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健康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营养;重要性和对策

前 言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营养,人类机体的成长代谢需要多种营养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等。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后期,精力充沛、活跃好动、代谢旺盛,加上要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更要注重饮食营养健康。营养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保证身心健康情绪良好,所以高校要重视并采取措施确保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

一、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一) 补充体力,保证学习效率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还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大脑活跃,新陈代谢快速,精力充沛,是学习知识和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他们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健康的饮食促进大学生身体发育,补充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消耗的体力,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如果饮食缺少营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1]。调查显示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于提高记忆力有很好效果,这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大学生十分重要。

(二)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产生

健康营养的饮食相当于是一种食补,可以弥补身体气血的亏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产生。食补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营养丰富的饮食滋补身体,辅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饮食调理和要是治疗有机融合,让人们通过享受美食的途径获得强健的身体。和药补相比食补更加健康和深入人心,在日常三餐中增加身体营养,提高学生的抵抗力防病去病。

(三)可以调整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常因为年轻气盛遇事急躁冲动,加上学习枯燥压力大也容易心生厌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如果饮食健康营养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情绪,比如常吃菠菜补充镁元素可以有效放松身心,鸡蛋里的碱可以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提高记忆力,吃瓜子可以让心情平静,所以通过营养饮食摄取不同的元素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情绪,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2]。

二、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措施

(一) 做好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教育

高校应该宣传科普饮食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最好能开设相应的公开课或者选修课,培养学生们的营养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身体保健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且,高校的食堂应该聘请专业的营养师与厨师,加强对高校食堂的管理,确保大学生的饮食营养和健康,从而保证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精力来应付学习。另外,最好将饮食保健知识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且在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切实掌握饮食健康知识[3]。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重视饮食营养和健康,改善大学生饮食健康不但利益学生个人,同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和未来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

世界营养专家都一再强调在一天当中早餐是最重要的,早餐应为全天提供30%的能量,并且早餐营养标准也要达到当天的30%。但是调查显示大约10%的大学生根本不吃早餐,很多学生虽然吃早餐但是吃的简单应付,不重视早餐的营养和健康,早上起晚了随便买点在去教室的路上吃完,长期这样对大学生身体健康非常不好。所以,学校应该宣传早餐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早餐的重要性并选择健康营养的早餐,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身体状况和专注能力[4]。营养师应该根据大学生身体特点提供营养早餐配方,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满足他们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除了早餐还要培养学生三餐定时定量的习惯,尽量不要吃零食,早餐注重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要清淡少吃。

(三)完善大学生饮食结构

人类食物种类繁多,每种食物拥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母乳是唯一可以提供机体所有营养的食物,此外任何食物也无法做到这点。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平衡饮食结构,广泛摄取各种食物的营养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成长代谢的所需营养成分。所以人是杂食动物,必须食用多种食物,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更要摄入丰富营养,平衡饮食结构。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能量主要来自于谷物,根据每个个体活动量的不同所需能量多少也不同[5]。如果大学生身体缺少蛋白质将会影响身体成长发育。目前大学生饮食结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缺少奶制品、水产品和果蔬的摄入。所以大学生应该多吃水产、奶类和果蔬食品,从而保证身体营养均衡。

(四)家庭和社会应提高重视程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很多商家定准了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在高校周围开设了很多网吧、快餐店和其他休闲场所,导致很多大学生经常实用快餐、泡面等垃圾食品,导致体质不断下降。家庭和社会应该提高对大学生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协调有干部们清理整治高校周边不健康的食品店和快餐店,对于周边快餐店进行定期检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

结束语

民以食为天,好身体首先是吃出来的,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确保他们的饮食健康和营养,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极大的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从而推动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千万家庭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就是节约,大学生只有确保身体健康,才能有精力学习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艺敏,陈海萍.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的调查报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02(14):47-50.

[2]卓杰先.广西桂中地区大学生饮食、营养知识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03(25):33-36.

