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1
近几年来,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和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而开发的生态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与此同时,如何有效的管理生态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大多采用政府直接调控或使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管理的方式,但由于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脆弱性和易损性,这两种管理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即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点,使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生态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调节旅游价格来达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管理。
一、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所谓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吸引游客前来进到有效保护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具有较高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对象物。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品位及空间距离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其地域性和不可移置性决定了经营者具有独家经营的垄断性特征。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现状及其弊端
(一)管理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联系生态旅游区资源的特性管理生态旅游资源。该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规定和法律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生态旅游资源不被破坏或是过度开发利用。
政府是主导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基础,大多采用以下方式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对生态旅游的合理规划,确定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方式,达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为防止生态旅游发展过热或是不合理的发展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危害,政府必须发挥他的控制监督作用,限制生态旅游业的过热发展。进行科学监控。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为此,政府可通过对生态旅游发展评估和统计体系进行科学监测,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弊端
运用法律手段的确可以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起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中难免会出现漏洞,不能对生态旅游资源实施全方面的管理。其次法律条文不能够灵活地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政府在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管理混乱,政策性不强、处于多头管理、分兵把口、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统一管理。政府的宏观和管理能力在目前没有充分发挥或是发挥不力。如在资源混合的地区,各资源管理部门都有权管理,可事实上又都未能认真行使管理权。政府管理不力还表现在长期缺乏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核算体系,在旅游核算中,没有把消耗的旅游资源价值纳入企业成本,从而低估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价格。
三、喀纳斯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
(一)喀纳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喀纳斯是国家级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9.4%。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色景观包括:湖泊风光、变色湖、“水怪”、云海佛光等。四周雪峰耸峙,绿坡墨林,艳花彩蝶,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喀纳斯是图瓦人在我国唯一的聚集地,他们说近似于哈萨克语的突厥语,以狩猎、放牧为生。近四百年来,他们定居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岩刻、岩画等历史文化遗迹,较完整的保留着古老的部落氏族观念和。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日渐上升,人类越来越重视自然风景和人文生态。到喀纳斯旅游的游客也逐年增多、游客来自30多个国家、旅游收入突破8.5亿元,目前平均每天接待游客的数量在3000多人左右,这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大量的收入。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开发速度,阿勒泰地区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例如旅游区内大部分路面为沥青路,虽路面较差尚能满通的基本需要。但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破坏问题。在旅游点建设和水电站扩建中,对当地森林、草原有一定破坏性影响。近几年来,由于游客量的增多环境越来越遭到了破坏。发生了踩野花、践踏草地、防火森林、偷猎野生动物现象。目前野生动物分布密度较大为降低、常见的松鼠、松鸡等在南部湖边已很难见到。
(二)论用经济手段管理生态旅游资源
1、原因分析
在人类长期从事经济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认识已由无价转变为有价,资源有价已成共识,生态旅游资源也有其价值的体现。即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经济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然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价值,那么它在使用时就要求实现其价值。即对其实行有偿使用,使其价值量得到足量的实现,会使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得到大为的改观。生态旅游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补偿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必由之路。
2、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生态环境资源质量严重下降,生态旅游也将无法开展,而且还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要合理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加强科学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建立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最后,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途径
(1)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资金援助
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代表了世界旅游也发展的趋势,为此,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政府应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加大征收旅游税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基金;大力吸收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对旅游业的投入,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前期准备工作。
(2)用经济方式约束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主体主要有开发者和旅游者,他们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的损失有时是无法计量的,因此,对他们的行为约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用经济手段来约束其行为将会更加有效。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开发;梯度开发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12年度院长长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12-08。
一、甘南州生态旅游开发述评
(一)甘南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南邻四川,西接青海,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区的过渡地带,境内河流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甘南州具有大陆性、季风性和高寒性的气候特点。甘南州地势落差较大,海拔在1172米到4920米之间,地貌特征复杂多样,分为山原区、高山峡谷区和山地丘陵区三类地貌区域。多样的地貌类型造就了甘南州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资源。
1.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物资源类型丰富
甘南州的植被生态属温带森林草原向高寒草原垂直过渡带。甘南州林区是我国九大林区之一,也是甘肃省最大的天然林区,林地面积占甘肃省的30%,蓄积量占甘肃省的45%,是青藏高原、西南林区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中国―日本、中国―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三个植物亚区的交汇区,生态地位重要而独特。全州林地面积2588.7万亩,森林植被覆盖率20.7%。全州县市属林地面积1088.21万亩,其中有林地279.65万亩,疏林地59.44万亩,灌林地634.9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4.79万亩,宜林地99.38万亩。境内森林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流域的山谷地带。其中重点保护的林木资源有大果青杆、麦吊云杉、岷江柏木、椴树等20余种。
