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

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5-0048-06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有机衔接的,是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不同方面,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工业反哺农业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

一、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后,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时,就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提高农业部门的地位和发展能力,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过去我们采取的是农业哺育工业的思路,通过农业积累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当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措施,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是对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一种概括,是对“农业哺育工业”的升华转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战略,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有机衔接的。首先,“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中,由于采取了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日益拉大。由于农业和农村的指标水平较低,使农业成了弱势产业,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业和农村,为了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有必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型,因此“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其次,“工业反哺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发展能力的要求。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农产品生产则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增产的困难很大,发展能力降低。为此,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国内农业生产能力;最后,“工业反哺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要求。人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为了克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断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公益,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

1、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的激励结构。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工业大都建立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工业和城市;“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之后,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和现代化相伴随的”,需要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型,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现代化。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以及工业反哺农业不仅取决于“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农业资源禀赋,而且取决于一系列政策激励的正确性,包括政策路径、决策层偏好、城乡利益集团的力量格局等因素。”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过去以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战略的否定,其关键是“使制度正确”,设计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关键变量――社会激励结构。按照诺斯的理解,是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确定“游戏规则”,“设计形成人们互动的强制性规定。”更一般地说, “使制度正确”实际上是节约农业或农村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导致工农合作、城乡互促的激励和治理机制,这涉及到利益再分配,从而要求完善和加强农村的集体行动、谈判力量、实施能力。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只是处在人均1000美元阶段,处于外向型初级出口替代阶段向外向型次级出口替代阶段转型阶段,还有科技导向发展阶段有待于攀升。如何激励经济发展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调整发展机制和战略,是经济发展阶段转型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新型工业化继续推进的情况下,构建一个新的激励结构,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动”的正确激励是经济转轨时期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实现途径。

2、以制度创新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目前农业、农村和农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倍受人们关注的“三农”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制度性问题而引起的,因此需要通过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因此,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1)解决对农业的国民待遇问题。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农村工业自身的因素以外,还有制度和待遇的不平等问题。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以城市工业为主导的,在制度上规定了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造成了城乡各自发展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三个世界”。大城市的工业化是第一世界;中小城市的工业化是第二世界;农村工业化是第三世界。在产业进入制度、融资制度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把农村工业化限制在狭小的空间中,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此,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就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国民待遇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型。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城乡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根本上赋予农业与工业平等的发展条件,赋予农村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赋予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2)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明确私有产权地位,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产业中更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重视教育和科技机制的完善和发展,鼓励技术

创新,提高企业分工的人力资源水平,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城乡企业劳动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深化各种不适应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改革,建立明确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体系,促进制度变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利用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励人们发明、创造,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扩大农村的市场规模,提高农业的分工水平,协调城乡工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建立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促进农村非正规部门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扩大投资范围,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聚集中小企业及个体经济、私营企业这些潜在的民间资本,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或基础较薄弱的农村地区。改变政府为主体的融资方式,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逐步实现民间为主的融资方式,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农村投资需求,从而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是制约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虽然目前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是改革的方式和力度仍有地区差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劳动力进入的门槛仍然很高。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增加收入,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低社会分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保障。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镇居民,占全国人口58.24%的农村人口大多数并不能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因此,一方面建立劳动力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保证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加入工业生产时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拓展社会保障融资投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投资风险,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法度。

3、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根据城乡不同资源技术优势,在主导产业选择等方面实行城乡工业的合理分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城乡工业根据各自的比较成本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城乡工业产业结构的相同和产品的同质性造成的不必要的过度竞争,又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1)从城市工业化来看,由于城市工业在设备、技术、管理、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产业选择上,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及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在东、南部发达的地区,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及金融行业,如房地产等,改变从事劳动密集型并且低技术含量的消费品生产为高技术含量的生产领域。中、西部城市工业可根据地区特色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争取实现能源的就地转换,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如西气东送工程,纵然给东部带来很大的收益,西部也应该考虑如何利用资源的问题。(2)从农村工业化来看,农村工业企业除劳动力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之外,设备简陋、资金有限、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农村工业要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诸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的产前产后服务业及农用手工业、建材工业等。但还要发展与城市工业相配套的产业,使其成为城市工业扩散和延伸的坚实后盾。(3)从城乡工业化的分工来看,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农村工业企业为城市工业提供生产零件、配件或部分产品等初级产品,使城市大工业企业减少投资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及生产能力,提高发展速度。城市工业又在技术管理上对农村工业以援助,提高企业素质,在配套中形成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规模经营,从而城乡企业在合理分工和联合中提高整体素质,协调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的关系,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

