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象监测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象监测方案

气象监测方案范文1

关键词: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方案制定;问题及对策

前言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环境监测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流程是: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编制验收监测报告。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现在有较为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但是现场调查、竣工验收监测方案编制等工作却相对薄弱。文章就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及其前期现场调查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验收材料不全面

很对企业对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不熟悉,申请验收时无法提供相应的验收材料。很对企业最多只能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有的企业能够提供初步设计报告,但是里面没有详细的关于环保设施的设计内容。提供给验收监测部门的材料有限,验收监测工作人员在进行现场踏勘时,就不能准确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使验收监测方案编制内容存在较大的遗漏[1]。

1.2 缺乏现场调查方案制定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之前,需要进行现场调查。而一些监测单位注重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方案的制定,对现场调查方案制定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在进行现场调查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在具体工作时,难以对污染物治理情况进行有效检查[2]。

1.3 监测因子和评价标准不准确

项目监测因子主要根据项目实际生产情况,结合环评报告、设计报告确定的污染物来确定。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主要依靠环评报告、设计报告的分析结论,对项目实际生产情况没有深入了解,有时环评报告或者设计报告也会存在分析不准确的情况,最终导致验收因子不准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监测验收工作人员对每个行业的了解程度有限,深入调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是企业有时候出于某些原因,想隐蔽一些污染物的排放。

实际工作中,存在工作人员在使用标准时忽略了新旧标准使用时间,或者没有理解标准分级的含义,导致使用不当。

2 对策分析

为了更好地保证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具有较好的作用,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现阶段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关于解决对策,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1 充分收集验收相关材料

一是环保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使企业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收集、统计项目验收中的材料,环评报告、环保设施设计报告,环境监理记录等;二是验收必须提供的材料提供全面后,再开展工作,不能盲目勉强开展工作。

2.2 制定现场调查方案

现场调查前,仔细分析业主提供的验收材料,提前做好现场调查的准工作,提高现场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有的放矢。

2.3 重视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是验收监测方案标准的基础,验收单位应该重视现场调查,从资金和时间上向现场调查工作倾斜,不熟悉的行业可以请行业专家进行指点。

2.4 提高验收监测人员的个人专业技能

提高验收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一是依靠个人学习,单位强培训;二是环保部门应提高验收监测报告(方案)编制人员的准入;三是验收单位应定期组织验收监测人员学习较新的政策、标准等。

3 结束语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的制定,对于建设项目能否准确顺利的验收,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环保验收监测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监测工人人员本着实事求是、客观的工作态度,从项目实际建设情况着手,为环境保护把关。

参考文献

[1]唐松林,姚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5:63-66.

[2]高际玫,杨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环境,2012,2:40-42.

气象监测方案范文2

Abstract: Because transforming what we concerned in the monitor is at two transform to monitor in beg of transform to monitor to order of sit the difference of of mark, not transform a monitor to order oneself of sit a mark.From positive as it does, the GPS technique becomes a kind of effective means that the earth crust transforms a monitor.The GPS satellite positions technique's application in the Earth dynamics, mainly is to monitor world and district tectonic plate movement with GPS, monitor the district tie department earth crust sport, carry on the Earth to become thus because of and the research of power mechanism.

关键字:GPS、变形监测网、ITRF2000框架

Key word: GPS, transform to monitor net, ITRF2000 frameses

中图分类号:P315.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GPS监测网观测方案的拟定

观测方案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既要考虑到全网的精度,又要尽量减小外业作业费用和作业时间。GPS变形监测网点位选定后,观测方案的拟定对整个GPS的精度起到重要的作用,试验表明,较好的观测方案有:

①相每期观测时应选择最佳卫星分布且卫星较多的时段,如能够注意到相同或似的分布状态则更好。

②多期观测应做到每期观测时GPS收机台数不变;

③多台GPS收机的同步观测方案,如果实际情况允许,最好做到每点1机进行同步观测。

2、GPS监测网设计原则

GPS变形监测网周围布设4个以上稳定的基准点,基准点间以及基准点与变形点之间距离不宜超出5Km。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引入高级GPS点的WG84坐标作为GPS变形监测网的位置基准,提高基线解算的精度。基准点的高程可以二等水准测定作为其检查是否稳定的基础数据,GPS观测解算的大地高作为已知高程数据,定期检测稳定性。

