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管理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养殖领域不断扩大。通过水产养殖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还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的日常饮食条件。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水产品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加强对无公害水产品技术的发展刻不容缓。基于此,加强对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无公害水产养殖现状
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大,很多水源遭到严重的污染,对水生生物生产与繁殖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污染物在水生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导致水产品食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另外,一些水产养殖户为了提高生产效益,采用大量的药剂,导致水生生物抵抗能力增强,用药物进行饲养,导致水产品药物含量过大。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越来越大,无公害水产养殖业不断发展,成为了新时期水产品发展的重要部分。
2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
2.1亲本培育技术
将安全水源(废污染、非疫区)中亲本作为培育的主体,保证整个水产养殖场的清洁,提升亲本培育中的繁殖质量,保证水产品满足相关质量标准。在养殖过程中优选饲料,保证产品营养的全面性,根据亲本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池塘进行饲养与管理。在亲本繁殖后,应该迅速将种苗进行圈养,同时建立有关的管理文件,为后期培育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2.2选择场地
在进行无公害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水质适宜、水量充足。在养殖场地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专业的设备进行水质检验,检验水质是否含有对水产品有害的物质。在保证水质无污染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无公害养殖基地的交通情况,应该尽可能避免基地远离交通线路,避免给养殖物资、产品的运输造成影响。
2.3饲料投喂
饵料是水产动物生长的必要基础,饵料的质量及投喂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水产养殖的效果与质量。如果给水产养殖动物投喂了劣质的饲料,不仅会对水产动物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给整个养殖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必须保证饵料质量、新鲜。同时,还应该保证投喂方式、时机的合理性,根据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等,合理地掌握投喂量。
2.4运输暂养加工技术
水产应该来自于优质的新鲜水产生产基地,水产品各项化学指标、物理指标都应该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在水产品运输的过程中,应该实施有效的保鲜技术,采用有效的处理措施,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存储容器的清洁、卫生,同时在装车前进行进一步清洁。对于活的水产品,在运输中需要保证水质符合水产品相关运输标准,提前2h喂食,同时还需要对水产品进行适当的检验,保证运载材料无公害、无毒。同时,严禁使用品,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都应该避免对水产品的污染。
2.5病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无公害水产养殖过程中,必须做好对水产品的病虫害防治。对水体、饲料、饵料、工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如果遇到养殖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可以采用纯中药制剂,对全池进行应激减缓处理。尤其是在梅雨季节,为了避免饲料被霉菌污染,可以将中草药制剂添加到饲料中,增强抵抗力,同时采用低毒、无毒等药物进行治疗,严禁使用抗生素。另外,对于水产品病害的防治,不应该使用高残留、高毒的鱼药,避免鱼药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不能直接向养殖水体中使用抗菌素,选择对人体无害的药物,避免污染水产品,继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3无公害水产养殖管理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的方式加以约束。水产监管部门需要对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性进行进一步明确,各司其职,对水产养殖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药品等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确保水产养殖的安全。另外,从市场营销层面上加大管理力度,严禁那些违反相关规定的药品、饲料等进入市场中,加大惩处力度。同时,加大对无公害水产养殖的宣传,提升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意识,同时让其学会对水产品质量优劣的辨别,从各个方面避免劣质有害产品进入市场。
3.2强化对水产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服务
国家相关部门或机构需要以水产养殖户为主体,向养殖户普及相关的养殖技术,不断提升水产养殖水平。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可以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者邀请相关的专家,深入水产养殖基地中,向相关的人员传授专业的养殖技术。还需要印发相关技术宣传页,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养殖技术。从养殖户规划设计、养殖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育苗供应、运输等各个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对水产品,必须经过国家权威机构的检验,只有全面合格后,才能为其办合格证书,之后进入市场销售。
4总结
水产养殖是农业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水产品。但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水质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导致很多含有有害物质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无公害水产养殖成为了水产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极为迫切,加强对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养殖池塘底质改良实用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5,21(8):102-103.
