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 教学设计 教师 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简单通俗地讲,就是你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将学生带到那里去?你这样做能将学生带到那里去吗?也就是说,教材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就要对目标、过程和评价作出的构想与设计安排。落实到具体环节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在备课活动中要备学生、备目标、备任务、备过程和备评测。新课程由于教学理念的变化、教材系统的变化、培养目标的变化,因而,对中学数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就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对教师提出了学习的要求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好与差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课程改革的成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就是说,中学教师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改变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课程意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要实现这一提高,首先应从学习开始,从学习教学设计,特别是从学习设计理念着手。

教学设计受教师的设计理念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进行的。这就要求从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师及教学设计的服务功能、服务地位的根本转变,要求教师更新理念,实现角色转变,使课堂教学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接受式为主走向以引导学习自主学习为主,让教师从“知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中走出来,走近学生,关注过程,设计以促成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或者说,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

二、对教学目标设计的新要求

要做好教学设计,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即明确你想将学生带到哪里去。按布鲁姆的观点: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纲要》提出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原来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较,“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的结果目标的同时,更注重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和对学习者——学生的关注,目标更加人文化,更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特别关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着力研讨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设计实现以下这些过程性目标: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

经历运用数字、字母、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三、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生活背景与学生实际

实际上,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与认知能力各不相同。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认知特点,为不同学生的学习留足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发挥想像的空间;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层要求,分层布置作业;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减少同样的结论,完成相同的任务。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个性发展与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营造相关知识学习的学习环境。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应从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出发,让学生在相对熟悉的氛围中去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

除了新课程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出的上述三点主要的新要求外,新课程对中学数学教学设计还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寻求数学教学设计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赵国忠.透视名师课堂管理[M].浙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6.

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2

随着多媒体、电子白板的普及应用,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用幻灯片代替板书的现象,教学设计的重心也落在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活动、加强有效合作等上面。虽然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流程更加流畅、教学容量大大增加,但由于内容分散于各幻灯片中,幻灯片又经常切换,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不能反映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缺乏整体的印象和反思学习的载体。虽然有些教师的板书通过幻灯片或电子白板呈现,但由于缺乏精心设计,没有思维的深度,导致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很难形成思维冲击和记忆的持久性,课堂效率不高。

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更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和方法,若用多媒体代替幻灯片,教学内容需要精心预设。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师生交流中生成的教学资源,而生成的过程充满了变化,“预设”与“变化”必然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随着科学新课程的推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理念的深入,很多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上好展示课、观摩课、优质课,较少考虑一节课的板书如何设计,导致教学中难寻精心设计的板书。人们在不知不觉的追新求异中,淡忘了一些优良的传统,我们得学会选择与传承,在传承中学会创新。新课程科学教学中,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更新教学理念、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并优化板书设计,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优化初中《科学》板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板书设计要充分体现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提高课堂效率

前概念是前科学概念的简称,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又形象地称之为日常概念,它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相关现象,

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总存在这种情况:学生带着前概念来到课堂上,教师死板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的概念,这些东西很快被遗忘,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 我们应把这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

例如,华师大版(下同)八上《惯性》教学中,力对惯性概念的形成有负作用,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板书设计时,可作如下处理。

2.板书设计要促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实现跳跃,提高课堂效率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实践证明,只有课堂板书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知识,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未知知识,才能促使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兴趣,揭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部联系;对教师来说,要设计好板书模式,帮助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释疑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

例如,《欧姆定律》教学中,定律的得出是体现科学探究过程的良好素材,笔者沿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交流表达——归纳小结”的顺序展开教学。板书设计以电路图为平台,巩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遵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借助板书,逐步引领学生探究、分析,得出结论,根据预先设计,在黑板上逐步添加本节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逻辑性;对称的布局,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协调运用,开发大脑的潜能。板书如下:

3.板书设计要实现“信息的交合”,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科学》新课标课程整合的特点是: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相结合,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互动与联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故在板书设计中,以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整合,使之立体化、网络化、规律化,达到以简驭繁、见微知著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教学衔接

从初中到高中的跨度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也许并不见得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对于数学这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来说,却会让学生感到非同一般的不适应。那么,如何能够做好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就必然成为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了解学生基础,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了解学生初中数学的学习状况,参考初中重要的考试成绩或对学生进行入学考试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根据高一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大纲合理地安排知识讲课的程序和内容。开设初高中数学衔接内容的校本课程。比如:利用初中的二次函数图象解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深化运用;绝对值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帮助学生适应教材中内容的坡度。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1.搞好教材上的衔接

