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农业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农业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 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境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沦会”,1994年4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坛。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的头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革命”。
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四、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十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绿色革命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六十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八十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力1:1。
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革命在七十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革命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困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革命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革命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革命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曾有人主张将新的绿色革命建立在生物工程基础之上,但鉴于来自生态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与12公斤。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最近的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与会的60位首脑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仅有一位,说明了立场与爱憎的分明。因此,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基本自给(95%)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首先,我们要力争在30~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不再将这口号作为他们的目标,因而国际学术界农业现代化的声音已甚为微弱,西方已将现代农业称之为常规农业,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谈不到农业现代化。第二,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第三,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第四,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最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农民的富裕化。那种匆忙将农民真实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美元时就拔高为“小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可持续农业的定义范文3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10月及11月笔者组织学生对安徽省凤台县、明光市、桐城市、当涂县、青阳县、宣州区以及歙县7个县市的水稻种植农户进行的入户调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经整理剔除部分数据缺损的问卷,获有效问卷402份,样本有效率为89.33%。在调查的总样本中有293人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有所认知问题,占比72.89%。
(二)解释变量的设定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并结合实际调研情况认为: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四大类:农户户主个人禀赋、农户家庭特征、农业信息的可获性和外部环境。
1.农户户主个人禀赋年龄:一般理论认为,年龄因素影响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速度。由此推断,年龄越大的农户越不容易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因此,本文假设:户主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性别:在农村,由于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同外界环境交流的机会均要少于男性,故她们在对新信息及新知识的理解上也要弱于男性。因此,本文假设:女性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程度较男性户主低。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增强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和吸收能力,提升对来源于不同渠道信息的判断力。Ervin(1982)和Pampel(1977)证实了农户的文化程度与农户对土壤侵蚀问题的认知程度正相关。因此,本文假设:文化程度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呈正相关关系。是否是村干部:村干部往往能力较强且文化层次较高,对于新的信息和政策理解更为透彻。而且村干部比一般村民具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获取外部信息。因而,本文假设:作为村干部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更深刻。风险偏好类型:风险偏好是指组织或个体在实现一定目标过程中对待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按照不同主体在对风险采取的不同态度可以将风险偏好分为三种:风险厌恶、风险中立及风险追求。风险追求型农户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因而,本文假设:风险追求型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更深入。环境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越强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越关心。他们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信息更为关注。因而,本文假设:环保意识越高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越深刻。
2.农户家庭特征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农户在当地属于“能人”,其获取和评价农业生产信息的能力会更强。因此,本文假设:家庭人均年收入高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更深切。家庭非农收入占比:目前农户家庭非农收入高表明农户正从事着兼业,兼业往往是户主外出打工。户主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从而增强了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文假设:农户非农收入占比的提高增加了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耕地面积:在我国农户家庭的耕地面积一般与家庭人口数成正比。若农户家庭人口数越多,其耕地面积就越大。家庭耕地面积大的农户在经营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耕地面积越大的农户会越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各种农业技术发展趋势的信息。因此,本文假设:耕地面积正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
