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校园开发建设

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1

关键词:高校;智慧校园;互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30-02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在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很多高校会面临着信息孤岛、信息安全隐患、重复建设和高成本维护、系统后天不足等问题与挑战。如何科学有效利用好“互联网+”来打造智慧校园,促进高校搭建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平台和高效安全的智慧校园环境,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移动媒体环境下很多高校值得思考的课题。高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校园建设者,需要共同透视自身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深刻剖析智慧校园发展的不足与难点,认真探索“互联网+智慧校园”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1 “互联网+智慧校园”:技术发展瓶颈

当下,大学教育教学发生了三大变化,主要是:1)人类的知识建构走上了分布式知识网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知识的存储不再仅限于人脑,而在服务器,实现了人机交互的互联互通;2)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成为工作生活中的需要;3)高等教育教学迈入了混合教育阶段,也就是教育的线上线下结合。

新时期,在不断复杂、变化万千的互联网变革下,校园的各类信息、数据的产生、传播和分析的对象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化,这些信息与数据之间,产生了更加剧烈的聚合效应,身处校园的人,希望通过互联网的工作作用,实现更加广泛的高效功能。最终实现教学、教务、生活、学习方面人与人、人与关系的连接,进而实现跨终端的数据采集、加工处理以及信息的挖掘、分析。具体开说,就是实现个性化的师生服务、高校的校园信息交互,这可以说是当前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趋向。

当下,互联网+正推动着数字校园加速向智慧校园的升级,一些大学积极迎接信息机遇和挑战,全面利用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合校园的各项活动,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更优、更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这些正改变着我们的高校校园学习、生活、教育、教学、外联等活动。与此同时,智慧校园的目标还远未达成,很多高校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与挑战,遇到了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客观瓶颈,譬如:第一,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即时沟通能力不强。在不少大学的管理中,不难发现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沟通、互动,仅处于“人治”环节,靠传统方式(即^布告栏或者老师、班长通知的方式)公布、、和共享信息,网络信息平台没有发挥实际的效能,可以说,没有实现移动互联网化,而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即时信息也面临信息数量有限制、无法对不同类型学生实现精准发送的问题,这容易造成沟通效率低下、信息传播范围窄的问题。第二,学校提供的管理服务尚且不够便捷。目前大学校园的在校生源、教职工以及其他辅助人员,都是比较多的,面对几万人这样的生态圈。设计和科学组织容易产生拥堵环节的流程和管理制度,是考验一个学校运作能力的直接体现。遇到招新季、毕业季等,各个缴费点,极易出现“长龙”现象。因而我们会看到,高峰期,自助交费的POS机数量有限、分布各处难找,各种缴费处大排长龙,学生、工作人员都叫苦连天;甚至有的办公处上下班时间没跟上课时间错开,加之校园面积大、道路分布多,学生办个手续还得请假甚至采取逃课应对。其他还如教务管理效能不高、校园内消费场景繁多、环保差、公共秩序管理成本高,导致安全隐患较大。高校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虽然花了巨大成本与投入,但是效果甚微,谈于此师生多会大吐苦水。第三,各个部门信息流通不畅。由于学校部门机构多、部门多、院系多,会出现学院、专业与不同行政部门各自建网站、开发和应用不同的信息平台会找不同的公司或者单位开发、使用完全不同的系统,导致难以统一管理。比如,有的高校,院系自己独立拥有网站和信息平台。这就导致了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各个院系等系统及数据各自独立,部门数据不能有效及时交互;新生数据不能及时同步到各部门,导致各部门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学籍变动、人动,信息缺乏互通;学生处和后勤部门信息不统一,学生突发状况很难处理……学校内部信息流通亟待畅通。第四,校园开发投入不足。建设智慧校园的平台需要大额资金、人员和技术投入,可能导致智慧校园建设不到位、推进缓慢。以上的四大痛点,归根结底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以及没有充分调动外部资源去建设这个平台。

2 “互联网+智慧校园”:突出应用潜力

2.1 校园移动终端APP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校除了整合大数据,可搭建学工系统平台。在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消息方面,一些大学也做了很多尝试。从前几年的“飞信”到现在的QQ群、微信群、钉钉办公通讯软件,都体现了突破运营商的限制、实时消息的特点。短信是纯文字,最多发发放假通知和天气,而且只能单向发送,群发效率低,根本无法实现家校间的互动。校讯通群发效率相对于短信高一点,与短信一样是纯文字,难以实现家校互通。

当前是大学生利用手机端APP的思潮,高校校园出现更多的“低头族”,他们抱着手机获得信息、甚至通过手机上的APP进行学习。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关注手机APP的年代,让学生们利用手机得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的便利也是学校的心愿。高校可以开发建设适合本校信息的移动终端APP,应用功能可以涵盖教务、学工、后勤、人事等各个方面。学生时候在教室上课,没办法用电脑登录网页,有这样的手机APP十分方便,不管是查成绩、查课表、或者是借教室、查询一卡通的流水账都十分方便,省去了许多麻烦。可以说,通过手机将师生与学校整个信息化平台紧密联系在一起。