刚升入高中,好多学生对初中所学的知识已经遗忘了。因此,在讲授高中新课时对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约用一个月时间补习有关的初中知识,从而把初中知识与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起来。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如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讲授时可通过求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值域让学生理解值域的概念。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2.抓好学案教学设计,优化导学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教学大纲与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搞好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因为高一数学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跨越比较大,存在许多难理解和难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教学中可以实行分层教学。采纳学案导学制,做到课前先自主预习、课上教师重点开讲归纳体会、课后激发学生潜力进行能力拓展等逐层提高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做到课前起点放低,课上重点突出速度放慢,课后能力学生逐步加深的教学策略。

一学期的训练后,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逐步加快进度,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的落实上可将教学目标分成若干个递进层次,逐层地落实,先落实好课本,而后落实课本的延伸内容。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做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之处和应用之处做必要总结和举例说明。教学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后一节与前一节,高中与初中的知识,特别注重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区别。

3.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而引入坐标定义法。

4.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课后复习和课后反思的习惯

波利亚指出:“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当他能得到问题的解答,并且很干净利落地写论证后,就会合上书本,找点别的事情来做。这样他们就错过了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解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一定要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原理,将实践的外在感受及时转化为数学知识,特别是对高中的学生要从看一看、做一做,进而到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密度难度及作业量猛增,极易形成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让学生意识到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教会学生,在课堂上力争做到“四个超前”:超前想、超前做、超前总结、超前提问;在课下要学会“三种复习”:课后及时复习、每一单元及时复习、考前及时复习;做作业做到“三项要求”:先复习后再做作业,作业卷面做到规范整洁,出现错解做到查明原因再重做。由此,在学习中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明其理,还产生自己的想法;知一点,恍然大悟,懂得一片;能创造性地提出新思路、新见解、新问题、新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好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作文教学 酒色转变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变化,当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公布时,就从当中学习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那么面对这些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呢?这些都是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迫切地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在课堂内完成,那么对课堂教学设计要认真重视,因为教学课堂是我们实施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地方。下面就教学改革方面总结一下,因为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教育的主要时间,所以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是重中之重。

教学设计思想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来进行,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是现行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积极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来进行,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堂向课后开放。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

1、我们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2、教学设计要注重分析教学对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3、确定教学内容。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与各学科整合。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相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单纯地囿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就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学习某一软件时,可介绍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4、设计学习任务。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要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

5、组建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6、创设学习情景选择教学方法。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7、构建互动课堂。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兴趣;调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62

高中数学是学校教育中永恒且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高中数学是整个高中的必修课程之一,不仅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学术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工具,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还是决定学生高考成败的重要学科。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又是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学科。因为高中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较强的系统性,这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达到教学任务,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逻辑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改变现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兴趣成为推动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内动力。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就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有些高中数学教师为了赶进度和应对高考的压力,会进行题海式训练,或者一直不停地讲解知识,不会将数学融入生活,赋予趣味性的色彩,原本教学内容就枯燥乏味、抽象性相对较大,如果高中数学教师没有采用适合灵活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对高中数学课的学习兴趣也不会浓厚。

2.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高中数学要比初中数学难学很多,有部分学生的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习初高中数学无法很好地衔接,学生越来越害怕学习数学。一部分学生由于高中数学计算的复杂程度增加,抽象性加大,而对数学学习心生烦躁厌恶,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求甚解,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不重视基础。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

1. 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的态度,并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直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因为学生往往将对教师的情感转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去,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大多是依赖于数学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师生间的感情。还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和关爱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建立融洽、和谐、友好的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使他们产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渴望和探究的热情。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接受所学的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才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

2. 适时、正确地运用多媒体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能只按其课件按部就班地地进行演示、演播,教师的讲解和必要的板书要穿插其中,采取板书教学和多媒体展示教学相结合,以改善多媒体教学知识结构较为松散、学生视觉疲劳的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使用类型。

3. 加强互相交流,体验学习乐趣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泼、自由的状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合作式学习是一种重要且高效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具有创造性地学习。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标理念,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合作交流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小组要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一个小组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同一小组内通过合作探索,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群体合作的优势,使各自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4. 引导学生积极质疑,维持学生的兴奋状态

高中数学教学激发学生质疑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反馈教学评价、调控教师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并且,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教学中即教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教学;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室教学

