。召开相关会议,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层层落实到群众中,力争做到家喻户晓。在全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种宣传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平安家庭”创建的有关知识。动员全市家庭争做“无、无赌博、无暴力、无犯罪”的“四无”家庭,以平安建设为重点,努力营造“五个环境”:即和睦美满的家庭环境、守望相助的邻里环境、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文明安全的社区环境。进一步增强“五个意识”:即增强家庭成员的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意识、男女平等意识。利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工作的良性互动,积极营造“平安家庭”创建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社区和村(居)委会建立了妇女禁毒协会和禁赌协会,积极协助有关单位进行禁毒、禁赌工作。每年“6·26”禁毒日,我们都组织城乡妇女和家庭成员参加禁毒宣传,一张张令人触目惊心的宣传图片在全市家庭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我们还发放《珍爱生命、拒绝,不让进我家》倡议书xx多份,进一步阐明的危害性,教育群众自觉行动起来抵制。

二、多措并举,结合实际,增强活动效果

二是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相结合。我们一直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要内容,作为建设“平安家庭”的主要任务。建立健全了乡镇(街道)、村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咨询、调解、督办等制度,主张以预防为主,调解为先,争取将家庭暴力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要求各级妇女组织通过开展法律宣传和道德教育,鼓励妇女参与群防群治。要求各单位强化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相关措施,按照各自职能在全市构筑反家庭暴力的组织网络,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全市的稳定。

|

三是与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相结合。我们创新思路,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通过开展“五进农家”活动、依托“阳光工程”等形式强化农业科技培训,xx年年培训妇女3000多人(次)。提高了广大妇女创业就业的能力。引导妇女树立转移发展意识,动员她们从事来料加工行业,实现转移致富。积极提供来料加工信息和介绍从业人员,壮大了来料加工产业队伍。举办“中国结”编结技术培训班。目前我市有来料加工经纪人80多人,加工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加工费

超过1.3亿元。来料加工业务范围也由原来的编织、串珠等少数几类发展到包括缝纫、藤编、饰品加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十几个种类。通过参加来料加工,很多家庭不但增加了收入,家庭关系也更加和睦,从而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城区组织下岗女工参加就业招聘会,拓展城镇妇女创业就业空间。为鼓励妇女创业,我们积极树立典型,向社会宣传优秀妇女。推荐王玲和程香莲参加全省“十大创业英豪”的评选;推荐王曼丽参加全国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的评选。今年,接渡镇女经纪人华莲娥还获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四是与工作相结合。我们充分发挥已建立的维权机制、妇女维权热线、基层维权协调组织等服务机构的作用,利用婚姻案件合议庭、法律援助中心等渠道,为广大妇女提供多种形式的维权服务。今年4次赴南昌女子监狱、景德镇监狱等地对服刑人员进行帮教。我们还广开思路,结合实践,教育广大妇女干部依法行政,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和接处访行为;教育妇女群众遵纪守法,规范群众的日常行为和行为,构建和谐有序的工作新秩序。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市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推广典型、表彰先进,不断提高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工作实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构建和谐乐平做出更大贡献。

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范文3

关键词:初中校园 暴力事件 原因 管理对策

一、初中校园暴力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信息的泛滥,很多带有暴力色彩的电影、游戏、文章等充斥在整个网络上。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理强与叛逆心比较强,对每一件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同时还拥有寻求刺激的心理。因此,其往往更加崇尚暴力,而长时间的沉溺于这种暴力的环境或氛围中,也会养成学生的暴力性格或暴力倾向,对待事物比较冲动。同时,由于初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经常结交社会不良青年,从而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惯。

(二)学校因素

对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因此学校的稳定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展,学校因素也占有30%左右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注重于学生的卷面分数,并据此作为衡量教师优异的标注,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第二,对学生的奖惩制度存在着问题;第三,学习对于学生暴力的预防制度与处置制度有待健全;第四,学校忽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五,学校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认知。

(三)家庭因素

根据调查,学生发生暴力行为最大的原因是家庭因素。家庭一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场所,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不知不觉间,孩子会对家长的某些行为或语言进行模仿,因此可以说家长也是孩子的教师。但是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暴力,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中,势必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疏忽,致使其错误的言行举止得不到纠正和指导,从而使其产生暴力行为或暴力倾向。