2.2 校园信息化平台

过去,不同处室,管设备的、管房间的、管课程的,相互间老师、教室、设备和学生管理,各种数据不衔接,造成学校大量空间、时间、老师甚至学生的浪费。而且,以前的高校校园信息门户的平台,只是简单的充当一个信息“告示板”的作用,教师想要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需要翻阅很多纸质的档案、非常不便。开发、建设、投入使用新的学工系统,许多功能逐步上线,系统不断更新,可以给学校的信息工作带来一次革命性的提升。比如,某高校的校园信息门户已经涵盖了迎新系统、学工系统、离校系统、就业系统四大版块。从新生确定录取的那一天,学生的信息就会导入系统,在迎新过程中,包括分配寝室、打印宿舍床头卡、关联银行卡、学生证信息等就可以一键导出。正式入学后,奖学金、助学金、贷款、补助、学业预警、寝室门禁信息也一直更新和记录。毕业离校系统,方便毕业生打印在校证明、档案输出,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就业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档案去处,在学生毕业2、3年内仍可回校查询,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辅导员的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其中更为值得一提的是:1)学业预警功能,一些大学取消了毕业大补考,这意味着同学们要在四年的学习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学业预警功能就是这样贴心的小助手,实时关注学生学业进度,分析学生成绩。在学生成绩有挂科的情况下给学生发送预警信息。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一个辅导员关注几百个学生可能出现的疏漏。2)群视频的功能应用,即同时在线的几十位老师可以实现实时互动、视频交流。视频会议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高了老师们的工作效率,打破常规的例会形式,节省开会、散会的路程时间。二是视频可以生动地讲解一些操作流程,辅导员们在听着视频会议的同时,还可以同时打开其他页面与主讲人一起操作。方便了对辅导员的理论学习、业务培训。

2.3 校园创新教育新模式

信息时代,很多高校都曾描绘过这样的愿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和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校园的建设者,应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站在学校发展层面实施布局,确保了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组织管理;以应用为核心,力求覆盖师生需求,将用户体验视为最高标准。一些大学激活了庞大的校园信息移动平台,不断地开发新信息,整合有效信息,实现各个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实施交换,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高校正描绘着“互联网+”时代下一幅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化蓝图。此外,智慧校园还可以连接打通不同学校、园区企业之间的资源设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让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教师、企业等人员,实现跨越墙院空间,共享更多资源与信息。

3 总结与体会

为了进一步搞好“互联网+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技术应用,在建立或开发统一的系统平台时,我们应该注意:1)智慧校园所依附的平台,必须与高校学生群体的习惯和偏好相符。校园服务的主要人群还是师生,尤其是众多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对系统平台的认可度、信任度、跟随情况,应用习惯等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在校园的实效好坏。有关数据表明,手机即时通讯的网民使用率高达95%以上,因此智慧校园平台必须注重搭建即时通讯系统的价值意义,充分考虑年轻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开发时尚多元、功能使用、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2)平台必须能够提供一个成熟的应用模块,以此实现智慧管理,体现网络技术强大的服务功能。智慧校园的系y平台需要提供便捷模板,让高校不需另外开发就能顺利接入,使学生在移动端快速、便捷地实现校内吃、住、行、教务信息一体化等功能。目前国内研究这类解决方案的技术团队,已经注重开始针对高校的数字化展开研究与开发,值得期待。3)这个平台的建设维护成本要可控,用有限的投入实现无限的可能。必要的话可以充分利用和应用一些成熟公共平台,使用现成服务作为入口来打造智慧校园。4)平台必须能支持信息(如文字和图片、甚至音频、视频多媒体)的精准传递,提高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另外,平台也应该支持多层操作,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管理权限、实现便捷管理。如:一个高校就是一个统一的认证账号,不论各个部门机构、各院系老师,都可通过该账号对不同领域学生发送相关消息,信息数量不受限,但是信息内容要与本部门工作相关。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环境下,要打造一个高效便捷、舒适智能的智慧校园,不仅是每个高校建设者、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话题,也是网络技术开发者应该关注、破解智慧校园建设技术瓶颈及提出解决方案的重要课题。

总之,通过网络,一个学校的智慧是学生和老师、校园资源管理变得更加智慧。高等教育作为育人者,借势信息时展的东风,更要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头。高校大学校园建设者利用科技,改变校园里的办公和学习方式,让全校师生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成果,这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互联网+智慧校园”探索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姜楠. 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4(5).

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2

一、憧憬:课程离我有多远

在开始这段旅程之前,我对个性化课程的了解仅限于手头的书籍,例如薛瑞萍主编的晨诵课程“日有所诵”,倡导用健康的语言为学生构筑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常丽华的诗词文化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以农历的节气和传统的节日为主线,串起了与之相关的古诗词;蒋军晶的成长录“从课堂走向课程”,介绍了他从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理念;深圳滨海小学的德育课程“国旗下讲话”将国旗下的讲话变成课程文化,展现了全新的办学理念……这些阅读使我憧憬全新的课程设置。然而,作为农村教师,获取资源难免会受到限制,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课程建设搞得好则可,搞不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徒劳无功。种种困惑和焦虑让我对课程建设望而却步,但始终满怀憧憬。

