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 新课程 核心概念 课堂教学 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3-0036-02
1 核心概念与概念教学
1.1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
我国现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新课程要求重视核心概念教学,由追求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应帮助学生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建构知识、加深理解并注重迁移和应用。
以光合作用为例,比较术语、定义、概念、核心概念的不同:
光合作用(术语)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定义)。
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合成含碳有机物(碳水化合物)(概念)。
植物吸收光并利用光在含碳(有机)分子的原子之间形成强有力的化学键(共价键),从而获得能量(核心概念)。
1.2概念教学
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教学活动称为概念教学。课程内容围绕核心概念有效组织,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经验,按照一定的次序逐层展开,用具体事实作为铺垫来帮助学生深层理解。教学重心从陈述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教师采用讲授、演示、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学习重心不再强调对事实内容的记忆和背诵,而更加注重通过鉴别、论证提升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
“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采用一种完整的陈述句形式来表述,然后将更加抽象、上位概念依次列出:
A 1植物吸收光并利用光在含碳(有机)分子的原子之间形成强有力的化学键(共价键),从而获得能量。
A 11光合作用能够将光能转换成能够利用的化学能(能量转变)。
A 111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
A 112叶绿体的类囊体上有吸收光能的色素和酶,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储存在ATP中。
A 113叶绿体基质中也有酶,能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碳水化合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A 12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含碳有机物(物质转变)。
A 121光合作用的过程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A 122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A 123光反应阶段包括H2O的分解和ATP的形成。
A 124暗反应阶段有没有光都可以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
A 125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被固定;C3被[H]还原,最终形成糖(碳水化合物);ATP转化成ADP和Pi。
A 126光反应与暗反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A 13控制光照强弱和温度的高低,适当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措施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应用)。
A 131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有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分,光和温度的高低等。
3 光合作用的教学实例
3.1关注学生的前概念以及支持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材料已存在有许多先前的概念,而新知识的学习则是建立在这些存在个别差异的先前概念之上的。
例如:学生书写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后完成表1。
3.2创造冲突的学习情境
学习被看作是解决新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冲突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真实的情境能够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例如:人们通常认为树林中早上空气清新,是锻炼身体的适宜时间。
你认为最佳的锻炼时间是什么时候?(晴天的早上、中午、晚上;阴天的早上、中午、晚上)你的想法与上述观点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的理由(或证据)是什么?
3.3POE教学策略的运用
Predict(预测):要求学生预测会产生何种改变,并记录改变的原因。
Observe(观察):仔细观察其中的改变。
Explain(解释):思考预测与观察的不同,想出可能造成不同的原因并得到结论。
例如:让学生观察绿叶,研究光合作用场所。
预测(P)――预测在何处可以检测到淀粉。
观察(O)――显微观察。
解释(E)――解释原因。
3.4用事实支撑核心概念
帮助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需要给他们提供大量生物学事实以支撑。
例如: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吸收蓝紫光和绿光较多的红藻分布于海水深层。
在高纬度地区进行温室栽培,因日照时间太短,应进行人工补充光照。
其他地区若遇到连续阴雨雪天气,亦应进行人工补充光照,同样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及时进行整枝、打杈、绑蔓、打老叶等田间管理,有利于棚内通风透光。
在大棚内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时,应遵循“北高南低”的原则,使植株高矮错落有序,尽量减少互相遮挡现象。
3.5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绿色柳叶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枫叶为什么会变成红色?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中梧桐树的叶子为什么会变黄?
