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战略

国际贸易战略范文1

关键词: 比较优势 中国发展战略 东亚模式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经济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外贸政策,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及各种商品使用的生产要素比例的不同是产生比较要素差异的原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分工合作的基础,因而,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许应该专门生产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然而,传统的生产要素受其提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用其指导现在的贸易政策,则会产生极大的偏差,其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

首先,一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情势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凝固的,一国的生产禀赋以及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比率都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国家是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革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变自身比较成本的比率,使国际贸易的分工格局发生变化。因此,各国在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不因着眼于现在的静态优势,还要重视长远的发展利益,培育自己的动态优势。

其次,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并没有考虑到政府在国际贸易及国内贸易中的作用。一国政府可以根据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从而使一国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制定当下的发展战略,若选择北大林毅夫教授比较优势理论与自由贸易政策作为理论指导,则我国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至今,国内外情况都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巨大的差别。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遭遇到危机:

(一) 廉价劳动力资源已优势不再

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工潮”这一名词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地区城镇流入的代名词。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沿海出口加工贸易受到了损害,订单大量削减,多家企业停产减产。大量在外打工的农民因无活可做而回乡。

然而,2010年,经济回暖,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订单大量增加却招不到工人,产生了严重的“民工荒”。

出现民工荒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的企业利润减少,随着国内物价上涨,农民工的工资却没有相应增加;加上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福利待遇差且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的政策倾斜使其外出务工机会成本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近年来内地许多城市发展较快,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

而无论如何,民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资源已无法满足企业低价的要求,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已无法与成本低价相适应。曾经中国经济赖以发展的比较优势,已无法继续支撑靠低廉的成本与庞大的数量获利的加工制造业。

2,人民币升值

按照“国际收支决定论”理论,一国在国际上的汇率最直接滴受到的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贸易顺差,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为转嫁危机,向人民币施压,要求人民币增值。

自05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且升值幅度加快。05年7月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累积超过20%, 考虑到美元在08年金融危机后呈贬值的趋势,人民币升值的情况更甚。这表示即使只考虑汇率因素,我国加工制造业产品每获利一美元,在国内的购买率至少降低了20% 。出口商们收到了来自本国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低价优势已越来越不明显。

(二)订单转移带来的威胁

目前在人力资源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已经有部分订单流向了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度及拉丁美洲的国家,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从中国制造中抽身而退。

我国国内供应商意图改变这种现状,自主设计样式并提高报价,然而外商却不接受其新的报价,并明确表示如果坚持新的报价,他们的订单就转到越南和孟加拉国

这样的国家,这些国家报价要比中国低,所以最后成本上涨的压力主要还是我们自己承担。

(三)出口产业盈利空间愈加狭小

按照丰田的微笑曲线,我们的产品大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大多数企业处于产品的加工环节。产品对国外的依托度很高,不仅涉及到关键技术的部分我国企业无法参与,连部分原材料都必须依赖国外进口;这样一来我国几乎没有定价权,分得的利润极低。

根据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公司的特定优势是一个公司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知识资产优势,另一类的规模节约优势。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同样可以发挥劣势产业内的产业内贸易,提高自己的国际分工地位,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可以通过产业组织政策,重点扶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同样是服装产业,国外的品牌产品如阿迪达斯、耐克,甚至香奈儿、lv,在国内可以买到几百只几万不等,其卖价远高于成本;而我国的出口的服装产品的利润却少的可怜,比如:一件出厂价21美元的羽绒服,在德国等欧洲零售市场的价格卖到120美元左右,高的可以卖到220美元,国外零售商赚到的利润至少是他的9倍以上,而我国出口商一件的利润只有一美元。

(四) 国际贸易壁垒

仅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国就遭受超过100项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2010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转嫁自己的国内危机,加大了对中国贸易壁垒的设置。外方挑起贸易争端,大都直指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以近乎接近成本的低价格冲击了外方市场。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国外通过各种手段压低价格使得我国只能靠大量廉价的产品获取利润,一方面又指责我们倾销产品冲击其市场。

而归根结底,是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替代性太强,没有竞争优势,导致我国供应商在世界市场上没有话语权。政府通过向世贸组织投诉,与制定不合理壁垒国家的政府协商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国际市场话语权缺失的背后体现的是我们企业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缺失。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后者才是国际竞争优势形成最终要的因素。

提起我国引以为傲的国家优势,大多是地大物博、人口庞大、资源丰富等等。而这些优势都属于是基本要素,即一国先天拥有的不需太多投资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等);而必须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如高质量人力资本等)我国明显不足。要想改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利地位,只能是政府作用于国家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东亚模式”对我国发展战略的启示

战后,随着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功,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虽然对于东亚模式的定义与评价不尽一致,但是仍然有许多共同点。