二、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

“社会主义新农村”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的“小康社会”就包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机衔接的,两者都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不同方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由于多数地方基层政府财力不足,本身难以支撑社会事业方面的开支,在农村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基本社会福利方面,欠债很多。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农村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供给制度,依靠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使用者付费的办法来提高农民获取公共服务和个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中的穷人将很难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其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得不到保障。在工业化发展中,由于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如果不能缩小差距,很可能引起低收入群体的不满,从而引起社会动荡。假如能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就能进入黄金发展期;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导致整个社会的分裂,这也是从国际经验中得到的重要启示。因此,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这一战略转型中,工业反哺农业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也就是工业反哺农业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去实现。因此,需要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机衔接。

1、以完善的制度基础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机衔接,必须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1)要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城乡分割的一系列制度。以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建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坚决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解决进城农民及其子女在购房、就业、入学、社保等方面的政策限制,真正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等、有序进入城镇,“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2)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我们说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逐步使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就业和发展

机会,享受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3)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经营制度。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土地合作社新形式,加快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农民身份的退出机制。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的承包经营权从法律上讲属授权而非物权。这一产权制度安排不利于农民身份的退出,更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正常流动。

2、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市场的分割,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小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教育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开放式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村村有公路,尤其与发达的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费用应由农民付费转向公共财政统一提供,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特别是兴办高中教育及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劳动力在各种市场上的自由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改善农村工业中技术及管理水平落后、员工素质低、市场竞争力不高、规模小等状况。(3)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政府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引导城市工业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带的企业和外企投资于农村。一方面通过政府贴息贷款和一定形式的财政补贴,增加企业技术改革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减税或特殊行业免税的优惠政策,吸引城市工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人才向乡镇企业转移,使农村工业具有独立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和拥有某种技术,扩大它的生产规模,增加利润,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谋求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保证优先提供,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生产能力,熨平供求缺口,维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增加有效供给。因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根据市场的要求自由流动,可以使生产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产生规模效益。

3、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必须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素质,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变:(1)改变各种歧视性政策。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求培养新农民、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型。而农民身份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各种歧视性政策在义务教育、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劳动就业、公共用品使用、民主参与等诸多领域,完全可以逐步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在解放农民的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型。为了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变必须改变现有的政策和策略,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在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制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办厂,既可以在乡村办,也可以到城市办,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准入限制。在用工政策上,鼓励农民到工业部门就业,既可以离土不离乡,也可以离土又离乡,最终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2)构建身份同一、地位平等、权利一致的新市民制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因为农民工群体与市民群体之间的制度性差别,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3)尊重农民的自。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农民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作为现代公民,每个农民应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农民是理性的,当农业收益率较高,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增长较快时,农民会自觉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而在农业收益率降低的时候,农民也会自觉地从事各种非农业的工作,从而维持家庭的收入不致下降,这些都说明农民是理性的。因此,促进农民身份转变,最关键的问题是尊重农民的自,放宽对农业经营的限制,允许农民调整经营结构,在一定时期对农业予以补贴,保证农业收益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吸引农民加大在农业中劳动力和资本的投人;放宽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使其公平流动。

三、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三者之间是有机衔接的,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工业反哺农业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关键是解决好以下问题:

1、积极实施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三农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日益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日益边缘化主要是由于小农经济没有得到有效改造而形成的。因此,改造小农经济,促进小农经济由以家庭为单位的封闭经济不断走向社会化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一个关键问题。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是: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实现以农民为本的发展战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社会化。这一新的农村发展观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1)大力发展农村的各种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扶持和促进多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长,包括农村双层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各种经济联合体、农工商一体化联合等经济组织的成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架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是政府―农业组织―农户三级架构,而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架构是二级架构,一级是庞大的政府,一级是弱小的农民,在政府和农民之间缺乏联系的中介组织。在实施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时,要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架构,以政府和农民组织的合作为前提,以农民组织为中介,形成政府一农民组织一农户的协作链,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组织架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和农民的组织化和现代化。(3)通过社会立法来实现农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都曾经采用社会立法的方式来加快农民和农村的组织化,将农村、农业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社会保护,通过法律授予农协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功能。借鉴东亚的经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键是要以三农的社会化、组织化和现代化为目标,积极实施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以推进新农村

