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材料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材料的发展

新能源材料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人才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6-02

新能源属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面对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全球都在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化开发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实现我国传统化石能源过渡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必然之举。中国将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水电、核电、太阳能和风能设施建设的同时,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特别是近年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新能源电力的两支主力军迅猛发展,出现并驾齐驱的局面,新能源电力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新能源专业人才提出迫切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怎样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需求的人才,既有巨大的机遇,也有很大的挑战性。

为适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自2006年以来我国相继有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0年教育部紧急下达《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自2011年开始,我国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能源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但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起到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培养什么样的新能源产业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怎么样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资源优势开设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我国新能源电力产业的发展形势

自2007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呈高速增长趋势。2010年,我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风电装机1893万千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4473万KW,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至2012年底,全国新增安装风电机组7872台,装机容量1296万KW;累计安装风电机组53764台,装机容量达到7532万KW;风电并网总量达到6083万KW,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风电已超过核电成为继煤电和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2013年我国风电又新增风电并网容量1492万千瓦。2014年我国风电发展目标为1800万千瓦。根据2014年国家能源局印发“十二五”第四批风电项目计划显示,列入“十二五”第四批风电核准计划的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760万千瓦(27.6GW)。从2011年开始,我国为把握风电发展节奏,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能源局开始制定风电项目核准计划,前三批风电核准规模分别为2683万千瓦、1676万千瓦(后又增补852万千瓦)和2797万千瓦。至此,“十二五”以来拟核准的风电项目规模累计已超过1亿千瓦。

在风电大规模发展的同时,自2009年以来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也迅速扩张。截至2012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到7.5GWp;截至2013年底,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66GWp,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8.16GWp。201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9GWp,比2012年增长28%。2013年,就新增光伏装机而言,中国、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市场,而德国则退居第四。中国2014年光伏发电的发展目标是全年新增光伏装机14GWp。根据《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与发展目标如表1所示。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全球太阳能光热发电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截至2013年底为止,美国已有5座大型太阳能光热发电站投入运行,规模都在100MW以上。其中美国NRG能源公司联合Google、Brightsource公司投资22亿美元在加州莫哈维沙漠建设的太阳能发电站于2013年成功发电,装机规模为392MW,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塔式电站。美国能源部SunShot计划光热发电的研发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75%的成本削减,在不依赖政策补贴的前提下将光热发电推至每千瓦时6美分甚至更低的水平。欧洲早在2009年12家跨国公司在德国慕尼黑签署协议,计划投资4000亿欧元在北非建立太阳能热发电厂,10年后开始供电,据估计到2050年,该项目在北非的发电厂将满足欧洲15%的用电需求,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拟建中太阳能发电厂同类中最大的太阳能项目。此外,西班牙、南非、印度、智利、摩洛哥、以色列、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以及澳大利亚都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光热发电的兴建,印度已有50MW规模的电站并网运行。中国在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建设了首个规模为1MW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于2012年8月成功发电,但还没有商业化规模电站。可以预见,随着国外太阳能光热发电公司进入中国和国内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中国未来十年将在太阳能光热发电方向上大有作为。

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2012年,教育部将原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应地,风动专业也将面向更宽广意义的新能源产业需求,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特别是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的主战场不能较好地定位,致使专业课程体系达不到市场的期望值,对该专业课程体系怎样设计仍需继续研究探讨。从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需求上来看,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培养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经济水平还欠发达,从读大学所付出的成本上来看,大多数学生期望接受到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二是用人单位企盼招收到适合于工程技术需要的、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对于专业设置,国内其它专业的普遍做法是根据就业渠道下设专业方向。专业必须有支撑产业为基础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本文提出“以学科为基础设置大类专业,以产业为支撑开设专业方向”的观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必须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作为就业主战场,分别面向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场工程、太阳能发电工程三个主要领域,设置各具特色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10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全国已有34所高校开设此专业。2013年5月19日,“首届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华北电力大学召开,指出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现阶段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正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国内部分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公布的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如表2所示)。总体上来看,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呈现自由发展、特色发展的局面,这有利于各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但同时应注意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共性、相通性问题。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调能源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A类),但专业核心课程各高校有所偏重;另一类则是专业方向针对性较强,更强调职业能力培养(B类)。例如风动方向加强了力学、机械、电气方面的课程模块,太阳能方向则强调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的课程模块,但缺少光学、热学、电气工程方面的教学。

表2 国内部分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

学 校 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定位

A类:

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 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应用电化学、固体与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

