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1

1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2],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3],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4]。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2

城市生态系统是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而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也必须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又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而浑南新城作为一个极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其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随时面对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1环境质量改善缓慢,生态资源制约城市发展

浑南新城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一般级别,不适宜人居生活的制约性因子普遍存在。首先,环境污染因素较多,治理难度、成本较高;第二,生态资源制约城市发展,包括植被生态功能低下、优质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最后,城市生态系统脆弱呈现风沙天数增多、外来物种威胁、水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周边地区存在潜在威胁等特点,这些都对浑南新城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1.2能源消耗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应对能源和资源的短缺,应提倡采用低碳的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浑南新城在短时期内难以摆脱对于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并且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现实困难,另外低碳理念的公众认知度普遍不高。

1.3公众环境意识不强,参与环境保护渠道不畅

普通公众甚至地方行政领导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知识缺乏、技能缺失,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规划与破坏行为也屡有发生,另外,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和保护措施,浑南新城在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着信息公开不及时、公众不能参与实质性决策等问题,导致了公众不能及时为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看法和意见。

1.4人口压力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浑南新城的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人口不断增加,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的持续攀升,加剧了区域与乡村的环境压力,浑南新城由于经济结构、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较多,一定程度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合理配置。目前,该区域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工程、固体废物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求,还需进一步加强。

2城市生态系统发展对策

2.1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城市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消耗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重点领域和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三个产业建设。生态工业主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生态农业主要开展秸秆还田、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生物质气化技术、城市有机废物和农业废弃物堆制商品有机肥等;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创建绿色宾馆、绿色餐饮业、绿色商场入手;消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包括环境标志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等模式。

2.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实现浑南新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包括:

2.2.1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推行风力发电、引进境外天然气、开发和拓展清洁燃料供应基地、发展生物制气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和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2.2.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推进煤炭液化、气化工作,加强节能燃烧技术。改建和新建大型热电联产厂和热源厂,提高集中供热率,提高热电联产的供热面积。

2.2.3全面推广低碳建筑

逐年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对已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尽最大可能在农村推广节能建筑。

2.2.4努力推动低碳交通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优化交通布局,提高交通效率。

2.2.5大力倡导低碳生活

积极推广低碳居家、低碳出行和低碳消费等生活理念,引导公众进入低碳化生活。

2.3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3.1空气环境整治

推动燃煤污染减量化,强化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扬尘污染,解决空气中颗粒物超标问题;实施综合治理,强化管理,控制汽车尾气污染;重点突破,实施氮氧化物污染防治。

2.3.2水环境整治

实施区域内河流综合整治,改善河流水质,打造河流生态景观廊道;强化城市污水治理,最大限度削减入河污染物量,保护河流水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污染源治理,推进氨氮污染控制,保障水生态系统安全。

2.3.3土壤环境整治

加强绿地土壤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实施有效的城市绿地和各类露土地表覆盖措施,确保绿地地表不露土;依托水系和道路建立贯通性城市生态廊道;创建无污染食品基地,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大型绿色产品基地;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管理,防治水土流失,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保护。

2.3.4声环境整治

城市建设规划时,应该考虑环境噪声问题,用科学合理的布局避免噪声干扰。特别应重视对噪声敏感区如学校、医院和住宅等的影响;通过优化交通布局、加强交通管制等措施实施道路交通噪声控制。2.3.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自来水、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加快农村污水治理进程,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的收集与集中处理;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绿化工程,保证绿化率;采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推进农业节水、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等措施,科学有效经济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4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在浑南新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坚持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立法、规划制度,促进公众参与政府环境监督管理,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建立政府与市民对话沟通的固定机制,鼓励公众对周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引导公众运用司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2.5开展宣传教育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3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

病虫害问题的出现,增加了培育及保护森林的难度,既给树木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又导致森林大面积死亡。近几年来,常用化学制剂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造成一定的不良隐患,影响了我国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无公害防治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还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对保护我国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无公害防治的作用

