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范文1

【关键词】系统;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发展阶段;系统工程理论基础;应用

1.系统的含义及古代朴素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system)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语中,是一种“共同”和“给以位置”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系统有两个意思,一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二是“有条理的”。目前在科学领域中,系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例如以下五种说法:

(a)有组织的吆喝杯组织化的全体。

(b)结合着的全体所赖以形成的诸概念和诸原理的复合体。

(c)以规则的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形式结合着的对象的集合。

(d)多数构成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者。

(e)系统是为按计划完成特定目标而实际的结构因素安排序列。

可以说,系统是一个集合的概念。而系统工程学科就是建立在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代的时候由于人们缺乏观测和实验手段,科学技术理论也是很贫乏,所以对外界许多事物只能看到一些轮廓和表面现象,而由此从整体出发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说中国古代便有道家的混沌之说,“混沌生两仪,两仪生四向,四向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我国著名的古书《周易》就是以这种将万物归结到两仪八卦的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实际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朴素的系统工程理论。还有中国古代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东汉时期的张衡的“浑天说”。同样的还有西方的“空气、土、火、水”四元素理论。无论是国内抑或是外国的人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用上了系统的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这些学说虽然目前还无法找到确切的科学依据,但他们与生活实际保持直接联系和一定的理性因素,他们虽然没有深入的向抽象、分析、推理的纯思维方向进行,也没有向观察、归纳、实验等等纯经验方向发展。但他们充分的发掘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横向相互关系没,同时联系整体进行开拓,由功能发展到结构,按功能的接近或类似,把许多不同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系统形式同,并从中抽出一定规律来尽量理性的把握所有事物。应该就是在当时科学发展条件下的一种系统工程理论的雏形。

2.现代系统工程的含义及其产生与发展

现代的系统工程理论涉及很广,通常上是以研究复杂的系统为对象,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但大多是从“对象”、“方法”、“目的”、“内容”等方面来定义。比较著名的主要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工程是祖师管理系统得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使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有美国著名学者H.Chestnut提出的“系统工程认为虽然每个系统都是由许多不同的特殊功能部分所组成,而这些功能部分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系,但是每一个系统都是完整的整体,每一个系统都要求有一个或若干这目标。系统工程则是按照各个目标进行权衡,全面求得最优解的方法,并使各个组成部分能最大限度地相互适应。”此外还较常见日本工业标准JIS规定的“系统工程是为了更好地答道系统目标,而对系统得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制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

我国学者张兆基等编著的《系统工程》一书定义“系统工程是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成果去研究和解决工程发展中系统性问题的一门社会——技术学科”〔旧指明了系统工程的学科性质为“社会——技术学科” 〕目前,这一认识已得到普退认可。

现代以科学为依据的系统工程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近些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其它同类事物相同,到目前为止,系统工程经历了“萌芽”、“发展”、“形成规模且继续发展”三个阶段。

2.1萌芽阶段

1940年,美国Bell电话试验室,第一次提出系统工程的名称。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系统接近法”,按时间顺序将工作分成“规划、研究、发展、工程应用研究和通用工程”五个部分,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二战时期,英国为了设计雷达研究德国的飞机降落排队问题,提出了“排队论”以及“线性规划”、“搜索论”等具有系统工程思想的方法。

美国由于采用了系统工程的理论,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研制原子弹成功。

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设了系统工程方法和课程,运用数学方法搞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

总的来说,这一段时间出现了“系统工程学科”但由于刚刚出现,还没有广泛引起重视,只是为数不多的人进行研究并简单的运用的实际解决问题中,属于起步阶段。

2.2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已经开始自觉的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因此该理论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以下几个:

195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歌德和麦克霍尔合著了第一本以“系统工程”为名的书,对系统工程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1962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提出了“PPBS”系统(即规划、计划、预算系统),提出了三军联合起来统一预算,并成立系统分析部,大力推行系统工程,七年间节约了数百亿美元。