专业核心课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概论、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制造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应用、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核能发电概论、氢气大规模制取的原理和方法、能源与环境、燃料电池概论、薄膜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热泵技术、能源低碳利用技术、Matlab及其工程应用、CFD软件应用等 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能源科学、系统工程等理论基础,掌握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专业知识

B类1:

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 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力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与CAD、、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电机学、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风力发电原理、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液压与气压传动、风电场电气工程、风电机组控制与优化运行、风力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风电机组测试与认证、风电场施工与管理、风电场建模与仿真、风力机设备材料、新能源材料、近海风力发电、风能与其它能源互补发电系统、风电场并网、风力发电机组计算机辅助设计、风电场规划与设计等 面向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场工程等

B类2:

福建师范大学 理论物理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学、材料分析方法与技术、材料热力学、单片机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制图、磁性材料与器件、光电子材料与技术、太阳电池物理、光伏工程与技术、光热工程与技术、固体发光材料、半导体材料、电化学基础、磁熵变材料与磁制冷技术、传感材料及其传感技术、X射线分析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先进功能材料、光电薄膜与器件、锂离子电池原理与技术、材料设计与模拟计算、纳米材料与应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太阳能光热转换理论及设备、太阳能热利用、薄膜材料与技术、光源设计与应用技术等 面向太阳电池及其它新能源材料技术研发

应当指出,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可能完全为企业的需求而量身定做;即使课程体系相同,但由于学校资源的差别和培养方式、途径及方法的不同,人才培养的类型、质量与层次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新能源本科专业教育主要考虑人才质量的基础性、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与可拓展性。专业基础课应该以能源科学为基础,兼顾高校各自的资源优势,设定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

以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应针对风机制造、风电场、太阳能发电站三个就业领域,结合学校现有学科与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定位于既具有较宽广、厚实的专业基础,又有专业方向的特长。为此,针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我校的学科优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增设太阳能发电工程方向。主要面向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站及并网工程,同时兼顾太阳能领域的技术研发,为太阳能光热发电储备人才,开设材料科学、光学、热学、电气工程等模块的课程,主干学科为材料科学、电气工程,使学生具有材料科学、光学、热学理论基础,具备电气工程的职业能力。目前我校已有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太阳能方向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呈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太阳能光热发电也未雨绸缪。为适应新能源电力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以学科为基础设置大类专业,以产业为支撑开设专业方向”。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专业方向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分别面向风机制造、风电场工程、太阳能发电工程三个主要领域,专业基础课应以能源科学为基础,兼顾高校各自的资源优势,设定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新能源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面对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全球都在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整合各校相关的资源优势,推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打造新能源专业品牌。

参考文献:

[1] 熊怡.论道学科学专业建设,共话新能源人才培养――首届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

(21):26-28.

[2] 熊怡.我国新能源人才培养的道与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3,

(21):38-41.

[3] 陈建林,陈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 20-25.

[4] 杨晴,陈汉平,杨海平,等.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29-31.

新能源材料的发展范文2

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既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民生环保,同是更是牵动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命运。在“十二五”规划元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望加速发展,二级市场表现方面,新能源汽车相关上市公司已经经历了享受政策红利阶段,接下来我们认为除了政策支持外,具备强大研发实力和核心技术的公司将最终突围。

发展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新能源汽车推进我国交通能源转型,通过能源多元化、动力电气化、排放洁净化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实现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技术强国的跨越。新能源革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而混合动力电动车对减少石油依赖和排放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应该是主攻的方向。据保守估计,到2030年我国的电动车保有量占20%到30%,我们的石油进口就有可能减少20%。对汽车消费处于增长期的中国而言,电动车是历史性机遇,使我们有可能在较大幅度降低对国外石油依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条件下,来圆中国人的汽车梦。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将分三步走:第一步2008~2010年,在大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开展示范运行;第二步是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小型电动车;第三步是2016~2020年,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发展总体上将采用一种过渡战略和转型战略。未来5~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将采取内燃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两条腿走路发展战略,一方面继续优化现有的车用能源动力系统,发展节能型内燃机汽车;另一方面,开发新一代车用能源系统,发展新能源汽车,两者共同发展,良性互助。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有望上半年公布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出台时间终于有了明确说法。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3月2日透露,目前各个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详细的新能源汽车规划,出台时间表已经排了出来,待到这次两会审查批准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之后,将在年内陆续出台。