3.信息可获性与村民交流的频率:在我国农村,信息传递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农户之间的交流这种非正规的传播渠道。因此,本文假设:与其他农户交往越频繁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越深刻。农业信息的获取:信息获取得越多,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越深刻。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越多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趋势越了解。因此,本文假设:农业信息的获取显著促进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4.外部环境是否参加可持续农业生产培训:政府主导的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往往会向农户阐述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采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益处。同时农户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可以与推广人员及其他农户进行交流,提高了他们对农业环境退化的认知。因此,本文假设:培训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距离乡镇远近:农户因居住区域的差异对信息获取存在显著的差异。距离乡镇远、交通闭塞的地方,增加了农户信息获取的难度。因此,本文假设:农户家与乡镇之间的距离负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根据以上的研究假设,将对变量的定义及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方向列。
二、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可以得到: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不同个人禀赋的农户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以及不同家庭特征农户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在被调查的农户中,有293人对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有所认知,占总样本的72.89%,而没有认知的为109人,占比仅为27.11%,这说明大多数农村居民对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年龄结构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户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认知的比例逐渐降低。年龄对农户的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具有负向作用。从被调查的农户来看,四十岁以下的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有认知的比例为9成左右,而60岁以上仅为3成左右。
(2)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认知的比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提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认知的比例仅为26.05%,初中文化水平的为87.73%,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认知的比例几乎为100%。
(3)从性别上看,农户的性别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没有显著的影响。女性有认知的比例为68.75%,而男性的认知比例为73.24%,男性和女性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比例几乎没有差别。
(4)从农户是不是村干部上看,村干部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认知的比例要远高于不是村干部的农户。村干部有认知的比例为94.12%,而非村干部农户有认知的比例为71.85%。
(5)从风险偏好类型上看,户主的风险偏好类型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风险追求型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认知的比例为94.21%,而风险厌恶的农户有认知的比例仅为59.02%,即风险偏好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比例越高。
(6)从环保意识上看,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比例越高。环保意识很强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认知比例为98.21%,而环保意识很差的农户有认知的比例仅为43.55%。
三、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一)户主个人禀赋的影响
户主的年龄在模型中的系数为负,与预期相符且在10%的检验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水平越低。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年龄增加1岁,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下降0.24%。户主性别在模型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系数为正与预期不符,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户主对外在环境的感知方面比较敏感从而使得他们比男性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更多。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的重要因素。户主文化程度在模型中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的概率也越大。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上升4.68%。户主是否为村干部在模型中的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但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能的解释是由于村干部在总体样本的占比较低,从表2中可以看出,村干部在总体样本中的比重仅为4%。户主的环保意识在模型中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随着户主环保意识的提高,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水平也越高。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的环保意识提高一个单位,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上升3.13%。农户的风险偏好类型在模型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风险偏好类型并不是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认知的重要因素。
(二)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
家庭人均收入、家庭非农收入比例以及家庭水稻种植面积在模型中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因素对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的影响较小。
(三)农业信息可获性的影响
农业信息的获取在模型中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农户对农业信息获取得越多,其对农业环境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提供了他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水平。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与村民交流的频率提高1个单位,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上升0.01%。与村民交流的频率在模型中为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系数为正,说明农户与村民交流有促进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四)外部环境的影响
