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修复市场前景

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1

文/ 张帆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实验微观力学系主任Erik Schlangen 教授曾展出了其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热自愈沥青。这种沥青是在普通的排水降噪沥青的基础上研发而成的。据Schlangen 教授介绍,一般沥青铺设的道路下雨天容易积水,汽车驶过会溅起水花影响路人,且车辆在沥青路上行驶噪音很大。排水降噪沥青在沥青中留了更多缝隙,使得积水顺着沥青材料渗透下去,车辆在较软的路面上行驶噪音问题也会大大减少。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路面在重卡等车辆行驶、急刹后容易受损,修补起来较为麻烦。Schlangen 教授的团队通过研究,在排水降噪沥青中添加了少量其它材料,就神奇地使沥青达到了“热自愈”的效果。

所谓的“热自愈”效果,简单来说,就是当热自愈沥青铺的路出现了坑洼或不平整,只要用形如吸尘器的电磁热机器在表面上扫一遍,路面便会马上平整如新,待其温度冷却后( 根据天气温度的不同,需要几分钟到半小时之间) 即可正常使用。

在一次精彩的演讲中,Schlangen 教授拿来了热自愈沥青做演示:他首先将这段沥青完全切断,然后将两端沥青一起放入家用微波炉加热三分钟,加热完毕后取出冷却两分钟左右,两段沥青又重新成为了一段沥青,且人力无法将其断面掰断。

Schlangen 教授表示,热自愈沥青的使用寿命将是现有排水降噪沥青的两倍以上,而关键的是改造成本并不高,按照Schlangen 教授的话来说,“就像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欧美多国已开始试用

目前,热自愈沥青已经被一些国家的政府采纳,开始了试运行:包括美国芝加哥的48 号公路的部分路段、德国一条跨城高速公路以及研发团队故乡荷兰的一些路段。比利时政府也已表示将提供路段进行试验,立陶宛政府也开始接洽Schlangen 教授的团队。

作为热自愈沥青的改造原材料,排水降噪沥青技术最早起源于德国,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高安全、高舒适性路面铺装材料而广泛应用,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也被强制使用。以排水降噪沥青为材料的路面结构可有效保障道路排水并大幅降低路面噪音,具有高抗滑、刹车距离短等特点,可降低雨天滑溜事故。

生态沥青”国内发展空间大

在国内,由于国家道路标准的关系,目前排水降噪沥青的推广力度较小,但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在国内,青岛中德生态园也引进了这项技术。推广“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成套建设技术”项目,中德生态园将在园区道路建设中,率先推广使用这种路面建设技术,总里程约35 公里,目标是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生态道路系统。

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2

万钢在《让科学技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主题演讲中指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主要有5大特点: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第二,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万钢部长指出:科技部把“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对城市发展的科技工作统筹布局。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科技需求,围绕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绿色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等重点任务,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在试点城市启动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太阳能光伏发电(金太阳)、半导体照明(十城万盏)、下一代信息网络(3TNet)等一批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科技部的重点放在两头,一手抓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一手在应用推广和开拓市场,使科技的成果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

面向未来,中国政府将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让科学技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万钢部长指出:一是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宜居城市。加强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城市宜居生活。

二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的投入力度的前提下,把握发展方向和趋势,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产出效益好的产业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电动汽车、清洁可再生能源、三网融合、物联网、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知识、智力和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大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及文化创意等技术支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3

关键词:白河县;山林经济;现状;对策;资源

白河县地处秦头楚尾,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全县总土地面积14.5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11.7万hm2,有林地面积8.5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8.36%。尤其是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后,县委、县政府确定了“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林业发展目标,全县林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广大林农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热情高涨,林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致富渠道明显拓宽。发展山林经济是顺应白河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白河县山林经济发展现状

山林经济从类型上说,既包含着农业林业一产,又包含着农林产品加工二产,还包含着生态旅游三产,是一个二三产相融合的复合型业态。目前,白河县山林经济初步形成了4大模块:一是森林、林地、林木的直接产品,如用材林、果品、种苗、花卉、药材等;二是以木瓜、茶叶等为主流的林产品和林副产品的深加工部分;三是林下种植、养殖等多种经济;四是以林业资源为依托开发的生态旅游产业。从发展情况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林地资源合理聚集、特色林业初具规模、林下种养开始起步、生态旅游正在兴起。