工信部部长苗圩3月4日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并有望今年上半年公布。“两会”结束后,有望最快推出的政策是新能源汽车“十年大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最早或将于3月出台实施。在2010年密集的“补贴”策出台后,新能源将面临如何真正起步的问题。江淮集团董事长左延安表示,为了扩大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建议国家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上再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目前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如充换电基础设施等,短期内还不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给新能源汽车推广带来一定局限性,而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一般都是在城区道路上行驶,车速相对较低一般不会超过70公里/小时,对第三方造成的危害也相对减小,车辆损害也相对较小。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分析

动力电池:锂电池是首选

我们发现作为大功率动力电池组,锂离子电池具有突出的优点:1)比功率高。锂离子电池的平均工作电压在3.6V,是镍镉和镍氢电池工作电压的3倍,单位重量电池能释放更高功率;2)比能量高。锂离子电池比能量目前可达140Wh/kg,远高于镍氢及铅酸电池,单位重量能储存更多能量;3)循环寿命长。目前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已达1000次以上,在低放电深度下可达几万次,性能领先;4)自放电小。锂离子电池月自放电率仅为6~8%,低于镍镉电池(25~30%)及镍氢电池(30~40%);5)无记忆效应。可以根据要求随时充电,不会降低电池性能;6)对环境无污染。锂离子电池中不存在有害物质。

锂电池产业链构成,看好正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关键零部件。锂电池零部件采购成本构成如下:正极材料(含铝箱)的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30%左右,负极材料(含铜箔)的采购成本约20%,隔膜材料占总成本的20%左右,电解液占采购成本的20%左右,电池外壳等结构件占电池成本的10%左右。

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对电池的性能影响很大,是电池关键零部件之一。磷酸铁锂材料是最新研制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作为车用动力储能设备,安全性能尤其需要重视。虽然钴酸锂电池和三元材料的电池具有重量更轻,体积更小等优点,但它们是不适合作动力电池应用于电动车的。从目前各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磷酸铁锂电池是目前最适合用于电动汽车产业化运用的锂离子电池。因此,掌握了规模化生产磷酸铁锂和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电动汽车产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石墨类碳负极材料以其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一直是负极材料的主要类型。除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低端人造石墨等占据了小部分市场份额外,改性天然石墨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也逐渐开始使用钛酸锂材料作为负极。

电解液:电解液在电池中正负极之间起到了传导电子的作用。电解液主要原材料为六氟磷酸锂,占电解液成本的50%以上,毛利率高达75%。六氟磷酸锂当中的锂和氟都属稀缺资源,我国已经限制萤石的出口,未来一定也会限制氢氟酸的出口。我国的锂、氟资源在全球排名前列,具备发展锂电池相关材料的资源基础,成本也具备优势,未来必将在锂电池材料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值得看好。

隔膜:在锂电池的结构中,隔膜是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隔膜通俗点的描述就是一层多孔的塑料薄膜,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一种高附加值材料,约占电池成本的1/3左右。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隔膜产品目前基本依赖进口,国内仅有少数企业可以生产:河南新乡格瑞恩赫中科科技、佛山金辉高科、深圳星科科技等公司。

永磁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电机首选

在新能源汽车当中,永磁电机将代替传统电机,与传统的电励磁电机相比,永磁电机,特别是稀土永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体积小,质量轻;损耗小,效率高;电机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灵活多样等显著优点。永磁电机

在我国的应用刚刚起步,市场份额不到20%,而在日本和欧美国家,相应数据已超过60%。目前我国车用电机大部份是有刷直流电机,如雨刷电机、车窗电机等,但随着对耗能要求的提高,永磁电机正逐步取代有刷电机。另外,新能源车用电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用电机,需要具备安全性高、安装空间小,能耗要求低的特点,永磁电机也将成为首选。

我国是稀土矿藏大国,稀土资源占世界总储量的75%,稀土资源是制造永磁电机所使用的钕铁硼的主要来源。丰富的稀土资源为我国永磁电机的规模生产提供保障。同时,由于国内稀土永磁材料价格显著低于国际市场,且劳务费低廉,所以发展永磁电机产业对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也有重要意义。

电控系统:永磁化、智能化、集成化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用于控制电池、电机等组件,其功能包括:电池管理,发动机、电动机能量管理等。电控系统的材料成本占比不高,但需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掌握关键算法,尤其是混合动力汽车涉及油、电混合的控制策略,技术壁垒较高。

