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化媒体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化媒体特征范文1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16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099―08
随着Web2.0的深入发展,社会化媒体正经历着从“百花齐放”到深度整合的阶段,社会化媒体的平台聚合与深度融合也成为其发展趋势之一,因此从整体视角探讨用户采纳社会化媒体的相关问题非常必要。从当前社会化媒体使用深度看,众多用户因社交、社会影响等原因,尝试采纳社会化媒体,进而产生了各种使用感知,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各种行为表征和阶段。现有研究侧重于从静态视角对用户采纳行为、意愿等开展研究,而对于用户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缺乏立体化的描述与展示,就用户行为而言,是个人特征、主观态度、外部时空情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因此,需要从多元视角刻画用户及其各阶段行为特征。
CNNIC数据显示,10~39岁人群占全体网民的74.7%,他们是社会化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已有研究者将这些在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人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在中国,最早一代的数字原住民已经逐渐成长为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骨干力量,同时对信息技术的熟悉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也使他们成为社会化媒体关注的主要受众群体。数字原住民作为当前以及未来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主体人群,从社会化媒体整合的角度研究该群体的采纳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化媒体的现有采纳与使用程度;通过对呈现出不同采纳形态的数字原住民社会化媒体使用过程的描绘,分析采纳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行为演变过程,可以帮助社会化媒体运营者了解用户采纳社会化媒体的行为特征及其动因与变化原因,从网站设计和运营的角度来看,可为运营商选择社会化媒体元素的组合方式提供思路,对完善用户体验、促进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文献回顾
数字原住民这一概念最早由Marc Prensky提出,用“数字原住民”来称呼那些出生在数字世界里的年轻一代。该慨念自2001年提出,直到2010年才逐渐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国内研究者在2012年以后逐渐开展研究,研究者围绕概念、针对该群体的教育模式改进等开展理论探讨,国内针对该群体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这一新事物正在经历理论探索。目前,对数字原住民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从慨念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数字原住民是出生在拥有各种数字技术和没备的时代,拥有内住技术悟性,且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与工具。此外还有研究者从理论视角对数字原住民的群体划分进行讨论,Helsper等J为以年龄、经历、使用广度3个标准予以划分,赵宇翔归纳了目前数字原住民的3种划分观点:一是通过年龄区分;二是年龄辅以接人性、地域等特征多维划分;三是并无清晰的划分依据,应从数字流畅度、数字智慧等概念概括该群体特性一针对数字原住民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原住民的特征、信息能力、网络使用行为等主题方面,多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开展主题分析。
采纳意愿及其动因研究是目前社会化媒体用户行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大量文献针对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其中较大比例的文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从行为研究看,研究主要针对普遍意义上的用户采纳行为,即未对用户的接受、使用程度做详细区分的各种使用行为都视为采纳行为,同时对于用户行为的分类主要是根据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具体活动特征开展的分类;部分研究者开始从动态角度关注用户行为,从初始采纳和持续使用两方面开展研究,但行为研究多采用截面数据,以某一时点的数据为依据开展考察,少数学者采用历时分析等纵向分析方法探索用户行为的动态演变过程,Chen研究了崩户持续使用过程中意愿影响因素的变化,Trepte等探讨了用户隐私自我曝露与社会化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交互效应,Brmldtzaeg等绘制了挪威社会化媒体用户的纵向行为数据,探讨用户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实证对象方面,多数研究者将广泛意义的用户作为实证调研对象,但为了抽样力‘便,多数选择高校学生等青少年群体作为样本群体,在模型分析时却未考虑样本特征;也有学者分别针对不同群体用户如旅游者、学生、老年人、顾客等特定人群进行研究,但开展分析时对各群体的特征等因素研究深度不够。