(四)学生个人因素

现在很多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有着无限的纵容和宠溺,从而养成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自私自利等性格。除此之外,部分的初中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一些比较不公平的待遇,例如缺少父母的关爱,遭受过虐待等,从而在心理留下阴影,造成比较极端的性格,具有非常强烈的包袱心理。此外,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心理、生理正处于不成熟期,当其处于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大多数初中生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而且,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在面对挫折时不愿与家人或教师沟通交流,一旦当自己或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暴力便成为了其解决问题或发泄自我情绪的重要方式。

二、初中校园暴力的管理对策

(一)加强校园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净化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可以对校园的宣传栏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宣传栏向学生们宣传互助互爱、团结帮助的精神;同时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广播站,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感人事迹进行宣传,例如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等,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借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另外,学校还要多举办一些校园活动,例如“团结周”、“友爱月”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相互帮助的友好品质,为学生构建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而对于校外环境的净化,学校首先就需要肃清学校周边的不良青年,尽量让学生减少与不良青年的交往,避免学生因此而受到伤害,同时学校还应该增加校园的保安人数,防止社会不良青年对学生的伤害。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正确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家长在孩子成长发展的教育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让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生特点。在沟通的时候,家长也应该主动参与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活动中来。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明确的是自己的观点与家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其次,教师应该知道,想要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首先就应该尊重家长,尊重彼此的观点,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迫家长的认同。唯有如此,才能使家长与学校长期的联系起来,对孩子进行共同的教育。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是解决校园暴力事件的根本措施。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形式,例如班会主题等形式,和学生共同探讨校园暴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并共同制造出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板报上,宣传校园暴力的危害及呼吁广大学生团结起来共同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而各个科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培养学生的维权和法律意识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讲座,向学生宣传一些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维权和法律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加强学生对法治的认识,让学生对校园暴力所承担的后果进行认识。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法律课,处处培养学生的维权和法律意识。

结束语:

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和解决需要广大的学校、教师、家长甚至整个社会进行合作,为了给学生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减少校园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必须对暴力行为进行坚决的惩治和抵御,同时还需要宣传法律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陶跟定.初中校园暴力行为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3,(1):159.

[2]宋雁慧.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现状和处理方式调查[J].中国教师,2007,(11):7-10.

[3]陈秀敏.佛山市初中暴力现象及应对措施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犯罪;成因 预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67-01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犯罪问题也得到了关注。笔者到万州区检察院了解到中职学生暴力犯罪事件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以下特点:

1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共受理审查案件2707件/3905人,其中,在校生犯罪案件38件/81人,占受案总件数的1.4%,占受案总人数的2%。在校生犯罪案件中,涉及盗窃罪占13.6%、涉及抢劫罪占24.7%、涉及故意伤害罪占24.7%、涉及聚众斗殴罪占16%、涉及寻衅滋事罪占7.4%、涉及罪占6.2%。属于未成年人作案的有27件/66人,占总件数71%。发生在校内的有9件/19人,占总数的23.7%;发生在校外的有29件/62人,占总件数的76.3%。提起公诉28件/59人,占总件数的73.7%;作出不决定10人,占总人数的12.3%;建议侦查机关撤回案件12人,占总人数的14%。

2在校生犯罪的特点

2.1犯罪动机多数是图财或逞强好胜。

在校生犯罪突发性、偶然性较大,他们作案目的和手段较为简单,初犯、临时起意犯罪的占绝大多数;其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罪过心理不明显,盲目性大;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是主要类型,其中又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主要包括多发性抢劫、盗窃、寻衅滋事,侵财类犯罪人数占总数的45%。暴力犯罪案件主要因青少年逞强好胜、易冲动、易受带动。如吴某、黄某等9名犯罪嫌疑人聚众斗殴一案,因琐事而产生纠纷,双方纠结数十名学生在公路上斗殴,社会影响恶劣,我院依法提起了公诉。该类案件占总数的40%。

