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1

关键词:移动技术;高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1.高校信息化建设简述

1.1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本文采纳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为:高校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的活动。[1]

1.2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第十五章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校信息化环境得到迅速改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由过去单纯多媒体教学方式转变为如今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育资源教学的多元化信息化教育方式。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诸如办公信息网、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已经极大的提高了高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学生的“一卡通”实现了高校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便利,还方便了学校管理。高校信息化已经无处不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重要。

1.3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育信息化将有六大发展趋势:[2]第一、教育信息化加速教育全球化的进程;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第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第四、信息化教育将实现由“技术”到“人本”的根本转变;第五、教育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第六、信息化教育在学习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大。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的一次更为重要的校园建设创新模式,是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体现,被誉为“未来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2.移动技术简述

2.1移动技术概念

移动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移动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那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移动技术即是在信息化建设中,融入移动技术的理念,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网络管理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手机APP、PAD的APP等来与服务器进行交换相关信息,实现随时随地(Anytime,Anywhere)在线联接、通讯联络和信息交换等。

2.2移动技术的分类

移动技术在移动通讯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融合的推动下,主要包括四类技术:

一是基于无线电的双向无线电通讯(专业或公共移动无线电)或广播;

二是基于蜂窝电话的移动语音服务、SMS(短信服务)、WAP(无线应用协议)、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UMTS(即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

三是基于移动设备的,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寻呼机、蓝牙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四是基于网络的WiFi或我国正在开发的WAPI无线局域网。

2.3 移动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不断升级,手机终端的发展表现得精彩纷呈。从GSM、GPRS到3G再到4G,技术发展不断演进,在新兴通信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各种移动应用软件适时而生,就像当年计算机的发展一样,各种开发力量为我们的广大用户提供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无论是商务要求,还是政务需要,这些应用软件大多小而精,具有良好的可用性,依靠传统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扩散传播,让整个产业界处于一种异常的兴旺境地[3]。

3.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1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不断升级,手机终端的发展表现得精彩纷呈。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想要就要的获取和处理信息是每个发展中的企业所渴求的,是移动信息化的基本特征。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通信业的发展呈现出大变革大融合的趋势,移动应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截至 2014 年 12 月,互联网用户数约6.4875 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5.5678 亿,占整体网民的85.8%,远远超过了台式电脑网民数量。其中,以高校人群为代表的年轻受众群体则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消费市场的坚实基础。高校群体成为移动互联应用最活跃用户群体,据有关媒体抽样调查显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方面,年龄在 30-40 岁的办公人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使用率中为 52%;20-30 岁的年轻群体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率为75%;而作为年轻人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移动互联网使用率则达到了90%。由此可见,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校群体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体。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校园中构建和铺设无线网络。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这也将对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3.2 影响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因素

其一,移动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应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取决于前期是否有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

其二,受限于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

其三,是否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是关键;

其四,组织管理问题。

3.3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移动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中应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有部分高校对移动技术并不是很看重,校园中有校园网,无线网,无线设备等硬件资源,但是很难真正应用起来。首先,移动技术与当前高校各管理系统的结合并未能实现,各系统都是独立的,没有统一的入口,这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不便,更不利于管理[4];其次,移动技术与当前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结合如何来实现,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移动技术与数字化校园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接口;再次,高校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性不足,操作性不强[5];最后,高校的组织管理问题,有些高校对软件系统重视不够,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硬件方面的投入上了,更有有部分高校只重视表面工作,未能真正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用户体验差。

4.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解决方案

将高校现有OA系统、教管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财务系统等高校现有的办公及其他管理系统等通过移动技术接入管理平台统一应用到手机、平板电脑。教职工及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像在普通PC前一样的教学、科研、学习[6]。

此方案能实现如下功能:

a、移动办公处理:实现手机、平板电脑进行通知公告、转批、催办、公文查阅、审批等,只要是高校原有OA系统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都能实现移动OA

b、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录入、信息查询、毕业论文、信息维护、教学质量评价、成绩查询等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实现

c、移动电子邮箱:登录、查收、回复邮件及时与他人沟通交流。

d、财务系统:个人资产,消费流水、转账流水等信息及时显示。

e、其它移动功能:图书管理、会议管理、印章管理、上网计费、报修申请等,可以按照客户要求适配到手机终端进行操作。

5.结束语

附着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在WEB网页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手机设备、PAD及各种智能移动终端等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来工作和学习。未来的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应用将会更广更深入,并结合现在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等为未来的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做基础。

参考文献:

[1]南润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D]延边大学,2010

[2]李文英,张立新.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71-75

[3]黎志生.高校移动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华南理工大学,2013

[4]王海翔.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3):32-33.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2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模式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1] 

何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培养适合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针对高等院校而言,信息化建设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体制建设。 

1、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信息化硬件建设和信息化软件建设。信息化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软件的建设包括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软、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2、资源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指各种电子资源的建设,具体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课程、网络题库、数字图书馆等。这是在已有的硬件和基础软件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建设,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基本在这个层次。 