(l)GPS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三角形网的几何结构强,具有较好的自检能力,能够有效地发现观测成果的粗差,保障网的可靠性。同时,经平差后网中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分布不均,因此本次测来年测量采用三角形网;

(2)为确定网中各点的正常高,需选取水准点用以高程约束,一般不少于三个,且在网中均匀分布。在本次GPS测量中,GPS点与原有地面控制点尽量重合,以便确定GPS网与地面网之间的转换参数。

3、GPS监测站点实地布设及观测要求

3.1、布设原则

由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比较灵活,所以选点工作比常规控制测量的选点要简便。

(l)点位选择时,应选在便于安置接收机、视野开阔的位置;

(2)点位目标要显著,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减小GPS信号被阻挡或障碍物吸收;要选在交通方便,土质坚实、便于保存,有利于其它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

(3)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

(4)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

(5)选定的点位,应按要求埋石作标志,并绘制点之记、测站环视图和GPS网选点图;

3.2、观测作业要求

(l)观测组必须严格遵守调度命令,保证分区观测各点同步观测,每时段连续观测24小时,每站观测4个时段(观测时间长度4昼夜,共96小时);

(2)每天北京时间7:40至8:00做好GPS接收机的数据传输工作,保证观测数据顺利存入计算机中;

(3)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观测数据不足94小时,必须在一个分区内同步补测,保证94小时的数据量;

(4)安装天线必须强制对中,严格整平,指北线指北;

(5)天线高每天独立量取两次,每次应在不同位置读取两个量测值,取平均值作为当次天线高(取位至lmm),两次天线高互差不得大于5mm;

(6)观测手薄中,气象数据每天开测时记录1次,以后每2小时记录1次,气象数据记录时间采用uTc时间,气象数据(包括干温、湿温、气压)温度记到0.2度(C),气压记到0.2毫巴;

(7)输入接收机中的4字符点名点号,前两位是XX的汉语拼音的第一字母“SS”,后两位是点号。

4、地壳变形GPS监测数据处理

4.1数据处理策略

GPS观测数据的处理策略是采用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GIPSY “精确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原理是充分利用IGS(国际GPS服务)基于全球200多个GPS跟踪站监测结果和7个计算分析中心的综合处理结果所获取的精密卫星轨道资料、精密卫星时钟改正资料、卫星掩蔽信息及有关地球的时间、极移、旋转和极轴方向等资料,将它们看作已知(由于涉及大量的分析计算和检核,这些资料通常滞后2周产出)。这样,我们就可以仅利用单点的观测数据,快速、精确地确定出该点的坐标及协方差矩阵的单日松弛约束解。实际中,我们采用了下列的方法和步骤:

1)在完成野外观测两周后,通过FTP在JPL的专门网站上,获得观测期间内各天的精密卫星轨道资料、精密卫星时钟改正资料、卫星掩蔽信息及有关地球的时间、极移、旋转和极轴方向等资料。

2)采用“精确单点定位”方法,对本地网每天各观测点的数据进行单独处理,获得各点的坐标和协方差矩阵的单日松弛约束解。然后将所有本地站点的松弛约束解合并在一起,进行整周模糊度解算(可进一步提高结果精度),获得本地网的单日松弛约束解。

3)在全球范围内选取若干(如25个)IGS核心站构成一个IGS全球核心站子网,通过Internet获取其RINEX数据,并用“精确单点定位”方法单独处理各核心站数据后进行合并,获得全球IGS核心站子网坐标及协方差矩阵的单日松弛约束解。

4)将本地网单日松弛约束解和全球IGS核心站子网的单日松弛约束解合并在一起,以IGS核心站为“桥梁”,将合并后的单日松弛约束解归化到全球参考框架(ITRF2000)下,获得各点在ITRF2000框架下的精确坐标及任意两站点之间的基线距离。

4.2数据处理结果

表2

站点名称 经度(º ′ ″) 纬度(º ′ ″) 高程 (m)

XX01 XX1923 1035813 1582.97

XX02 XX3044 1041034 1636.32

XX03 XX0143 1044445 1770.18

表2列出了处理后各点在全球ITRF2000参考框架中的精确坐标,它们是两天观测结果的平均值。

结论:

通过对GPS监测网得到数据对于研究我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地球动力学和地震前兆现象,探索大陆地震孕育和发生规律提供了重要基础,减少地震所带来的危害提供可靠的依据。目前用GPS来监测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的精度,在水平速度上可达2mm/年,水平方向形变可达到1-2mm/年,垂直方向可达2-4mm/年,基线相对精度可达10 ˉ9.这一精度完全可以用来监测板块运动和地壳运动.