也有研究者意识到青少年群体的数字化环境这一成长背景,针对数字原住民群体开展行为研究,Margaryan等对高校大学生这类数字原住民使用协作性的知识创造工具、社会化媒体行为规律及意愿进行探索,Lusk概述了数字原住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一般,并讨论了潜在的利益、以及可能引起的关注。Friedl等研究表述,数字原住民偏好于在个人生活中使用数字化媒体(社交媒体)mj:Tkalac Vereie等发现社会化媒体是数字原住民在学校期间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并归纳其使用行为偏好。然而,数字原住民是积极体验型的学习者,并依赖于通信技术获取信息、与其他人交流,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他们的社会化媒体采纳行为可能会呈现出阶段性特征,Feppers等虽然对青少年群体孤独感与Facebook使用动饥之间的关系从纵向视角开展了研究,但未考虑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群体方面的特征,现有研究中也较少有文献从数字原住民内部心理、态度等角度探讨其行为规律及演变机理。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用户画像(Persona,又译为人物角色),是基于民族志数据进行用户原型分析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Cooper最早把用户画像应用到计算机软件领域,较多用于改善服务或产品的用户体验。Cooper指出,用户画像展示的某个角色代表了具有共同行为特征、需求和目标的一组目标用户.使用一种详细的叙述形式表达出一个具体的、虚拟的人物角色。尽管不同研究者关于该概念的定义有一些差异,但研究者一致认为用户画像是来源于用户研究,且基于数据开展的。该方法是对用户进行分析的一种定性方法,用户画像的使用被定义为“虚拟的、具体的、目标用户的具体表现”,其实质是根据用户的基本特征、社会属性、生活行为习惯等信息进行抽象、描绘出一个标签化了的用户原型,代表了一组用户。总体来说,用户画像可用来直观的描绘一组相似用户的行为及其特征,如行为模型、目标、技能、态度等,这些数据被表示在一个简短的、1~2页的描述中。
社会化媒体的核心是“用户为中心”,就运营与管理者本身而言设计出一个能满足所有用户需要的产品或资源是不可能的,但是以人为基础的设计有更大的成功机会,且能够去满足一些特定用户的需求。用户画像正是了解用户需求改进软件与服务资源的方法。因此,本研究认为,借助用户画像方法,为数字原住民的典型角色画像,有助于理解数字原住民在社会化媒体采纳中的意愿特征。
2.2研究步骤与数据收集
2.2.1研究对象界定
本文研究对象为数字原住民群体,如何对该群体界定并区分出来是首要问题。根据文献回顾,数字原住民是基于数字化成长环境这一背景提出的,根据互联网和PC机在中国普及等实际情况,笔者发现1980年出生的人群最迟在他们中学阶段即开始接触计算机或互联网,可认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具有数字原住民群体的可能性,由于地域、家庭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同一个年代出生的人群并非具有相似的数字产品伴随经历,因而需要辅以数字化成长环境来辨别。鉴于此.本文研究对象的选取,首先以1980年为节点,对该节点以后出生人群辅以数字化环境相关特征的考量,Helsper认为互联网使用的年限是界定数字原住民的依据,本文考虑从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最早接触时间等多维度划分,因此,实证对象的筛选条件为:1980年以后出生.在中小学阶段接触过电子产品与互联网产品的人群。
2.2.2研究准备与数据收集
用户画像的数据收集可以基于很多方法开展,如进行可用性测试,或对用户开展一对一访谈等。总之需要以数据为基础,而不是以假设为基础,同时,Cooer A指出对用户的访谈或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个体的行为意愿与态度并不会在一些客观数据中显示,因此,访谈与观察等行为意愿数据的收集是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本研究最终选取30名数字原住民的有效样本对象开展调查,受访者年龄在10~33岁之间,来源地区广,各学历层次均有涉及,包含各类职业人群,整体来说,样本特征分布均衡,符合人口统计学特征。
笔者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围绕“社会化媒体的采纳”开展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形式的调查,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被访谈者的基本信息、信息技术设备与互联网使用经历、社会化媒体使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等,本次调查共进行深度访谈24次,焦点小组访谈2场。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录音,访谈结束后进行文本整理,形成分析资料。此外,由于用户画像中需要获得采纳前后的行为意愿数据,因此从访谈者中选择典型用户,即所要刻画画像的用户原型进行再次访谈,了解采纳前后行为变化的过程及原因,以保证用户画像的立体感与全面性。
2.2.3亲和图(Affinity Diagram)
亲和图将收集到的用户特征、行为、态度意愿等定性资料,按相近性进行整理分类的方法。笔者将所有用户的访谈数据以词条形式整理,根据收集到的数字原住民采纳方面的信息,归纳用户在任意一种社会化媒体采纳中所经历的阶段,主要包括未采纳、接受-持续使用、接受-迁移、接受-持续使用-迁移这4种阶段类型: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用户由于使用平台较多,出现了一个用户同时经历过2种甚至3种阶段的情况,本研究中将根据其访谈时着重提到的某种经历或某一经历的典型性将其归为其中一种类型。在确定类型后,通过亲和图对4类用户的行为意愿信息进行归类与抽象。
2.2.4用户画像框架
用户画像的刻画,依据:①根据访谈等形式获得的用户行为方面的主客观数据,归纳出典型特征进而在用户画像中描述;②结合访谈内容,将用户所处环境特征及特征元素予以反映;③对于各典型用户画像,注意体现用户区分度;④尽可能采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典型特征;从多维度进行用户画像的创建。对于用户画像的个数,Cooper指出用户画像的类别不能超过3个,否则因为需求上产生的分歧与冲突使功能需求分析难以进行。一般来说,产品的用户画像控制在3~4个,本文区分出4种使用阶段的数字原住民,因此描绘出4个用户画像。
2.2.5优先级排序
优先级排序的目的是为产品设计者发现需求重点,即在功能开发时,以优先级别考虑用户需求。本研究结合各类型用户的样本数多少、采纳程度等来进行优先级排序。用户优先级次序及特征如表1所示。
3数字原住民社会化媒体采纳的用户画像
3.1接受一持续使用阶段用户画像
本文所有访谈对象都经历该阶段,通过对用户典型特征的抽取,用户画像如表2所示。
3.2接受-持续使用-迁移阶段的用户画像
接受-持续使用-迁移阶段的用户是指在社会化媒体采纳过程中出现过接受某平台并持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放弃平台的经历的用户,用户画像如表3所示。
3.3接受-迁移阶段的用户画像
接受-迁移阶段是曾尝试接受某平台,但很快由于各种原因放弃或转移。用户画像如表4所示。
3.4未采纳阶段的用户画像
该阶段用户是对于是否采纳某平台处于不接受或犹豫的状态,最终并未采纳。用户画像描述如表5所示。
4结果讨论
4.1结果分析
