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范文1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发展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农村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生活逐渐向小康社会发展。虽然从整体上看,农村的经济形势呈均匀向上状态,但是从细节上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受人为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依然存在着多种问题,农业发展环境中隐藏着多种隐患,给农民更好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利。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并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有关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
1三农问题概要
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生产模式,对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民生事业中的关键内容。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既是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将三农问题置于我国主要发展内容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注重三农问题,认为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即可,这种认知度不仅忽视了三农问题的本质,而且缺乏远见,难以满足农村事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农民的整体地位虽然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在很多事情的操作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包括农村户口问题、农村政策问题等,这不仅给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较大不利,而且难以保障农民的各种权益。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发展,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国民经济更快进步。
2解决三农问题并发展农村经济的方法
2.1重视三农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很多人并不注重三农问题,也没有意识到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所带来的后果。因此,为了更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关部门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将其置于主要工作内容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国民经济进步的需要。随着人口基数越来越大,各行业不断进步,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渐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能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有效改革,而且能够促进农村环境全面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农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保障农民生活、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才能实现我国市场经济持续繁荣,更好促进社会稳定。有关部门必须从多方面提高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度,包括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结构、农民权益等内容,由于每种问题的涉及范围较广,而且隐患较多,所以有关部门必须树立长期的解决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内患,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2落实三农政策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虽然逐渐凸显,但是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给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不利。我国虽然制定了多项政策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有关部门并没有意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没有对相关政策严格执行,致使在农民层面,依然存在着乱收费以及乱罚款等问题,侵犯了农民的正常权益。因此,基于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对三农政策进行完善,细化相关条例,加强对有关人员执行过程的监督,对各类收费问题进行明确,并对三农政策的实施结果进行定期审核,及时处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确保三农政策能够落实到位,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业进步、促进农村的更好发展。
2.3提高农民地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民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各种权益也不断增多,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农民依旧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取消某些歧视性政策,清除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大力扶持农村产业,并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障,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农民地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3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我国民生问题中的关键部分,也是维持我国国民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其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民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完善相关三农政策,从长远的角度积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整体的地位,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这样才能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范文2
总所周知,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同样存在,并将在中华名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家乡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干进行了交谈,真真实实的了解到了,三农问题不仅是国家当前的一大核心问题,而且也对我县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每一个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开资均来自农业上的收入,而我们却在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多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并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共存问题。以下,我就我家乡的一些实际问题,来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首先,三农问题是三个共存性的问题,它们互相牵连,互相制约;其次,三农问题会引发其它的问题,这就更加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再者,三农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历史性的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就有着历史的艰巨性。