在改革开放开始时,在中国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初级产品出口显著地超过总出口的一半。在整个八十年代上半期,尽管中国的总出口经历了迅速的增长,出口结构基本上仍保持不变。至1985年,初级产品出口仍占总出口的51%。制成品出口的“起飞”发生于1985年后。在其后的5年间,制成品出口份额从40%上升至80%(world bank wb)。到1996年,制成品出口进一步增加至占总出口的85%(《中国统计年鉴》,1997,587 页)。

出口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份额迅速扩大造成的。我国发展至今,所处的阶段与表三中第二阶段较为相似,中国当前正面临着与日本在战后50年代初及韩国与中国台湾在战后80年代初曾经面临的相似的阶段性转变问题,即从由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生产与出口支撑的高增长,转向由资本密集型制成品的生产与出口支撑的高增长。虽然不可否认,东亚模式本身有着一定不足,但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有着其他理论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

东亚模式中政府主导、高储蓄高投资、外资导入以及出口导向等政策对我国制定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继续发挥劳动力密集型的优势发展轻工业已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分工的需要,我国实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实行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三、关于当前我国比较优

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东亚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政府通过实行经济政策对一国对内对外的经济产生极大影响。从目前而看,我国作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资金已不是制约我国经济实现转型的制约条件,相反的,其可以为我国的经济技术提供有力的支持。

幼稚产业的保护:谨慎选择国内幼稚的但是又发展希望的企业,加以政策倾斜与资源提供;并综合利用关税等其他有效手段。增强我国的国家竞争力,维护本国经济运行的稳定。

(二)转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十四亿人口,大多数人都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工作,工资低、待遇差且无法对我国的济结构转型提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政策影响劳动力要素,以培养高质量的人力资本。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培养一国国家竞争优势的推进要素。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不合理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符。大学分级制使大量所谓本科学校不断建立、扩招,吸引了大批对本科文凭趋之若鹜的学生,而一些技术类学校仅列为高职高专,在投入资源与社会待遇上都多少受到歧视,不利于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三) 转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为内需拉动

在用支出法核算国家经济总量的gdp核算方法中,居民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和政府消费支出组成了gdp的四个主要构成成分。虽然,我国gdp近十年来均保持10%左右的增长,但在这其中,消费对于gdp的增长率小的可怜。而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香港地区的gdp构成中,内需,即居民个人消费支出都占到了五成以上的比例。当部分企业受到外国中间商压价以及发达国家贸易壁垒对其的限制后,已经有意愿将主要精力由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

(四) 承东启西——产业国内转移

我国是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而现在升级换代的主体主要是东部地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中部地区;其再为我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今年来出现的留守儿童群体,每年春运大量农民工返乡,国家对其各方面保障不到位使其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等等。

“东亚四小龙”所经历的产业升级换代在我国又一次上演,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升级换代阶段,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而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也为中西部省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西部地区有着劳动力资源密集,资源丰富等天然的优势,但也有着交通不便的劣势。将扩大内需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加以政策支持,一定会变劣势为优势;为发展中西部,缩小东中西部贫富差距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学者对我国应不应该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应该怎样遵循比较优势战略提出了众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化”与我国经济发展至今,大多数人已经达成共识:

首先,我国内部如外汇升值,劳动力资源成本上升,对廉价劳动力资源保障不到位;以及外部国际经济形势如贸易壁垒加强、拉美等国家廉价劳动力优势越发明显等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后赖以生存的比较优势日益成为发展瓶颈;

其次,东亚等率先成功进行产业转移的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可为后发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有利的借鉴作用,如“东亚模式”但其中存在的对外依存度过高,政府过于强大以至于私人财产遭受侵犯等问题也需我们主义避免;

最后,我国经济发展至今,虽然仍存在对各方面发展的种种束缚,但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条件以逐渐成熟;根据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政府应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政策支持;合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产品终将突出重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张二震 马野青 :国际贸易学(第三版)[m]人民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林毅夫 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 2004年第7期

[3]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a].国际经济评论 2003.9-10

[4]郑宝银 喻春娇: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下的贸易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 2005年第二期

[5]赵涛、刘保民: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优势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