1963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设立了系统工程系,其它大学也开设这方面馆专业或课程。与其同时,美国电工电子工程师学会在科学与电子部分,设立了系统工程学科委员会,从1964年起,美国每年都要举行系统工程年会,出版专利。

2.3形成一定规模且继续发展阶段

1965年,美国出版了《系统工程手册》,“手册”中阐述了系统工程理论、系统技术、系统数学、系统环境和系统元件等,基本概括了系统工程各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系统工程理论基本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十世纪其实年代以来,系统工程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程的概念,从大型工程的应用进入到解决各种负载的社会——技术系统乃至社会——经济系统得最优规划、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可以说,系统工程科学正在逐渐渗入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系统工程科学已经基本成熟并且继续发展着。

3.系统工程科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工程理论并不是现代的“空中楼阁”,一般上来说,系统工程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一般系统论、大系统理论、经济控制论、运筹学等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共同支撑起来的。下面对这几种理论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1)一般系统论:通过对各种不同系统进行科学理论研究而形成的关于使用一切种类系统的学说。

(2)大系统理论:研究大系统的结构方案,稳定性、最优化、建立模型的模型简化等问题称为大系统理论。

(3)经济控制论:经济控制论是应用现代控制论的科学方法分析经济过程的学科。

(4)运筹学:他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地管理。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志亮,李忠良.系统工程方法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3]乔菲,沈荣芳,吴启迪.系统理论、系统方法、系统工程发展及展望.系统工程,1996,09.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范文2

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自成体系,互相交叉,构成了整个学科的基础,具有以下特点。系统性: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讲授开发、运行各类复杂系统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包括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系统仿真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系统评价与分析方法,计算机作战与建模等。每一门课程都不能孤立学习,应该前后联系,系统思考,坚持问题导向,采用系统化方法。开放性: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延续与综合了很多学科领域,可以融合各种方法,同时它的应用面极广,是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应用性: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属于应用科学层次,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结合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的以上特点,通过近年来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我们发现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学生对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接触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第一感觉是抽象与深奥,距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很远,对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经济、军事、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源、资源,以及行政管理、教育、科研、医疗等各个方面,学科发展也非常迅速。仅仅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整个学科体系是非常困难的,难以全面提高学生对专业学科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因此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学科基础课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1.2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理论性非常强,如教师按照章节介绍概念、原理、方法等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时间一长,学生难免缺乏积极性。加之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中的系统思想与哲学中的系统思想基本类似,平时上课时只有在讲解部分评价与决策、仿真模型等系统工程的方法时,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配合板书与作业学生亦可被动接受。但总体上来说,学生比较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难以完整展现系统工程学科的体系结构,同时存在课程之间内容重叠、方式重复的问题,导致系统工程学科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学习时容易产生混乱。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学科体系陈旧,局限于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缺乏应有的实践性,导致教学内容和现实应用脱节。学生普遍感觉到课程内容抽象,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无法将专业知识融合起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完成课程学习,不能将系统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活学活用。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的实践性非常强,学生只有在实践应用中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才能充分体会其理论和方法的作用。但是以往的教学,侧重于理论和方法教学,往往容易忽视实践环节,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文将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路概括如下:(1)注重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之间的关联,展开系统科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具有涵盖广泛、方法众多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切入到专业培养体系,考虑课程之间的先后衔接,注重课程体系的协调,突出理论与方法的内在逻辑关系。(2)精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为了使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体现出创新性,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增加课程知识点在经济、管理等领域的最新应用。“教学生的过程也是研究学问的过程,教师一面研究一面教,学生一面学一面研究”[3]。学科基础课教学应该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同步,这样才能将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落到实处。(3)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的优化,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将其引入专业教学中,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学的系统化创新

3.1加强课程系统的研究,重视学科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要形成体系,以内容的先进性和面向应用为思路,组织各门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对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顺序要调整得更为科学,而且对于先修课程中后续课程需要用到的重要知识点要重点讲解,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并让学生多做练习巩固。通过加强课程体系的研究,重视课程之间的关联,使得教学的脉络清晰,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体系结构。

