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范文1

预防医学的重新崛起,将成为21世纪医学的特点。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病需治疗,而且还要无病促健康。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卫生保健知识的不够普及,社会人群还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经济条件和科学知识来实行自我保健。在寻求健康和推迟衰老的努力中,人们往往过多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和设施,较少发挥和运用人类自我防卫的天然本能—自我保健。所谓“自我”不仅包括本人,也包括家庭、邻里、亲友、同事和社区。让广大人民学会自我保健,担负起对自身健康的责任,依靠自己的保健知识和行动努力,选择最健康的生活方式,用科学知识来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已经成为医学工作者的新任务。要解决环境卫生、公共卫生、生态紊乱、公害污染、吸烟酗酒、心理紧张、不良卫生行为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个人行动。这种新世纪的健康需求是离不开医学科普的。要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尽早让群众掌握和应用,需要一个传播科学技术的形式和渠道,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就是这一传播的理想方式。

医学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应把医学科学技术、防病治病的方法、医学保健的措施让人民群众掌握,用在自我保健上,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然而,尽管现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技术成果和先进医疗设备日新月异,但有病不去医院诊治却不惜重金烧香拜佛、跳大神者有之,迷信活动在一些人心目中还有相当市场,江湖骗子打着偏方、验方的幌子等各种手段还在欺骗愚弄迷信者,有病乱投医乃至危及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医学科普就是要打破这些推行医学科学技术的障碍,造福于人民,其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医务工作者对医学科普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花大力气去宣传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引导群众真正了解到先进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

二、医学研究需要科普

医学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它的强大程度,不仅表现在医学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上,还表现在它是否能够被公众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把医学科学变为人们的常识这样一种境界。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刚刚诞生的科学技术成果,比作“仅仅是一粒可以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而只有当它被公众理解并付诸实践的时候,它才有生长的土壤,才有希望获得丰收。公众的这种理解过程,有赖于各种途径的宣传活动,而几乎所有的宣传方式(广播、电视、报刊、培训和咨询、讲座、讲演等活动),都建立在医学科普创作活动的基础之上。任何医学科研成果、技术成就,开始只被少数人发现和掌握。为了迅速而有效地将医学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效益,使科学家、技术人员开创的新领域广为人知,并将开拓者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去,从而起到提高人民觉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作用,医学科普创作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再说,积极参加医学科普创作,也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广泛联系群众、密切结合实际的重要途径。科研工作者艰辛攻关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普及推广,用来推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就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之,则往往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发挥不了应用的作用。医学科普关系到人民健康,在人生道路上随时需要医学卫生知识的指导。医学科普将成为一项巨大的社会活动,它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社会化是医学科普的重要特征。医学科普社会化的功能,加快了医学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进入社会经济技术市场的过程。医学科普的社会化,也表现在人民群众越加希望通过医学科学知识来保护集体与个人的健康和安全上面。现代医学的大发展必然伴随着医学科普的大发展。没有医学科学的大普及,也就不可能发生医学科学的新突破。医学科普以推广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医学卫生知识为重点,对增强人民体质,保护劳动力和提高医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医学科学知识水平的重任。

三、科普促进医学研究

医学科普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工作,它的对象虽然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但也包括医务人员。有关专家将医学科普划分为群众性科普和高级科普两大战线。所谓高级科普就是针对医务人员而言的,它对于医学科技人员甚至是高级专家的知识更新,帮助他们及时了解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进展,推广医药科技成果、新技术与新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医学科普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动态发展的目光观察和看待现今生活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治疗和预防的关系、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的关系、保健食品与营养疗法的关系、肥胖及减肥的关系等。如果医学工作人员本身还没有正确地解决这一系列复杂问题,就谈不到教育群众、启发群众、引导群众的问题。因此医学工作人员应努力钻研新技术与新知识,事实上,科研人员往往会在偶而浏览到某一科普读物后使自己豁然开朗。因为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学科的分割是人为的。作为一个医学研究人员,在完成学业和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到许多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生态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等等。同时,医学科普要责无旁贷地向广大医务人员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对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有较广泛的了解。进行医学研究,除了专业知识外,需要有大量的科普知识作补充。输送知识者,自己必须先输入大量知识。在这里,不能不说“高级科普”是一条捷径。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设农业生态园的必要性

