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内容及功能
为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充分满足组织发展的需求,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需要明确系统的内容及功能,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组织机构管理。该部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及历史沿革情况进行记录,实现对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和调整。[1](2)岗位管理。该部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组织各岗位的名称、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任职资格、隶属关系进行记录,并自动生成《岗位说明书》,实现对岗位的设立、撤销和调整等等。同时,能够对组织各岗位的人数进行统计,与员工基础信息及其他信息对接,实现人员信息的快速查阅和统计。(3)员工基础信息管理。该部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员工的个人信息及社会经历进行记录和管理,其中包括了员工的姓名、年龄、民族、性别、籍贯、政治面貌、学历及相关专业、毕业院校、行政职务、任职时间、工作证号、身份证号码、个人标准照、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4)员工关系管理。对员工合同的签订时间、续签次数、到期时间及岗位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根据部门对合同明细信息进行查看。同时,可以对员工关系进行批量化的编辑处理,实现合同签订及续签提醒,对员工退休、离职等信息进行记录和查询。[2](5)薪酬管理。自动计算月工资,并生成工资条及工资报表,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对薪级工资进行自动升档,根据员工的岗位变动对岗位工资标准进行自动调整,将员工的工资变化记录到人事档案中。同时,该部分支持员工对个人薪酬福利变化及发放情况进行在线查询,对特定期间的个人薪酬进行汇总,以及在线薪酬申诉。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管理权限对不同范围员工的薪酬情况进行查询,按照需求生成统计报表。(6)绩效管理。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绩效考核管理评价方法,实现在线绩效打分、绩效结果查询及汇总功能。同时,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管理对接,能够自动对绩效工资进行计算,进而将其记录到人事档案。(7)培训管理。对人员培训需求进行在线调查及自动汇总,完成培训报名及人员统计。在人员培训结束之后,支持员工对培训效果进行在线评价。同时,可以对培训机构、培训地点、培训讲师、培训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对培训人次进行记录和查询,将培训记录记录到人事档案,自动生成培训报表。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步骤及基础保障
2.1建立高效的系统建设团队
作为组织的高层领导,需要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性,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发展的积极作用,合理增加资金投入,为系统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指导及明确的要求,及时对系统建设及运用过程的问题进行处理。同时,需要选拔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建立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系统建设团队,加强各个部门、各个人员的沟通,使其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完成系统建设的任务要求。
2.2完善系统功能设计,按计划开发建设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需要重视系统内容及功能的论证,加强与开发人员的沟通,借助模块设计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要求,进而为系统应用及维护提供良好基础。同时,作为系统开发的主体,开发人员要及时将项目进展汇报给高层领导及系统建设团队,及时对系统建设过程的问题进行处理,使项目进度得到保障。[3]
2.3做好数据转换,完成系统试运行
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功能完善、容量充足的数据库,对已有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对数据进行转换和保存。在进行数据转换的时候,管理人员要充分掌握系统的具体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对数据信息在不同模块能否快速转换和应用进行检验,使数据导入的准确性得到保障。同时,需要做好系统测试工作,对不同环境、不同用户的系统应用情况进行模拟,尤其要做好临界值的测试,并做好系统与不同浏览器的兼容性测试。
2.4加强系统运行维护,重视人员培训工作
首先,为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做好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利用不用方式及介质做好数据信息的备份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的计算公式及报表进行调整。其次,需要做好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系统运行维护人员的能力及素质,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进而及时对系统运行过程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管理应用,促进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建立高效的系统建设团队,完善系统功能设计、按计划开发建设,做好数据转换、完成系统试运行,加强系统运行维护、重视人员培训工作,从多方面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为组织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庞博.关于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思考[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0):258.
