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范文1

1.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具备的良好基础

1.1 良好的政策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环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教改的过程中,需要在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恢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进而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以有效政策的落实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并突出强调要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基础教育抓起,为人才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就具备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1.2 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相关理论研究从深度、广度上都实现了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不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信息化建设、教学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同时还是深入到学前儿童音乐、英语等教学领域。在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上,以苏珊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已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值得借鉴。

1.3 践行教育信息化较早,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下,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地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于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学习网站的建立,进而构建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就为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也说明了学前教育在践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成功的迈开了第一步,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

2.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1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对儿童进行入学准备测查后发现,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范畴的平均通过率仅为55.4%。入学认知准备分为基本概念和综合概念两部分,其中基本概念共65题,包括颜色、数字/计数、量、比较、形状等五个基本认知范畴,被视为入学准备评估的主要评价标准。在我们的测查中,农村学前儿童的平均通过率为65.4%(见图1)。入学认知准备中综合概念共220题,包括空间认知、社会认知、物理认知、数量认知、时序概念等五个综合的认知范畴,被视为入学准备评估的主要评价标准。在这个方面,农村学前儿童的平均通过率仅为45.4%。该结果显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儿童综合概念的获得更加值得关注。

2.2 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范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在入学认知准备中概念获得方面,基本概念的通过率优于综合概念的通过率,其中数字/计数(89.2%)和量(79.3%)这两项的通过率远远高于其他项目,而时序概念、空间认知、物理认知和颜色的通过率则非常低。这个结果可能说明农村学前教育中儿童学习重点的涉及面窄,教育者较多关注儿童计算能力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儿童其他认知范畴的学习。

2.3 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与其学前教育经历密切相关。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我们发现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在性别、民族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与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显著相关。我们将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分为四种类型:幼儿园三年学前教育经历(简称幼儿园经历)、学前班一年学前教育经历(简称学前班经历)、学前阶段在小学一年级混读经历(简称混读班经历)以及散居在家无学前教育经历(简称无学前教育经历)。研究结果证实,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对他们的入学认知准备影响显著,其中具有幼儿园三年学习经历的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最好,其次为具有学前班一年学习经历的儿童,而以学前班名义就读、实际上在小学一年级混读三年的儿童,他们的入学认知准备与无学前教育经历的儿童没有差异,表现最差。

3.区域性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3.1 合理定位学前教育信息化,进而实现其内涵建设。在教育事业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并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从幼儿的认知特点着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教育信息化作用。从以上信息化运用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信息化并非教育的核心,而是实施教学的一个环节。在建设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如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家长的充分支撑,能够通过家庭教育为信息化教育环节的落实提供支撑;第二,幼儿园教师的能力素质的支撑以及幼儿园管理质量的支撑;第三,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互动与沟通的支撑。

3.2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学前教育资源质的提升。在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进而才能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而这就要求做到:第一,政府要给予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的重视,在政策上要实现有效的扶植,并要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落实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第二,要集中行业教师、学者等的力量,实现理论实践的相结合,并不断更新充实资料库资源,确保资源的质与量。第三,要积极的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搭建与国外信息共享平台,以通过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第四,要建立关于优质资源评价的机制体制,以确保信息化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范文2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职教师资;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15—03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这一现象被称为“教育信息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育信息化环境要求教师不仅要师德好、学科强、善表达、会评价、能反思,还要成为学生的向导、乐于协作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资源的设计组织者以及终身学习者。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而调查发现,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学习现状不容乐观,体现为外部的培训次数有限,内部的自主学习动力不足;信息化教学能力不理想;教育科研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等等。本文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教师自主与主动地寻求自我提高和发展的基础上,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发挥。

近年来,教师自主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教育已朝着引导教师主动发展的模式转变, 呈现出由重视教师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到重视教师的自主性、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要充分认识职业院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理论基础,探究其自主专业发展的网络环境支持。

2 名词内涵: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2.1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并成为一个良好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1]。它是一个长期、复杂、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探究,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专业上成熟和完善的境界。

2.2 自主

《辞海》将自主解释为“以自己权力行事,不受他人协助、干涉”。自主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是指个体的独立性和不受他人控制的能力,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教师自主与学习者自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概念[2]。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自主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教师自主包含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以及自利。其中自主意识是教师实现自主的内在驱动力和基本前提,是教师对自主在教学体系及专业发展中的状态、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与判断;自主能力是教师自主的核心,包括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自身作为学习者开展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能力;自力是外界赋予教师调控教学及相关事物的权利,是教师充分发挥自主能力从而有效实施教学的外在支持条件[2]。

2.3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当前学术界对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下面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对于教师而言,“自主发展”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和“他主”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他主”发展中教师也应该具有自主意识,即在教师培训等“他主”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挥自主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有利于专业自主发展的活动中[3]。

