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洪涝灾害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的特点

洪涝灾害的特点范文1

江西洪涝灾害形成原因是:江西省洪涝灾害频繁,洪涝灾害多出现在4月-7月上旬,有些年份也会出现春汛、秋汛和冬汛。重度洪涝灾害全省平均3年出现一次,浙赣铁路沿线附近、沿江、滨湖地区洪涝频率高于其它地区。江西省暴雨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发期是4月-8月,6月最多;4月-8月的暴雨、大暴雨站数分别占全年的82%、90%,并且,近年来暴雨等强降水事件呈现增多趋势。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其中,洪水灾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根据雨涝发生季节和危害特点,可以将雨涝灾害分为春涝、夏涝、夏秋涝和秋涝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洪涝灾害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广饶县;洪涝灾害;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33.2 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概况

广饶县南北长46.2公里,东西宽60.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76万亩。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间。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为界,以南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汇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响,汇流急,易积涝成灾,农田灌溉南部以井灌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为主;以北为支脉河流域,支流多以东西向交汇入支脉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平缓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农田灌溉以引黄、引河为主。

广饶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集中、气温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降、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多年平均风速2.9m/s,实测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6mm。降雨与蒸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饶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条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库(中型),10座拦蓄滞洪闸坝和3条防潮堤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农田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2 历年洪涝灾害状况

据记载,建国前广饶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山洪,1856—1937年间,黄河决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广饶县;淄诃大的山洪广饶县成灾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脉河、淄诃、阳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外客水下泄,内涝成灾,河水无不漫溢,全县5.67万公顷土地受灾,损失严重。1996年支脉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脉河倒灌漫溢,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1.7万公顷农田受灾,27个村2.6万人被水围困,倒塌房屋4000余间,损失严重。

广饶县涝灾约5—6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有记载的43年次大涝中,夏涝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为历史罕见。年内春雨不断、夏雨暴猛、秋雨连绵;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历史同期罕见,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农田积涝面积达11.7万亩,损失较为严重。

3 洪涝灾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气候影响和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广饶县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决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决定了广饶县洪涝灾害以夏季发生多见,秋季极端性突发灾害时有发生。[1]南部的大王、李鹊、广饶街道、稻庄、乐安街道等乡镇(街道),多以山洪、暴雨连续降雨积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灾;北部的花官、陈官、丁庄及东部的大码头等乡镇地势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连续性积聚,受海潮顶托影响,洪涝、渍涝、风暴潮倒灌,强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广饶县现有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设计建设防洪除涝标准多是三至五年一遇,仅有小清河、支脉河、淄河中上游段、预备河、武家大沟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达标,下游河道未治理的问题,现状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难以适应抗御极端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防洪除涝工程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阻水障碍多。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约、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及时,老化、退化,淤积严重,特别是支脉河马楼闸以下,淄诃大营村以下,及跨县区以上的河道边界河段淤积阻水问题极为严重。近年来,南部季节性河道行洪道内植树、占用公路边沟,建房经营的问题给行洪排涝设置了阻水障碍。降雨与蒸发年际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田排水体系不配套,强排能力低。近年来农田排水沟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沟淤积、乱扒乱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沟通大沟,小沟通大河的排水体系难以实施。行洪渡汛期间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顶托,加上河道淤积阻塞的影响,高水位行洪,支流内涝排不出,河水满溢倒灌,强排措施能力低的问题,是造成农田积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人水争地,围垦造田,水患意识淡化,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农田防御洪涝灾害的进行。

(五)防洪除涝社会保障化体系薄弱,经营投入单一,设施保护滞后,极端灾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避险防灾、抢险救助装备有待加强。

5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规划,增加投入,综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受益者按比例负担的资金投入方式,本着“先急后缓,分期逐年实施”的办法,逐项综合达标治理,提升防汛除涝基础设施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极端洪涝灾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顺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维修管理队伍和经费渠道,强化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更新、配套,维修老化退化病险工程设施,切实解决好河道淤积、填堵和清障问题,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水网绿化,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据广饶县地形的具体特点,选择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四)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避洪、耐涝复合高效生态系统。依托资源优势,从防灾、抗灾、减灾增收和不损坏生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水边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和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3]