策 第2卷 第2期

国际贸易战略范文2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战略;发展趋势

我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正式与国际经济系统接轨,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可见我国在国际经济上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挑战,因此,更需要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加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的内涵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各个国家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开始了资本、商品和生产要素之间的互换,逐渐形成了国际化的关系,即为国际经济。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和调整,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发达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相互协作的不平等状况,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国际间的合作让有限的资源实现了调整,同时也带来了分配不均的现象,加大了国际经济的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市场也在逐渐成熟,发展潜力巨大,将会是未来的主要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也促进了国际经济更加活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已经在短短的十几年发展中成为了最大的出口额国家,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加深。对外贸易主要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这是受到资源分配的不确定性所影响的,各个国家的资源不同,几乎每个国家都需要进行资源交换,比如说发达国家卖头脑产品,发展中国家卖手中产品,落后国家卖土里产品,各个国家间所进行的贸易让每一个国家都参与到市场的分工当中,也最大程度地各取所需,让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国际经济贸易和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了国际中每个国家都在竞争的重要因素,随着21世纪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了国际经济的主导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逐渐被国际市场所淘汰。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下,国际信息的传输得到大幅度提高,国际化变得越来越“小”,网络贸易也开始运用在国际贸易中,并且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国际间正在建立各项有关网络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维护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正常高速运行。我国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面临着国际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维护原本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同时,还要抓好机遇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也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际金融秩序在不断变化,因此我国始终坚持平稳的发展战略,这对建立和谐稳定的国际金融平台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新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首先就是稳定的发展战略难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动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是以目前的国际市场状况来看,我国的发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很难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国际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市场贸易也走向自由化,因此我国面临着更大的贸易大力,不可避免地出现世界资源配置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矛盾问题。另外,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高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但是受到区域化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影响,我国正面临着可持续化发展和竞争力过小等问题。此外,我国太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这就忽略的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国民经济得到提升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了破坏,这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同时面对、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趋于多元化发展,而我国的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合理、资本为依赖,技术含量低,还需要进一步的进步发展。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力资源丰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的优势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贸易市场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知识产业的重视程度,实现知识产业的主导地位。在我国与国际贸易加深的同时,需要改进当前的产业结构,对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寻找贸易发展新方向。我国需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努力协调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研究。针对国际市场,我国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让我国的贸易在国际贸易活动市场中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以保证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合理利益不受侵害,避免出现国际贸易规则对我国经济贸易利益损害的情况。

我国在做好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做好与环境的平衡,对生态环境加强重视程度,因此在一方面需要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环境的保护意识,做好环境保护服务,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此外,我国还需要增强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市场的综合竞争,大力完善法律法规,在人才、资源等方面提高竞争能力。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还需要增强竞争力,充分挖掘国内市场,让出口贸易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国内市场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国家要积极采取政策,刺激消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同时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贸易自由化发展方向,并且能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我国贸易在国际贸易市场的活跃程度。

四、结语

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全球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国际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的国际贸易在遇到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我国需要紧跟国际潮流,加强国家间、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还要关注和拓展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大市场范围,寻找最合适的方式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曹桥,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

国际贸易战略范文3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国际经济;影响;战略

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逐渐呈现出开放性高与包容性高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也涌现出了全新的贸易保护模式,实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发展。而世界贸易组织在多次协商会议探讨后依旧难以达成统一的共同协定,多边贸易体系在当前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双边贸易和区域自由贸易模式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形势,为各个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壁垒消除创造了条件。

1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国际经济的影响

1.1有利影响分析

国际经济贸易对于我国国际经济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有利于外资投资的引进。国际经济贸易在发展过程中是需要外贸投资作为基础的。而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在国际范围内依旧属于较为落后的水平,提升空间较大。加强外资引进能帮助我国进一步实现经济一体化。其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我国要想在国际范围内取得贸易竞争优势,就必须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其逐渐向着更加完整和合理的方向发展,并保证产业分工协作水平逐渐提升。其三,能有效促进我国外贸活动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外贸行业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突破了传统附加值下造成的困局,加快了企业间的资本流动速率。

1.2不利影响分析

国际经济贸易对于我国国际经济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资金作为支撑贸易活动开展的重要动力,在国际经济贸易总量不断增加的当下,面临着更高的资金需求,对于贸易企业造成严峻的考验。同时,在外部复杂的经济华景之下,我国在国际投资市场中所体现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资金问题难以得到切实解决。其二,国际经济贸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经济波动,我国当前经济市场的经济制度与结构还没有发展完善,经济波动将会对我国经济市场造成大量的经济风险。其三,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贸易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可能会对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发达国家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体现的,依靠劳动力量来参与竞争始终处于弱势[1]。

2优化我国国际经济战略制定方案

2.1调整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当下,我国出口贸易也在时代的影响下进行了调整。而为实现我国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在进行国际经济战略制定时应当首先就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行调整,积极转变多外贸易的实现方式,将支持我国传统贸易进行的数量优势逐渐转变成贸易质量优势以及技术优势。另外,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还应当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扶助,降低税收,推进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2.2制定战略性的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是我国对外贸易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支持性内容,政府应当制定更为完善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加强对我国各科研机构、科研企业的支持,加强在高科技方面的成本投入,并吸取国外相关技术,建立相应的高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为我国科研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与平台,引导建设具有更高科技竞争力量的高科技产业。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建立补贴政策,通过项目审批的方式为研发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条件与资金支持[2]。