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科技革命 水资源管理 “3S”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i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3S"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high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hould be made to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so as to realize the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improve the.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科技革命 水资源管理 “3S”技术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3S"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213.4,P2 文献标识码:A
1 科技革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利工作的关系
近现代以来,科技界共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又称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1] 。
科学技术革命不仅使科学技术系统产生了深刻变革,更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生产管理已成为影响生产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管理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不再仅是利用自然力和生产物质财富的理论基础,更是有组织地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理论基础。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实现现代电子信息管理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更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2]。 经济目标就是要求维持自然资源的供应,实现经济的适度发展和效率;社会目标就是要求维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公平分配;环境目标就是要求维持适度的环境质量和环境服务,增强环境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能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当前,水的问题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急待解决。水利工作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坚决依托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方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3]。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科学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第三次技术飞跃的代表,“3S”技术、信息技术、测控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仿真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与传统技术手段相比,“新生代”技术以数字化手段为核心,并以此为渠道将数据与应用模型相结合;数据量巨大,通常被称之为海量数据,其存贮、管理、传输都有异于传统的技术和方法,通常意义的数据库已不足以管理这些数据;数据资料的存储和处理环境趋向网络化,为分布式数据库的建立和交互操作系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仿真技术甚至可以在网络系统中重现和模拟真实的世界[4]。水利行业内部,由于这些新技术的广泛使用,诞生了如“数字地球”“数字水利”“数字流域”等新名词。新技术的应用为水利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水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共享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2 “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水利”涉及的技术专业非常宽泛,其中的主要技术有“3S”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集成和互操作技术等。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简称),是数字水利的支撑技术[5]。
2.1 地球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GIS是针对水利信息应用的各个方面,可以根据水利信息的地理坐标进行管理、评价、分析、结果输出等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动态模拟、统计分析、预测预报,分析具有各种时空要素的水利信息的现代化工具,是数字水利的技术基础。GIS的处理对象为空间实体。水利信息固定的实体如河道、湖泊、水库、枢纽工程、抽水泵站、开采井等和非固定的实体,如水位、降水量、蒸发量、调水量等,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空间属性,与GIS空间实体的点、线、面属性具有一致性。GIS提供的图形能力与水利信息图形上表现的数据是一致的,而且GIS完全能表现水利的各个方面[6]。在实践中, GIS不仅是进行资源普查、区域开发规划、国土管理规划、环境资源调查的基础,也是区域决策与现代化管理的有力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对空间数据除管理、检索外,还可进行各种运算和分析。输出形式主要是图形(各种专题图等),也可以是传统的表格、文字、数据。通过GIS可完成影像的处理、解译,实现数据的集成分析及应用等,为高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利用GIS可以建立图形属性库,对遥感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利、快捷的决策依据。GIS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了坚实的应用平台[7]。
2.2 遥感技术(RS)的应用及发展
遥感技术(RS)作为数字水利的重要技术,可以完成许多重要数据的测绘。
①根据红外波段的水体辐射率明显低于其他地物,选用一个合适的红外波段,定出其水体的阀值,高于该值,即为非水体,利用此原理,即可测量出河道、湖泊的水位值,还可以利用卫星资料绿、红和红外波段的综合信息来求取绿色系数和红色系数,拟合生成水体面积。
②利用不同时间段的两幅或多幅卫星图像进行假彩色合成,不仅可以分析时间段内的洪水淹没的范围,还能反映洪水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便决策部门采取措施,做出正确的决策,依据洪水泛滥时的卫星图像,可以绘制洪水淹没范围,估算洪水造成的损失、
③通过遥感技术实时获取洪水情况,输出地图、图表。
④由于遥感技术能对下垫面进行详细分析,并可进行逐项成因分析,直接利用卫星图像上获取的信息作为参数来编制洪水预报方案,通过卫星或航天传感器系统的联合应用,确定出地物覆盖分布,并与土壤、坡度等资料一起转化成数字化格式存入GIS系统。
⑤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干旱及土壤含水量实时监测,以及防洪工程检查、河道清障等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水资源水环境调查系统,应用遥感资料进行下垫面属性分类,计算其分类面积,选取经验参数及入渗系数。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计算出多年平均地表径流、入渗补给量。两者之和扣去重复计算的基流量即为多年平均水量,对国内某些流域进行估算的相对误差小于7%,尤其适用于无水文资料地区。
此外,根据遥感资料提供的积雪分布(三维)、积雪量、雪面湿度,用融雪径流流域模型估算融雪水资源和流域出流过程。如有精度较高的数字高程模型,对湖泊面积及容量调查也有较高精度。目前已可以对混浊度、PH值、含盐度、BOD和COD等要素做定量监测,对污染带的位置作定性监测。
