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80-01

在当下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采用三步阅读教学模式,即将课堂分为阅读前、阅读中与阅读后。“阅读中”环节是一节课的主导环节,它是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空间。而该环节问题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问题一】问题设计缺乏趣味性。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6 Keep our city clean的Cartoon time板块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Who are they?Where are they?Why does Bobby like living in the city?What does Bobby do?What happens to Billy?Does Bobby feel sorry?

【分析】这个板块主要讲述Bobby 与Tina在放学途中谈论喜欢生活在城市的理由及发生的事情。Cartoon time板块与前面的Story time板块虽然同是语篇阅读,但前者更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故事的幽默所在,后者注重学生阅读知识点的巩固,通过文本的阅读帮助学生强化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能力。但上面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关注问题的面是否广而忽略了问题的点是否有趣,力图让学生读一遍就解决所有问题。这样得到的结果却大为相反,缺乏了兴趣的支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纸空谈。

【对策】教师指导用书中对Cartoon time板块的教学给出如下建议:该板块重在让学生阅读、理解与欣赏。俗话说,兴趣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Cartoon time板块教学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尝试采用“零任务”阅读,得到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同样的阅读材料,换了一种方式,“零任务”阅读比“有任务”阅读收到的效果更为可观。Cartoon time板块通常是以幽默故事为题材,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去自主体会、去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问题二】问题设计缺乏联系性。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7 At weekends的Story time板块时,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Step1:watch the cartoon(教师未向学生说明看动画的目的)。Step2:listen and write(让学生在教师给出的表格中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填出每个人的周末活动)。Step3:read and match(学生将文中的人物与其相对应的活动连线)。

【分析】这个文本的情境是周五放学路上,迈克与苏海谈论周末活动。涉及的语法点是一般现在时中第三人称单数以及四个有关频率的副词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教师在设计第二个任务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周末活动的短语。对刚接触文本的学生而言,新语法、新词汇汇集在一起,有很大的难度,能够完成的学生不多。

【对策】紧扣文本内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感知文本内容,关注问题设计的信息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在教这篇文本时,可以采用填表格的方式,让文本的重难点分散开来,然后通过听录音、看动画、提问题、画词组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充分理解与掌握文本内容与语法点。因此,阅读中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文本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能够深入理解文本。

【问题三】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8 Chinese New Year的Story time板块时,有位教师在导入文本时通过猜谜游戏进行了语言的铺垫。在之后的阅读中,设计了以下任务:Task1:listen and answer. What is Anna going to do at Chinese New Year?Task2:watch and answer. What is Anna going to do on Chinese New Year’s Day? What is Anna going to do before Chinese New Year?

【分析】这位教师在设计阅读中的问题时,思维逻辑有时不太清晰,一会儿问春节将要干什么,一会儿又问春节前将要干什么,使学生思维呈跳跃式波动。其实,教材文本在描述春节活动时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但教师刻意打乱这种顺序,将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整个文本的理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关注层次性与梯度性。

【对策】体现提问层次。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是大家所熟知的,因此,本课的重点应放在一些风俗习惯的英文表达与其所对应的时间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设计问题时关注联系性与层次性,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首先通过听录音选出春节活动,然后给这些活动排序,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复述。问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利用好问题这一支架,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Think and Design for Constructing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raffic Transportation Major

LI Xin LI Xue-hua WANG Li-hua JIN Xiao-hong MO Xiang-lun ZHAO Lu-cheng

(School of Min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Abstract】Traffic transportation major is a kind of cross-discipline major with developing rapidly and knowledge updating rapidl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country "The Belt and Road industry" and "going out"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 ?have?put forward new demands for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t is thought that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an make the graduate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major construct a complete knowledge acquisition.

【Key words】Traffic transportation major;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1 交通\输专业与《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交通运输专业研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交通运输经营和管理[1-4]。如图1所示,现代交通运输专业除了传统的交通工程建设、规划和行车组织等知识体系外,往往还引入不同的研究视角,包括人流、车流、物流的角度,交通参与者行为的角度,人、机、环、管的角度,机电信号设备的角度等[5-6],从而形成工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兼具的学科体系。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交通运输已成为文理兼修、发展迅猛的交叉学科领域。