[3]李源晖,许艳,马翠荣,姚应水.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06(09):83-86.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选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体育梭炼知行调查问卷》时24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在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高三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学生;2)有66%的高中生时体育梭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课外的徽炼:3)高中生体育梭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认知高组.运动+认知低组、不运动+认知高组、不运动+认知低组。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意给他们创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3

没病不等于健康

“不生病、不吃药就是健康”、“天天开心,没有大毛病就是健康”……在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只要不生病就算是健康。只有极少数人能认识到健康是身心两方面的,仅仅身体没病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心态平和也很重要。

然而,健康的涵义远不只这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全方面诠释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命生存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基本保证。健康包括3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这是满足生存条件的健康。包括无饥寒、无疾病、无体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劳动,基本的卫生要求可能得到满足,具有基本的健康障碍预防和治疗知识,对疾病和灾害能够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对健康的障碍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二是精神健康或者说心理健康,包括有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经济要求能得到相对满足,可以舒心自在地生活。三是社会幸福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完好,包括能通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并且有条件应用这些技术,过着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这是最高层面的健康。

防病重于治病

一粒小小的小儿麻痹糖丸不仅可以避免日后患脊髓灰质炎后不得不花费的巨额治疗、康复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一个人终身的肢体残疾。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庸医治已病”。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和人群健康需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疾病的预防。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充分证明了疾病预防的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者,有些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如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但这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二是有良好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消遣娱乐活动等,比如通过各种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人际关系良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使得许多心理疾病得不到合理的干预和治疗,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一些人认为患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种耻辱,对其一味回避,不敢面对,因而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一些性格内向、好面子、谨慎的人当心里不快或出现问题时往往选择压抑和克制,时间一长,就会焦虑、多疑,进而引起胸闽、气短、食欲不振、便秘等,所谓“病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心理健康是健康重要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不可忽视。

积极面对社会环境

在健康的3个方面中,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远不及生理健康,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又远不如前两者。事实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

没有生理健康。人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而生理健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健康能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生理健康。快乐与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能促使心理平衡,使人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能大大促进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应该积极地适应社会大环境,并参与其中,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更需用心经营

人们愿意经营财富、积累财富,其实。健康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和积累。人人都知道拥有健康最重要。可获得健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用心经营健康吧!

身心健康都重要。“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曾经这样阐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人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调节,很快将心理问题解决;而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有限,会使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甚至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受不了老师的批评,翻来覆去想好几天,愤怒、焦虑的情绪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因此,专家建议,要重视心理问题,加强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学习调节心理的方法,尽快走出阴霾与困惑、重塑健康心理。

积极适应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由于对社会的态度和理解不一样,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一样。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的积极方面,客观地看待存在的问题,因为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表现在一个人能否接纳这个社会,也就是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其次。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比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往往感到无所事事、枯燥乏味,而把自己整天关在家里、天天看电视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无益。其实,许多活动都非常适合老年人,比如旅游、运动、参加社区活动、到老年大学进修学习等等。年轻人除了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外,还可以学习利用新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使生活充满新意,学会享受人生的新内容,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事业需要社会支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虽然目前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有专家认为,健康事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加强健康管理。目前,一个与健康管理事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健康管理――正在兴起。顾名思义,健康管理是指健康管理师凭借其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制定出适合一个人的健康计划,比如饮食结构、运动项目、疾病防治等。专家认为,健康管理事业开始逐渐兴起,说明了人们对于健康管理理念的接纳和需求。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4

 

随着前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显著增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转变的阶段,也是由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对其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引导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使其能通过大学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逐步走向心理成熟。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并设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成熟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难点

 

2.1 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属于选修课,部分高校即便开设为必修课,也属于综合素质类课程,因此在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做一个重要的科目来学习。

 

另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设置较短,往往只有几周课时或者只是其他必修课课时的一半,使学生从心理上认为本门课程不重要。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学生却没有将这些事件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学校和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2.2 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由于多数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指定教材,教师上课往往自备课程教材,或者直接从网络课件中选取需要教授的内容,自己制作课件。这就造成了每个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课程内容也不一致,使学生的学习不系统、不全面。任课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专长或自认为重要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不规范。

 

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对课程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够,再加上没有规范的课程教材,使学生更加不注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同时学习内容没有形成体系,只是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缺乏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考核方式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很多学校采用考查的方式,让学生在期末节课时上交考查论文,以此作为课程成绩。有的学校即便采用考试的方式,也大多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试卷考题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但不论考查还是考试,学生都没有将学习内容有效的体现出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也不同于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学生要将日常所遇到的生活心理问题用专业知识加以解读,从而解决自身或他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这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对策

 