甘南州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全州草地面积 4084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0.3%。耕地面积100万亩。牧草种类约47科180属500余种。甘南草原具有载畜能力较高、耐牧性较强、无工农业污染、病原菌极少、高原野生名贵药用植物丰富等特点。
2.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拥有大量的珍稀物种
甘南州有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生动物31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大熊猫、黑颈鹤、雪豹、梅花鹿、藏原羚、水獭、林麝、盘羊等143种,其中黑颈鹤数量达500多只,占全球总量的6.3%。
3.水体、地质资源类型多样、异彩纷呈
甘南州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点水源涵养区和河源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孕育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等干支流120多条,每年为黄河补给的水量分别占到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黄河总径流量的18.6%,每年为长江最大支流嘉陵江补给的水量占到嘉陵江干流总径流量的60%。其中玛曲的黄河湿地、卓尼的洮河干流与白龙江流域都比较适合开展水上旅游项目。
甘南州的湖泊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主要有尕海湖、冶海、骨麻湖、达力加翠湖、欧拉克琼湖等,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此外,自治州境内还分布着我国特有的高原泥炭沼泽型湿地801万亩,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 甘南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开发水平较低,乘数效应不明显,生态旅游的带动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2011年甘南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旅游兴州”的发展方略,并提出了“到2016年,全州旅游人数达到500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州GDP的比重大幅提升”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2015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70.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03亿元,增长51.3%,占全州GDP的26.9%。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卓有成效。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甘南州旅游接待总人数中有相当比例的游客属于借道甘南去九寨沟的过境游客,停留时间和旅游消费有限,而其他游客的旅游消费也集中在吃、住、行和门票的基本需求上,购物和娱乐环节的消费很少,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2.生态旅游产业在全州范围内稳定发展,但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失衡
从全州视角来分析现阶段生态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总体上呈 “点强面弱,倚重国道”的态势,旅游产业区域空间布局不均衡。首先,传统的生态旅游景点每到旺季人满为患,游客满意度大幅度下降,而周边其他风景秀丽的草原、牧场、湿地则不具备旅游接待的条件,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由于州内道路交通的落后,致使生态旅游产品只能围绕213国道开展,相当多的高品级旅游资源由于交通因素的制约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旅游发展空间不平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也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但远未达到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甘南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州内1市7县公路交通网络已较为便捷,与周边市州的4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夏河机场运营顺利,开通了飞往西安、兰州、拉萨、银川的4条航线;兰合铁路开工建设,西宁经合作至成都铁路顺利推进,与周边客源市场的联系将会不断扩大,全州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但从游客集散地到生态旅游景区的支线道路建设进展缓慢,则岔至尕海、迭部至扎尕那、玛曲至欧拉秀玛等旅游道路大多年久失修,路况较差,州内旅游环线道路建设进展缓慢。
住宿设施方面,截至2015年12月全州共有星级饭店36家,农(牧、藏、林)家乐97l簟W约莩捣砍涤地建设逐渐起步,目前已有大峪沟、冶力关、尕海三处自驾车营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农(牧、藏、林)家乐设施较为简陋,青年旅社数量较少,淡旺季需求矛盾突出。
4.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显著提高,但还不足以满足游客需求
近年来,甘南州旅游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一线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仍然停滞不前,虽然各市县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多期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流动性强和观念制约等因素收效甚微。旅游服务的整体水平提升缓慢。
5.旅游相关行业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多方掣肘
长期以来,甘南州并未建成有效的生态旅游发展协调机制,特定旅游发展项目的开展往往受到来自交通、林业、农牧、水利等部门的多方制约,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受到严重影响。
二、甘南州生态旅游资源梯度开发的重要意义
梯度开发理论最早源于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Vernon)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论”。笔者认为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具有很明显的不平衡性,而由于开发资金的有限性,区域旅游开发势必从开发条件较好的高梯度旅游资源开始,并逐渐向中、低梯度旅游资源推移。而旅游资源的梯度评价应该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旅游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虑。以梯度开发理论指导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于目的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甘南州生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但资源类型却相对单一,如果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则很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的弊端,不仅会导致资源利用率下降,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而梯度开发充分考虑到了 各单体旅游资源的自身禀赋、区位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以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是生态旅游资源高效开发的保证。
(二)有利于优化区域旅游产品的空间结构,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是甘南州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合理的旅游景点布局对游客的旅游体验至关重要。而梯度开发理论可以帮助旅游产业决策者在同等资源禀赋与社会环境条件下,充分考虑到区位条件对资源开发效率的影响,从而有助于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布局,促进全域旅游的高效发展。
(三)有利于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南州生态环境脆弱。而旅游资源的梯度评价充分考虑到了生态旅游资源的环保投入与环境容量因素,这就使生态意义重大且生态系统脆弱的生态旅游资源很难成为高梯度资源,从而有效地减缓了旅游对生态环境的破环,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后续资源。
三、甘南州生态旅游资源梯度开发对策
(一)制定生态旅游资源梯度开发规划,确定合理的资源开发时序
首先,要深入细致的开展生态旅游资源梯度评价,在衡量旅游资源禀赋的前提下,需要更多的考虑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和社会环境。其次,开发规划的制定必须从甘南州旅游业的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甘南州全域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最后,科学预测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社会与生态效益,确定合理、科学的资源开发时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开发的效率。
(二)应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居民的和民族习惯,避免社会矛盾
甘南藏族保留着较为原始的自然崇拜,每个村寨都有自己所供奉的山神或河(湖)神。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梯度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信仰与习惯,避免发生影响民族团结的冲突和矛盾。
(三)要兼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生态旅游资源的梯度开发要以完善目的地的产品结构为出发点,注重增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要与人文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好衔接工作,避免单一的类型旅游产品的畸形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要注意区域旅游整体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优先开发旅游线路节点和旅游集散地的旅游资源