是否参加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在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呈现出正向影响,这表明参加培训有助于农户对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更加深刻。到乡镇的距离在模型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与预期相符,表明到乡镇的距离有负向作用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认知,但不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第一,在调研的地区大部分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在调查中的402户农户有72.89%的农户有认知。第二,户主文化程度、环保意识、参加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及农业信息的获取显著促进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但年龄呈负向作用。
可持续农业的定义范文4
1.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或更为宽泛的“农业遗产”的概念),我国著名农业历史学家石声汉先生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来自于现代农业的农药、化肥、机械等以外的有关农业的所有要素;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已经逐渐淡出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要素。
我们的理解是: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集成,主要包括农业遗址、农业工具、农业文献、农业民俗、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品牌、农业村落等10种类型。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历史时期创造并延续至今、人与自然协调、包括技术与知识体系在内的农业生产系统,特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进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与农业部推进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于2002年发起的一个大型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该项目将努力促进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对当地农民和少数民族关于自然和环境的传统知识和管理经验更好地认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当展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振兴和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
按照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表述,这些农业生产系统是农、林、牧、渔复合系统,是植物、动物、人类与景观在特殊环境下共同适应与共同进化的系统,是通过高度适应的社会与文化实践和机制进行管理的系统,是能够为当地提供食物与生计安全和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系统,是在地区、国家和国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同时也是面临着威胁的系统。
我国是最早响应和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积极支持,有关地方政府积极配合,不同学科的专家和遗产地人民积极参与,在示范点选择与推荐、保护利用探索与经验推广、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2012年3月,农业部正式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工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根据这一定义,主要包括小规模庭院经济型、特殊遗传资源保护型、多个物种互利共生型、景观生态结构优化型、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型等不同类型。
2. 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
(1)活态性:这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有人参与、至今仍在使用、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的农业生产系统,系统地直接生产产品和间接生态与文化服务依然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2)动态性: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以及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所表现出的系统稳定基础上的结构与功能的调整。
(3)适应性:指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系统稳定基础上的协同进化,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智慧。
(4)复合性:这类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特点。
(5)战略性:这类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应对全球化和全球变化带来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有效缓解贫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多功能性:这类遗产具有多样化的农产品和巨大的生态与文化价值,充分体现出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7)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对于极端自然条件的适应、居民生计安全的维持和社区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8)濒危性:指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所造成的系统不可逆变化,表现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丧失、传统农业技术和知识体系的消失、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示范价值等, 这些价值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价值, 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可持续农业的定义范文5
发展是人类普遍的要求,是基本人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中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发展是硬道理”,真是至理名言。概括地说,过去的传统模式是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是很不理想的。人类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未来,逐步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l卯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编制的《21世纪议程》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她的报浩《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并经联合国同意,1992年世界环发会议对其涵义又有新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英文名是Sust由n滋)l。devel。即lellr,1988年在第六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就开始讨论这一问题,当时直译为可以承受的发展,大意是指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即在发展中要以环境为控制的焦点。总起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l)从发展的时间尺度考虑,可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从发展的空间尺度考虑,还应加上“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考虑,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