二、洗礼:课程头脑风暴

参加教育管理人员高级研讨班对我来说是一次机遇,或许主办方知道我们是带着问题而来的,第一周的理论培训就安排了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的讲座,内容精彩纷呈,理论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真是一场头脑风暴。他们的发言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例如马在题为《坚守并创建――当代教育人的两大使命》的发言中讲到“一个学校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办学的质量,要聚焦课堂、坚守课堂、创新课堂”;郑万瑜的《学校发展规划与教育督导评估》中强调“要做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创造及构建能力”;冯恩洪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在他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发言中说到“校本课程的出现给学生生命潜能提供了释放的机会,给教师的特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金辉的发言强调了在转型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的《转型教育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中,他认为“提供可供选择的个性化课程,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境界。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好教师的新标准:上好一门基础课、指导一门选修课、开出一门研究课”。

专家的激情演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教育视窗。面对课程建设的挑战,作为教师,要积极应对。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指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它最终体现在教师的课程实践中,并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三、体验:演绎课程精彩

经过理论学习后,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对多所名校的实地考察,我着实感受到了绿色生态课程建设带来的精彩:江湾初级中学以“提兴趣、挖潜能、学方法、促思维”为课程开发核心理念,将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进行整合、丰富、优化,提炼为智慧型课程,力求用教师的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发管理者的管理才能;钟山初级中学开展“项目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建设和校本研修”研究,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办学宗旨,保障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第六中心小学的拓展型课程以“温馨趣乐园、自主共成长”为主题,采用教师走班、学生自主选课的形式,开辟“探究乐园、实践乐园、主题乐园、特色乐园”四大板块校本课程,四个板块各具特色;凉城三小以“基于三维目标统整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为抓手,夯实基础性课程,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师生共进的形式带动学习。

想要课程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就要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经过考察,我看到很多教育工作者大胆行动、小心求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好每一步,将基础性课程校本化研究和拓展型课程个性化开发建设作为工作的常态,见识到了多所名校的智慧。课程领导力扎根于学校,根植于教师,成长于课堂,教师只有以学校特色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导向,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水平,才能真正获得课程领导力。

四、反思:走向课程,世界将大为不同

经过培训,反思一下我主持参与的省市课题研究,不论是书香校园、作业管理、故事育人、快乐集邮、人人会游泳,还是学校的防风文化、种植园、民俗画、科普实践活动、三习四步教学法,都凝结着师生的心血,闪烁着教学管理的智慧,折射着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却缺少一根串联的主线,那就是课程。如果让这些活动走向课程,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

回顾自己的参观体验,我对我的课程研究和华东师大附属小学的课题研究作了一下对比,如下图所示:

经过对比和反思,我认为,上海市虹口区因时、因地、因校、因人而异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生机勃勃,而一哄而上的应景工程、面子工程、雷同工程,往往奄奄一息。如果把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课程化,让这些活动真正地走向课堂,将会给师生带来更多的财富,给学校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

五、构想:让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

提升课程领导力,是梦想、探索,是发现、革新,更是机遇和挑战。我认为,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要讲科学、重调研,要倾听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开发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例如,本学期我们就根据师生座谈会上的建议,采取了一、二年级教师走班,三至六年级学生选班的编排形式,一、二年级每学期每班由4位教师走班,每个班每月参加同一个项目的活动,一学期每个学生能学4门有趣的课程。中高年级学生自主选择三门最喜欢的课程,然后学校汇总、调剂,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感兴趣的项目中活动,从而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我希望,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上,城乡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团队整合,差异互补,让团队合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团队文化辐射教师群体,共研、共建、共享,让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今后,我们打算举行校际之间的联谊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学习。同时,邀请专业人士和社会名家为学校师生开讲座,借助社会资源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课程内涵。

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3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方面不断进行着变革,其中最大的变革是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教材多媒体化、活动合作化、资源全球化等,这些变革也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影响。

一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情况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受到高度关注。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重点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的教学水平、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也明确写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全国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等。

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主要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主要业务。包括校园门户网、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在改善提高对师生员工的服务水平质量、提高图书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帮助教师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教学科研信息、帮助学生和教师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和资源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交流空间、加强学校各类基础数据的搜集管理、提高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和科研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当前和今后校园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信息化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全面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学方法现代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其中,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建立或者正在计划建立,调查数据显示,已经建有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高职院校大约占总体比例的六成,目前还没有建立的,但已经有该项计划的高校大约占三成。与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科研信息化对科研的支持目前仅仅停留在科研信息、科研项目管理层面,对科研服务的信息化支持还是很薄弱的,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科研项目的协作交流平台。

在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连接了互联网,可控可管、可信任、高带宽的校园网络环境大部分已经基本具备。

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高职院校都普遍非常重视,国内开展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和国内外视频公开课建设,普及开放共享视频教育资源。当前,高职院校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分布情况主要是: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名师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其中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所占比例最高,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视频资源都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共享。

评估和审核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体系方面,近半高职院校已经对自主开发建设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评估和审核,这一工作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推广。高职院校评估和审核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方式主要包括:立项结题方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奖赛评优方式评价、专家团队方式评价、社会和师生用户评价等。

二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信息水平的发展,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上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不难看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依然是资金问题、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政策与保障措施问题,这些都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信息化应用正在逐渐普及,硬件方面逐步完善和成熟,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上升,涉及软件方面的应用类型不断增多,软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应用较好,但是,基础应用仍然存在“重硬轻软”现象,对于学校的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的支持度仍需要继续加强和提高。同时,由于宽带有限,各高职院校正在面临网络、服务器、软件等升级的压力。