(四)要积极跟进旅游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源建设
甘南州应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做好旅游交通与户外营地建设;加大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加速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来。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使得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的生态旅游更是成为人们旅游的重点。但是我国当前对生态旅游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调控,从而使得其在经营规模以及发展速度上都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符,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资源。所以,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概念的阐述,从而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定义
生态旅游管理指的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从而对生态旅游体系进行合理化的管理,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完善、周到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还能够对生态旅游区域的环境、生物以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维持。生态旅游管理的对象是受到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在国家以及地方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上,以可持续发展为行业发展方针,协调、均衡旅游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制定且实施的一系列的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和措施。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生态管理意识和清晰地发展思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旅游的特征、性质以及其内涵,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上多数都趋向于单个方向且发展水平较低;部分地方旅游部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了解不足且利用率较低,同时在发展生态旅游领域通常只是凭借以往经验,从而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内涵、特点以及性质的认识,进而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盲目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部分地方旅游部门为了能够以此来树立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得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在规划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本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混乱、市场定位模糊,进而不能够将本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最终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三)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经营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主体大部分是由企事业单位和当地村民者两部分组成的。企事业单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服务水平、意识上的都比较低;而村民由于受到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的限制,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效率也相对比较低。另外,我国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管理也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旅游人才,再加上当前生态旅游行业在管理、服务方面的人员服务、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研发以及经营、销售方面发展缓慢。
三、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概念、管理方面认识,整合发展理念和思路
我国政府旅游部门以及相关其他部门应当加强旅游业以及各个地方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认识和培训教育,从而使得从业者与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及其内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改善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方向单一化和低水平的局面,进而提升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和意识,以此来整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从而促进我国在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的发展计划
我国政府以及地方旅游部门应当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可持续,从而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负载限的最大限度、最大利用率以及持续性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系统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计划。同时还要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充分的结合,制定出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措施,以此来降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因盲目开发造成的经济、资源损失,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专业化、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缺乏人才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和管理则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不断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从而真正提升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健康、科学发展。
(四)多样化手段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要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并且实施由上而下的垂直化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同时制定出生态旅游区域的旅游行为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生态旅游区域的动态化监管,从而有效的将人为因素在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具体的是运用废弃物处理、水资源节约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增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管理。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要加大对生态旅游保护的宣传力度,从而提升游客与生态旅游从业者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意识,最终营造良好、和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生态旅游氛围。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管理上的问题分析,笔者在认识、规划、人才以及具体措施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我国当前在生态旅游管理上的单一化和低水平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管理从根本上需要我国政府对生态旅游的从业者、游客的宏观调控,从而以制定相关法律和具体举措来联合社会各界来共同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立新,党贤忠.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0911
[2]王婧静.我国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05):2225
[3]田园.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3):1314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建议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鉴于此,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规定为“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专业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1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 CeballosLascuru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这种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定义有许多,但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还是国际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一定义既强调了对旅游对象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又提出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功能。