未来,我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的三个技术发展方向是永磁化、数字化和集成化:(1)永磁化是指永磁电机具有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高、效率高、便于维护的优点;(2)数字化包括驱动控制的数字化、驱动到数控系统接口的数字化和测量单元数字化。用软件最大程度地代替硬件,具有保护、故障监控、自诊断等其他功能;(3)集成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电机方面:电机与发动机总成、电机与变速箱总成的集成化;控制器方面:电力电子总成(功率器件、驱动、控制、传感器、电源等)的集成化。

在技术发展的同时,电机系统也在向产业化多品种、小批量规模化生产模式靠拢,在目前这阶段需要特别解决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的工艺和工程化问题。由于驱动电机行业是人力资源相对密集型的产业,且国内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所以我国车用电机产业在全球资源条件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易于进入全球的分工体系。

新能源材料的发展范文3

整车篇

180亿元――长安十年新能源汽车战略

3月6日,长安汽车了面向未来10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并宣布将投入180亿元,从研发、技术、供应、运营4个层面给予强力保障。规划显示,到2020年,长安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40万辆,到2025年,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到2025年,长安汽车将分三个阶段,向市场推出34款全新产品,覆盖乘用车及商用车。

在产品性能方面,长安汽车设下了2025年实现新能源“518”性能目标。其中“5”是指,到2025年纯电动产品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百公里加速都将达到5秒;“1”是指,到2025年,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百公里综合油耗为1升;“8”是指,到2025年,纯电动产品单位质量每吨百公里耗电为8度。在续航里程方面,到2020年,纯电动产品续驶里程将达到350公里,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纯电续航里程80公里;到2025年,纯电动产品续驶里程将达到400公里,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纯电续航里程达到100公里。

运营方面,长安将以租赁为突破口,进一步创新推广模式,并组建长安新能源汽车运营公司,初期以北、上、广、深、渝、琼为突破口,陆续建立400余个网点,逐步覆盖国内主要大中城市。此外,为进一步降低成本,长安还将在供应方面采用自主或合资合作模式,构建“大三电”生产制造产业链。

为达到上述目标,未来十年,长安汽车将投入180亿元,以重庆、北京研发基地为中心,统筹美国和英国研发中心,打造新能源产品。同时,逐步完善研发组织架构,建立高效研发团队,到2025年,新能源研发队伍将达到1500余人,并逐步形成重庆、北京、保定、深圳四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52亿元――力帆股份募资构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5月25日晚,力帆股份定增预案,该公司拟以12.08元/股,非公开发行合计不超过43046.36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2亿元。力帆股份方面表示,该公司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主要为构建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并降低公司负债水平。

此次募投项目及使用募集资金中,10亿元用于智能新能源汽车能源站项目;9亿投入智能新能源汽车60亿Wh锂电芯项目;5亿元投入30万台智能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控项目;4亿元投资30万台智能新能源汽车变速器项目;4亿元用于智能新能源新车平台开发项目;20亿元用于偿还部分公司债券及银行借款。

根据规划,力帆未来两年将会推出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从动力总成到全新的平台都有持续的战略产品规划,未来新能源领域还将涉及SUV产品,实现全面布局。

力帆股份将于上海嘉定工厂生产含锂电池的高端新能源汽车,而河南基地生产的车型则是以采用铅酸电池作为电力驱动的低速电动车为主。通过不同的产业布局,力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将更加明确。

本次发行完成后,辅以运营管理、产业投入和科研开发的不断创新,有助于力帆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商业模式,促进公司的转型升级,借助大力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公司的“弯道超车”。

100亿元

――比亚迪募资扩大产能

5月27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向外界透露,“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电池产能的扩张和新车型的研发都需要大量资金。公司拟通过非公开增发的方式从市场募集资金,以支持公司发展。”这显示,比亚迪本次募集资金总的方向是投向新能源汽车业务。同时,消息人士透露,比亚迪正与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及瑞银证券等商讨,计划透过非公开发行A股方式,集资约100亿元人民币。

比亚迪方面表示,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快速增长对电池产能提出更大需求,公司迫切需要增加电池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公司认为,2015年仍然是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一年。“公司于2015年将推出更多车型,特别是插电式混合动力SUV车型,满足市场对SUV车型的偏好,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

比亚迪去年同时加大了新能源客车、纯电动汽车e6、储能电站等业务领域的市场布局,上述每一项业务均以比亚迪自己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为基础,而后者产能早在去年中已是供不应求。王传福表示,由于新能源的高速发展带来电池产能的不足,比亚迪未来将更加注重于电池产能的扩充,“资本支出将主要在电池方面。我们也通过各种融资渠道把有限资本用在电池投资上。”