1.1 建设农业生态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建设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建设此生态园可加快青海循化花卉、瓜果蔬菜、林果业、中藏药材生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花卉、瓜果蔬菜生产是高投入、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栽培和繁育技术水平高。花卉、瓜果蔬菜产品是高新技术的物化,其本身具有承载与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而林果业、中藏药材生产是树立循化地方特色的品牌,通过利用现代生态农业的高新技术,如种苗的繁育、科技产业孵化、精品生产等项目的实施,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循化林果业、中藏药材业的健康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态养殖结合生态链、食物链形成产业链,强调整体发展的协调、高效益以及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加快花卉、瓜果蔬菜栽培、林果业及中藏药材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提高花卉、瓜果蔬菜栽培、林果业及中藏药材业技术水平获取高效益的关键。

1.2建设该生态园是丰富循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建设该农业生态园,将会为循化人民提供劳动康体、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为市场提供大量的优质花卉、瓜果蔬菜产品、中藏药材资源、牛羊鸡鸭等禽畜,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原无公害农产品消费需求,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3建设该生态园是优化调整该区农业结构的需要

在种植业中,花卉、瓜果蔬菜及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藏药材是经济效益很高的高效产业,也是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瓜果蔬菜业、林果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兴产业,中藏药材种植业又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宝贵资源,牛羊鸡鸭等禽畜又是青藏高原另一种特色养殖,高原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消费潜力很大,前景广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依据人多地少的国情,对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前瞻性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又有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区,集约化规模发展无污染农产品具有资源环境条件优势。因此,该生态园的建设,是对当地农产品生产的资源环境优势有机结合,对促进项目区结构优化,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1.4该农业生态园建设是发挥区域优势,培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特色产业的需要

循化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园区属半干旱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同时该区域紧邻循化县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较发达,花卉、瓜果蔬菜、中藏药材、牛羊鸡鸭等禽畜无公害农产品等的消费需求潜力大,尤其是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中藏药材国内国外发展前景广,发展此特色农产品产业具有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与市场优势。因此,建设该农业生态园,发挥当地农业区域优势,促进花卉、瓜果蔬菜、中藏药材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1.5建设该生态园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需要

在我国农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农产品供需平衡,又面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农民增收致富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用现代物质与技术装备农业,进一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科技含量,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率先建设集约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对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 规划性质本生态园既为产业规划,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将具有不同生物学特征的花卉、瓜果蔬菜、林果树及中藏药材等品种结合起来,搭配生态养殖,采用立体经营的模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来本地区旅游的游客提供生态游览和郊野观光等活动,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陶冶游客情操、发展当地经济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

三、 规划目标

历史上的青海循化及生态园周边地区,曾是土地平衍、清流纵横、山林环绕,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现在的循化主要以经营农业、畜牧业及园林业为主,将循化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为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特色鲜明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不仅可以促进循化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适应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为游人提供一处环境优雅、远离喧哗的田园度假胜地。

四、市场定位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生态园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生态房产开发于一体,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四大生态产品:

4.1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休闲度假(营造生态旅馆,配套生态保健、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己采摘);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文化等);娱乐逗趣(动物驯化逗趣)。

4.2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化、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和技术指导,在此基础上,申办国家和地方的科研和成果推广项目,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提高附加值。

4.3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瓜果蔬菜、特色禽畜和中藏药材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本园的拳头产品;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

青海循化县田园风光已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兴建此生态园将成为青海循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示范样板。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用本园特有的田园风光特色来吸引游客,将其建设成一个高水平、高效益的旅游为主业的园区,促进了青海旅游市场的快速开发。

参考文献:

[1]朱祯.走向21世纪的植物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1

[2]姚时章.城市绿化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OO0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范文3