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认为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产品较普通的旅游产品而言,更追求那种回归大自然的自然情调、追求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追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人地合一”的。这种高品位的旅游活动适应了具有较高生态意识水平,并且具备较高层次教育背景和文化涵养的生态旅游者的参与。
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意识和思想的使者,通过一次丰富的旅游经历,可以使他们自发地呼吁和影响周围的人群,来共同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共同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要申明一点,这里的外部旅游资源不一定是现在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因为一些植被破坏相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也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黄土高原等。与此同时,一些植被环境不是很理想,但是该地如果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照样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殷墟等。
开展生态旅游,旅游者可以在生态旅游资源中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在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不管怎么样发展,生态旅游既然是作为了一种旅游活动,其活动的开展和完善必须依赖一定的旅游资源。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态性、自然性的旅游,更是一种通过旅游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保护一直作为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也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并且还是生态旅游区别于自然旅游的本质特点。
2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
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
另外,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欣赏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在生态旅游区内,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土壤侵蚀,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此外,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基本生态保护知识,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
(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不少地方在开发旅游前未制订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者制订了旅游规划但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从结构上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内只许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旅游活动。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另据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201150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2日
为了实现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目标,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全省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使得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河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近900亿元,比“十五”末接待人次增长近90%,旅游收入翻了一番,接待入境游客92.12万人次,创汇3.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42%和19.03%。但在我们惊喜于旅游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旅游地环境的恶化、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烟工业冒烟”等现象,这会严重影响河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兼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么开展生态旅游应该成为河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首次提出,其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生态体验的服务和要素组合;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体验生态之美的行为。
二、河北省生态旅游发展优劣势分析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要使河北省生态旅游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应对河北省旅游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对其本身的优势、劣势有清楚认识,对其外部的机遇和挑战时刻提高警惕,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发展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优势分析
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资源的禀赋条件对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民俗风情等,是开展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的主要场所。符合这些要求的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1)众多的名胜古迹。全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4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明长城、清东陵、清西陵,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承德、保定、邯郸、正定、山海关,现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具有科研价值的文物12,00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处,均居全国前列。(2)齐全的地形地貌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9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3)独特的民俗风情。永年太极拳、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名扬世界。(4)璀璨的民间工艺。衡水内画壶、武强年画、蔚县剪纸、丰宁布糊画等享誉海内外。
2、区位优势明显。河北环抱京津,濒临渤海,消费群体集中,京津常住及流动人口达3,000多万人,而且京津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出游能力强,是全国主要的客源地,尤其重要的是该地区的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环境保护意识强,符合生态旅游对旅游者素质的要求。此外,京津两市是国内外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入境口岸,成为海外游客进入中国的主要口岸之一,故而,河北省可借助优越的地理区位,充分开发进入京津的国内外客源市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有利于河北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3、旅游产业基础有一定规模。经过长期开发建设,全省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基础和旅游生产力。目前拥有景区景点450余处,星级饭店313家,旅行社727家,旅游车船公司30多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4A级景区30处,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较为配套的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基础为河北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劣势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河北省以复杂的地形地貌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既是有独特吸引力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也属于脆弱易损型资源。因为河北省地处中纬度亚欧大陆东部,季风现象显著,易发生狂风、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加上过去传统的旅游发展观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很多河北省适合发展生态旅游的区域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一是土地沙漠化。如承德、张家口两市土地沙化面积约1.83万平方公里,坝上4县土地风蚀沙化面积达54%,其中康保县风蚀土壤面积占91%;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河北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3;三是草场退化严重。由于长期过量放牧,导致很多山场林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承德坝上草原退化面积已达3,200万亩,占总面积的43.4%。这些问题威胁到我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旅游从业人员生态意识薄弱。河北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4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但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接受生态旅游方面的教育,其中许多人都不能在知识和技能上完全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他们对生态旅游的知识和特点知之甚少,因而即使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也难以使之达到最佳的旅游效果。
