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范文1
1.1国内需求推动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学研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国家之间为什么要进行贸易?二是贸易的模式究竟由什么来决定?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两者均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价格差异所体现的比较成本差异,前者认为技术的差别导致了价格差异,后者则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价格差异。PaulKrugman,(1980)Helpman,(1985)等提出了“规模经济”的概念,认为即使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相似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会引发国际贸易的产生。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仍然主张比较优势决定着国际贸易格局,然而却无法解释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Linder(1961)提出“重叠需求”,认为两个国家之间有着共同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一个国家的平均收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需求偏好,而两国之间的贸易范围则受这两个国家的需求偏好的影响,若两国之间没有共同的需求,则两国贸易无从发生。因此,世界各国应该出口那些本国内需求规模大或具有代表性需求的商品。
1.2国内需求关联国际贸易的利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带动和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好处称之为国际贸易的利益。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之间相互需求的强度影响着各自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当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程度低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程度时,本国将处于有利的贸易地位。出口产业有着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能为出口国赢得巨大的国际贸易的利益。
2.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国内需求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Krugman(1980)提出了“本土市场效应”,认为若两个国家都有着非常显著差异的需求偏好,每个国家都将瞄准其拥有较大国内市场的产业,并用于专业化的生产,而在完全专业化生产的情形之下,每个国家最终将成为其专业化生产的商品的净出口国;而在非完全专业化生产的情况下,若一国在某种产品上拥有较大规模的内需,那么这个国家将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而Amiti(1998)及HolmesandStevens(2005)通过模型分析一致认为:国际贸易模式确实对国家市场规模具有依赖性。由于严格的假设条件,众多学者纷纷引发了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关注,并对经典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模型拓展,“本土市场效应”的普遍存在性和稳健性得到了有力证明,而这也表明了国内需求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格局,并且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
2.2国内需求影响国际贸易的机制商品的生产和贸易是怎样受国内需求的影响的呢?分析认为,国内需求构成了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和贸易。一个国家的交换能力体现了该国内需市场的广狭,只有具备交换的需求和交换的能力才能实现交易。而交换能力的大小限制着分工的程度,深化分工,有助于促进扩大市场交易的范围,促进分工与交易市场形成循环促进机制。专业化是分工的基础,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专业化是企业在较大规模市场中应该具备的优势,效率由专业化产生,专业化经济程度高的产品更受市场的欢迎,进行贸易的可能性更大。市场竞争的程度,商品交易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国内需求与分工以及专业化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交易效率的改进促进着国内和国际的贸易依存度、市场规模、专业化水平等方面的增长。并且,当分工随交易效率一同增长,超出了单个国家的人口规模所能适应的程度时,国际贸易便会从国内贸易中产生。
3.结语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范文2
《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早前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中并未开设。然而,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几乎所有行业,国际贸易行业也不例外。国际贸易与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技术的融合表现的日益紧密,外贸电子商务大大地增加了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机会,降低了跨地区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益。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现行大纲
《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即熟练掌握HTML语言的基本规则,运用DIV与CSS布局设置,使用网页编辑工具制作网页以网页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专业的岗位需求。
该课程现行大纲包括以下内容:电子商务网站的定义及功能、电子商务网站的构成、特点和分类、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工具介绍;HTML简介、HTML概述、HTML文档结构、通用属性、文本格式的应用、标题标签、字体标签、格式变化标签、特殊符号、列表与超级链接的应用、列表标签;HTML超级链接、背景标签、背景颜色、背景图片、网页中的图片、显示图片、设置图片大小、边框、水平与垂直间距、图片对齐方式;网页中的表格、合并单元格、单元格对齐方式、表格背景、表格边框、单元格间距;网页中的表单的创建、表单元素的添加;CSS样式表介绍、字体设置、排版;颜色和背景设置、超链接设置;层的基本概念、层的基本操作、层属性设置、层边框、边距、使用层进行网页布局;CSS+DIV列表设计、CSS+DIV列表应用;CSS+DIV导航设计及应用;品牌销售网页设计、商品详情网页设计、促销专题网页设计、网页综合实训。
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特点及问题
(一)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1.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该课程作为一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在内容及上课形式上使学生感到新鲜这是他们对课程表现出兴趣的最初原因;其次,通过该课程学习,他们自己编写相关HTML文档,通过浏览器可以看到预期效果,是他们产生更为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
