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转型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转型趋势

能源转型趋势范文1

关键词: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结构;转型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及跨越式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这类城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根据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特点,本文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方式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1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问题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能源消耗型城市在传统能源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系在能源不断消耗下也正向着日渐衰落的趋势发展。而能源消耗型城市传统经济结构使得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改变传统能源经济结构,以生态经济为中心开展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稳定目标。

2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分析

2.1 深刻认识能源消耗经济现状,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转型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特点。针对 能源消耗式城市的经济特点进行经济转型,以此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经济日渐衰落的趋势,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加快经济转型脚步。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特点进行跨越式经济发展,以此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对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对能源开采趋势进行分析,以能源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科学地制定经济转型策略。以此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小型城市的发展中,能源开采、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使得城市宜居水平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而招商引资工作直接影响到城市就业、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普遍不好。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城市粉尘、城市旱涝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加上能源开采的日渐枯竭,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城市发展环境的分析中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以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2.3 深入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点,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

在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是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的关键。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从自身地域特点与生态环境特点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调动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的开展。以煤炭能源消耗型城市为例,经济转型应从自身地域特点入手。针对地域所在地的气候特点、人文景观等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以旅游资源促进综合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发城市特有资源、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以乡村游、植被种植与保护、特色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进行改变,进而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2.4 加快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工作。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这样的经济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极易受到冲进,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应从基础工作入手。以能源消耗企业的上下游经济为切入点,调动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能源消耗经济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河津市为例,其原有矿产资源为原煤、焦炭、电、铝等能源开采与消耗性加工方式。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河津市目前加快了产品深加工的转型,以焦化企业转型生产化工产品,铝产品也是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产品,而转型铝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实现了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5 以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特点,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应将高新科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主导方向进行引导。结合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态环境特点以及自身劣势引入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经济体系以及经济因素,以此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奠定基础。针对高新科技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特点,能源消耗型城市应从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入手。以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等方式进行招商引资。以此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利用高新企业特点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以高新企业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科技含量的增长,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技术的运用。

3 注重城市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中,城市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更多的依赖于招商引资以及高新科技企业落户,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对这类企业的落户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注重自身招商引资以及政府机构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以服务工作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能源开采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针对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的现状,能源消耗型城市应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点以及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以此为基础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在这一过程中,以城市自身特点为基础、结合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利用城市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导向进行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为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构建、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能源转型趋势范文2

中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这意味着我国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将由当前45%左右,提高到55%以上。同时,电能占终端的比重将由当前的22%,提高到32%以上。

电力系统不论从供给侧还是从消费终端看,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转型面临四大挑战:一、如何确保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运行可靠;二、如何优化转型路径,实现尽可能低的清洁电力供应成本;三、如何满足互联网时代各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诉求;四、如何推动实现转型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理清以下十个问题的思路,对能否成功应对上述四大挑战意义重大。 一、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电力需求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到2040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步完成,以及人口总量等要素变化,电力需求将从较快增长逐步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2040年后,电力需求会进入增长饱和阶段,每年增速将低于2%。

到2040年以后,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全国用电量大约是11万亿-14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是8000-10000千瓦时,电能占终端消费要提升到45%,对于人均用电的数据,有很多争议。比如,现在欧洲人均用电才8000千瓦时,那我们人均也到8000千瓦时,是不是偏高呢?

但要注意,到2040年,电能占终端消费的比重达到了45%。现在欧洲的电能占终端的比重还不到30%。电能在未来的终端消费比例增大了。

电力需求增长减速,从地域上看,会先东部后西部;从产业来看,会呈现先工业后服务业的局面。 二、电力结构从增量调整到存量调整,逐步实现清洁化,2030年前后,非化石能源成为主导发电能源。

2040年以前,电力需求还在增长,供应能力也要增长,还需要大量投资。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电源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电源结构的调整具有阶段性的特点。2030年之前,电源结构的调整,主要在增量里实现。2030年以后,非化石能源将成为电主导能源。

煤电装机峰值大概在2025年前出现。总的峰值规模是12亿千瓦。2030年后,随着现有存量机组的逐步退役,煤电装机呈总量递减趋势。

未来,煤电将逐步从电量供应主体,转为容量供应主体。电力行业是一个需要瞬时平衡的系统,届时,煤电在瞬时平衡的电力支撑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电力行业在助力能源行业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承担着更多责任。