(三)机遇分析
1、生态旅游成为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以来,它已充分显示出在维护旅游资源与环境质量,维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优越性,生态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产业。在我国生态旅游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在1999年国家旅游局确定该年为“生态环境旅游年”之后,全国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这一切都为河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河北省应紧跟国际生态旅游的发展潮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具有自身特色和影响力的生态旅游产业。
2、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为了解决河北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河北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其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和战略举措。另外,为了促进河北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河北旅游的综合竞争力,河北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研究制定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充满活力、带动性强、国内领先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产业政策的导向和政府的重视为河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
(四)威胁分析
1、业界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和理解不足。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思想、新意识,旅游管理部门对生态旅游的含义、特点以及生态旅游对旅游地生态、社会、经济的影响缺乏全面、科学的研究,对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开发、管理的特殊性研究不足,尤其是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生态环境监测不够,如旅游旺季人满为患现象严重,以至超过生态旅游区最佳环境容量而对生态旅游区资源及生态造成破坏。另外,在实践中,由于旅游学界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尚有不同,致使众多的生态旅游活动只是贴上了生态旅游的标签而已,并没有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有别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凡是与自然的或绿色的有关的就是生态旅游。有的企业甚至拿“生态”做幌子,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不惜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谋取经济利益,结果造成环境永久性破坏,与生态旅游的初衷背道而驰。生态旅游在中国还处在探索阶段,理论上还有很多误解需要澄清,实践中也存在许多偏差需要纠正。
2、邻近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河北省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北京、山东、河南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尤其北京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河北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河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北京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另外,河南、山东等省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都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周围区域的生态旅游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情况下,如何在突出地方特色、生态特色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发挥品牌优势,成就旅游精品路线,形成竞争力是河北省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迎接挑战,一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一)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生态旅游观念。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所以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生态旅游观念。对社会公众开展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教育,利用宣传媒体、学校教育、旅游节活动和其他一切有效形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宣传保护旅游景观的重要性及对社会带来的好处。对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旅游从业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加强他们对有关生态旅游的政策、法规、运营规律、操作程序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真正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在旅游中让他们自觉遵守旅游规章,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指导旅游行为,自觉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只有全民的生态素质提高了,生态旅游这一朝阳产业才可能蓬勃发展。
(二)以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为主导,开展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建议省政府尽快组织编制《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整合现有生态旅游资源,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使生态旅游有序发展。各级政府根据《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既符合现实需要,又适度超前的生态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求规划者对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对旅游者的行为有良好的控制力。其次,要充分了解河北省各旅游地资源、环境的价值、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资源的生态特色为基点,进行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划研究,针对不同类型保护区域,确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式、强度与开发秩序。最后,将生态旅游规划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依靠当地各级政府通过财政、行政、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等各种手段,协调解决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差异开发,错位发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布局。河北省应充分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针对京津日益增加的度假休闲、回归自然的市场消费需求,突出河北独特的优势资源,实现与周边旅游产品的差异开发和错位发展。按照“生态河北、绿色河北”的原则,构建环京津生态旅游圈,形成如下生态旅游布局:秦皇岛、唐山海滨生态旅游区,应发挥其环渤海优势,开发海滨度假、森林休闲、民俗、长城和皇家陵寝观光等生态旅游产品;承德、张家口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区,应发挥森林草原、冰雪、古建园林、清文化、辽文化等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森林草原生态观光、避暑、度假、滑雪等生态旅游产品;太行山绿色生态风景区,应开发浓郁燕赵风情、森林休闲、太行风光、人文古迹观光等生态旅游产品;廊坊、保定温泉湖泊生态休闲区,依托温泉、湿地等特色资源,整合商贸、农业和历史文化等资源,开发温泉养生和湿地生态等生态旅游产品。
(四)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根据旅游资源品级及择优成片开发的理论,可以选取一些资源基础良好、开发条件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建立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扶持,打造成河北省生态旅游精品。生态旅游精品在旅游产品结构中起着支撑的作用,将对生态旅游市场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所以围绕“生态长城”、“绿色燕赵”、“皇家休闲”和“红色太行、生态太行”四大品牌,精心设计,打造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旅游精品,树立河北省生态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和良好信誉。
(五)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开展生态旅游宣传活动。集合目前全省生态旅游区,举办生态旅游推介会,树立河北省生态旅游的整体形象;注重市场营销,设计生态旅游区的形象、宣传口号,录制宣传片,开展异地或本地的旅游推广活动;利用政府机关、林业部门、旅游部门的网站和服务窗口,搭建生态旅游信息平台,及时最新的生态旅游建设动态、生态旅游指南;在京津及环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生态旅游宣传图片展等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旅游政务网.河北旅游2010年工作总结.http://hebeitour.省略,2011.1.
10.
