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1
1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这个名词最先是在1993年FASB的一个草案中提出的,在我国提出的时间是1998年。1998年,我国颁布了多项具体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就是在这些会计准则中引入的。多年来,公允价值一直在会计准则中被运用,可其争议很大,在2001年,我国曾终止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的监管。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公允价值的运用。
2当前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所出现的问题
公允价值在国内市场运用中,市场环境复杂、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对公允价值的认知成为最为明显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2.1公允价值运用的可靠性不足
虽然公允价值被写入新会计准则,但由于国内的市场环境过于复杂,并不足以支持公允价值在国内的运用,所以公允价值在国内市场的运用有许多阻碍。我国的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不能完全监管复杂的市场环境,导致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有待提高。
2.2公允价值的实施成本偏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现状不足以支持公允价值的运用,多数国内企业无法将资产总数、负债项目等财务服务的报价在市场上完全公开,而公允价值的实施还需要配备和培训相关的会计人员以及市场信息渠道等各种基础条件。这些都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致使公允价值运用的成本偏高。
2.3财会人员对公允价值的了解不足
公允价值现今无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财会人员本身对公允价值的了解不够。首先,在财会工作人员的传统工作认知中,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概念认识有所偏差,认为二者之间有冲突;其次,在国内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财会工作人员认为公允价值方便了人为的操作,所以认为其可靠性并不高,忽略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和特点,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公允价值。
3当前公允价值在我国应怎样运用
3.1建立适应的市场环境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公允价值的概念被引入市场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不论以任何方式引入,都势必会引起经济反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适应期和过渡期,这就要求国家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提高公允价值在人们心中的可信度,保障公允价值的法律效益,建立一个适合公允价值发展的市场环境,以便更好的引入公允价值,使其在经济发展建设方面起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3.2加强监管力度
公允价值模式的执行,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尤为重要,所以公允价值模式的执行要更加公开,透明,以保障使用者的基本权益,所以要加强监管力度,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按时核查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反复核实,避免出现作假的信息,破坏使用者的权益,影响公允价值在人们心中的可靠性,阻碍公允价值模式的发展,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3.3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
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得以保障,还得依赖于财会人员的多方面配合,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所以企业可以对财会人员进行入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培训,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让公允价值模式在企业中更好的执行,保障了公允价值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企业还可以不定期的举行法律讲座,提高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自觉保证不做违法的事情,从而使公允价值模式更加深入人心。
3.4建立相关机制
建立健全的价格发现机制,便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及时了解价格的变动对公允价值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便于公允价值模式更好的实施,公允的价格更加合理,便于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
4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加入了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与世界的经济发展相接轨,我国也在不断优化金融,会计方面的发展,公允价值在多数国家被列为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我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会加大力度引进公允价值模式,作为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公允价值的可执行难度也会降低,可靠性,可依赖性会逐渐增强,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新的会计发展模式将取代旧的会计发展模式,成为我国会计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国际金融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金融也衍生出很多附属品,其附属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复杂,用传统的计量方式难以计量,只有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才能准确确定其附属品的价格,所以公允价值模式会是我国未来会计发展的尤为重要的模式,具有指导,影响会计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对我国企业的保护力度和监管力度,从而扩展了公允价值模式的发展。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企业不断向国际迈进,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也愈加频繁。导致必须要使用公允价值才能准确的进行计量,对一些不方便用金钱来衡量价值的事物,如智力、专利等更智能靠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所以公允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也更高。
参考文献
[1]徐淼.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03):262-263+233.
[2]朱渝.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核算应用的利弊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6):115+188.
[3]才汝红.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使用的利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111+115.