3.6开放式评价
通过绘制光合作用的概念图、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等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你计划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请问你应该选择什么颜色的玻璃、塑料薄膜或补充光源?应该如何控制温度?要提高蔬菜的产量你要采取哪些措施?请写出书面报告。
微生物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物理概念的定义;分类和形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20-001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是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中最基本的内容,而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下面笔者就针对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物理概念的定义
物理概念是某一事物、现象的本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区别出现象与本质,把事物的本质特征集中加以概括而建立的。如我们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卫星绕着地球旋转,马拉松运动员完成比赛,挖掘机机械手臂的运动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象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共性去考虑,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于是,我们把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来,得出反映着这一系列具体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叫做机械运动。
二、物理概念的分类
1.反映物质属性的概念
这类概念的特点是较难从其表面定义上获得深入理解。如惯性、质量、能量、波粒二象性等。教学中应由浅入深地,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说能量相关知识贯穿整个初中物理,是非常抽象的物理知识,因此教师会从能量的外延人手,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给学生建立起能量具有多种形式的表象,进入高中之后逐渐给学生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最后再总结得出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2.反映物质及其性质的
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在定义上,一般都是以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但它们的大小又不依赖于这些相关联的量的大小,如:速度、加速度等。
3.一些描述物理现象的名称
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就其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规律,如圆周运动,静电感应等。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物理现象后,认真观察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分析现象。
三、物理概念教学中如何培养思维能力
1.物理概念的引入
物理概念的引入有多种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自由选择。在讲授和实际生活关联较大的运动时,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引入,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不仅如此,还需从生活实践中获得感性材料,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能够达到创设良好情境的目的。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前概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他们能在错中求对,从而理解并接受正确的物理概念。
2.如何形成物理概念
(1)做好实验,丰富感性认识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感性认识是头脑进行思维加工的原料、掌握规律的基础。做好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规律有直接联系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有能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实验的成功,是事半功倍地建立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
(2)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要重视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所包含的大量事例中,有的本质联系比较明显,有的非本质联系却很强烈。为了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的大量事例中精选那些包括主要类型的来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感性认识是理论认识的基础,只有从感性材料出发,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规律。
(3)突出本质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把感性材料中有联系的和毫无联系的因素区别开来,从而突出本质,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4)明确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根本
教学中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得出结论后,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往往仍然是表面的。为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着重理解其物理意义。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
(5)注重教材和学生实际,注意阶段性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完整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一次讲深讲透讲完全,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应当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逐步加深加广。
3.物理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微生物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Studies and practice for reforms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He Xiaoqing, Li Zhiru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describe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tries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n the course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for students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overview of refor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cluding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open experiment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s.
Key words: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reforms