3.2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重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理念,重视各门学科基础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严格依照专业培养目标,建立起真正体系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立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内容的设置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改变书本知识繁难偏旧的现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洞察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通过实践验证数学模型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鼓励学生上讲台用自己的话将相关的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对于不完全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拘泥于文字,侧重于算法的思想和推导;启发他们是否还需要补充新的内容,使得学生自发地注重知识点的关联。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3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引入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通过实际的可视化案例演示来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尽可能给予学生课堂演示和实验的机会。为加深对系统工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准备中搜集大量的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案例和资料。授课教师还注意将科研论文和项目成果融入教学。本专业多数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与科研经历,教学中应将这些资源作为理论教学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将研究成果融入课堂现实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融合。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具有系统性,因此衔接各门课程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是学科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结合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提前设定了若干特定主题,引导学生从其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中选题,进行课题研究,并最终以综合性研究报告的形式完成。综合性研究报告通常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因此,要求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贯穿前后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自行完成课程前后和课程之间的衔接。这种综合性研究的模式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倡导学生主动地获取和综合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强调综合性研究与讲授内容的契合,强调以课题的模式运行,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计划。系统工程专业的跨学科性,使得学科基础课程应用领域广,实践性强,要求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性研究课题的设置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将综合性课题合理地分配到各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中,成为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科学研究作风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综合性最强的教学实践环节。

3.4加强考核方式的优化,重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几乎都将笔试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通过开卷或闭卷考试,将学生的试卷作答情况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应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难以真正考察和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能对于真正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造成打击。尤其是系统工程的学科基础课,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唯一,考核应更多考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实践中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考核模式,不以单一的卷面成绩决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增加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考察的比重,重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采取综合性课题、开卷考试、面试和标准化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学生对这种考核方式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结束语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范文3

【关键词】人机工程;物流运输;三参数;风险评估模型

一、前言

近年来,物流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其中运输作为物流业务的关键环节,其是否安全、可靠决定行业能否持续发展、且与人们利益存在密切关系。据数据调查显示,物流运输安全事故在所有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比较高,能够达到26%,可见,运输对于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重视对物流运输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加强对薄弱环节的优化,提高物流运输安全性。

二、理论基础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如Rahbar等人将铁路运输装卸搬运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铁路运输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分析危险品运输风险转移的方法。Yanlk针对逆向物流设计中遇到的危险品,引入了传统系统分析方法,选择最优路径。国内很多学者也在该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如程婕以传统风险评估模型作为基础,对铁路运输风险状况及危害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风险。本文主要对物流运输三参数风险进行分析,因此将引入人机工程理论作为基础,对三项指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运输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三、基于人机工程的物流运输三参数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

人机工程理论的形成,是多项理论交叉结合的结果,如安全科学、系统工程思维等,在实践应用中,其主要采用系统工程思维,对系统内部的人员、机器设备等因素进行整体分析,以此来确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系统能够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当中。基于此,对于物流运输而言,主要涉及物流与运输两个部分,可以确定影响因素为人员、车辆、道路环境等五个要素,并将这五个要素作为指标。其中人员是指驾驶人员,其自身驾驶状态、行为等都是风险主要来源;车辆是物流运输完成工具,车况、车辆性能是否良好也会影响运输。同时,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我们最终确定评价指标。

2.模型构建

相比较传统风险评估模型,三参数模型突破原有模型的局限性,在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后果参数基础之上,引入风险重要度因素,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如下:

RL、F、Rs、Rt分别代表的是风险系数、重要度、后果及发生概率。

观察上述模型可知,了解物流运输风险程度,需要确定三参数。物流运输风险影响具有多元化特点,在实践中,无法通过统一的精确化数值对运输风险发生概率及后果进行评估。故本文将引入专家知识经验、表征专家语义信息对风险进行分析,实现对参数表现形式的转换,具体如下公式:

按照上述方法,能够确定运输风险发生概率及后果的模糊语义集合。在实践应用中,将(1)、(2)结合到一起进行计算,首先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专家小组对各类风险因素较为重要的语义进行判断,然后得出判断矩阵。其次计算得出风险因素最初的权值。再次对排序向量等进行计算、一致性检验,最后获得物流运输风险。

3.案例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模型是否具有有效性,选取某物流运输企业,采用德尔菲法对企业运输历史记录进行分析,了解运输风险发生概率及后果。本文主要将人员指标最为检验对象。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重要信息,为判断矩阵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如表1。

结合上表与要素判断矩阵,能够得到各要素最初的权重,结合概率与后果重要度,并对数据进行去模糊化处理得出人员风险因子的风险值。

经过计算,我们能够了解到人员素质及健康状况是影响运输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素质较健康状况影响更大。因此在运输管理中,应加强对驾驶人员综合素质的教育,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物流运输工作,以此来避免风险的发生。通过实例可见,本文提出的方法较传统方法更加灵活和便利,且能够对各要素进行比较,具有有效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物流运输现代化管理需要引入先进的评估模型,对影响运输安全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从中找到影响运输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此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不断提高运输安全和可靠性,从而促进物流运输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宝,汪伟忠,倪亮亮.基于人机工程的物流运输三参数风险评估模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04):170-174.

[2]赵伟峰,汪伟忠,张国宝,鲍闪闪.危化品物流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模型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07):150-155.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范文4

关键词 能源动力 本科 系统节能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54

Abstrac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energy and power, who are the backbone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 should not only have the basic theory and simple application knowledge of energy, but also should have the knowledg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power conversion and energy management. The course of System Energy Conservation aims to train stud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ergy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lay a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engage in energy manage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n the future work. This paper is committed to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this course.

Keywords energy power; undergraduate; system energy-saving; reform

0 概述

在世界近代化M程中,能源和动力一直都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此相对应,能源动力产业是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科技发展基础方向之一,能源动力领域人才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自2012年5月“2011计划”启动后,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能源动力类人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契合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人才,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

能源动力类本科生,不仅应该具备本领域基础理论及简单的应用知识,也应当具备能源节约、动力转换和能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应当成为 “节能减排”领域的中坚力量。“能源系统工程”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生产过程中能源管理和利用的科学问题,为学生未来从事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打下专业基础。然而以笔者目前的了解所知,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中开展此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即使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就“能源系统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做初步探讨。

1 开设“能源系统工程”课程的必要性

本课程基于两个主要概念:一是“载能体”,二是“系统”,所研究的是由多个对象所组成的系统的节能问题。在研究节能问题时,以往的节能工作往往着眼于单体设备或单个工序,本课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重系统内各设备、各工序的衔接问题和整体能耗问题,通过考察产品的“完全能耗”指导企业的能源利用和管理问题。另外,本课程提出的一系列能源利用思想和评价手段,对于培养学生以整体眼光看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从事各行业能源利用和管理的人才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系统节能”的思想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东北大学的陆钟武、蔡九菊两位学者提出并完善,最早应用于我国几家大型钢铁企业并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是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工作的里程碑式指导思想。可是,目前国内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且开设该课程的多为冶金类院校。同时,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在“能源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工作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可供使用的教材单一,实践环节缺失,课程体系规划不科学,课程知识需要丰富等。

近年来,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大大提高,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节能积极性都很高,能源利用和节约问题是所有工业行业面临的问题,如果大家都能了解系统节能的基本思想,按照系统节能的要求合理用能,我国节能工作必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另外,能源节约不仅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同样也需要在管理层面创新。因此,在国内能源动力类本科教育阶段开设“能源系统工程”这门课程,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很有必要。