(五)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小流域进行田、林、路、水综合配套治理,切实解决灌排沟渠混用、乱扒乱堵,工程设施功能降低、报废快的问题。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两岸,重点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设强排泵站,提高应急强排能力,切实解决农田积涝成灾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维护管理、保护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措施,推广抗涝作物品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促进防洪除涝设施安全运行和团结抗灾,维护大局,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张杰,赵红领,杨海波.城市暴雨内涝计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选取[J]. 人民黄河. 2012(08)

洪涝灾害的特点范文3

A.我国东部地区属季风气候,洪涝灾害较少

B.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不会有洪涝灾害发生

C.锋面和气旋都会产生暴雨,形成洪灾

D.洪水的形成只与降水的强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洪涝灾害频发。西北干旱地区降水较少,防洪工程较少,因此一旦气候异常,降水增加,也会出现洪涝灾害。

答案:C

2.有关暴雨洪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

B.南美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C.我国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D.暴雨形成过程中伴有气流的强烈下沉运动

解析: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在亚洲而非南美洲;我国的大暴雨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气流下沉一般不会形成降水。

答案:A

3.常发生在黄河上游和下游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水土流失 C.地上河决口 D.凌汛

答案:D

4.下列不属于洪水形成原因的是( )

A.冰雪融化 B.冰凌堵塞河道

C.人为因素导致大坝决口 D.臭氧空洞

解析:洪水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大坝决口等。臭氧空洞与洪水的形成没有联系。

答案:D

5.有关流域汇水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覆盖率越高,汇水速度越快

B.土壤含水率越低,汇水速度越快

C.地面坡度越大,汇水速度越快

D.人口密度越大,汇水速度越快

解析:汇水速度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正相关,与地面坡度正相关。流域汇水速度与人口密度关系不大。

答案:C

6.有关河道排水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越顺直、越通畅,排水速度越快

B.纵向坡度越小,排水速度越快

C.河流含沙量越大,排水速度越快

D.河道中障碍物越多,排水速度越快

答案:A

7.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防御洪灾的是( )

A.在河流上游滥伐森林 B.大规模地围湖造田

C.兴修水利工程 D.在分洪区种植粮食

答案:C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年降雨量的50%—80%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暴雨造成的。如1931年、1954年、1991年以及2003年的全流域性大水,都是由暴雨引起的。

淮河干流全长1 000千米,总落差约200米,平均比降小,尤其是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速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黄河夺淮后,扰乱了淮河原有的水系,淤塞了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淮河水患。

随着当地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水开始争地。人们围湖垦田,使淮河流域湖泊与河流的调蓄能力大幅度下降。

据记载,近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水灾350次。近半个世纪以来,平均每隔11年,淮河就发生一次大洪水。

(1)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多选)下列措施中,适合在淮河流域治理中实施的是( )

A.开挖入长江水道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

答案:(1)自然原因:①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河流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③黄河夺淮后,淤塞了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人为原因:乱垦滥伐,围湖造田。

(2)CD

我综合 我发展

下图为“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读图完成9—11题。

9.(双选)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有( )

A.峰值均出现在4—6月

B.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C.峰值出现的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

D.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小

10.(双选)当黄河流域水灾受灾比出现峰值时( )

A.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到华北平原

B.巴西高原草木生长旺盛

C.美国南部飓风活动频繁

D.阿尔卑斯山雪线处于一年中最低位置

11.(双选)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有( )

A.长江和黄河都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B.黄河在初春和初秋易发生凌汛

C.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不断加固下游两岸大堤

D.三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长江的航运能力

洪涝灾害的特点范文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of Zhaolu Basin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drought, floods, August cold damage, pest in the nearly 5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drought in the past 50 years has a growing trend,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average drought of crop nearly three times more than the average annual economic loss; Flood disaster makes disaster rate of crops increased from 26.9% in the 1970s to the 64.2%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dange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radually increased; August cold damage in the nearly 50 years resulting in a total of 26 years of medium and above cold damage,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46%. With the influence of nearly 20 years of summer warming trend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number of cold damage has a downward trend.