整体来说,不管经历过哪种阶段的数字原住民,采纳的社会化媒体类型都较为宽泛,像QQ这类即时通信工具几乎每个数字原住民都利用其进行交流通信、并通过QQ空间与关注好友;此外,像微博、音乐、视频这些平台是以上4种用户都常用的平台,而其他平台的采纳,会因用户的性格、爱好、身份等区别,表现出针对不同类型平台的采纳倾向;只有经历过未采纳阶段的用户经常使用的平台种类较少,如QQ、视频网站等。上述4个用户画像表明不同阶段用户在使用频次上表现出相似性,比如大多每天都会使用社会化媒体;经常会在入睡前、起床后查看好友动态与朋友圈;常借助移动设备使用社会化媒体;网络支持均为WIFI和手机流量;广泛采纳各种类型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等,但以上4个用户画像刻画的具体特征也有差异性。以下将具体分析:
接受-持续使用阶段的用户关注的影响因素为社交动机、社会临场感、低成本高效率、安全,从访谈中发现,该用户曾经上传过自己的照片至QQ空间,并且笔者以陌生人账号登陆画像原型的被访者QQ空间发现,空间并未设置访问权限,即该空间内涉及用户隐私的相关信息均可被访问获取,表明,虽然该用户提及安全是采纳的影响因素,但只是一N安全的概念,在采纳过程中并未形成这样的意识。社会化媒体在国内从2008年出现并普及,已日趋成熟完善,从运营上看,平台功能以社交为基础,此外,丰富的媒体支持使得社会临场感得到不断提升,而社会化媒体的市场运营与智慧城市的大力推进,低成本高效率也不断实现,因此该画像中表述的社交动机、社会临场感、低成本高效率等影响因素满足了该用户的需求,使其沉浸其中,作为忠诚用户持续使用。这一阶段的用户作为用户画像中优先级最高的用户,体现出对社交动机、社会临场、经济与效率因素的要求,是社会化媒体改进的方向之一。
经历过接受-持续使用-迁移阶段的用户关注的因素为社交、普及程度、符合需求、流量使用小,核心需求表述为方便、安全、符合需求。从该阶段用户画像中可以看出,用户在采纳之前,会因为尝试新事物或周边人群的普及程度即群聚效应而尝试接触某社会化媒体;在接受后由于符合需求,实现社交功能,以及经济与效率因素得到满足,会持续使用;但比如群聚效应的再次影响,如大量好友从平台流失,或是在社会化媒体采纳中行为不断理性,如P2画像中描述的在QQ空间个人状态的的认知过程,其对平台的情感依赖将减少,都可能发生放弃当前平台采纳的行为。表明群聚效应在采纳前与放弃使用前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采纳后,任务媒介匹配、社交功能、经济与效率因素是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这也与P1画像结论一致,同时,网络使用经验会负向调节情感依赖与采纳之间的关系,即随着网络使用经验的增加,情感依赖程度减小,甚至变得理智。
接受一迁移阶段用户也具有一定的比例,根据画像,采纳的影响因素为普及程度、多媒体支持、安全性,核心需求是符合需求。经历过该阶段的用户是在某平台聚集了一定程度的好友后,选择尝试接触某平台,即在采纳最初表现出群聚效应这一影响因素的作用,该结论与P2画像结论一致。在用户接受某平台后,会基于安全的考虑,如认为“陌陌”这一平台隐私安全不够,而放弃使用,画像结果也侧面说明了并非所有数字原住民对于隐私安全的意识不够,而是大部分群体的隐私安全意识不强;此外,P3画像中还反映出是否能符合自身需求,即任务媒介匹配也是影响是否持续使用的重要因素,如P3用户原型对于微博、知乎的放弃使用,是因为这两个平台没有与自己的兴趣、需求匹配,从而产生了用户流失,同样,该结论也与P2画像中得到的任务媒介匹配是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相一致。
未采纳阶段用户是用户画像中级别最低的类型,在访谈中仅有1人对于他人的多次推荐、邀请或是已产生群聚效应的平台不予采纳。根据画像中的描述,未采纳阶段用户的核心需求与其他画像较为相似,但核心动机为娱乐、社交。可能是因为未采纳阶段用户仍然有其他平台在使用,因此在影响因素中表现出与持续使用型用户相近的影响因素,但P4画像也有独特的特征,如并未受到群聚效应的影响去采纳,但画像中发现该用户之所以未去采纳他人推荐或邀请的平台,很大部分原因是她已有相似功能的平台在使用,也已满足了其核心需求,因此她未予以采纳。虽然在P2、P3画像中用户的放弃采纳是因为群聚效应的消失、情感依赖的减少等,但另一部分原因也是这些数字原住民使用着各种类型的平台,一种平台的放弃并不会对核心需求满足与否产生影响,表明在丰富的社会化媒体环境中,多个具有竞争关系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同时存在,数字原住民很容易受到一些影响因素的作用轻易放弃某平台的采纳,并不计较放弃采纳背后带来的得失。
4.2研究启示
用户画像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工具,刻画的数字原住民原型及特征画像对社会化媒体的前期开发、产品上线后的推广运营等各阶段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主要用户群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可保证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良性发展,对于主体用户需求的研究,可根据用户画像中用户优先级次序及其优先级中的用户需求、特征为依据开展设计、运营、改进等工作。
其次,在前期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用户定位。用户画像结果表明,数字原住民虽然采纳的平台类型广泛,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平台选择倾向,他们多数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与认知,倾向于特定的平台,且会对一些流行度、采纳率很高的平台坚持放弃或不采纳。从当前发展格局看,除部分即时通讯软件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外,不同平台在用户层面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如知乎被认为是高知、白领人群的平台,微信被数字原住民视为大龄人群的主要交流工具,陌陌被认为是闲散人员与虚假信息的集中地等。因此平台的定位会影响数字原住民的采纳与否。一方面,如果平台本身已定位特定人群的,可充分根据该类人群的特征与需求进行产品开发与运营,如知乎定位为专业人士的高质量问答网站,最初采用的邀请码注册、运营中注重对涉及骚扰、虚假等信息的清理与干预,都极大地保证了特定用户群的参与和不流失;另一方面,对于用户定位为广泛群体的平台,可通过诸如协同过滤等技术分析相似用户的兴趣导向,进行信息推荐与功能服务,同时,还需要通过一些服务的导入激励用户的采纳。
再次,在社会化媒体产品开发阶段,功能的设计者在兼顾设计与发展潮流的基础上,要考虑到数字原住民的需求。从功能方面看,媒体丰富度、任务媒介匹配、社会临场感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的因素,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保证平台的媒体丰富度,比如,陌陌等产品曾经的流行,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当时地理位置这一多媒体形式尚未充分融入社会化媒体平台时,将该功能与社交等功能组合,丰富的体验感让很多用户趋之若鹜。同时,社会临场感作为显著影响数字原住民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如弹幕等针对社会临场感的提升而开发的功能,虽然并未受到广泛用户的认可,但很多数字原住民样本在访谈时都提到了对该功能的兴趣,表明在平台功能中提供具有强化社会临场感的服务会提升数字原住民的采纳意愿,发生持续使用行为。