2.3不断发展

我国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为服务产业,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家贸易的重要形式,很多国家为实现自身的国际经济发展,都将第三产业放在了贸易战略制定的首要位置。而我国也应当充分意识到服务贸易产业的重要性,明确其发展水平将会对国家战略造成的重要影响,不断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但是就我国当前的第三产业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依旧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政府在制定国际经济战略时应当注重新兴生产型服务业的引导与促进,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综合竞争能力。另外,为实现这一点,政府还应当创建适宜发展的宏观环境,加强第三产业贸易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人才实现技术改造。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督促我国第三产业贸易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3结束语

国际经济贸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国家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且主要体现在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方面。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应当以国家国际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根本目的,正确认识其所造成的影响。积极从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及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实现国家经济战略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文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的制定[J].现代经济信息,2016,(34):145-148.

国际贸易战略范文4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出口导向战略 新贸易战略

一、出口导向战略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行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对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战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扩大出口是出口导向战略的生命线,这就决定了这种贸易发展战略必须以贸易自由化为前提,同时还得以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为必备条件。这种严格的前提和条件本身就决定了这一贸易战略的局限性。表现在:第一,实施这一战略就决定了一国对于某些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的依赖。当国际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时,该国就能从中获益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国际社会有经济波动,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势必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因为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国家的产业结构一般都是围绕着出口的比较优势而建立的,一旦国际上对该产品需求不足,出口就会受到抑制。因为长期依赖这种战略而扭曲了的产业结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矫正,这就会导致国内的产能过剩,从而导致经济较长时间的低迷和衰退。第二,出口导向战略过分强调出口,这种出口在给进口国带来方便和利益的同时,也给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国内,与国内相关产业形成了强势的竞争,甚至将国内产业排挤出市场。这就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第三,出口导向战略不可在诸多大国和世界大范围内长期实施。这种战略过多地依赖国际社会的需求,在国际社会经济形势较好时,个别国家推行这一战略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世界范围内较多国家同时实施这一战略,并且有大国大规模出口,将会对别国的产业造成冲击,这势必造成国际社会贸易摩擦增多,最终不利于出口的进行和经济的发展。

二、后危机时期国内经济现实和国际经济压力

(一)国内经济现实

1.我国的产业结构亟待升级。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能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很多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只是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出发,大量引进有助于发挥这一优势的产业。结果是吸引外资越多、出口数量越多,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越多,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就随之一步步滞缓。

2.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误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关于这种发展的基础与原因,不少学者归为中国劳动力廉价导致的比较优势。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确实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实际的出口中产品也确实存在着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仅仅是要素优势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也不能构成中国经济发展和外贸增长的基础,更不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们解释经济现象的一个因子。即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近几年来这种优势正在逐步弱化。

3.中国对新兴发达国家外贸战略的借鉴有失偏颇。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然而这种借鉴没有统管全局而是片面引用。日本、韩国在积极推行出口导向战略时,非常注重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发挥本国的主观能动性以加强自身的建设,对于外国在境内的投资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而中国在推行这一战略时一味地依靠外资,忽略了自身建设。另外,中国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日本和韩国。日本、韩国在积极促进出口的同时,十分注意保护国内市场,想方设法将别国商品拒之国门之外,以防止对本国工业产生竞争威胁。所以,我们应更多的立足于本国实际,把目光适当地投放到国内,在不断完善国内产业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做好出口工作。

4.出口导向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而在出口导向战略指引下,我国加工制造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严重依赖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此一来,我国出口量越大、对资源的消耗越多、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不仅如此,中国付出如此代价生产出的低成本产品,为国际社会提供便利的同时却招来阵阵谩骂,他们指责中国倾销、中国补贴、中国的出口严重损害了其国内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国际经济压力

1.国际社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日渐萎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形势前景不乐观,对外贸易量大幅下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典型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影响最大。此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替代性强以及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类似,使得我国此类产业出口的竞争力减弱。

2.非关税措施不断推陈出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与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对产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提高,这些因素促使非关税措施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劳工标准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障碍。这些新的非关税措施从形式看合理合法,从内容上看涉及范围很广,从运作方式上看具有自身的巧妙性和隐蔽性,从保护技术上看又有一定的歧视性。这些也要求我们不得不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做出调整。

3.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自由贸易往往仅仅停留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阶段,国际社会的经济波动一般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危机爆发后,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恢复和避免更大程度的受到影响,纷纷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尽管G20峰会上各国都承诺反对贸易保护,避免出现新的贸易壁垒,但是20国之中的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履行相应的承诺,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措施。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考

