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税务管理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税务管理原则

税务管理原则范文1

一、倡导和落实“细”字原则

“细”字就是工作态度要细致、耐心,工作方法要细腻,严谨,尽力做到一丝不苟,谨小慎微。基层计划生育业务体系相当庞杂,各类卡、表、册、薄、单林林总总数十种,数量繁多,任务繁重,要求严格,且逻辑严谨,结构缜密,千丝万缕,互有衔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就要求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必须把“细”字原则做为首要要求在工作中一以贯之,细致耐心,认真从事,每一个字必校其正误,每一个数据必辩其真伪,每一份表,必反复校核。

二、倡导和落实“勤”字原则

“勤”就是工作作风要扎实,态度要端正,真正做到腿勤、手勤、嘴勤。腿勤就是要多深入实际搞调研,为能编制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多进村入户调查核对,尽量减少和避免实际与业务间的误差;多在部门间走动衔接,以争取到其他部门在工作上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手勤就是要多写多记。俗话说得好:“好脑筋不如个烂笔头”,计划生育工作面对的是千家万户,搞起来千头万绪,张家是张家的现状,李家是李家的实际,今天有今天的工作,明天有明天的情况,如果单纯地靠脑袋,凡事懒于动手,不做记录,那只会导致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丢三落四,东拉西扯,张冠李戴,把基础业务搞成一本连自己也说不清、解不开的糊涂帐。嘴勤,就是要多说,会说,巧说。多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和群众交流,在宣传政策、落实任务的同时和群众打成一片,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知心朋友;多向同行征求意见和建议,探讨工作,在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提高自我;多向上级领导汇报、咨询,赢得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三、倡导和落实“实”字原则

“实”就是要求真务实,上报数据要真实可靠,开展统计要反复核实,各项任务、计划要踏下身子狠抓落实。目前,计划生育基层业务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共性问题:底子不清,业务与实际的差距和矛盾较大。这是导致计划生育工作计划难制定、各项措施和任务难落实、工作平衡难掌握、访视工作难开展的直接原因。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有二:一是报表时为体现工作成效而极力造假导致指标虚高,严重脱离了“低水平”的工作现状;二是广大计划生育包村干部和业务人员为完任务而搞访视,不掌握辖区重点对象的真实情况或是碍于种种原因不愿意上报真实情况,形成了“虚假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虚假计划和决策=更为虚假的结果”的恶性循环。要消除“虚”,形成“实”,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入户访视这个基础抓起。这就要求计划生育乡村专干彻底打消为访视而访视的消极应付的工作心态,在落实入户访视“三要素”,强化“四项职能”的前提下,主动去做知识丰富、掌握政策、精通业务的宣传员,做善抓市场信息、会研究市场、为群众传递致富信息的信息员,做组织有方、管理有序、领导有力的组织员,做思维敏捷、善于协调、群众欢迎的协调员,做熟悉种参加,产供销,贸工农技术的技术员。惟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访视工作的职能作用,把计划生育工作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群众打消疑虑、理解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促进计划生育干部和育龄群众关系的和谐发展,为整体工作的开展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掌握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成为群众信任的贴心人,使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向实际逐步靠拢。

四、倡导和落实“通”字原则

“通”就是要求业务精,政策熟,素质高,知识全面。这是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精通业务是前提,精通政策法规是基础,但只有精通更广泛的知识诸如市场、信息、农业科技等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胜任工作,充分发挥出乡村专干“多面手”、“万斤油”的作用。

五、倡导和落实“和”字原则

税务管理原则范文2

1.对税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当前的石油企业中,税务管理的观念比较淡薄,对税务管理认识不到位,很多石油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是由财务人员兼职的,没有专门的税务机构。在税务政策的执行上大多处于被动位置,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对税务管理的相关知识不够重视,税务信息比较落后,没有进行全程的税务管理工作。大多数石油企业的税务工作都只局限于申报税、纳税,或少缴纳税,没有认识到税务管理在石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税务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

我国石油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主要侧重于税务的申报,没有形成完整的税务管理体系,对石油企业税务工作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也是由于石油企业对税务管理不够重视导致石油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没有完善的体系作保障。

3.税务管理的风险不到位

目前,一些石油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风险意识不强,导致石油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税务风险。在日常工作中,税务管理部门对生产以及经营环节中的税务风险缺乏识别和控制,而且税务管理部门处于石油企业数据链的最末端,税务管理部门获得的各种数据资料已经是确定的,无疑给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税务风险。

4.税务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高

在部分石油企业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税务管理人员是由财务人员兼职的。还有一些石油企业虽然配备了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但是对于税务人员的培养方向不明确,没有把税务管理提高到职业化的高度。税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未进行明确和有效的细化分工。从国家税务总局选取的定点联系的45家大型企业的管理情况来看,大多数内资企业的税务管理还依附在财务管理下面,税务人员大多三五个,而一些外资企业则有二三十人,高出我们数倍。

二、石油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1.明确税务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石油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目标既要有总体目标,又要有具体的目标,税务管理的目标应服从于石油企业经营发展的总体目标,石油企业税务管理的总目标应是注重提升石油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石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保证石油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确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还应设置各阶段、各环节的具体目标,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降低石油企业的税务成本,提高石油企业的信誉,促进石油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此外,对石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和分析,明确风险的等级,做出有效地应对策略。石油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成本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全过程管理等原则。成本原则就是在构建石油企业的税务管理体系时,应努力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控制税收风险,提高税务管理的效率。全员参与原则就是石油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应由企业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管理,在工作中注意税收成本的控制,实现税务管理的目标。税务管理工作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工作,应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并根据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特点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使税务管理真正发挥作用。