关键词: 昭鲁盆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

Key words: Zhaolu basin;droughts;flood;cold damage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9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增多,全球极端天气及气候事件发生频繁,洪涝、干旱、暴雨、台风、大风、冰雹等给人类带来较极大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据联合国统计显示[1],因气象灾害受灾人数逐年增加,造成死亡人数占因灾致死人数的91%以上。1991年到2000年,每年平均受到自然危害的人数为2.11亿。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5亿多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6%。本文利用近50年昭鲁盆地各气象灾害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昭鲁盆地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以求为其农业生产作出相应的指导。

1 昭鲁盆地概况

本文选择云南省昭通市作为研究区域,昭通市属于川滇黔乌蒙山贫困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气温和降水都相应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对本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昭鲁盆地是云南的第三大坝子,也是昭通市唯一的大坝子,位于昭通市中南部。境内坐标为103°28′-103°55′E,27°05′-27°39′N。昭鲁盆地气候属南温带类型,年平均气温11.7℃,≥10℃活动积温3237.4℃,年降雨量741.6mm,年日照时数2818.9h。由此可见,盆地内气候温和,温、光、水都居于中等偏上,因而成为全市最主要的农业区域。气候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降雨集中于夏、秋季,冬春干旱;总积温略为偏低,致使大小春两熟矛盾30天左右;气候变辐较大,春秋两头常低温,多倒春寒,风、雹、伏旱、洪灾也间有危害。

昭鲁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地形地貌,造成气候年际变率大,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重,具有“无灾不成年”的特点。常年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大风冰雹和雷暴,是云南省气象灾害较多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显示,1978-2012年,平均每年因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4520.05hm2,其中干旱灾面积45%、洪灾面积19%、低温冷害面积21%、风雹灾面积15%(如图1)。

随着昭鲁盆地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生产和生活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大,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导致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各种气象灾害的交替发生,出现频率偏高、危害偏重,气象灾害还会诱发一定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这都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 干旱和洪涝灾害变化特征

旱涝是我国气候灾害中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连续几个季节或连续几年的干旱或洪涝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

王绍武、赵宗慈等[2-4]对我国气候变暖与旱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近百年来,中国气温变暖的趋势明显,而降水变化趋势较小,这都将导致我国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特别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以来。

2.1 干旱变化特征 昭鲁盆地旱灾主要是农业干旱,形成农业干旱的主要气象要素是大气降水对农业需水量的亏缺,并与同期温、湿、风等气象要素有关。所谓农业干旱是在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变率大,在一定时期内的降水量大大小于常年同期降水量,不能满足当地农作物需求而产生的干旱[5]。

昭通市区域内是云南省农业干旱多发区之一,是气象灾害中的主要灾害,因此昭通市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确立了旱灾受灾程度的判定指标:农业受旱面积10%-30%为轻旱,受旱31%-50%为重旱,受旱大于50%为极旱[6]。本文主要依据此指标来判定受灾程度。

昭鲁盆地旱灾是昭通市比较突出区域,几乎是达到了“无灾不成年”的境况。在各类干旱灾害中,对坝区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春夏干旱。其特点表现为升温快,气温较正常年偏高或突高,空气相对湿度低,缺雨少雨。对夏收作物(小春作物)危害很大,重、极旱都将带来重灾,使秋收作物不能按时播种、栽插,延误节令,影响后期正常生育。