[2]李辉,罗韶华,朱文莲.虾蟹集约化生态高效养殖关键技术[J].科学养鱼,2013,32(12):99-100.
[3]周玉玲.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5,14(8):244-246.
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范文2
1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养殖业生产的水产品无论在价格、种类还是品质上都已渐渐无法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只能通过加大养殖密度的方法来增加产量.这就为我国的水产品养殖业带来了诸如水产品种类的减少,质量的退化,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大量滥用,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造成了水产品中药物残留量超标,质量检测不过关等问题.而这样的水产品被人食用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极为严重.多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这些问题严重的限制.近几十年来,通过对水产养殖业结构的调整,完善水产养殖业的质量检测体系,增强环保意识等方法,在确保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排水的排放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其它的废水相比,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具有浓度高,水力负荷高,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如果在排放到天然河道之前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将会对当前水域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
2排水水质改善处理技术
近年来,我国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因为水产养殖排水具有污染物种类少,污染物含量变化小,但排水量极大,污染负荷高等特点,加上其间歇性排放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产养殖排水的处理难度.对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既要满足排放标准,有要满足生态农业对物质循环利用的基本要求.目前,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2.1物理处理技术
2.1.1过滤技术
过滤技术主要包括膜过滤技术和机械技术.机械过滤主要采用过滤设备,通过吸附作用去除养殖排水中的参与饵料,养殖生物的排泄物,甚至重金属等溶解态的污染物.膜过滤技术是指通过采用不同孔径的膜滤除颗粒物,截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过程.其中横流式微滤及超滤技术提供了为膜过滤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小粒径颗粒物的去除方法.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所产生的废水的处理.
2.1.2泡沫分离技术
该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与工业废水的处理当中.其原理是通过向污水中大量注入空气,使水中的表面活性物附着在微小气泡上,并被这些气泡带上水面形成泡沫,然后只需分离水面泡沫就可达到去除污水中溶解态、悬浮态污染物的目的.近年来,在处理养殖排水时也开始使用这一方法.其拥有为养殖水提供溶解氧,避免有毒物质在水中积累等优点,然而由于淡水养殖排水缺乏电解质,形成的泡沫有限,导致这一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
2.1.3其他污水处理技术
除上述两种方法以外,在水产养殖中经常使用的物理处理方法还有排换水和机械增氧两种.除此之外还有反渗透技术、活性炭吸附以及高分子重金属吸附等处理方法.
2.2化学处理技术
2.2.1紫外辐射消毒技术
通过紫外辐射进行消毒,可以有效破坏水中残留的臭氧并杀死大量病菌,具有低成本、无毒等优点.目前,国外对这种技术的应用较为成熟,在国内也有许多生态农业园开始应用,这一技术主要还是应用于水产养殖排水的循环应用方面.
2.2.2混凝沉淀技术
所谓混凝沉淀即是指利用化学原理,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目前常用的混凝剂主要有石灰、铁盐及有机絮凝剂等.由于化学药品大多含有有毒物质,所以这一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与养殖用水,而是用来处理水产养殖排水.
2.2.3臭氧氧化处理技术
具有强氧化性的臭氧可在短时间内在水中自行分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其主要作用在于除臭、杀菌、去除有机物以及脱色,是理想的绿色氧化药剂.目前,在污水处理的许多方面,这一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海水工厂化养殖排水的处理中,这一类化学氧化剂的氧化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分解难生物降解溶解态有机物的过程中.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技术已被应用于对海水养殖系统循环水的处理当中.
2.2.4其他化学处理技术
在水产养殖排水水质处理中,除上诉技术外还有电化学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目前离子交换技术主要应用与科研与水族馆的水生生物养殖中,还不能实际应用到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中;而电化学技术由于还处于试验阶段,应用于水质处理的案例不是很多.另外,由于化学技术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大多含有一定毒素,考虑到生态农业园的实际需要,故不予推荐.