建设的进程。

2、积极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发展经济学家桑加亚・拉尔(sanjaya Lall)把激励有效性作为工业化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认为成功的工业化是“激励、能力和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业发展实际上也要从激励、能力和制度上解决先进或适用生产要素、社会保障向农业或农村转移和灌输问题。中国二十多年来工业化由于要素空间集聚实现了城市优先发展,不仅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而且体现在生产功能集中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农业发展,使得农村失去吸引各种生产要素流入的动力,丧失生产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本投入的能力。如何在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条件下,依托目前城市化所形成的生产功能,加强城市的市场辐射半径,从城乡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等角度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机衔接,必须积极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无论是在以“剪刀差”与“城市优先倾向”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还是在以“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促”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阶段,要实现发展目标都依赖于“特定的要素价格体系和制度体系来激励要素的投入、流动以及升级”,在经济发展的主体如企业家、资本所有者、农业劳动力和政府之间形成特定的激励相容机制:一是要突破城市优先发展倾向,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要使目前工农、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转变成一元结构,关键问题是改变二元经济发展的激励结构,使得农业与非农部门、城市和农村能够在一个自由流动和激励相容的市场体制平衡发展。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过程中要从市场建设和产业集聚角度,突破城市优先发展倾向,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二是健全和完善经济发展各主体之间利益均衡和激励相容的市场机制。现阶段,工农互动和城乡互促的主要任务是在工农部门、城乡之间建立一个平等获得生产要素的机会和机制,取消限制农民进入市场获得先进生产要素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三是实行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工农互动、城乡互促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新技术引入,实行机械化技术创新和生物技术创新,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农业生产转变成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生产,提高农业边际生产力,为工业发展释放新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外向型出口替代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另外一种“剩余释放”,即出现了配置越来越多的技术劳动力和冒险的企业家阶层的机会,这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机制和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布,为本地创业或跨地创业的企业家活动安排好新型产业集聚和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吸纳。

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范文2

一、职业规划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职业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对同化,相互发展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相对同化的过程。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自身因素的发展与外界因素的制约是一对矛盾体,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成长,相辅相成。正是这种矛盾促進了教师专业的发展。”[1]从我们调阅的《幼儿园教师个人专业规划表》以及对教师近十年获奖统计分析中可以清晰看出,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的实验组甲组,经过努力,大部分慢慢实现自己的规划目标。而乙组教师职业规划不够明确,获奖率也比较低(获奖类别为教学基本功、教具玩具制作、科研论文、读书心得体会、其他社会活动五大类)。我们从获奖类别、参与积极性、获奖等效果分析看得出,具备职业目标的教师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加快了教师职业也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同化过程。 

(二)职业规划让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是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要素[2]。职业生涯规划让教师清晰地认知自己,规划自身职业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对自我的学历、能力、家庭情况、个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整个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工作中爱幼儿,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具备娴熟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技能。除此外,职业规划要求教师进行终身学习,这也是教师职业素养之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幼儿教师学历普遍不高,这就使得很多专任教师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但通过相关部门引导和监督幼儿教师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幼儿教师更加清楚自己需要学习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相关技能,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三)职业规划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形成 

专业的教师会用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和处理幼儿的日常事件,更多地从其行为对幼儿的发展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细心而谨慎地选择与幼儿互动的策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地发展[3]。美国著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先驱金斯伯格首先论述了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发展变化过程。他认为,就职业心理发展来看,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个体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4]。幼儿教师职业规划,属于现实期,他们制定职业规划中的内容,和自身专业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教师们通过基本功提升、教案设计、教玩具制作、教学科研等提升自身专业发展能力,专业自我形成,并用专业教师的处事方式对待职业生涯中面临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经过系统的职业规划培训的教师在学历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遥遥领先,因此,职业规划有助于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目标形成,这种目标意识又不断地促使幼儿教师提高能力,积淀专业素养。 

二、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规划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从事职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评价,通过对自己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展趋势,从自己的职业倾向来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具体实施步骤的计划[5]。农村幼儿教师,其专业发展的情况,直接影响农村幼儿教育,因此,在农村幼儿教师中开展全面的、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掌握自身优缺点,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做好职业思想、知识技能、学历提升等准备工作,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我认识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关注外部激励专项提升内在需求上,即以教师的自我认知为专业发展的基点,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维度、职业生涯即达成等视角来分析教师的自我认知,才能有针对性地整合内、外之力,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6]。近年来,有关职业生涯的研究中,生涯自我效能是常被探讨的因素之一,我们从一些专家的著作和作品中可以领悟到,生涯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其生涯选择和适应有关行为效能的判断,也即个人对自己生涯能力的自我评估。笔者认为全面地了解和评价自己是认识自我的表现。釆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己”。农村幼儿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剖析自己,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从自身的性格、专长、兴趣、知识水平、思维方式、道德素养和自身所处的环境等来全面的剖析自己。这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成功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键。 

(二)确定目标 

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卢梭也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7]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定职业目标有助于帮助幼儿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在职幼儿教师树立现实的、科学的职业目标,也是促进他们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提升职业认同度 

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从心里认可和接受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而且能对职业的各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评价[8]。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的高低,关系到他们对本职业的热爱和肯定程度,既是他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又是幼儿教育成败的关键。当前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偏低,既有幼儿教师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这种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问题,在全球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已经成为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瓶颈,职业规划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在职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搜集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信息,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强内涵建设,凸显职业的社会价值。作为幼儿教师职业,提升社会认同度的根本出路只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以此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四)职业匹配 

