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内涵

生态学内涵范文1

关键词: 生态伦理学;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 B82-0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 1165(2011)02 0035 04

从远古时代开始,希腊及亚洲地区的一些哲学家便一直在思索大自然以及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1]2到了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有扩展人以外的道德共同体(moral community)之议;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Haeckel)又提出“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1866),美国博物学者玛什(G.P.Marsh)的《人与自然》(1864)与英国医生赫克斯利(T.Huxley)的《进化与伦理学》(1893),均主张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某种亲和的伦理关系。[1]4

生态伦理学探讨的是如何适当关怀、重视,并履行保护自然环境之责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态伦理学才从西方哲学中分离出来,自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发展很快。目前,决策者、律师、环保专业人士、林务官员、保育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商人、一般的公民等,所有对于人类如何使用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怀有一份伦理关怀的人,已陆续发表了数以千计的相关作品。[1]28

一、生态伦理学的内涵

生态伦理学应当属于环境哲学的一个分支,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哲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一样,它最终要解决的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而是在自然环境的框架下,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它是生态学思维与伦理学思维的契合。[2]

所以,生态伦理学也被业界称为环境伦理学,它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系统性研究。[2]它认为,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道德规范而制约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行为,它要求人们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反省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对自然环境以及自然中各种动植物的责任。[3]

西方的生态伦理学者在生态伦理学的定义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关系说,一是义务说。当然,定义的差异只是理论叙述的逻辑起点和观察视角的差异,而不是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对象的不同。那么不管从哪一个层面来为生态环境伦理学下定义,无论何种生态伦理学都要对以下基础性的问题予以回答。

第一,义务的对象问题。人对哪些存在物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与此相关的是,人对人之外的其他存在物是否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如果没有,理由是什么?如果有,根据又何在?适用于这个伦理领域的美好品格的标准和正确行为的原则是什么?它们与人际伦理原则有何区别?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是什么?

第二,自然存在物的价值问题。自然存在物是否只具有工具价值?它是否拥有内在价值?它们所具有的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第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还要权衡人对人的义务与人对自然的义务;如果这两种义务发生冲突,我们应根据什么原则来化解这种冲突?

第四,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哲学上的恰如其分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历史背景必不可少。

生态伦理学就是试图回答上述问题的智力探险。只有当我们跟随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大师们一道探讨这一领域的重要问题后,我们心中的生态伦理学概念才会变得明晰起来。

德斯•查丁斯和泰勒二人是关系说的代表人物。《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是德斯•查丁斯所著的这方面的经典之作,书中他有这样的观点:“一般来说,环境伦理学是系统而全面地说明和论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学说。环境伦理学认为,人对自然界的行为是能够、而且可以用道德规范来调节的。因而,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必须要:说明这些规范是什么;说明人对何人何物负有责任;证明这些责任的合理性。”[4]

泰勒也认为:“生态伦理学关心的是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支配着这些关系的伦理原则决定着我们对自然环境和栖息于其中的所有动物和植物的义务、职责和责任。”[5]

关系说看到了人对自然存在物的行为所包含着的伦理意蕴,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生态伦理学的关注对象,这揭示了生态伦理学不同于人际伦理学的一个根本差别所在”[6]。 但是,关系说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它关注的重点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但生态伦理学研究的重点却是人对大自然所持的伦理态度,以及用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和原则;其次,因为人类中心主义否认人与自然二者存在着道德关系,所以关系说不能把人类中心主义纳入生态伦理学的领域。[7]因此,这种说法很狭隘。

义务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尔斯顿以及《环境伦理学:分歧与共识》一书的编者阿姆斯特朗和波兹勒。罗尔斯顿认为:“从终极的意义上说,环境伦理学既不是关于资源使用的伦理学,也不是关于利益和代价以及它们的公正分配的伦理学;也不是关于危险、污染程度、权利与侵权、后代的需要以及其他问题――尽管它们在环境伦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伦理学。孤立地看,这些问题都属于那种认为环境从属于人的利益的伦理学。在这种伦理学看来,环境是工具性的和辅的,尽管它同时也是根本的必要的。只有当人们不只是提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而是提出对它的恰当的尊重和义务问题时,人们才会接近自然主义意义上的原发型(primary)[8]1环境伦理学。”[9]1阿姆斯特朗和波兹勒也认为:“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它与价值问题有关:大自然是否具有超出其满足人的需要的明显功能之外的价值?大自然的某些部分比别的部分更有价值吗?人对大自然和自然实体负有哪些义务?”[10]