三农问题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它们是并存的。农业得不到发展,就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总是处于低迷状态,那么农村也无法得到发展。这样一来,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农村的种植方式,民房,都还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基础设施非常缺乏,受天气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乡水稻无法正常收割的情况,令人堪忧。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如同恶性循环一样的并存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所改善才能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态。家乡的三农问题尤为显着,家乡的生产发展都是靠农业农业,所以有的地方栽种花生,有的种西瓜,有的种柑橘,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却是采用的小户自家种植,,这样的种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首先,小户种植,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科技种植方法,产量就会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户种植太过随意,对于作物的出售渠道就会有所限制。这样,农民的所收获的产物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收入,农民的经济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农村的道路就依旧还是不通畅。基础设施差,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的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农问题就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农问题的存在,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存问题。第一,农业一直得不到发展,家乡年轻一代的群众就选择了外出谋生。很多人都觉得在家务农不如出去闯荡,我小时候的朋友,有好几个都是留守儿童,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上就只能靠所谓的老弱残兵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就更加堪忧了。并且,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跟着同时产生了。据调查显示,家乡的留守儿童占了儿童的57%。儿童是国家的希望,但是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心和怀抱,那么就在学校形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最终父母是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在我下乡走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么这其次就是,房屋荒废,田地荒芜。一个村,就有三四家的房屋无人居住,甚至是杂草重生,这并不是家道中落,而是全部都选择了外出谋生,那么这些田地也无人看管,落得个荒凉。其实,人们选择外出打工并不是一个错误,三农问题严重,人们在家入不敷出,这个选择或许也是出于无奈,这是一个并存性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三农问题。如果农民有了足够的收入,那也就没有人想外出了。
三农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古至今,农民都是一个核心问题。长久以来,农民的生产生活对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所以要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不能靠一朝一夕来完成,但是要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稳固,历史性的问题就要通过长期的检验来完成。只有慢慢的让农民富裕起来,才能让整个国家更加强壮起来。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范文3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市场;农民增收城市化
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引起社会的重视却是最近几年,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好不夸张地说,“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就一定会发生社会的大动荡。可以说除腐败问题以外,我国目前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贫富悬殊、就业、贫困、人口、生态环境等均与“三农”问题有密切的联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遭受严重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而消费则显得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2007年甚至达到了72%,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很不合理。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出路是刺激国内需求,即拉动内需。而在国内需求的组成中,农村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这样说,农村市场一旦崛起,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纪元。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给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年多的高增长。而现实情况是,不仅像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等,也是农民渴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一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两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的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的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中国经济要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是要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供给。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城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三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范文4
关键词:农业;电视节目;现状;对策;研究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是紧迫的时代命题。中央强调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成功实践。当前电视媒介是我国拥有广大受众的大众传媒,是我国农民接触最多、且对农民影响最大的媒介。因此,作为强势媒介,电视传播应该通过农业电视传播的大力发展,沟通上下内外,协调城乡,服务三农,从而在促进“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上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电视传播应该以服务三农、沟通城乡,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为己任,以农村观众、农民为服务主体,同时满足其他关心、关注三农问题的城市观众的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城乡一体、共同解决三农问题的环境氛围。同时,要建立农业电视传播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农业电视传播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政府对其发展应给予政策、资金和人才的支持;应从服务三农出发,重新建构农业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农业电视传播应实施人才战略和制度创新,积极推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势下积极开展自身内容产品的新媒体搭载工作。农民的影像实践的意义与价值已有充分显示,农业电视传播应积极主动地吸收农民的影像实践,整合农村传播资源,让农民能够运用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反映问题,充分发挥主体性。
一、农村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农村是个相对独立的乡土社会,具有浓重的乡土特点。由于农民世世代代定居在某一地区,以在这片土地种植粮食为主并易于满足生存需要,因而形成了小而全不求人的封闭经济,同时也形成了灿烂纯朴的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当然,在这个不流动的地区里生活,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善于适应,想回避新事物的性格和重农轻商的思想。尽管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逐步波及乡村社会,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造就了大部分农民喜守旧、追求静,想变又害怕变的性格。
不过,我们也明显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不断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信息借助各种媒体流入农村,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市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民这个称呼也在开始淡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正从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的阶段。由于受文化素质、生活消费环境、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而言,电视媒体比报纸、广播、网络等其他媒体更容易让农民朋友接受。电视不光是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也能起到丰富其文化生活的作用。2008年据济南市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调研组调查,在所属的5个县(市)的乡村和农户进行调研,回收的2000份问卷中,在回答“你都喜欢收看哪类电视节目”的问题时,问卷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反映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节目,其次是新闻节目,第三位是电视剧,第四位是农业科技节目。对于“你对现在的电视节目是否满意”的问题,回答不满意、不太满意的有1402人,约占70%;满意、比较满意的有598人,仅占30%。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到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查显示,无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户最需要的信息集中表现为四大类:宏观类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实际操作类信息――新技术、新品种等;市场类信息――农产品价格、销路、供求等;科技知识类信息――科学文化常识、教育、卫生、健康等。另外发现,无论是贫困农户还是富裕农户,看电视的动机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他们大都偏爱影视和文艺节目。
