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自我导向学习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36-02
前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社会一线实用人才中坚力量,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必备技能。为适应这种需求,几乎所有的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计算机专业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很难适应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和学习过程,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过程,其中既有专业知识的领会,又有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有职业态度的养成,因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过程,复杂的任务必须以一种自我导向的方式来完成[1]。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中应引入以自我向导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计算机课程中应用自我导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自我导向学习”是人们常用的学习知识的一种自我学习方法 , 美国成人教育大师Knowles于1975年提出自我导向学习定义:自我导向学习是指学习者不论有没有他人协助,都能以个人为中心 ,主动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 ,建立一个学习目标 ,应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或寻找各种学习资源 ,选择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 ,进行学习 ,从而达到自己学习目的 ,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一个过程。
自我导向学习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促进人,学习过程学生更主动、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自我向导学习是一个让学生通过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的过程。
计算机专业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加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和实用技巧的掌握;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学生容易从课外获取、掌握计算机知识,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远,所以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尤其适用于因材施教原则。由此可见, 自我导向学习非常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
二、自我导向学习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自我导向学习方法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实现可分六个步骤进行。
1.气氛营造:构建适宜的学习场所,自我导向学习首要强调的是开放、和谐的学习气氛的营造,因此教师提供适当的环境,也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一项很重要的动力。
2.诊断学习需求:布置任务,阐述理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形成学习目标:安排学生学习和练习,确定学习目标。
4.确认学习所需之人力及数据:给出完成学习目标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5.选择并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精心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6.评估学习结果:分析总结,提高学习能力。
采用自我导向学习教学,学生在不断摸索、练习中,对所学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积累了很多问题。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练习中的种种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很多学生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来说明自我导向学习方法的应用。
三、自我导向学习成功导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之实例及成效
笔者从2004年开始尝试将自我导向学习整合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和训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收获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实行的程序
第一阶段:营造适宜的学习场所和氛围。
教师组建好具有上网环境的计算机组装实训室,将学生每两人一组分组,可让学生按座位或自由组合,每组一套组装机(有配套工具和散件)和可以上网学习电脑。然后教师介绍课程和将采用的课程自我导向学习方法,并做适当动员和宣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热情高涨,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做主,对一些不主动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多关心,这样构成全班自我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学生确认学习需求。
在教师组织下,每个学生填写自我诊断学习需求表。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最好是课程的目录,制作自我诊断学习需求表,需求表的学习内容含:计算机概述、主机、主板、内存、存储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机箱、计算机整机安装、计算机初步调试与BIOS设置、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系统的测试优化和升级、计算机的维护等。今天计算机知识已经很普及,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会不同,让学生决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
第三阶段:学生确认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在经过对自我导向学习的了解后,教师即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拟定按周设备的学习计划,以决定需要的学习资源。
第四阶段: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专业教师提供全课程的教案、组装和维护课件、实训案例等,供学生取用,并提供相应软硬件设施。
第五阶段:学生依计划学习。
学生按学习计划进行学习,教师期望每位学生80课时课堂正式学习、20课时课外学习、40课时的课外实训计划。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个别指导,根据情况可以进行集中讲学。
第六阶段:学习成果评估。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实际组装一台电脑,并进行整机优化和维护。
(二)实行成果
通过自我导向学习的应用,实现分组分层次教学、体现因材施教,学习内容各取所需;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负责人,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长期而言更使学校专业教学训练成本降低。
四、自我导向学习对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意义
在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随时随地都在以专业教师的判断在改变着课程的学习,而这种因教师个体而异的行为又有赖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水平学习,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在此条件下,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导向性学习,必将成为广大中职生专业学习和成长的良好途径。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专业发展的可能性与积极性
自我导向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的学校为主要场所,由学生结合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和实施的学习活动,它可以有效地缓解或解决上述的矛盾。自我导向性学习能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专业学习自和决策权,故而能有效地激发和维持投身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反过来也会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习和发展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二)有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个性化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必然使学生们在学习与专业发展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教育理念一向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然而,当我们在实施学生培训和推动学生专业发展教学活动时,却忽视了这一重要理念。因此,自我导向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适应学生的个体需要和特点,必将使学生的专业发展更具个性化、针对性。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专业发展活动的实效性
传统学生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标准化与统一化等外在性特征无法顾及学生个体状况和实际需要,因此带来了专业发展目标单一、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自我导向性学习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对自己学习最有价值及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领域和教学技能作为学习与发展的对象,使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都能得到较好的迁移和普遍的运用[2],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专业提升才是最有价值。
自我导向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授课之比较有利于学生团队工作能力的形成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自我导向学习,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的,所替代的是自由讨论的合作学习,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不断地出现新的情景,不断地做出新的应答。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自我导向学习教学注重学生自己完成任务,通过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综合知识的获得,是相对完整的一块综合的知识团。