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不同的职业队人格的要求也不同,只有当职业和人的人格相匹配,人工作时才心情愉快、干劲足、效率高[9]。每位教师同样需要关注人格与职业匹配。人格与职业匹配对于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事业成就和家庭幸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专家研究表明,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人的人格特征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农村幼儿教师在确定职业时除了需要有专业的知识、良好的技能,更需要个人的人格与之匹配。当个人人格与职业匹配时,工作得心应手,态度积极,富有成就感,不仅所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还会感到轻松愉快,产生很高的满意度。 

三、基于职业规划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凭现有的学历和知识技能,远远不能达到幼儿园教师的标准,因此在学校阶段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职业规划,在学生进入幼儿教师岗位后,其职业规划的作用才慢慢体现,并与教师专业共同发展。 

(一)在校期间,落实职业规划教育各项内容 

1.切实落实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 

早期职业规划教育重点落在对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的介绍上,首先在招生宣传上,就应该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日后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专业发展的流程都应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充分宣传,避免一拥而上、随波逐流式的专业选择,造成学生日后因发现自身不适合这个行业而放弃对于专业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努力。 

中期职业规划教育,应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课程,在日常课程中专门开辟职业规划课程,从心理辅导、个别分析、意愿引导三个方向,建立职业规划,实施职业规划,修改职业规划这样的流程,让学生在离校前就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一步一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对于中期的职业规划教育还应建立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来确保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晚期职业规划教育,应将其理解为学生真正以幼儿园实习教师的身份或者幼儿园正式教师的身份进入幼儿园后的职业规划,真正的职业规划不是仅仅停停在学生在校期间的,而是应该伴随着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生命周期的,始终按照先规划再执行的模式一步一步实现专业发展。 

2.拓展职业理想与目标教育的途径。 

职业理想与目标教育的途径主要有课程介入、专题辅导和教学渗透,并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应向新生介绍专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结合职业指导课或开设选修课,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理想与目标的知识教学与方法指导。三是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过技能训练,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明确学习努力方向。四是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可以就职业理想与目标的具体内容,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

3.打破常规教学机制,引进生本教学体系,激励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和热情。 

生本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充分地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给学生以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而这正是职业高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传统的应试式和师本式教学中,他们已经成为了失败者,如果在职业高中的各种教学中还是要延续这种教育和教学方式,学生继续成为失败者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尝试激发学生自我学习活力,变传统的“教为主”为“学为主”,改“好教”为“好学”,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基于职业规划的专业发展让农村幼儿教师成为幼教专家 

1.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多种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对农村幼儿教师发展阶段提出了重新定位的要求。要根据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整合城市幼儿园、农村幼儿园、高校资源,完善幼儿教师的资格和培训制度,以此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10]。高校、城市幼儿园、农村幼儿园,三者各有其优势,是互补的关系:高校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力资源优势,但是缺乏实践性,而城市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需要共享高校人力资源与先进教育信息,同时也是是高校教育理念的优质实践场地。此外,城市幼儿园具备一定的区域示范性,可以为农村幼儿园提供环境创设、活动设计与组织、家园联系、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为农村幼儿园提供帮助。农村幼儿园也为城市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技能展示的平台。因此,高校、城市幼儿园、农村幼儿园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基于职业规划,建立多维度的教师专业培训体系。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个人专业规划表”的研究,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是有层次的,个人目标上,有的教师想成为专家型的幼儿教师,有的教师只要过得去就行,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学历不达标,教育教学能力弱面临转岗或辞职的边缘。因此,实施教师分层培训,制定基础型教师、经验型教师、骨干教师分层培训计划和措施,依托课题研究和园本培训平台,积极争取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着力构建点、线、面和谐发展的立体式师资培训体系,真正实现面向全体教师,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组织、制度和经费的保障。职业规划属于理论意识形态,只有真正落实到教师专业发展上,职业规划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促进作用。为此,建立有效的组织、制度、经费保障体系,是基于职业规划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保障,能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 

总之,职业规划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加快教师成长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幼儿教师增进对职业的认识,明确目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农村幼儿教育质量。 

[本文为“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一般课题“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规划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YJ20140615] 

参考文献 

[1]李黎波,纪国和,李国佳.浅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08):104 

[2]古蓬勃.刍议新时期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教师成长,2010,(12):75 

[3]刘占兰.重塑专业自我,做专业化的幼儿教师[J].学前教育研究.2007,(08):85 

[4]杨晓萍,李传英.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管窥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18 

[5]李浩.中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6):85 

[6]殷凤.自我认知,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26 

[7]赵英兰.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18 

[8]高晓敏.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8):44 

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师资专业化 问题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59-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断研究专业知识,在教学中与幼儿积极互动,恰当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

