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1

【关键词】 血脂 健康教育讲座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肾损害等动脉栓塞性疾病的独立危害因素。为了加强对社区居民血脂异常的危害及防治的教育,我们在社区对部分居民进行了血脂知识健康教育讲座,并对讲座前后的情况进行了自身对照的现场试验,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曹家渡某社区居民42人,男23人,女19人,年龄21~77岁,平均(50.88±9.7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26.2%(11人),中学占59.5%(25人),大专及以上占14.3%(6人)。

1.2 方法 2007年7月对42位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课前问卷调查,随后进行血脂异常知识讲座,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画面,讲述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对身体的影响,以及饮食与血脂的关系、烟酒对血脂的影响、降脂药物治疗的常识等。并现场回答问题、讨论等,讲座结束后再进行健康教育课后问卷调查。

2 结果

2.1 居民听讲座前对血脂与健康认识情况 参加讲座者既往曾测过血脂的30人,占71.43%。讲座前对血脂与健康的认识情况见表1。从表1看,居民对于血脂对健康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66.7%的人认为血脂对健康有较大影响或很有影响;对饮酒与血脂的关系,92.9%的认为有影响。但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健康的影响方面存在较大误区,当问及“血脂高就是吃得饮食不当引起时”,81%的人认为是;对降脂药的能否长期服用问题上半数以上的人(57.1 %)持否定态度。

参加讲座者讲座前正确知道每日吃盐量的占31.0%,每日吃油量占7.1%,回答错误和不知道的分别占69.0%、92.9%。表1 居民听讲座前对血脂与健康的认识情况

2.2 参加讲座前后社区居民对血脂认识的比较 参加讲座后,社区居民对血脂认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2是参加讲座前后社区居民对血脂认识的比较,从表2看,讲座前后居民对血脂中LDL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的认识、对饮食与血脂的关系、药物降血脂治疗、每日吃盐、油量方面的认识差别有非常显著性;血脂对健康的影响、TC 高对身体有不良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表2 参加讲座前后社区居民对血脂认识的比较注:*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转贴于

3 讨论

血脂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物质,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1]。如果血脂异常,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血脂异常的发病是一个慢性、隐匿过程,轻度血脂异常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较重的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症状[2]。

合理的饮食是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和必要的措施。但由于人体内的脂肪大约66%由体内自己合成,仅33%来源于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器官均可以合成胆固醇,但主要还是在肝脏和小肠,几乎70%~80%的胆固醇有肝脏合成。肝脏合成的胆固醇是形成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本次讲座后居民对饮食与血脂的关系有了较正确的理解(χ2= 6.920, P=0.009)。

血脂异常病人的饮食要有节制,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以维持正常体重的需要为准。尽管目前使用的降脂药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在饮食治疗无效时,仍要考虑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经过严格饮食控制3~6个月后,血脂水平仍明显增高的,特别对于中老年人和有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史等)存在者必须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期间仍应坚持饮食治疗。降脂类药很多,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病人应多运动,可以促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

本次健康讲座通过从血脂的形成、危害、防治措施,让社区居民了解到血脂异常是可防可治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的不同,掌握的程度也各异,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他们对血脂知识的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执行组.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项目工作办公室.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手册,2002,18-19.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2

[关键词] 健康教育;产科;护理;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61―01

在我国各大医院整体护理的有序开展之下,作为整体护理内容之一的护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以病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正在被广大护士所接纳。本文通过分析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产科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1、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进展

1.1 我国健康教育的概况

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共同作用的产物。健康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接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或摈弃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使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健康素质,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2 我国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

随着整体护理进一步的推广,产科护理健康教育也处于一定的发展状态中,但由于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大部分医院的产科护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达到整体护理对健康教育的要求,病人满意度普遍不是很高,例如产前的健康教育普遍做得很不到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推广开米的一对一分娩护理模式,很大地降低了分娩剖宫产、产后大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而我国一对一分娩护理模式还处于初步的研究和探索阶段,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了很多医院还只是在拿一对一护理做“幌子”,实际结果反而却大大地提高了剖宫产的发生率。

2、影响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2.1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不够完善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教育的信念,促进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教育的措施。目前很多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但还停留在卫生宣教的水平上,专业度不够。卫生宣教只是对卫生知识的普及,采用单向传播的形式,接受对象针对性不强,而且极度缺乏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的活动。