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将人为资源而且也要将足够数量的自然资源(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传给下一代,以继续改善生活质量(1987年世界环发大会)。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四者互相影响、互相协调的综合体,并且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对这个综合体的组成部分进行变革、提高,圆满地按上述3个指导思想进行发展活动。
目前有许多行业提出了诸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林业、环境的可持续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等。它们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性概念的应用。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l)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个研究小组认为,强调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旨在保持生态、环境和水文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有助于现在和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顾问委员会具体地选出了可持续发展3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部门,即能源、运输与水。其实能源、运输都与水有关,所以水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3)水资源开发应提高为多种开发;它不仅是河流开发,还包括水的再循环和雨水收集、水权转移、水的脱盐淡化……等;还应把保护生态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作为任何水开发方案必须考虑的程序。
(4)“现在不是继续去寻找水来满足将来的需要,而是应进行规划,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满足人类和生态系统现在和将来的需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水文改革。”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释义及管理目标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尚是一个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l)可持续性,在时间上包括多长?是否只包括下一代或两代,即子孙后代,约SOa?
(2)可持续利用的对象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如何变?也很难确定。
(3)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总战略。这里“发展”是总目标,水利必须为“发展”服务,所以首先必须以“需”定“供”,不断反馈,作到供需平衡。
(4)可持续利用的供水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整个的人类社会,也可以是一个流域或一个地区的。
(5)在《世界淡水资源综合评估》中Gleick(1996)对水的可持续利用作了大体的定义:“水利用需达到保持人类社会持久地发展至无限未来的能力,而不损害水循环的整体性,也不损害依赖水而生存的各种生态系统”。
(6)在上书中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准和目标也作了介绍,主要是:①人类基本用水要求。首要目标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一个基本用水量:对于人类来说,饮用水不足是直接造成每年几百万人过早死亡的原因。以可以承受的价格提供支持人类代谢和保持人类健康的基本淡水量应该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地方供水商和非政府组织有保障的承诺。③环境基本用水要求。第2项标准要求应保证满足自然生态系统基本需要的一个基本水量。必须做出有关保持或恢复生态系统应达到什么程度以及检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各种指标方面的社会决策。这些决策的实例包括保护未筑坝河流的各个河段、在某些河段建立最低流量要求标准、为环境从主要水工程重新分配水以及制订湿地保护标准。③水质标准。不同的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须为不同用途的用水制定水质标准,而且,对水质必须进行监测和维护以满足这些标准。这些水质标准是为了确保饮用水能够比较合理地免受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物的影响。非人类用水无需进行保护达到饮水标准。例如,许多为工业、商业、浇灌或景观目的用水可使用较低标准的水,可大大节省费用。环境用水要求需要制定类似的水质标准。应尽力弄清这些差异并制定满足各种水质标准要求的力、法。④水资源再生性。淡水资源被认为是典型的可再生资源:可以用一种不影响同类资源长期利用的方式进行利用。然而,有些利用方式可以使可再生水资源不能再生,包括流域管理不当、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和含水层污染。使可再生水资源不能再生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盗用后代的水资源,这违背了可持续利用最基本的要求。土地协调利用和水政策应明确地防止进行这些不可逆的活动。③其他如可持续利用目标还必须应用于水资源管理,特别是要保证在决策中民主地代表受影响各方的意见,保证公开公平地享有各种资源信息,并保证在分配这些资源时有各种选择方案。
3土耳其以水为基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1概况
土耳其东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安那拉利亚地区开发工程,简称Gz钾工程。G之钉)包括土耳其9个省和约ro%的全国人口及土地面积。土耳其国土面积约78万kmZ,其中%.9%在亚洲小亚细亚岛上,其中部称安那拉利亚高原,高原海拔8侧〕一1soom。夏季干热,冬季多雨。安那拉利亚地区约2万kmZ。土耳其年降水量679二,相应降水总量52砚刃亿耐,蒸发量约为“%,其余的1870亿耐形成地表径流,径流系数为0.36。目前用水:城市16亿耐,工业12亿耐,农业190亿‘,总用水量215亿m,O土耳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规划上述两条河的开发方案,制定了GAP计划,以开垦和开发其东南部广大贫清的高原区。其开发的指导思想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①1970年定为水、土资源开发工程;②1980年改为多部门的、社会与经济的地区开发方案;③沙男〕年后改为可持续的人的发展工程。
3.2GAP是以水为基础的地区开发的新模式
GA--P是土耳其投资最大的开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地区开发工程基于“可持续能力”的概念。投资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农业、运输、工业、教育、健康、住房、旅游以及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条河上的大坝、电站和灌溉设施。这个巨大的开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人民生活等给予特别重视和优先考虑,特别对地区人民生活更为重视。G赶〕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国内区域间的不同经济情况一用提高区域的收人水平和生活标准;提高农业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机会;增强大城市对人口的吸收能力。
水资源开发方案包括13项灌溉和发电工程,其中7项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各分流域,6项在底格里斯河的分流域。具有22个大坝、19个电厂,以及灌溉170万腼2土地的灌溉网。装机约750万kw,年发电量270亿kw·h。整体工程的目标和主要特点在GAP规划中均已提出,它决定了该区的潜力,识别开发过程中的“瓶颈”,拟定开发目标目的和战略。
3.3可持续发展与GAP的基本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满足现在需要而不危及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根据这一广泛的定义,有许多问题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文化、性别、教育、健康、自然规划、农业、环境、法律与机构等。这些问题的中心是人,既为目标,又为作用者,或两者兼有。所以人的发展是(;AP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为了确定CAP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范围与组成。采用了团体参予的方法,联合国UNDP与GAPRDP于I卯5年3月联合召集了大规模的开发程序的会议。