遥感技术在近十几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基于遥感核心技术的衍生技术逐渐被开发并付诸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激光雷达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在“数字流域”中,需要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来收集原始资料。目前,数据采集的主要方式还是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方式,20世纪80年代末,以激光雷达测量技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多等级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获取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LIDAR能够快速获取高分辨率DEM以及地面物体的三维坐标,进而获取地表物体的垂直结构状态,地物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大大增强,为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地球空间信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使人们从传统的人工单点数据获取转变为连续自动数据获取,提高了观测的速度和精度,使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激光雷达技术的使用为“数字流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来源,在“数字流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8]。
2.3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GPS是一种可以定时与测距空间交汇的导航系统,具有测量和民航功能,通过接收卫星信息结出(记录)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三维坐标及载体的运行速度,同时它还可给出准确的时间信息,具有记录地物属性的功能。它和传统监测不同的是,操作十分简单方便,只需一人携带仪器经过该地点即可,可大大提高测量的速度。GPS测量相对独立,任何一点的测量均是依靠卫星信息定位的,和前后测点无关,因而没有地面通视的要求,也没有误差积累的影响,可以用来测量小范围的水土保持设施或水土流失现象发生位置、几何特征等,还可监测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以及退耕还林的具体面积及分布[9]。 此外,GPS在江河、湖泊、水库的水下地形测量、堤防险工险段监测、抛石护岸监测、大堤安全监测、泥石流滑坡预警监测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1996年和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的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长江险工险段监测,长江水道地形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域监测及长江堤防安全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3S”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
虽然GIS、 RS、GPS技术各有各的发展和需求,但是地理信息是一种信息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任意一个系统都是侧重于信息流的一个方面,而不能满足准确地、全面地描述地理信息流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它们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强大的信息采集方式。“3S”集成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3S集成是指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这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灌区信息化系统即是“3S”集成的实践成果之一。它利用微波扩频无线网络、WebGIS、数据存贮等“3S”集成技术,提高灌区信息化水平,为灌区信息化进程提供技术手段。它主要包括数据、图像、语音三网合一的微波扩频通信技术,多线程调度技术及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在灌区信息化系统中,信息的采集源头涉及气象、水文、水利、工程、灾害等多种信源,在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情数据库系统建立实时的交互,数据的有效传输必须确保网络通讯的畅通,实时监视每个系统、网络的活动状态,并建立事件的处理机制[10]。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灌溉过程仿真系统、防汛调度仿真系统、GIS查询等系统中需要应用灌区各类基础和专题电子地图来完成,所以在灌区综合数据库设计时就需要采取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将灌区水情数据、工情信息与地理空间点、线、面相结合,通过该技术,就可建立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灌区空间数据库。中心的、连接渠首枢纽、测控站、管理站、局属单位的点对多点宽带无线网络系统,实现全灌区的网络一体化,实现各远端站点数据、图像、语音及测控信息实时、高速的传输,满足了大型灌区建设方便实施及综合多样的数据传输需求,是大型灌区通信网建设的首选方案。在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通过多线程调度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采集和控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高水资源的综合调度能力,优化调度模式,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在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通过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可以建成一个以管理局信息中心为在综合数据库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对各类实时数据、基础数据、历史数据的进行数据提取、业务分析,并结合水利模型可以实现各类用水仿真、灌溉仿真、防汛仿真等功能,为领导提供综合决策和指导。
4.其他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数字地球中开发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存储与管理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成品技术、知识挖掘等多种高新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又为水文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数字技术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开发研制,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与水有关的国家尺度上的数字信息产品。其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是数字流域构建技术,包括数字信息获取技术、处理技术、信息存储与管理技术等;二是水信息同化挖掘技术,这是介于数字流域技术平台和数字成品技术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其中数字模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通过遥感遥测技术所获取的信息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提供了最佳平台和技术准备,当雷达、卫星测雨技术进入实用阶段时,雷达或卫星捕获的高分辨率实时雨量信息可以与数字模型进行最佳联接,实现降雨输入与模型之间的完整结合,提高模型的预报精度和预见期,将观测点信息拓展和同化至流域面上的信息需要由数字模型来实现;三是数字成品技术,这一技术是基于数字流域、运用数字模型开发的最终产品,为国家宏观可持续发展决策和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服务。
参考文献
孙相文,张建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10:53-57.
索丽生.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治水新思路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J].水利水电技术,2005,36(1):4-8.