2.2作案形式多以团伙为主。

由于学生个人能力有限,个人往往难以实施犯罪,于是他们转向同学、朋友寻找“兄弟伙”、“铁哥们”,进而形成团伙犯罪。这些团伙成员有的来自同校,有的来自同村、镇,有的是朋友的朋友,有的属于校内外勾结。如办理的李某、袁某、冯某、王某、何某、杨某等6名被告涉嫌抢劫案,6名被告来自不同学校,因沉迷玩游戏而无心向学,向家里要钱不遂,于是共谋抢劫他人财物,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2.3对犯罪的认识不清。

大多数在校生犯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但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严重性,不知道抢劫、故意伤害等行为是严重的刑事犯罪,认识不到犯罪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如在校生刘某、熊某抢劫案,犯罪嫌疑人仅因无钱购买零食、饮料而抢劫人民币10余元。

2.4再犯罪率较低。

由于在校学生犯罪突发性、无明确动机犯罪占大多数,多数在校生犯罪之后往往产生悔恨心理,经过家庭、学校、司法机关的系统教育后认罪态度普遍较好,具有悔罪表现,比较珍惜机会,重新犯罪较少。

3犯罪成因

3.1家庭背景问题突出。

从犯罪人的背景看,缺乏正当家庭教育的在校生犯罪所占比例较大,如特别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等,其父母大都不能对孩子进行正常的管理和监护。如犯罪嫌疑人向某盗窃案,向某双亲在外打工,为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偷拿旅社财物数千元给自己庆16岁生日。

3.2自控能力差,缺乏抵御不良习气的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矛盾时期,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增强,但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等还搞不清楚,片面性很大。主观上报把哥们义气说成主持正义,把贪图享受、摆阔气说成自己能干,有本事。

3.3社会的不良诱因。

首先是享乐主义的滋生,很多在校生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手机等看成一种时髦,享乐欲望的膨胀促使自控能力欠缺的青少年追求畸形消费,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学生面对同学间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心理上很受刺激,一旦自我调适不当,就不惜采取违法犯罪的行为来满足物质欲望。

3.4学校的管理、教育缺失。

一些学校在学生日常管理上、法制教育上做的力度不够,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展法制课程,以致于学校存在安全漏洞,学生的法律意识谈薄,给违法犯罪行为埋下隐患。如在校生谭某抢劫一案,谭某因无钱购买新款手机,便邀约朋友抢劫低年级学生,还教唆同案犯翻供,情节较为恶劣,学校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未发现。

4预防、减少在校生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4.1着力建立帮教体系。

针对在校生犯罪再犯率低的特点,应有针对的建立帮教体系,要多方位、多层面地开展社会帮教工作。对于能不收监执行的,坚决不收监,对于决定不、判处缓刑、免刑的,要坚持与所在学校联系、磋商,由相关部门出面协调,争取让学生继续学习。同时,及时建立以司法机关为主、学校、监护人为成员的帮教小组,建立帮教联系制度和帮教网络,定期让他们向小组汇报思想工作状况,促进其思想转变。

4.2构建预防网络。

要加强对开展校园治安调研工作,分析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在校学生犯罪及侵害中小学生权益案件的治理和预防建议,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少年的毒害。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青少年犯罪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屡教不改、扰乱、破坏校园教学环境、危害学生人身、财产权益的违法犯罪人员加大惩处力度,未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送工读学校,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责的从严处理。

4.3优化社会环境。

联系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严格管理各种毒害青少年的文化市场,特别是校园周边违规设立的网吧、娱乐会所、电子游艺室等娱乐场所。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消除不良影响,使在校生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文化 社会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使得其在当前社会中被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而网络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延展在人们的信息交流传递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网络的发明,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因物理层面上所限制的信息传递,让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之下也能进行良好有效的信息交流。但是随着网络相关技术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之后,计算机网络文化也随之诞生,并且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也逐渐进入到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之中并慢慢对整个社会都产生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1 计算机网络文化的概念以及发展现状

1.1 计算机网络文化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文化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相结合的产物,它涉及到通信与计算机两个领域。它的诞生使算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今社会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路文化也在更多的有技术性向文化性偏转。

既然开始向文化性偏转,那么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不容否认,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单纯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妥当的,但正是因为这种全面性的文化发展少了些技术性的纯粹,而从文化层面产生了很多优劣。也正是这些或好或坏的文化观念正在慢慢的对整个社会的进程做出影响。

