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公允价值;FAC No.7;FAS 157;问题与突破;未来方向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7―0083―07

一、前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会计是一大考验。发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这场金融海啸,使大批银行和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高尔斯登等相继倒闭,各大企业在金融衍生品投资中也损失惨重。在这一背景下,美国金融界出现了指责公允价值的声音,认为公允价值恶化了金融危机,是在危机中“落井下石”、加剧危机的“帮凶”,美国、欧盟、日本等都相继要求暂停公允价值使用。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院通过的救助法案最终稿(“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下同)在法案生效后的90日内(即2009年1月2日前)向国会提交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调查报告。10月7日,SEC任命副首席会计师詹姆士・克劳克(James Kroeker)为项目负责人,开始根据救助法案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进行调查。

随着这些争论,公允价值计量面临何去何从甚至生死攸关的艰难选择。SEC和负责制定会计准则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下同)都表达了对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态度,外界则将金融危机中要求修改公允价值计量讥讽为“体温不正常却要求修改温度计”的荒唐行为。同时,迫于各方压力,FASB也迅速妥协性地采取行动,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修改,主要针对不活跃市场中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2008年12月30日,SEC首席会计师和公司财务部办公室向美国国会递交了长达211页的调查报告。报告声明,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对金融企业的倒闭推波助澜,在2008年的多家银行倒闭案中,公允价值的负面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反对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建议改进现存的会计实务,包括重新考虑会计损失计算,改进附加指引以确定非活跃市场中的公允价值。

SEC提交的报告使这场公允价值计量之争基本上尘埃落定,公允价值会计有趟过荆棘、“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未来的公允价值使用已是大势所趋。而在这场关系公允价值前途和命运的大争论之后,进一步反思公允价值会计,以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正常、健康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必要。

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以2000年2月的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FAC No.7,下同)和2006年9月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 157,下同)为典型代表。从这一个概念公告一个准则公告看,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仍然存在诸多缺陷、痼疾甚至错误,而不仅仅是这次金融危机中提及的非活跃市场中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问题(后者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正确认识美国公允价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保证公允价值会计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由之路。

二、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现状与进展

在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中,FAC No.7和FAS 157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的分析主要围绕这两个公告展开。

(一)对FAC No.7的分析

在2000年2月FAC No.7以前,FASB曾在多个准则中定义公允价值。鉴于分散在各个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定义在表述上各不相同,缺乏概念上的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造成了公允价值理解上的困难和混乱,公允价值计量也不统一,因此,制定一个统一的、逻辑一致的公允价值概念和计量理论体系势在必行;同时,由于自1988年以来FASB一直致力于从现值计价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因此,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 cash flow information and present value in account-ing measurements)应运而生。

FAC No.7有两个中心:一是对公允价值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强调会计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二是规范现值计价技术,尤其是寻找以现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方法。FAC No.7在形式上主要是现值计量技术的总体规范,但其实质则是通过市场(以现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其中对现值计量技术的各种讨论和规范,都从属于如何通过现值“捕捉”和确定公允价值,而FASB一再强调公允价值就是现行市场价格。

FAC No.7以后,对涉及公允价值的旧准则的澄清、新准则的制定,以及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运用,并无大的改善。笔者以为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从现值计量角度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着眼点值得探讨;(2)在理论上,可以把现值计量技术设计得很完美,但在实际运用中要用它去估计公允价值则困难重重――未来现金流量能准确估计吗?如何选择合适的贴现率?未来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这两个问题永远无解;(3)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统一了,但并不明确:公允价值和价格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自愿而非强迫或非清算基础上交易双方在市场中的交易价格,究竟哪一个(买入价?卖出价?脱手价?中间价?等等)是公允价值?难道历史成本就不是自愿交易形成的价格?为什么某种情况下历史成本就是公允价值?这些问题在FAC No.7中都不能找到答案,容易引起混淆。以我国的情况为例,在2000年2月FAC No.7以后,对公允价值的讨论就一片混乱:说它是单独的、新的计量属性者有之;说它是组合或复合计量属性者有之;说它绝不是计量属性者有之;说它是评判标准者有之。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础性概念的模糊,必然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运用推广,这是不言而喻的。

显然,FASB对FAC No.7的缺陷是清楚的。经过此后两年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反复讨论,2003年6月,FASB启动“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并于2006年9月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FAS 157)。

(二)从FAS 157看FASB公允价值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FASB公允价值研究的最新进展,集中体现在2006年9月的FAS 157中。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定义、不同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和公允价值级次以及公允价值披露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释和规范,它是第一个完全从公允价值本身(而不是从某种特定计价方法如现值的角度)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全面规范的专门准则。