参考文献:

[1]徐绍铨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忠谟,易杰军,周琪等.GPS测量原理与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1999.

[3]吴云等.GPS在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武汉大学学报,2003,28

气象监测方案范文3

[关键词]:滑坡;监测方法;现状;沙贡滑坡实例分析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technology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Landslide characteristics forecasting, and strive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the forecasting of landslides.

[Keyword]: Landslide; Monitoring methods; The status quo; Shagong landslide ca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滑坡灾害监测的主要任务为监测滑坡地质灾害时空域演变信息、诱发因素等,最大程度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应用于滑坡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滑坡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

2 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随着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监测经验的积累,对监测的意义、内容、目的的认识不断深入,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及成功的应用实例。滑坡病害的监测是病害预报和防治基础信息获取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在充分掌握正确、有效信息的前提下,才能有的放矢,搞好病害的有效防治或灾害预报。监测的目的是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演变趋势,具体了解和掌握病害演变的动态过程,适时捕捉病害临近暴发成灾的特征信息,或把握滑坡病害治理的有效时机以避免灾害事故的发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近30年来我国边坡的监测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监测手段越来越趋向于机械化、小型化、自动化,从而达到快速准确。监测技术首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和发展较快,但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监测仪器设备,也自行研制和开发了大量产品,目前,我国的水平已接近国际水平。

3 滑坡监测常用的手段

滑坡灾害发生的时间一方面受滑坡体自身发展演化规律的控制, 尤其是大型滑坡的发生时间更多地受到滑坡发生、发展、演化进程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 外部触发因素, 如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 对加速运动滑坡发生时间的进程或直接导致滑坡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激发作用. 无论是地质环境、是滑坡发展演化的自身规律、还是外部触发因素, 在滑坡发生之前所能反应出的信息和这些信息的变化规律与特征, 对开展滑坡灾害的时间预测预报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滑坡监测的内容一般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气象因素:气温、湿度、蒸发量、降雨量等等;

2)地下水:水温、水流量、地下水位、水化学及其酸碱性;

3)地质力学动态:位移、应变、应力、声发射、区域地壳活动背景;

其中以应力与位移监测为重点。

4 国道317线沙贡滑坡监测方案

4.1沙贡滑坡概述

该滑坡位于川藏公路G317线K1513+655~K1515+020 处 ,卸曲河左岸岸坡上,为一系列滑坡连续地段(滑坡群),在长约1.5公里的范围内,整个卸曲河左岸坡体为一特大型古滑坡,影响线路里程较长,旧路已多次跟随滑坡体下移,滑坡体上见多条旧路被彻底毁坏痕迹,坡体滑动迹象十分明显。

该滑坡平面形态为复合形,形成数个滑坡并列,多条、多级、多层滑坡的复合结构。其纵断面呈台坎状,受控于先期形成的洪积间歇面,先期产生多次滑动,滑坡体上留下多次滑动的痕迹。滑坡地带覆盖层较厚,滑坡后壁高陡,形成长距离环形高土坎,垂直高差约10~30m,在滑坡壁下形成较宽浅的滑坡洼地(滑坡湖),呈弧状排列,其外侧形成一系列宽缓的滑坡平台。后壁上见明显擦痕,滑坡在平面上呈明显两级,317线大体从两级接触部通过。滑坡在地貌上为山前冲洪积扇,两侧为稳定山脊,中间古洪积扇呈整体式下滑,滑坡体上孤石遍布,其物质成分单一,主要为丁青蛇绿岩。野外调查未发现大的构造断裂。丁青——索县断裂在卸曲河右岸,呈东西走向,距滑坡前缘最近距离约300m。滑坡台地尚保存台坎,土体松散,地表有裂缝,且陷落不均,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未生草木,不断产生小量坍塌现象。滑坡体湿度很大,地面泉水和湿地较多,滑坡舌部泉水流量不稳定。活动部分体积约900万立方米,为特大型滑坡。

4.2滑坡监测方案拟定

4.2.1沙贡滑坡监测方案建议

对于本滑坡的监测,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结合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其监测方案建议如下:

1)以施工安全监测为重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在滑坡体稳定性较差的部位、对滑坡体扰动较大的部位(挖、填部位)和重点支档工程部位设置观测点,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应小于7天,开挖、填强度较大或暴雨天气应加密观测次数,以了解由于工程扰动等因素对滑坡体的影响,并及时指导工程实施、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