2 存在的问题

2.1 山林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尽管白河县山很多,林木在数量上来说也不少,但大多数村民兴林致富的观念不够解放,致富的眼光基本上都投向了外出打工挣钱,没有在设施林业上做文章,导致原有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任其荒废。虽然一些村民伐木加工林产品或是砍伐柴禾作为生活燃料储存起来,但这种传统利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属于开发式利用。特别是一些传统优势资源,如油桐、柿子、龙须草等作物,由于缺乏技术支撑,林产工业开发能力低,资源优势未能真正转化成经济优势。

2.2 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不高

白河县现有林地面积11.7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80.5%。尽管林地总面积大,但由于林地主要以杂灌林、次生林为主,经济林比例偏小,林业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拳头产品少,林农收入低,加之林业生产持续投入大,产出周期较长,政策扶持配套不到位,其吸引力远不如当年见效的烤烟、畜牧等种养业,林业产业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

2.3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全县林业生产企业不足10家,且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实力不强。干鲜果产品尚未进入丰产期,暂无加工企业。蚕桑产业只有恒泰缫丝1家生产企业,受市场等因素影响,养蚕量出现下滑趋势。茶产业虽开发有歌风春燕、药树茶、富秦绿茶和西部春绿茶等品牌,但茶叶基地规模较小,管理粗放,品牌效应不明显。木瓜产业虽具备良好资源优势,但4家加工企业如逸酒、天裕、百益木瓜饮品厂、圣宝公司,经营分散、重复,产品精深加工不够,产业链不长,商品率较低。还有一些林产品加工企业处于“作坊式”生产阶段,社会化水平较低。由于大多数林产品没有形成企业自主的林特名优产品,难以构建“区域特色”和“板块经济”的统一格局,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有限。

2.4 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白河县林业发展仍以政府主导的灭荒造林、生态绿化为重点,森林资源培育投入单一。由于山林经营投入大,效益周期较长,仅靠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山林经济的发展壮大有赖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一些林产企业由于融资困难,无法有效解决基础设施、扩大再生产等难题。

3 白河县山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3.1 市场前景可观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森林资源和林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除需要大量木质资源外,还需要大量非木质资源,如苗木花卉、生态旅游、木本油料等,而且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林木手工艺品、苗木花卉和绿色食品,只要产品质量好,市场前景极其可观。

3.2 自然资源丰富

白河县境内林木品种多,仅药用植物就有1200多种。亚热带成分树种桔柑、油茶树、无花果、枇杷、油桐、香樟等,在全县各地生长良好。暖温带成分树种核桃、椿树、柿树、杉、桑、竹、木瓜等,在前、中、后山均可普遍见到。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木瓜产业已形成品牌,规模化种植。茶叶产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开发潜力很大。矿产资源丰富,金、银、铜、铁、铅、锌等20多种矿藏散落于山水之间。

3.3 生态基础较好

“十一五”期间,依托国家政策推动,全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7533 hm2,森林覆盖率由55.1%上升至58.36%。林地面积达11.7万hm2,人均0.57 hm2,其中,集体林地面积11.4万hm2(含退耕还林面积1.5万hm2),国有林面积0.34万hm2。以木瓜、核桃、板栗、狮头柑、樱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林下种药、林下养殖、茶叶产业为主的多种产业形式发展势头强劲。此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部分条件成熟的农民进城镇定居,必将陆续退出部分耕作条件下降的坡耕地,为特色林业发展创造更多条件。生态旅游方面,白河县已初步探明风景区5处,各类景点58个,特别是红石河源头2600 hm2平顶山原始森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4 区位优势明显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部,西部与旬阳县相连,北、东、南三面与湖北省接壤。县城位于汉水南岸,傍山依水,秀丽多姿。境内十天高速、316国道、襄渝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优势明显。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属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光能丰富、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适合林木生长。同时,近几年白河县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猛提高,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这为加快山林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5 政策保障有力

当前,全社会都重视林业、关心林业,国家对林业的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是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十二五”期间,退耕还林补助延期,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的深入实施,将让广大林农享受更多实惠;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作出发展山林经济,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决定继续抓好木瓜、核桃、茶叶等重点林业产业建设,积极发展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一系列的支持扶持政策,为山林经济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4 几点对策和建议