专家分析认为,农民现阶段最需要的节目应当是改变旧观念,增加现代化观念的电视节目,也就是通过电视艺术的手法将现代意识注入农村,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审美情趣的节目。俗话说,转变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黄土成金。观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在农村的变革中,改变落后的过时的文化,保留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引进先进的创新的文化,是农村变革的根本。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深入农村作了大量的调查,总结出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四个问题:贫、愚、弱、私。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依然存在这四个问题。要解决这四个问题,就要从四大教育入手,即生计、文艺、卫生、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就是提高村民的生产力,以达到致富的目的;文艺教育是提高村民的知识力,以达到治愚的目的;卫生教育是提高村民的健康力,以达到治弱的目的;公民教育是提高村民的团结力,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贯穿这四大教育内容的电视节目正是我国农村最需要的电视节目。
二、农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思路
第一,扭转重城轻乡的思想观念,把关注的目光不光局限在城市,也投向农村。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的电视媒体,应该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出发,承担起满足农民观众的收视愿望和需求的重要使命,改进和加强农村电视节目,做好电视媒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交流和引进农民喜爱的电视节目,立足服务“三农”,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第二,播放改变旧观念、增加现代观念的节目。农民面对多变的世界、面对城市化的转移,如何解放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在创业的道路上如何勇敢地面对一个个的困难和挫折?电视剧《刘老根》中主人公对待人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无不带有时代色彩,而这种用形象演绎着的观念,常常成为受众的示范,并考虑效仿、采用或改进。因而,在节目中增加现代化观念,是促进农民发展创新的主要途径。
第三,加大信息量,加强节目实用性。信息是农村发展与农民生计发展创新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任何一个农村社区,都会发现有些农户采用有别于其他农户的发展方式。导致这种区别的重要因素是获得了别的农户所没有获得的信息,而电视就是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收视调查中,农村受众把电视所提供的文化知识类和市场类信息又排在四大需求信息的后面,主要原因之一是电视所提供的信息与农民的需要相差太远。我们还没有做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电视节目内容,推荐的致富经验实际上大部分农民都没法学习。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条件,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准确的信息和经验,让他们觉得节目对生产、生活有用,能让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来。
第四,创新农村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娱乐性。无论是贫困农户,还是富裕农户,看电视的动机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他们大都偏爱影视和文艺节目。由于农村受众文化程度较低,对节目中生动有趣、直观的形象比较容易接受,因而观念更易受其影响。所以我们的节目不应该是简单的声画两张皮,也要研究如何发挥健康有益的娱乐效应。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个性化的语言,改“播”为“说”;在节目中设计小插曲,强化节目的戏剧性;提倡农民“参与式”的、“双向式”的、“互动式”的节目形式,充分尊重农民的乡土创新,以此来抓住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逐渐从农村的旧文化状态进入新文化状态,接受现代化的观念,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乡约》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三、对策研究
第一,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该明确界定包括电视在内的农业传媒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目前,国家尚未对频率、频道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进行分离,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电视台难以避免的行为准则,其结果导致了带有明显的公共服务属性的频道和节目处境尴尬,甚至是举步维艰。因此,把农业传媒定位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由国家投入资金运营,由本级政府财政纳入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要求为本行政辖区农民无偿解决农业电视频道落地和覆盖问题。同时,在对其进行考评时,应根据农村受众实际,建立单独的考评标准,对频道和节目进行独立评价,建立绩效奖惩机制,使从业人员不仅能够摆脱后顾之忧,还能专心从事农业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
第二,在节目传播环节,要加强传播渠道和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落实“村村通”。传播渠道畅通、传播基础设施完备,才能保证农民都能看到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它是农业电视节目成败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等,旨在加强电视覆盖,意义十分重大。尽管进展顺利,但是完成难度仍然很大。农村市场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无线覆盖或者自己架天线接收。在覆盲区要采用村村通补点,通过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方式,数台卫星接收机集中接收信号后,再通过多道小功率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机将接收机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无线发射,用户采用开路方式接收。电视与调频广播两套发射天线可共杆架设。对于地广人稀、地理环境复杂、难以架设线缆而又适合采用卫星接收无线转发的地区,可以妥善解决农民群众看电视的问题。
第三,在农业电视节目制作环节上,找准定位,精心编排;在节目选题内容上,要拓宽思路,转换视角,贴近生活;在节目形式方面,要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农业电视专业频道必须紧扣定位,突出“农”的特色,做对象特征明显的专业化节目,在对农村受众深入调查、了解、分析的基础上,使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合乎农村受众的收视习惯,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电视频道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农业电视节目应该具有强烈的“农味”,要在准确定位观众的基础上,对广大农民观众的参与、节目的长度、观众的收视习惯与作息时间准确把握,合理安排,精心设置。把受众关心的乡村气息浓重的节目进行现代化的包装,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农业、农村、农民。
目前我国正从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一体发展转变。在这个转型期,农民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新的经营观念和变化多端的市场信息需要越来越多,对相应的农业节目需求更强烈。国家的重视和受众的需求正构成了农业电视传媒绝佳的发展机遇,而农业电视传媒自身只有切合实际深入农村市场,了解农民所想所需,调整思路,加大力度,转换视角,拓宽内容,活跃形式,明确定位,塑造自己的“农村”品牌,才是农业电视专业频道和农业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马梅.中国农业电视传播发展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2.郑树柏等.农业电视节目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新闻界,2009(4).