通过对昭鲁盆地近50年农业气象资料统计得出,昭鲁盆地发生春旱的频率为54%,其重(极)旱频率为26%。在近20年里,出现重灾增多趋势较明显,且出现连续性重灾年,这也说明随着年代的往后推移,昭鲁盆地发生春重旱灾年呈加重发展趋势。昭鲁盆地夏旱持续时间较短,由于降水集中且月际分配不均,降水变率大,时逢雨水稀少月份或时段,且正值作物需水临界期和关键期,故易遭受阶段性“勒苞干”和“卡脖旱”。但其旱势更强于春旱,对盆地的农业生产更具有致命性。因此昭鲁盆地是昭通市夏旱的多发区和重灾区。在近50年来昭鲁盆地发生夏旱共26年,其频率为52%,重(极)旱频率为28%。由此可见,随着气温和降水的波动变化,夏旱表现为持续出现的可能增加。

由图2可知,20世纪90年代,旱灾危害加重,10年间有6年为重旱年,其中1998年为干旱最严重的一年,其农作物的旱灾面积是多年平均旱灾面积的2.8倍。21世纪以来,旱灾危害加重,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作物年平均旱灾为多年平均经济损失的近3倍。其中2003年、2005年、2006年为大旱灾年。

由此可以看出,昭鲁坝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即使降水量不减少,干旱频率和严重程度也会因气温升高而加剧。

2.2 洪涝灾害变化特征 洪涝灾是昭鲁盆地在气候变化背景的影响下发生频率仅次于旱灾的一种气象灾害。洪涝的发生主要是大气环流异常所造成的,除此之外,人类活动也是一个因素,人类对森林、土地等资源和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陡坡开垦,引起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积水库,助长洪涝灾情。

昭鲁盆地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每年雨季期间,降水集中达全年降水量的85%,常常造成洪涝灾害,使农田被淹、作物被毁、水库水利设施等被毁,严重地阻碍了昭鲁盆地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洪涝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田和作物被淹被毁,作物被淹死或淹后生长不良。由于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灾害,冲毁农田和作物,造成颗粒无收;由于暴雨后长时间阴雨,光照不足,作物生长不良,使收成减少,有时还会影响粮食或其它农产品的质量;对畜牧业来说,除了牲畜被冲走或淹死,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昭鲁盆地近50年以来,共有12年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分别1965年、1967年、1974年、1975年、1981年、1984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9年、2005年、2009年。其发生频率为24%。

随着昭鲁盆地近50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洪涝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农作物受灾面积245393hm2,成灾率26.9%;20世纪80年代,平均农作物受灾面积为70年代的1.4倍,成灾率44.8%;20世纪90年代以后,洪涝灾危害急剧扩大,平均农作物受灾面积948467hm2,成灾面积617713hm2,成灾率58.9%,是洪涝灾多发、损失较严重时期。21世纪以来,是洪涝灾多发和损失最严重时期,成灾率达64.2%。

如1999年7月14日,昭鲁盆地暴雨中心5h降雨量176.4mm,是昭鲁盆地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城区河道暴满,多处决堤,农田被淹近30多hm2。

未来气候变暖对昭鲁盆地年雨量的影响不太明显,但这种变化对过程雨量及局地暴雨的作用很大;再加上降雨量有增加的趋势,则昭鲁盆地洪涝灾害会因此加剧。

3 8月低温冷害变化特征

昭鲁盆地地处低纬高原,季风环流是影响境内气候的主要因素,造成气温强度低,一般低温年农业是减产的,而高温年,尤其是夏秋高温,农业基本增产的。因此8月低温冷害是昭鲁盆地仅次于干旱、洪涝灾害的主要气象灾害。

昭鲁盆地是昭通市的主要产粮区,历史上大春作物就以水稻和玉米为主,但大春作物生于其中“两头低温,中间高温不足”问题相当严重。大春作物整个生育期温度强度不够,夏季温度偏低尤为明显,7月下旬(暑后)冷空气便开始频频入侵,日平均气温常连续低于16℃,最低气温达11℃,特别对水稻抽穗扬花危害极大,导致产量大减。田间调查表明,昭鲁盆地水稻空秕率随开花期间日平均气温低于16℃和最低温低于11℃且持续天数的增加而增大,即气温低于16℃为1天时,空秕率为16.5%;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6℃达5天、日最低气温低于11℃达3天时,空秕率达到60%。因此,昭通市长期以来将8月份到9月上旬日平均气温低于17℃且连续4天以上,或连续3天低于17℃,间隔1天后又连续3天低于17℃,或日最低气温低于12℃,作为粳稻区“8月低温冷害”的判定指标(此标准来至昭通市年鉴2000年)。本研究受灾程度的判定指标则以此为标准。