之前对市场爆发估计不足的比亚迪,已决定扩大电池产能。2014年12月,比亚迪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铁电池深圳坑梓基地动工建设。铁电池深圳坑梓基地建成后,比亚迪将实现年产10GWh的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可以满足25000台大巴车、60万台插电式混合动力家用轿车的动力电池需求。

65亿元――上汽集团与大众签新能源车协议

6月3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与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就双方中国进一步合作发展新能源车签署了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投资65亿元人民币,共同对上海大众汽车安亭生产基地进行升级改造,生产新能源车。这意味着大众汽车在中国国产电动车进入正式的实施阶段。根据计划,上海大众汽车将于2016年在安亭生产基地生产大众汽车全新C级车型;四年内,安亭工厂将生产基于畅销车型朗逸研发的纯电动汽车,这也将是该生产基地投产的第一款纯电动车型。到2019年,大众汽车集团及两家合资企业将在中国市场投资220亿欧元,用于建设新的生产设施和开发新产品。

配套零部件篇

34.56亿元――杉杉股份的锂电池材料业务

5月5日晚,杉杉股份宣布定增募资34.46亿元。从定增预案看,拟募集的34.46亿元资金将用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新能源汽车项目又包括动力总成、LIC应用和汽车研发推广三方面,几乎囊括全产业链。“动力总成放在杉杉股份实施,整车研发将放在子公司内蒙古青杉汽车。”杉杉股份证券部人士说。

杉杉股份拟使用募集资金7.79亿元投向“年产35000吨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项目”,该项目具体包括了年产3.5万吨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成品加工和负极材料研发两个项目,经测算,该项目投资回收期约8.4年,内部投资收益率约15.88%。

除了锂电池项目的扩产,杉杉股份拟使用募集资金22.23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包含了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平台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发平台建设、LIC(锂离子电容)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等。

杉杉股份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其服装业务,而如今,服装、锂电池材料、金融投资是其主营业务的“三驾马车”。2001年,杉杉股份收购控股股东杉杉集团旗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新材料领域,主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

随着服装行业的逐渐没落,锂离子电池相关产品成为了杉杉股份的主要业务。目前,杉杉股份已拥有相对成熟完整的产品体系,产品覆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及电解液产品。

20亿元――冠城大通联手福投布局动力电池

冠城大通于5月5日与福建投资开发集团下属子公司福投新能源签署了《关于共同投资汽车动力电池项目之投资合作协议书》。双方共同投资设立福建冠城瑞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动力电池、电池组及充电技术等研发、生产、销售运营管理,该项目投资规模总额预计约人民币20亿元。项目公司首期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万元,公司与福投新能源公司各出资2500万元,分别持有项目公司50%股权。

合资公司位于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范围内,主营业务涉及动力电池、电池组及充电技术等研发、生产、销售运营管理。合资公司发展将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是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专业提供商。第二阶段将建立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电池组完整的研发、制造能力,同时投资自行生产电池电芯。第三阶段将根据市场情况,进一步拓展电池上游材料行业、废旧电池回收利用。

冠城大通表示,此次投资是公司向锂电池新能源领域转型的重要布局,项目公司将借助福投新能源公司及其实际控制方省投资集团的背景,充分利用国家、福建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优势和发展机遇及福建自贸区的政策,依托福建省汽车产业优势,以福建省各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环保专用车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供应为切入点,快速占据相应市场份额。

35亿元――大洋电机全资收购上海电驱动

6月2日晚,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大洋电机全资收购上海电驱动,此次收购共35亿元,其中27亿元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发行价格为6.34元/股,其余7.99亿元以现金支付。

上海电驱动是我国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客户主要包括宇通客车、北汽福田、上海申沃、上海万象、上汽集团、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华晨汽车、吉利汽车等国内知名整车制造企业,2014年度其在商用车驱动电机系统领域和乘用车驱动电机系统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6.90%和21.32%。

大洋电机表示,自上市以来,公司在做好家电及家居电器电机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源整合,目前已形成家电及家居电器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系统和汽车旋转电器三大业务板块。三大业务板块中,新能源汽车事业板块目前较为薄弱。通过并购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系统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是实现快速布局并全面介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有效途径,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可以快速提高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实力,将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产业打造成为公司新的支柱产业之一,增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提升公司价值。