五、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策略
自我导向学习在适用于下列情况时,成为中等职业专业教学和实训上相当有效的策略:
学生人数众多,且有不同训练上的要求;学生需要个人化的专业发展需求;当同一训练或学习必须在不同训练地点实施;需要一贯性长时间专业训练。
自我导向具体学习的策略:
(一)制定经过检测的学生自我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性学习首先要制定一个对自己有比较准确了解的自我学习目标和计划。这样的计划的制定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检测:一是对学生已掌握专业知识的检测,二是对学生专业发展意识的检测。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检测,可以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不足,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发展准备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确保学生自我反思活动开展的经常性和计划性
没有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思,也就没有“自我更新”取向的学生专业发展。为此,学生要建立自我剖析档案或绘制自我专业发展剖析图,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安排固定的时间、对照专业课程学习序列表,对专业学习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了解自身专业学习的发展情况。
(三)保持开放心态,加强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自我更新”取向的学生专业发展并非主张让学生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及同伴的建议与评价,更新教育信念和专业智能。为此,打破学生之间相互隔离的局面,寻求同学间的合作与帮助,成为了“自我更新”取向的学生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之一。
结束语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自我导向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能力,并使之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修改方面均得到发展。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自我导向教学法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克劳斯·贝克(德国)主编,徐国庆主译,《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2]海伦·瑞恩博德(英国)主编,匡瑛主译,《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就业能力;中职课程改革;策略
作者简介:胡铁(1963-),男,湖南岳阳人,教育硕士,湖南省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中学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及管理;汪正利(1980-),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南省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学研究与管理、计算机专业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青年流动人口的就业状态调查与教育政策分析”(编号:DJA100328;主持人:王迎)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职‘大专业・小工种’课程开发研究”(编号:XJK08BZC012;主持人:胡铁)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55-04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来实现。我们对河北沧州、河南新县、湖南岳阳和郴州的四所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课程设置等作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关于中职课程改革的几点策略。
一、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产业正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不断涌现,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传统意义上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表现平平,但平时勤于动手、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则适应能力强、提升更快,这一点引人深思。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中职学生就业能力还有待提升。
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从事技术性岗位比例偏小。根据跟踪调查,社会科学类专业如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文秘等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75.5%的学生学非所用;工科类专业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但普工占绝对多数,技工则寥寥无几,仅为9.7%。据企业负责人反映,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动手能力不强。
学生实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在问到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并要注意哪些事项时,44.6%的学生要先查阅相关书籍,还有30.7%的学生不知道要注意什么,而知道注意事项的学生比例仅占22.9%。在该注意的事项中,关注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有效的占54.9%,工作报酬是否合理的占5.5%,是否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占38.7%,是否有合同法规定的保险占0.9%(见图1)。
学生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差。我们围绕城市生活技巧、求职技巧、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发现只有32.3%的同学知道在城市里如何办理暂住证,知道如何办理健康证的仅为14.4%。对于如何在城市找工作,43.7%被调查对象想通过职介中心找工作,想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2.9%,有26.2%的人想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还有7.2%的人不知道怎么找工作。
总的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后,随着角色的转换,其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面临着社会的各种挑战。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尚未做好应对工作挑战、城市生活、潜在问题和危险的准备,获得信息和服务的渠道少,存在着安全流动、体面就业、劳动权益、均享社会福利和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要实现这个宗旨就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学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决定着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不强,生活技能欠缺,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现象,正暴露出我们的中职课程设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虽然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三段式”课程现已不多见,但在我们调查的四所职业学校中,就有三所职业学校课程仍然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顺序集中排列,正好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正三角形(见图2)。
“三段式”课程以理论课程为学习起点,实践课程仅仅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和应用,是理论课程的附属品[1]。课程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顺序依次排列,缺乏内在有机衔接与灵活配合,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学习课程也是遵循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顺序,由于专业课和实践训练课偏后,学生对专业目标不了解,专业意识淡薄,而且缺乏情感因素之有力促进,因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易调动,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内容繁、难、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技术创新的周期前所未有地缩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在更多的领域迅速取代传统技术、材料和旧工艺、老方法,但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却没能跟上这个节奏,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统编的课程教材,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体系、轻实用技术,重“为什么”、轻“怎样做”,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繁琐、偏难和陈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还在花大量篇幅讲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换算,内容相当繁琐;计算机软件专业教材难度与高职接近,有的甚至直接采用高职教材,明显偏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电视机原理与检测》教材内容仍以模拟电视技术即CRT显像管成像技术为主,有关数字电视技术即液晶和等离子成像技术的内容却只安排了一个章节。这些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及就业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学生学好难,学好了也用不上。
(三)课程实施缺乏互动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和不足,许多课程仍以课堂学习的形式为主,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其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如有一所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教学近85%的课时安排在普通教室,并且以老师讲授为主。有的职业学校虽然安排学生在车间的课时比较多,但也只允许学生观察,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或者说“做”的时间相当少。知识仅能在课堂内采用教师讲授的形式单向传递,缺少双向互动、参与式的体验教学,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变得非常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有效形成专业技能、职业能力,也不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规律。