一 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幼儿教师文化素养偏低,综合素质不高

师资队伍是幼儿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评判幼儿园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农村幼儿园发展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中专学历,他们大多为初中毕业后直接就读幼儿师范学校,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的高学历教师实在太少,幼教队伍缺乏“领头羊”。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总体实力偏低,提升幼教整体教育水平难度较大。在农村幼儿园发展中,由于没有接受高学历的专业培训,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大多缺乏专业的幼教职业训练,他们中的大多数自身的专业意识肤浅淡薄,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也认识不清,并没有树立终身从事幼教的观念。

2.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不佳,敬业精神不强

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较低的收入导致其经济地位低下,这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很多幼儿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师德滑坡,产生职业倦态的现象,甚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与职业道德操守相背离的行为。他们很少树立终身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观念,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及浮躁情绪,没有把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一项事业,不去认真钻研、自我反思,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缺乏改进,无法满足时代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3.幼儿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创新水平不高

幼儿园在进行园本教研学习活动时,有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容易忽视与农村环境、本班实际情况的相结合,而采取照搬照抄。农村幼儿园往往忽视了丰富的农村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教育资源,不能密切结合自身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特色,且缺乏引进后的融合、创新,难以做到园本课程的开发。正是由于缺乏实践中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长期未能得到积极训练和有效提升,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冲击时,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专业化的发展。

二 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应朝着教学理念现代化、教育知识专业化、素养和能力综合化等方向发展,同时幼儿教师还应扮演幼儿的健康护理者、知识启蒙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和游戏的同伴等多种角色,这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提高幼儿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质

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首先,国家需要制定相应法令,采取必要措施,加大对幼教师资教育的投入力度。其次,各幼儿师范学校要根据当前时代对幼儿教育的需求,把培养高文化素养、高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完善的幼儿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逐年扩大高学历的幼儿教师的培养数量,并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积极有效地开展职后培训,注重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等多方面地结合,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真正打造一支质高量足的幼教师资队伍,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通过设置合理的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出更多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人才。

2.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幼儿教师敬业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要让教师明白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唤醒教师主体树立职业理想,这是有效推进幼教师资专业化的基础性工作。要想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必须特别关注每一位幼儿,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的观察,不断发现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客观的、系统的、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提高自身的幼儿教育质量。

3.改善幼儿教师教学观念,提升幼儿教师创新水平

农村幼儿教师在交流合作中会不断进步,但要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发现自己在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和障碍,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因此,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要求幼儿教师及时做好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相互观摩、相互学习,交流研究成果,以促进幼教师资队伍的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5

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范文4

一、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园际合作目标

为使园际合作更具目的性、成效性,经双方协商,试图通过学校、团队、教师三个方面的合作,最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包括以下合作目标:在学校发展方面,两园通过合作互动,加深了解,取长补短,在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使地处农村的南丰幼儿园形成鲜明的办园特色,逐步树立品牌意识,在张家港市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幼儿园。在教师团队成长方面,注重相互交流,通过教科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多种形式的团队学习,使两园的教师团队合作能力、教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并利用团队力量促使教师个人发展,使团队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途径。在教师个人发展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开展课例研讨、案例分析、同课异构、网上交流等活动,拓宽教师视野,丰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二、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园际合作主要实践

(一)园际合作,转变观念

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要靠教师去理解与落实,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办园理念的支撑。农村幼儿园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在办园理念的提炼与落实、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教师发展的专业化方面与城市幼儿园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借助园际合作的机会,借鉴城市幼儿园相对先进的办园思想及方法,转变思路,调整策略,逐步形成适合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办园特色,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1.理念提升。

办园理念是幼儿园办园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幼儿园的办学目标与发展方向起着引导与规范的作用。[2]在与苏州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合作过程中,两园确定了以理念提升为主要内容、以现场讨论为主要方式的每月一次活动。在办园理念方面,两园园长带领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围绕理念提炼、教职工行为的外显以及物质、心理环境的创设等,开展了参观环境、观摩教科研活动、教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园长到教师,都对办园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课程理念的把握上,两园通过骨干集体讨论,使现有的课程更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提升课程的可执行度;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更新教师教育思想,提高课程执行力;通过定点坐诊剖析,挖掘课程亮点与不足,以便继承与反思。

2.特色提炼。

有学者强调,幼儿园特色是指在幼儿园发展历程中,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幼儿园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3]由于发展历程、所处地域的不同,每所幼儿园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办园特色的提炼上,两园首先对办园特色的理解进行了分享,随后回顾了办园历程中的特色亮点,并根据南丰幼儿园地处农村、乡土材料十分丰富的优势,确定了以沙艺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导的特色项目,并将目标进行了分解,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在特色实施过程中,两园区不断交流与分享、反思与调整,形成了开放互动、相互探讨、不断提升的特色发展格局。