1.2 计算机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

网络给人的印象大抵可以用诸如“方便、迅捷、虚拟”等词汇,而作为一项新兴的事物虽然出现不过数十年但在当前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几乎遍及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手机逐渐成为人们需要进行使用的主要电子产品之后,手机网络的覆盖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南极,相应伴随而来的计算机网络文化也一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所以当前计算机网络文化随着网络的发展也同样被迅速的普及,人们在使用网络的同时就会了解到相应的网络文化并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并且在网络中不会对信息进行好坏的辨析而只是传递。那么在网络文化中不论是好或者坏的文化观念都会通过网络而在人群中迅速的传播开来。

2 计算机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

2.1 拓宽人们的思想认知渠道,进行思想素质的提升

网络文化主要是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输交换,达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调控的目的。它是一种更灵活、自我教育成分更多的教育方式。也正是网络的出现,导致越来越多的思想认知通过网络这种自由的渠道进行不断的传播,从而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提升渠道和空间。

利用网络进行教育,还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同时网络的异步传输和交互式沟通也能使网民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在这种环境影响下,民主思想、民主意识大大增强。所以,网络即是减少地域限制从而加强了思想教育途径,让人们可以从更多的地方对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样也就能更大程度上对全民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了。

2.2 一些无用甚至负面的价值观同样也会出现在网络文化传播中

随着网络渠道的逐渐开放,除了一些先进的文化思想之外,还有一线无用甚至负面的思想同样会体现在网络文化中。其中不乏充斥着暴力、悲观等对社会发展前进带来极其恶劣的思想。因为网络的信息上传和接收者的限制非常弱,因此,在当前网络得到广泛运用的今天,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同样会充斥在整个网络世界中并且屡禁不止。

这时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对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做出积极的引导,多做正面宣传,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在网络平台上出现和传播。于此同时,每一个网民也同样有着相应的监督检举义务。毕竟随着网络应用的广泛,任何信息都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所以一旦发现不良信息都一定要马上举报,而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做出相应处理从而有效的杜绝不良网络文化的传递。

3 计算机网络文化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3.1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网络的发展和推广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影响无疑是将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或者只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才更加需要网络。而电子商务的逐渐兴盛也极好的证明了人们都在过着“快速”的生活。

网络的出现让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变得更为简洁,但一些事情在变得简洁之后也同样缺少了相应的乐趣,所以网络文化中很多的观念和思想更多成为了一种“速食快餐”而难以再出现可堪经典的东西。

3.2 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网络的确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方便也同时解决了很多交流沟通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越来越依赖网络,越来越多的信息上传至网络其安全性却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网络也会慢慢成为一种习惯。

所以对于当前的网络文化,一定要理性的区分,而在网络中所了解到的一切观点和讯息也一定要在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才能选择适当的相应和学习。在碰撞和交流之中不断发展和成长,才是当前网络文化所需要走的道路,而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发展以及提升人民素养做出积极的贡献。

4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网络也变得越来越先进,不论是PC还是手机或者其他设备,网络的普及已经使得人们进行信息传递交互变得更加方便。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也在慢慢形成并对人们不断产生影响。网络的便捷、快速等文化特性的确能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并帮助人们在当前这个压力逐渐增大的社会中占得先机。但是一些网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样也需要人们去选择和摒弃。

参考文献

[1]马东伟.当代大学生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素养研究[J].科技传播,2013,22:199+195.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总目录(一)(2012年第1期~第21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126-144.

[3]申然.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2:114-115.

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范文6

社会责任指向贯穿始终

衡量新闻栏目的好坏,首当其冲的标准就是栏目的定位。“网上民声”、“爱心无限”、“网上问法”等系列品牌栏目,皆从不同角度指向社会最为敏感的政治民生问题。“网上民声”,搭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连心桥”,“爱心无限”,全社会帮扶救助弱势群体的网上“爱心桥”,“网上问法”,民众化解法律纠纷的网上“舒心桥”。胶东在线通过这一系列特色不同而指向共同的网络平台,为百姓广开言路、排忧解难,为政府汇聚民智、了解民心。与此同时,作为媒体自身,极大地发挥了媒介应有的诸多功能,如监督环境、协调社会、沟通信息等。