3、管理体制建设。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不仅仅停留在软件和硬件的购置上,相应的管理体制建设尤为重要。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具有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操作本领的教师队伍的培养等。如果说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那么管理体制建设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2] 

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幅增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以较快的步伐向前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和出口带宽、多媒体教学的种类与科目均大幅增加,应用管理系统的水平和使用率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逐步转变。起初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大量的购置和使用各种数字化软硬件资源,如今已经发展到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且网络资源体系也正在逐步的完善。此外,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网络学院,支持网上远程授课和辅导答疑。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 

    3、培养出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最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增加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开设,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化教学理念。培养出了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4、教师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教育信息化从主观上人的因素看,首要的就是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水平。要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拥有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各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地开展旨在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各种培训,为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5、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制度和法规是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和实施的政策保障。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数据规范》《教育管理信息化》以及《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3] 

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出适应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信息化技术能够使高校在教学管理、行政办公、后勤服务等多方面更加简便快捷。 

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系统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内部和外部多个方面。需要内外、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工作方式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变化,从而引起抵制和误解。这就需要加大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和推广的力度。 

其次,要优化教育信息化的运行机制。教育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大量物力支持外,还需要一支优秀的建设和管理队伍。必须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实施和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处理好建设与管理、服务与应用、投资与收益、体制与机制的关系,使部门之间高效联动,这样才能从更高的层次形成统一的规划,从根本上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再次,要注重建设的实效性。正如只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授课不能称之为多媒体教学一样,单纯的计算机代替手工,或者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上也不能称之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计算机化,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 

四、结束语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囊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它不是简单的对现有教学和科研等体制的网络化,而是需要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系统有机结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走向快捷、高效、稳定、安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郝晓冰 谈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学研究 2006 年5 月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3

1.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

2.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5.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展

6.我国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7.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8.简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9.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10.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面向高职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12.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13.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14.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思考

15.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16.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7.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18.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战略

19.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20.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1.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

2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4.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5.“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6.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27.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8.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9.论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

30.试谈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31.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33.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

3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5.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究

36.基于云技术开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的研究

37.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38.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39.《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

40.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1.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统课程的构想

42.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

4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44.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45.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47.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8.浙江树人大学:以学科竞赛为突破点,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

49.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

50.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  

51.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

5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5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TPACK水平测评量表开发与质量检验的实证研究

5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55.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56.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7.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8.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 

59.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60.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6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2.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3.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与需求

64.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

65.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思考

66.计算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67.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68.论对学生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69.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70.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

7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72.基于计算机应用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73.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74.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的融合

75.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7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

77.利用思维导图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78.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79.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80.基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81.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探讨

82.基于DEA的中国计算机应用服务类企业管理绩效研究

8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4.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85.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86.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87.高职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8.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89.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

90.基于DEA模型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分析

91.体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综述

92.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9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94.探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9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96.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97.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98.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教育系统也在不断改革,由原来的传统教学向新教学模式发展,其中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方式、模式的改变,也包括教学手段的创新,其中信息化教学的转变占有重要角色,也是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化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就当前中职教学中计算机信息化发展程度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一定有效的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措施,从而推进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探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已是各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领域已经开始由传统教学向新教学模式下发展,而信息技术必然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成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其教学过程也在不断改革,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建设也有一定发展。但是就社会需要分析,目前我国中职教学计算机信息化教育成果与现实需要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现实状况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化发展不完全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学,中职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较低,创新性也就相对减弱,所以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系统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这样就会导致整个教学的推进不完全,其中包括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网络硬件设施的布置,网络课程的开设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等等,这些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中职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发展不完全。

2.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

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是在高专业性的教师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模式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也必须相应转变,这就需要对专业化教学人员的开发和培养。就目前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状况而言,信息化的教学要求与信息技术的推进程度仍存在很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规划和要求,这就是中职教育中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综合素质缺乏的结果。教学人员综合素质的匮乏,就会导致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课程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脱节,不能达到两者相结合的效果,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仍然处于迷茫状态,没有抓准方向和目标,这也是由于管理制度漏洞导致的结果。就中职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分析,其建设仍然不健全,要求不严格,标准不明确,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仅仅通过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转变是不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需要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出台一些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严格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

二、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信息化的发展已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形成标准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正确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步。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就业,所以在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将社会需要放在第一位,培养出社会需要型人才,与社会市场完美对接。基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运用媒体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2.加强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教师在教育系统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然而低素质、低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并不能满足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计算机课程具有实践性,如果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就无法实现实践操作方面的培养,无法与社会就业相对接。所以,提高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需要。

3.完善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课程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目标。教学目标和成效依赖于课程的开设,所以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要依赖于企业需要,努力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型人才,将教学与社会实现对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信息化教学的程度,将课程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演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所以学校要大力开设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卢城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财经学校

参考文献:

[1]孙震.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03):68-70.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综述;趋势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信息化教育又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颖的教育方式。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1。它是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是直接建立在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基础上的。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对近十年来关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中文文献以及外文文献进行检索,其中中文文献85篇,运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归纳分析,旨在发现目前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