2.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标记的理解与掌握较计算机类学生更好。通过分析,我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比如说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具有强大的英语方面的优势,他们的英语功底普遍扎实,因此对标记的含义理解和记忆更为容易。当然作为文科生扎实的记忆功底以及良好的学风也不无关系。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团队协作方面不够好。在实际工作中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是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任务的效率通常要高于两人或多人的效率,尤其人数越多效率越低下。
2.网页设计能力较弱。由于没有先导课程以及课程课时相对较少,多数学生的网页设计能力相对薄弱。页面看起来很花哨,但是缺乏设计主题且页面之间风格无法统一,因此网页的视觉效果欠佳。
3.逻辑思维相对欠缺。在使用DIV进行页面布局时需要用到空间及数学计算等知识,但是由于专业特点,逻辑思维相比理工专业学生逻辑思维相对欠缺,对于空间及空间长宽计算处理能力较弱,甚至理解有一定困难。
4.课程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与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技术的日益紧密融合。但是由于现行大纲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授课教师对国际贸易专业了解把握度有限,使得课程与专业结合存在,但是不够紧密。
四、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建议
1.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2.在大纲设计中突出网页设计能力培养。该课程的两个技能点是设计与制作,其中设计更难把握。由于没有先导课程,需要在课程中加大设计能力培养与训练,并相对增加这方面课程的课时量,相对应总的课时也需要相应增加。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训练,对于难理解的采用更为形象的讲解。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DIV进行页面布局涉及到的空间及空间嵌套以及空间大小理解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由简入难、举一反三、在纸面上画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范文3
关键词:中外贸易争端;产生原因;解决对策
一、前言
国际政治格局逐渐趋于稳定,并且经济全球化逐渐的得到深入,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国际贸易逐渐的成为了拉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与很多国家都有着贸易合作,以下主要是针对中美、中日以及中欧贸易争端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了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二、中外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
1.中美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
当前,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中美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双方在经济贸易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双方产生贸易争端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中美贸易争端的外部原因
在“后危机时代”,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失业率持续上升。虽然美国的经济情况逐渐的转变,但是失业率却没有得到改善。对于美国经济来说,主要是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而民间的投资很少。因此,美国必须要加强贸易保护主义。而美国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中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对于一些产品,不会用中国国内的价格进行比较,而是利用替代国类似产品进行价格的比较,这样会使我国的产品失去价格优势,无法与其他国家的产品进行竞争。另外,美国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反倾销条款随意使用,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从而引发了贸易争端。
(2)中美贸易争端产生的内部原因
中美之间的贸易差是产生争端的主要原因,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量逐年上升,并且美国对华贸易的逆差值也在逐年上升,这种逆差值会使两国经常发生一些贸易争端。而这种巨大的逆差值也为美国贸易保护提供了借口,使得中美贸易争端不断的加剧。并且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美国,会造成很严重的低价竞销现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量很大,出口市场主要是集中于美国,但是美国对我国的出口量则很小。这充分的显示了我国对于美国的出口依存度很大,而我国具有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出口的产品大多数都是资源型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很低,这样的产品给美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美国会设置很多的贸易壁垒来保护自身,从而会引发贸易争端。另外,由于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一些消费保持着很严谨的态度,最终导致了我国的内需十分匮乏,严重制约进口,使得贸易顺差变大,导致了贸易争端的产生。
2.中日贸易争端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改革开放之后,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中日之间的贸易开展促进了两国的共同发展,但是随着贸易合作的增多,其中也带来了很多的贸易争端。首先,日本经济的衰退与贸易保护主义是产生贸易争端的根本原因,在二十世纪末,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的经济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停滞不前,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使得本国的产品失去了竞争优势,基于这种情况,日本政府限制了进口,来刺激本国的经济增长。同时为了避免外国经济对于日本本国经济的冲击,各种贸易保护政策纷纷出现,对于中国的产品限制进口,导致了中国的产品在出口中,经常会面临着贸易争端。然后,中日之间的贸易差额统计产生分歧,引发了贸易争端,简单的说,由中国香港出口的中国产品,日本将其归入香港出口统计中,而不会归入中国出口统计中。而中国则会将其归入中国出口统计中,最终二者之间产生差异,使得中国的出口在统计上少于实际出口的数量,最终使得国际贸易差额不一致。最后是反倾销规则使用的差别性,导致了贸易摩擦的产生。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使得在反倾销问题上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发达国家则会根据这一特点实行差别待遇。而日本也是利用这一特性来对付中国,对华采取贸易不公平手段,遏制中国产品的出口。