微生物学实验不仅是高等院校微生物学或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1]。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的场所,对整个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学科高速发展需要现代技术;另一方面,即使基因水平的研究,也离不开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方法。自从列文虎克发现细菌以来,认识和研究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包括经典与现代的、个体水平与分子水平的、微生物体内与体外的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和院校所选择的实验内容不尽相同,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我们在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并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重组探索。
1 实验内容的合理设置
微生物学实验是基础课程,实验内容以微生物学基础方法与技术为主。微生物实验基础内容包括:无菌操作(如接种、培养等)与无菌概念的建立,这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几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与个体特征、微生物的基本染色方法、微生物的稀释涂布技术及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等。这些基础的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在进行这些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介绍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启发学生创新。只有了解基础才知道“何为新”,只有掌握了基础才明确“怎样创”。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尽管微生物的广泛存在性作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已有一定的概念,但还不深刻。在微生物学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检测实验室、学生宿舍、人体表面与体内气流、不同的水体、食品或饮用品中的微生物。一旦学生在平板上看到各种不同的菌落时,会大吃一惊,这样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将微生物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包括不同的接种工具、接种方法。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方法应掌握熟练,特别要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与无菌概念。
1.3 微生物种类的识别
区分不同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培养特征(液体与固体培养基)、生长特征(斜体、半固体等)、个体特征(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生理生化特性。通过菌落特征识别细菌、放线菌和霉菌三大类群,个体特征主要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杆菌、球菌、弧菌和螺旋菌、产鞭毛细菌等)、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及其相关的染色方法。例如革兰氏染色法、美兰染色法、死活菌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并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重在了解不同微生物在代谢上的差异,用以进行微生物的鉴定。
1.4 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
微生物生长曲线、数量与大小的测定。生长曲线测定中平板活菌计数和光电比色法是学生应掌握的方法。
1.5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这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根据重基础的原则,同时也考虑实验内容或实验方法与技术每年进行更新约25%,开放实验和综合实验分别占学时的12.5 %左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2.1 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有效结合
微生物学概念范文4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包涵体;失误;病毒;衣原体;解读
关于医学微生物学这一学科构筑当中,包涵体进行内容说明之处是相当广泛的,而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是我国这一学科领域中是具代表的学科专著,但在查阅最新版本的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2005年出版《医学微生物学》 第六版 周正任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注:下文简称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有关包涵体内容的阐述时,却发现包涵体存在着不同的含义和指向,但事实上包涵体该名词本身并不是具有多方面意义的概念,并且在该书中已有具体的界定,这说明了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里存在着对包涵体失误引用的情况,而这导致了医学微生物学相应概念的混淆不清和自相矛盾。
1关于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中包涵体记载节选的说明和问题的发现
1.1有关包涵体内容记载的节选
在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里涉及包涵体引用的内容是有许多,如“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轮状病毒、狂犬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肺炎衣原体、兽类衣原体等许多具体内容里都有包涵体引用的叙述和记载,而且不难从具体的选摘中总结出,其包涵体的内容主要涉及了病毒和衣原体这两大类型的微生物,呼吸道合胞病毒中有关包涵体内容的记载”……“目前发现RSV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可在多种细胞培养中缓慢增殖”……。“病毒特点是形成融合细胞,内含多个胞核,在胞质内有嗜酸性包涵体。……”[1.1];“轮状病毒中有关包涵体内容的记载”……“病毒侵入人体后,在胃肠道先被部分消化,失去外衣壳,裂解VP4,产生感染型亚病毒颗粒(ISVP),穿入小肠粘膜绒毛细胞内增殖,感染后8小时就可查见由RNA和病毒蛋白形成的胞质包涵体。……”[1.2];“除此之外狂犬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内容中也有包涵体的引用,这些都是有关具体病毒引用包涵体进行内容说明的记载;衣原体内容中同样有引用包涵体进行内容说明的情况,沙眼衣原体中有关包涵体内容的记载”……“始体在吞噬体内以二分裂的形式进行分裂,繁殖出众多子代,形成致密的包涵体,其形态随发育时期不同而不同。始体在包涵体内逐渐成熟为原体,从易感细胞中释放出来,再重新感染易感细胞。其增殖周期约为48~72小时,……”[1.3];“鹦鹉热衣原体中有关包涵体内容的记载”……“鹦鹉热衣原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0.3um左右,在细胞空泡中增殖,形成疏松包涵体,但不局限于在包涵体内增殖,各个阶段增殖形成的包涵体遍及宿主的细胞质。……”[1.4];另外兽类衣原体的内容中也有包涵体的引用,这些都是有关具体衣原体引用包涵体进行内容说明的记载。并且引用包涵体进行说明的内容,其涉及的疾病、性质、特点、细胞形态特点等各个方面也都是不相同。
1.2 包涵体概念、本质等内容的说明和问题的发现
对于包涵体的概念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有如下叙述,所谓包涵体就是指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body)。[1.5]这对包涵体的形成原因、结构特点等具体情况已有了明确的说明,包涵体是由于机体内的易感细胞在病毒感染后形成,是病毒对机体组织细胞损害的一种表现。而且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中还对包涵体的本质也作了具体的阐述“包涵体其本质是:①有些病毒的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②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③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1.6]由此可以确定包涵体的形成是与病毒感染易感细胞很有关系。
另外,在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衣原体的许多具体内容之中都引用了包涵体,但一般认为包涵体是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其独特发育周期在宿主细胞质中形成的一种细胞损害改变。在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的衣原体概论中有如下的说明“由原体被吞噬后形成始体,始体分裂成熟为原体的独特发育周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在宿主胞质内形成包涵体(inclusionbody)。”[1.7]在这段方字叙述之中,仅只对衣原体所形成包涵体的成因、部位作了较为笼统的说明。并且该书在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等有关衣原体的说明中均有包涵体的引用,结合上述,很明显这些阐述与包涵体的定义和本质都不一致。