最后,在社会化媒体产品运营及改进阶段,运营商需要注意到群聚效应对于采纳影响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到用户在采纳中行为逐渐趋向于理性回归,用户黏性需要建立在社区构建的归属感及合理的运营模式、需求匹配基础上,而非简单的情感依赖。此外,要对用户进行动态跟踪,进行用户需求的重定义,以满足平台的再改进。
5结语
社会化媒体特征范文2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事件营销;网络口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24-02
近年来,以Web 2.0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在全球范围内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猛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掀起一场全新的、惊天动地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营销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社会化媒体平台使企业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精准的营销效果。为此,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重要性,努力寻求营销变革和发展的机会。
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营销变革
Antony Mayfield(2008)在《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中最早提出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并对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式和运作模式进行了简单的阐述[1]。Lon(2012)在《The Social Media Bible》一书中对社会化媒体进行了简单且精辟的定义――“社会化媒体,就是我们用来社交的媒体”[2]。2013年6月,缔元信公司在《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把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人们通过互联网分享意见、观点和经验,以及沟通、交流、互动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3]”CIC在2013年了第五版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图,把我国当前社会化媒体分为四个大类,24个细分类别(图1)。社会化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不断催生着新观点、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及新技术,带来了以社会化媒体为依托的营销模式的变革。
1.信息获取与传播的变革。社会化媒体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及传播渠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消费者的信息获取及传播习惯。社会化媒体下,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通过博客、微博、微信、消费评论网站等网络工具主动搜索信息,并且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的体验或感受通过网络主动向社会媒体传播。
2.消费者购买态度的变革。社会化媒体使得消费者很容易找到共同背景、爱好和品味的人,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态度及其购买意愿。消费者对传统的广告越来越不信任,对个人博客、消费评论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的消费者评论等社会化媒体中的网络口碑的依赖性增强,口碑对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有了显著影响[4]。
3.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革。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消费者行为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AIDMA模式转换为AISAS模式,进而转变为TSPS模式(图2)。日本电通公司提出的AISAS模式指出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更加注重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行为,2013年胡延平提出的TSPS模式认为消费者购买行为不再是单向的,消费者购后评价及分享通过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激起更多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及购买欲望,消费者的商品筛选更多地受到商品购买量及消费者评价的影响。
4.营销策略的变革。社会化媒体带来的消费者市场的变化,提升了营销者对社会化媒体的重视程度,也带来了营销策略的变革。2013年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受访的3000名营销业者之中,86%很重视社会化媒体,97%有运用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低成本、互动性、分享性、精准性、大数据等优势。营销者们越来越热衷于以社会化媒体为平台进行营销活动,并创新发展了O2O营销、互动营销等新的营销手段与策略。
二、事件营销的内涵及其特征
我国最早定义事件营销的是台湾广告专家樊志育(1993),廖以臣(2004)把事件营销定义为“营销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和最终促进产品(服务)销售的目的。[4]”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事件营销的本质是通过抓住消费者心理特征,创造或利用亮点或热点事件,以社会化媒体来快速、广泛、精准地传播企业的产品或品牌信息,以实现一定的营销目标。事件营销有以下特征。
1.成本低、收益大。企业创造或利用的事件必定是公众感兴趣的,能够激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及传播欲望,企业不需要为此付费,却能获得“不是广告,胜似广告”的效果。据统计,企业运用事件营销手段取得的传播投资回报率约为传统广告的3倍。