3.赵洪明,张学玲.农业节目发展理念探究[J].电视研究,2008(11).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范文5
本文正是从我国当前“三农”现状出发,通过分析“三农”问题的原因,强调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来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与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重要性;解决办法
我国要想实现现代化,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由此可见,解决三农问题是至关重要,农村的经济落后没有得到发展,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缓慢的,“三农”问题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说,广大农村的现代文化程度十分低,发展严重滞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这就是如今“三农”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一)农村收入下滑,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近些年来农民的收入很不稳定,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很不稳定,因为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于土地,而近些年来地震,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使粮食的产量大幅度下降,这就造成了农民的收入较低,而城镇的经济水平较高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不受自然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收入比较稳定而且还在持续增长,这就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农村的劳动力问题十分严峻。一方面由于我国如今从国外进口的农副产品价格低,质量好,这就给我国农民的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大部分年轻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导致农村实际有效劳动力大幅减少。此外,农村的经济水平低,对教育不够重视,致使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素质较低,而城市的现代水平提高后,工业生产对技术的含量要求提高,对工人素质要求相应提高,以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很难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三)农村的社会秩序较乱。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认识不足,在加上经济水平较低,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满的情绪,他们用一些消极的方法进行抵抗,有些地区出现了暴力反抗等事件,而且农民对法律认识不够,遇到侵犯人身利益的情况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知道用暴力或者有一些其他不正当的方式解决,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秩序的稳定。
(四)农业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道路的不正确性给我国的农业带来了严峻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就使我国的农业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基础,而且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在加上农业基本设施的落后,这都是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而我们衣食都与农民有关。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想要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目标有着直接的联系,我国进行全面的改革要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就必须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并没有真正的受益,我国的农村还是原始农耕劳作,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而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农业的科技含量并没有提高,现代化进程依然十分遥远。如果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下去,农村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容易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中国改革也会因此失去动力,现代化的发展也将会受到阻碍,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阻碍的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为了确保我们国家粮食的安全,满足十几亿人口的需要,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可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团结,实现国家的长治之安,可以使我国更好的推进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使国民经济向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三、解决“三农”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 调整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负担问题就必须要调整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现在我国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仍然不公平,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仍然倾向于城镇,而忽视了对农村的投入。使农民不能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就业、受教育的机会。这是造成我国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素质相对较差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将会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不仅影响着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此以往将会对我们国家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得到了基本的完善,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十分落后,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不够完善。农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的农民都片面地认为土地是他们生活的保障,必须改变农民的这一错误认识,而我们国家政府也应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2]。
(二)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
我国实行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在城市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我国应该取消这种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这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要手段。只有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才可能和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可以在城镇中找到一份较理想的工作,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轻生活给农民带来的压力。
(三)增加国家投入