义务说揭示了生态伦理学的“规范性品格”,而且也涵盖了人类中心主义(因为人类中心主义也承认人负有保护大自然的义务,只不过它认为这种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但是它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人对大自然的义务与人对人的义务毫无联系,似乎我们可以离开人与人的关系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6],[11]294

二、生态伦理学的特征

生态伦理学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但是,这不是传统伦理概念的简单扩展,不是简单地把人际伦理应用到环境事务中去,也不是关于环境保护或资源使用的伦理学。[2]37它是伦理范式的转变,是一种新的伦理学。

第一,广延性特征。史上居于主导地位的伦理学探讨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义务,而且主要是生存于同一个时代中的人之间的义务;生态环境伦理学则是把种际义务,也就是对人之外的动植物的伦理义务纳入了这一新学科的关注视野,同时使伦理学关注的范围从同一时代的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扩大延伸到了历史纵向演变的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之间的人际道德义务,从两个不同方向开拓扩展了伦理学的研究视野。

第二,多学科性特征。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不少学科都关注的主题。绿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绿色政治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神学、环境美学、浪漫主义文学等学科都各自从不同的层面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独树一帜的看法。这些学科各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较为强调理性、逻辑性、客观性和规律性,有的则较为重视直觉、情感、想象、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这些学科的独特视角和科学方法都对生态伦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这些学科也把生态伦理学的某些价值取向当作自己的理论前提。生态伦理学与这些学科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许多生态伦理学著作都是由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撰写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生态伦理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最终实现,离不开环境科学(包括生态学)的帮助;也只有用环境科学所提供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生态伦理学才能成为一门充满大智慧的成熟的伦理学学科。[1]31

第三,多元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生态伦理学文化层面与理论层面的多元性。从生态伦理学开始产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了各种思想和看法相互碰撞交锋的一个领域。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都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各具特色、且具有一定道德合理性的根据。尽管各个流派的理论基点迥然不同,可是他们在“保护环境是人负有的义务”这一观点上并无二致,并在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自己的独特功能。保护生态环境是涉及全人类的行动,而不同国家的民族存续于各自的文化传统中,常常带有本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生态伦理学要想被各个国家的人们认同,只有和各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结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生态伦理学就必须以同情的态度理解这些文化、政治、经济、哲学和宗教传统,寻求到一种融合各国本民族特色的表达载体。可见,生态伦理学拥有强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的基础无疑是文化视野和理论观点二者的多元性。

第四,全人类性特征。这一特征与生态伦理学在文化表现形态上的多元性是一致的,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脚步的进一步发展,地球正在逐渐变成一个村落。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哪类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存在的环境带来巨大且永久影响的活动,都会给别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带来或善或恶的波及;相反而言,别的国家也必须投入到生态环保的行动中来,若不如此,所有单一的孤立无援的环境保护活动,其成效将微乎其微,或者最终不会取得任何一点成效。整个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像大气的污染、河流的污染等许多污染都是全球性的,不分国家和民族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全球生态保护这一问题上世界各国的人们一定要通力合作,达成一种生态环保普世伦理的共同认识,并把环境保护的普世伦理和本国的国情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到一种适合各国的历史与现实生态环保办法。“生态伦理学的全人类性的另一个含义是,生态伦理不是某些人的职业伦理,而是每一个人都应遵守的公共伦理。”[12]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根基,每个人每天都要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而这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为前提的,每个人的生存都对环境构成一种压力,如果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消费,自觉选择那些低消耗的产品,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就能减轻自己对环境所构成的压力。把所有人的这种减轻环境压力的努力都集合起来,地球就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因此,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义务。[1]32