一、文献调查分析

(一)文献研究类型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将收集到的文献,根据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又按照目的对文献进行分类,将研究类型又分为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通过以上对研究文献的分类,对85篇检索到的文献分别进行内容分析,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

表1 文献类型数据分析

(二)文献研究类型的数据分析

近十年来,关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文献研究不断增多,尤其是2004-2005,2006-2009,两个时间段有明显的大幅增长趋势,证明研究者对教学模式的关注不断加大,从三个走势图的走势情况来说,研究者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注度是逐年增加的;2009-2010年文献数量出现回落,这点证明研究者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注度开始下滑,而且从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研究文献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基数不大,所以我国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发展空间。

(三)按内容分类的研究趋势

根据研究的内容对文献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础研究多于应用研究,但基础研究在十年中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如2009年-2010年,甚至有些年度数量为0(2003年),到了2009年为文献发表数量的最高峰;相比来说,虽然应用研究少于基础研究,但是发展趋势比较稳定,2009年为数量的最高峰,但是也有波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大多是基础理论上的研究,没有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应用研究出现阶段性特征,除2007年-2010年外,其他年度的文献相对较少。

(四)按目的分类的研究趋势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把研究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即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也是多于探索性研究,但与基础研究相比,比较稳定,2009年为文献数量的最高峰;探索性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是平稳发展,2001年、2002年的探索性文献数量为0,针对这一点,研究者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还是很少,可能当时是由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刚刚起步,还处于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初步了解的阶段,所以对这一方面的探索性研究不够充分。

从以上各个不同研究类型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在发展趋势上,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它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2)在研究类型上,大多数的研究还是处在基础性的、描述性的研究阶段,应用性、探索性的研究还不是太多;(3)在年度特征上,呈现不稳定的波动,发展趋势呈现复杂的特征,有些年度甚至没有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如2001年的探索性研究),而有些年度又由最高峰快速下滑(如2009年-2010年的基础研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这一课题不能持续关注,同时也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6

关键词: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41-0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技术革新,军事院校利用互联网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军事院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组建现状来看,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阻碍了军事院校信息化的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军事院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意见,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改革需要更多的创新设计,要顺应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加强军事院校内部机制的联系,提高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安全性。

一、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所谓的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军事院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其教育工作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满足军事院校的发展需求,利用低成本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高军事院校经营管理的水平,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整合管理军事院校内部之间、军事院校与外部之间的信息,实现各个结构的系统化管理,使军事院校中的各项信息都能得到及时的监管,确保军事院校取得更高的效益。军事院校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及时地把控军事院校发展需要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极大共享,全面实现军事院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

就目前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来看,无论是在管理方式,还是在技术革新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首先从市场角度来看,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系统软件价格高,特别是对于这种管理模式高要求的军事院校来说,所需软件的价格会更高,这就会造成军事院校在信息化组建上投入成本过大。同时还有很多信息化管理的系统软件供应商服务不到位,只是单纯的软件供应,并没有全程的专业辅导,造成军事院校在技术开发时缺少专业的技术支持。其次从军事院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军事院校的管理模式还比较传统,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管理技术的革新认识上也存在不足。最后造成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组建滞后,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发展。

三、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的整体构思

(一)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组织结构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必须具备完善的组织结构,要让军事院校的管理系统能够满足中小军事院校的需求,在平台的架构上主要包括数据库、平台、应用、系统层等,要能更好地实现军事院校信息化管理的低成本运营。另外,要在管理平台上设计各个应用型的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资料管理软件、外部关系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确保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更具实用性。

(二)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总体模式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应用开发工具,它主要是用于开发军事院校所需要的系统,便于二次开发人员或者业务管理员操作。二是应用运行平台,这项平台主要是用来管理数据和处理业务。三是应用系统模板,军事院校可以利用CRM、BPR、MRP应用系统进行对平台系统的修改,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三)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方案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的重点在应用运行平台的设计,通常采用的是Windows应用程序,实现对CRM、SCM、MRP系统的实际应用运行,便于军事院校对数据和系统的整合管理。这类程序的设计利用的是互联网的优势,在设计模块上建立数据库表、数据库字段、数据库字段封装等,实现数据库整体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管理功能还涉及到定义用户和角色、定制主界面、定制菜单、定制数据管理页面,并通过应用软件满足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外部需求。

(四)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要结合军事院校自身的特点,系统管理员应该针对军事院校的管理所需要的不同情况,把外部定制的系统模板进行一定的修改,把原来的系统模块中的CRM、SCM、MRP、MRPII等系统根据用户所需进行增加和删减,如果原系统中缺少用户需要的系统,还可利用应用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新的系统模块,组建新的目标系统。

四、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对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来看,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组建需要更为先进的创新设计,不仅要突出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平台优势,还要克服其存在的不良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军事院校的发展需求,为军事院校建设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还要更好地迎合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及时调整平台设计,以低成本的平台设计创造高价值的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军事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华琴.继续推进无线局信息化建设[J].广播电视信息,2010,(1).

[2]广南,Jack.解密天派全新车载数字信息化平台C9[J].音响改装技术,2010,(3).

[3]何海明.大连港散粮码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