第三,目前学校信息化的驱动首先来自于教学要求。涉及教务系统、学生管理服务系统、数字图书资源利用的应用较多,而在行政、科研、人事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其实际应用效果仍低于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需求,在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科研协作机会、帮助学校师生更好地适应外部变化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要少一些。

第四,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和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学生和老师中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与此类情况相比,针对这些智能终端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还相对滞后,这也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当前不断发展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的水平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评估和审核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专项研究,并最终形成标准统一、可有效推广使用的评价体系。

三 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也为了有效利用不断出现的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构建实用、高效、先进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解决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关键是要有效地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政策与保障措施问题,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评价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化是必然趋势,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用为主。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在制订总体规划时应考虑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二级学院系部、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制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编制。分步实施是指根据各个高职院校规模、经济情况、发展特色类型等,确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硬件环境建设类型,选配与之相匹配、满足实际需要的应用软件,逐步实施。鼓励教学应用、实用为主、以用促建,避免出现资源浪费。

第三,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突破,建设一批智慧化应用系统,与时俱进,有效利用最新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和微信平台,建设支撑高职院校发展的智能人事管理系统或教师发展中心平台、智能学生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智能科研系统和智能后勤系统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智能优势,提高项目教学、实习实训、案例分析、学生人事、科研、财务管理等的信息化智能水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顶岗实习,建成能有效支撑学生、教师自主学习工作的智能数字化校园环境。

第四,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评价研究。完善评价制度,倡导第三方评价,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应用评价机制。

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4

关键词 因性施教;分性别教育;女子学校;综合素养培育课程;宋氏三姐妹母校;NICE女生;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3-0011-03

宋氏三姐妹、作家张爱玲、导演黄蜀芹、科学家朱丽兰……这些声名远播的女性都曾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以下简称“市三女中”)。作为一所曾经的贵族女校,市三女中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曾以“积中发外,智圆行方”和“国际化,开放性”的育人理念,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不乏上述这些中外知名的杰出女性,学校也因此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被誉为“女子人才的摇篮”。

进入世纪之交。市三女中初中部和高中部因政策原因剥离,原有的初中部以法人身份独立办校,被称为“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市三女初”)。面对这个变革的时代,面临办学体制调整带来的困难,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回应学生发展需求。回应现代社会对女性人才的培养需求?如何使每一个女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优秀智能。发展思维品质。培育良好的品格和能力素质,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进而获得幸福的未来?市三女初审时度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实施“综合素养培育课程”,使百年老校焕发了新的生机。

一、传承创新百年办学精髓,明确女校新时期育人目标

2000年,市三女初实行独立办学后,从市重点学校变为区属一般学校:c此同时,上海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开始采取电脑派位的入学政策。这两大变化给百年名校的办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电脑派位进来的学生不喜欢女校怎么办?学校要继续保持优质办学。该如何协调女校放学早、作业少、活动多的办学传统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之间的矛盾?

为此,学校对教育目的及内涵进行了深入思考。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形成之间的关系,即综合素养发展得好。也一定会促进学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着手探索传承与创新之路,明确和坚定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智圆行方、秀外慧中”,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独立、品德高尚、悦纳自我、关注社会、气质优雅、内涵丰富、宽容明理、知性进取、富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科学精神和生活情趣兼备的现代女子人才,使每一个女生成为自然的顺天性的(natural)、独立的不依附于人的(independent)、友善的有爱心的(caring)、举止大方的优雅的(elegant)“NICE girl。而将办学理念落实到育人实践的载体就是构建具有女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系统构建综合素养课程,培养“秀外慧中”NICE女生

2011年5月,学校在参考OECD(1997版)和EU(2006版)核心素养要求的基础上编制了《市三女初综合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又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该课程体系通过16门国家基础课程的教学优化。16门基础延伸课程和30余门自选拓展课程的开发建设。“5+5678”等品德修养课程的设置,将育人目标与实施载体建构了关联,旨在激活学生的素养潜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智圆行方”之可塑人才。培育“秀外慧中”之模范NICE女生。

1.挖掘核心素养。厚实女生之学科根基

初中学段的国家课程分为七个领域16门学科,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素养。学校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素养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是实现女生智识化、能力化学习的关键。因此。学校要求每门学科都必须找准核心素养。并科学地融入教学计划之中。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们将其核心素养总结为“三感一化”:从语言建构与运用上说。就是基于阅读积累、诵读、复述与整合的“语感”训练。指向交流与写作能力:从思维发展与提升上说,就是基于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的“灵感”训练。指向批判与论证能力:从审美鉴赏与创造上说。就是基于欣赏与评价的“感悟”训练,指向表现与创新能力:从文化传承与理解上说。就是基于继承与借鉴的“文化意识”培养。指向灵魂塑造。

2.延伸基础课程,培育现代女生的新兴领域和高阶认知素养

除具备传统领域素养之外,现代女子人才还应具备一些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兴领域素养,如环境素养和财商素养,以及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创新性与创造性等高阶认知素养。但是这些内容在国家基础学科教学中往往无法涉及。或即使有也是碎片化的。为此,学校围绕“新兴领域素养”和“高阶认知素养”开设了16门基础延伸课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学科一对一、一对多甚至是多对一的合作,每门学科每周调出1课时。课程内容从学科知识出发。表现出任务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学科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完成同一个任务。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学习、思考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如语文学科分别在六至八年级开设“广播剧”“经典诵读”“新闻观察”等课程,数学学科则以“生活智慧”课程贯串六至八年级。每年进行内容的更新:政史地三门学科在七年级联手开设“模拟社会组织”课程,体现了学科间的跨界:美术、音乐、体育学科开设的“美龄工艺”“美龄视听”“美龄形体”等内容则充分体现了女校课程的独有特色。