关键词:护理管理;以人为本;人本原则;管理效应

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护理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指挥、协调和控制被管理者完成预定护理目标的一种活动过程;是系统地利用护理人员的潜能,系统地安排及应用其他人员、设备、环境及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的过程。健全的护理制度与护理管理是发挥其功能和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重要保证[2]。作者参考有关文献,结合多年担任护理管理者的工作经验,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存在主义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病房管理及人力物力管理中,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提高了管理水平、护理质量,推动管理效应的提高。

1人员管理

1.1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把人生的意义、价值观、潜能和责任,这些人本主义原理[3],运用到护理管理中,运用"人本原理" 发挥护士的能动性是护理管理者的必修课。

1.1.1树立标榜作用护理管理者应精通本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成为学科带头人;练就精湛的技术,做执行各项操作规程的模范;在专业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方面要做表率,应是学习上的带头人、技术上的排头兵。

1.1.2赏识教育与奖惩并行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1]。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爱心和热情的教育。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等态度对待每位护士,既能赞赏他们的优点和成绩,激发工作兴趣和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适当提醒指明他们的发展方向,纠正错误行为,逐步完善自我。即使有了差错,也应避免当众训斥、责备。

1.1.3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以增强她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在一定质、量、度范围内,不怕她们工作和生活中有缺点和错误,而是捕捉有利时机进行启示、诱导、教育。要宽宏待人,使下属心情舒畅,不必担心"穿小鞋"、"抓辫子",增加护士的安全感和团队凝聚力,增强护士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护士的职业潜能。

1.1.4为护士排忧解难护士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只有"爱"才能令她们排除万难,作为护理管理者在生活上要了解她们的需要,对她们如同慈母,似至姐妹,使她们在科室工作中感到温暖。应当与她们同甘苦、共患难,切实把自己置身于护士群体中,代表护理人员与其他业务人员协商业务工作,与行政后勤部门协商为护理人员争取权益,使她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应的目的。

1.2重视人才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的矛盾日渐成为关注热点时,应认真分析护患矛盾,探讨其缓解对策,对维护患者的权益,体现医院职能,更好地推动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护理人员不仅要练就娴熟的专业技术,准确的判断能力,还要具有与之相应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

1.2.1护理人才的培训认真组织学习各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制定专科培训计划。除积极参加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外,科内每月至少要组织一次专科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有计划地选派护士到大医院进修或短训班学习,提高护士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

1.2.2知人善用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对护士的使用实行能级对应的原则,并对各级护士制订明确的要求,根据护士的资历、能力分派各项护理任务。对各级护士在排班时进行合理的搭配,以保证各级各类护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各挥所长。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尽可能把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用于患者身上,最大限度的提高护理管理效应[2]。

2时间管理

2.1合理排班采取常规排班与弹性排班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护理工作量的情况设立机动班,随时补充上岗。

2.2有效沟通护上长要善于沟通,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3质量管理

把全面质量管理的的基本方式--PDCA循环运用于科内的质量管理之中。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对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分析原因,商讨解决方法,及时修正。每月l~2次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公布上述情况,使每一位护士都达到规定的标准,都对质量负责,从而促使了护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3.1健康宣教根据专科的特点张贴健康教育宣传画,印制宣传卡片,免费赠送给大家。

3.2抓护理病历的书写质量严格执行护理病历书写规范,不定期检查病历的书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改正,把归档质量关。

3.3抓护理安全科内有差错定性标准及缺陷差错登记本,并进行月总结分析,制订了医疗安全责任状,人人签字,责任到人。

3.4坚持查对制度医嘱班班查对,坚持床头交接班,每周护理管理者参加总核对1~2次,并有记录,护理操作时执行三查八对,避免发生护理差错。

3.5抢救药品和器械定有专人管理,班班交接,做到职责明确,一旦有抢救时,能够做到分秒必争、有条不紊,器械、药品及人员准确及时到位。

4讨论

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巧妙运用于人员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三个方面,管理效应方能凸现。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护理管理应以严格的质量控制为根本,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依据,在病房管理及人力物力管理中,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推动护理质量和管理效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小鹰.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40.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范文4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作用;构想;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076-01