FAS 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

负债支付的价格”。为方便对概念的理解,FASB专门对概念中涉及的专用术语――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主市场和最有利市场、计量日的虚拟交易等――做了针对性解释;在该准则中,FASB第一次明确将公允价值确定为脱手价;同时,将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划分为三类: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并根据估价所使用参数的不同,将公允价值划分为不同的级次,并规定不同级次的公允价值,披露要求不同。

研究者认为,FAS 157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有三大创新:一是提出脱手价计量目标,使公允价值的定义更加明确,解决了“公允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坚持市场参与者观,强调公允价值就是主体以市场参与者身份估计的、资产或负债在有序的虚拟交易中的价格;三是提出公允价值级次概念,根据估价参数的可靠性程度将公允价值分级,并规定不同的披露要求,从而有效限制了主体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的操纵行为。因此,FAS 157的是一大进步,它使公允价值概念和计量变得具体、明确、统一,并具有可操作性。

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有意思的是,2008年5月,FASB主席罗伯特.H.赫兹(Robert H.Herz)和财务会计基金会董事琳达.A.麦克唐纳(Linda A.MacDonald)特地了一个针对FAS 157的解释,该解释专门说明现行财务报告中什么地方使用公允价值、什么是公允价值。这说明,虽然FAS 157对公允价值定义、计量、披露进行了详细规范,但即使在两年后、甚至在美国,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理解和公允价值的使用,仍然存在困惑,FAS 157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的确,从本质上看,FAS 157只不过是对原来分散在不同准则(或概念公告)中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梳理,把一些术语进一步澄清而已。即使在最基本的公允价值概念上,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们可以对FAS 157和FAC No.7的公允价值定义做一比较(见表1):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述两个公允价值概念,在时间、交易性质、市场参与者方面,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变化。因此,FASB只不过在一次次想尽办法以各种表达方式把同样的内容力图说得更清楚明白――在2008年5月罗伯特.H.赫兹和琳达.A.麦克唐纳针对FAS 157的解释中说得很明白:公允价值估价是寻求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而资产的公允价值估计就是计量日有序交易中(资产出售)收到的价格(现行交换价格观念)。熟悉公允价值的人一定知道,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坚持计量时点现行价值的观点是一贯的,并且始终认为该现行价值就是计量当时的现行市价。

同样地,FAS 157中的公允价值计价方法,也只不过是参考资产评估方法将确定现行价值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类而已。

笔者以为,FAS 157的真正突破有两点:一是把现行交换价格(即公允价值)明确确定为脱手价(正确与否另当别论),而不是再笼统地表述为“金额”,从而确定了公允价值的价格标准;二是对可靠性的认识发生了悄然转变,承认不断变化的市场价是可靠的,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价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格进行调整是可靠的。这一转变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下对可靠性的机械认识,在可靠性的三特征(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可验证性)中,对可验证性有了全新的、科学的理解,从而真正做到了反映真实。

那么,FAS 157是否如其所愿让公允价值定义和计量变得更明确清楚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前述,即使到了2008年5月,FASB仍在对FAS 157中的公允价值概念和使用进行解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从我国的情况看,某种程度上FAS 157反而更加模糊或误导了对公允价值的理解。比如在我国,已有学者通过对FAS 157的研究认为,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而原来的历史成本等其他计量,都是特定主体的计量;公允价值是假想的交易(虚拟交易)中的价格,似乎可以与实际交易价格脱节;其他计量都是实际交易价格或以实际交易价格为依据,而公允价值则是以市场交易价格参数为依据的估计价格,需要使用估价技术估计得到。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发现,某种程度上FAS 157使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更加扑朔迷离;同时,不断推出的新概念(如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虚拟交易等),导致了更多理解上的分歧,加大了公允价值的理解难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与FAS 157自身的缺陷和FASB在公允价值理解上的误区(或对公允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是密不可分的。

三、美国公允价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评析

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公允价值理论与已的概念公告的冲突(外部冲突);一个方面是公允价值理论本身存在认识偏差(内部缺陷)。这种冲突和偏差,直接导致了FASB整个公允价值理论体系的混乱,以及公允价值研究的困难,使公允价值研究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公允价值与概念公告的冲突

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目的,是要以概念公告为基础,建立一个连贯、协调、逻辑上内在一致的会计理论体系,并为会计准则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从1973年FASB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这一目标。但是,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恰恰存在对概念公告的背离,这种背离的一个表现是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定义与概念公告中资产和负债定义的冲突。