第五,观念与实践层面的革命性特征。生态伦理学的革命性,既表现在观念层面,也表现在实践层面。在观念层面,生态伦理学,主要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对基础深厚、不易动摇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举起了讨伐的檄文,进而把人类道德关怀的目标从我们自身这一物种扩大到了整个大自然和自然中的动植物,即使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也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当代人扩展到了尚未出生的第二三代人,而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超越了传统那种把本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把全人类当作环境道德所关怀的‘基本单位’”[13] ;此外,生态伦理学还猛烈地批评了近代以来形成的那种崇尚奢侈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倡导一种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实践层面,生态伦理学要求改变目前那种以对能源的巨大消耗为前提的经济安排。有的生态伦理学家对资本主义与环境保护是否相容提出了疑问,比如罗尔斯顿就认为,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力量不会自发地促进对环境这类公共善的保护,资本主义“那种一味激发人们欲望的经济模式……导致的是某种畸形的经济增长、并提高了人们对环境的消费胃口”[8]264-301。为此,生态伦理学要求建立一种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公平的分配模式,在政治领域,生态伦理学要求以完整的生物区系为基础划分行政管理的单位和政治共同体,强调全球意识和基层民主,主张以全球利益作为评判国家的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标准,反对军备竞赛,倡导和平;反对那些靠钻法律的空子谋取“合法利益”的损害环境的行为,鼓励人们以和平的方式抗议那些违背环境道德的行为。[11]297-299

概而言之,生态伦理学这种崭新的学科方兴未艾,它以一种新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为理论上体现方式,对目前存在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是简单地加以应用,而是对传统的精神资源和伦理基础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更多的是大胆创新。“它处于伦理学的前沿阵地。这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大有作为的处女地。”[9]2-3

参考文献:

[1] 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林红梅.生态伦理学的历史演进和未来走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5-40.

[3]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70.

[4]DESJARDINS J R.Environmental ethics: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M].San Francisco: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2:13.

[5]TAYLOR P W.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3.

[6]聂惠.环境伦理学意蕴中的和谐社会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7-8.

[7] 吴继霞.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1(6):23-27.

[8]ROLSTON H.Environmental ethics:duties to and values in natural world[M].Temple: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8.

[9]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 AMSTRONG S, BOTZLER R.Environmental ethics: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M].New York:McGrawHill,1993:15.

[1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生态学内涵范文2

关键词:思品课;实践;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69-1

[主题提出及背景]

品德教材中留有大量的余白,让儿童有机会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享受成长的幸福。“综合”和“实践”是品德课程的特征。品德教学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学“社会”,综合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用综合的办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形态,解决社会生活和品德发展的实际问题获得体验,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品德教学互为载体,互相补充,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里用自己的方式在开放的认知空间,经历实践体验过程,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他们调查访问,上网搜索,实地考察,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开展多样性认知体验活动,在身心的深刻体验中实现认知建构。

[课例再现]

[片断]

师:塑料制品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污染,如何减少塑料污染成了世界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作为新世纪小公民,有什么金点子?

生:用废弃塑料自制改造玩具,既废物利用,又自娱自乐。

生:塑料回收再加工,生产垃圾袋、异型材料等。

生:给家庭主妇配一个布袋购物,可在大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

师:课后,请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自己的方式来为环保出份力,争做“环保小卫士”,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开展“金点子”交流会。

[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调查,让学生课前走入社会,又走回课堂,再走入社会,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学生们将亲身体验及获取的信息进行展示、交流,学生们不仅在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合作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与品德教学的整合,为学生了解社会创造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搭建平台,使品德教学走向自由,走向民主。

一、亲身经历,丰富实践性

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中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与社会接触,在实践学习中实现的。因此,让儿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是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实践学习,教师也因此改变单纯的课堂传授与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引导、探究型转变,使品德课程形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重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更为合适的开放空间。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该课实践性强,生活性强,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但学生年龄尚小,还不具备较完善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因此,课前,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塑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笼统地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结果肯定是杂乱无章,在学生走进社会之前,先进行归类、分组,再下发调查表。