城市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涉及城市用地布局等诸多方面。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专业规划之一,直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是指导城市绿地进行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1城市绿地规划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一样,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肺,担负着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优化生态的城市生态功能。城市绿化给城市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供最基本的需求,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城市的基础设施,一方面是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是衡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城市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在以下方面体现这种性质:一是城市绿化影响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城市绿化是一种健康资源,为城市创造现代化的游憩环境、投资环境、发展环境,释放出巨大社会效益,利在长远。

2城市绿地规划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

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城市存在的环境污染是现代化的一大障碍,需要通过城市绿化来实现城市环境的整治和生态环境的重建,因此城市绿化建设是一条标本兼治的方法和途径。二是城市需要美化、优化的生态环境,以为人类提供优良的人居、游憩和城市发展场所,而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经济快速起步、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和生态的问题非常多,在相当多的大城市显得尤为突出。城市绿化建设可成为城市深度发展、城市品质提高的手段和途径。三是城市绿化建设更是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具体要求。

3城市园林绿地绿化构想

现实的环境问题,要求园林绿地评级指标必须加以修订,而不能仅局限于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表面指标,为防止以小农式园林的评价指标衡量现代园林绿地,应对一些体现环境可持续性思想的园林本质属性进行衡量。衡量中应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功能原则。以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维持自然生态过程为园林主要功能。二是经济与高效原则。用最少的人工(资金)投入,保护与发展自然生态系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三是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堡垒之一,要节制引进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四是地方精神原则。每一地方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两者相适应而形成了地方特色。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园林绿地是地方精神难得的保存地。五是整体与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六是循环与再生原则。利用生态的循环与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养分与水的循环利用等。

4建设绿色城市开展园林绿化的对策

4.1明确绿色城市建设方向,搞好城市绿化定位

以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从优化生态环境、繁荣地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路出发,把依靠科技、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满足需求、注重效益作为定位依据。城市绿地规划必须体现地方特色,并反映这块土地上曾演绎过的历史。总体设想为:山地森林化、城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河流林带化、道路林荫化、村庄花果化。按“精心设计、严格程序、扩大绿量、绿中求美”的原则建设。具体要求有:一是针对城市特点对环境绿地空间划分功能区,做到动静相宜;二是绿化景观系统以乔木为主,与灌木、草地、水景有机结合,构成和谐有序、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三是满足群众和儿童、老人及残疾人等各阶层人们活动的要求;四是规划一定面积的休闲景观,安排好饮食、茶园、音乐厅、阅览室等;五是雕塑小品、水池等景观需造型新颖,有地方民族特色,体现时代感。

4.2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育林绿化意识

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作为绿色城市建设的基础来抓,以开展义务植树为主线,突出重点,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做到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报刊有文章、社会有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准确有效地宣传中央关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针政策;宣传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绿化祖国和林业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努力提高全社会国土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的环境保护忧患意识;增强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入到绿化城市建设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中来,形成“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文明新风。

4.3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体现地方城市特色

青海幅员辽阔,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有关资料介绍,野生观赏物种类约有340种。这些野生观赏植物长期生长繁衍在青藏高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抗逆性。大力挖掘和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城市,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对振兴地方经济、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发展地方树木、花卉资源时,应采取引种驯化、品种改良和快速繁育等手段,以丰富城市绿化的树木和花卉品种。另外,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野生观赏植物的综合利用价值和品位。

4.4探索城市绿化建设的市场竞争机制

绿化工程从施工监理到维护管理都要按程序及有关规定对外招标,以节省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鼓励和支持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只要是有利于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成分,就都可以参与绿色城市建设,共同发展。

4.5科学规划布局,建设高效绿色系统

城区绿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及国家、地方的相关法规为指导,从城市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域、历史演变及发展方向等实际出发,高标准起步,突出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要做到指导思想明确,建设原则新颖,站在生态战略和现代化大都市的高度,采取超常规发展模式,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总体协调,统一管理,处理好建设、保护、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5参考文献

[1] 裘伟廷,吴志芬.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关注城市绿量[J].国土绿化,2002(3):11.

[2] 李有福,王卫红,别定文.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152-157.

[3] 马存良.对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青海农林科技,2002(S1):15.