FAC No.6将资产定义为“由特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将负债定义为“特定主体因承担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而导致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这种经济利益牺牲表现为未来向别的主体转让资产或提供服务”。这两个定义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资产)或流出(负债)。研究者认为,FASB的资产和负债定义,是面向未来的,因此,按定义进行资产、负债的计量,必须考虑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这正是FAC No.7中FASB力图从现值角度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原因)。FASB也强调,资产(负债)本质上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牺牲)。但是,FAS 157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包括此前的多个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却一再声明是计量时点(即当前、计量日)的现行价值,这个现行价值就是计量时点的现行交换价格;即使在收益法估价技术中使用到未来现金流量时,也反复强调这是在无现行市价的前提下,迫不得已用于估计现行市价的一种手段。可以说,公允价值定义是立足现在;而资产、负债定义,则是立足未来。虽然FASB在随后的“157号准则公告总结”别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现行市场参与者假设下与资产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出,但是,FAS 157中的公允价值定义与FAC No.6中的资产、负债定义的冲突,仍是很明显的(孰对孰错此处不予讨论)。

(二)公允价值研究中存在的不当与错误

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从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内部来说,存在着如下一些明显的不当与错误:

1.混淆价值(计量属性)和价格(计量单位)的界限。价值和价格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而价格则是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将价值和价格混淆,直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混淆计量属性与计价的关系,使“计量价值”(计量属性问题)和“价值是多少”(定量化确定计量属性的量,即单价、金额)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界限彻底模糊。其结果,所有具体价格都被当作会计计量的不同计量属性,对会计计价(具体价格)的讨论,都成了计量属性的讨论;二是由于对计量属性与计价的混淆,使会计在货币计量的背景下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价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反倒变得模糊起来。

2.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认识不准确。公允价值计量是针对历史成本的缺陷而采用的新计量,其核心是在每个计量时点上(FAC No.7中的“当前”;FAS 157中的“计量日”)以现行市场价格对资产(负债)的现行市场价值进行计量。因为资产(负债)的价值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因此,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地在各个计量时点上将变化后的现行价值(表现形式是现行市场价格)反映出来,这才是对资产(负债)价值的真实反映。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是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化,不断地进行动态反映。

3.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点把握不当。由于对公允价值计量中反映出来的动态反映观没有清醒认识,导致对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关系分辨不清,仍将计量研究重点放在初始计量上。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是动态反映,关键和核心是将资产(负债)在每个计量时点的现行价值(表现为现行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因此,基于动态反映观,公允价值计量的重点,当然地是后续计量。对公允价值计量而言,从动态反映的角度看,初始计量中历史成本就是交易发生时的现行市价(这就是FAC No.7中提到的历史成本有时候――初始计量时――就是公允价值的根本原因)。而后续计量,仅仅是将资产(负债)在计量日的现行市场价格(即现行价值)反映出来,并不要求以所持有的资产(负债)进行真实交易,这就是FAS 157中提出“虚拟的交易”、“市场参与者观”这些新名词的由来和根源。由于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重点把握不当,使FASB自身以及相当多的研究者将这些新名词使用到初始计量的研究中,这是一种彻底的误导。

4.公允价值理论体系混乱、复杂。30多年来,FASB制定的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和涉及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复杂、混乱、前后不一致,造成了理解和操作上的困难。FASB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某种意义上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就是针对这一背景而制定的。但是,从FAS 157的内容体系以及准则两年来的实施效果和反应看,FASB的初衷并未能很好地得到实现。

四、从美国公允价值研究看其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作为迄今为止最接近科学计量的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大趋势却是不能改变的。从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寻找公允价值的未来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1、从FAS 157看,FASB对于可靠性的态度已发生悄然转变。在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FAC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FASB认为,会计信息有两个首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在FASB的观念中,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矛盾的:相关的信息不一定可靠,而可靠的信息则不一定相关。会计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FASB的这种认识,是基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以及建立在历史成本会计基础之上的机械的“可验证”观念和畸形的“真实反映”观念。而在FAS 157中,FASB认为,不断变化的市场价格是真实可靠的,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价格对账面价格进行后续调整――也就是进行后续计量――是真实可靠的,从而突破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可靠性观念。FASB对可靠性认识态度的悄然转变,有可能导致对相关性和可靠性关系的重新认识;同时,随着对可靠性认识态度的悄然转变,可能进一步导致对会计本质、会计目标、甚至对现行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发生彻底改变。

2、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出现,使会计计量明确定位到价值属性上来。目前,虽然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尚处于价值(计量属性)和价格(计量单位)混淆的阶段,但是,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概念的提出,却给重新澄清会计计量带了一线曙光,表明了会计计量原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计量属性问题,明确计量什么――在货币计量条件下是价值;第二层次是对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的结果问题(是多少)――在货币计量下,价格和金额是多少。这一变化的出现,为科学的会计计量研究提供了契机。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阐释