根据会议结果和CAP规划的目标与目的,依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采取了以下开发程序:
(l)对可加速经济状况的最佳可完成水平增加投资;
(2)提高注意健康和教育服务,以便达到国家水平;
(3)建立新的就业机会;
(4)建立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与社会的基础设施,以便建立比较健康的城市环境;
(5)为了最佳的灌溉发展完成农村基础设施;
(6)增进跨地区和地区内的道路和可影响性;
(7)满足现有的和新工业的基础设施;
(8)把保护水、土和大气以及联系在一起的生态系统作为优先考虑;
(9)加强集体参予决策和实践。
总之,GAP可持续能力的主要组成是:社会的可持续能力,自然的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的能生存性和可持续农业与灌溉。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3.4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l)调节灌溉渠道的水量,并分配水一用节水灌溉方法;
(2)管理、运行和养护GAP灌溉系统;
(3)实验现代灌溉技术;
(4)城市废水再循环;
(5)灌溉回归水的再利用;
(6)确定(;AP地区的开发方案和基础设施工程;
(7)进行地区的环境研究;
(8)进行Tigti,流域的环境研究;
(9)农业与开发方案关系研究;
(10)农民培训与技能拓展;
(1l)农业商品市场调查和种植方式规划;
(12)非灌溉地区的就业与增加收人工程;
(13)巩固农业土地以提高效率;
(14)参加城市划分、分区与规划;
(15)参加建库后移民和可持续发展;
(l6)拟定Atatnik水库次分区开发方案;
(17)建立妇女的多目标村社中心;
(18)建立地区企业家支持和指导中心;
(19)在实验区建立生态城市和乡村的规划与开发;
(20)cA-P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和实验工程实施在上列20项内容中第4、5、7、8、19项是属于环境方面的
4以长江流域为例,探索如何“以水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1在水利建设上建立两个保障体系,完成4项主要任务
两个保障体系是环境保障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4项主要任务是:
(l)改变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流域内洪涝旱灾、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必须有序地进行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及水污染等的防治,研究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等问题,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2)研究流域水文循环规律及可再生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分布情况,直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体系因此应首先研究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供需分析,直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城乡、工业及生态的供水问题,及开发可持续能源(水电)和水运等问题,以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的优势和地区优势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从长江调水到北方缺水地区和从长江治理开发上促进流域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战略措施
(4)克服重建轻管思想,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和流域管理,以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水可持续利用思想为指导,将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管理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4.2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4.2.1综合体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四者互相影响、互相协调的综合体。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济是推动力,环境与生态是保障,资源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2.2流域整体性原则
以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把社会发展对水土资源的需要,水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力)后效联系在一起,对流域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管理运用,以“可以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原则指导规划和开发。“可以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原则就是要使开发的工程从长期考虑不仅效益显著,而且不致引起不能接受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4.2.3按行业优先制定的原则
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流域内各主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总和长江流域实行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点选择;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流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决定于该流域工、农业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资源供应情况。由于工、农业和城市都是位于一定区域的,其发展和环境保护又必须变为当地政府乃至每个人的具体行动‘因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战略一定要做好各个点与所在区域的协调。
4.2.4抓重点行业及组成的原则
例如能源是工、农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如布局、构成和使用不合理,一方面会使原材料逐渐消耗而不能持续供应;另一方面又污染环境。所以对于能源供应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
4.3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根据可持续发展以环境为保障,以系统工程为原理的原则,制定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见图1。
图1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由图l可见,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一个反复、复杂的过程,有3一4个层次。从宏观研究它的战略程序,是从流域出发,以流域总体优化为目标;在流域进行宏观布局之后,即研究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矛盾;最后研究和安排各个区域的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进行了这一轮从大系统到具体组成单元的宏观安排之后,就要反方向逐一具体研究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然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原拟的发展规划进行反馈,以制定各个区域的工、农业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最后制定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5结语与体会
本文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了综合性的初步释义,通过参加国际水工程经验讨论会,选出其中走在前沿的土耳其G气】,地区的经验作为参考借鉴。认为:
(1)GAP效益显著,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考虑的问题。
CAP工程建成后,不仅使土耳其全国受益,而且将有助于叙利亚、伊拉克取得防洪、灌溉效益,另外多余的电力还可输送到欧洲其他国家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占GAP总面积的比例将由2.9%增加到22.8%,而靠降雨的农业将由34.3%减少到10.7%,农业生产和产品种类将持续增加。