2.依附于热点事件。事件营销必须围绕同一个主题,其核心在于能够引起公众注意的轰动性事件,并使公众关注的热点与企业的营销目的实现创造性对接,把公众对热点事件的认知和热情转移到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和热情。2003年,蒙牛抓住神舟五号升天这一热点事件,与航天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开启了中国企业关注和支持本国航天事业的时代,也把蒙牛的事业推向了巅峰。
3.客观性、可信性强。信息化的发展和广告的泛滥引起了信息的失真,而消费者对信息的认知趋于理性,对企业“自说自话”的广告越来越持怀疑态度。事件营销所借助的社会化媒体与企业没有利益关系,是第三方公正组织或权威个人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更容易取信于消费者。雕爷牛腩开业前经过了长达半年的“封测试吃”,参与试吃的明星、名人、美食达人等在社会媒体对试吃体验大肆评论,赚足了消费者眼球,使雕爷牛腩成为众多吃货追求的巅峰享受。
4.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事件营销中企业对信息传播者与传播过程不能完全掌控:受新闻法规、接受能力、观念等方面限制,媒体的报道和企业想要传递的信息容易出现偏差;媒体以自身立场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其关注点与企业想要传播的方向可能产生偏移;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传播不力或传播失控等问题。这种媒体及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不确定性就导致了营销风险,如2011年曲江妇产医院借助奥运射击冠军郭文策划的事件营销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引起了消费者反感,使医院和郭文都受到负面影响。
三、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事件营销策略实施
事件营销的核心在于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这个事件如果是企业自己“无中生有”、“没事找事”创造的,称为造事或者造势。与需要自修内功,“无中生有”的造势相比,“借鸡生蛋”、“借力打力”的借势操作起来更加容易,企业所需付出的成本和精力更小,应用范围也更广。事件营销以其倍增效应备受国内企业的青睐,它不仅是企业与消费者双向交流的桥梁,也可以强化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的认知。不管是造势还是借势,要想取得预期成果,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立足于消费者心理需求。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事件营销不应该从企业视角出发,而应站在公众立场上,立足目标消费者需求,符合消费者期望,能够激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把企业和品牌个性、消费者情感联系起来。为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海尔策划了“云祭奠”活动,该活动符合消费者祭奠灾民的心理,既借机宣传了自身,又不至于门庭冷落或是因商业气息过浓引发消费者反感。相反,2010年,网络红人“凤姐”给某胃药代言后,有网友吐嘈说:“看了吐吐就好了……不用吃药。”这也正说明了该事件违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起到了反作用。
2.注意热点事件和企业的关联性。事件营销需要抓住热点事件,但成功的关键更在于把热点事件与企业的产品、品牌等有效对接。蒙牛赞助神州五号,“中国航天员专用乳制品”的宣传把蒙牛牛奶和宇航员的营养、健康结合在一起,强化了消费者对蒙牛的专业性、高质量的认知。
3.不能违背当地道德观念。事件营销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实现“引爆”和“关系维护”的目的,但对事件的策划及过程控制要注意公众态度,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社会习俗及道德观念等。如“长春304杀婴事件”发生之后,辽宁天合别克意图以此事件进行营销推广,却招来一片谩骂之声,不得不公开道歉以消除不良影响。
4.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跟风。有些企业忽视自身条件、产品特征、市场特点等状况,盲目迷信明星,盲目赞助,或生搬硬套别人的创意,既浪费了企业资源,又不能实现预期效果,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001年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麦当劳的“世界儿童日”合作计划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批判与质疑,为挽回损失,麦当劳在第二年推出了慈善筹款活动,才减轻了关于营养问题的舆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社会化媒体的指数化增长使得企业可以在一天内接触全球范围的数百万消费者,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渠道和营销创新平台。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使得一个事件或话题可能引发“爆炸性”的传播,也使得低成本、高收益的事件营销成为当前营销者热衷的营销手段。企业策划事件营销策略要立足于消费者心理需求,注意热点事件和企业的关联性,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违背当地道德观念,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Antony Mayfield.What is Social Media[M/OL].
http://icrossing.co.uk/fileadmin/uploads/eBooks/What_is_
Social_Media_iCrossing_ebook.Pdf
[2]L.Safko.The Social Media Bible:Tactics,Tools,and Strategies for Business Success,3rd edition. Wiley,May,2012.
[3]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R/OL].
http:///temp/download/uploadfile201306262013-
0626064645526h.pdf
[4]廖以臣.论事件营销及其流程再造[J].求索,2004,(02).