3.中欧贸易争端产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之间的对外贸易逐渐的增多,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而我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也十分突出。中欧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中,国家经济与战略意图导致,不公平的贸易实践往往会引发反倾销事件。在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时代,在一些国际贸易的交易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争端,这主要是由于各国市场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贸易保护则是产生国际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国外的发达国家为了能够保护本国市场的利益,因此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限制进口,尤其是对于欧盟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会采取一些反倾销政策来限制中国的出口。然后,是欧盟方面存在问题,在西欧的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政治形式不够稳定,这是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在欧盟中的很多国家的政治都不够稳定,致使欧盟在一些宪法条约上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同时欧盟本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并且欧盟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偏差,使得中欧贸易争端不断出现,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的不协调导致了中欧贸易发生摩擦不断。发展中的国家主要是从事低附加产品的生产,而发达国家则是从事于高附加产品的生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会产生贸易争端。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并且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利益受损时,会引发相应的贸易争端。最后是在中国方面的原因,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存在很大的弊端,会导致国际贸易争端的产生,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各项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在中欧贸易中,对于商品成本的计算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与欧盟一些国家的技术标准不一致,从而引发一些知识产权问题,引发贸易争端。另外我国的企业对于行业的自律以及全局意识十分淡薄,容易产生贸易摩擦。
三、避免贸易争端的相关建议
1.中美贸易争端的解决建议
中美两国的对外贸易往来,将会有助于两国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两国经济的进步,所以两国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处理争端,而不是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必须要能够扩大内需,降低中国经济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对国外经济的依赖程度很高,尤其是美国,美国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经济有很大的比重是通过美国来实现的,因此中国的部分产业以及产品对于美国市场的依赖性很大。若是出现相应的贸易争端,那么将会严重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现今,我国处于发展迅速的阶段,我国的市场潜力很大,国家必须要能够转变经济模式,降低对外出口的依赖性,将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中国市场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所以中国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内在动力,贸易争端也会逐渐的降低。中国必须要实行多元化的战略。由于中国的出口市场在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单一的产品主要是集中于一个国家,这样会给该国的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并且由于市场的过于集中,很容易发生一些贸易摩擦。发展中的国家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中国可以逐渐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属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我国出口的商品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中国必须要能够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市场的结构。在对美出口的同时,一定要能够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向各个国家的市场进军,从而来做到贸易争端的分散与降低。
2.中日贸易争端的解决建议
对于中日贸易争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两国对于贸易出口的统计方法上存在差异,并且在贸易差额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两国可以通过谈判与协商来制定一个统一的出口统计标准,来为中日贸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也要熟练运用世贸规则,来解决一些贸易争端,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当权利。在中日发生贸易争端时,中国可以利用世贸规则解决问题,避免一些相互报复的恶性循环,利用世贸规则解决贸易争端问题,可以有效的增强威慑力,在这种国际压力下,能够有效的起到约束的作用。另外反倾销是中日贸易争端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对于一些反倾销诉讼,中国很多的企业都是由于一些比较高的反倾销费用,或者是对于反倾销不够了解,因此不会积极应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各大企业之间缺乏团结凝聚力,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对于国际法规不是很了解,只能够让出国际市场的份额。所以中国政府必须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能够带领各大企业积极应诉,正确的行使反倾销职能,行业协会必须要能够对国际规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正确为国内企业提供一些应诉的资料,使各大企业能够正确的维护自身权利。另外,我国必须要能够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由于我国的非市场经济,会使我国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待遇,我国的很多贸易合作伙伴都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所以我国必须要采取相关措施使这些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3.中欧贸易争端的解决建议