13.45亿元――方正电机并购两企业加码新能源

6月9日,方正电机披露了重组草案,公司拟以15.39元/股的价格,以非公开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上海海能100%股权和德沃仕100%股权。此外,公司拟以16.41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拟募集资金总额为6.3亿元,用于支付本次交易的现金对价及相关交易费用。上海海能100%股权和德沃仕100%股权交易价格合计为13.45亿元。

新能源材料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 新能源 产业 雾霾 困境

新能源产业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竞争环境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数量的增多而日趋激烈,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正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产业战略机遇期,不管是已经具备新能源产业基础还是即将进入新能源产业的地区,都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地区产业持续升级以及经济跨越发展的问题。近日持续的雾霾进一步警示中国经济到了要加快转型的时候,经济发展不可只看眼前利益,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大面积爆发雾霾天气

从2013年1月10日开始,全国33个城市经检测显示空气严重污染,全国超过13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发生严重雾霾灾害天气,京津冀、河南、江苏等多个地区都大面积爆发雾霾天气,道路能见度不足2000米,个别区域甚至不足200米,多个地区的PM2.5监测数据爆表,甚至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首都北京更是首当其冲,PM2.5每立方米超过了900微克,达到中国有PM2.5检测数据以来最高记录。

多方研究已经证实,PM2.5是形成雾霾污染主要的原因。而构成北京等地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扬尘、燃煤、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及机动车排放等,其中燃煤和机动车排放等是核心因素,此外还有本地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因素,也包括周边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叠加的因素。工业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

PM2.5可直接吸入肺中,对人体伤害较大。有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近20年增长高达8倍之多,已经正式替代心血管病成为第一大致死病因。PM2.5引起我国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严重的空气污染,迫切需要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1、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非常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正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清洁能源达到30%的目标;欧盟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0%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工程列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可见,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各国摆脱传统能源掣肘、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培育新的优势产业等具有战略性意义。

2、环境污染代价高,新能源产业发展顺应经济持续发展需要

环保部近日的绿色GDP核算结果表明,从2004年到2009年,环境污染的代价已从5118亿元提高到9701亿元。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大范围雾霾天气进一步预警,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中国应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天然气、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从短期来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改变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为汽车产业制定更严格的新标等措施,必然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受损。但从长远来看,将极大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发展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正向外部性,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对环境具有友好性,而环境收益归于全社会;二是技术发展的正外部性,新能源技术使用的部分收益归全社会所有。坚持不断探讨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并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始终保持新能源的领先地位应当成为我国重要国策。正如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直接促使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的进程。但我们不应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善空气质量非一日之功,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现实困境

1、国内外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

中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不论是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市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能源产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数量的增多导致产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力量日益加强。

从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迅猛增长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新能源产业主要分布于美国、欧盟、日本、巴西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开发相对较早,也是全球新能源产业技术最成熟的国家之一;欧洲是全球新能源市场集中地之一,也是新能源技术开发中心;日本新能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各项新能源均呈现倍增趋势。在太阳能利用领域,目前日本除了拥有日立、东芝、三菱等核电设备制造大型企业外,世界上太阳能发电的专利也主要由日本厂家掌握――夏普、京瓷、松下和三菱,它们被称为日本光伏领域的四大骨干企业。

目前,我国国内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新能源的种类以及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在区域政策和资源的影响下,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特征显现,依托区域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西南、西北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区域聚集了全国约1/3的新能源产能,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环渤海区域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西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西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从创新能力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光伏电池制造、太阳能电池封装材料、风电装备制造、风电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制造技术,中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国风电专利申请在“十一五”期间达到高峰,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0%。2005年风电领域申请专利402件,同比增长151%,2006年申请专利610件,同比增长152%,2007年申请专利625件,同比增长103%。

截至2012年,我国核电在建机组同比增长175.3%,共有30台,容量32.73GW,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同比增长39.8%,增加到63GW,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较2011年增长42.9%,达到30GW。