2)以工程效果监测为核心:是在施工安全监测基础上,对工程实施后其效果进行定期监测,主要应在重点支档工程部位、路基路面设置观测点,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宜为7~10天,在外界扰动较大(如暴雨)应加密观测次数,观测时间长度不应小于一个水文年,用以了解工程实施后滑坡体的变化特征,为补救工程的实施和工程的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3)必要时辅以长期监测:长期监测是在防治工程竣工后对滑坡体的动态跟踪,以了解滑坡体稳定性变化特征。当施工效果监测数据显示滑坡体仍未完全稳定,应在未稳定部位设置长期监测点,进行不定期监测。

4.2.2沙贡滑坡监测方案拟定

由于沙贡滑坡群规模巨大(初步认为由4个滑坡组成,既分级又分条,既有浅层病害也有深层滑动,且深层病害的出口在河边)鉴于本工程地处青藏高原缺氧的情况和工程造价等因数,方案拟定时主要考虑操作简单方便及经济的特点,本工程主要与位移监测为重点,如固定棱镜将自动寻找目标点,监测强度大大降低。沙贡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优化集成方案遵循以下原则:

1)监测技术优化原则:确定优势监测要素,进行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优化组合,使监测工作高效、实用。

2)经济最优原则:首先,不过于追求高、精、尖的监测技术,而应选择发展最为成熟、应用程度较高的监测技术;其次,对于危害程度较大的大型地质灾害体,可选择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监测技术方法,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维护,对于危害程度低,规模小的灾害体,可选择操作简单、结果直观的宏观监测技术,由群测群防级人员进行操作。

根据以上原则,初步确定的方案如下:

采用在滑坡上部定固定混凝土小墩并安放棱镜,监测仪器为高精度全站仪(测量机器人0.5”),最理想状况下误差为2mm/1km,实际误差应在6mm~8mm/1km左右(必须考虑天气、阳光散射、雾气、仪器定位、人员水平等不利工况)。根据本滑坡的特点和要求编制相关监测费用估计(设备为一次投资,按10年监测费用估计)为130万左右。

表1沙贡滑坡监测主要工程数量表(按固定棱镜编制)

5结束语

滑坡监测是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体系,只有充分把握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正确把握技术开发的方向,只有充分掌握地质灾害的物质组成、动力成因类型、变形破坏特征、外形特征、发育阶段等因素,依据不同监测技术方法的应用特点,做好监测技术的优化工作,才能保证监测效果,同时,应以科学的发展观实施滑坡监测和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气象监测方案范文4

关键词:环境监测;采样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的质量更加引人关注。在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中,监测采样是进行后续环节的基础工作,是监测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不准确的测定结果就不能对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反应,进而会对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有效性产生阻碍作用。因此,环境监测采样是决定着整个环境监测过程是否准确的关键环节,对环境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监测人员要提高认识,重视对环境监测中的采样管理工作,有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增强环境管理能力。

1. 做好环境监测采样的前期准备工作

要保证环境监测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能真实反映环境质量、污染情况,做好采样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1制定采样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业务涉及的行业众多,现场工作复杂多变,监测项目更是种类繁多,这就更要求现场监测及采样规范化,不因为监测人员的变化而影响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因此,要对环境监测采样的大类进行划分,分门别类的制定出采样的详细作业指导书,提高现场采样的规范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环境监测采样的作业指导书应由经验丰富的监测人员根据监测技术规范具体的监测项目和所使用的现场监测、采样仪器来编写,使作业指导书语言直观简练,增强可操作性。

1.2监测采样方案的制定

在采样作业开始前,要对整个监测项目进行了解,确定监测因子、监测频率、监测点位的布设、采样方法的选择,采样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等。通常每一个监测任务需要指定一名项目负责人,负责对将要进行监测的项目进行现场踏勘,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施的性能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净化原理、主要技术指标、污染物排放周期、周围环境状况等,然后根据踏勘情况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方法的选择,要注意监测方法同评价标准之间的匹配关系,选择正确的监测采样方法,方法的检出限应小于评价标准,否则可能出现检出即超标,未检出又不知道是否超标的情况。