财政部在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要想正确理解公允价值的定义,三个关键词必须重点把握。

第一个:公平交易。指交易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并且在价格的控制上没有优劣地位区别,无法损害对方的利益。

第二个: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指双方都能切实获取资产或负债的相关信息,了解资产的实际或潜在的用途、市场等,能够明确了解交易双方的利益目的所在。

第三个:自愿。指关联方都是按自己的意愿和动机为此进行交易而不是处于被迫状态购买或清算销售。买卖双方都不急于达成交易,且双方都以目前市场情况下可获得的最佳价格进行交易。

由此可以看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实际是指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的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或者有效市场不存在的情况下的资产或负债的内在价值。其本质是一种基于资产或负债本身的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估量。与现行财务报告重点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相比,公允价值将会计反映从静止的观点转向了运动的观点。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

徐培红指出,当今经济形势的发展使得传统会计无能为力,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诸多问题。

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体现在:

第一,与传统历史成本想比较来说,更加符合会计的稳健性、配比性、相关性等会计原则要求;

第二,能从市场角度合理地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的好坏情况及其所能承担和已经承担的财务风险;

第三,我国正处于经济市场化的转型时期,公允价值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此价值才能更好的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三、公允价值计量不公允的原因

公允价值由于定义上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所以容易控,其广泛应用极有可能成为企业钻法规漏洞调节、掩饰企业利润的工具,从而达到操纵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的目的。目前我国的评级机构主要是针对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进行评估,对于经常进行流动交易的金融类资产的公允价值评估经验缺乏经验,相关的专业人才还比较少。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利用准则的模糊性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就很大了,这也即是公允价值不公允的原因。

那么导致其公允价值不公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不足

前面在绪论部分也有介绍到我国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长期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式,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年轻的会计计量模式的认识还留于表面,并且应用面比较狭窄。并且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现象,使得在公允价值使用时出现了操作利润的行为。

(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评估成本较高

第一,公允价值计量是属于动态计量,所以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频率就要求较高,甚至要求每个会计期间都要进行评估。目前,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足,企业无法在公开的市场标价下取得资产或负债项目的价格,必须通过资产评估的方式来获取其公允价值。专业的资产评估自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第二,资产和负债的全面账务调整又会增加管理成本。

基于以上两点,相比于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成本自然会提高。

(三)市场环境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低,相较于公允价值计量所要求的健全和完善的活跃的公平交易环境,着实有着不小的距离。企业之间的交易的非规范性使得在资产和负债很难找到一个市场价值。

(四)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不透明

我国关于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文件都只是“嵌入式”的散见于各个具体准则中,上市公司对于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形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对公允价值缺乏专业判断的人士无法从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中得到详细全面的了解,这将直接影响投资人决策的失误。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改进思考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其优越性也不容忽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深,从长期着眼,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实现会计基础有用性的基本目标,这与会计实务的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便是不断改善它,发挥它,将其优越性充分体现。针对其几个不足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更准确的理解公允价值计量

首先应当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要加强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和认知,掌握公允价值的真实内涵,切实掌握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作用;接着,应当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会计计量与报告方法。

(二)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成本

比较性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通过比较要取得公允价值所要花销的成本与选择使用公允价值可以获取的收益进行比较,从而放弃取得公允价值信息相对而言较困难的。当然为降低操作面的难度,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些定性或定量指标。

(三)建立与公允价值的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我国目前通常在公允价值估计中采用两个方式:

1.交易价格,是指在有公开市场报价的情况下,在期末处理时公司优先选择公开市场报价作为计价的标准;

2.类似资产报价,是指在没有本类资产公开报价的前提下,及采用类似资产的公开市场报价作为计价的标准。

不难看出,这两种方式都依赖于其市场环境,所以市场价格对公允价值评估具有指导参考作用。政府部门应该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来推动市场的协调有序发展,严把审核关口,鼓励公开报价,并给予一些扶持或鼓励政策。

(四)加大监管力度

公允价值的估计给操作利润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要求考虑到多方面因素,要让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充分、详细的公允价值信息,必须要求相应的硬性信息披露制度,强化披露要求,特别是在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以及其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要指标的的一些重要参数上的披露,尽量做到透明。(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及特征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第32号公告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0年2月颁布的第7号概念公告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FASB2000)。”;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从以上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可以概括出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的价格信息,是市场而不是其他单个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第二,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3大要件。