3.1 通过多手段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是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在学生在校期间,甚至在学生刚入学开始,学校就可以通过辅导员案例讲解、心理健康宣传、心理方面的学生活动等多手段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导,其他多种方式为辅助的形式,最终达到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自然会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3.2 规范教学教材,提高教学系统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长期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即便在许多知名大学也是如此,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和总结的材料案例给学生上课,这就造成了课程效果参差不齐。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则上课效果较好;任课教师水平稍差,则上课效果较差。

 

各高校应规范订制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统一备课,提高教学水平的规范性,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依据教材巩固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有章可依。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在课上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的是依靠教材理论利用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3 提高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考核方式是反映教学效果的直接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单纯用考试分数或结课分数来衡量。综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式来看,注重平时的考查分数并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分数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平时上课时阶段性的运用案例分析或结合自身情况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以巩固学生平时上课所学知识;期末再以考试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得出学生的课业成绩,以此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通过倾听音乐能够陶冶自身的情操,开阔眼界和心胸,进而加强创造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大学生沉浸于音乐中能够被音乐所表达的情境所吸引,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音乐中发泄自己的情感,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放松。这种体验能够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具体来讲,音乐本身能够使大学生放松心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跳、血压、呼吸等都会呈现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能够使大学生感到放松。另外,大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二)对大学生心理能量的重要性。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会以音响的形式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能量,使大学生的心理能量发生变化,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张力,使大学生的心理张力与音乐张力相互影响,充分发挥心理能量的作用。具体来说,音乐通过流动的音响传入大学生的耳朵,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联想并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转移被压抑着的心理能量。但是,大学生心理能量的转移是随意的,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大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合理释放心理能量。另外,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会带给人一定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能够使人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变化。大学生的知识丰富,精力充沛,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音乐中的细微情感,而这些情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大学生产生特定的心理能量。(三)对大学生心理结构层次的重要性。一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自我产生影响,大学生自带的能量会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被阻碍、转移或释放,而这个过程能够减少大学生的冲动和盲目;二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大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悲伤、思念、宁静的情绪,并通过情绪的体验来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且,大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还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对自我进行思考,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我意识;三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超我产生影响,而超我是大学生人格中理想的部分,是完善了的自我。并且,超我对自我具有控制和引导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追求和谐的内心状态。音乐审美教育能够重塑大学生的心灵,通过大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抵制丑陋的东西,培养大学生优美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不良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康的情绪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加强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调节大学生的情绪。例如,大学生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能够体会丰富的节奏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倾向性,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情感相交汇,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共振,而这种情感交汇和情感共振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例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不仅能够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而且能够感受民族情感,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作用于大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等,不同的音乐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为大学生创建自主发展的空间。并且,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了解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去联想人们的生活场景,加强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康的音乐蕴含着健康的思想,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讲解内涵深厚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的励志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风格。并且,音乐审美教育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音乐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进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音乐审美教育能够通过群体性的音乐活动,加强学生的人际交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合唱、齐唱、重奏、歌舞表演等音乐表演形式需要团队成员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在沟通和配合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使学生学会与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相处,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高职院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音乐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养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兼备的音乐教师。一是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音乐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先进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二是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音乐教师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念,增强音乐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三是为了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高职院院校应积极组织音乐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音乐教师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二)完善教学设备。教学设备是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物质基础,高职院应积极完善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设备,保证音乐审美教育的正常开展。为此,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钢琴、音响等设备。另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音乐厅,设置专门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场所,优化音乐审美教育环境。(三)组织文艺社团。组织文艺社团能够加强学生参与音乐审美教育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音乐活动,加强音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文艺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开设音乐审美教育。并且,高校应将文艺社团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利用音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社团可以组织音乐游唱活动、合唱活动、歌唱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感,缓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四)完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在音乐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科学制定高职学生的音乐课程,使高职学生能够有计划地学习系统的音乐审美知识。为此,高职院校应将音乐审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采取学分制,将音乐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精选音乐审美教育内容,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五)改进教学方法。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应摒弃理论灌输教育方法,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了解音乐的内在情感,加强音乐情感对学生情绪的影响,使学生在音乐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

作者:黄金子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丽霞,王宝龙.从音乐治疗学谈起———论音乐对疾病治疗的价值与方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期间,高校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文化与生活诞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综合各方就会发现,客观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社会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与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其次,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少。目前,我国教育处在改革新时期,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缴费上学、就业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量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最后,教育发展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理解健康的时候更注重身体素质的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自我组织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场所,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转化为自身的健康素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的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养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给予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根据各高校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所有成员均要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的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纳到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学生而言,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面对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