2.3生物生态处理技术
2.3.1生态浮床技术
这一技术又称作人工浮床技术,是通过对自然界规律进行模拟,通过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等载体种植水生植物的方式,达到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一技术以其改善景观,净化水质及创造生物生存空间等功能,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与湖泊及观赏水体的生态修复当中.这一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达到其净化水质的目的:
2.3.1.1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作用.通过这一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起到水体的净化作用;同时,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向水中释放大量氧气,可以有效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加快污染物的分解速度.
2.3.1.2大量的微生物.水生植物的根系上附着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有很多真菌.细菌都具有一定的降解有机物及脱氮除磷的作用.这些微生物在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1.3水生植物的遮蔽性.水生植物能够分泌克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同时具有一定的这笔作用,在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上有重要作用.由以上几点可知,人工浮床的主体是水生植物,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既要选择去污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植物的经济价值.而除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之外,生态浮床还能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有利于附近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系统的完善.
2.3.2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是指根据具体地理位置及水体条件,对天然湿地的结构功能进行模拟,人为的设计并建造一种能够对污水进行综合净化的系统.构成人工湿地的主要元素有基质、水体、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种群.其中,湿地最明显的生物特征是水生植物.这一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氮、铵、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
2.3.3水生植物净化
这一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成本低,操作简单,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这里所说的水生植物主要包括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以及漂浮植物.其中,由于沉水植物对藻类的生长具有很强的化感抑制作用,用于生态修复的案例较多.浮叶植物如睡莲等,多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净化水体之外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众多水生植物中,多年生漂浮植物水葫芦,以其生命力旺盛,繁殖速度快等特点,而成为一种廉价高效的改善水质的水生植物.被广泛应用到富营养化水体与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汲取水中的氮、磷等物质,可以说其生长过程就是对水体的一种高效的净化过程;于此同时,水葫芦发达的根系也为大量的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场所.然而水葫芦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由于其生长力过于旺盛,如果不能定期进行收割,将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在种植水葫芦时,必须经常进行后期清理.
2.3.4水生动物净化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放养水生动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人员都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水生动物来进行水质改善的项目.
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范文3
一、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技术措施
1.产地要求
养殖基地必须经过认证,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GB/T184074-2002)》标准的要求,养殖水源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的要求;养殖底质要求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无异色、异臭,呈自然结构。
2.水质要求
开展水产养殖,首先要对水源进行全面仔细的了解,既要保证全年水量充足,也要注意水源无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污染,不得使养殖水体带有异色、异臭、异味,大肠杆菌、重金属、有机农药、石油类等有毒、有害物质,水质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通过对养殖水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采取合理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技术,使水源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标准,水体肥料坚持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严禁使用被污染源污染的肥料,施用时以量少次多为宜,尽可能维持良好的养殖种类的生活环境。
3.品种和放养要求
养殖生产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自然承载力,确定最大养殖量。
(1)品种选择。品种是开展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市场需要和生产条件确定养殖品种,鱼种应保证优质、健壮、无病害。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引进、培育、开发抗病抗逆养殖品种。除了开发新品种外,还应该注意传统品种的改良。水产苗种引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水产苗种生产要依据农业部《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水产原良种生产管理规定》进行生产经营。