无公害防治是防治林业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其以林业培育技术为前提,以控制生物平衡为中心,以保障经济利益为重点。通过无公害防治,既可有效地防治林业病虫害,又能维持生态平衡。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本低、投入资金少;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实现长期防治病虫害,且不会伤害病虫害的天敌物。另外,通过开展无公害防治,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维持生态平衡,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此同时,不仅可以促进林业收入的提升,还可以提高林业作物的收入,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由此可见,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对我国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造成林业病虫害的原因

2.1 人工林逐渐增多,导致生态系统单一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提倡并开展人工林栽培工作,人工林逐渐增多。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人工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35%。随着人工林面积的不断上升,也增加了林业病虫害的面积。在这种情况下,给林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工林的树种以单纯树种为主,造成生态系统单一,从而导致生态系统较弱。如果出现病虫害问题,造成大面积森林受到损害。

2.2 大面积砍伐天然树木,影响了整个林业生态系统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导致大面积的天然树木被砍伐,减少了天然树木的数量,破坏了整个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引发林业病虫害问题。

2.3 人为因素,造成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我国从多个国家引进树木品种,引进树种的同时,也把危险性病虫引入国内。在没有天敌的条件下,给病虫害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环境,导致病虫害肆意生长,迅速蔓延,增加了病虫害区域面积,造成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2.4 常用化学制剂防治病虫害,增加害虫抗药性

以往防治林业病虫害多采用化学制剂。由于依赖化学制剂,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而我国病虫害药物研发速度相对缓慢,增加了林业病虫害治理的难度,近期内如果无法解决病虫害问题,将造成大面积树木死亡。使用化学制剂治理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森林情况,选用不适宜的化学制剂或者私自加大制剂剂量。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加,还给林业原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 无公害防治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林业病虫害问题的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林业系统,还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传统防治林业病虫害多以施用化学药剂为主,造成我国整个林业系统受到损害,失去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加剧病虫害问题的发生。由此可见,建立林业无公害防治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措施

为了实现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目标,要恢复原有的林业系统。开展林业工作过程中,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采取混交培育。为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可配置灌、乔、草等植物,促进生态系统抵抗力和稳定力的提升,确保多种生物可以存活。育林过程中,要对育苗做消毒处理,在合适区域设置苗圃,禁止设置在低湿区域,防止出现苗枯病。通过建立完整的生态群落,为病虫害天敌提供有利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保护林业系统的目标。同时,做好封山育林工作,防止病虫害蔓延,及时除去部分病枝,做好修剪枝叶、施肥和除草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措施,防止牲畜破坏林业系统,禁止私自砍伐林木,以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3.2 使用天然生物,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过于依赖化学制剂,严重破坏了我国林业生态系统,致使病虫害肆意生长,所以,要对现阶段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改革。借鉴以往经验,使用天然生物,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其一,使用微生物,防治林业病虫害。利用常见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通过其分泌物质抗生菌,消灭有害昆虫,实现无公害防治。其二,引入病虫害天敌,构建完整生态食物链。通过引入病虫害天敌,可抑制病虫害的肆意生长,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引入病虫害天敌,构建完整生态食物链,在一定程度上,可恢复原始林业系统,从而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其三,引入益鸟,通过筑造鸟巢等方法,引入山雀、灰喜鹊及啄木鸟等,实现鸟类防治病虫害。其四,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对于生物农药使用而言,相关单位要加强农药的管理,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制剂,做好生物农药的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该药物的优点,避免破坏生态平衡,从而起到无公害防治效果。与此同时,加强科技投入,做好新技术推广工作,采用生物物理等多种措施,实现无公害防治,从而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水平。

3.3 加大国外引入树种的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条件下,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贸易交流日益增多。我国也时常从国外引进树种,但在引入的树种中伴有病虫害,给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增加了难度,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引入树种过程中,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树种进口的检疫检查工作,以检疫工作为重点,全方面检查树种,从而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4 加强林业工作人员无公害防治意识

林业工作人员的意识,决定着无公害防治的效果,因此,要加强林业工作人员无公害防治意识。首先,林业人员要意识到,传统化学制剂防治病虫害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无公害防治意识。其次,林业工作人员要关注无公害防治,做好相关宣传工作,以便于实现无公害防治。