[2]焦慧元,路紫.河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21.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6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内容,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科学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会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推动这一新生事物发展的先驱主要有美国学者赫克特,世界自然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塞勃罗斯等。他们意识到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对环境的负面冲击,从环境保护思路出发,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的还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态旅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统计,199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55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年产值为2000亿美元,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同时,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在推行生态旅游计划,如马来西亚提出将本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二)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1995年1月8日至19日,中国旅游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中国第一次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96年由武汉市外事局和旅游局共同主持召开了解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研讨会,1999年为生态环境年,全国各省市已向国家申报了一批生态旅游重点景区和景点,如: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甘肃新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
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为森林公园、自然旅游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保护区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每年接待游客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100多万人次和80年代末期的1000多万人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万人次。1995年实行双休日后,森林公园的客流量比1994年猛增30%,现在年接待游人达5000多万人次,2000年,我国森林旅游者将近1亿人次。我国已有各类森林公园87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92处,全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达1000多个。
(三)我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蓬莱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果,旅游业已经成为蓬莱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旅游综合收入年均超过10亿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蓬莱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别是在经过连续七年的“黄金周”后,观光旅游已经达到了成熟期。但在生态旅游的发展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起步较晚、规划设计起点不高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在规划建设和市场促销等方面明显滞后于观光旅游。目前,仅有蓬莱阁西苑、兴瑞庄园、田横山文化公园等部分生态旅游资源,经过初步开发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生态旅游景区(点)。但无论是在开发建设规模上,还是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与生态旅游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以蓬莱阁西苑景区为例,据统计,2004年西苑景区全年接待游客仅为21000人次,与蓬莱市全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极不相称。田横山文化公园作为我市唯一的开发较为完善的旅游公园,其功能主要是满足我市当地居民的休闲、观光等方面的需要,尽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经济效益方面与投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目前我市生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现有的重点生态旅游资源:
1、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艾山位于蓬莱市境内南端,距蓬莱市区42.6公里,海拔814米,是蓬莱境内最高峰。山峰挺拔峻峭,远望如笔架,山脉东西走向,山脊奇峰罗列,晴日登顶远眺,可望蓬莱、龙口、栖霞三市概貌和渤黄二海风光。山坡上林木茂盛,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49年4月成立艾山林场,面积4591亩,树种包括刺槐、赤松、黑松、落叶松、板栗、苹果、核桃等,森林覆盖率84.6%。1991年,被列为省级森林自然保护区。2004年底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艾山北麓有尼姑庵和八路军兵器厂遗址,此外还有扁担石、蜂窝石、靴子石、通天神水等景点。场内生态环境良好,山林风光秀丽,山间溪水长流,空气清闲,花香鸟语,气息宜人,每年都吸引不少游人前往观光游览。该区域具有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温泉,是开展登山观光、攀岩探险、休闲度假、康体保健等活动的绝佳区域,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2、兴瑞庄园: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位于蓬莱市经济开发区,沿渤、黄海交汇处黄金海岸而建,东邻蓬莱新港,西望蓬莱仙阁,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绮丽。该产业园建于1998年,是集农产品种植、海产品养殖、加工销售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园,以高效、特色、高科技三大特点著称,重点向游客推出山林野趣休闲游、水上游乐健身游和农业观光游等项目。兴瑞庄园是蓬莱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下属的四个经营实体之一,占地面积300多亩,庄园内主要景点有潘华楼、小天使、石铺路、鸳鸯浴池、连心河、日式沙疗浴池、爱心桥、泉(钱)涌、八卦池、海仙桥、垂钓水寨、怡情村等,与其它旅游景区相比独具特色。
3、蓬莱阁西苑景区:位于蓬莱阁西1公里的龙首山区。龙首山以山巅酷似龙首、山脊起伏盘蜒、形同巨龙腾动而得名。龙首山海拔115米,山区北麓面积360亩,北依渤海、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林木青葱、花草繁盛,海淮幽静,空气清新,野生鸟群盘旋鸣唱,是一方理想的度假旅游之地。1995年以来,市政府加大投入,依山势先后建起了狩猎谷、水帘洞、动物园、渔人村、动物表演场、鸟语林等景点,初步形景观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统一。
4、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丹崖山西侧,距蓬莱城2.5公里,因其位处渤海海峡登州一侧,亦称“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东半岛最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山上建有灯塔,与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二海分界线,因此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独特地理地位。田横山海拔72米,东南与丹崖山相联,东、北、西三面悬崖陡峭,拔海千仞,形势险峻。山阴因受浪涛冲刷,岩破石穿,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田横山为秦末齐王田横屯兵处,因以名之。明、清两代设有炮台,皆存有遗迹。1987年,田横山辟为旅游公园,陆续兴建海上观光客运索道、全周影院、田横山栈道等景点。
5、十八公里葡萄长廊:葡萄及葡萄酒业是蓬莱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同时蓬莱又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来蓬莱旅游度假的中外游客达200万人次左右。蓬莱市将旅游业和葡萄酒业进行了巧妙结合,在烟蓬旅游观光大道两侧规划了18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建设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3万亩,配以绿化、美化小品等景点,形成集葡萄庄园、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葡萄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长廊。
6、温石汤温泉:温石汤温泉位于蓬莱市南34公里村里集镇温石汤村,距艾崮山风景区10公里。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50—52度,昼夜流量1000立方米。温泉水质晶莹清澈,光洁,泉水中含有丰富的氟、氯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冬浴暖,夏浴爽,去污解乏,疗伤止痒,对关节炎、皮肤病有明显疗效,常浴温泉水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润肤、美容大有裨益。