(2)科学放养。要根据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放养模式与密度,同时对池塘适时“轮休”或“休养”,或直接采取“休养”的方法,以改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为健康养殖创造有利的条件。
4.渔用饲料要求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使用的饲料卫生指标及安全限量应符合国家颁布的《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和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规定、渔用饲料应根据不同鱼类的生长特点科学搭配,首先要注意饲料的质量,所用饲料应符合《配合饲料的营养标准》、《配合饲料卫生标准》及《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使用的药物添加剂种类及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禁止在饲料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人合物清单》的规定;水产饲料中药物的添加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要求,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饲料要求质优、营养均衡,粒径适口,鲜活饵料如冰冻鱼等新鲜并且不带病原体,不应对水体造成污染,并且根据不同的鱼类生长要求注意荤素搭配。
5.渔药使用
渔药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药物要符合《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的清单》(农业部公告1 93号)和水产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规定。在养殖过程中要从药物、病源、环境、水产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出发,科学、合理用药,达到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与水产品的品质,选用的药物应是兽药典中所列的品种,尽可能选用中药,或选用已经临床试验、安全性好、品质保证、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药物,要遵循《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养殖生产禁止使用药物》、《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的使用药物。水生动植物增养殖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严禁使用对水域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以修复的渔药,严禁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菌素,以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6.养殖环境的调控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自身污染比较严重,改善水环境也是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途径:(1)选择水源充足、水体清新、无污染的水源;(2)在养殖过程中彻底清塘;(3)通过“轮休”、“休养”以及低质改良剂加强低质的改良;(4)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进行水质的处理。
二、管理措施
1.建立无公害水产养殖生产基地:按照健康养殖技术标准,选择水源,抓好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场的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养殖生产基地。
2.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渔业投入品种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生产有记录(养殖品种、种苗产地、购进时间、放养时间、水源、投喂饲料、鱼病鱼药使用情况、起捕时间等),产品流向可追踪、出现问题能追溯的管理体系,促进水产品质量的安全。
3.做好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坚持以养殖户为主体,普及健康养殖相关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意识,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规划设计、苗种供应、鱼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规范农户养殖行为。
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范文4
水源是水产养殖的基础条件,想要保证水产养殖的高效率,必须对水源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控制,在选择水源的过程中,要严格的对其水质进行检验,将《GB11607》的标准要求作为水源选择的基础依据,保证选择养殖的水质健康清洁、适合养殖、无污染。最好就是选择没有受到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污染的水源,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养殖中所需要的用水量,而且还要确保水源周围的取水条件是否便利,与此同时还要保证交通便利、能源充足,所选择的水源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另外,选择水源之后要对养殖池塘设置给排水装置,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保证进水和排水不会产生水源交叉感染的现象。
二、调控水质
1.根据理化
指标进行水质调节理化指标是养殖用水的基础要求,所以相关人员要对水质中的理化指标进行合理的控制,采取定期检测的方式对水质中的指标进行掌握,同时在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水质含量检测的全面性,要做到溶解氧、氨氮、pH值等方面的检测。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水产种类和溶解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水质中的溶解氧越高,水质中有害物质的作用越小,能够促进水产种类的成长,对饵料利用率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帮助。为此想要提高水产的效率,需要增加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可利用增氧机、增氧管道、增氧剂提高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就水质中的pH值而言,水质中pH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水产造成影响,所以为了保证水产的健康,需要对水质pH值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整,使其能够符合水产生物的生长要求。水产生物的成长需要觅食,水质中氨氮含量对生物的进食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水质中剩余饵料,会再转化成氨氮,导致水质中氨氮含量超过规定的标准不利于水产生物的摄食,所以相关人员要对饵料的投放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为水产生物营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