对电力行业来说,煤炭还有发展的空间。现在中国发电用煤的比例在5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2%,欧美发达国家是80%以上。

煤炭最好的利用方式是发电。煤炭的其他用途,在煤炭需求达到峰值后,非发电领域的煤炭消费将转移到电力行业用于发电;所以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峰值会略晚于整个能源行业。

根据现有需求水平,和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达到80%左右的设定来分析,2025年前,电力行业将达到碳排放峰值。在这之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会快速下降,预计2030年、2050年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的下降幅度将分别超过25%和80%。 四、电网是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的优化配置平台,要以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确保能源电力供应安全。

中国的常规能源分布不均衡,但实际上,从资源的丰富度来讲,可再生能源也存在不均衡。这样的能源格局,不仅需要我们在更大范围去优化配置,还需要更远距离的能量输送。

我们采用一个指标叫能源距,即能源跨地区输送的量,与它输送距离的乘积,称为能源距。

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能源的能源距,占整个能源距比重达到90%,届时跨区输送的能源绝大多数将是可再生能源。

这也对电力系统的高可靠性、高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未来的电网,必须具备故障“弹性可愈”、资源“灵活可调”、潮流“柔性可控”三大能力。 五、电力用户将进入以“互动化”、“智慧化”和“泛在化”为特征的“电气化2.0”时代。

电气2.0时代,我们会增加一些用电技术需求,也会增加一些现代化信息技术。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的参与精神和分享精神,也会拓展到能源电力行业中。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我们的用电会随用户的行为模式进入2.0时代。并与电力系统进行更多的互动,产生更多的诉求,实现绿色发展理念。

供气、供热、供电、交通以及电力等多系统的耦合,会成为一个更综合的体系。丹麦燃煤供热机组之所以能实现10%-100%的灵活性呢,就是因为把电力的供应与热能供应紧密结合,这也将成为我们未来用电系统的特征。 六、新一轮能源电力转型呈现“技术驱动”特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成为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供应系统。可再生能源无处不在,永不枯竭,但这个资源能不能方便、高效、低廉利用?必须有技术才能实现。这一次能源转型的最大特征是技术依赖。

化石能源在助力能源转型中还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化石能源要实现清洁高效发展,也需要技术的依托,没有技术创新提升,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无法实现的。

这个技术应该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提升、电力系统高效运行等方面,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

大电网及其运行控制技术,是确保未来能源电力供应安全可靠水平的重要支撑。大容量、高能力、跨区域的输电技术――如特高压,将分布式能源更好地集成外送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大电网安全运行控制技术,都是提高电力服务的重要手段。 七、电力系统的成员构成、角色定位及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将大幅增加;气象条件与电力系统的耦合更为密切,成为影响系统运行管理的新要素。

影响电力行业运行管理很重要的新元素将是天气,气象条件与电力系统的耦合更为密切,成为影响未来电力系统运行的新要素,这个也是我们在下一步技术突破和系统运行高度关注的方面。

电力系统成员数量会呈指数的增加,在中国,煤电单个机组装机60万千瓦已经不算大了,现在建设都是100万千瓦。我国核电装机容量也是上百万千瓦,大中型水电装机规模也较大,这些都是大块头的发电主体。

未来如果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格局,尤其是以分布式电源规模化发展为契机,那么,能够以发电商命名的能源角色将是成千上万个主体;在这样一个格局下,需要有一个新的、共生、共赢、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

现在整个电力系统各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定位。未来怎么进化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每个利益相关方都需要大幅增加。 八、市场化建设是中国电力转型的“催化剂”,需加快建立形成适应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电力市场体系。

为什么欧洲的风能、太阳能可以协调运转,因为他们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欧洲电力市场。中国正处于电力市场化建设的初期,我们有很多的欠账,现行电力市场的格局并不清晰。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调用,不仅对已有一定市场化基础的国外同行带来冲击,也对我国电力市场带来新挑战。

国外的电力市场建设是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灵活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确保可再生能源能够更好地融入。我国虽处于市场化初期,但这些因素也应该提前考虑。

未来我国的煤电发展,将从电量供应主体转为容量供应主体。容量供应主体就是说我们在电力运行里,是需要煤电行业的。问题在于怎么在市场上体现它的价值,在电力市场的设计里,应该要有必要的辅助服务市场,或者专门的容量市场,让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这个市场里以自身优势去获取应得利益。 九、电力系统成本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趋势;近中期电力转型与电力系统成本上升重叠,远期人人将享受清洁电力红利。