调查表是学生活动的引子,为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导航”作用,也切实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学生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社会、体验社会、感悟社会,获得对塑料制品的真实感受。

二、情智互动,丰富体验性

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获取的大量信息极大丰富了品德课堂的教学,生成了课堂的互动过程和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在师生、生生和谐互动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合适的教育契机,比如,“如何减少塑料污染”这个问题一抛出,把课堂互动推向一个深层次,学生们立即想出了不少实用的、有创意的“金点子”,既环保,又节省资源,如回收塑料再生产,自制改造玩具,给家中购物主力军奶奶、妈妈送上布购物袋等。

学生们提出了各种方案、点子,发表了集体创意,展现了集体智慧,使学生更关心身边事,更关心生活中的事,更关心天下的事,不知不觉地萌发了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更多的社会效应,使学生去懂得知识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道理,让学生体验将自己获取知识与人共享的快乐,使学生得到了丰富的情智体验,提高了学生认知建构层次。

三、认知拓展,提高实效性

品德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生态学内涵范文3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补肾祛寒治汤;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焦树德

补肾祛寒治汤是已故中医名家焦树德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经验方,经多年实践临床疗效满意[1]。本文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补肾祛寒治汤治疗RA的作用机制。现将实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采用130~190 g SF级雄性 Wistar 大鼠74 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在中日友好医院SPF级动物室喂养,实验动物室许可证号为SYXK(京)(2005-0025)。

1.2 实验药品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生产),用无菌蒸馏水配置成 0.3 mg・ml-1水药液,即配即用。补肾祛寒治汤用川续断15 g、补骨脂15 g、熟地20 g、制附片9 g、骨碎补18 g、羊藿10 g、白芍15 g、桂枝10 g、羌独活各10 g、威灵仙15 g、防风10 g、麻黄6 g、苍术10 g、知母12 g、炙山甲9 g、伸筋草20 g、赤芍10 g、松节15 g、地鳖虫10 g、川牛膝12 g等药物组成,共含生药 261 g。水煎过滤,小剂量组浓缩至 180 ml,生药浓度1.45 g・ml-1;中剂量组浓缩至90 ml,生药浓度2.9 g・ml-1;大剂量组浓缩至45 ml,生药浓度5.8 g・ml-1;4 ℃储存备用。

1.3 实验试剂 牛Ⅱ型胶原(sigma公司);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 Adjuvant incomplete,sigma公司生产);RNA prep pure 动物组织总 RNA 提取试剂盒(TIANGEN公司生产);Transcriptor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 Roche公司生产);Fast Start Universal SYBR Green Master(Roche公司生产);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由北京擎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以GADPH作为内参照。设计引物序列如下:rGAPDHf:5'>CTCAACTACATGGTCTACATGTTCCAGTGCCCATTCTCAGCCTTGACT TCTTCAATTTAAGTTCTGTCCCTAC GTGTCCCTGTGCTGTCCATCCTGGCTTTACTGCTGTACCTCCTCCTATGTGCTCCCTTTGGTGA

1.4 实验仪器 低温冷冻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生产);荧光定量 PCR仪(美国PE公司生产)。

2 方 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SF级雄性Wistar大鼠74只,适应性喂养3天后,随机为正常对照组10只、CIA模型组12只、补肾祛寒治汤小剂量组12只、补肾祛寒治汤中剂量组14只、补肾祛寒治汤大剂量组14只和MTX组12只。于实验前10天将牛Ⅱ型胶原溶于 0.1 mol・L-1醋酸中,2 mg・ml-1比例与弗氏完全佐剂1∶1充分混和乳化,除正常组外, 其余5组大鼠每只尾根部 1~2 cm皮下注射抗原 0.2 ml(每只200 μg),实验前3天后再次注射0.1 ml 加强免疫(每只100 μg)。至实验前1天,各造模组的大鼠双后肢都出现明显的发红肿胀,至膝关节甚至双前肢关节处亦有红肿,提示造模均成功。各实验组CIA大鼠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CIA模型组用消毒饮用水灌胃(每次10 ml・kg-1),每天1次,连续28 天。甲氨蝶呤组用甲氨蝶呤灌胃(每次10 ml・kg-1),每周1次,连续4周。各中药组用相对应浓度中药灌胃(10 ml・kg-1),每天1次,连续28天。