2.控制好水质中的生物指标
在水产养殖之前,需要对水质情况进行调制,将其透明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为了保证苗种投放后的生长,保证水中的生物量,需要对水质进行施肥,保证浮游生物能够得到良好的繁殖,为苗种提供充足的食物。
三、苗种管理
1.对生产厂家苗种的情况进行掌握
为了保证水产的生产更加健康,相关单位要加强对苗种质量的管理,为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苗种生产厂家的检查,保证生产企业符合苗种生产的要求。保证生产企业苗种生产的规范性,针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要严格管理,以此实现对苗种情况的全面性掌握,为苗种的选择提供正确的引导。
2.为苗种生产的厂家提供技术支持
想要实现水产的高效健康养殖,必须控制好苗种的质量,为此,技术部门要对生产企业提供苗种的培养技术,委派专业人员到苗种厂家进行技术服务,对苗种培养时的用药情况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对苗种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比如,在进行虾类苗种生产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对其具体来源进行详细的掌握,根据其来源的特点进行苗种质量的控制,以此提高水产的养殖产量,为养殖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苗种生产的监管,为苗种生产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同时为了提高苗种的质量,还要合理的控制药剂的使用,做到苗种生产全过程中的整体性管理和监控。
3.提高检验的力度并加强对药物残留的检测
相关单位要对苗种的出厂进行严格的把控,无论是产品检验、药残检验还是检验方面都要确保合格之后,才能够准许苗种出厂,实现苗种质量源头上的控制,此外,苗种生产厂家要对自身提高要求,不管是生产制度还是服务制度,要保证制度的完善性,做好售后服务的同时为养殖企业或养殖户提供养殖方面的指导,以此提高水产健康高效养殖的水平。
四、饵料管理
1.选择正规的产品进行购买
在养殖的过程中,水产生物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高质量的饵料,因此,在饵料的选择和采购过程中,需要以得到质量认证的产品为主,并保证饵料的保质期在适用的范围之内,使其能够符合水产生物的生长要求,只有这样,在养殖的过程中才能够为水产生物提供生长的能量,促进水产产品成长速度的提高。另外,如果养殖需要利用到鲜活的饲料,养殖人员要对饲料进行消毒处理,并控制好饲料的投放量,避免饲料对养殖水质造成影响。
2.进行科学性的喂投
在养殖的过程中,饲料的投喂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分别是坚持投喂饲料质量合格的原则、坚持饲料投喂适量的原则、坚持定时投喂饲料的原则、坚持定点投喂饲料的原则。另外,在饲料投喂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对养殖情况、当下季节、气候、水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投喂数量进行合理的控制,避免造成饲料浪费的现象发生,减少剩余饲料对水质的影响,促进水产生长率的提高,为养殖户提供更高的效益。
五、安全用药技术
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范文5
关键词:生物修复;池塘自净能力;池塘生态;自净能力;藻相;微生物相
1、前言
水产养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海区污染、虾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积、大规模灾难性病毒病的爆发和流行等问题迅速暴露出来,使人们对传统掠夺式养殖模式提出质疑[6、7].、生物修复( Bioremediation)是国内外近10年发展起来的最新环境工程技术,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土壤、城市河湖、地下水,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和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1、2、3、4、5],并成为二十世纪环境科技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和传统掠夺式养殖模式不同,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并不通过大量使用高营养的饵料和抗生素提高养殖产量,而主要通过生物-生态措施,修复受损的池塘生态系统,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增加水体溶氧,改善水质和池塘自净能力,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水产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养殖模式,尤其是高密度养殖模式大多以消耗大量高蛋白饲料,以污染池塘自身和近岸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的生产方式,加之养殖户为了防治鱼(虾)病,大量使用消毒剂、抗生素等虾药,甚至人药鱼(虾)用,用药剂量越来越高,药物的毒性越来越强,这些药物的使用,又严重破坏了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越病越治、越治越病的怪圈[6、7、8、9、10、11].老化池塘中,养殖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和消毒剂、抗生素等有毒化学物在池底沉积多年,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厌氧微生物占主导地位,气温升高加速了有机质的厌氧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产生NH3、H2S、NO2-等有毒物质,影响对虾正常生长发育,而且黑色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寄生虫和敌害生物的卵,增加了池塘病源的传播途径,使生产过程中鱼(虾)药的用量增加,水产品品质下降。如在我国沿海地区对虾养殖区,老化虾塘的底泥污染问题,已成为困扰养虾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1].