出口导向战略本身的弊病、国际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内来自各方面的经济压力,都要求我们改变一贯坚持的对外贸易战略,实施新的贸易发展战略。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应该实行内外兼顾的竞争性协调战略。对于该战略可以做如下3方面解读:第一,在不断扩大出口、坚持出口导向的同时兼顾挖掘国内市场、积极拉动内需。由原来的过度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发展转变为出口和内需齐头并进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国内产业的比较优势,而同时在国际贸易中又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是基础,而竞争优势才是在国际社会立足的真正优势。第三,所谓“协调”就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时要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在扩大出口时不仅要注重本国利益,还要考虑到中国的出口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使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其他国家外贸的发展协调起来。

(一)拉动内需

目前,中国虽然有广阔的市场和国内需求潜力,但是中国的内需始终没有被充分挖掘,内需不足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拉动内需:

1.增加居民收入。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必须使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幅度与居民收入的增长相一致,二者同进同退,不可偏废其一;必须使企业利润的增长与企业职工收入的增加同步进行,不可过度向企业倾斜;必须解决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问题。只有把国民收入分配合理了,才能使本来属于广大人民所有的财富和资源归人民支配,才能让普通百姓可以有钱去消费,才能摆脱现在“有消费意愿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不愿意消费”的尴尬局面。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的内需不足,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居民不消费而是不敢消费。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要完善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水平居民的社会保障。切实改变公务员、事业单位高养老金、企业职工低养老金、农民无养老金的局面。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使其规范合理地用于居民的社会保障。

3.建立拉动内需政策的配套设施。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措施,如:家电下乡、汽车购置税减半等。这些举措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因此,仅仅制定拉动内需的政策还不够,还必须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以确保这种政策真正地为人民谋利益。

4.逐步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受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养成了高储蓄的习惯。有些对未来经济状况预期较好的居民也习惯于储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消费心理所致。改变这种观念,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在做好其他几项措施的同时,对其不断渗透式教育,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二)发挥竞争优势

我国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就必须突破比较优势的局限与束缚,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过渡。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基于比较优势所建立的产业是我国在资源禀赋、生产成本方面有优势的产业。这所谓的优势仅仅是同国内其他产业相比较而言的,在国际上未必有相应的竞争优势。只有在国内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又同时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才是我国真正要大力发展和扶持的产业。由产业结构优化而带来的竞争优势,必须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因此,我国在制定竞争优势策略时,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为基础,构建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另外,要合理引导外资流向,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等把外资吸引到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产业中来。

2.逐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和名牌战略。自主创新是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核心,而我国目前的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还不够,拥有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比较少,引进外资与自主创新相脱节。因此,要想使我国的产业在国际上有竞争优势,必须加大投入和自主研发的力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3.自主创新与利用外资相结合。例如,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国际上的知名品牌相合作,“掌控一个现有的成功国外品牌,实际上就掌控了国外的消费者,进而掌控了国外市场,这要比自己创建一个品牌快得多、方便得多、也简单得多、同时意义也大得多”。此外,还可以依靠国内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大力扶持那些本身具有潜力的企业,要勇于让这些企业接受国际市场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4.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在推行我国的竞争优势战略时,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政府应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第二,对于那些刚刚起步又很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积极保护。第三,政府应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我国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都离不开人才。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培养中国的高新技术人才做准备。

(三)促进贸易协调

现在国际贸易中强调的不仅仅是竞争,还有合作与协调。具体来说,我国的协调战略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最重要的是实现我国的外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直以来我国的外贸增长依赖的是资源的高消耗与环境的高污染所带来的粗放型增长。现在我国要转变这种传统的做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得坚持走新型的对外贸易道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样“不仅有助于中国提高对外贸易效益,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是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对世界的贡献,即不以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联系起来。”

2.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由于现实经济效益和短期救市计划的需要,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所抬头,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这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目前状况下的正确做法依然是坚持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中国在应对危机中表现出了其大国风范,没有以邻为壑、滥用贸易保护主义,而是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现阶段中国应该做到:积极遵守WTO的有关规定,采取积极措施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进而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尽自己的一份力;大力倡导自由贸易,坚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恰当巧妙地运用谈判、协商等方式解决国际贸易争端,降低国际贸易保护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3.推进出口贸易市场的多元化。我国坚持对外贸易的协调战略不仅仅是对发达国家如此,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样。这方面是中国这些年外贸战略中欠缺的一点,也是应该积极扭转的一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过多的依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没有充分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国要发展全方位的对外贸易关系,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要协调多个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让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其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北京论坛2009主旨发言.