(四)课程评价不全面
对于职业学校,对口就业率是衡量其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多数职业学校也都尝试着通过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等环节提高毕业生质量,以保证其对口就业率。但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不管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还是社会化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其评价内容基本还是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缺乏对学习态度、操作技能、生活技能等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方法也多采用纸笔考试,且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这种方式虽然成本低,但效度也很低,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正确导向教学,从而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改革策略
随着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的确立,职业技术教育开始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单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向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方向发展,相应地,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也应呈现出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发展的趋势,把职业技术教育从培养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变为“技术人文者”[2]。
(一)重构理实一体专业课程
理实一体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学习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3]。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1.整合专业课和专业实训课。将专业课和专业实训课有机融为一体,建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的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比重,即对有关原理、分析等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减,增加相关工艺的操作方法、操作步骤等实践教学内容。将专业理论课的知识渗透到专业实训课中,将纯理论的知识转化为技术性知识,这既降低了理论知识的难度和坡度,又符合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
2.开发企业(行业)的课程资源。制约中职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足够的可利用课程资源。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扩大视野,在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利用其他社会资源,调动企业或行业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实现课程资源渠道多元化。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要求“实现学科体系的解构”和“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为体系重构。课程内容要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完成一个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构建相关的技能,整合未知的理论。让学生在体验完整工作过程中学会知识和技能,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二)增加生活技能课程
针对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表达交际能力差、法律意识不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造成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工作稳定性差等问题,可按照“与岗位对接,与生活接轨”的原则,大力开发与生活技能相关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开发生活技能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就业、礼仪规范、法律法规等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增强他们求职创业、适应城市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将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创业教育等贯穿于实践活动中。通过深入社区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公益活动,锻炼他们洞察社会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奠定基础。
3.增加心理辅导课程。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抗挫折能力差、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特点,因此,学校要增加心理辅导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帮助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真正达到“做人+做事”的培养目标。
(三)改进素质教育课程
素质教育课是指文化及相关基础课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一技之长的“工匠”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职业技术教育这种狭窄性和过分的专业性,兼顾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要求,改进职业教育中的素质课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素质教育课内容重在基础,不宜偏深、偏难,按照“应知、应会”的原则选择相关的知识,许多知识学生只需要了解“是什么”,不必深究“为什么”。
2.实用性原则。文化课要尽量突破普通高中语、数、外学科体系课程框架,以“实用”为原则筛选教学内容;基础课要管用,使学生“用得上”,如体育课要教给学生健身的方法,信息技术课要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信息等。
3.发展性原则。首先,中职生是发展中的个体,素质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职业人,要让学生具备顺应新时展的知识结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因此,素质教育课程还要有拓展模块的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老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4],在教学中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1.采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参与式教学。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积极开展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口机会,在身临其境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或多种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时还要将课程的部分教学环节设置于车间、店铺等工作现场,由企业师傅、生产主管进行现场解说、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实习,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工具和手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将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主要载体。要让教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自主开发、收集与组织网络资源,创建具有教师个性的基于网络的师生互动空间。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上的“三个零距离”,即仿真教学与现场教学的零距离、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零距离、心理与心灵交流上的零距离。
(五)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手段
多元评价是相对单一评价而言的。职业学校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同于普通中学,能否合理地进行评价,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成败轻态度的评价模式。改“理论型的考试”为“现场操作与理论测试结合的考试”,改“笔试”为“笔试与口试结合的考试”,将传统的“成绩评定”转变为“学业评定”,将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表现等非智力因素的考评项目纳入其中,强调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生活技能等能力的培养,形成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
1.实现评价内容多样化。立足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评价内容由思想评价、学业水平、操作技能、作品、实习成果等部分组成,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活技能和创新能力,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
2.推进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灵活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和时机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通过学生过程档案、现场考核评价日志、实习鉴定、作品(成果)展示、社会实践等,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
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学生评价主体拓展到教师、企业专家、同学、本人、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加强各类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更客观,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真实。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4.
[2]肖化移.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海南:南方出版社,20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