我国的土地面积辽阔,自然灾害频发,而农村对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我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救济力度,完善这一救济体系,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村人民的影响,使农村人口可以稳定的生活。此外,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农业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产业,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对农业进行保护。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十分的重视,我们也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工业的发展上,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而减轻农民的负担,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
(四)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经济,更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三农”问题解决的基础和前提。要想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向城镇进发,以此来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力。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必须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提高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进而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更好的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范文6
关键词:“三农问题”;廉价劳动力;出口竞争力;增长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3)-0109-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成为当今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竞争力表现出强劲增长的态势。主流观点认为当前的开放发展模式给中国带来了财富,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是以中国非技能劳动者的福利损失、环境资源的粗放使用为代价的。对于开放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国内学者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些人认为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是解决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有人担心由于工资成本的上升而使中国失去国际竞争力。另外一些人认为,长期奉行比较优势的结果,会使中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甚至难免进入“贫困化增长”的境地。因此他们主张必须改变我国现有的对外经济模式,促使产业升级,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但是这些研究没有从低工资优势的根源即“三农问题”的角度来考虑解决的途径。其实,发挥比较优势和促进产业升级都是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这二者的矛盾是长期与短期的矛盾,不忍放弃短期利益的结果必然使长期目标无法顺利达到,但是短期利益又是非常紧迫的,因此人们通常先考虑最紧迫的就业和增长速度问题,然后才是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却没有带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状况的本质改变,应该是个不正常的现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农业问题、农村问题与农民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概括来说,农业落后的根源除了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外,在中国就是小农经济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和风险;农村凋敝的原因主要是制度变迁过程中,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缺乏;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缺乏是所有问题的突出表现,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对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国内学者基本上达成的共识就是“消灭农民”――城市化和工业化。但是,与其他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相比,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却没有带来农业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到2004年,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高达49.7%。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奏效。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虽然各地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和侧重不同,但是努力的共同方向应该是: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力图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当然也包括在城市的农民工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很可能会带来企业劳动力成本支出的上升。在2006年中国经济高峰会上,张维迎教授警告:“未来三、五年内,中国劳动力成本可能上升30%-50%”,由此他担心“未来不能够在国际上像过去那样靠成本优势获得竞争力”,“中国农民可能没有办法转移出来,而且已经转移出来的农民可能面临继续回到农村的风险”。那么,“三农问题”与低成本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三农问题”的缓解、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否会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呢?它们之问应该如何协调?
二、低成本出口模式与“三农问题”的内在联系
(一)农民的低收入和无保障支撑并强化了低成本出口模式。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化部门所支付的工人的工资取决于落后部门的收入水平。我国农村的平均收入水平是非常低的,2005年,农村人均总收入为4039.6元/年,如果除去工资性收入1174/5元,从事农业劳动的收入就只有2865.1元/年,与同期的全国职工平均年收入18405元相比,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此外,农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极低,2003年,我国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农村人口比例为79.1%。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农村经济调查队《“十五”期间北京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底,北京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24.4%,其他地区的覆盖率很可能比这个水平还低。农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制造业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进而为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提供了条件。从1998到2003年,广东新增就业人员6120.万,其中新增外省劳动力453.54万人,占广东新增就业人员总数的74.13%,而这些新增就业岗位有一半是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的。不难推测这些外来劳动者大多数是农民工。可见是廉价而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为我国参与低附加值国际分工环节提供了前提保障。
(二)低成本出口模式加重了“三农问题”