3、池塘生态系统与水产养殖
池塘是一个人工圈养体系,其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差异,其结构特点是养殖动物在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这一优势是在人工扶持下形成的,由于大量人工饲料投入养殖系统,除牧食链,腐屑链外,在食物关系中又增加了饲料链,也因此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定改变,决定了系统的低生态缓冲能力和脆弱性,其庞大的养殖动物生物量造成系统生态金字塔畸形,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水质也常常出现较大波动。
3.1、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在池塘生态体系中,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者,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气,优良的单胞藻可为池塘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甚至养殖动物直接滤食,也可直接吸收池塘中NH3、H2S、等有害物质,改良池塘水质,更为重要的是,藻类光合作用提高池塘的溶氧水平,促进池塘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速池塘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藻类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盐,营养盐主要来源于底泥的释放和好氧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矿化,优良的藻相能提高池塘溶氧水平,特别是池塘中下层水体溶氧水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池塘生态体系。
3.2、池塘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微生物是池塘生态体系中的分解者,分解池塘残饵、对虾粪便以及浮游动植物残体等有机污染物,使之矿化成营养盐,供藻类吸收利用。池塘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尤其是底泥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对有机质的分解能力、分解途径和终产物不同,好氧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完全分解,其分解产物主要为CO2等,而厌氧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不完全分解,产生NH3、H2S等有害物质,造成池塘水质恶化,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池塘生态体系中,由于有机污染物的大量进入,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很容易造成池塘,尤其是池塘底部溶氧降低,可能形成有机物厌氧分解,使用池塘生态体系失控。
3.3、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及其与水产养殖相互关系从池塘对有机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上看,微生物和藻类是池塘诸多生态因子中最为关键的二大因素,在池塘生态体系中,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即微生物相)与藻类的种群和数(即藻相)是密切相关的,微生物通过其分泌物的直接作用或通过其代谢产物―――营养盐化学状态和浓度的间接作用而影响藻相,研究表明,微生物具有杀藻、抑藻和有效降低藻毒作用,且存在种间选择性。同样,藻类通过对池塘溶解氧的影响而影响微生物相,池塘溶氧增高,能促进底泥好氧微生物繁殖,加速有机质的完全分解和矿化,维持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池塘微生物相和藻相的相互关系中,池塘水体,尤其是中下层水体的溶氧水平是最为重要指标。池塘溶氧,除了供养殖动物消耗外,更多的应用于水质净化,研究表明,虾池水耗氧量占池塘总耗氧量的69.4%,池塘溶氧主要来源于表面水面与空气接触溶入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藻相对池塘溶氧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藻类的生长不仅需要N、P等营养,而且需要Ca、Mg、Fe、Mo、有机酸等微量营养[16、17、18],当池塘中微量营养缺乏时(浓度过低或者以不溶性化合物形式存在),一些藻类,尤其是高等产氧单胞藻(即所谓优良藻类)的生长受到限制,此称之谓限制生长营养。而另外一些藻类如丝状蓝绿藻等因其具有遗传上适应性,具有较大表面积和气泡,能争夺微量营养供其生长繁殖,浮在池塘表面遮住阳光,抑制产氧单胞藻的生长,而较容易形成优势种群,因此,微量营养缺乏时,往往使原始蓝绿藻等不良藻类迅速取得竞争优势,降低了藻类多样性指数,形成不良藻相,形成池塘溶氧水平的波动。池塘藻相的形成与稳定性与池塘水体中N、P营养的供应水平和池塘微量营养的浓度密切相关。
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范文6