近中期电力系统成本是呈上升趋势的,2015年-2030年,电力系统成本波动上升,2030年-2040年,系统成本缓慢上升,2040年-2050年,供电成本进入下降通道。

在2015年到2030年,电力供应力争实现尽可能的低成本,这个时期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在这一阶段,电力成本一定会上升,电力转型期与电力成本上升期是重叠的。2030年前,是我们能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这个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

2040年以后,因为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电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这个阶段,要做的是存量优化,我们肩上的任务会轻很多,进入一个享受可再生能源红利的阶段。 十、迈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一轮全球能源转型将改变国际能源合作及治理架构;我国电力转型实践将助力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

未来的国际能源合作,一定会切换到技术分享和电力供应安全这些方面。而且这个应该要纳入全球能源治理架构。现行全球能源治理架构主要是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可获得性为主体。下一步,在国际能源治理结构方面,应该会有所变化。

能源转型趋势范文3

>>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河北省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 提升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测定与分析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酒精制造业发展趋势研究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测评与实证研究 河北省制造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动态综合评价 河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探讨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前景预测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河北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思考 构建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研究 浅析协同发展大环境下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机遇 青海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世界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对我省的启示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年钢铁行业

运行情况[E/B]..

[7]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

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全球风能理事会.2014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

[8] 河北装备制造业“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

[E/B]..

[9] 中国制造2025[E/B].http:///zhengce/

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能源转型趋势范文4

首先,整体经济从依靠出口拉动转变为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其次,产业的优化与升级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传统的过剩产能需要调整,传统的产业需要进一步推动技术革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培育,节能减排、可替代能源、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都可能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擎。再者,区域的协调发展再度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相继出台的区域振兴规划反映了宏观政策的这一取向。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我们看到的则是区域板块、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的相继登场和估值中枢的不断抬升。

经济转型带给资本市场的不仅仅是一个投资话题。目前,代表传统周期性行业的大盘股和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小盘股的估值差异达到历史高点。随着A股市场的调整,投资者又该如何看待这条投资主线呢?经济转型之年更应着眼长远,把目光转向3—5年后的中国。那时,我国将经历怎样的剧变?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要素价格,进而影响上市公司利润,并传导到市场估值?

首先,老龄化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的“人口红利”在2015年左右消失。这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抬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产业将走向衰退.而医疗保健、技术密集型产业、自动化/半自动化产业将逐步兴起。

其次,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项挑战。为实现我国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的目标,发展节能照明、智能电网、建筑新材料、废弃物处理等产业,将是今后产业政策的重点之一。

第三,资源瓶颈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对资源瓶颈,发展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在内的新能源,推动煤电一体化建设,改变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实施资源税改革,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政策。

第四,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路网建设、特别是高铁的建设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能源转型趋势范文5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其中凭借优厚的资源优势,一批资源型城市迅速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动力。然而,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破坏之间的矛盾在资源型城市集中呈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且,这些城市的工业部门能耗水平非常高,加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总体较为落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高碳特征尤为凸显。本文提出,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协调。调整产业结构急需融资,碳金融的发展正好迎合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其能够发挥“碳货币”职能,通过碳金融服务将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汇聚于低碳经济领域。一方面解决融资缺口问题,另一方面也为资金投入提供方向标。因此,本文以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为例,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思路,探讨与政策相结合的碳交易市场以及碳金融手段。

二、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主要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不协调的问题:主导产业大都基于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大部分自然资源正处于衰竭的边缘;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基本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一旦基于资源的工业遭遇市场危机,资源枯竭、经济失调、环境恶化等问题将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带来致命打击。陕西省榆林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近几年凭借能源、原材料和重型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榆林能源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稳定压力加大等问题已经逐步显现。

1.产业结构问题榆林市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三大产业发展非常不均衡。另外,榆林目前保持着倾向第二产业的高能耗、高度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一旦资源枯竭,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必将停滞不前,从而阻碍整体的经济发展:1995年榆林GDP为45.97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为15.82亿元,占总产值的34.4%。到2008年,全市GDP首次超过1000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为793.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8.7%,而一产和三产仅占21.3%。