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3
【关键词】信息处理;GIS;国土资源管理;应用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增速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国土资源管理系统迫切需要具备海量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地理信息系统发挥其重要作用。
1 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利用运行速度极高,并具有很高精确度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处理信息。信息处理大致经历了手工处理、机械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处理时期三个历史时期。
1.1 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 信息处理技术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的管理和利用,都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完成的。在信息系统中信息处理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储存和维护的功能体现在以下阶段:
1.2.1 人工管理阶段
数据信息不能长期保存在计算机中,没有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管理,造成大量信息冗余,且不能共享。
1.2.2 文件系统阶段
数据信息可以以文件形式长期保存于计算机中,信息管理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提供了对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操作接口,文件和应用程序可以互相调用,数据可以共享。数据信息仍然是面向应用的,而文件之间彼此孤立,不能反映数据之间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大量信息冗余和不一致性。
1.2.3 数据库系统阶段
采用一定的数据模型来组织信息,数据信息不再面向应用而是面向系统、面向对象,应用程序独立于数据且实现其独立性,信息的冗余度明显减少,也减少了数据的不一致性,同时为用户的数据操作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其共享功能也缩小了数据库和应用程序间的差距,降低了应用程序的开发费用,同时也减少了系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2 GIS
2.1 GIS简述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现已发展成为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也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快速、准确、综合地对复杂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地动态分析。它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是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是经过地理编码的,地理位置及与位置有关的地物属性信息成为信息检索的重要部分。
2.1.1 GIS的组成和发展方向
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系统操作人员4 个部分组成。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IS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GIS系统正朝着专业或大型化、社会化方向不断发展着,简言之就是开放数据、简化操作、面向服务,通过网络实现从数据乃至系统之间的完全共享和互动。
2.1.2 GIS软件
GIS 软件都具备以下主要功能:矢量栅格叠加,几何图形操作,空间分析,坡度坡向,等高线生成,菜单操作,多窗口操作,用户设定,联机帮助等。
目前占有国内外主要市场的GIS系统软件有ESRI公司的ArcGIS、MapInfo公司的MapInfo、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MapGIS、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SuperMap等。
最初GIS 软件操作和使用也并不方便,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仍然是以制图为核心,只是具备一些简单空间查询定位和面积量算功能。后期GIS 软件模式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变得更加灵活,能很好地与业务系统集成整合在一起,在服务端能很好地与通用关系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等网络技术集成,把国土资源信息以地图形式通过WEB方式进行浏览查询,让GIS真正融入到辅助国土资源的管理及决策过程中。
2.2 GIS的信息处理功能
数据转换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信息处理功能,它提供了一种与其他软件进行数据转换的接口,尤其解决了矢量与栅格数据间的变换及投影变换,从而增强GIS的空间数据获取能力。
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信息处理功能,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计算机系统 的主要区别所在。GIS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查询和检索功能,即从空间位置检索空间物体,以及满足一定属性条件的空间对象。
此外,GIS的信息处理功能还包括图形与属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显示和输出等。
3 GIS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
国土资源是指在国家管辖范围内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它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国土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建设。因此,对信息量大、类型复杂的国土资源信息数据,进行准确的现状调查和实时的动态遥感监察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GIS的主要功能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和图件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管理工作转移到数据的空间分析、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库建设及其它决策功能,实施了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利用、数据量算汇总与空间分析以及动态监测工作。在国务院1984年正式布置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和2007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摸清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家底,为全国土地利用规划、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4 结束语
当前,以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经济引领在前,加强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掌握新形势下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是国土资源部的目标任务之一,是制定土地管理工作中长期利用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GIS在土地管理领域的不断拓展,正在成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技术支持。而熟练掌握GIS的功能为土地部门服务,同时改善土地工作的现状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未来,GIS不仅成为土地管理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而且将与GPS、D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先进技术一起促使自动化土地管理(ALM)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星明著.全通用管理信息处理系统设计理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光,季晓燕.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及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
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4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分析
1.信息化拓展了档案资源的开发范围。
传统的档案资源管理由于受到信息传送技术的限制,企业档案资源开发的对象主要针对企业已经拥有的资源或者小范围内的资源。但是,如果在档案资源管理中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帮助企业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可开展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或提供服务。
2.信息化使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化。