4.1 转变林业理念,科学开发山林资源

兴林富民是山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应树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现代林业意识,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环境,更要把广大山林潜在资源优势转化现实产业优势。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工业化组织方式,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林产工业开发能力,推动山林经济由种养型向加工和市场销售型转变。按照“现代、生态、高效、循环”的理念和“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结合白河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实施山林立体综合开发,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水平,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舆论宣传,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将山林经济发展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内容,予以考核奖惩。切实建立“市场驱动、行政推动、政策促动、宣传发动、示范带动”的产业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共促山林经济发展的合力,在全县营造起兴林致富的良好氛围。

4.2 合理规划布局,发展现代设施林业

发展现代设施林业,有利于提高林业产业效益。按照“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发展思路,结合县内资源情况,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努力形成“高山特色林木油料、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花卉种苗、设施农业遍布河谷川道”的立体产业格局。在汉江沿线低海拔区域发展桃、李、狮头柑、柑桔、樱桃等鲜果类,力促丰产。在中后高山重点发展干杂果、木本油料、茶叶等产业,在中前山区域稳步发展蚕桑产业,巩固建设优质高效桑园3333 hm2。突出木瓜产业支柱效果,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木瓜规范化管理6667 hm2,建立木瓜果实原料基地2000 hm2,木瓜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用树基地1333 hm2。抓好中厂镇优质经济林、绿化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形成现代林业苗木、花卉观光示范园区。培植茶叶产业重点镇3个,重点村12个。全县茶园面积力争达到1000 hm2,实现产值3000万元。大力发展林药、林菜、林畜、林禽、林菌等林下经济,在栎木资源丰富区域抓好特种养殖业。

4.3 坚持集约经营,注重龙头示范引领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林地、土地经营权,吸引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山林经济集聚;坚持走业主林业和强村大户发展的路子,继续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返乡能人、创业大户参与山林经济开发,实现集约经营。按照规划先行、产业配套、龙头引领、政策支持、服务跟进的要求,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功能聚合,建设山林经济园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公司连基地带林农”的现代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培养林产品交易市场,促进“贸工农”产销一体化联接。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着力解决产品深加工、细分拣、精包装问题,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优势品牌。进一步加强木瓜、蚕桑、黄姜等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夯实林业产业“第一车间”。大力支持枣树万佛源特色养殖、生源绿野农业示范园、富秦标准化茶园、金辉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建设,积极培育新的农业园区,带动规模高效农业发展。加大科研力度,整合全县茶叶品牌,培育推广适合白河生态环境的新品种,推动茶叶产业提产增效。特别是要发挥“逸”牌木瓜酒省级名牌和白河“中国光皮木瓜第一县”的品牌效应,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型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环境科学;社会需求;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1-0106-02[收稿日期]2019-11-05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总额达1.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增加至3.1万亿元,而“十三五”期间则超过10万亿元。此外,各项环保法规和措施也陆续出台,例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等,环境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伴随着环保投资的增长,对环保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虽然环保相关单位的人才需求巨大,但就业竞争也相当激烈,需要高校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从相关政策导向中我们可以分析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和投资特点,进而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二、针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培养

1.大气环境方面。我国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将持续加大投入,“十三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投资约为1.75万亿元。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PM2.5治理[1]。以治理PM2.5为核心,从机动车、工业、扬尘、燃煤、农业等污染源入手,重点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颗粒物等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

环境科学专业在大气污染控制课程中,可以重点讲解燃煤锅炉和工业废气除尘、脱硫脱硝、去除VOCs的技术方法。在专业实习时到企业参观学习相关的处理工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农业氨作为躲在背后的雾霾“推手”,国家也在逐渐关注农业领域氨的减排工作。化肥施用和牲畜养殖过程中氨排放量的测定和计算,农业氨的减排和控制措施,都是环境科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鉴于很多教材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在环境监测和大气污染控制课程中需要额外补充。

2.水环境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水污染防治的中央预算投资为4.6万亿元,治理重点水域涵盖七大流域(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珠江、松花江)、环渤海地区、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以及其他重要流域(闽江、九龙江、九洲江、呼伦湖、兴凯湖、洱海、艾比湖等)[2]。

在水环境治理投入快速增加的前提下,必将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在废水处理方面,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可能较环境工程的学生偏弱,要在实践教学中予以强化。可在环境生物学实验中设置微生物的培养、镜检及生物处理技术实验,在环境工程实验中设置离子交换、高级氧化技术等废水处理实验,在环境工程实习时到污水厂等单位参观学习。另外,针对目前水污染物的研究热点,学生还要了解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物等的检测方法和处理技术。