从表1中可以看出,昭鲁盆地从1951-2010年的60年间,共出现中等以上的8月低温冷害26年,占52%,其中50年代4次,60年代4次,70年代6次,80年代4次,90年代5次,21世纪3次,即10年中就有4-5年发生中等以上的8月低温冷害。随着气温在90年代表现为升高的趋势,昭鲁坝区发生8月低温冷害的频率也在21世纪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重灾年减少的趋势较明显。

在发生低温冷害的27年中,重灾年就达14年。根据近50年来的气象要素记录,可以看出这14年的8月低温冷害重灾年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低温冷害时段都出现在8月份内,且连续2次以上遭受低温,持续时间长达7天以上,日最低气温低于11℃达3天以上。二是8月份出现低温以后,9月上旬又遭受持续低温冷害,两次持续低温时间在9天以上。

未来气候变暖将会使昭鲁坝的霜冻、低温受灾程度减轻,夏季气温增高,有利于大春作物的增产,会减轻冷害的损失。

4 总结

①随着90年代后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趋势的出现,昭鲁盆地旱灾出现的频率也有增多趋势,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增加,从70-80年代,呈缓慢增长,90年代,旱灾加重,10年间出现6年为重旱年,21世纪旱灾危害进一步加重,农作物年平均旱灾为多年平均经济损失的近3倍。

②受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及单点暴雨影响,洪涝灾主要表现为局部性的,其主要发生在昭鲁河畔和洒渔河畔的上游,在近50年其发生的频率为20%,洪涝灾使农作物的成灾率从70年代的26.9%上升到21世纪为64.2%,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逐步加重。

③8月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就是大春作物,造成的影响是“两头低温,中间高温不足”,近50年来共造成了中等及以上的低温冷害共26年,其发生的频率为46%,便随着近20年来夏季气温升高趋势的影响,在21世纪冷害发生的年数也有减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郝立生,牛忠保.衡水近50年气候变化[J].河北气象,2006,25(3):25-29.

[2]王绍武,叶锦琳,龚道溢等.近百年中国气温序列的建立[J].应用气象学报,1998,9(4):392-401.

[3]王绍武,赵宗慈.近500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J].地理学报,1979,34(3):329-341.

[4]赵宗慈.气候模式研究进展[J].气象软科学,2002(42):31-36.

洪涝灾害的特点范文5

凤卧溪小流域位于平阳县西北部,为鳌江流域左岸主要支流之一,集雨面积52.23km2。现状由于该流域内水利基础薄弱,水利设施少,无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每遇台风暴雨就会形成洪涝灾害。

凤卧溪小流域地处浙南沿海,夏秋期间台风暴雨频繁。由于没有防洪规划指导,无秩序采砂及人为侵占溪滩,设置阻水建筑物,对行洪排水产生一定影响。其平原部分属易旱易涝地区,其中流域下游金山蝉至水头出口一带地势较低,洪涝灾害尤为严重,每遇台风暴雨,山洪暴发,水流汇集迅速,出口处水流又受鳌江潮水顶托,该区内一片,损失惨重。

随着小流域内经济日益发展,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趋严重,为了进一步提高流域内抗灾减灾的能力,对凤卧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已是迫在眉捷。

二、气象、水文

平阳县凤卧溪小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该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7.9℃,极高气温37.7℃,极低气温5℃。多年平均降水量2100mm,但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一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第一个雨季是3月至6月,其中3、4月为春雨,5、6月为梅雨,分别占年降雨量的16%和26%。第二个雨季是8月中旬至9月底,主要是极峰南移和台风活动使降水量明显增加,占全年29%。7月至8月上旬和10月至翌年2月是两个相对旱季,降水量占垒年29%左右。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深1516mm,多年平均蒸发量900mm。