[4]郭艳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其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J].财会月刊,2007(20):7-9.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2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估值 计量
公允价值从被引入以来,就受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地大力推广和运用。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公允价值瞬间被颠覆。公允价值到底是罪魁祸首还是替罪羔羊?笔者将从公允价值的引入、初步应用、限制使用以及扩大使用这一曲折的发展历程入手,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对公允价值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并看到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进入会计计量是历史必然。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自身发展存在缺陷,与高度发展的市场不适应,公允价值发展受到阻碍,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针对公允价值发展的不足,提出建议与看法。
一、公允价值的研究现状
公允价值计量逐步被国际国内采用。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存在以下观点。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存在缺陷。帕兰登、刘友夫、潘鹏芬认为,公允价值容易诱发周期性效应以及诱发短期行为[1]。黄世忠提出公允价值会计主要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市场反应三个机制传导顺周期效应的机理[1]。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冯建祝、程志刚[2]和吴颖慧[3]等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刘友夫、潘鹏芬[1]、程柯、陈志斌[4]认为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缺陷:信息的不对称性,可操作性差。黄海晏[5]、王桂花[6]、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冯建祝以及程志刚[2]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务运用中存在问题。公允价值不公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非但未能使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反映更为公允,反而成了资产市价暴涨暴跌的助推器。公允价值的反馈效应增强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程 柯、 陈志斌[4]、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冯建祝,程志刚[2]以及吴颖慧[3]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中存在盈余管理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杨全照和陈莉[7]指出公允价值的应用存在认识误区:公允价值应用是以牺牲信息可靠性为代价的;公允价值应用是利润操纵的根源;公允价值应用会增大企业经营风险。
二、公允价值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公允价值从最初引入到逐步应用的发展过程为什么呈现出上述一波三折的规律呢?
(一) 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是历史必然
首先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计量属性,存在必然性。会计目标的转变,由受托责任观到信息有用观的转变。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能真实、客观地反映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历史成本是最好的选择;决策有用观则认为会计应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而面向未来的价值计量可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侧重点转变。历史成本计量提供高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提供高相关性。而现今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自然而然地替代了历史成本。
(二) 公允价值自身缺陷阻碍其发展
公允价值的发展遭遇挫折,主要是公允价值计量自身的问题导致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差,现值不具有可验证性。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差,在市场不完备时,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数据获取难度较大。
(三) 经济市场的高度发展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
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的出现,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会计目标导向,科学地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成为必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不断完善和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公允价值计量亟需完善以适应经济市场需求
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的会计计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公允价值的计量又存在与经济市场不相适应的现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2]。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不确定因素,不利于实际中运用。公允价值迅速在财务报表中反应经济环境的波动,其顺周期效应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措施
对于公允价值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应从两方面来加以改进,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一)公允价值内部控制
1.界定公允价值概念与实施,对应相关信息披露
严格界定公允价值的概念与实施[8],对应进行相关信息披露,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便于进行决策。
公允价值的估值分为三个层级,三个层级的界定规范性、可用性是逐级递减的。不同的市场环境,适用不同的层级估值。对于可靠性较低的市场环境,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要进行相关市场环境条件、公允价值估值、计量的披露,以尽量使信息透明化。
2公允价值计量的确定方法应保持谨慎性原则
运用周期性原则确定不同时期的价格标准,对象化原则确定不同资产的价值标准[1]。经济的增长一般呈现出周期性变动。市场价格应根据不同的经济阶段的价格确定公允价值:当价格波动属于正常时,可采用市价来确定公价值;当波动偏离程度较大时,则必须对市价进行调整或采用其他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企业根据持有资产的不同用途确定价值,用于生产的资产,根据产品或劳务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确定价值,对于直接用于市场上流通的资产,根据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外部控制
1.完善经济市场,加强市场建设,改善市场运行机制,规范经济行为。
充分活跃市场是公允价值应用的最佳环境。目前我国急需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以及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同时,允许私营、民资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鼓励混业经营[8]。
2.制定和完善经济市场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经济市场的监管和管理,应加速市场交易立法,构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市场氛围。现在市场上财务舞弊现象普遍。当财务舞弊被发现后,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偏轻,不能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因此,应加大违法成本阻止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经济市场秩序。
3.加强会计理论与研究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目前,大部分会计和独立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公允价值会计。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制定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同时,应当及时加强专业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首先对公允价值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归结出两种对公允价值不同态度的观点:自身缺陷论和中性论。笔者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和应用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阐释公允价值的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并归结呈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是经济发展必然,但由于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容易诱发周期效应和短期行为,制定过程的不确定性,可靠性低,可操作性差,获取成本高,估值技术难,容易形成利润操纵,与高度发展的经济市场不相适应,公允价值的发展应用受到阻碍,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必将成为未来会计计量的趋势。笔者就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足提出改善意见。
参考文献
[1] 刘友夫,潘鹏芬.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审视[J].财会月刊, 2010 (03) .