信息化技术不但可以增加数据存储的容量和可靠性,而且可以使档案资源管理更加系统化。一套好的信息化系统能够包含全部档案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所有信息,覆盖现代档案资源管理的所有范畴,它还可以与财务、生产等系统高度地集成在一起,保证了数据的统一。
3.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精细化。
在档案资源中引入信息化技术,能够满足企业日益严格的精细化管理要求。把各类档案资源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保存起来,可以随时查询。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从“服务性质”转为“战略性质”,这对企业的发展以及档案资源管理行业本身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企业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相对中小型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档案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要求更为紧迫,意义更为重大。但大部分企业把注意力和资金投入在与生产紧密相关的模块上。看似与生产不直接关联的档案资源管理模块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馆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档案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如燕化公司2009年专业化重组期间,专门成立了档案管理中心,完成了《数字化档案馆整体规划》、《数字化档案馆实施方案》,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信息化建设是档案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在项目负责制的大背景下,所有资源围绕项目而配置,作为原生信息资源——科研项目档案要真正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就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改进现有服务方式,紧紧围绕项目需要开展方方面面的工作,特别是信息化工作。项目档案信息化水平过低,将直接导致档案收集、整理与编目、加工利用、库房管理及鉴定与销毁等档案业务工作环节在信息化大潮面前举步维艰。因此,只有全面建立包括所有档案业务环节的档案信息全文管理系统,真正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才是信息时代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3.企业档案资源体系有待进行系统梳理。
当前,企业迫切需要系统化梳理档案资源管理体系,要在研究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企业的所有档案资源业务,以平稳地实现管理在软件中的落地。如大多数石化企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比较长,时间跨度大。一般而言,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甚至更长,而科研项目原始记录将伴随着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产生;科研原始记录产生主体多而且分散。不少项目是由若干人组成项目组,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同一个项目的研究,零星地产生各种原始记录。科研原始记录产生的分散性特点,客观上导致了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和完整系统归档的重重困难。另外,有的科研人员档案意识不强,不了解科研原始记录作为科研项目档案的组成部分,最终应归档保存;他们片面地认为:原始记录是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心血,自存自用最方便也最安全,因此理应由自己保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原始记录归档工作的难度。
4.电子文件的收集需要加强。
在当前办公自动化及科研手段自动化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不论是办公文件、科研原始记录还是生产经营原始记录,都将更多地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出现。因为没有针对原文管理的档案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比较吃力;如果仅仅是仿照手工管理模式开展电子文件的收集,很难保证其原始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及若干年后的可读性,后续管理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以燕山分公司研究院为例,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并真正实现项目档案信息化,应在未来几年着力建设一个档案信息资源丰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形成涵盖研究院所有重要生产、研究领域的规范化的信息应用系统。在文件的采集方面,其子系统应包括:在各业务部门独立的管理系统中、在ERP和OA系统中嵌入的电子文件归档模块;在科研项目组现代化科学研究的操作系统中嵌入的电子文件归档模块等等。业务部门办文结束、项目组科学研究工作结束后,只需按系统操作规程点击归档模块,就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实时归档。在管理制度上,可以明确规定:电子文件归档保存是业务部门办文结束或技术人员科研工作结束的惟一标志。唯有如此,才能给研究院所有的信息流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终点,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档一体化。该系统应具有完善的档案信息网络采集、实时处理、及时反馈功能,并实现科技档案信息按使用者权限在网上实时共享。
5.档案加工和利用效率亟需提高。
传统纸质档案材料初级加工过程中,容易损毁甚至有可能造成其文献价值的破坏;而纸质档案的高级加工——编研周期一般比较长。至于传统纸质档案查找,由于档案材料形成时间跨度长,种类繁杂,要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材料中寻找所需的档案信息,仅靠人工检索和调阅,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利用者的需求,很难适应时展。
三、档案信息化需要主动出击,进行文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充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信息服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机遇,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够让档案馆永葆活力。目前,档案馆对文件的形成、格式是否符合档案归档提出的新要求正是主动行为的一个表现。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科技档案的整理和编研周期迅速缩短。通过整理和编研,可以使科技档案信息内容进一步系统化和优化,信息密度和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以及时、准确地为经济技术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在提供利用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快捷地满足利用者对科技档案信息的需求。研究院未来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包括在局域网上建立的用户介面友好的查询子系统。对于燕山分公司研究院外部用户,可引导其按权限浏览本站点信息,并为用户方便地索取档案信息提供技术保证,以期扩大社会影响并提高知名度。对于研究院内部用户,根据用户权限,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局域网传输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必要、及时、可靠、大量的基础性原生科技信息。满足各部门日常工作自动化过程的信息需求,为各部门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条件,充分实现档案信息共享,并为整个研究院的信息化工作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传统纸质档案占用空间相对较大,因此用于扩展档案库房空间和购买档案装具的投资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断增大。而且珍贵的纸质历史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利用次数的不断增加,会出现破损现象。因此,对档案的存储条件和利用方式会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档案馆应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珍贵历史档案只能以复印件形式利用等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节约人、财、物力,以及对馆藏历史档案的保护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无论从应对外部变化还是推动内部管理,企业对档案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提高档案资源管理和开发水平,就必须重视并大力推进档案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机制,企业才能从容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信息技术概论.九州出版社,2004.