2 “能源系统工程”课程改革方向初探

2.1 推广“能源系统工程”课程在高校覆盖范围

能源动力类人才在从事所有相关专业的工作时,都面临着能源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加大“能源系统工程”课程在国内本科阶段的普及工作,使得能源动力类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既关注局部,又关注整体,注重能源与非能源节约相结合,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和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必将大有裨益。

2.2 科学规划课程体系

(1)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是本科教育中的首要问题,“能源系统工程”课程属专业类课程,本课程知识可广泛应用于能源系统优化、节能评价和能源管理,应注重培养学生从整体看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

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贯彻最终都必须通过执行教学计划来实施,因此教学计划的修订就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能源系统工程”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且偏重于实践的学科,脱离了实践其理论是抽象的。理论教学只能满足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的过程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制订本课程教学计划时,应注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将实践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

(2)合理规定课程的学习方式。为了真正实现本课程的功能,除理论和实践课时的分配外,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让培养对象有更加广博的知识面和适用面,学生需要在学习方面有更多的自。可以挑选部分章节由学生经过预习后,挑选部分学生主讲部分课时。

(3)将实践能力列入考核范围。由于本课程注重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中应加入实践能力的考查。最终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笔试考核、平时成绩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平时成绩考核主要依据课堂表现以及作业情况;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2.3 总结最新成果,编制新教材

由于国内能源动力类专业开设“能源系统工程”课程的院校较少,使得适合该课程的教材数量几乎没有,仅有的几种教材由于编制时间较久,已无法满足当下的培养要求,迫切需要组织人员编制一本新教材。新的《能源系统工程》教材应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丰富现有教材,引入管理类知识内容,丰富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分析,结合实际项目给出供学生实践学习的题例,扩展数学建模方式,丰富解决问题的数学手段。

2.4 建设科学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其质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招聘教师时都只强调学历层次,比如只招聘博士,而对应聘教师的实践经验从不做任何要求。由于“能源系统工程”课程的特殊性,如果教师只具备书本知识,本身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显然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因此,本课程的教师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学习。本课程的教师要主动在寒暑假的时间 “走出去”,与各用能企业多沟通、多联系,及时了解企业能源利用发展情况,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为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拓展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

(1)聘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课堂授课。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从企业邀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课堂讲座,拉近教学与实际的距离。也可签订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真正建立起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2)课堂案例教学。课堂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既能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要注重结合实际应用问题,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普遍性、代表性,能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知识融于案例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增强学生参与性。传统的授课方法多是教师在讲堂上讲,学生在教室内听。由于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低,导致部分学生听课精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降低,缺课、迟到、早退现象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任课教师给出若干能体现本课程处理方法、研究现状的题目,让每组学生通过分工完成资料查询、演讲稿制作、演讲等环节内容。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起到互动的作用。同时也对任课教师把握本课程的前沿成果和解决方法具有反哺作用。

3 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领域重要参与者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肩负着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人才培育主要基地的高校,在知识结构的建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更新和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属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能源动力类本科阶段开设“系统节能”课程,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培育应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的需要。本文提出的若干“能源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建议,期望能起到砖引玉的效果,也期望能引起更多能源动力类同仁对该课程的关注,将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曲宏伟,赵顺.能源动力类本科生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5(7):141.

[2] 余韬.对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6):122.

[3] 杨伟鸽.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1):154.

[4] 孙志强.能源动力类本科生数值模拟能力的步进式培养[J].高教论坛,2010(9):28.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范文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cholars' stud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and grey theory to assess supply chain risk level, and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by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hich enterprise has strong significance to the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 in Enterprise.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粗糙集;灰色系统理论

Key words: supply chain risk manegement;risk assessment;rough set;grey theory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020-02