3.注重品格修养。兼顾女生“个人成长”和“社会性发展”

品德修养课程共包括五门领域类课程、“5678”四门实践活动类课程、主题教育类课程三个系列。旨在促进女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性发展。比如:五门领域类课程包括“环球风物”“教育剧场(Drama)”“心理精神”“女子礼仪”“民防技术”,其中“心理精神”涵盖个人、人际、家庭、社会与国家四个模块,分别由国家课程“社会”“思想品德”,校本课程“美龄智慧”以及家长学校课程组成。

再如:四门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五彩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六节”“七彩社团”“八类公益”。简称“5678”课程。其中“五彩社会实践活动”分为红、绿、蓝、橙、紫实践之旅,分别从民族精神、环境保护、珍爱生命、科学体验、国际理解、艺术分享、女性自觉等角度开展实践活动,尤其是“紫色之旅”。更是专门针对女子人才培养的女校特质课程。在紫色之旅中,学生或面对面聆听杰出校友的成长历程。或寻觅活跃在沪上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去探索女性成才的规律。学生们通过优秀女性表现出来的坚韧、独立、睿智、自信和宽容善举等领略到她们的人格魅力,也激发了自身的成才意识。

4.自选拓展课程,让每一个女生飞扬个性、多元发展

学校根据初中女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从培养女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开设730余门校本课程作为自选拓展课程,共包含创意设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人文素B、科学探索、艺体活动和学科竞赛等七个类别。如创意设计类课程包含“广播剧社”“摄影”“科学创意画”“手工编织”“绒绣”等。工商管理类课程包含“学生公司”“耘梦工场”等。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公司”课程是学生在八年级学完“小小企业家”基础延伸课程后联名要求学校开设的,目前这门课程已趋于成熟,深受学生欢迎。

三、综合化实施素养课程,生成现代女性的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

我校在实施“综合素养培育课程”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和生成性。突出学生的动手、发现、实践、体验,注重培养初中女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以实现课程的多元育人价值。

1.实现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深度学习,提升女生的智慧与素养

―方面,我们引导教师以国家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为蓝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拓展内容或是自行研发寻找创生点,形成单元模块,然后通过“学习任务单”将探究点以问题、情境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

例如:在六至八年级开设的数学基础延伸课程“生活的智慧”中。教师通过“手机套餐省钱计划”“猜学号”“心中有把尺”“数字黑洞”等一个个“学习任务单”,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融合。学生们在活动中借助数学知识和工具通过验证、推理得出结论,既思考了生活中的智慧,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综合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建立关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八年级开设的“国际论坛”课程是以英语学科为基础的一门融阅读、思考、演讲、写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演讲、辩论的技巧和思辨能力。每年12月的英语节则是“国际论坛”课程的延伸。学生们用英语侃侃而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各种数据图表来分析和证实各种社会乱象与问题。演讲结束后,参赛选手还需即兴回答外教评委的现场提问,这也是对学生语言、思维、胆识和智慧的考量和挑战。

2.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拓展女生的视野与担当

学校的基础延伸课程多以多学科整合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关注不同学科视角的思考和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文精神。如“模拟社会组织”课程是学校教师从“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获得灵感,然后结合校情,挖掘政史地三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学科固有界限,由三门学科教师联合研发的。课程实施五年来,已形成了“模拟联合国”“模拟听证会”和“模拟创业”三大模块共约11项主题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模拟社会组织运作的方式,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社会组织在确保国家和公民利益、维护国际和平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价值,由此增强了女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3.搭建“做中学”平台,让女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为了传承女校的环境教育和科技教育传统。突显女校特质。学校依托创新实验室资源。不断探索并形成课程间的有机统整,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的平台。例如:“综合科学”是面向六至八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理化生三门学科知识的基础延伸课程。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了与课程进行对接,我们请现代农业基地专业人士设计,改建了一个100平方米的“生态农业创新实验室”。这个被女孩儿们昵称为“阳光房”的地方,吸引了一群玩转科学的女生们。她们抑或运用现代农业无土栽培技术栽种蔬菜瓜果,抑或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这里成为她们专属的探索乐园、DIY实验室。在“了解现代无土栽培技术”“学习制作简易美观水培容器”“自家阳台上的植物布景”“水仙花雕刻”等课题研究中。女生们经历了一次次新奇的科学探险之旅。

4.丰富实践活动的内涵,关注每一个女生的人格成长

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校校园;建设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issues in the college construction plan, and proposed solution ideas.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当代高等教育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高校迎来了一个新的建设。几乎每一所大学都面临扩建、扩招的任务,几乎每一个大中型城市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兴建大学城。不久的将来,大部分人都能上大学将不再是梦想。因而校园建设的规划者、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代的要求,慎重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根据当前多元、综合的办学模式,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校园社会化、开放化的现实需要,以组团化、网络化的建筑设计融入自然环境,并考虑校园的动态发展和未来需要,从而最终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校园建设规划注意的问题