7、生态谷:为实现蓬莱海滨度假旅游优势与艾山森林公园度假旅游优势的有效连接,市政府斥资在二者之间的山谷中规划打造了一条生态旅游专用通道,即“生态谷”,实现了南北两大度假旅游区域的直线贯通。生态谷长约50公里,两侧进行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美化,并建有休憩宾舍小品等,在绿化带外有许多可供游人亲自采摘的果品种植林,别有一番风情。
8、蓬莱村:蓬莱村景区占地230亩,是以我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以仙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景区“一池三山”汇集中国北方皇家园林之雄、南方私家园林之秀为一体,表现出道家的思想精华,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书画艺术、诗词歌赋、古典建筑等文化系统工程,同时也俱备餐饮、娱乐、休闲、会务、度假等功能。
(二)目前我市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
我市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艾山森林公园、温石汤温泉、海滨沙滩等,又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十八公里葡萄长廊、蓬莱村、蓬莱阁西苑、田横山文化公园、兴瑞庄园等。由于规划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了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和在建的蓬莱村外,其它的生态旅游资源或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或处于项目招商阶段,接待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太少。
2、生态旅游形式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馈乏。
由于目前我市的生态旅游景区(点)较少,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蓬莱开展生态旅游大多数选择的是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而这两处景区都是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基本没有,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3、宣传促销力度不强,参与者数量较少,难以形成旅游热点。
我市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果显著,已经成为了我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不但拥有每年大约200万人次的游客市场,以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新老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这与我们近几年不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是密不可分的。生态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尚处于成长期,除了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外,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宣传促销工作尤为重要。目前我市对外的旅游宣传促销景点,更多的是集中在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和八仙过海口等部分重点景区(点)上,而对于蓬莱阁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等已初具规模的生态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工作明显滞后,导致这些景点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旅游热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达到有机的统一。
4、交通不便,无旅游专线,成为制约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我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分散,距离蓬莱市城区普遍较远,最近的田横山文化公园和蓬莱阁西苑距离市中心也有五公里左右,而最远的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距离市区有50公里之遥。生态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是收入较为稳定、可以享受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城镇居民。作为蓬莱境内的第一山,艾山之名、艾山之美,相信很多蓬莱人都有所耳闻,但又有多少人能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一下艾山的旖旎风光呢?有许多人想去,但由于没有旅游专线车,乘公交车则耗时耗力,而目前我市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导致无法开展“一日游”,本地居民参与人数较少,无法形成人气。同艾山相比,距离城区较近的蓬莱阁西苑和田横山公园则要好一些。随着摩托车在家庭中的普及,城区居民驾摩托车到这两个景点休闲游览更经济实惠。可见,交通问题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我市发展生态旅游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高点规划,精心设计,加大开发力度,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成立由旅游、规划、林业、环保等部门组成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同时聘请生态旅游方面有关的专家、学者和规划设计人员,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通过政府投入、经营权转让、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多个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吸收各种经济成分参与,解决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四大生态旅游板块:东部以十八公里葡萄长廊为中心,结合卧虎山森林公园组成田园观光生态游板块;南部以艾山国家森公园为中心,结合大刘家水库水上游乐、温石汤温泉康疗组成自然体验生态游板块;西部以蓬莱阁西苑景区为中心,结合田横山文化公园和主题乐园组成休闲互动生态游板块;北部以蓬莱村为中心,结合兴瑞庄园、海上观光、海市蜃楼组成梦幻仙境生态游板块,形成东西部以烟蓬观光大道和海滨观光大道为连接、南北部以“生态谷”旅游专用通道为连接的生态旅游总体格局。具体内容为:
1、东部:田园观光生态游板块
利用现有的烟蓬大道两侧的18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建设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配以绿化、美化小品等景点,规划建设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葡萄产业带。将葡萄酒厂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观光者充分领略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呼吸到田间自然清新的空气,另一方面可以为旅游观光者现场讲解葡萄酒加工酿造工艺,宣传葡萄酒丰厚的历史背景知识,同时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可以同世界名酒相媲美的国产佳酿。既可增加旅游收入,又可为企业发展创造商机,逐步形成以“旅游观光,生态建设,葡萄加工,娱乐饮食”于一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保护性开发建设位于经济开发区内的卧虎山森林公园。公园建设遵循“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突出生态功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题,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多功能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和山野情趣,形成一个集自然生态、旅游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近郊森林公园。在不破坏整体风格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公园可规划为森林游览区、游乐野营区、生活服务区等功能分区,丰富和完善公园的生态旅游接待功能。
2、南部:自然体验生态游板块
艾山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艾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刘家水库、温石汤温泉等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规划为三大功能区:
(1)艾山国家森林公园:
按照“整体规划、分片开发、区内游览、区外居住”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森林公园内进行整体规划,并按功能进行分区。可分为登山游览区、体育运动区、科普教育区、红色旅游区、野营体验区、休憩服务区等,时机成熟时进行分片开发,形成一个集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体育运动、探险、休憩、摄影、作画、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
(2)温泉康疗区:
在温泉所在地温石汤村或其附近,规划建设一处休闲度假村。其功能分区为:
A、温泉疗养区:建设水疗楼一座,可开设多个浴种,如中药浴、桑拿浴、冲浪浴等。在用温泉理疗的同时,还可与光疗、磁疗、电疗及针灸、按摩等多种理疗方法配合,为游客去疾消疲。
B、康乐度假区:建设温泉休闲别墅、温泉公寓酒店、全循环天然温泉泳池。整修原有的荷塘池,并建设一些与环境相协调的游憩建筑、平台和眺望建筑小品,使游客在享受理疗减压的同时,又可休闲观光。
C、配套服务区:根据康乐度假的需要,建设保龄球馆、网球场、商场购物、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要。
(3)水上运动区:
利用大刘家水库开发水上运动娱乐项目,进行垂钓、划船、摩托艇、皮划艇、渔家乐等水上娱乐活动。同时,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高品位的绿化美化,打造一个青山绿水的旅游胜地。
3:西部:休闲互动生态游板块