对于中欧贸易争端的解决措施,中国必须要能够把握住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针对其形势来对我国的经济以及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调整,必须要将我国的贸易顺差转向贸易平衡。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我国的生产率,改变我国传统的贸易战略,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要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使二者能够协调的发展,形成内外贸易结合的发展模式,对于出口政策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传统的以量为主思想,要增强产品的质量,做到质量为主。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我国市场经济的结构,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适合世贸规则的发展,从而来消除贸易争端。同时也要加强对我国各大企业的改革调整,深化我国的市场建设,建立公平竞争市场体系,促进我国市场的良性发展。中国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贸易救济制度,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制度。建立国家贸易预警机制,保护现有的市场,政府必须要能够根据一些产品的出口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其价格涨跌,来判断是否会引发贸易争端。并且贸易协会必须要与行业协会之间保持紧密联系,对产品的出口情况,及时的进行沟通,避免产生贸易争端。
四、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也逐渐扩大,但是对于中外贸易中会经常发生一些贸易争端问题。所以,我国必须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中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宗宪,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12.
[2]史习男.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及我国企业的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2):20-24.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范文4
自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成为当代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以来,作为微观经济理论延伸的贸易理论一直在新古典传统下演进和发展。尽管新贸易理论(NewTradeTheory)代表了一股长期以来对标准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不满的暗流,但总的来说,它也只是在新古典传统内部修修补补,难以剔除新古典框架的一些致命缺陷。
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即所谓的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深经济思想形式化,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分析工具上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新,而在思想渊源上则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古。其中,斯密用分工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论述被杨小凯等人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又称内生贸易理论。本文旨在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进行比较,并作出一些简单的评价。
二、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及其发展
可以说,杨小凯是第一个脱离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用分工和专业化来解释贸易现象及其本质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能够解释一些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同时澄清了传统贸易理论带给我们的一些错误观念。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不同点就在于其所依托的经济学框架存在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点: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杨格(Allyn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注:YoungA.(1928),IncreasingReturnaandEconomicProgress,TheEconomicJournal,38:P527—42。)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杨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2.前提假设、分析方法不同
就前提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看,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三个致命缺陷:第一是采用消费者——生产者的两分法。消费者不生产,必须从厂商处购买所有消费品,因此国内贸易必然存在,消费者不能选择自给自足,也不能选择专业化的水平和方向;而厂商的存在是给定的,所以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这种两分法使得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经济组织如何从自给自足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也无法解释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中产生等现象。第二,新古典经济学用规模经济概念替代专业化经济概念,而规模经济概念只能表明投入产出间的纯技术关系,却不能反映专业化水平、经济组织结构的演进对生产率的影响。第三,新古典经济学采用马歇尔开创的边际分析方法。边际分析主要用于处理内点解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决策往往是角点解问题。(注:角点解意味着某些决策变量的最优值是零。一般讲,买汽车的人不会自己生产汽车,即其购买量为正数,而其生产量为零;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产品的生产量为正数,而其购买量则为零。相反,内点解则意味着决策变量的最优值不是零。)