这可推断然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中存在包涵体失误引用的事实,同时使包涵体在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中存在“真”“伪”两面的异常情况,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该问题的探讨。
2关于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真”“伪”包涵体的辨析、区别
从医学微生物的基本分类而言,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仅由核心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核心中只有RNA或DNA一种核酸,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在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形成子一代病毒;而衣原体虽然也是一类严格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但从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分化程度低的细胞结构,有原始的核质,无核仁和核膜,核质中主要是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并含有RNA,衣原体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子一代衣原体。因此病毒与衣原体在微生物学特性等许多方面是存在明显的差异。
结合前文有关包涵体概念、本质等内容的阐述,在这里有理由认为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的有关衣原体(如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等)相应内容中引用包涵体是不符合包涵体概念界定的,其为“伪”包涵体;而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的有关病毒(如麻疹病毒、轮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病毒等)相应内容中引用包涵体是符合包涵体界定的,其为“真”包涵体。
3关于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包涵体失误引用的原因
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中包涵体失误引用的原因,大体归纳有两点:①衣原体在易感细胞内所形成的“伪”包涵体与病毒在易感细胞内形成的“真”包涵体,从细胞形态角度而言十分相似。“真”“伪”包涵体都是位于易感细胞内(细胞核、胞浆)呈圆形、椭圆形,染色相似的斑块(见本文后的附图一、二对照)。[1.8]②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衣原体失误引用包涵体是具有其内在深刻历史原因的,从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衣原体概论内容中有以下的说明“衣原体是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学分类的地位处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一度曾被认为是病毒,现已归属为细菌类。”[1.9]从这段叙述之中凸显了由于历史沿用的习惯,人们至今仍不能舍弃失误引用包涵体的无奈。
但是在本文中需说明和注意的是,在许多医学学科的专著、教材中都存在失误引用、滥用包涵体这一隐弊的显露,这都确切地反映了这一失误辐射面广,影响程度较深的事实。因此,从辨证唯物观和现实意义的角度而言,是不应再以姑息、敷衍的方法来处理该问题,而应正视和纠正包涵体的失误引用、滥用的问题。
衣原体的“伪”包涵体彩图,通过Giemsa染色后,位于宿主细胞胞浆内的“伪”包涵体呈红色。[2]
麻疹肺炎右:肺泡上皮核内包涵体×1000;左:肺泡上皮胞浆包涵体×1000[3]为肺泡上皮核内及胞浆内包涵体。图右见一肺泡上皮细胞核稍膨大,染色质少,其中有一均质性着伊红色椭圆形的包涵体。包涵体境界清晰,较红细胞略小,包涵体与核膜间有一淡染的环形区域,核膜清楚,内面有数个染色质块。肺泡腔内有小量红细胞渗出。图左为同一病例的另一视野,见肺泡上皮细胞胞浆内有数个包涵体,其大小不甚一致,大者与红细胞相似。包涵体圆形或椭圆形,均质着伊红色,境界清晰。
参考文献
[1] 周正任主编、李凡副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本文(1~9)节段分别选摘于该版本的265页、266页、268页、280页、315页、330页、248页、254页、48页、48页、1页、247页。
微生物学概念范文5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把学习微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生存的需要联系起来,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上好绪论课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步骤。绪论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像讲故事般把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娓娓道来。从我国古代夏禹时利用微生物酿酒,至法国巴斯德创造的巴氏消毒法,从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到抗生素类药物的发明,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进入新学科的大门使他们对本学科产生较大的兴趣;当讲到我国宋真宗年间人们已用“人痘苗”接种来预防天花,此法比英国发明的“牛痘苗”预防天花早800年,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以及在免疫学方面的贡献,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当讲到由于多种原因,现阶段我国在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样讲述又促使学生形成责任感,激励他们以后更加努力。
另外,在课堂上教学中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如在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看书并查阅相关文献,然后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上课时提出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给出答案,以此来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当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生会调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
二、利用多媒体授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认识远不如动物和植物,这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集图、文、声于一体,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优化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方便老师“教”,也帮助学生的“学”。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本身就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挂图,标本和模型,有助于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但是传统的教具多是不能动的,对揭示微生命科学中纷纭复杂的变化过程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教学中可以用语言配合图片,准确地讲授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并用投影板书进行分析、强调重点;运用动画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问题进行具体、形象化的演示,如在讲病毒增殖周期中的各个环节,细菌基因工程流程时运用动画教学,使学生一目了然,事半功倍;另外,对易混淆的概念还可以用图表分析它们的异同,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微生物学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授课,实验课也十分重要,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需要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传统的实验课课前课后的准备工作全面,教师包办。学生仅参加部分过程,不了解全过程,缺乏独立的工作能力,我们对此进行了改革。在上实验课时注重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操作,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1)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教材,使其掌握实验目的和操作要领;(2)用语言或板书进行质疑了解学生对实验的准备情况;(3)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力争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和熟练化。