该板块内的蓬莱阁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处于旅游度假区内,距离城区较近,是本地居民闲暇时休闲观光的主要选择景点,地理位置相对具有优势。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目前这两个景点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接待能力,并各有特点。蓬莱阁西苑花草繁盛,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另有一个小型动物园,深受青少年旅游者的喜爱。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田横山上,东、北、西三面悬崖陡峭,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拔海千仞,形势险峻。南面则绿树环抱,绿草茵茵,品位高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完美结合,是中老年朋友休闲健身的首选。但这两个景点共同的缺陷都是以休闲观光为主,功能比较相似,如果没有适当的连结点,两者之间容易形成竞争关系。这个连结点应该是功能与这两个景点功能不同,位置介于二者之间而更靠近于蓬莱阁西苑。因此,在蓬莱阁西苑东部建设一处以游客参与互动为题材的、以游乐项目为主的现代游乐园是必要的,以增强该板块的动感,从而使该板块形成一个规模宏大、动静结合的主题乐园,游人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各个区域去游玩。
4、北部:梦幻仙境生态游板块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蓬莱村是以我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以仙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填补了我市旅游业在这一方面的空白。而兴瑞庄园景点经过数年的发展,虽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旅游接待能力,但在旅游经营方面差强人意。究其原因,除了距离城区较远的因素之外,自身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热点项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蓬莱村项目的出现,将有效地缩短兴瑞庄园与城区的距离。如果兴瑞庄园能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旅游功能,两个风格迥异的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在该区域内达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另外,如果再结合该区域沿海海面的海上观光、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该板块必将成为我市生态旅游的热点区域。
(二)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丰富生态旅游活动内容。
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以前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游览观光方面,而对参与互动没有太多的要求。其实生态旅游更应该体现在参与体验方面,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如探险、休憩、摄影、作画、野炊、野营、体育等。根据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一日游”或“二日游”,让旅游者充分体验野外活动的乐趣。
(三)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著名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热点。
二十一世纪,人类迈入了“信息爆炸”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通过多种形态媒体构成的信息网络系统传递。如果不注意对自身的宣传,将会很快被淹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得到了各地旅游部门的普遍重视,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我们应该借助“人间仙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品牌,同时结合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我市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
(四)开辟生态旅游专线,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条件。
可与交通客运部门合作,在重点旅游区与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生态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时,在景区内部也应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让游客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开。
五、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只有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进行,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严肃的科学性,不合理的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一时发展。为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永续利用原则
“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使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不对后代人进一步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策略。尽管它不意味着为后代和将来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却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2、保护性开发原则
要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应体现的总的原则是: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
3、特色性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
4、协调性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环境相协调,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特色,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使游客观后感到舒适、自然。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高度地协调统一。而当三者出现矛盾时,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一切为指导原则,即经济效益必须从属于上述两种效益。实际上,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时,其经济效益肯定也是相当可观的。
(二)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不可否认,我市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保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掉以轻心。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生态环境质量会严重下降,使生态旅游无法开展,而且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大植树、种花、种草力度,尽快提高森林和绿地的覆盖率,力争城市的整体绿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对全市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3、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生态旅游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4、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生态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我市的生态旅游还处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阶段,生态旅游产品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吸收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立足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半岛型生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登山探险游、动植物观赏游、海滨度假观光游、农业观光游和温泉康疗等专项旅游产品。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此建立新型的生态旅游市场体系,推动我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5、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
在21世纪中,休闲度假将取代观光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而让游客能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是休闲度假产品风靡世界的最直接原因。在考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如何将生态资源利用于旅游事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兴趣倾向,在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使生态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新型观光结构,延长其逗留时间。
6、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