2)“自主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在外在价值的引导下,独立于外在压力,订立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监控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评价专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立的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较强的自主发展意识[4]。

3)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根据自我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求,由教师自主地确定发展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设计发展策略、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专业发展方式[5]。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个体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张扬教师的主体性价值。教师充分发挥自主性,根据自我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求,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具有内在的、积极要求的专业发展动机,能不断反思、探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个体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成长和成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3 理论基础: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理论由成人学习研究专家艾伦·塔夫(Allen Tough)于1966年首次提出。他认为自我导向学习是由学习者制定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具有两个特点:1)强调自主性,整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自学实践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独立探索、自我学习的过程,它适合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学习者;2)具有灵活性、普遍性,它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内容广泛丰富,学习场所灵活多样,适合职业院校教师。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针对自己的实际需要而有目的的主动学习,它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场所的灵活性、解决学习者的现实问题。在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注意增强学习的动机,创造更好的环境来支持学习,强化自我导向学习过程当中的自我管理。因此,教师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与自我管理,也需要其他教师和学习伙伴的支持与帮助。

以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支持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培养职业院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增强其自主发展动机,促使其自主规划、自主行动。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内出现了新鲜的教学理念,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活活动总称。教育信息化要求对教育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分析,并基于这种分析,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地进行信息的生成、加工、传递、存贮、利用等各种有意义的操作。

教育系统的信息分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教育系统中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应建立一定的信息化环境,完备的信息化环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条件和基础。

2.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

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在在教育信息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是指教师与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应能基于一定的信息环境,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3.教育过程的信息化

教育过程的信息化是指教育过程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用以完善教育过程,实现面向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信息化不仅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中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变革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因此要求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三.教育信息对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价值

(一)教育信息化作为现代技术支持教育

教师掌握一定信息技术时,不断采用新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利用信息网络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教师利用个人网站进行网络教学,有效地拓宽了教学的界限,从而为实现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和培训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示范。

(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服务的理念的形成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共同成长,即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应是教学中平等的“首席”,而不是“权威”。教师通过信息化的过程来培养教育服务的理念,强化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教育信息化为教师专业化提供信息资源支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人才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产业化、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在这六个方面中,信息化人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没有信息化的教师人才,教师专业化就将是一座空中楼阁。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当然教育的信息化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信息化,在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师,所以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必须“教育信息化先行”。

四.实现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一)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在认识观念上进行更新

首先,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从自我封闭状态走向自由、开放、澄明的交互状态。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教师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系统中与学生进行“视界的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角色将会发生变化,教师要适应网络带来的改变,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其次,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与学术的权威,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学生没有自。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今天的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借助网络搜索资料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不再只是一个“井底之蛙”,在某些方面,可能“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对象。

再次,教师要对教育中介进行再认识。教育中介是指那些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与意识的东西。教育中介包括物质中介与精神中介。教育物质中介主要指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有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黑板就能进行教学。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教室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室了,投影仪、电脑、音响、麦克风等信息技术设备远远优越于粉笔的功能。教师没有驾驭信息技术的素质,怎么能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的工具也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再认识教学工具。教学内容当然也不再是孔子时代的“六艺”,也不再是“四书”“五经”和“一本一纲”(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是包括教材在内的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获得知识的手段不只是教师上课,还可以从生活中、从互联网上获得,知识不仅出现在书本上,还出现在网络中、电视媒体中。所以,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二)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进行不断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师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一些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本的技能包括:掌握Windows 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能够进行word文档编辑处理;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如利用谷歌、百度等网站进行搜索下载;掌握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制作电子教案、采用PowerPoint等制作教学课件。

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应用与创新的能力。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查找资料,如电子教案、学术论文;能够利用互联网同学生进行交流与联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能够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评价、考核进行档案管理。

总之,教育信息化将给传统教和学的模式带来重大的变化,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学活动将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与教师之间将形成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教育模式。因此,教师专业成长是进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而这又需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祝传鹏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影视方向人才培养探讨》 湖南农机 2010.07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范文4

【关键词】信息社会、教育、教师、挑战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都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应对自如、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求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

鉴于信息化对学习观和教育观带来的影响,许多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纷纷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力,呈现出国家重视、政府推动的显著特征。如美国的教育技术规划、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进入教育网计划、欧盟的尤利卡计划、法国的实践计划行动纲领、韩国的虚拟大学、新加坡的智慧岛方案等等。我国也在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有些有远见的大学或政府部门已经设置了教育信息化处室,统筹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把握教育发展变革方向。但从整体上看,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些部门只是喊在口头上,在网络基础设施、师资技能准备、教育资源建设上的投入上远远不够。我们是否认识到学校没有建校园网就等同于学校没有建教室,没有连接互联网就等同于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学资源库就等同于学校没有老师?