可持续农业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的近海领水面积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海南岛地处热带,属季风热带气候区域,气候资源优越,是我国农业生产与研究的“天然大温室”,年均气温23.8℃,月最高气温25℃-28℃,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在1600mm以上,年辐射量大部分地区在5.0-5.7*109KJ/m2[1];所以针对海南这些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作物的丰富气候资源,海南省制定了海南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状况;保障粮食安全,消除贫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然而海南迄今为止,海南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政策一直是追求农业增长,忽略了资源保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甚至实行过掠夺经营,导致资源危机和生态恶化。海南省在实施农业现代化中,切忌急功近利和种种形式主义行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量使用石油产品、化肥、农药等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虽然海南农业为全省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的来说,目前全省不仅农村人口总量过大,而且无论是农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产条件水平都比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因此,海南农业有必要结合现在的实际,走一条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的开放型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以促进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
1.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最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基础上来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处理自身和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战略,其最本质的问题是可再生的及不可再生的资源循环性永续利用问题。[2]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强调吸收本地区传统农业或较为现代农业的精华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所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高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就是说海南农业应该谋求生态资源存量的非减和永续利用。要扬弃所谓“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哲学观念,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和谐发展,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永续关系,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十六大新当选的我国国务院总理的政策正以很大代价拨出补助资金和粮食,支持各地区退耕还草、还林、还湖,治理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试图恢复良性循环。这些都对海南今后政府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方向--海南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page]
2.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海南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海南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逐年减少。
虽然海南省人口规模较小,但近年来海南省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与建省前相比,到98年年底人口总数增加了118.23万人,90年代以来,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1998年仍高达1.29%,超过台湾及较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此下去,海南将在今后10年内失去其地大物博的优势,而且在发展农业当中土地这个特殊的生产资料一旦丧失了其原有的优势,那么农业就无从谈及其可持续发展。
2.2海南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海南省农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台湾的3倍以上,但海南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仅是台湾省的2.59%。耕地“广种薄收,重种轻养”的粗放利用,经营规模小等都是土地低效率利用的主要原因。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基础设施薄弱和环境破坏等因素造成的影响,目前海南平均的土地利用率仅为55.2%,宜热作地利用率只有54.6%,宜牧地利用率仅为33.7%,[3]海南土地资源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自然环境总体良好,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农业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
到1997年年底,全省仍有138.21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1998年全省平均农药用量为24.3kg/hm2,远高于荷兰1995年的水平(18.2kg/hm2),加之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更加速了土壤板结、耕地退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山地没有开发,同时水稻的种植缺乏有效管理,一般把稻种播下便等收割,没有太多的过程管理,这也是产量不增,而土地逐年恶化的原因。
2.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工具水平低,对农业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长期农业投入不足,海南省的农村电力、农田水利、村庄交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总体而言仍不够完善,如全省可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仅为台湾的1/2左右,农业机械设备水平不及台湾省的2%等。很多农田水利实施早就老化,而没有更新。许多乡村根本没有什么的基础实施,都是靠自然力的制约,如果某年干旱,那就只有等政府的补给了。
2.5海南海洋污染严重,对蓝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海南省是由众多岛屿及其临近的海域所组成的海岛省份,每个岛屿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这些海岛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热带,生态环境价值较高,陆地面积较小,环境容量不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良性循环容易遭受破坏。虽然海南管辖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生在海边不识海”的现象相当突出。对大多数海南人来说,除了沙滩,海浪,海天一体的景色以及好吃的海鲜之外,确实就没有什么了解。