1.3监测采样器材的准备

包括现场监测采样所需的仪器的选择、采样瓶、吸收液、滤膜的种类,数量,现场固定剂的准备等,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配备齐全,并保证仪器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监测仪器的选择要与实际工况相符,例如同样是采集气体样品,有些情况需要带加热设备的恒温采样器,有些时候需要用恒流采样器,有些情况下需用大功率的气体采样器,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监测采样设备采集的样品才能具有代表性。

2.加强环境监测采样的质量控制

2.1 采样、布点

监测点位的设置应根据监测对象、污染物性质和具体条件,采样频次、时间和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和分析方法的要求,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为了使得环境监测工作中采集的样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监测人员首先应对环境监测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特征污染物的空间、时间分布规律,并考虑气候、水文、周边等环境因素对监测点位的影响。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应全面考虑城市布局进行布点工作,使得所选点位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具有代表性。在进行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时候,应通过综合生产工艺、排放特征和排放规律等因素,并结合现场勘察后论证布点采样的位置。在环境监测的频次上,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应尽量在每年的同一季节和时间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条件改变所产生的影响,更确切地掌握所监测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对于污染源的监测工作,应调查排污单位的工况和排污时间,从而确定监测时段和采样频次。

比如废气无组织监测时的监测点位布设,应根据气象参数在上风向、下风向同时布点采样。监测过程中,应根据风向、风速现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静风天气时应在污染源四周同时布点采样,这些情况需要现场监测及采样人员熟悉相应的规范、掌握相应的原则;对于需监测污染物处理效率的废水项目,应视入水水质比较稳定的和入水水质变化较大的分别制定不同的水质采集方案。

2.2完善采样记录及现场工况的记录

准确、客观的记录监测当天有关参数和环境状况及污染企业的工况对取得客观公正准确的监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现场工况直接影响监测结果,比如饮食业油烟监测中监测采样人员需核实监测时实际开启的灶头数,噪声监测中要注明监测时实际开启的噪声源等。如果监测时未捕捉到真实的生产工况易造成监测结果偏低,不能真实反映污染情况,现场采样单及工况记录中应详细记录采样当天的气象条件、工况负荷、净化设施运行情况、采样位置、采样时间、所用仪器设备编号、并附上现场监测点位平面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用照片或影像记录。监测当天现场人员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真实记录在工况单上,并需被监测方陪同人员签字确认。

2.3环境监测采样期间样品的保存、交接

样品采集后及贮运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应注意:样品的保存条件,样品在分析之前是否需要冷藏,是否需要添加固定剂;样品的保存时限,样品采集完成后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做好保密工作,在样品交接单上应清楚记录样品的类型、样品外观、采集的数量、分析的项目、应采用的分析方法、采用时间以及采样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需要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样品交接人员、交接时间等重要信息。

另外,每次采样除进行样品交接外,还应填写一份完整的采样记录,其主要内容包括采样点的描述,环境气象条件记录、采集方法、样品状态、样品保存剂的名称、用量、现场主要特征、特殊情况以及可能估计到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尽可能地将不影响数据公正性的信息传递给实验分析人员,便于分析人员确定预处理方法,取样量以及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3.加强对环境监测采样仪器设备和人员的管理

3.1加强环境监测采样仪器的管理

建立现场监测采样仪器设备的台账管理,设置专门管理监测采样仪器的设备管理员,做好设备档案的动态管理,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用于监测采样的仪器设备,应送至有资质的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并在合格有效期内使用,有校准因子的应使用校准因子进行校准,并将校准因子贴在仪器醒目位置上。对于使用频率极高或极低的设备都应进行期间核查,并做好记录。对于维修后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重新经过有资质的部门的检定或校准才能投入使用。

环境监测采样仪器每次使用完应及时整理、维护,特别是监测高浓度的废气时,应在采样结束后马上用空气清洁管道、气路、传感器,避免高浓度废气残留影响传感器灵敏度。采样的过程中,采样容器造成的误差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定期对采样容器检查的制度,以消除采样过程中的污染,污染源监测应配置专用容器,一般情况下不能与环境样品的容器通用,水质采样设备在采样前应使用被测水润洗采样器皿和容器数次。

3.2加强对环境监测采样人员的培训

首先,环境监测采样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通过系统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应初步具备现场监测及采样的技能,能熟练操作相关仪器设备,但监测现场情况复杂多变,需要监测采样人员加强对相关规范和方法的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解决监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对于新人,应由熟悉环境监测采样的老同志结对带教,做好传、帮、带,使新人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工作质量。