0 引言

典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管理、风险监控四个基本阶段。供应链风险评估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措施对供应链风险水平进行评价估算。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哈里克斯(Hallikas)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的角度,半定量化地研究了供应链风险评估问题。丁伟东等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供应链可靠性评估矩阵。张彦如等在一定偏好基础上,利用模糊理论和风险评估方法建立了不确定性风险评估模型。蒋有凌、杨家其等针对各风险因素对供应链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各风险因素相对于供应链风险的权重,运用人工神经元网络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与人工神经网络法的综合评估模型。本文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和灰色系统理论的各医疗风险评估方法。首先运用粗糙集理论确定风险指标的权重,再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模糊矩阵,评估供应链风险水平。

1 粗糙集理论基础

粗糙集(Rough Set)理论由波兰数学家Z.Pawlak在1982年提出。该理论定义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是一种处理模糊、不确定性问题的新型数学工具。下面给出粗糙集理论中的有关定义。

1.1 信息系统 令I=(U,R,f,V)为一个信息系统,其中U为论域(非空有限集),R为属性集(非空有限集),V为评价值集。对于任意的A?哿R,有等价关系类ind(A):ind(A)={(x,y)∈U×U│?坌a∈A,f(x,a)=f(y,a)}。称ind(A)为不可分辨关系。U对A的划分表示与等价关系A相关的信息,记为U/ind(A)。

1.2 上下近似集 对于不可分辨关系ind(A),当X?哿U,集合X的上下近似集可以定义为:A(X)=∪{Y∈U/ind(A)│Y?哿X};A(X)=∪{Y∈U/ind(A)│Y∩X≠?I}。其中,集合posA=A(X)表示集合X的正域。

参考文献:

[1]周艳菊,邱莞华,王宗润.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6.3,24(3).

[2]丁伟东,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 (4):64-66.

[3]张彦如, 陈敬贤,郑泉,陈黎卿.基于偏好的供应链不确定型风险模糊评估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8.2,17(1).

[4]蒋有凌,杨家其,尹靓,杨俊.基于ANN的供应链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与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2,32(1).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范文6

关键词:复杂金融;系统工程;风险管理研究;新进展

金融市场属于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局部随机性、整体执行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它需要和改革开放进程、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全面推进,用系统观点、整体观点看待金融的创新和发展。这样一来,才能取得一定的进展,提高我国金融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持金融能够高效稳健地运行。下面先讲一讲金融系统的特征以及复杂金融系统风险现状。

一、复杂金融系统特征及系统风险现状分析

1.高风险性

复杂金融系统具有的高风险性产生于自身的介稳性以及复杂性。虚拟资本内在的不稳定性使其价格变动很大,加上金融市场里交易品种的增多、交易规模的增大,使得其价格变化的更加复杂。人们预测市场以及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不能较好地预测预期收益,致使经济决策出现失误。

2.周期性

复杂金融系统进行的演化有周期性的特征,包括实体经济的增长、泡沫经济的产生、信用与货币的慢慢膨胀、资产价格的上扬、乐观情绪的扩散、房地产与股价的上升、外部环境变动致使经济泡沫的破灭、金融指标的下降、实际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大量销售、实体经济的负增长或减速阶段。复杂金融系统这种周期性不是简单的往复循环,而是复杂的螺旋式推进。

3.复杂性

复杂金融系统复杂性的表现特征是:规模巨大、透明度低、耦合度高、动态开放,组分间有相互的非线性和系统自适应性。其中的各个成分间彼此作用,证明这些有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不单单受到单方面影响,也受到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方面的影响,由此就可以体现出非线性本质。复杂金融系统的虚拟资本规模大,开放型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中,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内部层次,受到人类决策行为的重大影响。复杂金融系统各个组分间非线性的作用能够表现出不稳定的随机状态,由于复杂金融系统的自组织,内部结构还会形成稳定性以及有序性。

4.金融系统的风险现状

我国目前的复杂金融系统风险大多集中于银行系统,在银行系统里的风险大多来自于银行信贷的不正常,逾期积压贷款额度几何数增长。虽然最近几十年来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促使政府部门调整、防范了金融系统,银行信贷环境慢慢改善提高,有时政府直接收购了大银行不良的资产,但制度方面的原因致使国有四大银行的金融系统还不是特别健全,和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巨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复杂金融系统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新进展分析