[4] 廉红霞.城市园林绿化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3):54-55.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范文5

[关键词] 健康教育;冠心病;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b)-030-03

Effect estimation of individual and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ONG Yajun, HU F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61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and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then reinforce the consciousness of health education of nurses, improve thehealth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Methods: 502 cases of CHD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nursing only, and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purposive,designed and systematic healthy education repeatedly during in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 Cases of two groups were estimated by inquiry or questionnaire on admission and before leaving hospital.The ratio of rehospitalization after 6 months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hospital day, the ratio of rehospitalization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to the nurses of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ffect estimatio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1]。中国目前处在冠心病发病率增高、人群冠心病病死率迅速上升的阶段[2],而据上海2所综合性医院资料统计[3]:20世纪90年代冠心病患者已经占住院心脏患者总数的1/3,冠心病住院人数是20世纪50年代的近15倍,因此,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健康教育是一门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4]。健康教育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冠心病预防的重要干预手段,是改变患者对疾病认知的重要途径,可为患者提供引导健康行为的正向行动线索[5],可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进而预防急性发作,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而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顺应性提高,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我保健能力[6]。我科2006年7月~2007年12月通过对5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6年7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的50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0例,男116例,女134例,年龄52~83岁,平均68.1岁。试验组252例,男124例,女128例,年龄48~80岁,平均66.8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按冠心病的常规治疗指导,而试验组增加全面个性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指导,出院后随访1年。

1.2方法

1.2.1个性化、系统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试验组的患者于入院后运用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在制定健康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状况、心理因素、社会支持度等因素。教育方式采用一对一讲解、宣传卡片、图文相册、演示动作、集中学习、现身说法等方法进行。

1.2.2健康教育的内容

1.2.2.1 入院介绍热情接待患者,主动介绍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的姓名、病房环境、入院须知、有关制度等,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消除陌生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对于危重患者不宜马上进行入院宣教,可待病情稳定后进行。

1.2.2.2 疾病知识的讲解许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对冠心病的知识一知半解,故要详细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和体征、治疗方法与效果、急性发作的预防、自我监护方法、将要进行的各项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等。重点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护理和预防保健知识,目的使患者对冠心病有全面的了解,正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3 饮食指导为使患者树立科学、正确的饮食观念,笔者与营养科共同制定相应的保健食谱,按医嘱给予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等治疗饮食。提倡患者进食含渣多的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例如:芹菜、韭菜、萝卜、油菜、苹果、香蕉等。高纤维素饮食能促进肠蠕动,使粪便易于排出体外,既可以预防大便干燥,保持大便通畅,还能保持胆固醇的吸收,使血清胆固醇降低。嘱咐患者进食应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及刺激性的酸辣食物或发酵物。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其灵活掌握各种膳食和数量,例如合并高血压者,应限制食盐摄入;合并糖尿病者,应限制糖的摄入;肥胖者控制饮食,减轻体重等;心肌梗死患者前3 d进食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待症状逐渐减轻后,改为半流质饮食、普食等。指导患者戒烟、限酒。吸烟可造成动脉氧含量不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而适当饮酒可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因酒精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3]。

1.2.2.4 用药知识教育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时,告诉患者服药的种类、剂量、服药的时间、副作用和擅自加减药量、停药的后果,督促患者严格按医嘱用药,并将药物存放在固定的地方,标记醒目,便于患者辨认取药;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和药物浓度,以防某些药物中毒。通过言教,使患者增进对药物的认识,密切配合对药物的正确使用。

1.2.2.5 运动及休息指导冠心病患者应以休息为主,详细解释运动、休息与疾病的关系,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年龄、病情、体力和个人爱好等选择运动项目,有研究表明[7]:不同的运动方式对机体的作用不同,参加有节律性的有氧运动,如长距离步行、慢跑、骑自行车、跳健美操等有助于维持机体的能量平衡,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而运动强度要根据个体化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如出现呼吸费力、头昏、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运动时最好有人陪同,如不适,应卧床休息并报告值班护士,避免剧烈运动或进食后立即运动;运动后须休息15~30 min再洗澡,水温控制在40℃以下,寒冷、高温、换季时应减少活动,两次运动之间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讲解心绞痛发作时,嘱咐患者立即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再起床活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绝对卧床休息1~2周,第2周可坐在床上活动,第3周离床在室内行走,第6周可每天步行,打太极拳等。