2.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

石油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机构,建立合理的岗位体系,并配备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加强企业日常的税务管理工作,保证企业的涉税工作能够正常、规范的进行,减少税收风险,避免企业经济损失。提高税收政策以及相关信息的获取渠道,把握国家经济以及税收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从而更好的根据国家税收政策加强石油企业的税收管理。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应及时根据企业的实际税收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税务分析报告上交企业管理者,保证税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加规范、专业。

3.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

石油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应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是石油企业防范税务风险,保证工作正常进行的有效手段。应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制度建设,做好关键环节以及岗位的工作,保证资金的审批、使用、交接等。保管好银行票据等关键性的物品,对税务管理部门的出纳、收支核对人员等加强控制。完善税务管理制度,强化税务风险控制,使各个环节相互制约,强化对企业内部岗位的管理,对纳税申报以及核算等进行严格的复核。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保证石油企业税务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良好的监督。石油企业应加强纳税的审计,将税务的核算以及申报等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由审计机构定期对税务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偏差。完善税收内部审核制度,加强对纳税相关资料的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4.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能力

石油企业应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加强税务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使税务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认识到税务管理的重要意义。把税务工作职业化,培养老、中、青有层次的专业人才梯队。以专业化的税务工作管控税收风险,促进石油企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三、结束语

税务管理原则范文3

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许可是税务行政管理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其税收征管行为必将受到行政许可法的规范,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对现行行政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对税务机关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方面的,下面就六个方面具体阐述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国税征管工作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对税收征收管理方式的影响

按照行政许可法对设定行政许可范围及设定行政许可权限的规定,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在内的税务机关都不能自行设定行政许可项目。此外,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许可在实施条件、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比原来的要严格得多。因此,原来以行政审批方式管理的一些税收征管事项势必要改变管理方式。这对我们习惯进行审批管理的思路和手段提出了挑战,必须对现行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进行调整,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一是要探索实行一网式税务许可服务,将涉税许可事项、程序和申请书格式全部纳入税收征管软件和网络管理,逐步做到网上申请和办理税务许可。二是要实行一站式税务许可服务,把税务许可的申请受理一律放在办税服务厅前台一站内办理。三是要实行一窗式税务许可服务,保证在基层办税服务厅各窗口都能够为纳税人及时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领购、减免税受理等各项许可。四是要建立无偿许可咨询制度。在办税服务大厅、办公场所实行许可申请无偿咨询制度、首问责任制度和申请书文本示范制度。五是要全面执行一次告知、两次办结制度和当场受理、当场办理制度。对申请材料不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要当场或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补正。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如非初次发票领购,要当场受理并作出准予购票的许可决定。六是全面开通税务许可内部直通车。对涉及多层级实施、需要下级税务机关审核报上级税务机关许可决定的事项,要一律使用内部直通车报送,变纳税人跑许可为税务机关跑许可。七是推行并联式联合许可办法。对一项许可涉及国税、地税两家实施的前置性许可事项,如办理统一代码的税务登记,应实行国税(地税)受理、抄告地税(国税)、联合办理、限时办结的并联式许可模式。

二、对税务行政许可的影响

目前,税务系统行政许可实施主体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具备许可主体资格的税务机构乱许可。行政许可法规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以及省级政府规章具有行政许可的设定权。但是,从税务系统来看,一些地方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一讲管理就是审批、自己为自己设审批的现象。一些不具备行政许可独立主体资格的税务内设机构,却在以自己的名义、盖自己的公章对外实施许可执法,造成众多税务机构齐许可的混乱局面,给纳税人带来诸多不便。对部门规章设立的税务许可,应尽快上升为法律、行政法规;对税务总局以及与相关部委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许可,应尽快上升为国务院决定,或者依法予以取消;对省级税务局及省以下各级税务机关设定的许可,或者自行增设的许可条件,要坚决予以取消。

行政许可法规定,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条件、标准、程序、期限都要公开,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以外,也应当公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重大利益的,可要求举行听证。现行的税务行政审批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透明度不够,甚至暗箱操作现象,广大群众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因此必须大力推行税务行政许可公开,有效约束执法行为,做到取信于民,为纳税人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我们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求真务实,依法推进税务机构和体制改革,明确谁能许可谁不能许可,依法让许可权归位;加强许可主体执法权监督,规范税务许可权行使。