2.2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

目前国际上针对病人健康教育的步骤模式主要有:对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求予以确定;明确病人及家属的教育目的;选择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评价教育效果。

2.3 缺乏相关的产科健康教育知识

产科是四大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作为产科护士在对产妇及新生儿这类医院易感染的高危人群的护理时,护士必须具备完善的产科健康教育知识。但实际上有一些护士由于未很好地参加相关培训,在临床中经验不足等原因,很大程度上对如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匮乏。

2.4 护士自主性不够

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相对于以前纯粹的功能制护士模式相比较而言,自主性有所提高,但很多基层医院还只是停留于形式。护士在给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并不主动,产妇不问,她们就不进行。事实上,产科护士在健康教育方面主动予以指导,为产妇提供具体的产前保健、产时护理、产后康复、母乳喂养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相对应具有自主能动性。

2.5 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单一化

护士作为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人,在整个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而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纯粹采取单一的说教方式,很容易引起孕产妇及家属的排斥心理,最后导致教育的无法有序进行,评估结果自然不是很好,所以护士在进行产科护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掌握产妇及家属的心理特点,要擅于使用教育方法和技巧灵活化。

2.5.1 评估技巧评估是健康教育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目前在评估技巧上主要运用观察、会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法来进行评估。产科护士应正确运用评估知识,善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自身良好的沟通能力,并把对孕产妇及其家属予以真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他之产生亲切感,才能使其信赖,以便能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

2.5.2 护患沟通交流沟通是护士和患者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具有治疗性的护理技术,是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取得成效不可缺少的方法,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两种。语言性沟通中需在语调、语速上保持适中,避免过激语言,内容要表达清晰和易于理解,让产妇及其家属能完全理解护士所教授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结合非语言沟通,如手势、姿态、眼神等。

3、总结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科护理健康教育是以护士为主体对产妇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产妇在分娩期情绪波动大,极容易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而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产妇的心理保健。我国各大医院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剖宫产率上升、母乳喂养率下降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表明了我国产科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不够完善、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产科健康教育知识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可以促进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琬华,苗均秀对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护理,2002,8:3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3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班主任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受挫、学习成绩下降等等心理问题。我们要多学习有关心理教育的知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性质有准确、客观、全面的认识。班主任只有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才能具备应有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

作为班主任,我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积极贯彻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做一个民主的管理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的建设相结合。建立班集体目标,争创优秀班集体,要求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之中形成班级凝聚力。

要树立健康的班级舆论,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风气。健康的班级舆论是良好班风的一个重要标志,班风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平时在思想教育的时候,利用晨会、班会、队会对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对待身边的事情,形成正确、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能正确处理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尽情宣泄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他们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日记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4

一、儒家视角下的生存标准

“生存标准立足于个人生命存在,目标是最有利于保存与延长生物学寿命,故强调无条件适应环境,绝对顺从社会世态(主流文化)”。由此可知,生存标准认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保存和延续生命,并将其视为首要的目标,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无条件适应环境,以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很显然,生存标准是将人视为普通生物中的一员,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其心理机能应该是最有利于满足生物学需要的,而这种健康追求无疑主要是源于生物本能。

孔子肯定人的生物需要的合理性,《礼记・礼运篇》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人的生命的起始,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类似的论述还有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贫而无怨难”(《论语・宪问》)。孔子同时提出对于民众“既富之”,则“教之”,这是指满足人们的生物需要是人的发展需要产生的重要前提。宋明儒家则似乎否认人的生物需要的合理性,提出“存天理,去人欲”,被后世解读为“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立的,要求每个人都超脱于个人欲望而追求成为无私寡欲的“圣人”,这是否定了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

孔子有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句话通常被解读为要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关于中人上下的划分也可以解读为:世界是多样化的,对于人们的评价也应该是差异化的。由于个人先天条件的限制,每个人可资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是不同的;同时“社会是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人与人的关系及结果,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存息、发展的空间,体现人的意义与价值、丰富性与创造性的舞台。没有社会就没有人。”而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由于现实社会状况的限制,很多人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都很困难,更无从去奢想发展。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依据“众数原则” ,确立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是合理的与必要的。