第三,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交易,是最近时间的交易价格。

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公平的交易,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在信息充分对称的情况下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二、对公允价值的正确理解

(一)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解

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首先强调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也不是存在清算销售或者存在关联方交易和其他特殊特定利益关系情况下结算的金额,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性双方为合理的动机进行交易,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公平的交易价格。其次是可靠计量,在以公允价值确定资产或债务的金额的时候,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保证根据公允价值确定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公允价值的正确理解

1、公允价值更侧重于相关性。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某一特定时点和特定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认定,使得决策信息更加相关。然而,由于并非所有的资产或负债都具有活跃的市场,比如,企业合并中的无形资产、生物资产等等,通常这些资产和负债的判定需要依赖于管理者关于未来的假设并且使用估计模型。虽然相比之下,公允价值比其他计量属性有进步的地方,但仍然不能达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统一。

2、公允价值的判定前提是有序交易。有序交易,强调在市场上充分披露以及资产或负债持有者的主动性,不仅不存在强买强卖的行为,更不存在交易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而公平交易是指不存在特别或特殊关系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市场主体是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买卖双方,能够独立进行交易。所以公平交易则仅仅强调交易本身的非强迫性。相对来说,有序交易涵盖的范围更广一些。

3、公允价值并不会增加公司税收负担。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并将不同资产负债表日一些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将导致上市公司确认一些“未实现的损益”。许多人因此担心这种做法将增加上市公司的税收负担。根据准则的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意味着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已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债务法。根据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只要所得税法维持其原有的计税基础,即使上市公司在会计核算上改按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也不会增加税收负担。

4、公允价值更能明晰受托责任。投资者为了评价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除了关心投入要素的历史成本外,更关心投入要素的现行价值,是否保值增值。从信息需求的角度看,投资者对自己投入多少十分清楚,不需要上市公司利用定期报告反复提醒他们投入了多少,投资者最需要获取的是投入要素在报告日的价值变动信息。提供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投资者显然无法获取投入要素的潜在产出价值,而缺乏这类信息,要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进行有效评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公允价值能够更加准确和相关地反映资产状况,使得受托责任更加明晰。

5、公允价值并不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冲突。第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资产或负债的原始交易价格;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是价值计量。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总是相互冲突的,在正常情况下,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时,成本与公允价值应该是相等的,除非发生的交易是不正常的、不公平的。第二,公允价值与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在本期重购或重置企业持有的某项资产的成本。重置成本是现在时点的成本,它强调站在企业主体角度,以投入到某项资产上的价值作为重置成本;而公允价值强调独立于企业主体之外,站在市场的角度以交易双方达成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第三,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现行市价是指资产在正常交易条件下的变现价值,它完全依赖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同公允价值接近。可变现净值是在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预期现金流入或流出,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公允价值是以市场评价为基础的。第四,公允价值与现值。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额。现值本身不能称为计量属性,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

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关系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其实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计量属性,在某种条件下,历史成本也可以是公允价值,只是历史成本所表示的公允价值是一个过去的公允价值,是初始交易或事项的公允价值。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历史成本只需要做初始计量,以后不需要或者只需要较少的后续计量,而公允价值则既需要做初始计量,也需要不断进行后续的计量。

(二)培育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得以实现最大的要求是有相适应的市场环境。但是目前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所依存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因此,培育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急需完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等,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三)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选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性计量概念来作为会计计量的目的和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以及以事实性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敢保证能提高多少或至少不会减弱。

(四)谨防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工具

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全面收益,因此,可以想象,公允价值将很可能成为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主要工具。公允价值就其目的来说,本应是寻求一种客观的使用价值,然而客观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才能实现,而且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应用也考虑并认可了交易方或评价主体主观判断的影响。新会计制度对金融工具、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采用公允价值,由于缺少明确的操作规范,增加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五)加强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我国公允价值规范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在相关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详细地披露公允价值确认的依据、计量的标准、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等,增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给信息使用者一个自我决策的会计信息。除此以外,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规范资产评估流程,加强资产评估队伍的建设,制定详细的、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公允价值计量细则,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

3、黄桂杰.公允价值的困境解析及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3).

