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开发

能源开发范文1

关键词:能源开发利用现状;环境污染与保护;能源的有效利用

一、能源开发利用

1.1 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石油占23.45%,天然气仅占3%。从能源资源条件分析,我国目前面向外需的产业结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我国的土地、环境、资源的高度消耗和破坏为代价,其中包括大量以矿产资源和高能耗为基础的产品、甚至是能源资源的直接出口,这种发展片面追求直接经营者短期利益,忽视了全社会的利益和长远利益。

1.2 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趋势

一切能量来自能源,人类离不开能源。能源是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主要基础。能源科学与技术,能源利用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我国未来发展还需消费大量能源,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我国加大力度调整能源结构,从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现状积极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转型。

二、 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但却持续释放着巨大的外部性影响,资源赋存的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总体上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

2.1 生态系统的破坏

2.1.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滥砍滥伐森林、挖树根等,使地表,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一些基本建设也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

2.1.2土地荒漠化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2.2 大气污染

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发展,当它对大气产生的影响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普遍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氮氧化物污染呈增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华南、西南、华东多个酸雨区。

2.3 水体污染

中国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能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

3.1提高环保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必须严格环境管理,所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经济开发建设,都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坚持防治污染设施和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e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逐步淘汰落后设备;严格禁止能源消耗大、原材料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型产品,关闭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厂。

3.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

全国约有60万台工业锅炉,年耗煤约4亿t,锅炉平均热效率仅60%左右,容量小、效率低、污染大、煤耗高。国外单台工业锅炉容量一般为30~130t/h,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除尘及水处理设备好,因而热效率高,大气污染大为减轻。我国应采取热电联供、集中供热或分片供热系统以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不仅有利于降低煤耗,也有利于改善环境。

3.3 采用洁净煤技术,加强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

3.3.1 煤炭燃烧净化技术

燃烧前除去或减少原煤中所含的灰分、矸石、硫等杂质。 高硫煤成型时可加入适量的固硫剂,大大减少SO2排放。

研制新型燃烧器如低NO可减少NOx生成。流化床燃烧可少SO2排放,且燃烧温度较低,大大减少NOx生成量;采用湿式或干式脱硫工艺,效率可达90%。烟气通过催化剂,在300~400℃下加入氨可脱除NOx50%~80%。在大型电站中应采用静电除尘,除尘效率可达99%。

3.3.2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

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增加后备储量,保持石油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同时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世界上目前广泛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3种化石燃料中,以天然气燃烧排放CO2最少,推广天然气的利用,可减少温室效应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石油并非清洁能源,但在交通运输、农业、工业炉窑、化工及航空工业中还必须用石油作为原料或燃料,因此既要增加产量又要节约用油,提高利用效率。

3.4 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认识不断深化。未来要积极促进和扶持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的发电试点和研究工作;氢能的开发利用。氢能既能代替石油燃料方便使用又没有污染,还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热机转化为动力;煤层气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每m3煤层气发热量为35.5MJ,1000m3煤层气相当于1t石油,是一种优质洁净的新能源。

结语

能源和环境都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但是所有的开发和利用活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考虑,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相协调。应该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节能,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劲松.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姚岩峰.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市场透视.中国市场》第22期.2010.

[3]岑可法. 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进展《动力工程》1997-5-17 。

能源开发范文2

关键词:农村 可再生能源 开发意义 作用

要解决我国当前能源潜在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善能源结构,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用清洁的能源逐步替代高含碳量的煤矿燃料能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实现能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

1.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连续再生、永续利用的一次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应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可再生能源是生物质能。国际上将可再生能源划分为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和新的可再生能源。传统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大水电和直接燃烧的生物质能,新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主要指现代技术利用的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固体废弃物(沼气、秸秆发电、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气发电,生物质密致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地热能、海洋能等。本文中的可再生能源均指的是新的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是清洁的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基本不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可以循环使用、资源分布广泛、储量巨大、种类多、开发利用可就近、分散等特点。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能量密度低,因此它需求较高的开发利用技术。

2.农村应重点发展沼气

2.1沼气是适合农村资源环境的清洁环保能源

沼气是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沼气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只要有太阳和生物的存在,就能不断的周而复始地来制取沼气。制取沼气不会产生污染,相反,传染疾病的病源——人畜粪便以及城镇有机废物,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沉淀作用,能杀灭病菌和寄生虫卵,有效防止疾病传染。沼气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人畜粪便、作物秸秆、植物的枯枝落叶、淤泥垃圾、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渣、废水等均可作为制取沼气的发酵原料,不需要特殊的生产条件,池温稳定在10℃以上就可产气。我县年平均气温较高,只要注意沼气池的越冬管理,一年四季均可产气。