科学研究方法是国内外高校普遍认可的科研实践入门训练课程[7-10],在海外大多数高水平高校当中,即便是所谓的“文科专业”――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科学研究方法也已成为重要的支撑课程,甚至已形成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哈佛大学,吴建南,郑烨,顾华伟三位学者对其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课程进行的分析表明[11]:该校形成了一套目标鲜明、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研究方法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目标设置明确,修课要求独具特色,选课方式开放自由,与此同时,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还充分体现出多样性与灵活性并重、学科辐射性与交叉性并存、注重研究方法应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以及将研究方法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训练之中等特点。而文献阅读又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前提,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体系中,文献阅读课程多见于研究生教育和语言类专业教育[12-13],这与当前建设“双一流”高等学校的目标并不一致,也造成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仍缺乏获取行业内专业学术知识、跟踪学术前沿动态的能力。

我国高校开办的交通运输专业面向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伴随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优势轨道交通技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交通运输行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外向型和技术交融特点,这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我国大多数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体系当中缺乏文献收集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形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短板”,与当前社会经济对知识人才的要求不符,在交通运输行业教育中体现的同样明显。因此,需要开设《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2 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思路

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交通运输专业领域文献检索、收集、阅读和应用方法,以及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基本概念的介绍,交通运输文献检索与阅读技巧,交通运输科学研究方法,交通运输学术写作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交通运输专业文献检索的技巧,清楚文献收集和阅读的手段,熟练运用专业文献的应用方法,了解交通运输专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知道交通运输专业学术写作和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撰写方式。此外,课程的学习能够使本科生系统学习交通运输领域科研基本知识,掌握典型的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启发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对本科生进行科研基础训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结合科研实际,以问题为先导,研学结合,学以致用,帮助本科生在交通运输科研领域尽快入门,为今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包含一定学时的实践环节和研讨环节,形成如图2所示教学体系。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个体能够尝试检索相关文献,独立阅读并摘取有效信息,同时也能够根据专业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研讨环节要求学生个体或小组能够充分合理的表述特定行业问题的研究状况,展示研究方案并获得其他同学与教师的认可。

正如前文所说,《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课程内容广泛,教学要求高,因此课程任课教师或教学团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较为深厚的科研积累,以及对行业学术热点和前沿清晰的认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素养,具有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大学教育的培养应使得大学生建立如图3所示的“认识-分析-了解-掌握”知识获取闭环。可以设想,《文献阅读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设计和加入能够使得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获取闭环,对于建立完整有效的大学教育体系,以及培养具备专业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业人才均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⒖嘉南住

[1]刘玉梅,李辉,李孟顺,等.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设计艺术研究,2004,23(3):42-44.

[2]肖国平,严新平,刘清,等.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3(3):52-54.

[3]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4):86-87.

[4]刘翠莲,刘南南,纪明珍,等.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9,26(4):44-46.

[5]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24(1):18-20.

[6]惠英.交叉融合突出特色―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城乡规划与交通》课程转型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33-135.

[7]杨晓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2).

[8]孙静.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5):70-74.

[9]徐夏云.基于YY和Moodle的在线学习环境实践研究――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4):40-42.

[10]倪献智,牟宗刚,于明,等.工程技术类课程教学中注重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47-48.

[11]吴建南,郑烨,顾华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分析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5):83-89.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3

关于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粗浅地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每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导入自然,简明而有趣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介绍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叙述情景、渲染气氛,也可叙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等。例如:《晏子使楚》一文,我叙述晏子的轶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了解晏子不卑不亢的风度,机智善辩的才能。有时要导入的内容较多,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例教学《三峡》一文时,我配放了一段古典音乐,加入山水画的插图,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知能力。文言文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太相同,重视朗读,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朗读,能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文所营造的意境,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美,受到审美教育,而且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语感,掌握文言知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散文类的文言文可以采用此法。可从以下几步着手:1、听课文,读准字音。教师可泛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也可让学生听音频朗读,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2、分读课文,体会文意。可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以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3、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力求读出整齐美,从而对文章有所感悟。也可利用好早读,例如听名家朗读去模仿,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整齐的气势;小组读;自由读来读出感受,读出感悟。像《爱莲说》《陋室铭》等多篇文言文都可通过朗读来收到这样的效果。总之,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的读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走进文字,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时那抑扬顿挫的风采,体会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4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于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务实型教师注重基础字词句的落实,侧重要求学生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五个方面去达标过关。但是,学生对老师陈旧的、干巴的、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产生兴趣,尤其对枯燥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不太熟悉的现象知识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教学步入“变”的轨道,并让其在“变”中生出奇效。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应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对于字句的翻译,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就要让学生去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在主体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深层次的文化拓展。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而充分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语文学科本来就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教学设计上的创新研究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战场,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多花心思,努力在课堂教学教法上推陈出新。