既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那么充分就业应该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的法宝。依这样推断,继续利用加工制造业低工资的比较优势有助于促进就业和城市化。但是考察中国经济20年来的实际情况却发现,工业化、城市化的比率上升,却没有带来农业就业人口比例的相应下降。除了廉价的劳动力,我国吸引外资企业的又一个优惠条件是廉价的土地资源。“中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政府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的不等价交换实现的,农民已经为这个过程付出了巨大的补偿损失。”农民工权益问题和失地农民问题都是与这种不协调的城市化相伴随而产生的。
侵害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权益的低工资出口模式,在缓解短期就业压力的同时,却损害了农民的长期发展能力。因为农民工的收入低,所以他们不能真正转变为市民,只有象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流动。维持生存从事的劳动得不到培训和教育机会,他们的人力资本几乎不会升值反而会随着健康和年龄状况而贬值,他们最终的归宿仍然是农村。这样的劳动力转移方式反而使城乡差距扩大,内需难以启动,经济增长乏力。这实际上是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把“三农问题”长期化了。
(三)“三农问题”的缓解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更加明显。2003年、2004年我国的工资水平的增长幅度均超过10%,达到12%左右。实际上,作为制造业劳动力的供给源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在2003年以前一直低于6%,从
2004年开始增长加快,2004年为12%,2005年为10.85%。这正是我国开始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题中之意。
据德国《财经时报》报道,从1998年至2004年,我国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高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表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但一直在上升,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不断缩小。如果城乡差距继续有效地缩小,农民收入提高,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很可能继续上升。这对于多数依靠廉价劳动力简单加工出口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
但是要认识到,工资水平上涨是经济增长中必然伴随的规律性现象。那些无法承受工资上升而撤资或倒闭的企业,一般是奉行超低成本,侵害劳动者权益最严重的,它们的被淘汰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日本通商白皮书发表的数据显示,亚洲国家和地区平均劳动力成本在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例为4%,而中国则为3.5%。这说明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快速上涨,但从亚洲的整体水平上来看依然处于较低的位置。工资成本的升高对目前这种主要依赖价格竞争,出口加工组装低端产品,依靠FDI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对外经济模式来说,确实存在着潜在的威胁。但是从转变产业结构和对外经济模式的角度看,又是一种促进作用。
三、低成本出口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而且正日益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2005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第三大国。2006年进出口总额为17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即使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7月以来一直在升值,也没有对出口带来多大的影响,相比同期世界贸易10%的增长率,我国出口增长令人侧目。据海关统计,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顺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2006年1-8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顺差高达494.7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52.3%。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力逐年上升,2002-2004年,从1.3%增长到9.1%,2005年更是增长到23.7%;200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70.8%,出口依存度为64.5%,不仅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呈现出明显的外需拉动型特征。
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出隐含着经济民族主义的视角,“就是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力图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并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企业的竞争力容易衡量,主要看它在行业或区域内的赢利能力,而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涉及一个“按照国界加总”的问题。如果过于重视市场分额,结果可能出现众多弱势企业所组成的“强大的”国家产业的怪现象。例如,中国是纺织品和服装的最大出口国,更是石油的进口大国,却没有这些商品国际市场定价的话语权。“卖啥啥便宜、买啥啥贵”的尴尬并不仅仅是因为“大国”的身份。可见出口额或贸易顺差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一)我国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我国在国际生产价值链的低端进行数量扩张的同时,获得的利益却“薄如蝉翼”。从海关统计并使用拉斯帕尔公式编制的贸易条件指数看,1993―2003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2%。从价格比看,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上升4%,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9%,贸易条件恶化。我国大量的企业缺少品牌、技术,产品差异程度低,价格竞争使得他们的利润空间极小,大的出口数量却与小的利润率并存。比如,中国生产全球70%的DVD,每台出口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国只赚取1美元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中国企业所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
(二)超低成本使中国商品遭遇贸易壁垒。用四面受敌来形容“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处境并不为过。至2005年底,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对中国商品设置障碍。近12年来,3/5的对华反倾销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实施的。此外,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形式也开始有新的转变:继以环境保护为理由的“绿色壁垒”(环境标准)之后,发达国家又把“蓝色贸易壁垒”――国际劳工标准推上台来。“蓝色贸易壁垒”最典型的代表是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据估计,自1997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至少已经有8000家工厂接受过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部分工厂因为没有达到标准而被取消供应商的资格。然而正是跨国公司追求中国低成本的动机,加剧了中国劳工权益受损的程度。
(三)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侵蚀了中国企业的创造力,阻塞了技术革新的动力。中国每年从农村涌出的数以千万计的廉价劳动力大军,让很多企业不必在技术革新上花费太多心思,就可以赚取高额利润。既然多用些工人就可以赚钱,又何必将钱投向技术创新这个风险巨大的无底洞呢?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在增值率低、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提下,企业仍然能够维持一定的总利润水平。因此,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效率的动力就不足,甚至将国外的落后淘汰工艺技术转移到中国来。