2、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一系列困境

从我国新能源产业体系上看,不健全的因素偏多,凸显产业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困境。近年来,全球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和风电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我国光伏产业面临严峻形势,既有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影响,也与国内政策不配套导致的需求不足直接相关。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光伏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急剧下降。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2012年10月,美国开始对我国太阳能电池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作为全球光伏产业最大市场的欧盟方面也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欧美的“双反”重创了中国的光伏企业,加速了中、美、欧互补的产业链条断裂,使得国内光伏产业利润大幅下滑、经营困难,很多中小型光伏企业停产,而行业龙头如尚德、赛维等上市企业也濒临破产。2012年,我国光伏企业的开工率不到70%。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频出救市政策。中央财政共拨付资金130亿元,支持启动光伏发电国内应用的总规模达到5.2GW;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免费并网措施、公布金太阳项目目录,旨在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支持光伏企业发展。而对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国内已经有80多家企业参与风电投资,各类大小风电设备制造商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由于国内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风电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风电设备质量存在隐患。风电零部件供应依然是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新能源产业运营体系不健全,导致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背离,截至2009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左右,而发电量占比不足1%。由于产业体系不健全,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中同时出现产能过剩和不足的困境。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也正越来越突出。风电制造领域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自主研发企业数量和投入少,大多走的是引进路线,既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除太阳能、风能外,生物质能源也被寄予厚望,尤其是生物质液体燃料,却也面临着原料收集、核心技术缺失和市场销售等难题。

3、我国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仍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对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价格机制等统一的协调机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狂潮下,吸引了不少短期投资者,各类新能源企业泥沙俱下,不少补贴企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成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绊脚石。另外,由于新能源和传统能源间的矛盾和利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导致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我国没有真正地建立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体制和机制,重大制度的设计不完善加之市场消纳问题,也使得风电难以更好地发展,在吉林、内蒙古等地有30%~40%的风电因为不能联网而被放弃掉。

在一系列成就背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4种能源加在一起,仅占全部能源消费比重的14.5%。这说明我国未来能源产业需要的不仅是产量的增长更是制度的改革,是能源体制的革命性变化。另外,我国的新能源市场多集中在海外,产业的外向型特征比较明显,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成熟度较低,还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完善的市场环境。

四、客观认识我国新能源产业现状,坚定信心寻求长远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国社会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各个国家对于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侧重各有不同。英国、美国和欧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发展低碳产业为主,英国同时关注数字产业,日本侧重能源和环境产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中国则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通信七大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然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的重要意义有客观的认识,有正确的判断,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经过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石油地缘政治、欧美征收碳关税以及对华光伏“双反”调查、日本核泄漏事故、国内油荒电荒等一系列事件后,我国围绕能源如何发展已积累了充分的经验,并充分认识到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用重大,现在已经显示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中国政府将持续出台支持鼓励和优惠补贴政策,推动新兴产业需求爆发性增长。新能源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信心百倍,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推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而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努力构建制度,更需要产业界从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如果在能源转型上的努力不够,中国的能源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间将会有更大的差距,因此能源产业要有忧患意识。同时,鼓励能源技术发展需要相关政策支持,这对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十二五”时期,中国新能源要在规模和基本产业链条形成的基础上,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当下,我们尤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快我国应用新能源的步伐。在技术层面,主要依靠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确保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电力实现全部上网;在政策层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规划也要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

治理雾霾污染将是促进汽车产业技术革新、带动汽车产业升级的又一次机会,将给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机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同时也与广大民营企业家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相信未来,新能源领域中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宽广。而对从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的企业来说,如何抓住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发展机遇,仍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 施卫娟、李福保:云南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1(8).

[2] 张志刚:企业产业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决策咨询,2011(1).

[3] 司凯、张琪:以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

[4] 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5] 郑江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念、可能的市场失灵与发展定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4).

[6] 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

[7] 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

新能源材料的发展范文5

上周,随着备受瞩目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草案的出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家战略雏形逐渐浮出水面。根据《规划》,未来十年,中央将投入上千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在这“千亿盛宴”的刺激下,整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同过春节时的“舞龙”,稀土、电池、电机、新能源客车等板块此起彼涨,好一番热闹的“年夜饭”景象。

《规划》详细列出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垒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最大的产业之一,也是关联性最大且最有前景的行业。新能源汽车现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产业链可以分为三大段:整车企业、动力系统企业、上游原材料企业。然而,目前沪深两市具有新能源汽车概念的公司不胜枚举,究竟哪些才是最有投资价值的呢?投资者不妨学学创司,从创投的角度来寻找整个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锂电池获益最大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投资价值的一环。目前,混合动力汽车主要采用镍氢电池技术,但镍氢电池的一些技术性能已经接近理论极限值,而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容量大等优点,得到各汽车厂商和电池生产厂商的一致认可。多数研究机构均判断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以锂离子电池为主,辅以铅酸/碳电池,而镍氢电池由于低性价比必将成为一个过渡产品而逐步淘汰。