2.2沼气工程可为生态农业、农村环境建设做贡献

沼气不仅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燃料,而且所产生的沼液、沼渣也有非常广泛的用途。沼气余渣的肥效是普通农家肥的三倍多,可有效地促进作物增产,提高产品质量;沼液可以用来施肥、养殖鱼虾、浸种。通过走“猪—沼—果”、“猪—沼—菜”等种养殖业生物链模式,可改善土壤长期使用化肥出现的板结情况,有机肥成分明显提高,农村水体污染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使农产品品质得以提升,可见沼气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将农户的生产、生活、种植、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和多级利用,改善农村环境,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沼气是技术发展成熟的可靠能源

经过20 多年的摸索,农村沼气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统一采用“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模式,全县各乡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程和标准,逐村调研,逐户设计,统一施工,做到建一口用一口,切实为改善农民生活和促进农业生产发挥实效。2.4沼气开发利用的效益体现目前我县每年产生数以万t的粪便,绝大部分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建设沼气工程,可以化废为宝,生产大量的优质燃气,代替燃烧秸秆,可大大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户建一口8m3的户用沼气池,可年产沼气600m3,可基本满足一家4-5人的生活用能需求,节约燃料和电费2000 元左右。

3.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能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3.1农村能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剧了环境污染

由于农村能源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致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目前,大部分乡村的能源消耗还是以煤炭、薪柴、秸秆为主,存在较为严重的能源浪费现象,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生产上因用能增加,加重对环境的危害; 一些地区,因过度放牧导致森林和植被破坏; 农村小煤矿的开采更是加重了环境污染; 生产用能增加了煤炭的消费,加大了二氧化碳排放; 生活用能因消费生物质能源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从而造成区域性的大气污染; 此外,一些地方过度消耗薪柴也使植被遭受破坏,加大“温室效应”;大量使用秸秆和畜禽粪等作燃料会使秸秆还田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造成土壤生态环境恶化。一些以消费商品能源( 煤、电、燃气) 为主的农村地区,虽然减少了秸秆和薪柴等的消费,但是却出现了在田头堆放与焚烧秸秆的现象,同样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2合理开发农村能源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3.2.1有利于保护林草植被,巩固生态环境建设

成果农村能源是低碳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既优化了能源结构,又提高了能源效率; 既得到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开发利用农村沼气将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为农村提供优质生活能源。一个户用沼气池所生产的沼气,每年平均可替代薪柴和秸秆1.5t 左右,相当于 0.23hm2林地的年生物蓄积量,同时还可减少 2t CO2的排放。全国 4000 万户沼气池,约相当于保护了933.33万 hm2林地,减少8000 万 tCO2的排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利用废弃的秸秆资源,通过热解气化技术使其转化为优质能源供农户使用,实现农村炊事燃气管道化,减少了秸秆焚烧,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在有条件的地方合理开发微水电,能有效解决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特别在大电网难以覆盖的偏远山村,发挥的作用更大。福安市一个叫坑源的小山村,蓄水建了一个微水电站,以此发电供应全村路灯和广播用电,昔日寂静的小山村,如今热闹又明亮。

3.2.2有利于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在农村发展沼气,通过“一池三改”( 建沼气池带动改圈、改厕、改厨) 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形成了“畜禽—沼—果( 茶、菜、鱼) ”的生态农业模式,猪进圈,粪入池,沼气到户,沼肥下地,厨房无炊烟,厕所无臭气,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大为好转。规模养殖场畜禽粪尿的有效利用,能减轻农村面源污染,阻断疫病传染源,实现养殖场畜禽粪污的“内循环,零排放”。同时,通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太阳能等,短期内即可低成本地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改善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2.3有利于改善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当前,我国化肥年施用量4000 多万 t,单位面积施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农药施用量近 130万t,不同程度地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 906.67 万 hm2。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不仅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沼液、沼渣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等,能改善微生态环境,促进土壤结构改良,通过施用沼肥,可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节省农业生产成本。一个 8m3的沼气池,年产沼肥 10-15t,可满足0.13-0.2hm2无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可减少20% 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沼液喷洒作物叶面,灭菌杀虫,秧苗肥壮,粮食增产 15%-20%,蔬菜增产 30%-40%。按沼气户年均增收节支 1450 元计算,全国年可增收节支 580 亿元。

3.2.4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农村能源能有效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如目前推广的"猪—沼—果( 菜、茶、鱼) "生态农业模式,就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沼气和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粪便利用方式和过量施用农药及化肥的农业增长方式,有效地节约水、肥、药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显著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4.农村能源合理利用途径和措施