[2][德]格罗・詹纳.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M].宋玮,黄婧,张丽娟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8~10页.

[3]殷越男.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9(5).

[4]卢有红,彭迪云.中国拉动内需的关键难点与破解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2009(7).

国际贸易战略范文5

关键词:中国;对外经济;发展

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对于当前的对外贸易而言,其本身对于经济增长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其能够有效的加速资本的积累、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这对于中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速资本积累

按照经济学理论,虽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但物质资本对其起到的支撑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代替的,所以物质资本是在产出过程中投入其他要素的重要物质载体。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来看,生产技术在短时间里不会有太大改变,所以资本产出率也不会有明显的增大,因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由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变动决定,原因在于储蓄率增大会使得资本存量在资本积累中越变越多,短期里如果人口变动较小,那么只需继续增加投资率,就能用投资推动人均产出的增加,体现出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就是如此,第一,飞速发展的对外贸易使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长幅度较大,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在预防性储蓄心理的作用下促使国家的储蓄率越来越高,所以可供投入的资本总量也越来越多。对外贸易事业蓬勃发展,外向型经济部门企业的市场规模从国内向全球拓展,企业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纷纷积极扩大各自的生产规模,由此增强国家的比较优势,优化资本配置和资本结构。第二,进口的增加不但可以通过将先进生产技术、一些中间投入品和急缺资本品引进国内,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本产出率,还能加剧国内进口替代品市场的竞争,迫使此类产品的生产厂家主动提高生产效率,成功应对市场竞争,实现生存与发展[1]。

(二)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在产出增长中,劳动力是又一物质载体。从长远角度看,促使产出持续扩大的路径在于技术进步,提高资本产出率,所以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劳动投入是人力资本积累,它是复杂劳动的代表,而非简单劳动。只有不断积累人力资本,才可以支撑更多基于知识的新兴产业的涌现,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人们边干边学,实现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助力国家积累比较优势显著的人力资本,并借助对外经济往来直接把国外的技术引进国内,加强学习与模仿,尽早实现经济赶超,在节省研发费用的同时减轻研发风险。

(三)优化产业结构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每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进均会促进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发展能促使我们借鉴他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经验、演进规律,并与本国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国家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增强国家的经济发展优势。我国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导向下调整产业结构,能增强外向经济部门的发展优势,进而依托产业关联,成功带动大量上下游产业实现协同发展,支撑整体经济起飞。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积极性和出口产品技术不高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做好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够推动后续的发展战略分析,所以,还需要针对其实际面临的问题做好对应的阐述与理解。

(一)缺乏积极性

在当前对外贸易环境下,部分对外贸易企业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得到改善,但是消极应对的依旧不少,尤其是针对对外贸易对象属于不发达的区域。虽然贸易中存在摩擦体量相对偏小,就算是投入大量资金,其对应的价值也得不到体现。但是只有通过对应的应诉与申诉处理,才可以实现对贸易摩擦本质的全面了解,窦泽,就会导致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受到直接的影响。

(二)出口产品技术不高

作为中国的沿海区域,因为制造业相对密级,出口商品大部分为半原料或者是生活用品等。就如,韩国直接低价收购中国原料,然后从本国的加工,从而让原料赋予更多的价值,之后再将其销售回中国。在面对这一种模式下,就会影响整个对外贸易的位置。但是,沿海区域没有针对性的优化与升级产品结构,也没有对应的产品价值的赋予,导致一直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建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还需要考虑到,首先,对于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做好完善处理。其次,能够针对市场实现多元化市场格局的构建。最后,不断增强外贸产品的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支撑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完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要让制度的制定能够满足对外贸易体系化的要求,能够达到程序化的特征要求,这样才可以直接匹配到国际方面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让对外贸易的主管部门能够针对对外贸易企业做好政策方面的引导,实现协调控制处理,这样才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服务对外贸易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另外,针对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贸易政策以及规定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并且与对外贸易产品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让法律法规体系和对应的实际标准能够真正的满足世界贸易的基本要求,最终达到规范化的处理,建立具有实践意义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这样就可以提升对摩擦风险的抵抗能力[2]。

(二)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

在国际上,对外贸易摩擦风险同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都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还需要将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和对应的速度都能够完全控制在区间范围之中,这样才可以防范过于激进的发展速度,也可以避免其规模呈现出膨胀的状态。因此,还需要通过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来满足对外贸易市场的合理均衡,从而指定出相应的市场发展战略,确保可以利用激励的模式,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渠道的有效拓宽,能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可以确保市场的稳定性,就如在非洲市场之中的稳定性,这样最终就能够实现多元化对外贸易市场格局的完善与形成,其不仅可以让对外贸易企业得到稳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全面提升贸易摩擦风险的实际承受能力。但是,考虑到如果存在过于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局面,这样也会对应的提升其贸易的摩擦风险,并且也会导致其摩擦成本的提高。因此,基于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建立,就可以在当前的背景下,实现对外贸易渠道的合理拓宽,从而将其成本与风险都得到控制,巩固在对外贸易摩擦之中的主导地位,最终推动其发展。