三、对工作效能的影响

行政许可是规范与效率的统一体。这几年,由于少数税务机关一味追求严管,层层设立程序,导致税务许可程序过于烦琐和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比如,纳税人申请办理发票领购审批,需要具体管理人员、股所长、分管局长等多人审核签字,来回让申请人跑好几趟、折腾好多天。行政许可法规定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一个窗口对外制度,实行统一、联合、集中办理制度,从许可申请方式到受理程序和期限,都体现了便民快捷的原则。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必须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程序和期限办事,不断简化程序,压缩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纳税人办事,防止多头审批、重复审批,克服和办事拖拉现象。同时也对加快征管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征管机构、配置税收管理资源,有效实施征收管理和提高征管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对行政许可责任的影响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违法、越权以及不遵守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许可,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同时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原则上不得收费,以确保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这就要求税务部门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勤政廉政,要认识到行政许可不仅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人民赋予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乱许可或者滥许可都是违法的,因此导致纳税人合法权益损失的要负赔偿责任。依法行政遵循的最大原则是合法,体现的最大价值是公平、公正。税务系统要坚持依法许可,秉公执法。这就要求税务机关清醒认识到“许可责任”不仅意味着税务机关行使的每一项许可权力背后都连带着一份责任,意味着该许可不许可的行政不作为也要承担失职责任,还意味着违法行使许可权必须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必须敢于对民负责、能够对民负责、愿意对民负责。

五、对监督检查的影响

为了解决重许可轻监管、只许可不监管的问题,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作出了明确要求。因此,要加强监督制约,建立对税务许可申请实质内容的二人实地核查制度,形成互相监督;建立重大税务许可事项回避制度和听证主持人回避制度,防止影响执法公正;建立税务许可受理与决定相对分开制度,除当场受理能够作出许可决定的之外,应坚持受理人员不决定,决定人员不受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减免税审批、大额出口退(免)税审批等重大税务许可集体决策制度。要坚决克服重审批轻监管、只审批不监管的问题,按照谁许可、谁负责、谁监督的原则,加强对行政许可活动的监督检查,把事前审批与事后监管有机统一起来。税务机关不但要依法实施行政许可,还要对被许可人实施行政许可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要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督、加强管理与提高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机制和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纳税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要加强税务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税收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制度,对擅自设定税务许可的,应责令改正或依法予以撤销。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力度,及时纠正税务许可违法行为。认真贯彻执行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不该许可准予许可、该许可不予许可的,要责令改正,给予经济惩戒和行政处分。

六、对行使行政许可权的影响

税务管理原则范文4

一、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财务诊断涉及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和企业财务的运作活动,因此,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全面而系统,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财务诊断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与方法,诊断过程中必须始终按科学程序和方法进行。财务诊断的客观性是科学性的前提,而科学性则是诊断措施有效性的保证。财务诊断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不可能被企业接受,也就不存在诊断成果。另一方面,企业涉及范围广,行业差异、环境差异、管理差异、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差异大,这就要求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必须适应其经营管理特点,力求简捷、适用、重点突出,以适用于不同企业的要求。

第二,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应将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与财务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角度进行财务诊断指标的系统设计,整个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同时还要合理确定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财务活动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将整体诊断与局部诊断有机结合起来,使诊断更加切合企业的现状与现实需要。

第三,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企业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对被诊断企业和诊断者来说都是切实可行的,遵循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该原则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诊断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尽可能简明易懂,繁简适当,便于数据收集,适合行业间的比较,强化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诊断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企业的特点,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三是整个诊断指标体系的评分方法和各项指标的计算要简便、科学,便于实际诊断操作。

第四,灵活性与协调性相结合。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可能存在或潜在的财务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灵活性原则,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企业对财务诊断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二、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建立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原则,借鉴《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财务活动三个方面构建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中小企业财务诊断的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具体应用上述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四级指标进行调整,但基本出发点应定位于“以企业战略诊断为导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诊断为基础,财务活动诊断为核心”。如果是上市公司,则应在上述四级指标体系中增加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指标,如每股净资产、市盈率等。

三、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应用

中小企业财务诊断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运用指标体系进行财务诊断时必须加以考虑。

一是财务诊断指标体系运用的前提条件。企业财务诊断的关键在于财务信息质量和财务报表的有效性。财务诊断是根据真实有效的财务报表资料开展的,所用数据大部分都来自财务报表,所进行的关于企业的逻辑判断都以财务报表的真实有效为前提,因此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财务诊断的质量,而虚假和无效的财务报表可能使财务诊断得出不准确甚至相反的结论,从而使财务诊断形同虚设,误导企业相关利益人作出错误的决策,扭曲了财务诊断的本意。同时,会计政策选择的一致性也直接影响到财务诊断的可靠性。

二是财务诊断指标的赋值问题。财务诊断指标赋值是量化评价的基础,由于诊断指标构成的多样性,指标赋值的合理性也影响到财务诊断的质量。诊断指标的赋值要注意社会认可度,对指标体系中多数可由国家(或行业)统计年报(或年鉴)中查得的数据,可以直接赋值;对一些相对比较指标,可利用已有公式或建立新公式先计算后赋值;对指标体系中无法获得精确数据的个别指标,可采用专家定性对比分析,按等级进行赋值。

三是财务诊断指标间的权重分配问题。在中小企业财务诊断过程中,诊断指标间权重值的确定,往往体现出使用者对该指标地位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性,对诊断指标系数的把握程度也会影响到财务诊断的有效性。