对于水环境修复方面,环境科学专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和实验室分析技巧。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学生要掌握野外水体、沉积物和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能使用显微镜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分类组成进行鉴定。在仪器分析课程中掌握荧光光度计、液相色谱测定藻类色素的方法,学习流动分析仪测定各种氮磷营养盐浓度的方法。在环境工程或专业实习中,安排河道黑臭和水体富营养化修复的实习内容,使学生掌握底泥疏浚、河道引水、水生生态修复、原位化学反应等修复技术。

3.土壤环境方面。中国是全球土壤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土壤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土壤治理相关技术标准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土壤治理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在土壤环境方面,与环境科学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是土壤污染调查,二是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3]。在土壤污染调查方面,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增加土壤样品预处理、土壤样品中污染物的提取及常规指标的检测实验。在仪器分析课程中学习重金属、多环芳烃、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掌握激光粒度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气相色谱仪(GC)、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等大型仪器的使用。

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面,在环境工程课程中,重点学习耕地和工业污染场地的治理和修复方法;在专业实习中安排相关专题,到修复现场参观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植物、氧化还原、土壤淋洗、高级氧化降解等修复技术。

4.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方面。农业农村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已经提上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程。“十二五”期间,我国首次将农村和农业纳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范围,《“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对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做出了重要部署。

目前农业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内容,必将陆续迎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其中与环境科学专业联系紧密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农村污水治理。针对多数农村地区住户分散,人口密度小,污水不易收集的特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污水就地分散处理模式,如膜生物反应器、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滤池、净化沼气池及土地渗滤等技术。第二,养殖业污染治理。由于养殖业废水中有机物和有害微生物含量较高,学生应该掌握相应的厌氧处理技术。对于养殖场粪污的处理,学生要掌握微生物发酵、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等技术。第三,种植业污染防治。学生要了解农田污染物随淋溶和地表径流的迁移机理、农药化肥污染物降解菌种的筛选、秸秆资源化利用方法等。

5.固体废物处置方面。当前我国固体废物处置仍处于初始阶段,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固废处置主要集中在城镇垃圾、危险固体废弃物、污水厂污泥及农业固体废弃物等方面。

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各类固体废物的处置技术,发挥自己环境监测的特长,在垃圾焚烧残渣和废气成分检测、堆肥产品有害物质分析、垃圾填埋场中渗滤液和废气的检测、周围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监测等领域发挥作用。

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5

山西临汾也迎来了近年来罕见的一场暴雪,记者冒雪来到了平阳大地。在临汾汾河城区段记者看到,雪色茫茫,天寒地冻中,汾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名工人告诉记者:“这里要建成临汾自己的客厅,要保质保量地按时完工。” 为何临汾的多项重点工程还在冒雪奋战,紧急施工,有序地进行着?记者采访了临汾市市长罗清宇。

审时度势保增长

临汾市地处山西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总人口240万。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同蒲铁路贯穿南北,侯西线、侯月线横穿东西,大运、晋韩等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全市通车里程达1.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4%。长临高速、临吉高速、大西高速客运专线,临汾民航机场将乘国内拉动内需的东风,年内开工建设。

在临汾一家焦化企业,炼焦炉火光熊熊,生产工人忙忙碌碌,展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与天寒地冻的大雪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工人们说,只要工厂能开工,再冷再累也值,虽然挣不大钱,但保住饭碗就知足了。 同工人们的轻松相对照的是企业老板的一脸无奈。他告诉记者:“我们不但是在夹缝里生存,简直是在夹缝里攀援,今非昔比。过去开足马力还供不应求,厂门口拉炭的车队排成长龙。今年大环境不景气好多订单都取消了,煤炭价格高,焦化产品售价低,在两头挤压的情况下,越生产越亏损,炉子开工后就不能停,否则就会造成设备报废,真是燥得很。”

当记者问到今后的发展时,这位负责人略显轻松:“过去我们找市场,现在有了困难找市长,政府是我们强大的后台,又是煤焦冶座谈,又是银企洽谈,在企业间架起桥梁,解决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一切难题,帮助企业减少亏损,扭亏为盈。保住了企业就保住了饭碗,保住了饭碗就保住了老婆孩子。”

当记者问到:“保增长有没有信心?”