新兴古典经济学克服了上述缺陷。首先,在该体系中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这意味着每个决策者可以选择专业化方向和水平。厂商的出现也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从模型中内生而来。其次,用专业化经济来替代规模经济那种纯技术概念,并且引入交易费用的概念,从而产生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即专业化一方面提高生产率,使决策者拥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专业化必然意味着要从其他专业的决策者手中购买更多的商品,这就需要支付更大的交易费用。最后,新兴古典经济学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analysis),即对每一角点进行边际分析,然后在角点之间用总效益费用分析,这是处理最优决策的角点解所必须的。
3.对贸易基础的认识不同
当代贸易理论公认的一个事实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的一个发展。当然,如果静态地看,情况确实如此。但是,如果允许比较优势在模型中内生,并且随着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那么斯密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绝对优势概念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概念更为宽泛和重要。许多经济学家曾指出,个人之间生产各种物品的生产率的先天性差异远不如个人之间由于分工和专业化而产生的生产率差异来得重要。正如斯密所说:“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注: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上卷,第15页。)。如果我们接受先天的生产率差异(即外生比较优势)作为分工的条件,那么就会导致贸易产品、方向和格局的静态化,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较利益陷阱的根本原因。而作为分工的结果出现的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则预示着一国贸易动态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基于分工造成生产率差异的内生比较优势能够随着分工的逐步发展而不断演进,而且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是加速知识积累和生产率内生进展的动力并且杨格定理告诉我们,分工存在自我繁殖的机制,因此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就成为一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持续不断的源泉。而外生比较优势不能内生地演进,对于分工、生产率进步和加速知识积累没有什么影响,因而一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就只能归功于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外生技术进步。这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很多现象的根本原因。
根据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如果事前相同的个人选择不同的专业化水平生产不同的产品,只要专业化报酬递增,就可能存在比较优势。这就是说,按照斯密的定义,比较优势可能存在于所有个人事前相同的场合。而根据李嘉图的定义,在这种场合比较利益不可能存在。换句话说,这种比较优势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专业化程度的决策。我们将这种由于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决策造成的事后生产率差别称做内生比较优势,而将以外生给定的个人之间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概念称为外生比较优势。
新贸易理论也对此作出了相似的研究。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89)把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称为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而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概念称为先天自然的比较优势。
4.对贸易利益的主张不同
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如果国与国之间存在外生比较优势,则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必定会产生,而且实行自由贸易能够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新贸易理论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的贸易模型预言,国际贸易总是优于自给自足,因为世界市场上一个经济联合体的规模总比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要大得多。因此,没有政府干预时不可能出现自给自足。那么,国际贸易的存在一定会带来贸易利益吗?它一定优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状态下的福利水平吗?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通过引入交易效率的概念,能够解释国际贸易之所以从国内贸易中产生是因为一国的交易效率的改进。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负相关,各种交易费用(内生或外生)越高则交易效率越低。如果交易效率极低,则自给自足是均衡,因而无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改进,则国内贸易将因一国之内的分工水平提高而产生。但如果交易效率改进的幅度不是很大,则在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时,贸易可能在各个地方性市场内进行。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改进,全国性市场便因分工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如果交易效率继续提高的话,则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会要求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其相适应,此时局限于一国市场之内的贸易和产品交换无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经济,因此国际贸易便会从国内贸易中产生。总之,国际贸易给一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先决条件是该国的交易效率应当足够高,以便适应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规模的市场与之相适应,由此国际贸易才成为必要。
三、评价与借鉴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对贸易理论的研究作了突出的贡献,其影响是巨大的。它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贸易理论中一些已有定论的命题,同时也提供给我们许多新的视角和观点。我们认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可能正代表未来贸易理论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下简要地对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作几点评价。
1.重新阐释了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等贸易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将贸易理论整合到统一框架下。