海洋污染主要是近海海域在逐渐加剧污染,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农业的种养殖业和交通船运业三个方面。随着海南工业的日益发展,目前海南沿海和许多江河小溪已遭到严重污染,遭到严重污染的主要河流有昌化江、南渡江。万泉河等,如昌化江(石碌河)遭受沿岸的海南铁矿、海南钢铁厂等近二十余家工厂,每天将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废水(含有许多重金属元素和有毒物质)排入昌化江,并直流河口、海区,严重污染海域,破坏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致使昌化渔汛生产受到影响。其它江河对海域的污染其情况亦十分类似。由于交通船运业的发展,特别是建省以来船运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沿海港湾的油船和各类机动船的废油大量倾倒人海内、特别是各类机动渔船,倾泻的废机油、柴油的情况是普遍的,所以海洋受石油污染的情况在加剧。鱼类受石油污染后,皮肤粘液腺和皮肤表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还损害鱼类眼睛,视力减退影响其生活习性、产孵和成熟;石油及其产物对鱼仔的影响更大,如体形病变扭曲等;石油污染还会造成鱼类饵料生物的大量死亡,从面可以导致某些鱼种的减少或绝迹。由于近海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高位池养虾也给近海海域造成严重污染,对鱼类资源造成极大威胁。
2.6农村城镇化建设不尽人意,忽略了生态环境建设
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与全国较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落后很多,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土地占用面积大、人口规模小和质量低、土地利用强度低、企业结构不合理和规模不足、就业能力有限、非农乡镇企业集中度小、城镇产业不发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特点。
2.7农民居住环境极为落后。对农业资源缺乏可持续利用
海南除了各别村庄外,绝大多数的村庄没有下水沟、垃圾场和村里硬路,甚至有的村庄缺少厕所等,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村庄生态景观。
[page]
3.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海南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产品单产低、优质率低、加工转化率低等方面。海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7.6%,而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海南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农民科技人员11人,还不足台湾的1/4。海南农村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占1/3,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山区,一些农业推广结构名存实亡,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增强环境生态意识,至今不少山区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当地居民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
3.2产业结构不合理。忽略了资源保育。
受多种因素影响,海南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尽管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渔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由1995年16%,上升为1999年的19%;瓜菜、水果在种植业中的产值比重分别由1995年的27.5%和9.9%上升到1999年的38.0%和12.6%但必须看到,[4]目前海南省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社会农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较缺乏、“三农”服务系统极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乡镇企业的不发达以及产品质量的不如意,参与竞争就没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广东,广西两省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占剧了国内绝大市场。所以必须根据海南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以实行“农业立省,农营强省,商贸活省,科技兴省”战略。
3.3海南农业环境保护立法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农业环境保护法体系不健全,缺乏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许多实践中急需的农业环境保护单性法律和法规尚未制定和颁布,比如农用地土地污染防治法到今天连立法计划都没有列上。(2)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不明确;其实海南的农业保护法目的就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3)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许多制度和措施很零散,很难发挥其整体的效能。(4)法律责任不明确,处罚的规定过于笼统。(5)缺乏海南地方特色。(6)农业保护法规范过于分散,零乱,不便执行。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如下一些对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和对策。
海南省农业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的开放型可持续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为此,大力提倡和发展绿色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屏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观念,加强宣传和提倡绿色农业,在全省造成以绿色为荣污染为耻的风气,推进“三绿工程”的实施,即绿色企业和产业工程,绿色资源工程,绿色市场工程。
4.1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使农业发展与保护两手硬
热带农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农村,农民是主要的参加者,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和深入程度及成败。目前海南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还较低,因而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和思想政治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根据各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职业培训班,学习适于当地生产的种、养管理技术,同时,尽可能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和生态文化意识。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始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加入适宜的当地农业生产知识和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同时鼓励当地掌握技术知识的农民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真正发挥出带动其他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作用。在我们学校成教学院每年都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这些对海南的农业都在起到了输入新鲜血液的作用。
根据海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可以实施“3+1”战略,也即是读三年初中加一年技术培训班,这样便能够解决海南农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扶持和引导农民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生产向特色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商品率的高。尤其针对海南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特点,大力实施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思想下乡“三下乡”战略。提倡解放思想,以市场的调节来带动生产。
4.2提高和改善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质量