“有!”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安全生产事故等因素影响,临汾市多数煤矿关停整顿,导致焦化、冶金、电力等下游产业原材料供应紧张,整个工业产业链遭到破坏,工业经济运行不景气,面对经济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临汾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和部署,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增长,想方设法争取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把省委提出的“走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战略思想贯彻到每个工作环节,把省政府“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重要部署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市长罗清宇提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三二”战略,即紧紧把握“经济运行调节,产业转型升级,三农工作引深”三大关键保增长;努力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环境质量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三大突破保民生;切实强化“安全水平提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两大基础保稳定。这一种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思想,结合了临汾实际,为临汾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勾画了蓝图。

市长罗清宇告诉记者,加强汾河流域生态建设是临汾市治理、修复和保护汾河的重要举措之一,各县市按照汾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不同程度投入了一批汾河流域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其中,临汾市启动的汾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建设项目,建成后效果最好。构建“一川清水,两岸锦绣”宜居生态已不再是梦想。

罗清宇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关小上大、扶优汰劣,做大企业规模;必须毫不动摇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焦炭行业要使所有焦炉全部安装化产回收设施,发展粗苯、甲醇、二甲醚、工业萘等后续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焦炉煤气,扶持集中供气气源焦化企业。冶金行业要淘汰取缔300立方米以下炼铁炉,置换的产能,重点用于扩大特种钢、优质钢的产量,促进冶金行业升级换代。电力行业要走热电联产的路子,加快实施变输煤为输电战略,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发展大型坑口电厂和煤矸石发电。

全力以赴促转型

经过多年的发展,临汾市已形成以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煤化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农业、林业、畜牧业、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业等较为协调的多元产业体系。临汾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的美誉。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亿公斤,占全省26.6%,小麦总产量达到9.4亿公斤,占全省37%以上。侯马市是华北铁路交通大枢纽,全国5大物流重镇之一,拥有国际“物流一体化”标准的方略保税物流中心,是中国北方的无水港,山西商品物流的旱码头。

侯马市北方轻工城商贸区的宽阔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货物琳琅满目,顾客盈门的景象随处可见。操着各种各样的口音的大小老板在这里开始了创业。南方的、北方的各种人流、物流在这里交汇,各种思维在这里碰撞,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过去的内陆集市发展成物流重镇。

煤焦铁是临汾市传统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跳不出过分依赖传统产业的束缚,一煤独大的格局始终没有改变。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是时展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破除传统思维模式,树立新的转型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罗清宇说,应当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新兴产业,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业。筹划发展新型接续产业,充分发挥临汾市石膏、石灰岩、大理石、花岗石等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深加工能力,加快发展装饰材料、陶瓷材料等新型资源接续产业。支持民营企业进行科技研发,打造知名品牌,拓宽销售市场,增加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社会效益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份额,占领更为广阔的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牵动效应。

杨树的笔挺枝干与柳树的蓬勃树冠交错着在车窗外映入眼帘,蓝天绿树掩映交辉,在大巴上来临汾旅游的人们感到真是变了,大变样了。 曾被外国媒体称为“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区域之一”、一度“蝉联”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十大污染城市”之首的临汾市,给很多外地人留下天灰、地黑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了。 以人为本保民生的临汾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文物旅游资源众多,有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丁村文化遗址、陶寺文化遗址;有代表华夏文明之源的尧庙、尧陵;有代表三晋文明之源的晋侯墓车马坑、古新田遗址。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晋南威风锣鼓等8项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面塑、剪纸、草编、木偶、皮影等多种民间艺术世代流传,被誉为“剪纸之乡”“梅花之乡”“锣鼓之乡”。

在临汾市区一所中学门口,连日来的大雪给这里的出行造成不便,接送孩子的家长日渐增多。一些家长告诉记者,教育问题成了全家的头等大事,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可优质的中学有限,教育资源紧缺使得好学校炙手可热,择校费、班容量大是家长最头痛的事儿。一位同学说:“班里有近百人,人太多,老师顾不过来,听讲的效果也不好,成绩上不去,心理压力也很大。”

市长罗清宇调研的第一个单位是学校,批拨的第一笔经费是教育。在他的关心下,临汾市铁路中学的危房改造得以实施,确保了师生的安全。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决定”,明确了全市教育事业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全市教育工作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党政重教力度加大,投入经费大幅度增长,基础建设有序推进,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教育质量明显增强。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临汾打造成全省教育强市。