在动力电池中,正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分别占据了成本的约50%、15%和20%,构成了动力电池的核心零部件,是动力电池的三个投资方向。正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都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因此拥有技术优势、规模扩张和产业链扩张的公司最值得关注。国都证券认为,应从资源稀缺、技术壁垒和产业链控制等角度选择锂电池的投资机会。一是,重要矿产资源需求猛增后稀缺价值凸显,资源类公司受益,建议关注矿业;二是,选择生产技术壁垒与资质要求高的锂电池关键材料厂商,重点公司有杉杉股份、当升科技、江苏国泰、多氟多、佛塑股份等。

电机市场前景广阔

在新能源汽车当中,永磁电机将代替传统电机。与传统电机相比,永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体积小、质量轻;损耗小、效率高;电机的形状和尺寸灵活多样等显著优点。因此,电机企业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发展。相对于动力电池产业的“百家争鸣”,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企业的数量则较为有限,重点上市公司有大洋电机、宁波韵升和万向钱潮等。电机领域现在已为机构普遍看好的是大洋电机,其已经是福田、大连客车、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等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的主要供货商;宁波韵升则参股上海电驱动公司35%股权,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该公司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机及电控产品研发制造的龙头企业;万向钱潮也投资开发电动汽车电机、电机控制器产品,是目前国内唯一同时具备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和动力总成系统产业能力的企业。

新能源材料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40-02

0 引言

石油危机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始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而汽车尾气导致的气候与环境问题也使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我国新能源汽车是在节能与减排的双重压力下发展起来的。中央及地方政府了一系列推动政策,各汽车企业也都紧随政策方向纷纷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试点城市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配套补贴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在示范运行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开发关键零部件技术和构建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相比还相对落后,在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河北省汽车企业目前主要研发和生产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电池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其产业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自主创新水平低 河北省虽然有许多整车生产企业,但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全省只有长城汽车、保定长安客车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研发,而且处于起步阶段;动力电池企业多是加工制造,研发力量十分薄弱。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机构层次低、研发人才不足等方面则直接导致了较差的其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落后,一些尖端技术只能依靠从外部引进,从而加大了对国内外汽车生产大企业的技术依赖。

1.2 市场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河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不成熟,目前无法进行批量生产,进而生产成本无法摊销,导致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比同类型传统汽车要高很多,即使消费者能够享受部分购车补贴,但相对偏高的购置成本还是给购车者带来了一定压力。产品本身的品质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配套设施建设也还没有达到商用的程度,电池使用寿命短、更换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效果。尽管河北省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唐山等地区开展了商业化的示范运行,但示范范围有限。

1.3 产业化应用存在障碍 总体上看,河北省新能源汽车行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阻碍了其产业化应用的进程。长城、中兴和河北长安在国内也属知名企业,但与上汽、一汽等汽车生产集团相比,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河北省从整车企业到动力电池、电机企业,尚未形成新能源汽车产品规模化生产。目前,河北省缺乏与国家规划衔接又符合省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录和实施政策等,缺乏充电站、加氢站和相应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政策,都阻碍了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进程。

2 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遵循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的规律,即研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据此设计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2.1 新能源汽车技术获取路径 新能源汽车技术获取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大学等科研院所、中介等,这些主体获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方式包括自主R&D、以技术研发合作为基础的R&D国际化、技术引进。推动汽车厂商、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等搭建良好的合作创新平台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对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技术攻关的相关企业给予所得税、营业税等减免优惠,并可对其研发费用给予增值税抵扣。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推广初期,河北省政府有必要设立政府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推广专项基金,专门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研制进行持续的投入,促进相关部门的“强一强”联合。此外,加强专业化基础人才的培养,为相关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进行相应的人才储备。

2.2 新能源汽车技术示范推广 新能源汽车技术示范推广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政府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加大新能源汽车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建立综合示范区,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制定每个示范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加强示范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政府应当给予相关综合示范区特殊的政策支持,如金融支持、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等。鼓励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和环卫等公共领域应用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此外,河北省各地区也要开展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规划和建设,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相应专业系统规划中。

2.3 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化应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化应用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比传统汽车高出很多,要实现产业化应用,需要度过艰难的市场导入阶段。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需要河北省政府在车辆购置、税费、上牌及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措施。河北省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以及其它相关产业需要走专业化分工和集群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协作攻克关键技术,进而逐步培育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在内的全套产业链,最终实现空间上的聚集。此外,河北省还要加强同京津地区汽车企业的联动合作,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内部网络联系,进而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生产,促进河北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应用。

参考文献:

[1]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5).

[2]胡登峰,王丽萍.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建设[J].软科学,2010,24(2).

[3]阮娴静.新能源汽车技术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