四是财务诊断指标的灵活运用问题。企业财务诊断是一项综合性评价,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平,并不能实现对财务安全的全面预警和控制,也不能排除因某一方面发生严重问题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因此,在财务诊断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诊断结果进行必要的敏感性分析,确定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薄弱环节以及内、外部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进而提高财务诊断的有效性,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企业税务诊断初探华南理工大学 曹晓丽 陈锦华 陈海声 邓燕琴 税务诊断是财务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财务诊断是以防范、控制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的税务诊断也应该贯彻这一研究方向。税务诊断应定义为:以企业税收利益最大化和合理控制税务风险为目标,依据国家税收法律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税务筹划空间和涉税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据以挖掘出有效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和税务风险途径的一种管理手段。本文对于税务诊断的定义与以往诊断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诊断理论研究往往侧重于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而本文则将税务筹划列入税务诊断之中,使其帮助企业积极寻找降低自身税负的空间,从而加强税务诊断的实用性和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 一、税务诊断原则及内容 为使税务诊断达到预期的效果,诊断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税务诊断必须依照税法及相关经济法规进行。如果税务诊断中应用的筹划方法和风险防范措施与税法相违背,不仅不能提高效益、控制风险,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因此,合法性是首要原则。(2)成本效益原则。一方面,税务诊断必须尽量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另一方面,诊断的改进方案必须按照实施成本小于获得收益的原则进行取舍,这是保障诊断效益的必要原则。(3)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税务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诊断措施有效性的保证。因此,税务诊断必须有一套严格、客观且科学的诊断程序与方法。在诊断过程中也必须始终按照这套科学程序和方法进行,以保证税务诊断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4)独立性原则。进行企业税务诊断的人员,无论是外聘的诊断专家,还是内部人员,都不应受企业行政的制约和干预,而应该处于独立地位,以便正确、客观地行使诊断职能。只有保持税务诊断的

独立性,才能保证诊断结果和改进措施的客观、可靠。(5)针对性原则。企业税务诊断没有固定的标准可供参照。同样的“病症”,其治疗措施和方案却可能不同。税务诊断人员必须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问题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诊断程序和治疗措施,这样才能使税务诊断更加深入、有效。

税务诊断作为对企业涉税业务及其处理进行诊断的系统,主要句括税备风除诊断和税各筹划两大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税务风险诊断模块按照现状、成因诊断及应对这一思路设计,具体包括税务风险的现状诊断、成因诊断及应对措施设计三大子模块。其中,税务风险的现状诊断通过对企业的涉税业务、纳税情况等方面的分析,诊断出企业涉税处理出现异常的地方。税务风险的成因诊断则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税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产生税务风险的根源。具体来说,外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税收法律环境变化引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税收实体法、征管法的变革对企业税务风险程度的影响分析等;而内部因素分析则从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税务工作制度和程序,以及税务筹划方案的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企业税务风险应对措施设计将根据前两个子模块的分析结果,设计具体的风险应对和规避措施,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而税务筹划模块则具体包括了税务筹划空间诊断、筹划方案与措施设计以及绩效评估三个子模块。首先,税务筹划空间诊断主要通过对企业的涉税业务、纳税情况及相关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分析,挖掘出可获取企业税收利益的空间。然后,筹划方案与措施设计子模块利用筹划空间分析的结果,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提高企业税收利益的具体税务筹划措施。税务筹划绩效评估子模块可对企业原有的和新设计的筹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税务筹划实施方案,发挥税务筹划作用。上述税务诊断系统中的两大模块并不孤立,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税务筹划存在风险,因此涉税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有利于降低因进行税务筹划而增加的税务风险,从而保证税务筹划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企业过重的税务负担也是导致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税务筹划在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风险。

二、税务诊断步骤及方法

由于税务诊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必须按照合理的步骤,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诊断。一项完整的税务诊断工作应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诊断准备阶段。即在税务诊断实施前对企业进行初步了解,做一些必要的组织筹备工作,包括明确税务诊断目的,初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诊断工作日程和计划等。(2)诊断资料收集阶段。在税务诊断实施前,诊断小组应尽可能收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务资料(如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等加工处理,以形成完整的税务诊断基础数据资料。由于税务诊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所收集的税务资料进行分析,因此该步骤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正式诊断阶段。这一环节是税务诊断的实施阶段。诊断人员需要在获取各种完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诊断技术,对所获取的、经过鉴别的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税务活动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评价方案以及改进税务管理工作的途径、措施。通过广泛征求包括企业人员在内的各方意见以及成本效益评估,优选出可行性强、经济效果好的方案,提交诊断报告。(4)实施指导阶段。这一阶段是达到税务诊断最终目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向企业决策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介绍诊断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其次帮助企业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再次是有针对性地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涉税人员;最后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跟踪,适时对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补充,使诊断方案更加有效。(5)诊断考核阶段。这是对税务诊断的效果进行检验的阶段。该阶段应重点收集诊断过程中相关人员的反馈意见,并据此对诊断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不断提高税务诊断人员的服务质量及水平。

采用科学的税务诊断方法是实现税务诊断目标的关键。税务诊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税务诊断的定性分析主要是指税务诊断人员通过利用调查、询问等手段对企业的经营、纳税情况进行定性描述后,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及相关法规的比对,找出企业涉税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即通过专门设计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诊断。它将各个诊断项目具体化为相应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填入问卷中,然后再对这些问题和答案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从中找出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的税务诊断调查问卷示意表如表1所示:

定性分析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执行简单、易操作,而缺点是对问题的探究不够深入,主观性强,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推测可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指通过利用指标体系、量化模型等客观的数量分析方法,对企业税务状况进行分析,以求找出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的方法,其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指标分析法。指标分析法是指诊断人员在税务诊断过程中,通过对比同一纳税人不同历史时期相同的涉税指标和不同纳税人同一历史时期相同涉税指标的数据变化,诊断纳税人纳税行为的一种方法。指标分析法要真正在税务诊断中起到作用,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科学的税务诊断指标体系。(1)目标性原则。在税务诊断有一个明确的诊断目标的前提下,指标的选择应有利于实现税务诊断的期望目标和效果,它要求指标体系紧扣诊断目标而建立。如果融入脱离税务诊断目标的指标,将对评价的效果和针对性产生极大影响。(2)针对性原则。指标的选择与构建应以企业的具体业务情况为基础,并能够针对其经营性质和涉及的税种的特点、范围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3)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关系,即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明确,上级指标和下级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要分明。(4)客观可量性原则。所选取与构建的指标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所需的诊断信息,并且该指标应是可量化的,其量化依据应来源于企业客观的经营资料和数据,如企业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鉴于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涉税业务情况和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税务诊断难以像财务诊断那样建立一种通用的诊断指标体系,因此,对于不同企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税务诊断人员应依照其具体的税务诊断目标,建立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指标体系。图2是针对诊断企业税负是否存在异常变化和是否有足够的纳税支付能力设计的一个初步的税务诊断指标体系示意图。

注:①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

②综合税负率=(主营业务税金+所得税)÷销售收入

③总应交税金=应交税金期初余额+应交税金本期发生额

指标体系建立后,要对各指标的数值进行合理的标准化,再根据各部分的重要性,由诊断人员选择合理的方法研究确定相应的权重,最后将各部分指标加权综合,得到企业税负率和纳税支付能力方面的总体风险水平。而对于部分出现异常的指标,应该利用杜邦分析法的思想对其进一步分解和研究,以找出深层的原因,为税务诊断人员挖掘企业税务存在的真正问题提供“突破口”,同时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及措施提供可靠具体的依据。图3为利用杜邦分析法对综合税负率进行分析。

综合税负率=(主营业务税金+所得税)÷销售收入=主营业务税金÷销售收入+所得税÷销售收入=(本期消费税金额+本期营业税金额+其他税种金额)÷销售收入+(收入项目金额-扣除项目金额)×所得税率÷销售收入

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对问题研究深入,分析手段较客观。但是,该方法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对其所运用的分析工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要求高,执行难度较大。

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因此,在税务诊断中应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首先,在税务诊断选案(诊断对象)上,应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因为定性分析的易操作性可以帮助税务诊断人员较快地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税务状况,并通过访问调查手段使诊断人员进一步明确和缩小诊断范围,有利于定量分析中有针对性地建立诊断指标体系,从而找出异常的指标,使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其次,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综合分析并不孤立地看待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也许是导致定量分析中指标异常的主要原因;在定量分析中,出现的异常指标难以分解时,往往可以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跟踪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的潜在根源。最后,在税务诊断的两大功能分析中,税务筹划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因为税务筹划部分往往比较难以量化,需要分析企业的业务情况和税务特点,结合相应的税务政策提出筹划的措施和建议,因此,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税务风险分析应以定量分析为主,由于需要考察企业本期税务的变化状况,就要将所需的税务信息进行量化后作出一个客观的比较,因此,一般以定量分析为主。

由于税务诊断是一项复杂且关系企业整体利益和风险的工作,因此,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在诊断人员选择方面,要挑选既精通税收法规,又熟练掌握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方法的人员。因为企业税务诊断是以税务工作为诊断对象,缺乏对税收法规方面的了解将难以胜任该项工作。同时该工作又要对税务风险进行控制,所以对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知识的掌握也十分重要。

税务管理原则范文5

摘 要 伴随着税收法规的产生,税务会计也应运而生,在我国税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税收法规的不断发展完善下,税务会计也逐渐演变成为一门财务会计之外的会计学科,其具体内容也在发生着改变,并且在这种形势下税金的核算方法也较财税尚未分离时有所不同,本文通过阐述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来分析税务、财务会计分离的模式下税金的核算方法。

关键词 税务 财务会计 税金核算方法 分离

通过财务会计基本原则的指导,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将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用一系列会计手段进行处理,形成相应的财务信息,制作出财务报告提供给企业和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外部单位,使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而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的税收法令为准则新兴的一门边缘会计学科,其基本形式是以货币来计量的,通过对会计学理论和核算方法的运用,全面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由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

一、财税分离的必要性

1.适应当前改革的会计体制

当前社会发展变革,企业的会计体制也在不断改变,为了能与国际会计相接轨,并与其统一协调的发展,通过总结以往的会计改革经验,我国制定出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在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指引下,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更加明确独立且不同于企业的税务目标,企业的财务目标和税务目标逐渐细化使得企业在进行财税管理时必须依据不同的方法和准则,就要求企业必须将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开来,才能依照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来核算监督财务会计,使会计改革发挥成效。

2.有利于企业自身的财税管理

在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统一核算的模式下,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财政和税收方面的内容,对企业本身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则通常被忽略掉,这样对企业进行自身管理就存在一定的影响。而财税分离的模式下,企业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不必完全遵循税法规定的方法,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来选择会计处理的程序和方法,更能真实全面的将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反应出来,对企业进行自身管理起着强化的作用。