3.3设置监测采样质量监督员进行质量监督

监测采样往往工作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监测条件恶劣,在工作中容易忽视一些细节性的环节,因此可以通过对每个监测任务安排质量监督员来保证采样的质量。质量监督员应该选择有丰富监测采样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他们必须熟悉各项监测方法和程序,了解监测目的,知道如何评价结果。现场监督员发现问题现场可以进行纠正的应立即纠正,当发现严重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偏离存在时有权暂停监测工作,切实发挥质量监督员在过程监督中的作用,提高质量监督的有效性。

4.结束语

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环境监测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一项前瞻性、根本性的工作。 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完整性,才能为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明.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对策.江西化工,2010

气象监测方案范文5

关键词 胡杨林 生长监测方法 额济纳旗一至四道桥地区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额济纳旗是世界仅存的三大胡杨林之一,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每年十月,额济纳旗胡杨林一片金黄、耀眼夺目。额济纳旗现有胡杨林面积44万亩,主要分布在一至八道桥沿河一带。胡杨林的枯黄日期和落叶时间与气象要素中的温度、风速、地下水位密切相关。温度降低和地下水位的变化是胡杨林枯黄的直接因素;霜冻和较大的风力是胡杨林提前落叶的元凶。如果掌握了胡杨林的枯黄、落叶日期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联系,就可以通过气象要素的变化准确预测出胡杨林的枯黄期和落叶期,为当地政府和各地游客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1监测目的

在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选择有代表性的胡杨林,进行林间定点植株、小气候和生态监测,同时向当地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收集胡杨林的相关资料,通过监测数据和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胡杨树叶变黄与气象、生态等方面的相关关系,为额济纳旗每年的胡杨节期间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准确、及时、到位的气象服务。

2监测区域区域、项目及目标

本项目于2010年9月已开展前期工作,主要监测地区为额旗一道桥―四道桥沿河两岸的胡杨林。在这四处胡杨林选择不同的分别选用2处共8个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每天的监测。使用测量仪器,对研究区域的8个标准样地进行监测。地理位置的测定采用精确度小于1米的GPS设备进行测定。监测的树木数据是每年的3-4季度从胡杨林的枝条成熟到叶片完全脱落为止进行监测,连续监测3年。监测的目标是通过实际观测和设备分析实时监测林木生长状况。

3济纳地区胡杨林生长监测方法

3.1胸径的测量

胸径的测量主要米尺进行测量,胸径测量精度应小于0.1厘米。测量时需要对每棵树木进行永久性标记,同时对胸径测量位置进行标定。坐标位置精确度应小于0.1m。测量规则树木胸径,一般要测量大于3.5cm的树木胸径,测量高度要距水平地面1.3m;对于生长在斜坡上的树木,胸径测量要从上斜坡进行垂直测量;测量不规则树木胸径,倾斜、树干粗细不均(树干膨胀最小部位)、树干分枝测量(两分枝均测量)。

3.2树木高度的测量

采用高度测量仪器测量胸径大于3.5厘米的树木高度。树木高度应从两个相反方向分别测量,树木高度是这两个读书值的平均值。测量时测量者位置应离树木的距离远于树木的高度,且正对树尖。倾斜树木测量除进行两次测量外,要求测量者沿着树木倾斜方向站在正对从树尖垂直地面的位置,且远于树高的距离。

3.3树冠结构,树冠损伤的测量

对于树冠结构的描述记录是否树木有第二个树冠,幼枝是否开始形成于第二个树冠,第二个树冠茂密程度,主树冠是否死亡等。分别从垂直于树根的四个方向S―N,sw―NO(Sw),w―O(w),NⅣ―SO(NW)测量4次,测量南北向西南向正西向西北向的树冠宽度,记录树冠损伤程度分别从树干的外侧、中间、内侧的树冠这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3.4树叶分布、叶面积观测

主要估计树枝(包括已枯死树枝)上树叶分布占一棵树整个部分的百分比,分别用

3.5色泽、果实等观测

从远距离估计树冠树叶色泽情况,分别用0、1,2表示青绿色,黑绿色,黄色。观测树冠树叶是否有病虫害,同时观测树冠的地面植被覆盖情况,分别用0,1000(+),2000(+),3000(+),4000(+),5000(+)表示无地面植被或有枯死植被,草,草本,芦苇,等。记录林木果实生长情况,分别用0,l,2,3表示林木无果实,少果实,中等数量的果实,丰硕的果实。