1.1 科学筹划,协调发展

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普遍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如校园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空气环境的控制等等; 第二方面是针对校园发展的特点而言,校园规划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在规划之初就应为学科增长、新的功能组团的产生留有余地,使规划结构呈现一种可增长的、灵活的状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第三方面是理性观与动态观的协调。

在规划中将校园的理性、有序与环境的灵活、浪漫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图书馆、教学实验楼、办公楼等设计的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后,可形成多样而协调、有机且具弹性的规划体系。

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与大自然相协调,室内环境应具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以尽可能地降低能耗有的高校原本可利用空闲地就少的可怜,在建设规划中不是考虑如何使用和提高这仅有的土地利用率,而是和别的高校进行攀比。你有什么我也建什么。

搞建设规划时要结合国情、校情,眼光要放的长远一点。不能不顾实际乱铺摊子,只注重观赏性,不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个别高校因为规划的不好,部分师生迫不得已住在校外,不但居住环境不好,有时连安全也无法百分之百的保证。

高校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建设规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定要讲究实际,注重效率和效益,逐步推进,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充分考虑财力、物力的可能。

在建设规划制定中,要从注重确定与安排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要明确对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强制性保护。建设规划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校运行低成本的要求,要把眼光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点上。

1.2 从宏观处着眼,从微观处着手,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

所谓从宏观着眼,就是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达到长期布局合理、层次错落别致清晰。高校建设规划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现代意识。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真正为以后的长远发展起到勾画蓝图的作用。避免因为规划的短视造成长远建设的被动。建设规划就是事先决策,分期实施,描画出发展的框架,做出总体规划。

所谓从微观处着手,就是在编制建设规划中应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高校目前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短缺。所以就要细到哪里配套什么,哪块土地怎么安排,环境怎么改造,留出多少绿化地;哪里的路上修过道暗沟,水电暧、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等管道穿路敷设及维修的便利都要考虑到。即使临时需拆、安的管线也要事前考虑到,虽然当时可能投资会稍微多一点,但总比过一段时间扒路、拆墙、打洞等好得多,也节约得多。

1.3 空间环境人文化、生态化

现代教育强调人的素质教育,包括社会人文、做人品德、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陶冶。因而在校园中需要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师生可以不期然地相遇和交往,使智慧和创意在交谈中得以激发,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均受到来自环境和师长的熏陶,使学生在相互理解与互助中学习做人道理。

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是多层次的。由室外多层次的绿化平台至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再至室内,其目的是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为了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常常将校园分成三个大系统进行设计。其一是全校生态园,也是校园的中心园区。以自然山丘、水系原貌为主体,加以系列小广场、人行步道穿插其中,使人可以亲近自然;其二是群体组团,包括建筑群之间的和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原有树木、水体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对环境适当加以改造;其三是在建筑物内部,加入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内部天井、中庭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廊道绿化等。校园三大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建筑与生态环境更密切地相互渗透和共生。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教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知识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当前高校建设规划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我国,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均发生了变化。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量上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1.4 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

校园向社会开放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校园愈来愈承担起地区文化资源中心的作用,同时社会也期待着校园研究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校园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开拓型的人才,也需要与社会交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

校园规划开放化的方式有多种。其一,是资源共享型。如在规划分区中,尽可能将体育服务中心、图书资讯中心、科技产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其二,是联合管理型,将后勤生活区( 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服务功能) 交给校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其他集团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或与校方联合管理。这要求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后勤区的相对独立;其三,是产业转化型。随着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日益密切,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这部分功能用地会越来越超出预计。这样一个“社会校园结合部”其实是社会从教育中受益,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在实习中成长的中间地带。规划中既要考虑预留用地,又应顾及本区与校园其他功能区的关系。高校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制定建设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做到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1.5 校园建筑组团化、网络化

教学建筑的组团结构、网络结构为现代大学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可能,当前的许多新校园规划都反映了这个发展趋势。经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教学建筑呈现的综合化、组团化、网络化倾向相对于传统分散的单幢建筑有以下优势: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由于各教学建筑间的联系紧凑、集中,为学生使用相邻学科的资源提供了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大规模建设,由于组团化、网络化设计往往采用统一的柱网和构件,可以相对大批量地生产,从而节约了投资。将建筑物尽可能地集中还可以保留更多的、相对完整的发展用地,也节约了土地资源;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往、交流,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形成教学中心区的空间环境气氛。在教学中心区中,合理组织步行空间,考虑交通的人车分流,一般以图书馆、教学大楼为中心塑造环境及景观,并以景观小品、构筑物等提升文化品位。

1.6 要考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校园的规划必须考虑自身的持续发展:a.校园规划须体现大学校园所在地域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环境;b.校园规划须注重地方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大学校园所在地域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将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地方上的文化名人等将给校园小环境带来人文气息;地方上的学术信息交流、师资、图书等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人文环境建设;

c.校园规划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校园规划要考虑学校的持续发展,要始终如一地保护校园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原则要遵循“减少消耗,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比如,在校园规划中应尽量少用人工改造地形,在原地形基础上可根据总体规划适当改造,但尽量不要破坏原来的地形特征,以保护原有的生态;建造各种生态建筑,强调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以减少校园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d.校园规划要留有余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高校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 结论

大学校园规划必须满足学校使用者的需求,注重人性化尺度,营造人文环境,保护校园生态环境,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展望未来,大学校园规划必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必将规划出适合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的人文特色校园。只要能从上述几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改变重建设,轻规划的思想,高校就会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又能协调有序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忠杰.论大学校园的环境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2002,(6) .