4、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析[J].财会月刊,2005(10).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公允价值;应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其最主要的变化就体现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上。自应用以来,公允价值在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特点和我国国情,应用亦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应的对策。

一、公允价值含义分析

我们先对应用中一波三折引起大家广泛热议的公允价值的本质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

综合对比公认较为先进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广泛应用的国际会计准和我国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那么我们就对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进行对比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找出公允价值的内核。

究其本质,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金额,这种金额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即有一个完全的、有序的市场,要在进行公平交易中,同时要求交易双方自愿形成。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存在的条件是较苛刻的,也较为理想化,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出现完全市场经济、完全公平、完全自愿都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在应用中,两个会计准则都做了进一步较实际的规定,公允价值应用主要遵循了“如果存在活跃市场则以存在的市价为准,而非活跃市场以估值技术加以确认,而且市价优先于估值技术”的原则。应用中对其定义打了折扣,只能是尽量逼近公允而非绝对。

那么,在公允价值这种略理想主义的计量属性下,实际应用中的估值就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来更有一系列的问题是公允价值的固有弊端,全世界应用这一计量属性的国家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笔者将先对这一部分固有属性带来的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延伸开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全面论述。

二、公允价值自身属性导致应用中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无法保证可靠性。由前面对公允价值本质及特点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在实际应用中,公允价值是一种近似的公允。在有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交易中的双方形成的价格并不一定完全公平。而如果并不存在活跃市场或交易还并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则要企业的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价值进行估计,在这个过程中不确定性就更是大大增加了。

(二)公允价值易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中不仅存在着很多的估计数,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人为因素的过多参与加之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为避免所谈空泛,笔者将从公允价值应用的几个具体准则中挑选较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来说明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可能造成操纵利润的原因。

1、金融资产。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时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转换做有严格规定,但是大量的主观分析和判断使得公司仍然一定程度上通过划分为其他类型的资产来调节其入账金额,估价的程序、方法、模型的改变便可以影响计量结果。同时,新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则不可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企业便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在欲调整利润的时候对利润进行“平滑”。

2、债务重组。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在发生债务重组的时候,如果偿债支付的是非现金资产或债务转为资本时,应该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那么,同样由于公允价值确定的人为因素,在对支付的资产或转增的股本的公允价值的确定上公司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这种调节的结果将直接反映在利润表中,提高公司的每股收益。

3、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即取得商誉的时候,不做会计处理,不调整成本亦不影响损益,但当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投资成本。关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又有计入损益的可能,则投资企业可通过对净资产数额的误判来影响初始投资成本差额的数额和方向,从而使公司通过收购高投资差额子公司来调节当期利润。

4、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企业会计制度允许对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其中的减值所依据的是各资产的公允价值,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有人为估计的不确定因素存在,如存货按成本与可实现净值孰低原则计量等,应收账款按各项应收款项的可能回收金额计量,而这些减值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于是对这些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又为企业的利润操纵提供了可能性,多计减值准备以调减当期利润,少计则调高利润,实现利润的平滑。

三、我国具体国情产生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诚信机制没有得到完善,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些大环境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也产生了众多影响。

(一)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我国的改革开放仅有30年的时间,一切都还在探索中前进,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较多的漏洞,让许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对在市场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会遇到的具体问题都没有经验。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一般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完成,本国自己的实际应用具体问题的应对方式还有待慢慢暴露,逐渐解决。因此,尚在起步阶段的公允价值的应用必然面临没有有力法规约束的问题。

(二)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时间并不长,尤其在我国,研究提出也只是在上世纪最后几年,应用的过程更可谓一波三折。虽然专家学者对其一直进行着不懈地研究努力,但是由于时间短,理论体系一直尚未完善。而且我国主要是延续国外的研究,没有和本国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得理论和实际也较为脱离,指导作用并不强。

(三)市场经济不健全,没有完全的活跃市场。我国经济仍处在转型期中,即由行政主导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系。转型虽一直在进行,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完成。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以及普遍的认为,公允价值适用于完善的市场经济。而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仍在发展中,属初级阶段,市场并不活跃,交易中尚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因素,甚至有些行业仍存在买卖并非完全自愿,因此对企业而言,找到一个较完备的市场价值很困难。

(四)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自身特点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能够进行准确的职业判断。其中涉及到现值、折现率等问题,还需要会计人员了解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而我国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职业判断水平,制约公允价值模式的使用效果。同时,会计人员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而公允价值的应用使企业拥有了更多的操纵利润的空间,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那公允价值的应用势必将演变成假账横行的局面。

在对公允价值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之后,综合其自身特点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指出了公允价值无法保证可靠性,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法律法规不健全,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不完善,市场经济不健全,没有完全的活跃市场,监管问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四、对策分析

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公允价值固然有很多的缺陷,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而是要在理解它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公允价值更好地发挥作用。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对策:

(一)适当而谨慎地应用公允价值。我国目前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并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迅速解决的,而在此之前公允价值的好处我们还是要利用,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进行控制还是很必要的,适度利用、谨慎推广才能给企业和社会经济一个缓冲的空间,也能给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供时间。