二、信息化社会对教师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时代,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没有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难以立足于三尺讲台,也谈不上称职,更会贻笑大方。因为在如今的社会里,人人已经置身于信息化所覆盖的环境之中,从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没有一些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恐怕会处处遭遇难堪。而校园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学大楼、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等等,哪一处没有信息化的痕迹?只不过程度有高有低而已。当然,我们的教师要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个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学习必需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做到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

三、学生素质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师面对教育信息化要注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就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教育信息化应将每一位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传统接受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与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是有相当距离的。要扭转这种局面,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并教会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知识,主动地去探求未知世界。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五、教师明确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给予是最普遍、最传统的,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方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习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入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中国最需要的恐怕不见得是会考试的人。”

六、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总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的逐步实现,使受教育的对象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信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教育新特征的出现,使教师也必然要走出传统的角色,而扮演新的角色:信息时代的教师是研究者、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管理者、咨询者、支持者、点火者,技术的掌握者。

参考文献;[1]刘湘溶,综合与特色——关于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范文5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25-02

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已关注学前教育信息化,学前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这种政策支持给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氛围。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灯移动终端媒体设备的普及与使用,使得媒体在信息化时代伴随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幼儿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主导者是教师,这就对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专业化程度要求非常高。所以,幼儿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潜能。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

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金丽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二、信息化时代下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信息时代的带来要求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要求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影响;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美学基础和具有正确的媒体反思观念,更好地为幼儿学习者服好务。

1.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幼儿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丰富幼儿课外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正确认识媒体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以便推动自身的专业素质发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加强对幼儿媒体发展的认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定期参加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

幼儿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决条件时对多媒体操作的熟练程度,这也是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幼儿教师应在掌握原有的媒体操作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幼儿教师应定期参加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信息素养教育。

3.经常开展媒体发展讲座

在教育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不断涌现,众多媒体信息融入了幼儿教学的整个领域,媒体已经成为幼儿学习者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幼儿学习者正面临繁杂的信息困扰,幼儿教师应正确引导幼儿学习者在媒体信息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幼儿园经常邀请媒体教育界的专家来园里作讲座和报告,以便扩大幼儿教师的信息面,增强信息素养。

4.建立信息素养资讯平台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情境

0 引言

21世纪,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场深刻的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它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目的、地点、学习媒体、学习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问题展开探讨。

1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般用简单的实物、图片、语言和动作等,因为缺乏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直观性、有趣性、丰富性,所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不容易发生。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撑,使得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变得更加丰盈、直观、生动、高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网络、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等信息技术,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生动直观的形象能够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同化或顺应所学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简单地说,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就是依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

2.1 设计问题情境

应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情境设计是问题情境,它是在学生求知心理和学习内容之间设置悬念,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问题情境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悬疑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为进一步的协作、交流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定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问题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2.2 设计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依据学情,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活动中,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当学生进入新鲜活泼的情境后,会迅速激起强烈的积极情绪,唤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联想与兴趣,起到暗示诱导的作用,进而对知识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总之,故事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将抽象、枯燥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一般情况下,创设故事情境比较适合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

2.3 设计模拟实验情境

对于理科性质的课程(数学、化学、物理等)和专业技能课程来说,实验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时,实验的开展往往会受到教学材料以及实验条件等的限制无法进行,而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则有效解决了实验条件不足带来的困惑,且实施简便。如化工专业做一些操作过程伴有危险的化学实验时,用虚拟车间仿真软件则无需担忧;电子专业单片机课程当中设计单片机最小硬件系统时,用单片机仿真软件Proteus则有效解决设备昂贵、实训成本高的问题;数控专业用虚拟数控加工软件解决生产不可重复的问题等等。在模拟实验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行为,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学生也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不需要考虑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损坏等问题。

2.4 设计协作情境

信息技术为协作情境创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撑,使得学生可以在线、及时与其他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等进行互动交流,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从而直接获得问题答案和实际工作经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协作情境设计就是利用信息化环境中的多种知识共享工具和交流会话工具,如QQ、微信、网络学习平台等等,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协商,共同实现知识的建构。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颠覆了传统教学,延伸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校企交流的疆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情境变得鲜活生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协作情境设计是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与组间的协商、讨论,以期达到对学习主题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整个协作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讨论的问题也有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进行学习过程、协作情况的整体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协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

3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信息化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师技能之一。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实情,选择恰到好处的方法创设有效情境,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破茧而出,在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技术和手段都服务于教学本身,脱离教学就毫无价值。总之,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应当在综合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巧妙而有效地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使教育获得真正的革命。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

[2]王晓玲.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市场,2015(2):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