9月9日,临汾新高中正式奠基,是临汾振兴教育事业的标志性工程和民生工程。新高中的建成,将极大缓解市区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

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6

(一)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储备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加大有效投入,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建设是扩内需、保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当前促进经济企稳回升,而且有利于今后增强发展后劲。因此,必须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一批对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起重要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建设项目,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储备是保持投资持续增长的需要。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年规划纲要》测算。为期间的2倍左右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在去年293亿元的基础上增长14%任务非常艰巨。加快重大项目储备,努力增加新开工的大项目数量,显得既紧迫又必要。

(三)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储备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实现转型发展、优化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投资规模作为支撑。要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加大薄弱环节投入,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有效带动投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抓当前项目建设,更要培育和储备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形成良性储备机制,以保持经济发展的后续力。

(四)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储备是向上争取、对外招商引资的需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项目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必须抓紧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前期工作比较成熟的重大项目。同时,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储备,也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二、重大项目储备工作的原则和重点范围

(一)重大建设项目储备的原则。各镇(区)各部门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筛选储备一批能在区域经济中起带动作用的项目,通过深化前期工作,力争每年能储备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逐步走上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

1.坚持重点突出原则。重点储备对全市或区域经济、行业的长期发展有较大影响、有明显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骨干项目。

2.坚持适度超前原则。项目储备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要求,又要为中长期规划超前谋划。

3.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项目储备要具有建设的现实可行性,把握好建设的标准、规模、时机和次序,做到眼前与长远有机结合。

4.坚持促进结构调整原则。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必须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为切入点,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条主线展开,通过项目运作,能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壮大提供有力保障。

5.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重大建设项目的储备要注意区分公益性和竞争性,竞争性项目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公益性项目则以社会效益为主。同时,这些项目的运作也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尽可能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逐步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二)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的重点范围。按照上述原则,重大建设项目的储备重点范围包括:

1.政府投资或参与的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市域轨道交通、航道码头、高等级公路、管道运输等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西气东输”和“川气东输”气源站建设,建设高效机组,加快电网建设、能源储备基地建设,完善城市基础功能。

2.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项目。以产业振兴提升计划为龙头,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缆等主导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电梯制造、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及机械制造业、现代通信、平板显示、高性能功能材料、太阳能发电等,加大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力度,做大做强企业集团,争取在风能设备、光棒制造、通信终端设备、纺织服装、集成电路、软件产业等领域有所突破,形成基地性、带动型、龙头型制造业集群项目。

3.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项目。推动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租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项目,休闲旅游、现代商贸、文化创意、会展、房地产等消费业提升项目,以及公共服务业重大项目。

4.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项目。按照“乐居”要求,加强旅游、教育、文化、卫生、民政、体育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5.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注重资源节约型和节能型项目储备,加快生态建设、流域治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地、应急水源保障设施、区域供水及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

6.信息化项目。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融合,积极培育和推广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3G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继续完善“1+X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三、认真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

(一)加快建立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项目市场前景、前期工作程序等,分别建立市级、镇(区)和行业主管部门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各镇(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全市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提出本镇(区)本部门的重大建设储备项目,组织评审,充实完善各自项目库,并及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要将各镇(区)和行业主管部门所报送的项目进行分类整理,组织论证筛选后,建立市级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市级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做到常年筛选、滚动储备,不断丰富完善项目储备库。市发改委要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重大建设项目储备有关情况,并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及时向国家、省有关部门和投资商等进行推介。

(二)拓宽重大建设项目来源渠道。要从发展规划中挖掘项目,从产业链中寻找项目,从实施中策划项目,努力拓宽项目储备渠道,要以市场为导向,注意与国家产业政策、省发展规划等相衔接。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提高项目技术含量,拓宽高新技术项目来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争取与大公司、大财团合作,重视高技术及要素集聚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大网上招商力度,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的项目。

(三)加大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力度。要按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规范和完善现有程序,体现政府引导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各镇(区)和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遵循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程序,从项目申报、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环节抓起,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力度,加快规划项目前期论证进度,重大建设项目确定后,要尽快明确项目实施单位和责任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项目要落实牵头部门。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原则上实行项目法人“代建制”

四、切实加强对项目储备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各镇(区)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真正把重大项目储备作为政府(管委会)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市政府通过市重点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全面监督检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日常工作由市发改委(市重点办)负责。各镇(区)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网络系统,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