社会化媒体特征范文3
关键词:社会化 电子商务 社会化媒体 营销创新
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呈爆发式增长,社会化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个基础特征,正全面融合到各类网络应用中。社会化与电子商务融合即是社会化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活动相比,社会化商务下信息传递媒介和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对企业营销造成了巨大冲击,营销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和主要动力。然而当前营销创新实践先于理论探索,系统研究还非常少。鉴于这种现状,本文基于已有的营销创新理论成果,在分析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消费者购物特征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化商务下的营销创新,为营销实践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理论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源于创新理论,研究者分别从价值、类别、方式、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德鲁克(2006)认为营销创新就是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企业的各种机会,为企业和消费者双方都带来利益。Sangphet (2003)把营销创新当作战略创新的一部分,是一种竞争能力,可为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新价值。Kumar(2004)也强调营销创新的价值,并提出包括关注消费者(valued customer)、价值取向(valued proposition)和价值网络(valuednetwork)的营销创新3Vs 模型。营销创新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营销过程创新。前者包括营销理念、产品和服务创新,后者则强调营销策略组合的创新性应用(蔡明达,2001)。营销创新方式可以分为渐进式创新和根本性创新,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营销创新的模式和路径。尽管对于社会化商务下的营销创新,目前的研究近乎空白,然而营销创新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已经成为共识,研究者提出的重新组合营销要素,通过观念、产品和过程来实现营销创新,成为本文借鉴的主要研究思路。
社会化媒体与社会化消费者
(一)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社会化商务中的主要传播媒介。它是web2.0的典型应用,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和连通性六大特性,常见形式有wiki、blog、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和播客等。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传播内容可以由用户自己产生(UCG),这是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二是信息沿社会关系网络流动,呈裂变式传播,因而速度快、范围广、信任度高、效果好。图1是典型的微博信息传播示意图。社会化媒体特有的互动开放性和影响力引起了企业的极大关注。当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聚集了上亿的人气时,网民们的评论和意见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而且影响了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二) 社会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Econsultancy的研究表明,通常人们90%以上的购买行为,都受到社会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化媒体的加入,使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既遵循传统网络购物决策模型AISAS的基本步骤,又有所变化,具体比较见图2。在社会化商务下,社会化消费者在整个购买过程中的互动无处不在,购物五个阶段互联互通,但不一定依次到达,形成了购买-分享-推荐新的价值链,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社会化商务下的营销创新策略
(一)营销理念创新
营销理念是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先后出现了生产、产品、销售、市场营销、社会以及大市场等多种营销理念,从最初的以生产者为中心逐渐转向消费者主导,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需求。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消费者的个性化影响变得空前重要,利用社会化媒体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可行。因此,“消费者满意”成为在社会化商务中最重要的营销理念,它意味着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消费者建立直接和个性化联系,生产迎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销售和服务,并对企业产品、品牌、服务等定期定量检测和改进,使消费者满意最大化,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
(二)营销组合创新
产品和品牌策略。一是深入理解消费者的产品需求,鼓励消费者参与到产品开发和改进中来,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渠道,社会化媒体使得沟通更加实时互动。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消费者可以对购买的产品或服务马上给出反馈,甚至提出新产品建议。通过与消费者的交互,企业了解市场需要什么,应该如何改进现有产品,以及何时需要这些产品等。二是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塑造品牌。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一种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企业形象和内涵,用于增强消费者的认知。企业的品牌传播能力直接影响着成败。与传统方式不同,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传播,首先要注意草根式传播方式,通过细心的倾听和交流影响小部分消费者,然后再由这些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社会化网络影响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此外还要注意适时互动,及时最近发生的能够体现企业品牌理念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故事,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鼓励消费者参与互动,重视社会化媒体用户主导功能。
定价策略。一是借助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价格实验,了解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可接受的价格。二是实施折扣价格策略。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为企业提供商业信息,正式成为粉丝,或仅仅是浏览了微博,就可以享受折扣。用这种方法可以对消费者的忠诚度予以回报,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如果使用得当,企业将会对市场需求更加敏感,并且灵活地反映在销售上。已经有很多公司利用社会化媒体成功地实施了这一策略。
促销策略。一是直接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促销信息,或者通过举办话题活动、借助名人进行事件营销,如开展幸运粉丝免费获赠产品、评论抽奖、转发抽奖、分享心得等活动,或邀请明星微博参与相关活动、协助转发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引发消费者的兴趣和关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达到促销目的。二是如果出现公共危机事件,要第一时间事态发展信息,及时分享有效的危机处理过程,加强信息的披露和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危机之后,对危机事件后的舆论进行引导,重新树立品牌形象。