[2] 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等.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中的优缺点与难点探析[J].会计与审计,2012(01):239-240.
[3] 吴颖慧.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1 (12): 58-59.
[4] 程柯,陈志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0 (01) :3-5.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3
摘 要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其发展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围绕公允价值做了相应的分析与介绍,肯定了公允价值在企业计量中的重大作用;对于公允价值的发展,本文认为:不能局限于其单一的发展,而是要着眼于多种计量模式与其共同发展,尤其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发展 历史成本
一、前言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推动,同时为了使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能趋向一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做出了让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了一系列的变革。其变革的内容主要是以公允价值的计量准则为修订核心的,主张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其发展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革,我国在2010年4月11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会计学会资深会员论坛。从此次论坛内容上来看,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正逐步与国际会计报告准则趋同。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发挥其效用?本文就此问题做了分析与介绍。
二、公允价值如何发展
我国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是在1998年6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其后又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得以运用。到目前为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已在我国各大企业的会计处理上加以运用。那么如何进一步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呢?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财务目标,2008年的金融危机完全的证明了公允价值有利于达到提高财务信息有用性的目的。试想,如若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计量,那么公允价值信息就会成为一种内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能够掌握公允价值这一内部信息,那么他就会从中获益。因此,如果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市场就会产生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公允价值信息一旦泄露到市场中去就会对市场形成冲击。同时,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助于那些愿意进行这种计量的人们去估计企业的价值,所以就要求各种信息来评估企业的价值,从而要求会计人员要承担起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要素的责任。由上述可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企业计量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种计量模式。
其次,虽然公允价值要发展,但它不能盲目、单一的发展。如果企业中只有公允价值这么一种计量模式,企业的计量并不一定是准确无误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满足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的目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公允价值信息可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成为财务报告的唯一的计量属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及其他计量属性将在财务报告中将会同时存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并存发展,尤其是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发展。历史成本代表过去的市场价格,排除了由交易双方商定所带来的主观估计性。例如:有些报表项目的公允价价值信息并不具备决策有用性,此时这些公允价值就得不到信息使用者的认可,甚至会受到怀疑。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也会无用,需要其他计量模式来进行计量。
最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当然需要改进和完善,与国际相一致,而不能止步不前。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基础编报的财务报告应该满足财务报表的质量要求,即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以及可靠性等。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应当简洁易懂以便满足可理解性的质量要求。同时,还应该保持一致性,增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2010年国际上对可靠性的质量特征提出了新的标准,即要求其能够如实反映信息。要使如实反映的质量特征得到满足,我们必须加强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能像过去几年一样过分的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而忽视可靠性。总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改进与发展围绕着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要求而做出调整,使得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基础编报的财务报告满足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要求。并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择应遵循重要性原则,若不重要则可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需要采用更好的更准确的计量模式;若重要,则应当采用,甚至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将其重要性信息加以披露。
三、结论
为顺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革,并且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各个国家的会计政策都相应的产生着变更。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革的核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毋庸置疑的成为各国会计政策变更所趋向的重要因素。本文给出了一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发展的思路,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肯定公允价值在企业计量中的重大作用;对于其发展,我们不能局限于公允价值的发展,而是要着眼于多种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共同发展;同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围绕着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基础编报的财务报告满足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要求来改进与完善。相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将来国际各国会计处理问题的上的作用与应用将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郝振平,赵小鹿.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研究.2010.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4
[关键词]债务重组;准则;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25-01