另外,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的实际应用是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还涉及到生产的特殊设备和有关学科知识,所以,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后,我们在最后还应给学生介绍微生物工业和产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微生物的应用范围、问题和前景,从而获得较完整的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得到启示。
四、注重前沿知识的介绍,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
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使学生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这里的“新”字,首先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赋予新的内容,以现代化的眼光进行审视和更新,使其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息息相通,其次是以适当的方式和简明的形式让基础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相接,使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总之,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的第三大产业,作为一名讲授微生物学的教师,我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培养高素质的生物学人才而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黄秀梨.微生物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黎志东,徐志凯,李元,等.启发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 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报) , 2002,(4)
微生物学概念范文6
>> 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析 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民族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 农业院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 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PBL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浅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方法改革 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的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探索及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美国康乃尔大学微生物学资源库()。
学生要学习好双语课程,不仅需要过语言关,还需要过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关。由于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含量有限,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自学,从而解决上述两个环节的问题,建立良性的教学互动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以中文版课程网站为基础建立英文版课程网站,并且重新编制英文版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件、考试大纲、习题等。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在网上建立教师在线解答等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五)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的优化要以突出专业特色为教学内容。例如,要让学生对某一课程感兴趣,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课程对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有何益处,所以绪论的有效引入显得特别重要。通过讲述学生最为常见的、耳熟能详的日常现象,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和深入探索的欲望。让学生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和见到的面包、酸奶、酒、酱油等都是微生物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考虑到“普通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增加与其专业相结合的知识内容,重点讲述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微生物学基础,包括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遗传;以基因工程为中心,介绍微生物分子操作的基础与基因操作系统;微生物酶工程、发酵工程和代谢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和应用的进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要尽量联系实际。向学生讲述相关理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将近期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技术理论融入教学,使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方向和动态紧密结合,使课程具有科学性和探索性,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多了解学科前沿的知识,例如新理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等。
(六)考核方法的创新
应该从提高学生能力角度出发,探索多元化考核方法,这是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基础。例如课件制作、专业翻译、专题综述、课堂小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期末笔试等多种课程考核形式,其中期末笔试中英文考核内容占50%以上,通过压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对于科研能力强的学生,若得到一定级别奖励,可免去考试直接给予优秀成绩,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欲望和水平。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双语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差异使得双语教学不可能套用统一的模板,所能做的只是基于某些共性基础上的摸索和创新,同时结合自身院所及专业特征总结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与教师均是一种挑战。江西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由于授课对象、课程性质和特点不同,故其双语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套用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只能通过设计合理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采取积极高效的管理和教学方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双语教学研究,构建双语课程框架,以此实现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双重收获。
[ 参 考 文 献 ]
[1] 孙群,吴羽纺.“微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课堂实践及评估[J].高等理科教育,2005,(1):71-75.
[2] 曾薇,王淑莹,彭永臻.环境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68-70.
[3] 谢咸颂.基于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10):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