2.2 观察指标

2.2.1 一般情况 严密观察大鼠体重、毛色、反应、活动情况。

2.2.2 关节炎指数积分统计 采用Wood氏关节炎评估标准[2],进行关节炎指数积分统计。0分:正常。1分:红肿涉及1个指关节。2分:红肿涉及2个以上指关节或整个足爪轻度红肿。3分:足爪红肿较重。4 分:足爪重度红肿,缺乏弹性。

2.2.3 FQ RT-PCR检测骨及滑膜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 ①末次给药 24 h后,3 %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30 mg・kg-1)麻醉大鼠,截取大鼠右膝关节,保留骨组织及滑膜组织,置于冻存管中,-80℃保存待测。②按RNA prep pure 动物组织总 RNA 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RNA提取。使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其纯度和浓度,要求OD 260/OD 280比值≥ 2.0。并计算RNA含量。所提取的总R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证明其完整性。③按照Transcriptor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操作说明逆转录合成cDNA。反应体系:Total RNA 5 μg、Oligodt 2.5 μl、Buffer 10 μl、RNase Inhibitor 1.2 5μl、dNTP Mixture 5 μl、TPT 1.25 μl、RNase Free dH2O 20 μl,总体积50 μl。反应程序:第1步10 min加热65 ℃;第2步60 min加热50 ℃后,85 ℃再加热5 min;置于-20 ℃保存。④按照Fast Start Universal SYBR Green Master说明进行。反应体系:cDNA 3 μl、ROX 12.5 μl、Primer 1 μl、H20 8.5 μl,总体积25 μl。反应程序采用2步法,以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mRNA含量作为内参。第1步于95 ℃下,持续10 min进行预变性;第2步95 ℃ 15 s,58 ℃ 60 s,40个循环。⑤采用比较Ct值的相对定量方法,对各组骨组织及滑膜组织所含的 BMP2 mRNA及VEGF mRNA 进行相对定量计算。计算方法为:目的基因的相对量=2Ct,其中Ct=(Ct目的基因Ct内参基因)实验组(Ct目的基因Ct内参基因)对照组。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q检验、LSDt检验。

3 结 果

3.1 一般情况变化 正常组大鼠体重不断增加,活动自如,皮毛有光泽,无明显异常出现;第2次免疫加强后,CIA模型组大鼠出现体重增长减慢,活动受限,毛发干枯;补肾祛寒治汤各组及MTX组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增长减慢、活动受限、毛发干枯,但是均比模型组一般情况好,其中中剂量组大鼠一般情况最好。

3.2 关节炎指数积分变化 实验第3 天、第7 天、第10 天各组大鼠之间关节炎指数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第14天开始,中药中剂量组与CIA模型组比较关节炎指数积分差异显著(P0.05);实验第21天开始,用药各组与CIA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均P

3.3 BMP2 mRNA及VEGF mRNA表达的变化

各组大鼠骨和滑膜组织BMP2、VEGF表达量经统计学检验显示,各用药组均能提高BMP2 mRNA 表达,中药各剂量组和MTX组与CIA模型组相比BMP2 mRNA 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的风湿病范畴,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于肌肉、骨关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痹久累及肝肾,伤及筋骨,最终可导致关节发生痹痛、肿胀、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焦树德教授经过多年中医临床实践,总结归纳经验,将 RA 命名为痹,并创立了以补肾祛寒、疏风化湿、活血通络、强壮筋骨立法的补肾祛寒治汤,以治疗 RA,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RA患者早期的其中一个主要病理变化就是侵入滑膜的炎症介质可趋化激活炎性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导致炎性反应[3]。目前研究结果显示VEGF 参与类风湿关节炎新生血管的形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持续性的滑膜炎以及血管翳形成破坏骨组织,使发病部位功能障碍,甚至关节畸形[4]。然而,BMP2 细胞因子与VEGF作用相反,具有极强的促进骨形成的能力,可使成骨细胞发挥强大的成骨作用,参与骨形成及骨修复这一复杂的过程[5]。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证明补肾祛寒治汤治疗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有较好的疗效,补肾祛寒治汤各剂量组均能够降低大鼠的关节炎指数积分;补肾祛寒治汤各剂量组均能够提高骨组织及滑膜组织中 BMP2的表达,降低骨组织及滑膜组织中 VEGF 的表达水平。将此实验结果和临床医学相结合,分析出补肾祛寒治汤治疗 RA 的机制可能是因为减少了 VEGF 的表达,而减少血管翳形成,减轻了对骨的破坏;同时提高了骨组织及滑膜组织中 BMP2 的表达,从而增强了对骨的修复,促进骨损伤愈合;最终表现出治疗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积分降低的治疗效果。