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任职教育;教学质量

军队院校实现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变,是军队院校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1]。如何做好任职教育,培养出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打好未来信息化战争,在任职教育中实施网络教学和构建适合于任职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体系结构对于培养岗位任职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任职教育对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我军任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教育模式突出岗位需要,内容侧重任职能力,方法多以研究探讨,师资复合构成,评价设置不同尺度,保障形式多样[2]。任职教育则广泛采用研究探讨式教学方法,包括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体验教学、讨论教学、课题研究等等。而信息技术在军事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网上模拟对抗演练、远程教学、虚拟实验和信息资源共享进入到实战阶段。任职教育作为针对岗位的职业教育,其教学对象种类层次多,普遍具有起点高,针对性强,目的性更明确等特点,任职教育过程中,教员和学员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因此,必须依赖网络、信息资源和辅以多种媒体进行各类模拟训练才能更好的促进学员的学习。院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直接影响到任职教育质量。

(一)任职教育加强校园网络应用

网络为任职教育搭起了现代化平台。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良好的交互性、较好的经济性和多媒体方式等特点,网络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战作为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已经登上了战争舞台。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面向全体学员构建互通的学习交流平台,使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任职教育学员来自部队各个不同岗位,一方面他们经历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经历,很多人有着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作为在职接受继续教育,他们是抱着更新知识、扩大视野的目的前来学习的,任职教育网络化对学员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更加突出,尤其是熟练掌握计算机等设备的操作技能。因此,学员紧迫感增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运用网络开展教学的需要。

(二)任职教育推进信息资源建设。

在信息时代,我军建设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强。任职教育针对岗位任职需要,要求信息资源具有指向性。任职教育的鲜明特点是要紧贴部队实际,紧贴作战任务,紧贴岗位任职需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种变化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育信息资源要着眼于训练实际和军事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强调信息资源在选题上的特色和内容上的连贯,结合任职教育学科建设、科研课题、学员拓宽知识面等多方面功能,开发体现特色且具有实用价值的有特色的本院专家、教员和学员教学科研成果数据库、特色专题数据库、文摘或全文数据库,实时更新信息内容,以增强任职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三)任职教育依赖虚拟现实技术

信息技术与军事加快对接、新型武器装备建设与运用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战争形态、作战方式的影响,构建和创新信息化军队建设理论和信息化联合作战理论,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提供理论支持[3]。任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实装实习是培养和提高学员装备实践基本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由基于装备理论向装备实践转变的首要过程,对学员岗位综合能力素质形成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新装备数量少,难以满足新装备实践教学的需要,对于难以进行实装训练的实践教学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训练,形象、逼真的操作环境,使学员能快速掌握新装备的使用和维修。因此,院校虚拟实验室建设的成败影响着任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任职教育促进远程网络服务

现阶段军队院校对于部队的培训模式还处于电话支持、办班培训、提供配套多媒体教材、文字教材等这些传统的服务形式上面,实效性、精确性和透明度都无法得到保证。利用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建立一套远程网络综合服务系统,为部队提供在线学习和训练,增加了为基层部队提供服务的渠道,将院校任职教育范围延伸到基层部队。一是对基层部队提供在线培训。由于院校、科研院所具有大量的专家型人才和资源,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只能依靠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逐级进行,无法快速有效的指导基层部队实践,利用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络建立一套远程网络综合服务体系,为全军部队提供虚拟仿真模拟训练以及多媒体资料库为基础的在线学习和培训。二是指导基层部队解决应急和突发问题。基层部队在训练中遇到突发问题、新装备使用问题、亟待专家经验解决的问题而无法解决时,可用远程网络综合服务体系为部队提供装备的故障诊断服务,高清远程支援和专家会诊,及时为部队解决应急和突发问题,保障部队顺利地完成训练任务,为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提供智力支持。

二、构建适合于任职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体系结构

在任职教育中主要采用重点讲授、专题研究、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实操实爆及部队实践等教学方法[4]。应不断完善信息服务职能,实现以提升任职教育需求为宗旨的网络资源共享化、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和服务个性化,进而提高任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战斗力形成的效率。

(一)拓展网络功能为任职教育服务

网络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信息传播空间的无限性,基于网络的任职教育,没有符合需要的硬件基础设施,应用网络开展任职教育就无从谈起。加速校园网建设,拓展网络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1.提高网络性能。提高网络主干速度,畅通信息资源共享渠道;增设园区网信息点,为任职教育学员提供便利访问;应用虚拟存储技术应用,实现数据镜像、数据实时复制、数据及时恢复和数据备份功能,保证网络的可靠运行;防火墙、杀毒软件、认证技术、数据加密及防入侵等防御措施,保障网络的安全不被侵犯。