二、财税分离下税金的核算方法

从理论上来看,与存货实际成本相关的税金可分为流转税和附带税两类,存货在贸易时产生的税金属于流转税,包括消费税、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而附带税则不同于流转税,它不是在存货或资金发生贸易时产生的,也是其他类型的税金,如印花税等。在核算税金时,与存货有关的那部分税金应该计入实际成本中,但在实际的会计处理中,有的将其计入了实际成本,而有的则为计入,这样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违反了实际成本的原则。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模式下,可以设想将企业的流转税全部计入到实际成本中,而在税务会计中核算各税金的计缴。下面就介绍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模式下,各税金的核算方法。

1.消费税核算方法

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模式下,可将被委托方受托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计入到实际成本账目中,而对这个应税消费品的类型并未做统一规定,它可以是用于连续再生产的,也可以是用来直接销售的应税消费品,无论是哪一种,都可以在实际成本中计入其消费税款,在做账时会计科目中的借记方可为加工商品,也可以是委托加工材料,相应的贷记方是现金或者银行存款。

2.增值税核算方法

当企业单独进行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管理时,可将需支付的增值税计入在实际成本中,其纳税人既可以是一般纳税人,也可以是小规模纳税人,也不管在此过程中有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都可以这样登记,其会计科目应为:借记“原材料”等,贷记“银行存款”。

3.城市维护建设税核算方法

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模式下,可将城市维护建设税计入到实际成本中,它是由增值税和消费税来提供的,在进行会计记账时,在会计科目的借记方可计入原材料,相应贷记方则为现金或者是银行存款。但在城市维护建设税上,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规定,即城市维护建设税是按照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的1%或5%又或7%来计提的,这样计提的税额就很少,依据会计原则中的重要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可以将这部分税金作为费用记入到会计科目的“管理费用”中,在进行会计记账时,可在会计科目的借记方计入管理费用,相应贷记方计入现金或者银行存款。

4.印花税核算方法

当企业单独进行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管理时,要遵循会计管理原则中的两大基本原则,即重要性原则和实际成本原则。当需要缴纳的印花税金额较大时,应将这部分印花税计入到实际成本中,而当需要缴纳的印花税数额偏小时,应该将其作为期间费用不再计入实际成本中,而应计入管理费用中。在企业购买印花税税票的情况下,这部分费用也要计入到“管理费用”或是“其他应收款”的科目之中,对应的贷记科目为“银行存款”或“现金”。当存货增加或因其他事项而需要将印花税票贴附在购销合同或者产权转移书上时,如果印花税票的金额较小,可以不对其作会计处理,如果其金额较大,应将这部分印花税计入到会计科目的“原材料”一项,相应的贷记科目根据不同情况来设定,使用原购税票时贷记科目为“其他应收款”,使用新购税票贴花时,贷记科目应为“银行存款”。

三、结语

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和核算上,运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模式,一方面更加明确了企业在执行财务会计工作时的依据,使会计信息披露上更加真实准确全面,也规范了企业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解决了会计处理工作在财税分离前要同时符合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两难境地;另一方面,通过对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在税务本门进行税收征管时,可以运用税务会计相关原则,执行的依据较为明确,也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有利于税务工作的开展进行。

参考文献:

[1]刘莹.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改革研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58.

[2]陈明睿.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意义与企业税收筹划的探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3):25.

税务管理原则范文6

(一)总体思路

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征管机构改革,推行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标准化管理、零散税源委托社会化管理的思路,有效提升税收风险的应对能力。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分类原则。科学地对管理对象、管理内容进行分类,准确划分税源和职责分工,把分级分类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方法。

2、风险导向原则。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导向,按照风险管理识别排序、处理应对的主线,合理配置征、管、评、查事权,明晰工作职责,提升风险管理效能。

3、制约协同原则。按照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和相互制约的要求,在实施征、管、查三分离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分工,全方位、立体化监控税源,以降低税收流失风险和执法风险。

4、平稳创新原则。充分考虑当前发展现状和长远发展要求,立足于务实、创新、高效,确定行之有效、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案,实现创新基础上的平稳过渡。

二、组织领导及业务推进

为了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市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和两个工作小组。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征管科技处。负责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负责建立省局、市局、基层单位相关工作协调机制,组织研究有关问题,提出相关处理意见;负责岗位职责流程的制定、管户调整,并对应修改、迁移大集中系统相关数据;负责对各个工作阶段、推进过程的协调、指导和检查。

主任:

成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小组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二个工作小组:

1、机构人事组

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市局稽查局、各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人事调整工作,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做到机构改革到位、人员调整到位。

2、业务推进组

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市局稽查局、各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工作流程,进行管户调整、大集中系统数据修改,做到机构改革到位、业务交接到位。

各辖市(区)局成立相应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名单报市局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主要内容

(一)优化纳税服务,建立集中统一的征收服务体系

随着网上办税服务厅功能的完善及社会化办税能力的提高,统筹考虑纳税人区域分布现状和税务机关现有管理水平,建立集中征收、全面服务的征收服务体系。

(二)加强税源监控,建立专业化和属地化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机制

为适应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纳税人的个性化涉税需求,以及税务机关的差异化管理需要,税源管理机构设置以纳税人规模加行业的专业化分类为主,属地分类为辅,建立专业化和属地化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机制。

(三)实施风险管理,构建与风险管理流程节点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为满足风险管理“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分级应对—监控评价”的流程节点需要,设立市、县两级风险评估专业机构,以指导各税源管理机构的税源监控。