(二)完善法律法规及公允价值理论体系。法律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公允价值的理论是对实际应用的重要指导,完善两者才能给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主要是靠会计准则推广,我们要对会计准则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具体准则中应对公允价值的细节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以便于会计人员实际操作,避免由于制度漏洞而被人为操纵。同时,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增强具体准则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三)改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市场环境。首先,要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只有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只有健全市场体系,价格才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其次,要发展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验证的机构,使得当公允价值需要估计才能应用时,企业除了可以自行估计外,还应有独立的、公平的中介机构帮助估计。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公允价值归根结底还是要会计从业人员来应用,这些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允价值的应用效果。

提高专业技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固本培元的好办法。只有深入推进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允价值的合理应用,同时也将对整个经济、会计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五、结论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5

(一)披露信息的可靠性

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后,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却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公允价值如何计量,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其应用的难题。特别是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由于合约交易内容和规模按交易者的需要而制定,而且多在场外进行买卖,合约没有进行标准化,一般不能转售他人。因此,通过市场询价很难取得其公允价值。这种场外交易类似远期外汇合约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和定价模型,及使用这些技术估计的假设,如折现率、波动性、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流入时间的披露很重要。对公允价值如何取得的披露在新准则做了相应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比较笼统、只提供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有限指南,并且对计量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没有提供统一的解决框架,而且没有统一的解释。

(二)增加会计报表的波动性

实施新准则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核算由表外转入表内,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或损益,对企业会计报表数据产生很大影响,进而使企业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动,增加了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波动性。

(三)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企业规避相关风险,如果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不能跟进,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如何完善,也将是徒劳无益。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金融风险的披露既提出了定性要求,又提出了定量的要求,而管理层所能提供的信息决定了披露的细节层次水平。

(四)确定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首先,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公允价值的估值系统。采用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估值系统的企业对其公允价值进行估值,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且作好估值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衔接,这将对企业的日常工作和财务状况带来一定的压力。其次,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衍生金融工具都不存在交易市场,有些即使有公开标价,交易市场也不一定足够完善和活跃,金融工具价格很容易发生纵的情况,这样的交易价格不能代表真实的公允价值。如果企业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是境外市场的,企业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雄厚的科技为后盾,很难获得境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实时报价。在这样的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也存在疑问。

(五)披露格式规范性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形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只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而且没有形成规范的披露格式和披露内容。我国企业信息披露不统一造成混乱,不利于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报表对各家企业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投资决策。

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深入细致地研究国外理论制度的经验

应当加深对国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成果的理解,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或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适用于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应注重对具体国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使我国在探索的路上尽量少走弯路。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考虑我国证券市场、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等相关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发展趋势,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同时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时还应注意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二)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不仅受到了技术因素的制约,还受到会计人员的素质制约。公允价值的评估过程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有一定的金融学、经济学知识。企业应当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判断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模型的能力,特别是在缺乏市场信息的条件下学会如何使用估值技术,减少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和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提高其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敏感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

(三)会计披露形式及手段的创新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带来风险程度的逐步加深,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会越来越高。所以,发展的趋势是建立实时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中期财务报告制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后,网络与计算机可以直接存储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会计信息系统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得到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态信息,提高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增强了信息使用者的避险力与判断力,提高了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与频率。

(四)加快建设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基础。通过加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投入,提高公允价值的信息质量,如加强估值系统的建设和金融工具信息系统。同时,对存在不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明确规定,统一规定出估价可以采用的模型。并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机制,促使衍生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避免由于企业信用问题阻碍公允价值的评估。另外,不仅要加强对公允价值的表内披露,而且还应加强对公允价值取得过程的表外披露,如关键变量的获得渠道、公允价值的估值模型、置信区间及未来变化预测等,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充分理解公允价值的信息含义,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

(五)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

企业应该结合成本收益原则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并严格按照准则的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部分详尽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包括金融工具交易可能导致的风险的披露,如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其他披露事项,如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管理、重要会计政策和套期活动、与确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关的公允价值信息、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等。在规范性披露上,有关部门需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考虑制定规范的表格及相关的说明性文字。

(六)完善市场环境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6

正如吴水澎教授所言,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将推动会计学及财务信息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一大特点即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做出了基本的计量标准规范,但是对于通过何种途径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却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拟对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中公允价值理论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分析通过资产评估途径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的可行性。