2.网络通讯工具广泛应用。进入网络时代,使用论坛、Email、远程登录、文件传输、讨论组、博客及微博等等一系列双向信息交流工具,就课程内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实时或异时在线交流。进行网上教学与学习,学员在网络上接授培训的过程中,既能根据自己的个别需要进行个别化学习,还可以与其他学员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和讨论。集多方的智慧,可以拓展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而且这种交流可以多次、随时、随地进行,为协同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大的可操作性。

3.无线网络的建设。无线网络的发展前景良好,可以为广大网络用户提供传播速率更快、信息更全面的网络服务。无线网络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无缝覆盖、易扩展性、灵活性、和低维护费用的特点,其在网络覆盖的区域,无线终端在网络覆盖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接入网络,实现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任职教育将成为无线网络新的应用领域。

4.构建云。教育云,可以被理解为“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云服务是以智能开放架构和云计算平台为基础,通过深度集成整合各种资源、平台和应用,按需向用户提供各类服务,满足教育用户的需求。伴随着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能够有效支撑下一代数字化教育环境的“智慧教育云服务”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育云服务正逐步走向我们,任职教育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云”阶段。

(二)建设适合于任职教育的信息资源

1.积极开发特色信息资源。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结合任职教育学科建设、科研课题、学员拓宽知识面等多方面功能,开发体现特色且具有实用价值的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学科专业网站群、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专业数据库及多媒体网络课件,院校专家、教员和学员教学科研成果数据库、特色专题数据库、文摘或全文数据库等,并注重信息资源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任职教育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学成果,包括对优质课比赛等活动进行全程录像并制成数字化教材,使其成为再生教学信息资源。对于任职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课题,应组织专职人员设计与开发、制作适应教学需要的课件、多媒体教材、电视片、网络课程等,利用授课系统,同步或异步进行视频广播或录播教学。

2.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在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根据所承担的任职教育任务,根据任职培训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采集订购各种正规的电子出版物,对馆藏图书、教材、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战例案例和特定领域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分系统挖掘,并进行有序加工和整理,编制成相应的电子图书、述评、综述等。互联网和军网上有众多的教育网站及部队院校专业教学网站,资源十分丰富,收(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69页)集和整理这些资源,将其导入教育信息资源库,还要关注各类媒体的相关信息,对互联网资源、广播电台和电视上的有价值信息进行剪贴扫描、录音录像,加以数字化处理后输入教育信息资源库。

3.加强信息素质培养。未来的战争是信息化战争,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性要求我军急需充实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专门人才,我军任职教育必然要在满足信息素质教育、加快信息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这种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任职教育中,学员希望能快速、方便、准确地获得所关心领域内的知识信息,尤其是最新动态,因此开设专题讲座、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和数据库检索系统原理使用介绍,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坚持讲课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提高学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文献检索课,使学员受到信息意识、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技能的教育,掌握分类检索、题名检索和著者检索等文献检索的途径,掌握各类馆藏文献的利用方法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技能,能够快速判断信息需求、正确评价检索策略、考察信息的有效性和价值,使他们成为信息获取的主动者,提高运用信息、利用信息的技能。

(三)构建模拟系统,加强虚拟仿真训练

通过虚拟仿真这种可视化的人机交互式界面,把枯燥的知识美观、形象、逼真的表现出来,大大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兴趣,把原来老师的满堂灌输转化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虚拟仿真技术不依赖于设备实物,依靠计算机所模拟的在功能、性能、界面上等效的虚拟装备实现,还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仿真、半实物仿真所无法或很难实现的大量设备、协调关系等问题,可以逼真地模拟设备的操作、工作及周围环境,通过可视化的虚拟场景完全模拟实机、实景操作。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了数据库、网络及建模等多方面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任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也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正确选择、熟练掌握虚拟仿真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

借助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结合专业的教学方式,建立“模拟演练系统”。加大模拟器材研制力度,加强系列模拟训练软件开发,设计制作更多的网络虚拟任职岗位、工作训练环境,展现平日教学活动的模拟状态,可以实现实际工作岗位的预任训练,达到真人实战的效果。学员通过网络操作,能够更好的掌握任职技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配套进行下不断提升教学训练效益,提高任职水平,扩大教育覆盖面。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任职教育院校提供教学活动场地、设备的经费,节省了教育时间。

(四)构建网络综合服务系统,实现网上训练和远程服务

网上教学是以网络为桥梁,跨越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将授课课堂由教室延伸到网络所覆盖的任何一个场所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络系统为平台,建立智能故障诊断系统、远程支援系统、自主学习系统三个子系统,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网络选择使用相应的系统。在网络环境下,虽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在异地,但如同在现场一样,充分拓展了教育空间。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使得不同地域用户均能使用快速故障诊断、实时动态模拟故障仿真、远程视频支援、远程专家会诊、虚拟仿真训练、自主学习等各项服务,从而扩大实践教学的范围,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结语

在现代打赢信息化战争和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任职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学保障水平,院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对任职教育实践教学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搞好网络及及信息资源建设,完善网络化教学,提高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水平,必将对任职教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昱.转型中的军队院校教育与训练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76.

[2]赵晓峰.我军任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及未来走势[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2).

[3]何国杰.加强任职教育研究 培养新型军事人才[J].四川兵工学报,2009(5).

[4]常战海.以学科建设为支撑推进任职教育深入发展[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

刘保成(1961—),男,河南信阳人,大学本科,学士,副教授,现供职于军械工程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