二、儒家视角下的发展标准

“发展标准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冀求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强调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通过开掘个人最大身心潜力求得身心的满足,成为崇高、尊严、自康的人。”发展标准源于人本主义的阐发,其中马斯洛的理论影响最广泛。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充分发展的人,而自我实现的人才是心理真正健康的人,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依据自我实现者的共同心理特点来确定。

儒家倡导君子之道,据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在《孟子》中82次,《易传》中84次。君子作为理想人格为古代儒士不懈追求,君子可以被视作最健康的人,因此君子具备的特征便可以视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依据这一标准,一个健康的个体不仅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而且更善于将个人的需要与大的群体的需要结合起来,即承担起社会责任,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民族而世界,其个人价值的实现端在于促进了整个大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精神境界。由此可知,君子这一标准更强调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益,相对而言,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如马斯洛强调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君子首先要求能够“行仁”。《中庸》云:“仁者人也”,即修己以实现仁乃是完善自我之道。仁的起点是每个人自身,然后由己及人,逐步向外推,父母、兄弟、朋友,再及至国家、天下和世间万物。这是将源于满足生存需要的动力扩充而至发展需要,将二者联结起来,认为顺序发展的状况是合理的。这一点不同于源于基督教传统的近代西方文化,将灵与肉对立起来,充满不可调和的紧张感。《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可以理解为本性的流露,而“文”可以理解为后天教化的结果,人的本性中生存动机占主导地位,而后天的教化使人们生出发展动机,二者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比例合理,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都得到恰当的满足,方是心理健康的人。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这一点与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自我完善的潜质的观点类似。但不同的是,儒家认为成仁需要持续的修炼,既离不开本性,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需要“克己”,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而马斯洛则将自我实现视为充分地发挥本性和潜能,“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等”, “自我实现者是一些已经走到,或者正在走到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 。

另外,与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观相对照,仁的实现并不要求特定的客观标准,“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泰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一个人只要有主观意愿,只要肯努力,就可以实现仁。并不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显赫的成就或修养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便不可称之为“仁”。根据马斯洛的观点,现实中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只有在为数很少的人那里才是相对完成的‘事态’。在大多数人那里,自我实现只是希望、向往和追求。”【7】这两种发展标准显然有很大区别。

不论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认同哪一类标准,其实都离不开一些内在的假定,即:人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解释。因此心理健康标准的确定绝不是心理学一个学科的事情,并且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大众心理健康的维护还与有赖于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能充分满足大众的生存需要,并为满足大众的发展需要提供较多的机会。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总体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64-01

关于幸福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体来说,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条件或客观环境等同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比程度低甚至不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高职学生也不例外。人的总体幸福感主要体现在处理三种关系的过程中,即人与环境、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高职学生群体虽然还未彻底走向社会,但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是与处理这三种关系密切联系着,并与总体幸福感直接相关。

一 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都与以往的环境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高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生源地,在接受高职教育前的生活理念和学习环境各不相同,家庭经济状况也很不一样,这些都会给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正确处理好个体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关键。

高职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都会对新环境有所不适应,比如,有些外地的学生远离家乡,容易产生孤独无助和怨天尤人的感觉,有些对自己期盼较高的学生由于没有考入本科学校不得已进入高职院校,因此容易对自己所处的境况灰心丧气,对环境产生敌对心理,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的质量,从而消减对幸福的体验程度。事实证明,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能够勇敢面对客观现实并主动去适应现实,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要不断去改造现实环境,使自己可以与环境和谐相处。处理好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就是对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评价,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耽于幻想。这样可以为自己积蓄更多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自我的追求不断被满足的过程中,总体幸福感也随之上升。

二 个体与他人的关系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离不开与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往往体现着个体的人格修养与道德品质状况。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都离不开与他人的相处,尤其是在和同学老师相处方面。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更愿意与周围的人打交道,乐于接受环境的人,也乐于接受他人、欣赏他人、承认他人的重要性,并在理解与关怀他人的过程中学会更好地关怀与理解自己。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利于将自己融入集体中,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也更能体会到在与同学、挚友相处时的快乐,让自己的心灵充盈着友善、包容、同情、信任。人之常情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在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中,人们更容易敞开心扉,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反之,高职学生如果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脱离于群体,或者与人不能和谐相处,都会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尤其是刚入学的高职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敏感度较高,容易产生较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要多注意反省自己的言行,努力让自己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在与人交往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