以建设海南生态文明村来实行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村的标准是:科学规划,逐步达到民舍整齐,道路硬化,村村通广播电视,饮用清洁卫生水,人有厕,畜有栏,绿树环抱,果园飘香,社会风气良好。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通过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和争取社会多方面资金支持等途径,改善和提高农村基础和服务设施的服务质量,加快落后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商品流通,从而改变落后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思想相对封闭状态,建立合理的生活消费观念,并逐步实现以液化气和电力取代柴薪,作为农村生活能源的主要来源方式。
4.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业资源在保育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农业企业家采取本地区或跨地区联合方式,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投资兴办规模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运销等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由分散的小户经营向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带各环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建立科学完善的乡镇企业审批和管理制度,根据本地区产业现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有选择地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自我滚动发展能力,且污染较小的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4加大力度支持产品的深加工,让农业发展走上“三高”之路。
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但扩大了市场,增加了经济和社会的效益,而且具有利用资源,减少浪费的作用。像我校进行的咖啡酒,腰果酒等产品研制工作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么一点;咖啡,腰果肉原先是当作废物处理的,通过加工,不但具有了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倍受群众欢迎,目前这些产品市场前景良好。
4.5利用海南管辖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南的“蓝色产业”
根据海南海洋资源的优势和开发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海南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思是: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先行性产业;以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为主导性产业,以海洋旅游夜,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药物开发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滨海砂矿夜和海洋服务业为支柱性产业;以及其它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既有较高的近期开发效益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远期效益的南海资源综合开发基地。实施“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强省”战略,以港城为依托建设沿海经济带,以油气为主导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基地,保护环境建成热带海岛型“生态省”。建议从这么几个方面突破:(1)战略性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在构建新的海洋产业体系上求突破;(2)创新海洋经济体制,在海洋管辖权与开发权一致上求突破;(3)抓住假如WTO机遇,加大海洋产业开发力度;(4)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在科教兴海上求突破;(5)加强产业带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在产业经营上求突破;热带无污染渔业,热带岛屿休闲度假村旅游等都是实现海南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
[page]
4.6调整海南农业产业结构,使资源得到循环性永续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山地资源,努力提高耕地单次产出值。可采用低产田承包户联合入股或以土地入股、联合投资者资金、技术入股和出卖劳力等方式,以高投入、高科技含量的集约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如商品林、水产养殖、花卉、药物、野菜、牧草或食用菌栽培等多种生产方式和经营品种,从而有效提高低产田的生态经济效益。
在如何利用山地资源上,应该山腰与山腰以下和房屋周围种水果这些比较不易破坏土地的农作物,而山沟则种效益较好的橡胶。紧紧围绕“山上发展橡胶,水果,竹子;山下、平地和水旱地种植香蕉和瓜菜”的做法,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要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抓好一批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建设一大批田头井和小山塘,增加工程存水量。注重抓好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满足农业用水需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以排涝系统建设为重点的农田综合治理工作,适应农业结构的需要。继续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大力抓好病危水库和水毁工程的防险加固。农业生态建设主要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争取森林覆盖率达到50%,要优化林业结构,重点发展木质水果和经济林,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抓好公路两旁绿化林,海防林区,“五边地”和椰子的种植;落实好纸浆林用地,千方百计完成纸浆林任务;要抓好风景区周围绿化的规划,种植和保护,坚持依法护林,坚决打击乱砍滥伐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4.7加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增强农村系统的生态合协
利用开放政策的优势,积极培育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通过完备的市场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使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市场接轨,以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
扩大人才市场的开放度。2001年出现过这么一个现象,深圳人才交流市场上有4万外地高校毕业生跟企事业单位进行洽谈,而海南居然仅有700外地高校毕业生进入海南人才交流市场。在人才的吸引方面海南是比较差的,从90年代大批人才下海,到现如今的大批人才下岗,以及政府以“东部带动西部,大力发展西部”的政策,这些都对海南起到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工作待遇,居住环境,自身价值的能否充分利用这些都是在人才市场上必须完善的。合理的人力输出可以形成人才和技术的再次输入,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对于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较丰富的落后地区,今后可以从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人才市场的角度,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以劳务输出等方式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农牧渔业部热带作物区办公室编.中国热带作物种植区划.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年
[2]谷树忠《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伊双增《面向新世纪的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南方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