如果以事前和事后的生产率差别来区分不同的比较优势,那么不同贸易模型中的比较优势就可以划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其中,李嘉图模型的比较优势称为外生的技术比较优势,H—O模型的比较优势称为外生的资源比较优势,新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称为内生的规模经济比较优势,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称为内生的专业化经济比较优势。
从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赖以产生的分工基础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技术和资源不同的外生比较利益的劳动分工,一种是基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的内生比较利益的劳动分工。也就是说,从贸易产生的原因看,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而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则是递增规模报酬。当然,实际经济是两者的混合体,既有比较利益,又有递增规模报酬。如果能够将传统贸易理论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进行有机的整合,则存在着将现有贸易理论纳入到统一框架之下的可能性。很显然,传统贸易理论不可能包含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因为按照新古典理论,普遍的递增规模报酬会使一般均衡不存在或不是帕累托最优。相反,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却能够包含传统贸易理论。杨小凯(1997)将外生比较利益因素引入基于递增规模报酬的新兴古典贸易模型,从而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纳入到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现有的贸易理论整合到统一框架下。
2.纠正了新贸易理论的错误结论,为其完善和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新贸易理论假定存在规模经济与多样化消费的两难冲突,也就是说,规模经济的充分利用要求与更大规模的市场相适应。如果一国的人口或经济规模很大,则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规模经济的好处,因此人口的增加会带来生产率的上升。这与日本、香港的经验是一致的,但是却与印度和改革前的中国的经验相悖,因为对于后者而言,人口增长率高对经济增长并无积极作用。按照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交易效率,人口增长率对于一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中性的。在印度和改革前的中国,由于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各种纷繁复杂的行业进入壁垒、国内市场诸侯割据、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因素,导致交易效率低下,均衡的分工水平很低,因此出现高人口增长率与低生产率并存的现象。而在香港等地,由于高效率的政府、健全的法制等因素保证了高交易效率,所以高人口增长率与高经济增长率并存。
其次,新贸易理论的最大弱点在于根本不存在一个为经济学界广泛认可的不完全竞争模型,所以必须按照不同的市场结构、不同的产品差异性来构造相应的贸易模型,导致新贸易理论的各种模型纷繁复杂,难于统一,无法形成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替代。
然而,正如我们下面将要指出的,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以专业化为基础的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性市场是相容的。因此,如果新贸易理论能够正确地解释其递增规模报酬的微观基础,不再基于规模经济而是基于分工和专业化来建立相应的新贸易理论模型,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开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处理问题,从而为其蓬勃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3.采用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框架,能够说明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中产生,从而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原理统一起来。
按照现有的贸易理论,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则当国与国之间存在外生比较优势或内生的规模经济比较优势时,国际贸易一定会产生。但是,它却无法解释同样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为什么古时候只有国内贸易就足够了,而现在却需要国际贸易,而且国际贸易量越来越大。这是由于现有的贸易理论假定纯消费者——纯生产者的绝对分离,所以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原理不同。国内贸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消费者不贸易便不能生存,所以即使没有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国内贸易也会存在;而没有这两个条件,国际贸易便不会产生。
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存在着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由于这个冲突,当交易效率低下时,分工的好处被交易费用造成的福利损失所抵消,人们选择低分工水平即自给自足,不需要国内和国际贸易。当交易效率的提高使得分工的好处大于交易费用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时,贸易开始在很多地方性市场中出现,但国内统一市场是不需要的。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统一市场出现。如果交易效率再进一步提高,则国内市场规模限制了分工的发展,所以国际贸易成为必要。可见,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第一个能解释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发展而来,并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原理统一起来的理论。
4.解决了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市场的相容性问题,存在竞争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一致性。