渠道策略。渠道管理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通过社会化媒体,企业可以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信息,从而增加与渠道的议价能力。此外,通过与社会化消费者的深入交流,企业可以比较各种渠道的优劣,相应地调整和管理渠道。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企业与渠道商互相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达到协调一致,有利于长久的合作。
(三)销售过程创新
寻找潜在消费者。这是销售过程的第一步,销售人员首先要通过社会化媒体获取用户信息,寻找目标用户,通过监测不同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关心的话题、讨论的问题、现有用户分享的经验等,来倾听消费者。将收集到的实时信息与其他部门分享,还能够生产个性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现在和将来的需求。
接近消费者。销售人员通过与消费者的最初接触有机会建立融洽的关系、获得高度关注、建立信任以及找到潜在客户等。将社会化媒体信息整合到企业现有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程序中,将使与潜在客户的初次接触更加容易。
发现需求。有效的社会化媒体沟通可更快地理解消费者的特殊要求。对于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销售人员选择在线回复,并将回答结果公布在平台上供其他消费者参考。消费者还通过社会化媒体与其他消费者或销售人员的交流来集体学习,从中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学习到新知识,从而培养更好的关系。
介绍产品。在识别潜在消费者的需求之后,销售人员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还可以通过“消费者价值共创”给出,如在解决方案中允许消费者直接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的价值。
促成销售。社会化媒体在促成销售方面可以发挥两方面的功能,即克服犹豫,以及提供成功故事。在平台上消费者的成功故事鼓励购买,设立专门的论坛回答消费者的疑问。如果在之前销售过程的每一步都能够有效完成,消费者经常在社会化媒体上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那么售出产品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售后跟进。售后跟进和服务非常繁琐,社会化媒体能发挥不可想像的作用。企业要设计专门的媒体页面,方便现有客户提出服务请求,并得到及时回复。相关部门也可在这些页面中事件新闻或产品开发信息。部门之间也可应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交流,讨论产品和服务的最佳解决方案。社会化媒体还能用于转发信息、交流成功故事、追踪消费者行踪、数据挖掘、共享信息等。在售后跟进中,销售人员要多与消费者交流,为今后的销售提供参考,发掘其他的销售机会,如交叉销售和捆绑销售等。
(四) 服务创新
聆听消费者。与客户长期友好的关系建立在信任之上,而聆听是建立信任关系的主要方式。当采用合适的社会化媒体,随时关注消费者发出的声音,并予以适当的反馈,将有助于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与消费者沟通。在传统销售过程中,营销人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的性能、工艺、优缺点或服务等,就一些常见问题反复交流,提高了销售成本。在社会化商务中,营销人员借助各种社会化媒体预先获取消费者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反馈意见,预先解决方案辅助销售,提高沟通的效率。例如强生公司制作了教育视频放在You Tube 上,帮助消费者了解公司的产品或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使用社会化媒体能够鼓励开放式的沟通和对话。当综合应用数据分析和社会影响的方法时,就有可能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感知,从而增加品牌认知度。
促进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互联网使消费者直接从企业获取信息,开展交易活动,从而产生了“去中介化”现象。而社会化媒体导致了“重中介化”,也就是当消费者将关系从销售过程移到社会化网络中时,他们更相信社会化媒体上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意见,通过浏览和回复有相似购物经历消费者的发言,进一步了解自身的需求,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
社会化商务环境下的营销创新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业特征、企业状况和业务方向而定。总体而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社会化媒体,将社会化媒体与企业资源有机整合,设立专业团队维护社会化媒体平台,确定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运行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 王永贵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Sangphet Hanvanich,Cornelia Drge,Roger Calantone. Reconceptualizing the Meaning and Domain of Marketing Knowledg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3,7(4)
社会化媒体特征范文4
讯:iResearch艾瑞咨询整理eMarketer2012年3月的调查数据发现,影响品牌营销网络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依次为:广告内容、用户定位、公众接受度、品牌的社会知名度以及广告的形式。
艾瑞咨询认为,在美国,由于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品牌正将自己的广告份额从传统媒体平台向网络媒体平台转移,由此依托庞大的用户数量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而其中广告内容和用户定位将成为影响企业品牌营销网络化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虽然互联网用户数量巨大,但是各类用户的喜好程度却因人而异,广告主必须将用户群进行准确的细分定位,产生迎合用户群特点的产品广告,这样才会获得用户的支持与关注。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广告产业的发展,客户每天所面对的广告数量铺天盖地,层次不齐。因此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广告的数量,而应当着重去精化广告的内容质量,以求从根本上吸引用户的眼球,提高产品在客户中的品牌记忆度,最终帮助品牌营销网络化的成功。(来源:199IT)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社会化媒体营销市场火热发展。美国的Facebook估值千亿,即将上市也令其愈发抢手。国内无论是腾讯的QQ空间,还是人人网 ,或者微博,都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另外电子商务与社会化媒体的合作加强。未来社会化营销市场一定是个趋势,它激起越来越多的人对其的研究与探索。
为深入了解我国乃至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数位分析师历经数月撰写了《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详见:/zt/mtyx/) 该报告从各方面深入剖析社会化媒体营销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包括:社会化媒体营销概述、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社会化媒体工具、社会化电子商务、SoLoMo模式下的投资机会等等。现此报告征订活动已经开始!