农村能源开发和建设,必须树立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指导思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增长,农村能源消费量也随之增加,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合理利用和保护能源资源,不仅关系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农村能源的开发与建设,一定要以服务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基本出发点,把农村能源开发和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束起来,与农民致富和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和建设,应认真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和“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发展方针,首先把节约能源放在优先地位,积极发展薪炭林,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稳步发展沼气,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水电和小煤窑,搞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能源开发利用的试点示范。调整农村能源区域布局,建立合理的农村能源结构,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能源建设道路。农村能源开发和建设,应充分开发与综合利用当地的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节约使用商品能源,建立起相互协调的能源供应体系,增加农村地区能源的有效供给。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技术,提高优质能源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农村能源商品进程,有效利用商品能源。发展农村能源产业,完善服务体系。根据农村能源建设需要,制定农村能源产业规划,有计划地改建和扩建一批生产农村能源产品的骨干工厂,实行定点生产;抓好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举办农村能源新产品展销活动,加强信息交流,活跃购销市场。建立农村能源服务公司,扩大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制定农村能源政策,完善农村能源法律、法规。包括农村能源开发扶持政策,鼓励发展薪炭林政策,农村开发能源技术政策,农村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科技和资金投入政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

5.推进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必须立足长远,多策并举

5.1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农村新能源的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推广、接受、再推广过程,才能够使广大农民认识和接受新能源。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新能源的发展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不能因此产生消极和怀疑情绪。

5.2当前农村新能源推广

当前阶段农村新能源推广应首先着力于这些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农民群体。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就成为农村新能源长远发展的基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利用农村新能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可以使其更加注重能源使用质量,从而提高农民利用农村新能源的意愿。

5.3农村新能源利用要尽量采用劳动力节约型技术

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比较富裕的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比较高,如果农村新能源利用所耗费的劳动力数量比较大、劳动强度也较高,就会抑制那些最具有利用新能源能力和意愿的农民进入农村新能源领域。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妇女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农村新能源利用技术也应根据农村的这一发展趋势来进行技术推广。

5.4加强教育、宣传和培训

农村新能源不仅技术含量较高,还需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这对许多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来说,无形中就存在一个门槛,使得许多农民对新能源望而却步。因此,通过对广大农民进行农村新能源的教育、宣传和培训,可以提高农民利用新能源的自觉性。4.5加强农村新能源服务体系的建设当前,农村能源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业开发、社会化服务等方面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体系。乡级农村服务网点少之又少,一般以提供沼气技术的咨询和服务为主,服务范围窄,工作力度小。要发展农村新能源,必须加强农村新能源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新能源利用要与村庄整治相结合。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正在进行以“归村并点”为主要方式的村庄整治,村庄整治不仅可以为农村新能源的规模化利用提供条件,还可以通过新能源管网建设与村庄整治相结合,降低发展农村新能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吸引更多的农民利用新能源。

5.5全新看待生物能源的开发

把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一个尝试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与农村、农民之间形成更紧密的经济联合体。这不仅能有效解决生物质能资源分散性、易变质性与大工业生产集中性、连续性的矛盾,还能促进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要优先考虑农村能源的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实施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惠民工程,从农民需求入手,以提高传统生物质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农林剩余物能源利用为重点,着力加快省柴节煤炉灶的升级换代,大力普及沼气使用,积极开发秸秆气化、秸秆致密成型等小规模、分散性、直接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生物质能源产业。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加农村地区能源供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农民增收节支,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还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在农村推广现代科技,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不仅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程国栋.西北地区发展应借力可再生能源[J].电网与水力发电进展,2008,24(2).

[2]关海禄.水电———潜力巨大的绿色能源[J].广西电业,2005,69(12).

能源开发范文3

尊敬的顾副委员长、李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绿满神州的美好时节,我们非常荣幸地与各位领导、嘉宾相聚在北京*中心大酒店。刚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先生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下面,我就*的*港和新能源开况向各位领导和嘉宾作详细介绍。

一、已经通航并趁势加快建设的“*深水大港”——*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港位于*省*市*县海岸线外13公里,距长江入海口60海里,是长江口北翼最重要的深水海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现,到2008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港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上海组合港的重要一翼,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支撑,作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长江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港开发建设不仅战略意义巨大,而且投资商机无限。

(一)良好的港口条件,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奠定了基础

*港特点明显,有着诸多优势条件:

从自然条件来讲,*港的建港自然条件与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基本相近,都是淤泥质海岸,也同样是离岸式海港,港口的等级规模、岸线使用条件也是同等的。