3.资源共享。

休斯在《协作走向合作》一书中具体阐述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让大家了解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在城市与农村幼儿园的园际合作之中,资源共享是合作的重要前提,其中包含了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共享。硬件资源的共享包括幼儿园的图书资源、设备资源等,软件资源包括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两园采用园长讲座、教师短时流动、开放式备课管理、课件同步等方式,使教师有更多相互交流、学习他人之长、提升自我素养的机会。

(二)团队合作,夯实基础

有研究指出,教师团队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教师养成主动教研的习惯,拓展各类教师的认知广度,提升工作能力。[5]经协商,两园将全体教师重组,形成了两地一体的各类教师团队,有年级组、教研组、教科组、备课组、学科组等,并通过小组共同学习的形式,不断丰富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原则上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

1.各类团队的自主活动。

在各类教师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两园鼓励教师克服交通、地域、时间等困难,通过现场研讨、视频会议、网上论坛等形式,定期组织年级组、教研组、教科组、备课组、学科组等团队学习活动。现场研讨每月一次,一般利用两园团队碰面的机会进行,视频会议两周一次,网上论坛每周一次。通过以上活动形式,两园的各团队围绕教育教学计划开展话题沙龙、案例分享、问题剖析等活动,在团队学习中分享与交流,学习与成长,增强团队意识的同时,又促进了教师个体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2.农村教师的跟岗学习。

农村教师有教学研究的热情,但却缺乏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跟岗学习,能够让教师近距离地观察骨干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团队管理方法,深刻感受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体验并领悟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实践智慧。因此,在园际合作过程中,南丰幼儿园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需要,定期派出教师到苏州实小附幼跟岗学习。在跟岗前,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在跟岗中,做好观察笔记,发展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跟岗后,写好心得体会,并运用模仿课、情境再现等方式,将学到的经验运用于实践,提升实践反思的能力。

3.城市教师的跟踪指导。

相对于跟岗学习来说,另一提升农村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就是城市教师的跟踪指导活动。一对一的跟踪指导,能够让城市教师站在另一角度审视农村幼儿园在团队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现状,寻找与城市园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月一到两次的现场跟踪指导,要求在跟踪前,向被指导对象了解团队管理的理念以及团队学习的方式;跟踪期间作好观察记录,敏锐地发现问题;跟踪后及时与被指导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跟踪指导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团队活动的方式,提高效率。

(三)师徒合作,提升能力

教师专业化不仅要求有职业资格认证等外在的条件和制度的保障,更是一个从业者群体和教师个体的自学的内在追求,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6]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与城市幼儿园的骨干教师结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由于距离上的限制,两园教师面对面跟踪指导的机会并不多,师徒结对活动主要依靠论坛、QQ等方式进行。首先,徒弟对自我发展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内容涉及骨干称号、科研水平、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接着师徒根据发展方向,制定活动方案,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科研指导、课堂观摩等几个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包含了课堂教学的案例、日常教育工作中的案例、幼儿发展个案等多方面的内容。徒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案例,在网络上与师傅一起针对案例中的情况,围绕教育理论、幼儿发展规律、教育教学方法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后更新教育理念。这样的形式,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学会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为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科研指导。

大多数农村教师满足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而不善于将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提炼,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凭着个人经验来进行的,重模仿轻创新,重积累轻发展。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重视科研能力的发展。因此,科研工作的指导成了师徒结对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课题研究上,师徒之间利用面谈、网络的形式,直面研究的困惑,开展充分的讨论,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在写作能力方面,师傅定期为徒弟修改论文、随笔、案例等,提出写作的建议与要求。从两方面进行的科研指导,使农村教师转变了科研的观念,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并形成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

3.课堂观摩。

由于两园相距较远,现场活动的时间较少,因此,除了一学期两至三次的现场课堂观摩之外,大多数时间采用的是录像观摩的方式。徒弟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拍成录像,通过网络发送给师傅,师傅利用空余时间观看录像,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师幼互动、如何利用幼儿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当然,师傅也会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拍成录像,与徒弟分享,师徒共同寻找其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的课堂研讨形式,增加了师徒间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拓宽农村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会从多方面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效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园际合作实践,两园在合作策略上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合作经验,农村园的办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在不断提升之中。