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多样化消费偏好意味着,一种产品的消费者数目必定很大;规模报酬递增则使得在均衡状态时,该种产品的生产者数目必定很小。一种产品的消费者从而生产者寡,即消费者与生产者地位上的不对称,使得厂商有能力根据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操纵价格,而消费者却无法影响价格。当规模经济普遍存在时,由此所产生的递增规模报酬与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即竞争性市场)难以相容。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贸易理论的发展不必再纠缠于递增规模报酬是否与竞争性市场相容的问题。首先,生产的专业化需要每个人付出他自己的劳动时间,而这种时间显然不能在人与人之间转移和代替,所以对专业化经济而言,劳动时间的规模总是有限的,因此专业化经济所产生的递增规模报酬存在一个界限,即专业化经济产生的是有限度、有范围的递增规模报酬。其次,采用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框架,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什么和卖什么,即每个人的需求是由其供给决定的,这被杨格称为倒数需求律。在新兴古典贸易模型中,杨格的倒数需求律一直保持着,即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总是同时决定的。由于倒数需求律的作用,分工中专业化生产者对其产品价格的操纵能力会相互抵消,因此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以专业化为基础的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的市场是相容的。这与当代西方的经济实践是一致的。在美国,利用规模经济并不会导致市场失败,因此不需要政府的干预。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总是争着合并成最优规模的大企业,这不但不会限制竞争、形成垄断,相反却加剧了竞争,因此,存在自由进入的自然垄断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描述的那样可怕,而真正可怕的却是由于政府干预造成的限制贸易自由和行业进入自由的行政强制性垄断。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范文5
[关键词] 国际贸易;贸易摩擦;产业结构调整
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也是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萎缩化、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结果。近年来,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成了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也成了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
一、贸易摩擦存在的原因
1.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交往频繁,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各国之间在社会制度、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消费偏好、生活水平、环保要求、关税水平、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国的贸易往来产生摩擦与争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经济全球化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需要通过国际磋商与协调,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来逐步消除和解决。
2.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是贸易摩擦增多的根本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退或增长迟缓。需求的萎缩导致争夺市场的竞争白热化,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升温。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条款,成员国都要依据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的宗旨逐渐降低关税,消除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在此情况下,一种名义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以及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悄然在发达国家兴起就不难理解。
3.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的迅猛增长,使我国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和贸易的突飞猛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我国能一枝独秀使其格外醒目。于是,一些发达国家悄然流行起所谓“中国”,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行严格限制,无端制造摩擦和争端。
4.世贸组织相关条款的模糊性增加了贸易摩擦产生的机会。为了协调缔约国之间的利益,避免贸易自由化对国内经济的过分冲击,世贸组织中规定了一些例外条款,通过这些例外条款,缔约国允许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特定工业的建立、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环境等理由暂停、修改或撤销世贸组织的各项义务。这种世贸组织个别条款在例外规定上存在模糊性,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成为其实行进口限制的借口,导致贸易摩擦更加频繁。
5.我国对外贸易科技含量不高是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又一客观原因。我国真正称得上丰裕的资源只有劳动力,最为稀缺的是技术,而耕地、石油天然气、资本等也都是相当紧缺的资源,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比较劣势。这种贸易格局使我国在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只能控制生产中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虽然表面上近年来我国也在生产附加价值高的产品,但是,我们却没有像韩国和日本那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这样的贸易现状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诉讼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竞争摩擦。因此摆脱底部依赖,向上层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6.我国贸易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很大一部分比重,而加工贸易的大额顺差实际上却是导致我国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一个潜在诱因。因为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双边贸易不平衡,而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则为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日本、中国台湾省、东盟、韩国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取得了较大顺差,但由于外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最大经营主体,我国实际仅赚取了少部分加工费。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加工贸易将继续保持较大顺差,从而也将继续带来贸易不平衡。因此,加工贸易对贸易摩擦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
二、我国现阶段的应对策略