通过此实验可以看出,疾病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剂量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可能各有优势,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创新;正确合理的药物剂量能增强其临床疗效,同时可减轻其不必要的毒副作用。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如果中药在临床上运用得当合理,比西药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而且中医中药有其用法用量的独特理论依据,即辨证论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与禁忌,所以中医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资源分配角度上分析,临床合理用药还能节省药物资源。

5 参考文献

[1] 焦树德.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92.

[2] 吴素玲,汪悦,夏卫军.痹痛灵颗粒对胶原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 mRNA表达的影响[J].新中医,2009,41(12):98-100.

[3] 沈丕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再认识[A].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分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34-37.

生态学内涵范文4

[关键词]教育;师生关系;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73-01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

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加强,生态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许多学者开始用生态学的方法、理论来研究其他学科,因此产生了许多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和认识教育中的问题。用教育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师生关系探究,可以改善师生关系,缓解教与学的矛盾以及促进教育生态学发展。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相尊重性

古老的学校教育模式无时无刻不在中国各地的课堂上上演。教师常采用命令的领导方式,必须、一定等词语不断出现在教师口中。老师也很少会走到学生中间,总是立足于那三尺之地。学生总处于被动和等待的地位,讲台永远高出地面一截,这往往造成莫名的隔阂感一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聆听受教。但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而良好的情感关系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愿,尊重他们的隐私和秘密,尊重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等等。同时,既然尊重是相互的,那么学生也应该谨守本分,努力学习,尊重自己的学习机会和权利、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二)开放性

生态系统无论从微观来讲还是宏观,都存在互为对方而存在,互相供给的现象。任何一个系统在其内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在不断的进行信息流、能量流与物质流的交换。教育生态型师生关系,带给人的思考应该是,我们既要反对以生为中心的学生论,也要反对以师为中心的权威论。任何以一种中心的强调,都无异于在削弱另一方的重要性。教学关系就师生方面来考虑,应该一种以人为中心论,师生需求开放、平等互为关系。师生关系拥有开放性和互补性,学生的价值实现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价值实现依赖与学生的配合。

(三)危机意识性

教育生态意识不仅是一种有关教育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意识,而且是一种对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总体认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教育生态系统是否能良好运行。让教师和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关系恶化或者失灵,就会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危机,严重威胁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所以学生和教师要时刻树立教育生态意识,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生态智慧以整体性为价值本位,强调生态系统内各因子间的平等性,任何因子必须在与其他因子的有机关联、最后在整体生态体系中才能最终确证自己。生态智慧强调世界有机的生命体之间广泛而内在的普遍联系。生态智慧追求生态系统中诸因子的健康互动,强调各生态因子间的对立统一,以实现殊异和对立的价值达到统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反对抽象、唯一与专制,提倡互相理解、走进彼此的生活,注重公平民主。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交往关系,本真的追求应是一种相互理解。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和文化,理解他人及自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作为教师不光是简单的播撒爱的种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方式态度处处会表现出复杂的公平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只愿与学习优秀的学生打交道,很少关心后进生,在课堂预设、提问环节上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等。而出现不公平的原因主要来自考试竞争和教师的认识态度。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一定要抛弃私心杂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立身公正,面向全体,照顾多数,不以个人好恶压抑学生个性,顺应天性,适时鼓励,发展特长。只有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给予每个学生公平之爱,才能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优秀品质,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劝告戒骄戒躁,对成绩差的或是犯过错误的学生,不歧视,相反还要倾注更多的爱,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抬起头来走路。当然,理解要遵循相互的原则,学生应该体谅教师的辛苦,信任教师,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生态型师生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师生之间只有通过积极的沟通、理性的换位思考、无私的帮助,才能建构起彼此间正确理解的桥梁。