流域洪水主要由梅雨和台风雨造成,台风暴雨总量大,强度高,形成的山洪威胁较大,经常对凤卧溪两侧堤岸造成冲刷,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全,当遇梅雨、台风雨较少年份时,则造成流域性的旱灾。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1、无控制性拦蓄水工程,防洪抗灾能力差

由于本流域内只有1座山塘,基本上无防洪库容,每遇山洪暴发。洪水不经任何拦截,急速向平原地区汇集,从而造成下游平原地带积涝成灾。

2、干流行洪不畅,溪堤防洪标准低

由于本流域内主干流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窄,且蜿蜒曲折,行洪极为不畅,流域内溪堤断断续续,已建的堤防也备自成段,未能衔接。另外,许多堤段还是土堤或未设防,岸坡冲刷或溪流改道现象时有发生。

3、溪床逐年下降

由于溪床受非法采砂的影响,每遇洪水的冲刷,溪床就下降,导致已建防洪堤堤脚外露、掏空。

4、水土流失严重

四、流域现状及其分析

凤卧溪小流域集雨面积52.23km2,山区占69.6%,而平原仅占30.4%,山区多,平原少,山区山高坡陡,一旦山洪暴发,山水不经任何拦截、削弱即急速向平原汇集,而中下游段平原地势较低,极易进水受淹。

平原地区主要靠凤卧溪干流向下游泄洪,凤卧溪干流上游段河道宽浅,中下游段则蜿蜒曲折,河道狭窄,而且弯曲严重,使干流泄洪在此成束颈之势。而且受非法采砂的影响,溪床高程逐年下降。

凤卧溪千流由于没有规划,干流上跨河桥梁过窄,而且溪内两侧树木竹林密布,对原本排水不畅的河道,平添了许多人为的阻水建筑物。

五、流域洪涝灾害及其成因

凤卧溪流域洪涝灾害较为频繁,造成损失严重,特别是近十年来几次强台风暴雨所产生的洪涝灾害损失非常严重。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水文气象因素

本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集中,而且是浙南地区的暴雨中心,尤其是台风暴雨历时较短,强度大。

(2)地理环境因素

凤卧溪流域面积52.23km2,干流上游山高坡陡,属山区性河流,遭遇大暴雨时,洪水迅速汇集,所形成的洪峰高,汹涌而下,而中下游为山区洪水汇集之处,地势较为平缓,宣泄洪水能力差,洪水位迅速抬高而漫溢田野,使部分农田受淹。

(3)防洪措施不足

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设施少,无控制性拦蓄水工程,是造成本流域防洪、抗旱能力差的主要因素。

六、流域治理工程措施

本段流域治理措施主要采取沿溪筑堤(溪堤整治),在适当位景设置堰坝,并加固现状堰坝。

(1)防洪工程措施

凤卧溪河道基础属砂卵石基础,基础冲刷严重,在进行溪堤结构设计时要重点加强基脚的防护,防止淘空,考虑采取在基脚外设置钢筋砼齿墙,以保证堤身安全。

堤身结构断面推荐两个型式:直立式和护坡式。直立式挡土墙顶宽60cm,溪堤迎水面按干砌块石护坡考虑,坡度采用1:0.3,背水坡采用干砌毛石砌筑,坡度采用1:0.1;在有些地段采用复式结构,为两级挡土墙型式,挡土墙尺寸和结构同直立式挡土墙,在两级挡土墙中间砌筑30cm厚的干砌块石路面,宽度2m。护坡式顶宽60cm。坡度采用1:1.5,采用干砌块石砌筑。

两种方案在技术上均可行,直立式堤型占地面积比护坡式堤型小,政策处理难度相对小,但造价相对高。

堰坝工程:为保护两岸防洪堤和已建桥梁基础不被淘空,防止溪床下降,并引溪水灌溉提高农田抗旱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实际情况,本流域治理需设置10座堰坝。