从港口等级来讲,*港主航道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平均水深达长期稳定在-17米以上,不需疏浚就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稍加疏浚可具备30万吨级航道条件,是长三角北翼、也是整个*从连云港到长江口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可建10~3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理想港址。

从区域位置来讲,*港与上海洋山港同处长江入海口的两侧,与洋山港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上海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港“三靠”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是靠上海,已融入上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二是靠长江,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动;三靠市场,腹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从资源优势来讲,*港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临港工业土地资源丰富。*港规划建设两条通江运河和一个平原水库,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充沛的淡水资源。*港海域面积大,环保空间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港规划建设的lng电厂、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为*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教育基础雄厚,高考成绩连续15年保持*省第一,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近30所,每年可为地方提供技工万人以上。*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全国万人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也是*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来港兴业有着可靠的安全保障。总之,*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清晰的规划定位,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指明了方向

*港产业定位已经明确,根据国家交通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港区总体规划》和中咨公司的研究成果,*港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出江入海的大通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组合港。

在岸线利用规划上,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思路,规划建设两条航道、两个人工岛、两条岛陆通道、三条岸线。两条航道分别是蓝沙洋南航道和蓝沙洋北航道。两个人工岛:一是太阳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为主体;二是金牛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岸线总长度17.5公里。规划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其中10-20万吨级泊位8个,30万吨级泊位2个。

在临港产业规划上,重点发展以能源、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3+1”产业格局,力争用10至20年的时间,努力把*港打造成*沿海重要的冶金基地、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集疏运规划上,一是疏港铁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海洋铁路为新长铁路海安编组站至*港专线段,建成后北可接陇海线,南可经沪宁线、沪杭线、浙赣线进入中国铁路网。二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扬启高速公路经*港由沪崇苏通道接上海浦东。另一条是锡通高速由无锡经苏通大桥跨江连接*延伸至*港。三是内河航道:规划建设三级和五级两条航道各一条,直通长江。

在港城发展规划上,围绕“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全面加快以县城为主体,*港新城区(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和小*新城区为两翼的港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成50万人左右的新型中等海港城市。

(三)显著的开发成效,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乘*新一轮沿海开发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东风,以“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港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目前,*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扶持*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港区域环评获得省环保厅批准,12.6公里的陆岛跨海通道—黄海大桥、1.4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万吨级的重件码头、蓝沙洋南航道已基本建成,并于2008年10月28日实现初步通航。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三通一平”已配套到位,连接陆岛的管线桥工程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区道路工程已实现简易通车,综合商务大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连接县城的*大道已建成通车,*运河、海洋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快速推进。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储气罐基础已完工,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开工建设。新加坡金鹰投资的差别化纤维、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华能国际投资的能源基地、国司投资的煤电一体化等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加快落户之中。总的来说,*港开发建设正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港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四)众多的开发领域,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创造了机会

*港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可投资的推荐项目有四大类:第一类:基础工程项目。一是金牛岛整体开发工程。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建设规模初步拟定为一期10km2、二期15km2。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是30万吨原油码头。在太阳岛北侧拟建30万吨级泊位,南侧建设10万吨级泊位。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三是5万吨级成品油和液体化学品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6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

第二类:园区开发项目。一是*港散货物流园和液体物流园。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散货物流园和1.8平方公里液体物流园区。二是5-10平方公里产业园。采用“区中园”的形式进行产业园成片开发。

第三类: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冷能利用项目。主要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项目为周边的化工园区提供液氮、液氧等原料;利用港口码头物流及lng冷能发展低温粉碎废旧轮胎项目及相关产业;利用lng冷能建设大型冷冻、冷藏库,发展粮食、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以及下游加工产业。二是幕墙材料项目。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幕墙材料进出口仓储区、幕墙材料荒料保税区、幕墙国际石材园区、幕墙金属材料园区等。三是木材加工项目。项目集木材接卸、中转、仓储、加工、制品配送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四是石化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和原油储备基地,主要招商项目有年产30万吨的vcm项目、年产20万吨的醋酸乙烯项目、年产20万吨的eva项目、年产50万吨的苯乙烯项目等。

第四类:新城开发项目。主要项目有:港城五星酒店项目、商业街开发、旅游度假村及居住区项目等。

二、享有“绿色能源之都”美誉的江海*,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充足的风力、生物质、潮汐等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开发前景广阔,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华夏绿色能源第一县”。

(一)新能源开发规划

瞄准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我县编制了全县新能源产业规划,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秸秆发电产业、生物质燃料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太阳能发电示范产业、潮汐发电产业以及风能制氢、海水综合养殖和新能源观光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至2015年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46亿千瓦时,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县”;率先建成年产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物柴油项目,着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绿色能源之都”和具有示范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在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同时,重点对风电产业和风电产业园进行了详细规划。