三、结论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绝不能仅仅局限在形式的讨论上,必要求师生具备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关注彼此的可持续发展,使彼此在运用自然、生命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与提高自己,使自己获得应有的智慧。同时,教育生态学视角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应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整体融通。只有在生态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中,师生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3).

生态学内涵范文5

【关键词】生态学;视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获得持续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期。将生态学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态内涵

(一)生态学相关理论

所谓生态学,是指研究动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尤其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或有害关系,其中,环境不仅包括有机环境,还包括无机环境。在哲学上,生态学不再是一种机械的世界观,而是一种动态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世界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络的动态网络结构[1]。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论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更好地教育受教育者,而使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息息相关,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2]。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态内涵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环境也开始成为地球人共同的呼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态学改变原有的单一自然科学的特质,开始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比如:教育生态学。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提出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所谓生态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方法研究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即从“人—方法—环境”这一系统出发,对系统中有机整体的关系进行研究[3]。

二、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在世界上,任何生物或者系统都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征,这是由矛盾的普遍性所决定的。高校教育作为一种系统而存在,无可例外,也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征。在生物学中,生物视阈的立足点便是考察系统的复杂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都在实行应试教育,所以,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重视对学生传授理论性的知识,而忽略了在学生与认识对象之间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互动机制[4]。

(二)强调主客体二者之间的融合

在生态视阈中,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视角是明确的区分主体与客体。将生物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指把区分主体客体的理念引入到当前的教育理念中。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唯一的主体,其他要素,比如: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都是被动地客体。而在生物学视阈下,在整个生态系统下,人类与其他诸要素都占有一样的位置,都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弊端,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融合[5]。

(三)生态视阈突出持续性、发展性和动态性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系统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育系统,改革传统的单一静观的视角,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动态性的考察[6]。

(四)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整体性思维就是把世界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把系统的正常运转当作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结果。

三、生态学视阈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路径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深化方面

1、建立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作用传授各种理论知识以及带领学生进行预习、复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学生的主要作用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未能向老师及时的反馈学习的效果。正是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导致教育模式的僵化,违背了“以学生为本”得教育理念。因此,生态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教学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把构建和谐沟通、交流的新机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如何实现师生和谐共融”。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7]。2、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1)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但是,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只关注教学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用,就会使教学活动陷入单调、乏味的状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性、有趣性和多元性,把实践的活动引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实现知识的讲授和生命的关怀的统一。任何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因此,在教育中要尊重生命。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很大的弊端,导致产业教育盛行。在某种程度上,产业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忽略了人的价值内涵。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高校更加关注学生如何“成功”而忽略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生态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当作一个个人身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社会角色中的人,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这种教育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多了份生命的领悟。(3)实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要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社会利益。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忽略个人的价值而只关注社会价值和社会秩序,无疑会使教育陷入困境。在生态视阈下,妥善的解决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强调在坚持社会价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8]。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拓展方面

在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重视联系性与互动性的联系。一方面,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把家庭作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建立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防护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高校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反馈机制,使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得到及时的解决,进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善于利用网络来警惕虚拟环境,在生态视阈中,面对不良的网络环境,要求学生要端正价值观、冷静观察、主动出击、积极回应各种不良言论。同时,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各大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生态学引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变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从生态学视阈下来开展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人—方法—环境”这一系统出发,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震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3):122~126.

[2]刘长新,李勇.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4):277.

[3]韩雪.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2014,(1):53~55.

[4]李朝源.生态视阈下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4,(18):60~61.

[5]刘忠岩.生态文明视阈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2):74~76.

[6]吴松强.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研究[J].教育探索,2012,(9):17~20.

[7]杨晓慧.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0~12.