1 债务重组准则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为规范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的披露,1998年6月12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旧准则”),2000年财政部决定对这一准则进行修订。此准则的实施增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及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债务重组行为,但旧准则中对债务重组的定义的改变,取消公允价值以及重组收益不计入当期收益而计入资本公积等修改,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协调,仍然存在入账价值计量、债务和债权人会计处理不一致等问题。
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为了进一步规范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同时也为了保持和国际惯例的一致,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
2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
2.1 定义比较
旧准则对债务重组进行了定义,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而新准则下的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2.2 重组方式比较
旧准则对债务重组的方式规定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而新准则将上述两种方式合并为“以资产清偿债务”,去掉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重组方式中“加收利息”的条款,强调让步行为。使得该准则的针对性更强而且更加准确,对于债权人没有作出让步的行为,不适用债务重组具体准则。
2.3 会计处理比较
2.3.1 计量属性比较
旧准则取消了1998年准则使用的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使用“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但是又在第十条提出“如果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债权人应按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占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而新债务重组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规定用“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资本或重组债务的入账价值,改变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2.3.2 损益确认的比较
(1)重组收益确认的变化。旧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且债权人一方不能确认重组收益,这一规定让少数企业将无法借债务重组达到操纵损益,欺骗利益相关方的目的。而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转出资产公允价值、转出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益,计入当期损益。这样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从逻辑上看更有说服力。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5
关键词:公允价值;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财务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会计计量展开讨论的。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自七十年代开始被引入会计领域,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完善,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学术界、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剧烈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尤其是在我国,由于受我国市场环境的限制,公允价值在我国几经用弃,经历了曲折过程。2006年我国在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上,明确将公允价值列为五种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颁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19项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在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争议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深入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找出应对措施,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公允价值发展历程
(一)公允价值首次应用(1997~2000年)。公允价值首次出现在1998年6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这段期间里,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所颁布的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此外,在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租赁准则中也有涉及。这一阶段提倡公允价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做法。公允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会计准则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计量属性运用在各项准则中。第二,在1998年6月24日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讲解中,对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阐述在各准则中具有代表性:“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换的价值”。
(二)公允价值用而又弃(2001~2006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由于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时常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及投资准则中,出现了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2001年新修订的准则中,绝大多数涉及公允价值的内容被取消:即对有关经济业务的处理尽可能地回避按公允价值计价。当时的准则讲解中详细阐述了取消的原因,原准则的实施对于规范企业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原准则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原准则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概念,而我国当前的产权、生产要素市场又不是很活跃,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从而给一些企业利用准则调节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为了防范类似问题继续发生,并及时解决已存在的有关问题,财政部决定对原准则进行修订。
(三)重新引入公允价值(2007年至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在交易所挂牌上市,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为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创造了必备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新一轮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被重新提出,且在19个具体准则中被提及和应用,这成为此次新准则的一大亮点。从此,我国会计准则基本达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公允价值“用”与“弃”的演进历程正说明了:公允价值的“用”与“弃”是在当时的社会产权约束下,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利益关系博弈的结果。
二、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