(四)推进机关实体化,建立与扁平化要求相适应的市县两级机关职能体系

按照机构设置扁平化要求,推进市县两级机关实体化进程,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以直接承担实施税源税基监控管理等实体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转变。

此外,对稽查局的内设机构设置,认真贯彻《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严格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制度。

四、机构设置及职责配置

(一)市区机构设置及职责配置

市局机关设立数据管理处承担专业风险评估职能;成立一个征收税务分局、四个税源管理分局和一个稽查局,分别承担征收服务、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职能。其中征收税务分局使用第一税务分局编制,税源管理分局分别使用第二税务分局、第三税务分局、第四税务分局和涉外税务分局编制。

税源管理分局内部统一设置一个综合业务科、一个纳税评估科和若干个税源管理科,分别承担行政业务、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职能,其中综合业务科在市局机关业务处室“职能实体化”的同时,淡化其业务管理职能,业务处室直接面向税源管理科进行业务指导和任务分配;税源管理科依“按户设科”原则设置科室,依“按事定岗”原则配置岗职,依“按岗到人”原则调整人员。(附图一)

税源管理分局具体职能配置、岗位设置由市局征管科技处明确,人事调整方案由市局人事处制订。

1、数据管理处

具体职能:负责牵头制定涉税数据管理办法;负责数据质量管理,涉税数据信息的交换、采集、加工、分析、提供、推送等工作;负责对涉税信息应用状况的测评和跟踪反馈工作。

数据管理处同时承担风险评估实体职能:负责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包括牵头建立和维护分行业、分税种、分行为的评估指标和模型,按户归集纳税人税收风险,制定、维护税收风险检索规则,确定纳税人税收风险等级,并推送给相关机构或岗位。

2、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市区所有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税款、基金(费)的征缴管理(含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承担纳税人申请提交的限时办结类事项的受理和当场办结类事项的审批;负责组织实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拟订并组织实施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管理12366和地税网站等纳税服务平台和面向纳税人的税法宣传、辅导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和税收法律救济等工作;组织实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承担注册税务师的管理工作;承担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购销等环节中一般性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理。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管理科、制度业务科、办税服务科、宣传咨询科和维权服务科五个科室。

内设职能:综合管理科负责制订内部各项行政工作规章制度,处理日常事务。制度业务科负责纳税服务工作调研和纳税人需求调查;负责制订纳税服务各项工作规范;负责业务指导、督查及考核;负责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等级评定。办税服务科负责办税服务厅(点)纳税人各类涉税业务的受理、办理及涉税资料归档管理;负责网上办税厅所有涉税业务的办理;负责发票、票证管理;负责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购销环节中一般性违章行为的处理;负责办税服务厅(点)日常管理。宣传咨询科负责组织实现面向纳税人的日常税法宣传及纳税辅导;负责编印各种税法宣传资料;负责外网信息、栏目维护;负责12366纳税服务热线、12366短信平台、12366在线咨询等平台管理。维权服务科负责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负责纳税服务投诉和处理;负责制订“纳税人之家”活动计划,督查、指导各“纳税人之家”开展活动。负责组织纳税人(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

3、第二税务分局(一般税源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京口区、润州区内除房地产开发业、建筑安装业、金融保险业外的,且年纳税额小于100万元的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定额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二科、税源管理三科、税源管理四科、税源管理五科(个体)、税源管理六科(个体)共八个科室。其中税源管理一科负责个体之外京口区范围内纯营业税户,税源管理二科负责京口区范围内增值税户、增值税营业税混合户,税源管理三科负责润州区范围内纯营业税户,税源管理四科负责润州区范围内增值税户、增值税营业税混合户,税源管理五科、六科分别负责分局京口区、润州区范围内个体及零散税收。

4、第三税务分局(开发区分局,副处级建制)

管理对象:开发区范围内所有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定额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二科、税源管理三科五个科室。其中税源管理一科负责新区范围内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委托代征单位(新区)和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税源管理二科负责丁卯街道办范围内除一科外的所有纳税人,科源管理三科负责大港街道办和丁岗、大路、姚桥范围内除一科外的所有纳税人。

5、第四税务分局(重点税源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京口区、润州区范围内①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的成员单位②金融保险企业,③除房地产开发业、建筑安装业之外的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科三个科室。

6、涉外税务分局(行业管理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京口区、润州区范围内房地产开发业、建筑安装业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契税的税种监控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二科四个科室。其中税源管理一科负责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项目管理,税源管理二科负责建筑安装业企业及其项目管理。

7、市局稽查局(副处级建制)

管理对象:市区所有纳税人

具体职能:指导、协调和管理全市地方税务稽查工作;组织落实税务稽查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拟订具体实施办法;监督检查全市地方税务系统征管对象执行地方税收法规、政策及制度情况;查处税务违法案件;牵头组织全市地方税收专项检查工作;组织全市或区域性地方税收专项整治工作;受理税务违法案件的举报,承担案件的转办、查办工作;协调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处理税务稽查有关工作。

内设机构: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管理科、业务管理科、审理科、检查执行一科、检查执行二科五个科室。