社会化媒体特征范文5
Facebook递交IPO申请引发了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热潮。社会化媒体营销首先企业必需考虑到社会化平台用户获取和吸收信息是很不一样的。社会化平台意味着企业与消费者是双向对话,而不像以前,消费者只能一味接收企业灌输的信息而没有渠道去和企业反馈。所以这就要求企业要留意自己品牌和产品在社会化平台中的反响,同时根据去做出一些符合自身品牌形象的宣传活动。要注意的是,当一个企业在运营多个社会化平台时,应该注意保持在所有平台中的品牌形象和态度的一致性。在社会化媒体中,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所以在社会化宣传中,应该注意去激发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图书分析师庞敏丽为此整理了十本图书,帮助企业更好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购买推荐
1
《颠覆: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
《网络社交媒体营销》
东方出版社
3
《微博时代的实时营销与公关》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
清华大学出版社
5
《运用社会化媒体的制胜秘诀》
机械工业出版社
6
《网络营销3.0》
人民邮电出版社
7
《社会媒体营销宝典》
电子工业出版社
8
《社会化营销》
万卷出版社
9
《新规则》
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正在爆发的营销革命》
机械工业出版社
社会化媒体特征范文6
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传统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赋予了受众更多的选择权利,也为服装企业品牌营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元化。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传播告别了单一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在互联网上,微博、论坛、播客、社区、QQ等沟通方式更加多样,具有信息共享化和资源量无限性等传播优势,使得个人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共同影响着企业品牌营销。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构建传播方式,为服务企业品牌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二是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实时化。对于传统的服装企业品牌营销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使得受众信息的获取方式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使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因素都不复存在,信息可以实现实时化的传播,企业的品牌形象、信誉可以直接映入受众眼帘,有效的缩短了品牌化的时间,基本实现了零时间差,使得品牌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有效。三是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信息是由“企业-受众”的单向传播,品牌营销是客户“认知、体验、感受、信任”的过程,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由于社会化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社区化、连通性的特征,使得品牌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既有企业对受众的传播,又有受众对企业的传播,要求企业通过受众不断反馈、完善,才能够最终形成品牌效益。
二、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服装企业品牌营销的策略
(一)差异化的品牌营销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服装企业要大力推进差异化的品牌营销,通过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来提高市场的覆盖面,通过市场的细分,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服装企业品牌营销要着重产品定位,摒弃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方式,要积极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服装设计领域发展形势,及时抓住机遇。要把服装品牌要做细做精,切忌求速度忽略质量。以信息平台为载体,以顾客为导向,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率,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保有老顾客、拓展新顾客。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七匹狼在品牌营销过程中,提出了“品格男装”的产品定位,设置了“红标”、“绿标”、“黑标”等不同的品牌,通过价位、品质、消费者的细分,来强调消费者的“穿着体验感”,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二)个性化的品牌营销
服装企业要实施差异化的产品设计,为客户量身定制相应的服装产品。如果针对所有的客户采用相同的服务标准,这是完全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品牌营销的形势相违背的。当前,由于人们着装的多样化、需求多元化,服装企业也要根据顾客的目的性来进行产品设计。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要突出服装的“私人定制”性,能够根据消费者的要求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不能再沿用传统服装的“百搭外观设计”,可以由顾客选择不同的颜色、风格、款式。只有选择个性化产品策略,对消费者进行深入研究,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定位,“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挑战中求发展”,寻找与其它品牌服装之间的空白领域,开发自己的特色产品,才能够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以个性化的产品策略取得营销的胜利。例如:德国的服装设计师自主品牌CY在营销运作过程中,把“独立、成熟、含蓄、典雅”的品牌态度根植在消费者心中,通过塑造个性化的巴伐利亚的地标性人物—茜茜公主,来作为营销的主题,通过历史的深度与文化的广度将结合,从而有效的进行市场开拓。
(三)整合化品牌营销
从菲利普•科特勒的整合营销(TotalMarket)理论看,品牌营销不仅仅是服装企业自己的事情,更是要发动整个社会对其进行营销。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服装企业营销要秉承由外而内的理念,积极整合产品在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V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系列要素,促进各种传播元素间互相渗透,形成营销合力。一要做好网络营销。依托社会化媒体,做好营销渠道建设,针对当前服装企业渠道分散,营销方式落后的问题,要进一步整合营销资源,推进网络营销。当前,BtoC、CtoC、OtoO等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势如破竹,服装企业要利用好这样的一个机会,加强服装企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与支付宝、财付通等联合,共同合作进行网络营销。加强广告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海报、电视、广播电台、DM直邮、广播、宣传册等组合宣传。加强网络广告宣传,加大与国内的百度、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门户及其它搜索网站的合作力度。建立网络虚拟服装店,利用“所见即所得”开展一站式营销推广。不断挖掘服装品牌的文化资源,树立自己独特品牌,强调服装企业服装技术的专业化。二要做好借势促销。我国服装企业相对于国外的大品牌企业规模小、营销能力弱,在市场的竞争与营销中,使得服装企业没有任何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服装企业可以采取与其它企业进行“联合”的方式,打造服装企业营销的“联合体”,积极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的VI、CI、包装、媒体等资源,促进各种传播元素间互相渗透,形成传播合力,增强整体的营销效果。三要做好公关促销。服装企业要利用公关传播将其品牌推广到消费者心中,提高品牌形象。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将服装企业的促销广告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通过公益事业的事件传播影响来提高服装企业的促销的能力,提高服装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企业更加“接地气”,获得公众的好感。
(四)关系化品牌营销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必须处理好客户关系,推进关系化的品牌营销。要建立高效率的客户服务部门,以CRM系统为平台,全面做好客户的服务工作。制定详细的客户关系管理计划和客户关系的解决方案。服装企业要不断推进与顾客的沟通与互动,通过与顾客的互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服装企业营销手段。要了解顾客所想,以便于自己的产品改进。广泛利用好互联网,利用好论坛、BLOG、服装企业网站、顾客反馈意见QQ群等形式,利用好俱乐部、会员论坛相关活动,通过与顾客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两者间的相互了解,用创新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顾客的服装消费观念,了解顾客的现实需求,建立与顾客间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发现服装企业在营销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通过诸如网络、微博、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访问等多渠道提供服务,在品牌的营销过程中,各个方面要符合顾客的感知和感受,最大限度的使顾客满意,培育顾客的忠诚度。在服装企业的营销过程中,要积极追踪顾客的不满,处理好顾客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积极利用移动手机技术营销,积极利用微信这一新生媒体开展营销,做好“点对点”、“一对一”的手机客户营销服务。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