首先,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经济结构具体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一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解决我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存在重规模、重速度、轻质量、轻效益的问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低端,得到利益较少,贸易规模与贸易利益很不相称。可行之策是通过重点引进、自主创新,通过政府引导、优胜劣汰,最终实现淘汰一批、升级一批。对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要加强政策导向和行业协调,合理引导企业进出口行为,不断增强定价主动权和控制力。二是努力实现由要素推动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靠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变。一国发展的主动权,最终取决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内生增长性的新兴产业的发育程度。危机后期,各国都在努力寻找“突破口”,作为复苏经济的引擎。
其次,着力打造民族品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金融危机使我国外向型加工企业面临较大困难,有些企业最终倒闭,但也有大量企业绝处逢生。政府应当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产品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有技术、有品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并帮助企业合理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范文6
关键词:经济再平衡;东亚经济;战略选择
一、 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尽管各主要经济体协调行动,全球经济在2009年底出现复苏迹象,但这次危机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失衡及再平衡紧迫性的认识。本文将从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以及再平衡的方向出发,结合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再平衡中面临的挑战,对中国经济的战略选择做出探讨。
二、 世界经济失衡问题再认识
普遍认为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失衡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尽管失衡表现不一,对再平衡的理解也尚有分歧,但对失衡原因及本质达成的共识离不开如下两个方面:
1. 世界经济格局长期演变导致全球经济出现结构性变化是失衡的根本原因。二战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崛起极大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至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为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期,几乎所有生产要素如资本、商品、技术等都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交易,只有劳动力不能实现自由的跨国界转移,因此,可流动生产要素向不可流动生产要素所在区域聚集,使得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承接了大量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从而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消费的二元结构。这一结构性的变化极大改变了贸易产品结构,贸易流向及贸易利得分配,因此,世界经济内生的结构性变化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最根本原因。
2. 当前的世界经济失衡是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性失衡,但当前暴发的危机并非全球性的总危机。全方位失衡一方面指涉及国家广,既包括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另一方面指失衡范围宽,既有各经济体内部的经济增长结构失衡,也有国际环境的外部失衡; 而系统性失衡则是指世界经济体因国内产业结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导致国内经济不均衡增长,并直接影响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最终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传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各处两端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循环流程。失衡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以危机的形式出现自发性调整。但2008年的危机还只是一次周期性危机,并非全球性的总危机,危机后的调整并不是对现有格局的彻底改变,而只是量的微调。因此,无论是失衡还是再平衡,其中涉及到一系列全球性的利益分配、制度治理、经济增长等问题,因此注定世界经济再平衡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三、 世界经济再平衡与东亚国家面临的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当务之急是经济的再平衡。世界经济再平衡既需要各主要经济体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各国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然而各国采取何种再平衡路径,不仅取决于对危机的认识,还受制于各国面临的不同经济环境。
美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其GDP约占全球经济的25%,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具有重大影响。在再平衡进程中,美国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与调整;二是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改革。在再平衡政策取向方面,美国明确提出要以出口增长来刺激经济复苏,转变过去的“消费推动型”为“出口推动型”经济增长,通过实体经济回归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对内扶持战略新兴产业,通过了具有“购买美国货”条款的”国家经济振兴方案”;对外则实施“国家出口战略”,通过推动区域及双边贸易合作力度,加大“两反一保”的贸易救济措施以及“碳关税”实施规则的制订,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欧盟:是世界经济多元化中的重要一极,然而欧盟各国经济实力与发展模式相差较大,而且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导致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中的约束性财政指标难以实现。截止2010年底,希腊,意大利国债占GDP的比重已达到142%和119%,而西班牙预算赤字占GDP比例也高达9.2%①,远高于公约规定的60%及3%的上限。当前,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欧盟整体上既要削减支出、紧缩财政,同时还面临希腊退出欧元区,金融市场信心不足等诸多风险。这对改善世界经济需求,稳定世界经济增长都带来不利影响。欧盟的再平衡政策取向类似美国,一方面是强调区域内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运用“双反”措施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