在风电产业规划上,*沿海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将以大规模近海风电场开发为起点,构建一个包括风机制造、风力发电、与风电相关的制造产业在内的大风电产业体系。其中,潮间带风电场总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规划为2个区,总面积为940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中i区规划面积为2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ii区规划面积为69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

在风电产业园规划上,规划建设3000亩的风电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兆瓦级风机总装厂及配套设备制造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最终建设成为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成功落户投产,国电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北京华睿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已落户*,已建成投产的风力发电规模达25万千瓦,共装机150台套;在建风电场规模达17万千瓦,共装机114台套;*秸秆发电项目2006年动工建设,2008年6月正式通过验收,成功并网发电。强生集团引进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首条2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已于2008年3月转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创下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与产出比例、批量化生产投产时间四项中国第一。二期投入的两条单体33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于今年4月底正式投入生产,年内可形成9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预计三年之内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能力将进入世界前5强。

(三)新能源合作项目

目前,最适合在我县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风电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总装厂,实行风机设备就地配套,引进风机塔筒厂、风叶厂、电机及控制系统、总装厂及其他修配套服务等项目。二是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规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为250万千瓦;潮间带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三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兆瓦电站,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约5年。四是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项目的条件得天独厚,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2—3年。五是沼气电站项目。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是*的传统产业,可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三、素有富商亲商安商优良传统的魅力*,倾情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

*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的县份,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致力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倾情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港和*新能源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涉港项目,均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服务。

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社会贡献率特大的项目,我们将以个案方式给予更多的优惠。

另外,在*港经济开发区专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所有涉港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对外来项目的审批、建设实行全程式和保姆式的服务。

能源开发范文4

能源与资源的开局,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格局至关重要。在对全国国土空间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主体功能区规划》单独设置了第四篇能源与资源,从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总体要求出发,需要明确能源、主要矿产资源开局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框架。

按照有关部署,能源基地和矿产资源基地以及水功能区分布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之中,不属于独立的主体功能区,其布局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符合该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能源基地和矿产资源基地的建设布局,要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能源基地和矿产资源基地以及能源通道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三大战略格局”的约束。同时,要尽量减少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加工转化、尽可能依托现有城市作为后勤保障和资源加工基地,避免形成新的资源型城市或孤立的居民点。

2030年“五片一带”能源供应能力将占新增能力的85%

在较早时间里,BP集团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整体微增1.4%,是2001年以来的最小增幅。其中,约3/4的增长来自中国,其余1/4则主要来自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伴随全球经济的巨幅震荡,2008年全球能源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首次超越经合组织国家,且这一格局短期内不可逆转。这份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112.949亿吨油当量,比2007年的111.044亿吨油当量增长1.905亿吨油当量。其中中国增长1.397亿吨油当量,约占全球增量的3/4。2008年,中国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市场中所占比重为17.7%,居于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二。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持续上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的整体能源需求在2008年产生了大幅下滑。报告显示,2008年发达国家整体能源消费下降1.3%,美国能源需求更是下降了2.8%,这是该国自1982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定地域内,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间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包括从自然界能够直接取得或通过加工、转换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主要有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

对于未来中国能源的消耗情况,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分析称,如果按照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79亿吨标煤,而到2030年将达到186亿吨标煤,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7%。而在2009年,该数字为30.66亿吨标煤,即使如此,也一度被外媒引用而认为已超越美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国。如果按照周大地的数据,到203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比2009年增5倍。“即使按照每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计算,同时保持9%的增速,到2020年也需要70亿吨标煤。”

这与国家能源局的相关预测数据相去甚远,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江冰表示,按照中国国情和“十二五”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测算,201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可控制在40亿~42亿吨标准煤,2030年总量可能接近或超过70亿吨标准煤。“如果强化节能措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5年有可能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以内。”

即使如此,对于70亿吨标准煤的节点,双方都表示出了其后果的严重性,江冰认为,2030年化石能源仍将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如果中国一次能源消费超过70亿吨标准煤,对中国、对世界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针对这种严峻的形势,《规划》明确,我国将重点在能源资源富集的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西南、东北和新疆等地区建设能源基地,在能源消费负荷中心建设核电基地,形成以“五片一带”为主体,以点状分布的新能源基地为补充的能源开局框架。

山西发展规划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积极发展坑口电站,加快煤层气开发,继续发挥保障全国能源安全的功能。除满足本地区能源需要外,应主要保障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陇海、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等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能源需求。

鄂尔多斯盆地发展规划为:以煤炭开采加工和火力发电建设为主,加大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风能开发力度,建设高效清洁大型能源输出地。除满足本地区能源需求外,应主要保障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陇海、江淮、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等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能源需求。