(三)增强外贸产品的技术创新

目前,针对对外贸易的产业机构还需要做好对应的优化处理。如,在实际的贸易环节,需要通过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推动我国产品与科技的持续发展。通过其他国家先进技术的吸收,就可以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通过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并出口,这样也可以实现对传统外贸产业机构的合理调整。针对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持续的进行优化处理,能够利用对应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从而满足自身贸易权益的有效维护。同时,通过对外的积极扩展,就可以获取全新的途径,增强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将摩擦面临的风险和成本都降下去。

国际贸易战略范文6

二十一世纪,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正由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升级。在国际贸易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已经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放眼亚洲、面向全球的自贸区布局,尽管如此,自贸区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自贸区建设如东亚自贸协定网络、争取适时加入TPP和建立中欧自贸区,扩大在欧洲、西亚、拉美、非洲的自贸区布点等。

[关键词]

国际贸易;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自贸区布局

1国际贸易正由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升级发展

1.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1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3030亿美元,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1603亿美元,与2014年相比,2013年少1427亿美元的贸易额,2014年比2013年同比增长3.3%;2014年出口总额为22100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9603亿美元,进出口差额为2497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出口额增长4.69%,进口额负增长5.65%,出口仍然呈现增长的状态而进口下落明显。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已经逐渐完成了由初级商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然而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国际需求量大幅度减少,我国加工贸易也面临着向出口模式转变的现状。在对外贸易进口方面,中国进口的货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原油、铁矿砂、钢铁、金属制品等工业材料;另外一类是大豆、棉花等农业产品。随着我国正在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型,从而使得重要能源、原材料及高科技产品的进口需求仍持续增长。

1.2国际贸易正由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升级

随着现代交通物流技术、科技水平等日益提高,依靠传统的劳动力廉价、资源密集型的商品优势已经无法达到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经济全球化范围内,服务贸易越来越发挥着其重大作用,商品贸易正逐渐向服务贸易升级。以中国为例,中国自2007~2014年,虽然个别年份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服务贸易出口额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是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并且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是较为稳定在某一个值的附近。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由2007年的21738.33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43030亿美元,虽然由于2009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总体上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是逐年增加的。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额的百分比逐渐稳定,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

2实行自贸区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目标

2.1适应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新环境

在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投资方式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即逐渐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制造业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下降趋势明显,而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则反弹迅速,2011年约5700亿美元,占世界投资总额的38%。服务贸易在各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也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吸收的投资总额首次历史性的超过制造业,其增长势头迅猛,呈现一种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尽管2014年全球对制造业的投资额度同比下降了16.5%,但是相比之下对服务业的投资额上升到了275亿美元,占总量的56.2%。由此可见在我国自贸区背景下发展服务贸易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自贸区可以通过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为服务业带来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2.2提高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能力

2.2.1降低我国服务贸易的物流成本。中国的物流总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超过国际平均水平8%左右,因此在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费用严重降低了我国的外贸竞争优势。因此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对运输方式、运输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转变,努力通过降低服务贸易的成本来形成一定的价格优势。

2.2.2适应新型服务贸易。新型服务贸易主要是为满足参与者不同的需求,推动进出口供给方式的便捷化,培育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贸易形式。如上海自贸区监管模式的创新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运营就能够满足了多种贸易新型业态的需求从而推动了贸易功能的拓展。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交易标的已延伸至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所有产品,并且打破了国有银行垄断期货保税仓单质押的担保业务。上海自贸区积极开展和金融行业等相关行业的合作,提升行业合作空间,以实现多元贸易形态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3推动我国自贸区战略的实施

3.1上海自贸区辐射效应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在服务业升级过程中融资、物流等要素都向上海自贸区集聚,由于物流成本的提高导致上海本土的生产业开始向外转移。长江经济带正处于物流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转型升级自身的服务业,完善仓储和物流配送,与上海自贸区发展高端服务贸易形成错位发展。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探索体制改革的新路径,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集于一体,形成成熟的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增长体制,通过发挥自身的制度创新和示范效应,使得长三角经济带更好的接受其良好的发展经济。长三角地区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加强与上海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产业链的对接,从而实现合作共赢,重新营造自身的优势,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实力。