2.环境污染问题本文选取榆林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代表性环境指标,依据榆林市1989-2008年GDP与环境指标统计数据,选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几种常见函数模型,利用Eviews5.0对所选环境指标进行回归模拟,根据归拟合系数和t选取三次多项式曲线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废气排放量与GDP的计量模型,以此得出:榆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完全符合一般的“倒U”型曲线特征,而具有“倒U型”曲线左半部的特征。可以预见,榆林资源导向型工业发展模式会一直持续高碳排放量的趋势,并将环境长期置于高度污染阶段。想要改变现状需要调整榆林的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碳排放量、降低污染,使EKC曲线越过拐点。

三、发展碳金融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

结合以上分析,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榆林实现转型需要加长工业链形成综合的现代煤化工体系和石油生产基地;转变产业结构,引入低耗能行业,减小对资源依赖的同时持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和引入低碳、低耗能行业,引入市场机制。我国对碳金融业务才刚起步,业务内容主要基于清洁发展机制我国碳金融业务较单一,业务规模也较小。但是,其发展雏形可以慢慢引入到急需改革和转型的资源型城市中。发展基于产业链过程中的碳金融。从产业链角度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榆林实现转型的根本和关键。在不放弃主要发展产业的前提下,必须将循环经济模式引入榆林。国外的经验表明,延长煤炭加工产业链,使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40%以上,原煤附加值就能增加十几倍。在相似的资源背景下,榆林可以综合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结合油、气的开发,生产出化工原料、塑料化纤等一系列产品,从而减少由于初级资源产品运出而产生的浪费。从产业链角度控制减排可以达到多管齐下的效果,但为减少碳排所需的资金也多。为了满足产业链上所有企业对碳金融的需求,银行可以开展基于产业链中的碳金融产品,向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融资和项目开发支持,使得碳金融服务从源头控制碳排放量。榆林还可以引入碳货币证券化及开发碳套利工具,是对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延伸。从石油、天然气勘探,传统的或可再生能源生产,能源交易或基础设施等都可以获得碳金融服务。由于碳排放来自生产环节的方方面面,减少碳排放量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达到减排目的。

能源转型趋势范文6

【关键词】经济模式 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

在世界这个大的经济舞台上,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面对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以及大的国际低碳背景,我国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发展中的一种必然性。在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传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经济模式对于低碳经济的适应与磨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应手段及技术措施。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以此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的前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地位,完善我国经济发展体制。

一、传统经济模式与低碳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是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依据和理论概括。传统经济是指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的高耗能、污染严重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存在很多弊病,因存在时间久远,所以日益发展的经济问题与环境能源问题的矛盾不断加深,经济模式的转型成为必然。

低碳经济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碳足印指个人或者一个系统日常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接近于或等于零。它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能源上低碳能源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在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因为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往往就会使得自身在环境保护上的意识有所忽略。当将环境保护,低碳行动提上日程的时候,就会很明显地发现,我们的经济发展发展会有所局限。此时,低碳发展将成为一种主流的经济发展。为此,逐渐强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故此,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在全国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发展低碳经济,这不仅是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更是加速经济转型发展之必须。低能耗、低碳强度”模式是最理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一直不是很乐观。一方面是技术手段仍以中低端为主,低碳上的能源替代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另一方面是融资机制匮乏。资金的有限度限制了产业的发展速度及相应的科技创新。产业之间也存在很多问题,产业竞争的无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技术产业的应用推广力不够等等因素,都限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低碳经济处于初级的入门阶段,国家和企业开始接受低碳的理论,并且打算应用于实践中,只是在实施的问题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实行过程受阻。而这些问题不是短期就能够解决的,所以我国低碳经济现状就是不断摸索、试着从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手段以及资金制度等方面开始变革,为低碳经济模式的真正实行做铺垫,低碳经济发展在此条件下将有顺利发展的可能性。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决定了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不适应性。现有能源结构所带来的资源能源问题与低碳经济不符合的现象等都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和企业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手段,才能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全局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消费观念转变等,促进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减少化石燃料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态势。

同时制定战略规划,开拓低碳经济发展新格局。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平台。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转变消费观念,推广低碳生活。开发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完善我国低碳发展体系。

四、结语

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才能缓慢前行。需要积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从各方面着手,为低碳发展的可能提供可行性的基础。即使我们的任务很艰巨,我国所要面临的情况比较严肃,但是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的持续进行低碳环境下的经济发展任务。低碳下的经济模式适合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在各行各业共同的努力下,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也能十分完善,并且能达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