加固现状堰坝:凤卧溪流域上现状有6座堰坝,大部分建成时间较早,且没有经过设计,无法满足设计洪水的冲刷,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加固。

(2)流域治理非工程措施

1、种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在凤卧溪小流域的北部和东南部营造以杉木、木荷、青冈、枫香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和以脐橙、枣和文旦为主的特色经济林。

2、在凤卧溪小流域北部种植高羊茅和紫穗槐,混合比例3:1的草,进行混播

3、对低效林进行改造:凤卧溪小流域低效林改造采用补植的方式,针对目前坡面植被全部为马尾松的情况,补植以阔叶树种为主,树种采用枫香。

七、流域治理后效益分析

凤卧溪小流域治理工程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

(1)社会效益

经治理后。各治理区域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综合整治,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保护土地完整;

2)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提高其泄流能力,有效减轻洪涝灾害;

3)区域内林草植被覆盖率增加,通过植被的蓄水保土作用,可以有效减轻区域滑坡、泥石流等危害,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合理调整山区的农业产业结构;

(2)经济效益

本工程经济效益主要为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所增长的粮食、果品、木材和枝条等直接作为商品出售,或转化成商品出售产出的经济效益。

经济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为果品产生的经济效益。

(3)生态效益

本工程实施后,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区域内的荒山荒坡基本得到治理,森林覆盖度和绿化质量大大提高,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和生态平衡,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健康发展。

洪涝灾害的特点范文6

Abstract: Urban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but the flooding also restricts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lagging flood control project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urban flood control, the managers are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floods and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is old, causing the flood control measures can not follow up. In recent years, the city floods occur frequently, which has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s economy, but also pose a threat to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mass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flood control in plain city, proposed a series of constru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flood control.

关键词: 城市防洪;现状;措施

Key words: urban flood control;status quo;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71-02

1 平原城市的洪涝特点

我国平原一般分布在大中型河流中下游地区,因历史上河水泛滥冲积而成,地势平坦,便于人类生产生活。分布在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数量众多,人口密集,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支撑的工厂企业分布集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势特征,其遭受的洪涝灾害也与其他地区不同。由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这些城市都位于水源充足,水网密集的区域。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必需条件。一方面城市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洪水泛滥又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平原城市的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汛期暴雨集中,城市上游河道水量宣泄,下游河道水位升高,积水排泄不畅,滞留城区所造成的灾害。洪水形成以后,受平原平坦地势的影响,洪水宣泄缓慢,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巨大。

2 城市的发展对防洪的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工厂迅速崛起,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面积不断向扩张,同时城市空间向上向下蔓延。混凝土建筑物和水泥道路的大规模大面积的增加,也对当地的水文水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表土壤与大气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径流系数增大,土壤的天然蓄水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一些大中型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地下沉陷,降低地面坡降,影响泄洪。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滞后的防洪设施无法承受日益扩容的城市对防洪方面的要求,造成近几年来多地大中小城市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严重受挫。

3 平原城市防洪现状

3.1 防洪工程标准低,建设滞后 随着平原城市规模不断发展,人口激增,重要设施和重要建筑物也越来越多,过去城市的工程设施和防洪标准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内河、堤防、排洪沟、暗涵和排灌站等,这些防洪工程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建设标准偏低,大中城市一般是10到20年一遇,一些小城市也就3到5年一遇。经历多年运行,河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和行洪能力逐年减弱;堤防被建筑物侵占;路桥口、险工险段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险情;排水涵洞和排灌站等防洪建筑物老化失修,在洪水来临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排泄和疏导作用。在暴雨长期持续时,外河水位往往高于城内地面高层,加大了洪水宣泄的难度。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投资于防洪工程建设的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有些城市为了完善环境的需要,对通过市内的河道加大了治理,但是过多重视河道景观效果,而忽视其防洪能力的提高。