3.2对接“一带一路”的城市溢出效应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减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货物、人员和信息等自由流动是“实现一带一路”全方位开放战略的重要前提,而实现货物、人员和信息等的自由流动都需要依靠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平台。成立自贸区则是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降低贸易门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等具体方案的先行先试,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共同需求,实现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上海自贸区的投资准入管理采用的是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模式,形式上表现为依照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将不予开放的和受限制的行业以列表的方式列出,这一管理方式能提高投资的便利化水平,有助于吸引金融投资。同时上海自贸区先行试点在区内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更好地满足服务业对外汇管理制度和金融制度的需求,通过金融政策的创新,大大弥补了在“一带一路”某些合作领域中的不足。随着上海自贸区和“一带一路”之间的不断互动,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经验也将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推广试行,而这些重要节点城市将有可能在国家的战略规划中成为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3.3服务贸易对我国自贸政策的要求

随着中国自贸区的不断发展扩大和国际贸易正在由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导致发展自贸区与发展服务贸易之间存在不少矛盾,要想在自贸区背景下发展服务贸易必须要达到几点要求。

3.3.1完善自贸区内部的法律法规。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经济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由于奉行自贸区本身的基本法律框架,为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的解决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法律基础。由此可见加强自贸区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发展自贸区服务贸易是至关重要的。

3.3.2为开展服务贸易提供相对自由化的竞争环境。近些年来,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正在不断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如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整体竞争力不强、贸易结构不平衡等。因此为了更加的发展好服务贸易,让服务贸易市场能够良性发展,需要减少政府行政审核批准的流程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应通过减少行政事务为企业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同时,在投资方面需要压缩和优化“负面清单”,减少限制性款项,提升对企业的开放尺度。综合采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为贸易自由化清除障碍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是中国自贸区发展服务贸易的当务之急。

3.3.3完善各种支持机制发展服务贸易。发展自贸区服务贸易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在制定自由贸易协定方面的相关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的优劣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计划,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从而更好的规避风险。对已经生效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进行改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使得相关企业能够及时了解有关自由贸易及其他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等咨询服务。支持地方和相关产业对自由贸易工作的参与实施,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参与,促进我国区域的协调发展,使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更好地支援贫困地区经济建设,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企业参与自由贸易服务的便捷程度,采用优惠措施吸引大型企业。同时国家应该加强自贸区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批熟悉服务工作、精通国际经贸规则、外语水平高的队伍。积极发挥相关领域专家的作用更好的发展自贸区服务贸易。

3.4针对现有的自贸区布局,给出的合理建议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贸易质量,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创新体制,引入国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先进经验,坚持权利和义务平等的原则,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时坚持与他国实行平等互惠,注重提高自身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外开放要注意适度,对于不应该对外开放的领域杜绝对外开放,对于可以适度开放的领域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对外开放,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现有的资源和潜在的未发掘出来的资源,在与他国的贸易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成长进步,最终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现有的服务贸易存在着各贸易项目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面对这一现状,应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放眼长远利益,制定更加详尽的服务贸易项目发展规划和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同时要及时总结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相关经验,在自贸试验区内建设更高层次的服务出口基地,从而形成服务出口产业集聚。坚持在全国一些重点城市实行服务贸易自由化,当前背景下,我国忽视了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的升级而把焦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服务贸易上,这一举措不仅不能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反而会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因此,国家要充分认识到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拓宽服务贸易的开放领域,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吸引外资入驻自贸试验区,适度引入竞争,优化服务产业组织,提高服务企业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和实现服务贸易收支平衡的目的。同时,在扩大服务领域开放的同时,要限制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如果不对数量加以限制,放开股权限制,则易导致市场服务提供者的恶性竞争,形成设租、寻租,无法最大程度的产生技术外溢。拓宽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充分利用世界各地资源和外资企业的经济溢出效应,从而提高我国服务业总体水平;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服务贸易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市场提供一大批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从而保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可靠人力资源后援。

总之,面对自贸区分布的现状,我国需要开放服务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建立健全完善的对外投资管理体系等,以更好的实现投资领域的高度开放;进一步推动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制定各种符合国情的自由贸易安排制度,实现国际贸易的转型升级;针对我国现有自贸区布局,需要进一步促进金融自由化和发展离岸金融等实现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此外,通过健全的政府管理体系、海关监管服务体系和税收制度环境体系等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安排,明确自由贸易园区的区域性质和法律地位,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

作者:黄玲玲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徐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2]陈霜华.国际服务贸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4-84.

[3]吴胜娟.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回顾与展望[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02):33-35.

[4]鲍晓华,陈伟智,高磊.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2):34-38.

[5]陈启斐,王晶晶,岳中刚.扩大内需战略能否扭转我国服务贸易逆差[J].国际贸易问题,2014(02):26-30.

[6]钟宇钰.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依据以及产业升级对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