生态学内涵范文6

关犍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当今形式下,现代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必然结果,然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景观单一乏味、其他生物群落缺乏、生态严重失衡等现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能否有效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对整个城市的生存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应用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相关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绿地系统不完善以及城市景观规划、布局、分布不适当,引起其生态功能与城市建筑之间的不协调。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绿化系统的设计是当今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学思想

建立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的城市绿地系统设计思想就是用生态学的眼光看待城市绿地系统,仔细分析城市各种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对系统内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让它们之间能够有机连接,最终结合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学能够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设计,更能融合人文历史以及自然条件来对城市绿化系统进行布局。例如,在一个城市所含的绿地中,把建设用地当做基底,水系分布、绿化园林、植物群落等看做斑块,这就以景观生态学联系起来,带给城市绿地系统新的含义。

二、有关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规划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在城市规划时,将城市景观当做整体来进行设计工作,最大化地利用其功能特效,一方面,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与城市的整体建设进度保持一致,并不是只是处理空白地带;另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绿化系统建设时,如果存在独立的绿化结构,就需要通过水流、绿化小径、绿化林线、花园廊道等方式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网状绿化系统。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如何连接市郊的绿化系统的,完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真正统一。

(二)以人文本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它的存在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所以,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人的原则,把为人们服务的思想贯彻到城市景观的设计上面,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氛围。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的规模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与其对应的绿化系统也应该与时俱进,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在细节上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四)当地特色原则

要想体现城市特有的气息,就必须在了解城市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基础上,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尽可能地体现城市文化,严禁照搬照用,效仿其他城市的风格,如果都用同一种设计方式,就不能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

三、如果运用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设计

在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时候,先要了解城市景观结构。我们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进行分解,可以得出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为公园、花园、广场、游乐场等等,其“廊道”是绿化街道、环水树林,其“基质”就是城市的其他要素,包括建筑群、工业集聚地带、繁华区等。运用这些有效的结构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城市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绿化系统的内涵最好包括较好的规划位置、亲近自然的地理条件、美丽的植物分布、层次化种植构造、合适的景观小品、健全的基础设施等等。

(一)斑块

用城市景观理念来看,按照包含范围的大小,把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划成大、中、小三种。大型斑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维持其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不但能够调节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增加城市的美观,改善城市的形象;小型斑块能够有效提高城市景观的观赏性,无形之中增加了城市独特的魅力,可以有效地弥补大中型斑块的不足。因此,在城市绿化系统设计过程中,把大中心斑块作为主体,不能忽视小型斑块的作用,通过有效合理地布局,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廊道

按照景观生态学内容分析,廊道的设置在一定的宽度下能够起到最佳的作用,而在国内很多城市街道较窄,交通拥挤成为通病,应该妥善加宽处理。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的作用不能忽略,它能连接不同斑块,具有界定斑块范围的作用。在进行设计城市周边绿地系统时,按照地形因素,建设市区防护林带,做好与郊区农田连接在一块;开展市区城市景观建设时,应建造一定的防护林将工业区与居住区分割开来,并要有足够的宽度。通过廊道的作用,可以把整个城市的各区域以网状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城市绿地系统更为完善。此外,廊道优美的设置还能带给行人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基质

在进行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基质的布局要按照“相对归集”的规定,把基质设置在斑块以及廊道体系范围之内,让居民生活在绿色的环绕之中,尽可能亲近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完成建设绿色城市的构想。

总之,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廊道为构成整体的框架,把斑块建设在连接点上,并设置相关休息场所以及娱乐器材,做到点、线、面之间的有效整合,从而达到优质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组建城市景观的网状结构。

四、结论

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运用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能够对城市景观的建设带来很大的作用,例如,对如何绿化指明方向,对设计方案做出有效评估等。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可以改进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益,让整个绿地系统更为高效地为城市建设服务,把城市基本结构分为斑块、廊道、基质,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居住条件,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杨哲,刘丽.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 河北林业科技,2012(4)

[2]高学萍,杨雪英.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2010(30)

[3]张宗果,周波.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新运用[J].建筑科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