当今社会,敢于担当社会责任是最为重要的媒介功能。回顾近年中国新闻奖获奖的网络新闻栏目:2010年(20届)奥一网的网络问政平台;2009年()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2008年(18届)新华网的新华直播、红网的“百姓呼声”;2007年(17届)红网的红辣椒评论;2006年(16届)河南报业网(现大河网)的焦点网谈,无一不是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在网络问政的大流中汇聚各自的力量。

网络问政对于推动当今中国政治沟通具有重要作用,丰富了传统政治沟通的途径。网络环境促使传统科层式沟通转向扁平式沟通,极大缩短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距离,使政府的形象更具亲和力。同时,网络问政弥补了传统政治沟通时效差、成本高、互动不足等缺陷,构建了一个简单易行,四通八达、形式多样的网络问政平台。胶东在线这种明确的社会责任指向,正是其系列品牌栏目成功打造的关键。建树中国式网络问政模式

胶东在线通过近十年系列品牌的打造以及成功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套可供推广的操作模式。网站以丰富多样的人性化栏目内容,构成一套完整的网络问政的运作流程。如“网上民声”,包括网站对信息的搜集平台(如追踪热线、民声访谈等栏目);网民主动提供信息平台(如民生杂谈、个人中心等栏目);更多的子栏目指向问题的反馈,满意度、回复率等更有督促问题解决的性质。整个网站通过众多子栏目形成“提问(留言)――审核――汇总――调查或转办――批复、回复――反馈”完整的互动流程,指涉的政府管理部门100多个,涵盖了地方所有的政府管理部门。再如“网上问法”,国内首创的学法、用法、化解法律纠纷的网上平台。网民通过网络平台诉求,律师在线解答,相关部门审核监督,形成一套“注册、咨询、审核、解答、接洽”等规范完善的运行体系,建立起“一套体系、两头并进、三方联动”的工作模式。

在具体运作中,网站在提、审、办、回四个重要环节严格把关,配套制定网民留言规范、群众投诉制度、定时值班制度、删贴标准、转内参制度、问题审核制度、七天回复规则等。为了提高网站的信度与效度,又定期开展嘉宾访谈,追踪久拖不决的问题,联办网上热点难点等。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规则、运行模式,都是当今社会中国网络问政的有效模式,成为众多宣传单位与新闻网站争相学习的样板。

影响辐射线上线下

衡量优秀的网络新闻栏目,是否产生品牌效应也是重要标准。胶东在线以“网上民声”为龙头的系列品牌栏目,不仅追求单个栏目的影响力,同时更以系列品牌产生聚合效应。

仅以获奖而论,三大栏目都有获奖。“网上民声”在不断受到好评的同时屡获大奖。2006年6月,获2005年度山东新闻奖网络新闻专栏类金奖;2008年1月,获2007年度中国互联网品牌栏目(频道);2008年5月30日,获第18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复评优秀专栏;2009年10月28日,获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中国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爱心无限”与“网上问法”虽然开办时间不久,但同样收获大奖。“爱心无限”栏目荣获“2009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2010年度山东新闻奖网络作品复评一等奖和由山东省慈善总会、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的第四届“山东省慈善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网上问法”获2010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这是中国互联网的最高奖。

获奖是对网站综合价值的肯定。三大栏目皆以服务群众、帮助群众为宗旨,巨大的社会影响从线上延及到线下。“网上民声”收集群众反映问题40余万条,解决问题90%以上;“爱心无限”,站内热心义工100多人,筹集善款,帮贫救弱;“网上问法”,律师24小时在线答疑,为网民解决法律纠纷3000余起。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无疑畅通了民意渠道、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政府工作效率、协调了党群关系。系列品牌栏目的巨大影响正来自这一社会责任担当。

以胶东在线为先导的网络问政,无疑推进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这一推进不仅表现在胶东在线率先建树了中国式网络问政可资推广的操作模式,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胶东在线的网络问政方式同时建构了当今中国社会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的关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主流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舆论导向为先导,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这在某种意义上使新闻媒体与党政关系显得被动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理论上,媒体与政党的关系应该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即党领导媒体,媒体反过来监督与协助党的领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媒体与政党关系的互动很难找到理想的实现途径,现有媒体的内参制度也只能解决极其少量的问题,真正广泛的、具有常态性的政府与媒体关系的互动并没有完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