[2] 袁宝华.国家企业信息化系列——企业信息化工程师技术水平认证培训教材.华夏出版社,2001.
[3]斯科特·卡特利普著,明安香译.档案资源管理.华夏出版社,2001.
[4] 李兴由.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 汪明星.现代生产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6] 邓荣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信息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 金锡万.管理创新与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5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 韩滨蔚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刘晓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和应对机制探讨[J].科技传播,2010(Z1):1-3.
[2]王婉.基于知识供应链理论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15-17.
[3]热克比•依米提.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7-58.
[4]吴宇.科研教育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8-13.
[5]丁群,蔡松江,陈燕翔,等.现代动态网站开发与技术浅析[J].价值工程,2014(32):249-250.
[6]庞恩旭.复合图书馆文献采访与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整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00-104.
[7]杨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4):602-605.
[8]肖红.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31):234-235.
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资源管理 首席信息官
一、现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进行管理的总称。在网络技术和通信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有了新的含义,现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在企业范围内,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研究信息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被开发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来科学的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协调活动。
二、信息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服务的,是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支柱,维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科学整合与综合管理,可以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融入国际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信息技术落后。信息硬件设备的占有和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直接联系,信息硬件设备只有与业务软件系统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但现实中硬件和软件投资比例并不协调,以数据库系统为例,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统一共享的中央数据库,各个部门自成体系,数据库资源建设严重与数据资源不足并存,缺乏友好的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环境,信息价值的转换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2.信息技术人员匮乏。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更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机构和信息主管。信息技术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企业不但要建设一批兼具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人才队伍,而且应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使人员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紧随信息技术的进步。
3.管理模式层次较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理诺兰曾提出过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即“诺兰模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在这个模型中还处于集成阶段和数据管理阶段,即信息时代信息系统的初级阶段。企业的信息资源系统往往不能有效地整合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出现各自为政,相互独立,互不兼容的现象,大大削弱了前期投入的效力。这样的低层次模式势必造成重复建设,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4.相关法制不健全。为确保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完善,还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从业资格审核、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市场运行规则、行业道德标准等,都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予以规范,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咨询市场的无序竞争,使企业缺乏整体上的团队性和合作性。
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
1.优化信息环境,鼓励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及创新。一方面,政府应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方面优化外部环境,发挥引导、协调、带动的作用,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南优化信息环境,鼓励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遵循“高效益、低风险”的原则,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2.加强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中小企业首先要培养“知识管理”型的信息管理人才。首先,企业应积蓄自身的人力资源,通过对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要通过多个途径培养人才,如根据信息管理前沿领域的发展对现有人员进行在职轮流培训;为企业信息人员参加对外交流创造条件;与高校、科研部门定期举办讲座;从高校吸收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通过实践选拔优秀的信息管理人才。
3.提高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效率。在企业的信息流中,要以产品为核心,以计划为依据,调整产销关系,提供物资需求,保证市场销售的动态信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一方面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向外界提供本企业的公有信息,以增加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4.完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信息结构,突出首席信息官的职能。我国中小企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型企业向信息型企业转变的过程。首席信息官(CIO)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信息技能,保证企业的信息结构与企业的战略相协调,还要具备规划、协调、集成政策与战略的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用于承担风险,对环境有敏感性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信息竞争力。CIO的职能是:
(1)全面负责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开发与利用,建立完整的情报资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
(2)负责开发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
(3)负责本企业最高决策者和信息技术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4)参与企业长期规划和总目标的决策。
5.增强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措施。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是其无形资产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威胁企业信息资源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如自然环境的不可抗因素、软件和硬件系统因素、人为及管理因素、物理及电磁因素等。安全措施的构建是保证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正常运行的基础。
五、结束语
本文初步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及现状,并对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在信息化环境下应当采取的战略性措施,目的是让企业管理者和政府有关部门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妥善处理信息化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洪烈:《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分析》.经济问题探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