(一)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在双方园长带领下,骨干教师们经过多次研讨,为南丰幼儿园理清了办园思路,形成了“输出优质教育,打造一流窗口”的办园宗旨,并以“蒙以养正,启以新知”为办园思想,在特色提炼上下功夫,打造“沙艺术”教育特色,并以此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及品牌发展方向,扩大了知名度。在物质环境上,以“沙艺术”为抓手,创设了“三馆三厅”:沙雕展览馆、沙画创作馆、沙艺主题馆、沙瓶展示厅、沙艺理念厅、沙艺探索厅。在特色发展及环境之路上,南丰幼儿园将课题研究融入于幼儿生活、游戏、环境之中,开展沙艺教学研究、沙艺区域探索、沙艺种植园地、沙艺韵律体操等活动,让幼儿进行发散性想象、艺术化创作和拓展性实践;开展沙画才艺秀,沙画故事节、沙雕创意展等活动,展现沙艺术教育魅力;开展了“我说,我的世界”沙艺术讲述,“我想,我的世界”沙艺术感知,“我看,我的世界”沙艺术欣赏,“我建,我的世界”沙艺术创造四大课程行动,使得“沙艺术”教育园本特色更加鲜亮。

(二)团队成长,效果凸显

教师团队在园际合作之下的成长显而易见。通过团队的多通道合作,南丰幼儿园的年级组、备课组、学科组、教研组等团队的工作氛围更加浓厚,创新了团队学习的方式,使得每位教师在团队中有了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例如教师们原来认为教研组活动就是一群人严肃地坐在一起,板着脸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但在一年的园际合作中,教师们主动创新,改变了这种沉闷的活动形式,开展了“教学游戏”、“开心词典”、“名师作坊”等活动,教师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日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也在逐步增长,专业素养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地积累与提升。

(三)个体发展,突飞猛进

园际合作之下的师徒结对,给教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犹如一对隐形的翅膀,带领她们在专业的海洋里遨游。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们改变了以往凭经验管理的模式,懂得了理论联系实际,从幼儿发展规律及内在需要出发,让孩子们生活愉快,学习轻松高效;在骨干教师成长方面,南丰幼儿园新增加了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共七人;在各类竞赛方面,有三名教师获得了市评优课一、二等奖,一名老师获得市电教评优课一等奖;在方面,一学年有二十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另有二十多篇文章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从取得的成绩来看,教师们在专业成长方面有了更积极的需求,也在实际的园际合作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晓晓.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丁翎.办园理念与幼儿园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3]王成刚.提升办园品质,彰显办园特色[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4]刘杨,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策略;策略研究

地方职业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具有高等性、职教性、地域性等特征。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求发展,立足和服务所在区域应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价值取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如何与区域农村建设紧密对接,调整好人才培养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职业院校急需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将传统农业进行改革,逐渐步入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化和农业集成化,从而带动农村和农民进入新的历史格局和历史角色中,为新时代的发展创造资源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人才进行技术支撑,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而技术性人才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以农业发展为导向,以农村建设为驱动,以农民素质提高为目标来改革教育体系,从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二)可以促进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各阶层的教育机构进行相互补充,其中地方职业院校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能够更好的对教育进行补充,向农村输出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符合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将农村教育水平进行大幅提升,改变传统农业的结构,促进农民向新领域、新技术、新行业转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性转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逐渐改变农村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缺乏状态,引领农业不断创新和拓展,激活农村市场,实现小康社会。

(三)农村人力资源化转移离不开地方职业院校的支持

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村市场开发度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使得农村存在劳动量大,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力素质不高,从而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固步于传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认识不高等,当剩余劳动力转移向城镇时,往往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难以形成人力资源优势。而地方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还可以为农民的发展提供新颖的突破口,进军新的领域、新的职业,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劳动力的社会价值,降低人地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因此,职业教育可以在长效机制的带动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优势转化,保证农村市场向纵深方向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在人力资源的支撑下大踏步前进。

二、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地方职业院校是向农村市场输出适应性强、业务熟练性高、创新意识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由于地方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重心把持上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侧面提高理念素质和工程设计素质。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区域内农村市场,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懂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现代农业管理和服务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在学术领域可能难占有优势,但在技术应用上存在创新意识强、应变能力高、钻研业务精神饱满,能够以三农改进为发展的基本点,立足于农村和农业,致力于改善农村现状,将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奋斗的目标。因此,地方职业院校是服务新农村的必要途径。首先,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这种人才需要地方职业院校来输出。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和推广来实现。而科技传播的最佳途径是地方职业教育平台。最后,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懂业务,会管理,了解生产,掌握技术的人才来实现,这种人才的输出和服务体系的健全需要地方职业院校的不断努力与创新。

(二)新时期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综合背景要求地方职业院校培养新型应用人才来服务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新农村科技化,实现新农村现代化,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而教育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前沿力量,是对社会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服务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理念先进、技术过硬、懂农业、知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而这种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地方职业院校充当先锋来实现,另一方面,地方职业院校接近基层,具有情感优势、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能够从国家政策的全局性出发,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三农问题,从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促进新农村前进、服务新农村变革、改善新农村现状。在国家对农村进行战略调整,地方职业院校站在第一线,为农村进行特定的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紧密性,促进新农村发展以教育为支撑,以科技为生产力进行不断改变。