1.宏观经济金融方面

在宏观经济金融方面,杨晓光、程课、刁思聪构建出了VAR模型,它能够对房地产市场数量、信贷资金流数量进行实证性的估计,通过VAR模型估计出的最终结果,过去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就有了更直观的解释。还有学者探讨出了银行信贷同房地产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结合上海、北京、深圳、香港这四个城市的实证分析,讲解了我国金融中心城市主要特征以及这些城市同一般城市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的差异性。根据研究结果,金融中心城市的银行信贷同房地产价格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对于影响商品住宅市场因素的分析后,构建出北京商品住宅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仿真的实证研究对这种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并得出有效性。该动力学模型能够综合预测模拟不同情况下北京的商品住宅市场指标。李斌等人把104个国家地区的数据当成样本,借助于引力模型框架对动态面板模型、静态面板模型进行了估计,研究出国内出口信用保险同出口之间的关系,得出出口信用保险能够显著地促进我国出口,其中短期内出口信用保险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最明显,长期内出口信用保险向发达国家出口最明显。

2.行为金融方面

在行为金融领域,刘海飞等人建立出了人工的股票市场,模拟真实股市研究羊群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羊群效果在股市中的影响,得出短期里股票市场羊群行为水平和收益率相互最优,让股票市场产生变动,长期里股票市场羊群行为水平同三个因素有正相关的关系,其中三个因素指的是不知情交易人员比例、交易人员重视外部信息的程度、市场流动性的不足。根据结论还能够得出我国股票市场里的羊群行为比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羊群行为更严重,致使我国股票市场的股价以及收益率有更大的波动性。严建辉在异质性假设基础上,通过行为金融理论,于计算实验平台实现了一种模范策略,得出单一股票条件时,股票市场显著羊群行为会存在股票价格变动,异质假设投资人员模仿就能成为羊群行为构成的机制,这能够明显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股价。王冀宁构建了股票市场投资人员羊群行为模型,并作出新羊群行为模型的测度法,刻画出股票市场中小投资人员羊群行为的内偏离程度以及非线性特征,也能够基于上证指数得出动态模拟方法、思路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思路。

3.金融风险管理方面

对于金融风险管理,基于行为投资组合基础上,结合多心理账户理论,改进了传统VAR计算模型,使得能够反映人们风险态度以及风险预期的主观参数加入,给出了投资比例优化法以及基金投资风险预警法。周勇等人对ES模型两步、一步估计以及经验估计进行了比较,实验得出两步估计不能降低ES模型的估计方差,反而是增大了ES模型的估计方差,借助于计算机模拟也证实了这个理论结果,同时通过了沪深城市封闭式的基金实证研究。在VAR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检验极端风险情况下的一种统计方法,借助于这种方面研究美国的道琼斯平均指数,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在极端风险条件下,市场反应不是理性的,有心理作用。通过研究28只主要的全球股票指数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收益率情况,得到t分布类型的优度比正态分布要高,t分布里参数能够得出股票指数风险于金融危机阶段的风险大幅上升,t分布曲线也有产生性质上的改变。

三 总结:

随着世界上金融危机的频发、金融体系复杂化的加深、体系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需要我们用系统观念审视复杂金融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创新,从系统工程与复杂系统科学理论角度出发,对复杂金融系统内在机理、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系统风险管理等领域进行同行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构建出完整、成熟的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永巧,刘诗文. 基于时变Copula的金融开放与风险传染[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04)

[2] 汪寿阳,张维,张宗益,刘星,余乐安. 金融系统工程与风险管理的一些新进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12)

[3] 刘晓倩,周勇. 金融风险管理中ES度量的非参数方法的比较及其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04)

[4] 张戈,程棵,陆凤彬,汪寿阳. 基于Copula函数的程序化交易策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