(一)现实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公允价值不易取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基础是公平交易,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是在了解交易情况的前提下自愿地进行买卖。但现实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交易的公平性难以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目前我国没有足够活跃的交易市场,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证券市场不发达,证券市场监管不力,流动性不强;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公司治理不完善,导致公允价值很难把握。因此,现实经济环境成为一个公允价值得以广泛应用的制约因素。另外,只有通过充分活跃的市场交易确定的公允价值才是可靠的,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现今市场上难以找到可供对比的交易价格,获得其公允价值的技术手段往往只有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而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公允价值难以获得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公允价值信息质量可靠性难以把握。公允价值的认定,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公允价值;第二,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相类似)的交易,以同类(相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然而,市场信息的多样化、估价方法的复杂性以及判断估计的人为性势必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遭到质疑。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仍不成熟,各类要素市场运作还不够正规,导致市价的计量不准确,可靠性不太高。
(三)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公允价值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由于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冲突。而且,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关联方交易大量存在,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和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工具。企业经营者在获取信息方面比所有者具有更大优势,从而在实务中出现了大量利用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易公允价值伪造会计信息的现象,同时,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财务经理接受董事会指令,按董事会决议工作,在关联交易、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中,董事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公允价值进行操纵利润,要求会计人员按照自己的命令和意图行事。内部审计人员在虚假会计信息治理和监管上发挥的作用有限,内部监控形同虚设,这就有可能更加助长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
(四)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公允价值表现形式较多,在实务中如何选择使用,如何选取同样或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如何采用估值技术,这些都是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问题。首先,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获取渠道通畅与否、获取信息及时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前,企业主要是通过经纪商、资产评估机构等获得活跃市场中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如何建立与这些部门的联系,这些部门如何强化他们的服务功能,另外这些部门所的公允价值信息是否滞后于市场信息都直接关系到公允价值的取得;第二,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第三,如何在制度安排上建立会计界与资产评估界的联动机制也面临障碍。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五)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确定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其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就公允价值而言,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外部信息,采用估价技术,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熟练地操作。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理论功底以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职业判断的经验相对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也影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行,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必然影响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解决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存在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活跃市场。目前,我国市场体系本身正在得到逐步完善,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是以较低成本获得可靠的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虽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当前应该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培育各级市场,促进完善的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才能更好地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
(二)深化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对于公允价值的采用来说,完善的理论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更重要。现阶段,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较为普遍,但是分布比较零散,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这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因此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这个指导框架应包含对计量目标的明确阐述、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经济要素的界定、对利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的技术方法的描述及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中披露的规定等,从而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应用。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国际上最新的现值和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将其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相结合,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公允价值的一套理论体系。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允价值要做到真正公允,必须加快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人为操纵问题。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有股减持,减少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的比重;第二,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中必须引入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再次,完善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改变董事、经理主要由行政渠道产生的现状,通过市场手段和市场竞争方式来选拔和聘任公司管理者,并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董事、经理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价值同比增长,使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使股东目标成为管理者目标。最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只有机构投资者队伍壮大起来,股权过分集中和流通股过分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