西南地区发展规划为:以水电开发为主,加快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开发,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和建设坑口电站,加强煤电外送通道建设,建成以水电为主体的综合性能源输出地。除满足本地区需要外,主要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北部湾等城市化地区输送水电,保障本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能源需求。

东北地区发展规划为:加强石油勘探,稳定石油产量,加快蒙东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坑口电站和风电,加快建设面向东北和华北的能源输送通道。除满足本地区需要外,主要保障京津冀、山东半岛等城市化地区以及本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能源需求。

新疆发展规划为:适度加大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能源外输通道建设,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建设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区。

至于核电,则是按照整体布局、分步实施的方针,在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在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的东中部负荷中心有序布局建设核电基地,逐步形成东中部核电开发带。

在新能源方面,重点在资源丰富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布局建设大型风电基地;近期重点在光伏产业较发达的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布局建设大型太阳能基地,中远期逐步在河西走廊、兰新线、青藏线、宁夏和内蒙古沙漠边缘等地区建设大型太阳能基地。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江冰预计,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将逐步形成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蒙东、新疆五个综合能源基地,在中东部建设核电站,形成5+1能源开发总体格局。预计到2030年,西部的五个综合能源基地的一次能源供应能力将占到新增能力的85%,构成中国一次能源的基本框架与格局。

四大区域调整矿产资源布局

中国矿产资源总的特征明显,就是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分布相对集中,但与经济区域不匹配;在部分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中贫矿和难选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成本高。截至2004年,我国已发现矿产173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55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水汽矿产3种,矿床、矿点20多万处,经详细工作的近2万余处,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我国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如铁矿石不足9%,锰矿石约18%,铬矿只有0.1%,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钾盐矿小于1%,煤炭占世界总量16%,石油占1.8%,天然气占0.7%。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如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化石资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为世界第53位,居于世界中档水平。在资源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区带性。74%的煤集中于晋、陕、蒙、新四省区,而经济发达,用煤量大的东南地区则很紧缺,形成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70%的磷矿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北方大量用磷则需南磷北调。

从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来看,我国铁矿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以上;锰矿平均品位22%,而世界平均品位为48%;铝土矿以一水硬铝石为主,三水铝石和一水软铝石较少;铜矿品位大于1%的储量仅35%,平均品位0.87%;磷矿平均品位仅16.95%,富矿少,且胶磷矿多,选矿难度大。在矿床规模上,中小型矿床所占比例较大,不利于规模开发。矿床规模大的矿产仅有钨、锡、钼、锑、铅、锌、镍、稀土、菱镁矿、石墨、北方煤炭等。一些重要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如铁、铜、铝、硫铁、南方煤等,大型超大型矿少,单个矿区难以形成规模开发。此外有些大中型矿床分布于西部边远地区,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如的铬矿等。

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可以从矿产资源的禀赋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来反映。如前所述,我国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也较大,但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比例并不高,人均资源占有量也很不乐观。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不是丰富,而是相当贫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还十分有限。

储产比是资源保障程度的一种表达方法,它表达了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储产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连储量丰富的煤炭,静态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铁、锰、铬、铜、铝、钾盐等矿产的消费依赖于大量的进口,现有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储消比)更低。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资源浪费与资源危机并存。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难选矿多,易选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如有色金属矿的85%以上是综合矿,共、伴生铁矿约占其总储量的31%。我国在珍惜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严峻。我国对矿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刚刚起步,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存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目前我国综合利用搞得比较好的国有矿山仅占30%左右,部分进行综合利用的国有矿山为25%,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全国20多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不搞综合利用。据专家估算,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总体上综合利用率约为2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约低20个百分点。我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0%,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8倍。

矿产资源浪费又给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带来危机。资源浪费必将导致资源的大量进口和矿山资源的迅速枯竭。未来十年间,将是我国一大批大中型矿山集中闭坑和矿山接替紧张时期。这种情况更加剧了矿产资源供给的紧张程度。

对此,《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西部地区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一批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促进优势资源转化,积极推进矿业经济区建设;中部地区大力推进矿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综合利用;东部地区重点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挖掘资源潜力;东北地区稳定规模,保障振兴,促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

其中,西南地区合理开发利用攀西钒钛资源,加快技术攻关,进行保护性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把攀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钒钛产业基地。合理开发利用云南、贵州、广西的铜、铝、铅、锌、锡等资源。提高云南滇中、贵州开阳瓮福磷矿的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滇黔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