(四)低成本发展模式加剧了中国人力资本的流失。现在由于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别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拥有高技能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其在国内的工资报酬与国外相比也是偏低的,这样导致大量的高技能人力资本流失。据调查,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的流失可以说是最严重的损失,因为这样会损害国家的财富生产能力,拉大国家之间创新能力的差距。
过分依赖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经济必然会变得脆弱:一方面,价格竞争给本国企业增加的收益小于外国消费者增加的福利,相当于资源被廉价地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同时导致本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贸易伙伴国的需求支撑。另一方面,过低的利润空间和劳动者工资收入,导致了我国在为其他国家提供廉价消费品的同时,本国的内需启动缓慢而困难,形成对投资和净出口增长的路径依赖。目前这种外向经济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四、改变低成本增长模式应该--与解决“三农问题”协调互动
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是什么――6该是人自身的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不能给人民带来福利的增加,不能提高人自身发展的自由选择,那么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国际经济竞争力也是为促进经济增
长――增加人民福利而服务的。目前的这种成本优势,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对国家人力资源的粗放使用和浪费,因此转变外向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而“三农问题”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如果将这两者分割开来解决,必然会面i临困境:(1)若单独依靠政府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征用价格,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三农问题”。但是长期来看,财政无力负担庞大的农民增收任务,违反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孤立地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没有可行性。(2)转变低成本的对外经济模式,就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促使产业升级。仅仅依赖国家的产业政策,只能从形式上起到效果,企业仍然会走低成本、低利润的数量扩张模式。如果单独加大维护城市工人权益的力度,提高工资福利而不解决“三农问题”。虽然可以迫使企业进行转型,但是,在农村落后的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必然更加扩大,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制造业,在如此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之下,工资必然会降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加工企业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外经济模式的转型失败。
因此,本文认为,改变发展模式与解决三农问题应该、也可以相互协调,同时推进。
(一)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
国外对中国持续增长的投资,不仅仅是看中了中国的低工资,还有其他的政策成本。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认准了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和经济起飞阶段的高投资回报。日本经济专家指出,尽管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职工的工资比中国低,但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中国沿海省份,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资金以及市场等远远不及中国,绝大部分企业不会仅仅为了差距不是很大的劳动力成本而不在中国投资。工业化的进程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支撑,“民工荒”的出现恰恰发出了一个信号:不可能依靠流动性强、素质较低的农民工来长久支撑国家的工业化,必须把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转变成真正的产业工人。因此,提高产业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不会对投资产生大幅的影响。相反,还有助于农民工真正实现城市化的转变,城市农民工的收入提高了,才有条件真正转变为城市居民,这样才能避免“贫民窟”式的城市化。
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构建“高福利、低消费”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即使有一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而回到农村,也会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农村是他们可以回得去的家乡,从而成为调节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生存状况的改善,进城农民工不会再接受极低的工资报酬,也促使企业提高工人的报酬和福利,积极开发或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差异产品,不再安于在低附加值环节上依赖低成本而获得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毕竟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企业按照竞争规则自行作出的选择,才能带来真正的产业结构的转变。
(二)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人力资本是改变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
“李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就是将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加以区分――美国出口的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符合美国人力资本丰富的要素禀赋。而人力资本并不象自然资源那样外生给定,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所以又被称为“获得性禀赋”。
要扭转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是短期的问题,而是战略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入手。虽然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是动态可变的,特别是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要素在世界市场上的流动性增强,国家的比较优势改变就更加容易些。但是,相对于资本、技术要素来说,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很差。特别是没有技术的劳动力,他们的国际流动受到的限制更多。所以,世界上的资本和技术需要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就必须到中国投资或定单生产。因为只有在中国,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才可能如此之低。中国低技能劳动力规模如此庞大,即使吸引了再多的资本和技术,也无法扭转廉价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因此这种劳动密集型主导的产业结构具有路径依赖特点。
唯一可以选择的途径就是把我们现在的低技能劳动力转变成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变劳动密集型优势为人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势。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应该是加大对农村的教育和卫生保障投入,这些措施必然能够提高农村人口乃至全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增加人力资本。比如,可以将农村的9年义务教育转由国家财政负担,并且在初中或高中阶段,面向农村学生,着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一部分无法进入大学的农村青年培训成有技能的制造业工人后备军。
(三)“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助子提高中国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