1.2.2.6 心理指导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其次,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因文化水平的不同,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低落、抑郁悲观、紧张、恐惧等,而负性情绪对冠心病的预后产生很大的影响,往往加重躯体症状,甚至影响患者的疾病过程及转归[8],针对这些不良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说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乐观稳定的心理状态。

1.2.2.7 出院指导患者病情稳定,需要出院时,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休息、营养、饮食、用药、运动随诊等方面,对患者和家属加以指导。如戒烟、限酒,避免饱餐,防止便秘,防止各种可能加重病情的疾病,避免过度劳累,冬天避免寒冷刺激,按医嘱服药,并嘱咐出院后随身携带急救药盒和疾病卡,以防在发病时能及时得到救治。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再住院率、对护士的满意度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见表1~3。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住院天数比较(x±s)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再住院率(1年内)、病死率比较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冠心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

有研究显示[9],对冠心病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立良好健康行为可极为显著地改善冠心病各种危险因素,阻止疾病进展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率、因心脏事件住院均明显减少,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一些人患上冠心病,而对于冠心病的一级预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健康教育工作还未普及。对于已患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二级预防显得尤其重要。患者住院期间是指导其建立健康习惯的最好时期,系统的医院健康教育为患者获得健康知识提供重要途径。而医院内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护士在患者整个住院过程中的一系列教育工作,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和康复保健知识[10]。从表1、2可以看出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减缩短,再住院率显著下降,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纯依靠治疗技术来促进人的健康是不够的。只有加强预防,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地达到改善症状、保证长期稳定预后的医疗目标。因此,可以肯定,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解决生活方式病流行的重要策略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应的保健措施[11]。

3.2个性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密切护患关系

实践证明:个性化、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多方面互动的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在和患者交谈的过程中,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

3.3健康教育有利于激励护士掌握更多的健康指导知识和技能

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仅具有医学知识还不能完全胜任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心理、预防、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知识及交流沟通技巧。这就能更好地激励护士努力学习,深入研究,积累经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4 结论

合理的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12],而笔者通过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改变了患者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有了信任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患者对我们的满意度,激励了护士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9-150.

[2]陈燕芳,江素芬,王何兰.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1):1252-1253.

[3]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7-258.

[4]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5.

[5]武婷,姚娟,王帅.认知行为治疗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3):68-69.

[6]李红梅,王全义,杨黑女,等.护士与癌症患者对手术前健康知识需求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73-474.

[7]刘晓,常波.运动与2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6,13(1):61-64.

[8]周玉珍,宋玉成.不稳定心绞痛焦虑抑郁患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8,23(19):57.

[9]霍勇,高炜,丁文惠.心肌梗死[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58-490.

[10]杜军丽,李武平.健康教育对癫痫患者依从性影响的临床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69.

[11]汤素琼.预防生活方式病的健康教育[J].国际护理杂志,2009,28(1):121-123.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范文6

[关键词] 文化民生 路径 思考

党的十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根本指向和价值诉求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也即民生问题。文化与民生的结合点――文化民生应运而生,文化民生建设是以文化建设带动民生建设,以民生建设体现社会建设中的文化关怀,通过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带来人们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提升,从而构建基于文化民生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

一、何为文化民生

文化民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计中的文化层面。通常所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方面所涵盖的内容及其范围,包括获得安身立命之道、得到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接受教育、享受体育和医疗服务、文化消费等,都属于文化民生的基本方面。

当今社会,文化权益正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元素越来越深入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中,即使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包含着更多的文化内涵。文化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思想状况、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体现国家的软实力。尊重人的文化权益,关注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用人文情怀关怀人、疏导人、引导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倘若只有经济社会的强劲发展,而没有先进文化的正确引领,没有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即使拥有丰盈的物质储备,国家的发展终将因软实力受限而难以真正强大,国民的生活也难有质的飞跃,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缺乏活力。