三、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政府参与,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体系

地方政府要认清本区域教育机构的布局和优势分配,从而明确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地方职业院校提供一定的资金帮扶、地位确认,从而促进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资源优势,保证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彻底将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进行纠正,认清地方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地方职业院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了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人文内涵的沉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结构优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建立保障体系。一是从资金上进行保障,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扶持力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现状,对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进行大幅度的经费支撑,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人才的激活与可持续性。二是在机制和发展方向上进行保障,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构建适合本地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线和资源布局,促进订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三是政策上保障,考虑到地方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为了调动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有必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实现基地配套、设备配套,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从而保证教育与农业的紧密联系性,以职业教育促进农业发展。

(二)加大地方职业院校在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职业院校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招生计划、就业渠道、人才培养改革方面,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从而保证生源的高质充足,就业率的提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这就需要从农业行业的制度上进行扶持,增强就业范围和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竞争力,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促进三农问题的不断融化分解。此外,在招生上要给地方职业院校一定的自,扩大地方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从而保证生源的充足,实现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素质上得到提升,在技能上得到改进,从而更好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向小康社会迈进。地方职业院校是新农村新型人力资源输出的摇篮,农村是地方职业院校生源的主要来源地,两者关系本来就很密切。通过教育后,新型人才能够依靠所学在农村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化,利用自身的技能和创新思维,在农村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具有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责任与义务,是历史给予地方职业院校的一种机遇。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地方职业院校服务于新农村,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职业院校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发展意识,以教育优势的聚集和积累为目标,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拓展办学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而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不断向农村靠拢,真正实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优秀人才。地方职业院校办学活动要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三农”培养、培训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设置上要做相应的适当的调整,把相关专业以及学科人才的培养与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有效衔接起来。

(四)准确定位,精心设计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以新农村为出发点,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以农民素质提升和技能应用为主要核心,从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新农村和农村市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要有质量,有成效,需要依靠成熟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才行。

(五)建立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地方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秉承学校的传统,探索建立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内涵是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整合校地农业科技资源,重组农业科技价值链,建立以农村示范基地为主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网络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科技推广平台,探索实践“地方职业院校+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推广通道,通过技术创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四轮驱动,促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参考文献:

[1]刘江毅.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党史文苑,2012(24).

[2]魏丽萍.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5).

[3]冯志军.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范文6

农业现代化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是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农业,就是把传统的不发达的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广义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括制约、支撑农业部门发展的社会经济内容,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因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就应当包含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内容,必须把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作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实质内涵与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完善。总的来看,目前世界农业总体发展趋势是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且同时现代农业也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对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等诸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以现代化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温饱向小康的重大转变,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工作要求。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从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特别是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迫切要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必须尽快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

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目前发展现代农业产生的问题

1、城乡对立现象依然客观严重。虽然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但是我国城乡封闭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我国长期采取的经济社会政策是向城市倾斜,是靠牺牲农业的利益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二是绝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功能脆弱,既无经济辐射力,又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力。

2、在传统农业地区,农业基础条件仍很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有些贫困山区的农田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路桥失修严重,河道不畅、送水排涝功能锐减,造成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农业招商引资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问题对农业的危害常是灾难性的。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紧迫,否则,农民大幅增收根本无从谈起。

3、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足。农民现有的文化素质,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接受高科技含量的种养技术,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导致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也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

4、农业产业体系不全。近年来,尽管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但是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第二、三产业对农业支撑作用不大。农户之间生产经营的关联度低,长期分散经营,农机、农技、供销信息“独立自主、很少往来”,造成农产品成本高、经营风险大、常出现“卖难”问题。我国的农业正面临着国际优质农产品日趋的激烈竞争,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形势更加严峻.产业化进程的缓慢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5、财政支农投入不够,支出投向有待于规范。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政府财力有限,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加之资金使用分散,缺乏有效整合,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传统农业地区由于工业骨干财源匮乏,公教人员工资、政府运转、社会保障、政法文卫支出等确保项目多、任务重,在上级转移支付后,仍普遍存在较大的收支缺口,使得传统地区财政支农支出难以达到《农业法》等法规条例规定的比例标准。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三农”问题,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技兴农、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是必须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根本点。落实好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有效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来开展。

三是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区域布局、合理规划是提升现代农业规模效益的客观要求。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最佳适宜区和效益优先原则,按照“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强特色产业”的要求和“突出特色、规划先行,注重规模、相对集中”的思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所处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通过项目、技术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五是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的内容在示范村综合集成,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