3.5 建立林业病虫害监测机制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林业工作人员要做好林业病虫害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林业病虫害监测机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病虫害特点,做好监控工作,确保监测预报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4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糊AHP法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3-0033-08

一、引言

自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正式批复以来,中国最后一个正在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内首个被明确定位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发展区,“高效、生态”是国家对该区域发展模式的核心定位。这是其区别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最大特点。

《规划》提出,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1]。所谓生态系统健康,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一种,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不仅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其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因此,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进行评价尤为重要。

(二)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今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湿地管理应在以下若干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强化治理措施。

(1)加大治沙治碱力度,逐步改善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针对土地沙化,要从源头开始进行治理。就目前来看,遏制沙化土地扩张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在入海口地区上挖沙、降河、造地,把黄河下游降为地下河,把黄河河区沙质化土壤变成良田,在有水源之后,经过开发种植生态系统自然会得到保护。其二,引水冲沙,可以通过引莱州湾海水注入到黄河利津以下河段,造成水面和河床跌差,进而能够减少泥沙淤积,冲深河槽。另外,由于咸水、淡水的混合可能产生异重流,导致泥沙远离河口区。其三,当来水量足够时,要进行配套的生态工程建设,在沿海、沿河、沿路等地段设立防护林带,在滨海地区营造海浪防护林带,在沿河设风景防护林带,加强植被建设,搞好环境绿化,重点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加强清淤工程和黄河流路的治理,防范风暴潮的侵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入河口地区的来沙量,切实搞好清淤工程。要设法推动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从根本上减少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量,同时在下游引洪放淤,疏通河道。通过有效的“疏”、“导”措施,加大输往三角洲滨海范围以外的沙量。其次,要尽可能扩大河口三角洲堆沙范围或空间,有计划地实施改道工程。要尽量扩大尾闾流路在三角洲入海的范围,并利用海洋蚀退的动力向外输沙,以减缓岸线的延伸。第三,加高加固三角洲沿岸堤防,并充分考虑风暴潮对黄河口延伸造成的影响,逐步建立包括保护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系统在内的较为完善的风暴潮防护体系,还可考虑将防潮大堤与沿海公路相结合,不仅可以少占土地,还可以节省投资,而且也能提高防潮大堤的防护抗灾强度。

(3)合理引进淡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缩小水资源供需矛盾。一要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和强化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流动的多功能、多用途的实体资源,一条河流既不可能分割开发、治理,也不可能为单一目标开发、治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考虑当地局部利益和一时的利益,而应该从全局出发包括全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出发,统筹考虑黄河流域各行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和景观旅游等多方面对水资源、水环境的需求,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为此,统筹规划和统一调度水资源,在黄河流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要加快兴建、加固骨干水库,切实搞好蓄水工程。针对黄河水干流水量60%集中在汛期的特点,在沿黄地带要因地制宜,多建水库,把汛期的水尽量蓄积起来,在黄河下游有计划地修建平原水库,相机引黄河汛期或冬季来水,做到以丰补缺,丰蓄枯用。通过积蓄黄河水,达到蓄淡压碱、有效遏制海水侵蚀之目的,维持湿地生态的良性发展。三要合理使用水源,限量开采地下水。针对沿黄地区地下水位高的特点,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用水方法,尽量把现有的各引黄渠道尽量衬砌起来,减少渗漏。四要针对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必须认真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更有效地拦蓄降水,有利于缓解人畜饮水困难,提高土壤水分存贮,增强抗御旱灾能力。同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还能大大增加植被和作物的面积和生物产量,改水分无效蒸发为有效蒸腾,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蒋卫国,潘英姿,侯鹏,等.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 地理研究, 2009 (6): 1665-1672.

[2]彭益书,杨瑞东. 草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地球与环境, 2014 (1): 68-81.

[3]PARKER K,HEAD L,CHISHOLM L A, et al. A Conceptual Model of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in the Shellharbour Local Government Area,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 86(1): 47-59.

[4]VASSALLO P,FABIANO M,VEZZULLI L,et al. Assessing the Health of Coastal Marine Ecosystems: A Holistic Approach Based on Sediment Micro and Meio-Benthic Measur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6, 6(3): 525-542.