一、资产评估价值类型定义与会计公允价值概念的相关性

资产评估学中关于价值类型的分类,以评估时所依据的市场条件、被评估资产的使用状态,以及资产评估使用范围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根据国际资产评估标准,资产评估概念定义为:“资产在评估基准日时的交换价值。资产的交换是在一个适当的市场上的公开的交易,在自愿的购买者和出售者之间进行的,而且买卖双方都是精明、谨慎、没有人强迫的。”《国际评估准则》指出,“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压制的情况下,对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中某项资产应当进行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中评协价值类型评估准则项目负责人姜楠教授认为,“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是指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公开市场上最佳使用或最有可能使用条件下,资产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值。”

在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其中对公允价值概念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其《手册》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

通过以上对两个概念的阐述,可以看到资产评估学中市场价值定义和会计学中公允价值揭示的价值内涵具有相似性,都明确了价值的前提为交易的自主性、非胁迫性,交易的公平性、透明性,交易双方对特定交易对象的知晓程度的一致性,体现了资产评估对资产价值的估算与会计学对资产会计计量价值确定的相近性。

二、资产评估目的与经济业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

资产评估实务中,资产评估行为所对应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资产转让、企业兼并、企业出售、债务重组、股份改制等,资产评估行为为特定的经济行为出具公允的价值参考依据,而会计活动要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做出相应的记录,根据新的会计准则,不同的资产、不同的经济行为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其正与资产评估的评估目的相吻合。

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具体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资产减值、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18项具体会计准则,而其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与资产评估目的直接相关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中以非现金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符合商业性质的经济行为、债务重组中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等。在国际资产评估领域中,早就有一类资产评估业务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其特为会计期末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参考依据。虽然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使用资产评估师的结果作为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依据,但专业而独立的资产评估师出具的价值意见无疑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关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处理、资产减值关于期末资产减值的测算、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以及公用型企业来说公允价值的计量采用评估结果更具有公信力。

资产评估目的与会计资产价值计量与处理都同企业经济行为密不可分,两者之间也有极强的相关关系,资产评估可以为会计计量提供专业的价值参考依据,会计信息采用评估结果可以更好地体现资产的价值。

三、资产评估评估方法与会计公允价值确认方法的相关性

资产评估基本方法包括资产基础法、收益法、市场法,《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对三种方法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收益法,是指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参考企业、在市场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业、股东权益、证券等权益性资产进行比较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资产基础法,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

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与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是一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应用指南中有关购买方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充分体现了评估方法与会计方法的一致性,如有活跃市场的投资性资产以活跃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长期应收款项以适当利率折现后确定公允价值、产成品以其估计售价减去估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等确定公允价值,这正是资产评估三种方法在会计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应用。

通过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与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简要比较,可见资产评估方法已经初步在会计计量中得到了应用,而对于资产期末公允价值的计量同样可以借鉴资产评估方法,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确信结果(信息)的合理性提供支持。

四、资产评估准则为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保障

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以对资产的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公允价值英文表述为“fair value”,如果从人文角度考虑其含义,公允价值有公正、公平之含义,资产的价值如果以公允价值计量,那应该体现公正的价值表述,结果为公众所认同,尤其现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完善,上市公司的资产计量如果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那如何保证其结果为广大股东所认可就成为会计计量中的难点。

而资产评估行业作为提供价值估值建议的专业服务行业,从其建立初始至今始终保持独立的、专业的、客观的行业执业标准,并将这一标准贯穿于执业过程中,体现于评估规范和评估结果中。

在资产评估报告序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评估机构)接受××××委托,根据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规定,本着客观、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公认的资产评估方法,对为××××(评估目的)而涉及的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了评估工作。本所评估人员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对委托评估的资产和负债实施了实地查勘、市场调查与询证,对委估评估对象在××××年××月××日所表现的市场价值做出了公允反映。”

《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对评估结论的合理性承担责任”,“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提供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资产评估业务,应当独立进行分析、估算并形成专业意见,不受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的影响,不得以预先设定的价值作为评估结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提供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得出具含有虚假、不实、有偏见或具有误导性的分析或结论的评估报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勤勉尽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得出现对评估结论具有重要影响的实质性疏漏和错误,不得以预先设定的价值作为评估结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获取充分信息,并进行审慎分析,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披露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

资产评估结果的公正性保证了资产评估工作能够为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并确保评估结果为会计报告使用者所理解与认同,更好地体现资产的价值,更好地配合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工作。

综上所述,资产评估与会计关于公允价值有较强的相关性,资产评估结果可以作为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依据,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会计计量工作服务,资产评估行业仍然需要保持和加强以下工作:

1.严格执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保持工作的独立性,确保结果的合理性、公正性;

2.继续加强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完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指导资产评估工作。

资产评估行业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执业的专业水平,为更好的服务于会计计量工作,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姜楠.资产评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刘萍,等.“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讲解.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