3.6胡杨林小气候监测

要求在一至四道桥所选胡杨林中,四个点建立三要素(气温、湿度、风)自动气象站,进行林间小气候监测。监测方法遵照地面规范要求严格执行。

3.7胡杨林土壤水分及盐碱度的测定

每旬末和在树叶变黄的始、普、末期,在所选胡杨林中,选取四个点进行深度1米的土壤水分测定,我们具体在测定土壤水分时,通常采用烘干法。具体操作为:从野外获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放到105℃的烘箱中,等待烘干。其中烘干的标准为前后两次称重恒定不变。烘干后失去的水分即为土壤的水分含量。计算公式为土壤含水量=W/M*100%,M为烘干前的土壤重量,W为土壤水分的重量,即M与烘干后土壤重量M’的差值。土壤盐碱度的测量方法是用ph试纸,去半杯清水,两匙土壤,充分搅拌后,把试纸一条放进浸湿,然后比色板比色。7是中性,8以上碱性,6以下酸性。

气象监测方案范文6

关键词 海洋;核应急环境监测;江苏

中图分类号 X5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04-02

与其他常规能源相比,核能具有高效、清洁等特点,但是由于核反应堆芯包容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也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一旦失去控制,可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1]。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筹建核电站,第1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核能时代[2]。目前,我国的核能利用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已形成广东、浙江、江苏等核能基地[3]。作为我国的重要核电基地之一,江苏在连云港建成了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于2007年5月和8月投入了商业运行,田湾二期工程1、2号机组进入全面建设阶段[4]。

核应急是指采取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行动,其目的是控制或缓解核事故。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核应急管理体制[5]。然而,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虽然日本应急机制相对先进,但此次事故还是对海洋环境造成了直接污染,引发了人们对海洋辐射安全的广泛关注和反思[6]。

目前,江苏的核电站位于沿海地区,而环境放射性监测以陆地监测手段为主,尚未形成成熟的海洋核应急监测方案。为此,本文拟从合理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核事故后应急监测预案的经验,为开展海洋核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江苏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预案能力,保障江苏省核电安全稳定发展和海洋环境质量。

1 国内外核应急监测情况

核应急监测是指疑似或确定发生核事故时,对环境辐射水平进行监测,收集辐射数据,以为防护措施的确定及核事故后果评价提供参考。其包括研究与制定应急方案、统筹及进行各项辐射监测、取样及分析工作;评价核事故的性质、影响程度及范围;以及建议所需的防护措施等多项内容[7]。

从20世纪中叶至今,世界上已发生了多起的核电站事故,如美国三英里岛核电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以及2011年发生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这些事故均造成人员伤亡,周围生态系统被破坏,对参与应急救援的相关设施及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如果有污染物进入海洋,则还会引发多重连锁反应,一方面是海水、沉积物、生物、生态系统污染,另一方面是随着海水的潮流运动,污染的迁移扩散。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具备相对完善的核事故海洋监测和应急措施。如德国建立了综合测量信息系统(IMIS),对德国全境的辐射环境进行日常监测,监测数据将被发送到联邦辐射防护办公室的数据中心,经过分析处理后送交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能安全部(BMU),并在网络上,使民众可以即时了解相关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核应急响应、核应急监测、核辐射防护等8个专业技术支持中心,6支应急救援分队,以及环境、海洋、食品和饮用水等4个辐射监测网络[7]。

2 江苏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情况

江苏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主要围绕江苏田湾核电站开展相关工作,该核电站厂址坐落于云台山南麓的扒山头地区,东临黄海,西与宿城山谷相邻,南面是黄海滩地,北靠后云台山[8]。其所在地址山体较有利于防止污染向市区扩散,但是对江苏海域海洋环境有着潜在的影响,因此,加强江苏海洋的放射性监测,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保护海洋环境,是江苏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江苏省海涂中心持续多年对田湾核电站(也是核应急计划区内)周围环境进行辐射水平调查,运行前期环境监测,到现在为止的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辐射水平监测,掌握了其天然辐射本底。2013年江苏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镭-226、铯-137、铯-134、钴-60、总β等放射性水平未见异常。水体中的锶-90、铯-137、铯-134、钴-60的放射性含量均远低于《海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上限。生物体中镭-226、铯-137放射性含量均远低于《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中规定限值。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中锶-90、铯-137、总β、氚等放射性核素含量处于海洋环境放射性本底水平[9]。2014年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放射性水平处于核电站运营前本底范围内,海水中锶-90、铯-137的放射性浓度远低于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沉积物放射性水平处于所在海域本底范围内;生物体内镭-226、铯-137的放射性浓度远低于《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中放射性物质限制值[10]。江苏省海涂中心工作成效在于:一方面掌握了田湾核电站附近海域的本底,另一方面也在实时监测其附近海域情况,公告公众其安全性。