[5]胡志新,胡维平,陈永根,等. 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J]. 农村生态环境, 2005 (4): 28-32.

[6]袁军,吕宪国. 湿地功能评价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 2004 (2): 153-160.

[7]袁军,吕宪国. 湿地功能评价两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 林业科学, 2005 (4): 1-6.

[8]汪朝辉,王克林,许联芳.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 (4): 63-64.

[9]郝文渊,李文博,王忠斌,等. 拉萨河谷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5): 95-99.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5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学任务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现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园林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

一、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园林景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现,最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园林景现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任务

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园林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

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资料,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

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最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越来越不适应问题的解决。为了保持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园林景观生态学需要发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保持其自然科学的属性,还要加强同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联系,不断地改造和创新。这样,园林景观生态学才能拓展成为综合的景观科学。发展景观科学遵循的3个途径是:

1、尺度一致性

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同社会、行政和管理中相关的过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许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只有在景观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应在景观尺度上也变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十分重要。

2、整体性

即景观科学是①园林景现生态学;②经济学和心理学/社会学;③包括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各学科;④决策学的有机统一。

当前人类对地球和景现的干扰日益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各学科在景观尺度上同生态学密切合作。尽管园林景观生态学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实的景观中应用这些原理还不甚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景观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组织,许多景观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些迫切需要将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和其他包括设计、规划、管理以及决策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间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有效性,同时,反过来,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在评价各种规划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6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各行各业对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构建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生态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恢复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了各种施工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和谐建设既有利于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

 

1 生态水利工程和谐建设的设计原则

 

1.1 工程安全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构建应有效满足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得工程设计者在工程建设前,应全方面考察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操作性,并严格遵守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满足水力学的基本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切实保证施工的安全性。生态环境本身是变化无常的,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在遵循“风险小、收益大”的经济性原则的同时,立足于整体,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进行反复、综合考量,审查、评析生态系统,从而确保生态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的功能,因此,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性,能在长时间内实现自我的进化和发展。所谓“自组织”,是指自然物种能通过自然的选择,寻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和谐建设中,施工人员应充分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原则,在维持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基础上寻求经济发展,不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进而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1.3 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河流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自我修复的,这就使得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设计人员应立足于整体,综合参照较为成熟的河流结构,借助人力使其向着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快地完成自我修复。当水利工程开始施工时,势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这个变化会影响工程初期的建设思路,甚至有可能造成多种特殊情况的发生。因此,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设计人员应遵循“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在工程建设破坏生态环境之前及时调整,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2 和谐建设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措施

 

2.1 重视工程规划设计和生态效益

 

生态水利工程的综合性极强,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满足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等人类社会的需求,还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符合生态学原理。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设计者应制订符合自然承载力的工程设施,并按照河流的地貌学原理和实际勘查结果设计河流的纵、横断面,并充分考虑河流的流动变化特点,从而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应放弃控制自然的想法,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地制宜地建设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尊重和保留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并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负载能力、水下生物与水域周围生物的生活习性,力求找到最佳的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法,从而在满足施工建设要求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2.2 加强对工程环境的监测

 

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施工单位应安排相关人员按照环保标准对正在建设和已经完工的水利工程建立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明确施工单位和监测人员的职责,在施工过程中配备必要的环境监测设备,并制订科学、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此外,政府应以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完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对于严重破坏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水电建设项目,应对其进行评估和审查,并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施工人员需要保护施工区域周围的生态环境,加强施工区域的卫生管理工作。

 

2.3 落实迹地恢复,积极调配水资源

 

为了有效减少工程施工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影响,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施工人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恢复土地的原有功能,比如施工迹地的覆土和绿化。其中,施工迹地的绿化可以在施工占地的土壤上种植经济林木和适合当地的实用性树木。此外,在生态水利工程完工后,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广分质供取水、分质用水以及节水工程,在实现流域生态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合理、充分地利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对水资源进行调配,从而解决水资源紧缺地区的用水紧张问题。

 

3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这不仅对水利工程的效益造成了影响,还干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生态水利工程的出现将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与城市的生态建设规划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因此,要想实现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和谐建设,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就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遵循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和谐建设的设计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推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