内设职能:综合管理科负责稽查局的行政事务、文秘、后勤保障等综合管理,拟定起草全市稽查工作计划、总结,拟定内部有关工作制度;负责上级交办工作及本局工作的督办督察,负责协调本局各科之间、各辖市(区)稽查局之间工作;负责牵头组织省局、市局、本局“三个一流”考核工作及日常绩效考核,牵头组织税务稽查宣传、稽查服务、稽查工作创新、信息科调研和政务公开相关工作;负责对口落实省局稽查局及市局行政处室布置的工作。业务管理科负责稽查业务综合管理工作,组织落实税务稽查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拟定具体实施办法;负责对辖市稽查业务的统一管理、培训、指导,制定及组织实施本局干部业务培训计划;负责系统“三个一流”考核及本局绩效考核稽查业务部分的考核工作;负责税务稽查案源分析和选案,制定案源管理办法;负责受理税收违法案件举报,承担举报案件的登记、转办、交办、督办、回复、兑奖管理;负责牵头组织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工作及打击发票违法犯罪行动工作,负责与公安、国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负责起草制定全市各类税收检查计划、方案、总结,报表汇总、上报;负责案件检查进度跟踪管理,负责涉税大要案件管理、案例分析上报及税收违法案件公告工作;负责税务稽查统计工作,负责组织征询稽查信息化业务需求,负责协调稽查信息化工作,负责系统内稽查查帐软件推广应用工作;负责组织纳税人自查和稽查查前约谈工作;负责与数据管理处、征管科技处、征收分局、税源管理分局联系协调。审理科负责本局税务违法案件的审理工作,负责对审结案件的税务处理,制作《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书》、《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审理工作文书;负责组织案件复查工作,负责案卷评审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工作;负责涉税违法犯罪案件的移送及与公安等司法部门的联系工作,负责典型案例的收集、上报及曝光工作;负责编写行业性检查分析报告及行业性税收征管建议;负责稽查案件资料的归集、整理和立卷管理工作。检查执行一科、检查执行二科负责本局检查计划的执行,承担本局涉税举报案件、上级部门交办案件、有关部门转办案件、相关部门移交案件、下级部门提请检查案件的检查工作;负责所查处税务违法案件证据材料的收集、整理及《稽查底稿》、《税务稽查报告》等有关稽查文书的制作,并提出处理意见;负责向审理部门移交案卷资料,负责所查案件听证、复议、诉讼事项的举证工作,负责对查结案件的稽查建议和案例分析工作;负责对税务稽查案件处理结果的执行工作,送达《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税务稽查文书并督促追缴入库,负责执行环节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的实施,制作《税务稽查执行报告》,负责对逾期未执行完毕案件的跟踪管理工作;负责纳税人自查申报审核及组织税费入库、统计工作。

(二)辖市(区)机构设置及职责配置

四个辖市(区)局统一设立数据管理科和稽查局;统一使用第一税务分局编制承担征收服务职能;市使用第二、第三税务分局编制,其他辖市(区)使用第二税务分局编制统一承担重点税源管理职能;市使用第四、第五税务分局编制,其他辖市(区)使用第三税务分局编制统一承担城区一般税源管理职能;市从第六税务分局起,其他辖市(区)从第四税务分局起,依次设立农村一般税源管理分局。(附图二)

辖市(区)局纳税服务分局(第一税务分局)内设机构统一在综合业务股、宣传咨询股、办税服务股范围内设置,其职能分别对应市区第一税务分局综合管理科和制度业务科、宣传咨询科、办税服务科职责;税源管理分局内设机构根据“按户设股(所)”原则设置,但允许在事务分类的基础上“按事设股(所)”;稽查局内设机构在市局稽查局内设范围内设置,但允许在明确稽查四环节职能的基础上进行归并。

1、市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企业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四税务分局,承担开发区范围内除第二税务分局、第三税务分局之外的所有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五税务分局,承担云阳镇范围内除第二税务分局、第三税务分局之外的所有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六税务分局至第十税务分局,分别承担司徒镇、延陵镇,珥陵镇、皇塘镇、导墅镇,陵口镇、吕城镇、访仙镇,后巷镇、埤城镇,新桥镇、界牌镇范围内所有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2、区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区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全区范围内一定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纳税人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至第五税务分局,分别承担城区、谷阳镇、上党镇、宝堰镇、荣炳盐资源区行政区范围内,高资镇、世业镇行政区范围和经济开发区范围内,辛丰镇、高桥镇、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行政区范围内,除明确由第二税务分局管辖的纳税人外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区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3、市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含原黄梅镇区域)、华阳镇、茅山镇、茅山风景区管委会行政区内的一定规模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承担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含原黄梅镇区域)、华阳镇、茅山镇、茅山风景区管委会行政区范围内除明确由第二税务分局管辖的纳税人外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四税务分局至第六税务分局,分别承担下蜀镇、宝华镇和市宝华森林公园管委会行政区范围内,边城镇、白兔镇行政区范围内,后白镇、天王镇、郭庄镇和赤山湖管委会行政区范围内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4、市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的房地产企业、三茅镇行政区范围的餐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至第五税务分局,分别承担新坝镇行政区范围内,三茅镇行政区范围内,经济开发区、镇、镇、镇行政区范围内,除明确由第二税务分局管辖的纳税人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五、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

本轮专业化机构改革共分准备动员、组织实施、巩固完善三个阶段,各阶段主要事项、时间安排和责任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