(四)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操作难度。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操作上的难度是阻碍公允价值计量推广,导致企业利用公允价值造假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最迫切的要求就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操作上的难度。这就需要加快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加强研究将公允价值理论客观量化,制定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应用模式。该模式所包含的要素有明确阐述计量目标,详细界定公允价值所包含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规定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的原则和从技术角度描述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的方法,从而加强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五)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确定公允价值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和判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更准确地确认公允价值。要达到这个目标,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二是切实加强诚信建设,培养职业良知,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出现;三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从而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2]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6
关键词:企业合并购买法权益集合法会计操纵
一、合并会计方法的发展历程
(一)合并会计概述我国企业合并准则将合并定义为: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的联合,或一家企业通过购买权益性证券、资产、签订协议或其他方式取得对另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从长远来看,企业通过合并可以在不加剧竞争的前提下迅速实现扩张,大幅度地节约扩张的成本,提高长期获利能力以及融资能力,合并方和被合并方通过企业合并可以享受税收上的好处。在会计实务中,记录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通常有购买法、权益集合法和新实体法。由于新实体法既要确定子公司的公允价值,又要确定母公司的公允价值,操作上的困难导致其只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创立合并,而不适用于母子公司独立法定实体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企业合并会计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国际会计准则对购买法的定义: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为换取对另一个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的控制权而转让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股票的交易。国际会计准则对权益集合法的定义:企业合并是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他们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共同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
(二)合并会计方法的国际发展历程权益集合法和购买法伴随着美国20世纪40年代末期出现的并购浪潮应运而生。权益集合法是国际上最早使用的合并会计方法,美国开创了实务上运用权益集合法的先河。其中第一个关于企业合并的权威性公告,是1950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程序委员会的第40号会计研究公告“企业合并”。由于权益集合法对主并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了诸如快速提高企业当期的收益,迅速实现扩张等有利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滥用权益法的局面。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16号意见书“企业合并”,对权益集合法的使用提出了多项的限制性条件,以此来应对各界对滥用权益集合法的批评。自此意见书生效后,权益集合法的滥用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此后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对权益集合法的采用也都规定了极为严格的条件。自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是购买法和权益法混用的时期,虽然世界各国在合并会计问题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惯例,但是购买法已经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认同,其逐渐成为国际上流行的合并会计方法,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等基本上都采用购买法。各国合并会计方法在对权益集合法的采用与否以及运用条件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直至1999年,FASB在FASBl41“企业合并”中明确规定从2001年6月开始,美国所有的企业一律采用购买法合并,从此,权益集合法在美国结束了其半个世纪的历史。2002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宣告,所有的企业均按购买法进行合并,取消了原来的权益集合法。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上市公司执行国际会计准则。2002年,欧盟卢森堡部长会议签署协议,再次要求在欧洲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2005年以前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权益集合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运用。
(三)我国合并会计方法的发展历程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未出台之前,我国颁布的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规定主要有《合并报表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1995年的《合并报表暂行条例规定》要求我国采用简易的购买法。1997年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要求我国对吸收合并、创立合并的会计处理采取标准的购买法,这一规定明确了企业合并是双方的交易行为,能较好地反映投资行为与市场评估价之间的关系。以上规定均没有涉及换股合并的会计处理。1999年清华同方股份公司采用股权交换的方式吸收合并鲁颖电子股份公司,是我国首起以换股方式完成的合并,经证监会批准,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采用了权益集合法。此后,又有新潮实业、正虹饲料、华光陶瓷、大众科创等上市公司的换股合并均采用了权益集合法,另外,2004年TCL集团采用了权益集合法完成对TCL通讯吸收合并实现整体上市。财政部2006年正式对外《企业合并准则20――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集合法,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二、台并会计方法购买法与权益法比较分析
(一)购买法与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比较对企业合并经济性质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差异。购买法将企业合并看作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净资产的交易行为,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自愿进行交换的金额即公允价值则是购买法的计价基础,即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购买成本按实际金额入账;发行股票方式下,购买成本为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其中,股本按发行股票面值入账,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超过面值部分计人资本公积,购买成本超过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商誉,被并企业收益及留存收益不并入购买企业,对被并购企业净收益的报告是从股权取得日开始的。原准则对商誉的处理是,正商誉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负商誉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新准则颁布后,我国对商誉的规定基本同国际接轨,即对正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负商誉计人当期损益。权益集合法将企业合并视为企业用自己的普通股与对方几乎全部股份交换的行为,与购买法不同,股票交换不是为了“购买”,而是股东之间为实现联合而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并未发生企业之间经济资源的流动,因此会计核算应保持原有的记录,即以账面原价作为计价基础,被并企业资产、负债按账面价反映,股本按发行股票面值入账,换出股票面值与被并企业实收资本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被并企业收益及留存收益并人购买企业。权益集合法下不确认商誉。