三 个体与自我的关系

在古希腊太阳神庙的大门上刻有一句亘古流传的话:“认识你自己。”可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尤为重要。有些人可以处理好与环境、与他人两种关系,却独独与自己过不去,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悦纳自己,一个不能肯定自己的人是感受不到幸福的。

高职学生可能在认识自己方面存在着一些固有偏见。如觉得自己的学历不是非常高,所就读的院校不是非常出名,周围的朋友也是水平一般等,这些观点有些是社会上的普遍偏见,有些是由自身认识不足造成的偏见。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人才可以把握好自己的命运。一个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具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有清楚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就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能够合理制订自己的生活目标,并不断努力学习、完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的人同时也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懂得喜怒哀乐都是人所具有的情绪体验,心理健康的人会经常地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积极状态,偶尔出现消极的情绪也能很快化解,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乐于接受各种挑战,在不断超越自我中感受幸福。

现实中,有很多人可以积极适应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但却不能与自己和谐相处,对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其他两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上,因此,人生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要与自己和谐相处,只有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和人群中,高职学生只有接受了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创造出自己想拥有的。在这种程度上处理好生命个体与自我的关系是总体幸福感知度的基础与核心。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处理好与环境、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能够做到适应、利用、改变环境,同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能够悦纳自己、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也即心理健康与总体幸福感呈正相关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燕.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6

关键词: 环境 潜课程 心理

一、背景简述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如学校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学校的常规管理以及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其中校风、班风及教师人格特点等乃是一种以潜移默化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的潜课程,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其消极影响的最直接后果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环境潜课程的特点

(一)内涵和标准的模糊性。

环境潜课程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每个大的方面里又包含若干个要素。从大的原则上来看,这几大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中各要素的内涵都不难理解和把握,如我们崇尚什么样的校风、班风,好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个性品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中都有比较明确的阐述,凡是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的教师头脑中并不缺乏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在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各要素的内涵和标准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大多数情况下需依具体情境而灵活掌握。比如,“自由”和“纪律”,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什么时候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地遵守纪律,这必须依具体事件、具体场合,甚至具体的每一个学生而有所不同,因此,理论中的所谓“民主”,在实际的教育中,只是一个“弹性原则”而不是“硬性标准”。

(二)理解和控制的差异性。

正因为潜课程中各要素的内涵和操作标准是模糊的,实际上只是一个一般性指导原则,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持的儿童观、教育观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潜课程中各要素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而教师对各要素内涵理解上的不同,必然导致实际教育控制中分寸和尺度把握上的差异。例如,以人为本的教育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认为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塑造学生优良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但是,究竟什么是尊重,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位教师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位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体现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中的教育行为就更不相同了。

(三)影响和作用的渗透性。

环境潜课程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就象空气一样,虽然非常重要,但却时常被人们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也象空气一样,时刻相伴,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可以说教师组织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对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教师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构成一种环境,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潜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学生自我认识形成的影响。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调节和控制的潜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低的局限,而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对自己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较为关注,对学习中成败的体验较为深刻等特点,这就更使他们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所以,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二)对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学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所倡导和培育的班风,无不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对学生情绪变化的影响。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环境潜课程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在这种由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潜课程,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四、环境潜课程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前提,而且教育理论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

(二)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面向教师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环境潜课程的广泛关注。只有教师思想上重视了,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初步知识,他们才能够自觉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及时发现、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对个别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对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教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教师对学生怀有敌意、态度专横,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另外,教师工作的辛苦、繁琐和压力,极易使他们滋生各种不良情绪,或产生一些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就会直接感染到学生。所以,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重视优良校风和班风的建设。

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重要土壤,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所谓心理氛围,概括地说就是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气氛和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教师、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因此,一所现代化学校所追求的目标正应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

2.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学校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鼓励和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培养起学业上互相切磋,工作上互相配合,生活上互相关心的良好风气。

3.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学校和任何社会群体一样,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又要养成接受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坚持对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五、后记

工作中,我痛心地发现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正是来自于学校不良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变,学生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试想,如果能将作为阻力的环境影响变为动力,那局面将会有怎样的改观!由此,环境潜课程的关注和开发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宏文,李让恒,倪正松,曾桂林.“以德治校”的成功实践.人民教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