西北地区合理开发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铁稀土矿,强化稀土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建设全国重要的稀土生产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的铜、锌、镍、钼等资源。加强青海、新疆盐湖资源开发,加大对钾、镁、锂、硼等多种矿产综合开发利用的力度,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青海柴达木、新疆罗布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

中部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山西、河南铝土矿,以及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的铜、铅、锌、锡、钨等资源。促进山西吕梁太行、湖北鄂东、安徽皖江和江西赣中铁矿的开发利用。做好赣南赣北、湘南钨和稀土的保护性开发。提高湖北宜昌磷矿开发利用水平,发展磷化工深加工产业。

能源开发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主管部门监督、相关部门配合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行政、务求实效”的工作机制,全面清理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巩固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专项整治成果,着力建立规范有序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秩序。

二、主要任务

结合我县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本次整治的主要任务是清理整治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五种行为”:一是取缔无证采矿行为,及时拆除违法开采工程的地面设施,查封设备,停止水、电和火工产品供应,恢复地貌,备案监测;二是查处非法转让采矿权行为,对未经审批机关批准,擅自转让采矿权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按有关规定处罚,对受让方按无证开采规定予以处罚;三是打击越界采矿行为,对超越批准范围采矿的,责令限期退回本矿区范围开采,没收越界开采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依法进行处罚;四是整治证照不全采矿行为,对证照不全或相关证件到期未延续,甚至至今未办有关证件的企业,相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限期办理;五是严查破坏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的违法非法采矿行为,对因采矿造成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破坏,不及时履行恢复治理义务的企业,责令停产限期整改。通过清理整治,不断巩固和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成果,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长效机制。

三、时间安排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2年7月1日—7月10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宣传《实施方案》以及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动员矿山企业配合搞好矿山专项整治工作,做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标准统一。同时,注重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形成依法办矿、依法采矿、依法管矿的工作氛围。

(二)自查自纠阶段(2012年7月11日—7月31日)。各乡镇要按照矿山开采规程和专项整治方案的要求对辖区内矿产开采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摸排,重点查处无证开采、越界开采、滥采滥挖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并造册登记备案。各矿山企业要认真对照《志丹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专项整治自查情况登记表》中的项目,逐项检查,如实填报,并形成自查报告,及时主动整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有漏报、瞒报,将依法严肃处理。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监管职责,对证件的发放情况和日常开采情况进行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三)排查整治阶段(2012年8月1日-8月31日)。在自查的基础上,县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领导小组将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对各乡镇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填写《志丹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专项检查情况登记表》和《志丹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专项检查情况统计表》,分类登记造册。按照“六查六看”的要求开展检查:一是查证照,看相关证照是否齐全;二是查规范开采,看有无开采设计方案,实施是否到位;三是查现场,看采矿面是否实行自上而下分层分台阶开采,并实行边开采边治理;四是查安全生产,看是否存在安全生产隐患,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五是查矿山生产秩序,看是否有无证开采和超越界开采行为;六是查监督管理,看责任落实、台账记录是否到位。对排查出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违法案件,按照工作任务及要求,各相关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认真处理。对重大案件要及时上报,并公开通报处理结果。

(四)巩固提高阶段(2012年9月1日-9月30日)。各相关部门要对这次专项整治认真总结,探索矿产资源开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方式,加强沟通配合,明确各自职责,形成矿产资源开发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通过专项整治工作,使采矿企业达到“六有四无”的要求,六有是:有开采设计方案、有现场管理人员、有安全防护措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各项规章制度、有生产台账。四无是:无证照不全或无证开采行为、无超越界开采行为、无滥采滥挖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无安全生产隐患或安全生产事故。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为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县上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国土局局长任副组长,公安、安监、林业、水务、畜牧、文广、环保、工商、电力等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的矿产资源管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矿产资源工作站,具体负责专项整治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全力抓好辖区矿产资源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巩固和深化新一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专项整治工作成果和建立完善监管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切实抓好排查治理和整改落实,确保专项整治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进展情况,曝光重大和典型违法违规案件,宣传先进,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能源开发范文6