3 江苏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建议

3.1 核事故初始阶段

如果发生了核事故,由于时间紧迫和危险的不确定性,在海洋应急监测的不同阶段也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初始阶段,海洋监测需要对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给予尽快了解,应选有具有代表性且能进行快速监测的项目进行监测。首选监测介质为海洋上空大气和表层海水,要注意做好采样人员的防护。

3.2 核事故发展阶段

核事故的发展阶段则根据污染源的释放和环境受到污染的方向、范围和剂量。监测项目一般以半衰期较长,生物蓄积系数较高的项目为主,以全面掌握事故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监测介质主要是沉积物和生物。因为海水中的颗粒物会吸附具有颗粒活性的放射性核素,然后沉降到海底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也会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和蓄积,对生态环境形成破坏。

3.3 建设移动式的核辐射监测实验室

江苏省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可以考虑建设应急移动实验室(车载/船载)配合陆地监测,是陆地监测方式的有效补充。它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及时响应,机动灵活。设计方案要精准、核心,不搞大而全,突出防护功能,设计全面,考虑周详。主要核心是3点:一是现场监测,可以现场检测的核素,现场给出结果,传输至指挥端。二是采集样品。对于监测仪器庞大,监测周期较长,监测环境要求较高的核监测项目,将样品采集、保存,并带回陆地实验室检测。采集样品注意防沾污,进行分类保存,防止交叉污染[11];三是车/船应配置必要的气象装置,作为现场的第一执行装置。气象条件是确定核应急的监测方向、范围以及人群的疏散措施的重要导向。应急移动实验室的辅助核心也有3点:一是警报装置,发出警报疏散人群,使交通工具可以快速通行到达目的地。二是电源配置,配置足够备用电源,保证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转。这个情况很重要,因为突况下,电力很容易中断。所以一方面要提高电源的配置,另一方面要提高电源的科技含量。三是传输装置,现场情况的传输。包括影象的传输,数据的传输,人员设备工作情况的传输,可视化的界面可以给指挥端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包括以后的工作回溯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4 结语

江苏省海洋核应急监测基础薄弱,随着江苏核电事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海洋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的核应急预案:一是开展核应急监测宣传,尤其在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所在地)。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公众信息沟通、培训、演习。一方面宣传田湾核电站带给人们巨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要居危思安,万一发生核电危机的时候,要怎么做,做什么。二是加大核应急监测人员培训,加强核应急能力的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的配备。相关单位通过定期的应急演习保持核应急响应能力。三是做好田湾核电站周围的本底数据的监测和收集、整理工作。包括核辐射、核电周围的土壤地质情况,海洋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以及栖息生物的种类、密度。有利于核应急监测后的数据比较,确定核应急方案。核设施是双刃剑,一方面给公众带来高效洁净的能源能量,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潜在的“老虎”。因此,应重视战略,藐视困难,保护好公众和环境安全。

5 参考文献

[1] 李君利,岳会国,武祯,等.福岛核事故对我国下一代核应急平台建设的启示[C]//日本福岛核事故专题研讨会论文集:387-394.

[2] 邹树梁,刘文君,王铁骊,等.我国核电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 (1):104-108.

[3] 杨旭红,叶建华,钱虹.我国核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8,24 (3):218-235.

[4] 凌永生,贾文宝,单卿,等.江苏省核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9):677-682.

[5] 赵华.国外发达国家核应急管理体制特点及启示[J].现代职业安全,2009(12):80-82.

[6] 余雯,李奕良,何建华,等.海洋核应急情况下的监测项目和检测方法[J].辐射防护,2013,33(1):49-53.

[7] 谢骏箭,周 鹏,蔡建东,等.我国海洋核事故应急监测与环境评价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2015,34(4):622-629.

[8] 胡二邦,姚仁太,张建岗,等,田湾核电厂核事故场外后果评价系统简介[J].辐射防护,2006,26(5):286-297.

[9] 2013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A].江苏省海洋渔业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