伴随着新时期高中阶段教学改革的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式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陆续地投入到高中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研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在高中阶段主要投入在理性学科的教学中,因其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适应了新课标理念,达到了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而且符合新时期的创新教育的要求,注重了数学学习方法的教育,突出了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式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

一、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高中数学研究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针对数学教学目标提出问题,然后围绕所提出的数学问题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在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相关学习能力.简单说就是,先由高中数学教师按照相应的数学课程提出教学设计,对数学课程中所包含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划分,之后针对每个必要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要求提出的问题必须突出所包含的数学知识点,而且要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围绕着就各个知识点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和本节数学课程的学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合理融合运用.通过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研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身潜能,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十分牢固,而且对相关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好效果.

二、开展高中数学研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通过实践证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逐渐形成阶段,开展高中数学研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数学研究中的大量数据计算和数据归纳、类比等方式,大大促进了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向理论的过渡.所以,开展高中数学研究式教学有大量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改变学生的被动位置,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新时期课程标准重点强调的理念,也是基于教学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数学是基于个人对不同问题产生独立思考而建立起来的独立思维体系,所以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达到理解程度.因此,高中数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进行问题研究,从研究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独特理解能力体系,从而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更深入地理解问题.

2.围绕问题培养能力

新课标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思维的创新是需要以发现问题为前提的,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分析能力,达到创新效果.因此,开展高中数学研究式教学,符合围绕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要求.

3.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因材施教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程,由于其形式上的局限,互动性和实践性较差,不但不能有效地传输给学生知识,而且教师不能及时地收到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的反馈,更加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基于以上弊病,数学研究式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个体差异性较大,统一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利于对症下药地解决学生切实的学习问题.而研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能发现自己哪方面知识内容欠缺和不足;而由于教师只是在一旁巡视指导,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指导,对学生在研究中的错误及时指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具体问题,因材施教.

三、研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实施过程

研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有其系统的实施步骤,目前研究式教学模式基本的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五步:目标、研究、完善、运用、深入.每一步中都有相应的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在第一步目标中,要求教师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学生需要明确研究的任务;之后再进行第二步研究,在研究环节,教师主要是普遍引导、个别指导,而学生要做的主要就是对研究的题目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第三步是完善,学生通过对自己研究的课题与其他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再对学生们的研究进行评论,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出;第四步是运用,教师通过对各个研究任务的正确指导,要求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运用,并且提高创新;最后一步就是深入,或者叫做升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最终成果进行最后点评,之后让学生自己叙述整个研究过程并总结经验.五个环节,循序渐进,缺一不可,下面对各环节内容作出详细介绍:

1.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就是要教师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之后根据教师传授的新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万事开头难,确定目标可以说是整个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开端,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因为问题和目标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效果,所以,在研究课题的设计上既要突出实践性又要具有创新性,还需要把新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因此确定目标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有重要地位.

2.研究过程

在确立了问题与研究目标之后,就是学生展开的具体研究过程了.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在一旁指导,对研究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有效处理,全程不参与问题的解答和具体研究的实践指导.旨在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完善与巩固

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研究课题之后,教师由原来的指导变成点评,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纠错,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与鼓励,对学生新颖的地方进行指出,并且给予鼓励.

4.数学知识的运用

知识运用过程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研究,巩固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新学的数学知识在研究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做到温故知新,合理运用.

5.知识的深入掌握

深入阶段可以说是整个过程的总结阶段,要求学生通过总结整个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知识点、疑难之处,进而得出通过研究收获的知识及实践经验.最后,教师再做最后总结和补充,针对此次课题研究考查的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应用到的新方法进行有效概括,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研究中用到的数学知识.

四、研究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但要求数学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也应非常深入.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专业素质要进行必要的“校本培训”

进行“校本培训”使得达到基本要求,主要培训内容从《初等数学研究》《初等数论研究》《图论初步》《初等几何研究》《初等代数研究》《开放性习题集》等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2.对教材教法的必要研究

我们要对数学教学论进行必要的研究,使得教师的授课方法进一步丰富起来.

总 结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种以研究为主要手段,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取得的成绩还是比较显著的.以问题传输知识,以研究培养能力,研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适应新课标理念的新式教学模式,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必然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玉波.高中数学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究[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1(9).

[2]占美珍.新课程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应对对策[J].成才之路,2010(33).

[3]张福想.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几个主要措施[J].魅力中国,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