文化民生可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形而上层面,如人民的精神、观念、信仰、理想等问题;二是心理禀赋层面,如人民的性情、才能、思维、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等问题;三是现实层面,如生活方式、伦理仪式、风俗习惯、交流方式、文化权利等问题。文化民生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公平性,即每个公民都拥有平等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利、科学文化进步的权利、参与文化生活与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创造成果受保护等方面的权利;二是基本性,文化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多样性,文化民生要求提供的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特色多样化,服务对象多样化;四是参与性,文化民生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开展文化生活和文化创造等方面的参与性,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文化民生建设的意义

目前存在于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贫困虽是物质长期贫困的结果,但也是文化贫困直接影响的结果,作用于个人、家庭,乃至地区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但由于对文化贫困的扶持效果往往不如对物质贫困的扶持效果明显,且花费时间长,根除难,往往被人们忽视,从而使得文化贫困代代相继,永续相传。就此而言,文化贫困虽由长期的物质贫困所导致,但它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后,所导致的将是更加严重的物质贫困。

文化民生建设,从宏观上讲,具有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它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和经济基础。从微观上讲,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不仅有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而且具有先进文化属性的内容,包括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陶冶情操,促进和谐,使人们精神振奋,价值观转变,素质提高,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文化民生建设是消除文化贫困的重要途径,是根本解决贫困问题的最主要的、最高层次上的手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文化民生建设的主旨是“以人为本”,回归民生本位,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幸福快乐,从内心感受到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甜蜜。文化民生建设,是回归“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关注和发展文化民生,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群众平等地参与文化建设,平等地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化民生建设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文化民生本位的回归,从政府角度讲,一是明确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主导作用,真正当好文化民生回归的策划者、引领者和保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以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为首要任务,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二是必须充分发挥好文化执行机构的作用。文化事业单位是文化建设和服务的中坚力量,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者,是民生本位回归的实施主体。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提高文化供给能力,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文化发展的成果。三是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参与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关注文化建设,让群众成为文化的建设者、享受者、体验者,使文化概念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这种社会和公民共同参与的社会化运作模式,不但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文化贫困,让普通老百姓成为文化民生的建设者,更有利于促进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精神的构建。[1]

三、文化民生建设的路径

1.大力发展经济推动文化民生建设。文化民生建设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进步为依托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依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在精神层面生成人民群众的满足感,方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精神和物质是积极互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带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民生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2]

2.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民生建设。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全面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要加快文化民生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二是要调整文化民生建设的投入方式,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实施政府采购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发展经济建设外,更要着力发展文化民生工程,如育民工程:深入本土文化研究,让群众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建设惠民工程,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向基层延伸,让农民在集体文化生活中品味生活情趣,体验人生价值。

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民生建设。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因此,除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之外,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扶持文化市场的发育,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等新型文化服务产业,拓展新的文化服务领域和空间,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日益增长的人性化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城市文化优势,加强城市辐射功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挖掘整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各地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培育地方文化品牌。要改善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好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的下乡活动,丰富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转变因循守旧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观、价值观,使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充分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3]

4.发展教育事业驱动文化民生建设。文化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样的,但其主干只有一个:教育。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地。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摆脱贫困及其待机传递的必由之路。教育扶贫政策对于减少贫困程度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非常重要。政府是教育扶贫的基础,虽然市场力量越来越强大,但在影响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所有因素中,国家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一直最为重要,这在属于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得特别明显。政府须提高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教育投入,同时必须调整教育投入流向,把有限的投入更多地用于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基础教育,对他们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增加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和改善教育条件,提高他们对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他们的命运,彻底摆脱贫困。

5.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民生建设。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想法”“说法”“活法”难免千差万别,给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习惯、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必须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坚持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广大人民在丰衣足食的同时得到精神层面的充实和满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当国民有高远的追求、良好的品性、文明的素质,国家的发展才能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共赢,才能对内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影响力,人民才能活的有内涵、有目标、有质量。

参考文献:

[1]方东华.文化民生:民生视角下的文化建设[N].宁波日报,201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