(二)购买法与权益法对财务报表影响比较采用购买法核算的企业,合并当年的合并收益包括合并企业当年实现的收益和合并后被并企业实现的收益,被并企业并购前的收益和留存收益作为购买成本的组成部分不并人合并企业,与合并相关的直接费用增加购买成本,只有与合并相关的间接费用才计人合并企业当期的费用。采用权益集合法的企业,合并收益包括合并企业当年实现的收益和被并企业当年实现的收益,被并企业并购前的收益和留存收益并人合并企业,所有与合并相关的成本都计人合并企业当年的费用。由于被合并企业本期的收益往往大于合并费用,所以只要被合并企业合并前有收益和留存收益,合并当年采用权益集合法核算的合并,其收益及留存收益必然大于购买法下报表中的收益和留存收益数额。因此,权益集合法下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率也表现较高,而购买法下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一般相对较低。此外,购买法下由于购买成本一般大于账面价值,企业合并所产生
的商誉的摊销或减值必然减少合并后未来期间的会计收益,而权益集合法不确认商誉,从而避免了购买溢价对未来期间会计的收益的影响。因此,相对于购买法,权益集合法可创造更多未来期间利润,权益集合法对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了有利影响。但如果出现负商誉或公允价值低于账价值,结果则正好相反,我国目前合并会计准则要求负商誉作为合并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三)购买法与权益法信息质量比较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来看,由于权益集合法按历史成本反映合并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因而,其信息的可靠性较高。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看,采用购买法使各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直接可比性,但由于合并时采用的是新公允价值的计价基础,而合并前的会计信息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的,因而合并前后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而采用权益集合法,合并前后的会计信息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的,因而其较购买法下的信息可比性强。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来看,购买法提供了关于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信息,便于投资者预测合并后企业未来的现会流量,从而其提供的信息有极大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得出权益集合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合并产生的利润可以明显提高企业当期收益;合并前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按账面价值确认,操作简便;可以突破企业实现合并的约束,以股权支付形式迅速扩张成本低,从而节省评估环节的各种费用,操作性强;以账面价值为计量基础更为可靠,符合历史成本原则;有利于企业通过合并迅速增加利润。但由于较高的利润是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结果,这种方法在实务界的普遍采用,甚至可能将合并演变成一种操纵行为,虽然美国曾为限制权益集合法的滥用提出了多项条件,但由于权益集合法增加了信息的生产使用成本,减少了主并企业的财富等诸多原因,其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了权益集合法。可见,购买法取代权益集合法代表了合并会计在各国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新合并会计准则的分析及评价
(一)新合并会计准则的积极意义过去我国企业合并一直没有全面系统的会计规范。在如何确定合并成本以及如何进行分配等问题上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新合并会计准则强调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区别,特别是在国际上趋向于取消权益集合法时,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保留了权益及合法,这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特征的切合实际的选择,不仅消除了会计准则的局限,而且比国际会计准则相应的规定更科学合理。一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集合的现实意义。首先,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发生在同一所有者控制的企业之间,并购本身没有市场竞争的环境作支撑,其合并行为更多地代表了管理层的意愿,企业双方并没有经过实质的商讨过程,合并对价或发行股票的价值不一定是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结果,不能将其看作真正的公允价值。因此,以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计量更为可靠。其次,我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之间的换股合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尚未根本完成,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还没有明确的市价,即使部分股权已上市流通,其价格往往受市场投机因素的作用而不能反映其真正价值。因此,在股权的公允价确认存在困难的情况下,采用权益结合法更易于操作。再次,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通常发生在同一集团内部关联方之间,很容易产生非正当的关联行为。不允许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通过人为操纵合并价格和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操纵报表的行为。最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集合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国家经历了五次兼并浪潮,每次兼并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之间正处于兼并重组的攻坚阶段,需要各方面支持和鼓励。在我国目前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主要目标的情况下,采用权益集合法更有利于提高管理当局的积极性,合并准则对于权益集合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甚至促进企业合并的作用。二是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的积极意义。首先,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通常发生在相对独立的企业之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受同一方控制的企业之间出于战略考虑而进行的并购将越来越普遍,这种交易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交易价格是双方自愿的结果,因此应采用购买法核算,将取得的资产、负债统一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下,更有利于真实地反映被并购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更有利于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清晰度与可比性。其次,不允许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集合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通过采用权益集合法迅速提高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率,从而导致粉饰财务业绩的行为。最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有利于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合并准则对购买法的规范体现了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接受,顺应了国际上对于交易必须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核算原则,在购买法成为国际合并会计方法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合并准则的这一规定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