关键词:水产品;养殖;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1-016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技术,只有实现技术的创新,才能保障该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虽然我国水产养殖的面积和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但渔民的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乱用、滥用渔药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关部门对此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渔民的安全用药意识薄弱,因此各种不规范行为层出不穷。从实践来看,由于渔民对药品的用途和药性不太了解,进行不合理的相互搭配,因此过于依赖消毒或抗菌性药物。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渔民对药物剂量的大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以及用药种类等方面模糊不清,加之平时预防工作不到位,一旦发生鱼病问题,很难控制其局面。
1.2技术水平有限
从实践来看,我国渔药发展的时间不长,并且专门从事药物研究的工作人员较匮乏。从当前我国药物的生产种类来说,仍然以人用药物和兽用药为主,而鱼药多是顺带着生产。对于这些鱼药而言,不但缺乏对其基础的理论研究,而且很少对水产养殖中的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很多药物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毒副作用大、疗效不明显以及剂量使用不准和药物残留明显超标等。
2水产养殖技术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要提高水产养殖水平,最重要的是水产养殖技术。
2.1养殖池设计
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利用质量平衡原理进行设计。该原理是:“在某个单元中,某一物质的累积量,等于该物质的进流量减去出流量,再加上增生量。”利用该原理,可以准确地分析出被养殖水产品所需要的水质标准(比如氨氮、溶氧、亚硝酸氮、弧菌数、生菌数以及BOD等)下,可以放养的水产品数量,并以容许放养的最低量作为实际设计放养量,从而保证设计放养量有效地满足水质标准的要求。
2.2固体物沉降设计
将被养殖的水产品放养到养殖池并投入饲料以后,养殖池中的溶氧等微生物就会不断地消耗,而且水产品的排泄废物也会不断的增加,从而导致养殖水体环境渐渐地不适宜水产品的存活。一般而言,这些废物可分为可溶解性和固体废物两种,其中的固体废物要尽快地通过清理养殖池而排除,尽可能地不要使其在养殖池中因长期留置而分解。实践中,沉淀是最有效且最常用的固体物沉降法,它具有有效、节能等优点,但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当含有固体废物的池水流过沉淀设备时,固体废物就会在流出沉淀设备之前沉积在沉淀池中,从而实现固体物与养殖水体的有效分离。固体废物在水体中的沉降速率,如果大于沉淀池操作溢流率,那么该固体废物就可以完全被去除。由此可见,可对养殖水产品的排泄物进行测定,主要是其在养殖水体中的沉降速率,进而用以设计沉淀池溢流率以及沉淀池的尺寸。
2.3解性质去除设计
一般而言,养殖池中的多数溶解性物质都可以经微生物转换而被再次吸收利用,需要处理的主要成分是那些水产品有毒的氨氮和亚硝酸氮以及可能会造成水体富养化性的营养盐,同时还包括氮、磷以及微生物分解时会大量消耗氧气的各种碳水化合物。其中,氨氮物质的生物处理方法有3种途径:①在充分的光照条件下,养殖池中的藻类生物可以吸收大量的氨类物质,并合成藻细胞蛋白质供水产品食用;②在氧和低碳水化合物同时具备的条件下,硝化菌可将氨转换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③在氧和适当碳/氮比例具备的条件下,异养性生物菌可以吸收氨,并合成细菌细胞蛋白质供水产品食用。从形式上看,虽然养殖池中的一些藻类可以吸收一定数量的氨、氮,但却无法解决高密度养殖池中所产生的大量氨、氮。微细藻等浮游植物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藻类自身对养殖池水体的净化作用也会随之丧失,甚至藻细胞也会死亡,并释放出细胞质,导致水质恶化。目前来看,利用生物滤床来着生硝化菌以去除氨氮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实践中也常常被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在利用生物滤床来处理氨氮时,由于滤床所需要的滤材体积较庞大,因此初设滤床的成本较高。虽然该种塑料滤材的实际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年以上,但其初设费用仍令多数养殖者望而却步。实践证明,如果利用异养性生物菌来吸收氨氮,笔者建议可采用类似于活性污泥法来培养大量的异养菌来吸收氨,但需注意的是一般养殖池水体中的碳氮含量比相对太低,因此无法真正实现异养菌的利用。
3结束语
总之,水产养殖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只有加强理论指导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