3.2 城市经济发展过快,规划不合理 由于城市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的不足,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过快,洪水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城市经济发展过速,水资源紧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陷,也是造成城市洪水滞留的一大因素。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忽略长远思想。过多考虑建筑物的规模数量、广场的面积、道路的宽度和景观设施的表面效果,而缺乏防洪减灾的远见思想。特别是大面积住宅小区,只考虑容积率,而不重视绿地面积的规划;城市大部分道路建设不设绿化带。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和人防工程等地下建筑逐渐增多。自然湿地不断被侵占甚至消失。地表透水面积不断减少,原有的坑塘、水池被填平,蓄水能力减弱,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雨水汇流集中,宣泄不畅,又缺乏一定储存能力的洪水滞留区,暴雨降临时必然造成洪涝灾害。

3.3 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清 城市防洪工作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规划,建设,水利,电力和通讯等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管理,目前这些部门在城市防洪任务中缺乏统一领导和有效的沟通,各司其职,自行其事,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使防洪管理工作难以奏效。

3.4 防洪预案操作性不强 防洪预案编制人员不专业,不了解当地水文情况,不实地调查。文字套用,流于形式,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组织调度可操作性不强,抢险人员、防洪物资储备得不到落实,造成洪水到来无法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有效抢救。

3.5 防洪除涝技术落后 防洪减灾仍停留在人海战术,抗洪救灾的装备和储备物资技术含量不高。先进的机具和仪器鲜有投入。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洪水形势不能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测和迅速调度。防洪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不实战演习,缺乏经验。

3.6 人类对防洪减灾重视不够 生活在平原城市的人们,由于便宜的生活方式,长期安逸劳作,防灾意思薄弱。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们,由于多年未经历灾害的发生,对洪水灾害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主动防范意识差。对突然降临的洪水缺乏逃生的有效应对,也是造成近几年城市洪水灾害中人员伤亡众多的原因。同时工厂企业也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在防洪减灾设施和措施上,有些多年前建起的防洪设施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旦面临洪水只能“望洋”兴叹,任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4 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城市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4.1 大力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的防洪设施 对原有的防洪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对河道进行清淤治理,扩挖断面,加高堤防,拆除违规障碍。对排涝涵管及排灌站进行改建,提高其宣泄能力,有条件的把原属人工操作的主要区域的排灌站建设成自动化操控的高标准排灌站,提高其排洪效率。在城市低洼地区建设滞洪区。随着城市的扩容,原有的防洪工程即使提高防洪标准,也难以涵盖日益发展的城市防洪要求,这就急需增加建设一批新的标准高,防洪能力强的防洪工程和设施,来满足要求。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建议中小城防洪标准制定为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大中型城市和重点城市为100年一遇至200年一遇。

4.2 做好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 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防洪规划的编制工作。

保留天然的坑塘、低洼地,增加洪水的承载量。增加城区的透水面积,减少径流系数。保证城市充足的绿化面积。为增加城市绿地,可以在小区内规划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人行道铺装和地上停车场尽可能应用有透水能力的花砖;楼顶种植花草,建成空中花园,一方面净化空气,一方面增加雨水蓄积面积;在沿道路两边留有适当的绿化带。

4.3 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各相关职能部门在防洪专门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对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运行及维护过程明确划分责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在洪涝发生前有预案,洪涝发生时有跟进,洪涝发生后有补偿安抚。

4.4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预案 科学合理的防洪预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在城市防洪预案中还应制定完善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措施和安全体系。明确专业机动的抢险队,后备人员名单,畅通的通讯方式,充分的物资储备等资源。

4.5 推广先进的科学防洪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管理;提高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等的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防洪调度系统;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4.6 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 对地面有沉陷趋势的城市严格禁止开采地下水,以立法的形式,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必要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补充。

4.7 警钟长鸣,做好防范 相关部门在宣传工作上应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使防洪减灾意思深入人心,普及防御洪涝灾害的常识和技能,提高公众警惕性,增强自救的能力。鼓励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洪减灾宣传和管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

5 结束语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城市洪涝灾害又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扼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证。有效的防洪措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维护赖以生存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忠阳,杜子璇,刘伟昌,杨海鹰,田宏伟.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