关键词 :建筑节能 太阳能 风能 地热能

引言

随着能源供应紧张状况的日益加剧,能源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的根本出路和最优途径。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超过28亿吨标准煤,其中建筑能耗居各种行业能耗之首,约占总能耗的27.6%。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持经济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提出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消除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体制性和机制,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因建筑行业是耗能大户,建筑运行能耗已接近全社会商品用能的三分之一,节能潜力最大,所以,建筑领域在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和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对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必将产生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和建筑能耗状况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尽管能源资源总量约为世界的 10%,但我国人均拥有的能源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40%。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等优质资源严重短缺,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仅占世界石油可采储量的3%左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能源供应长期面临着后备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 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7.4 亿吨标准煤,2008年已超过28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速度已接近10%。另外,由于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一次能源结构长期得不到合理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例一直保持在65%以上,并且能源利用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 个百分点,单位GDP 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 倍。同时,能源消费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加剧了大气的温室效应和酸雨现象。据统计,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和大气中70%的烟尘都是由燃煤造成的,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的CO2排放量也已占到世界的12.8%,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然而,在各种能源消费中,建筑能耗位居行业之首,其中采暖和空调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50%至70%。2006年,我国房屋建筑总面积为395亿m2,消耗商品能源约5.6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总能耗的23.1%。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既有建筑已超过400亿m2,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5~20亿m2,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筑面积的总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将新增房屋建筑面积250至300亿m2,而城镇新建建筑将持续保持以8~10 亿m2 /年的速度增长,如果延续目前状况,建筑能耗将超过目前的2倍,加之建材生产和施工耗能,将高达全社会总能耗的46.7%,对我国能源供应形成巨大压力。

因此,在目前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为切实搞好建筑节能工作,改善能源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筑领域应加快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步伐,以尽快实现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常规能源的宏伟目标。

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现状

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而目前在建筑领域应用前景比较广阔且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是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

1.太阳能

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人类可利用的最清洁环保且取之不尽的优质能源。按照利用途径,太阳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可分为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利用和太阳能储存转换利用三大类。目前多数建筑对太阳能的光热利用还普遍停留在“生产生活热水”这样低水平的应用层面上,加之产品成本较高,价格恶性竞争等原因,一些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导致消费者对太阳能的技术产生信任危机,从而使太阳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2.风能

风是一种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自然现象。风能利用主要是风力发电和风能动力两种主要形式,其中又以风力发电为主。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我国目前在风电技术和设备制造方面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务之急应当加快探索在我国沿海岛屿、城镇乡村的建筑领域、尤其是城市高层建筑因地制宜地发展直接利用风能资源技术。

3.地热能

地热能是贮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的洁净能源。我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全国地热资源可采储量是已探明煤炭可采储量的2.5倍,其中距地表2000米以内储藏的地热能约为2500亿吨标准煤。目前正在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且在建筑领域应用潜力巨大的是地源热泵技术,其最大的技术特点就是消耗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即能开发利用蕴藏在浅层地下的低品位能源满足建筑物的供暖、空调和热水供应需求,既实现了节能减排,又不污染环境,因此,利用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项新技术。但是,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热泵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其主要差距是我国各地区目前还缺少对岩土地质材料性质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和统计分析工作,地源热泵技术仍处于按经验设计实施阶段,热泵系统运行效果与设计要求偏离过大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热资源的浪费或不足。

三、改进和实施建议

在大力开发新能源的今天,建筑领域在有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降低开发和转化利用的成本,摆脱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步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是当前新能源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国家应根据地方气候环境特点,分别制定和完善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规划分步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强财政、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适时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并强化从建设规划、设计、监理和工程竣工验收及运行效果各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尤其应重点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能效考评工作,以逐步形成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环境。

2.应该打破目前各自为阵的行业分散格局,在加强行业或部门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产品与建筑产品的集成化技术研究工作,使太阳能、风能等相关设施与建筑进行有机结合,做到与建筑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满足与建筑主体围护结构的一体化同时设计、同步施工和相同寿命周期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解决建筑供暖、空调、照明和生活用热水等日常用能需要,使建筑产品在逐渐降低对常规能源消耗的同时,逐步实现绿色环保和低能耗的建设目标。

3.在太阳能的转化技术方面应该突破太阳能低温利用的制约瓶颈,加快研究开发中高温的太阳能光热利用核心技术产品,尤其应在研究开发新型高效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器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太阳能装置转换效率的基础上拓宽太阳能技术产品的应用领域。

4.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地热能这一宝贵的清洁能源, 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测试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并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统一管理”的原则,严格地热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逐步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的规范化、规模化,、商业化发展,以避免造成地热资源的浪费或地下水质资源污染的现象发生,使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技术早日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5. 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产品应用的宣传推广工作,在强化全民节能意识的同时,提高全社会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意识,同时根据地区环境建设工程示范小区,待技术成熟后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同时还应注重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的真正落实工作。

结束语

建筑能耗位居行业之首,开源节流是降低能耗的关键。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节能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能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水平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但是,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政府的远见卓识,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大力支持,需要全社会各相关行业的积极参与和有机配合,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各种阻力,将全社会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从而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立法研究课题组2004可再生能源立法研究报告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3]王荣光 沈天行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2004

[4]徐伟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指南2008

[5]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8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