1.巧设导语引人入胜。导语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巧妙的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教师设置的课文情景之中。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文言文 散文 文眼

一、教学背景剖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是文言文散文中的佳作,其文意境美、语言美,但作为叙事性散文,其思想情感与作者情操并没有直接流露,故而学生在认知上有一定阻碍。

在理解了“文眼”意蕴所在的基础上,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的“眼乃神光所聚”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眼”的地位,全文精神核心、行文线索均是围绕“文眼”展开。以张岱《湖心亭看雪》为例,文末最后一句“莫道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一个“痴”字就是全文文眼所在。就叙事而言,张岱在三天大雪之后的清晨,去西湖湖心亭看雪,与不期而遇的另一位湖中人开怀对饮。人迹几绝之时于寒冷的时间去看雪,不为看人、无意见人,其行为不就是舟子的一个“痴”字的体现吗?就表情而言,他做出这些痴行的背后就是他心中的痴意,作为遗民,在故国破亡后,他绝仕途而流连山水,看似是对山水的痴迷,其实是心中“人世变易,江山不改”的故国之思。同样,他在文首就交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内心孤独、无人理解的情感,进而才有了与偶遇之人开怀畅饮的“痴”行,这就是他的“孤高”之痴。

相对于深层次的情感归纳,“文眼”是可以在文本的内容梳理这一浅层教学过程中整理出来的,但联结起了深层的情感归纳,先理清文章内容,再以文章内容归纳“文眼”,进而通过对“文眼”的剖析反推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深入,可使学生在归纳感情时有中心可循有抓手可用。

二、实际教学设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湖心亭看雪》的字词梳理、全文通读、内容归纳是基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在该部分基础教学已完成的前提下展开,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文眼”,并结合“文眼”正确把握全文思想感情。

文眼的发现方式有多种:

一是基于形式的位置定位:一般“文眼”容易出现在文首以总领全文、文章中心句贯穿通篇、文尾卒章显志抑或文首文尾前后呼应强调凸显。

二是基于句式的句型定位:议论或抒情句将情感态度明确化,常有表达作者为文目的的作用,所以“文眼”出现在这些句式中的可能性大。

三是基于内容的主旨定位:前文说到“文眼”是全文线索与中心所在,同理当然可以对全文每一部分进行归纳,再将其整合为全文中心,这便是“文眼”所在。

根据《湖心亭看雪》的文本特点,其“文眼”的发现过程可将这三种方式综合。

整体教学设计以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为主,注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1.归纳内容,引导发现。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全文内容,按以下两类对文中所叙进行分类:作者看景、对人态度。

2.提出问题,分类归纳。作者看景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独)对人态度是怎样的?(忽视舟子、与亭中人对饮)。

3.深入分析,自由发挥。作者“独”看景说明了他对景物的什么态度?(喜爱、欣喜等)作者对舟子与亭中人为什么有不同态度?(相似行为、共同情趣、理解)

4.回归文本,发现文眼。作者的这些态度应该如何评价?文中有没有对此的评价?(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回溯文本,印证“文眼”。张岱的行为与情感是不是痴?

在以上引导过程完成后,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眼”是痴,此时便可以发挥“文眼”的作用,在认识“文眼”的基础上整理思想感情。

过程大致是前文的“痴”的原因总结,教师应在此时再次强调作者生平,引入作者相关文章,使学生加深明清换代之时作者的“遗民情愫”,将“痴”具体归因到作者的经历,如前文所说,无人理解方“痴”于与陌生知己的痛饮,故国破碎才“痴”于比王朝恒久、比人稳固、寄托着作者故国记忆的江山景色。

三、教学意义归纳

结合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将“文眼”作为抓手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两点意义。

从情感维度与心理认知上,此教学方法着眼点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内敛给学生造成的认知困难,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具体的切入点,对于他们理解抽象情感的作用就如同一把钥匙,掌握钥匙方能直接打开与作者沟通的大门。只有以适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才能使他们最快地接受文本、教师所要传递的情感取向,才能激发他们的主观探寻意识,才能加深他们的理解,使他们自主地受到熏陶,达到语文教学的情感维度目的。同样用适合学生而不是适合教师的方法,才最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使教学活动更加简洁、高效。

从语文教学的技能性目的来说,在散文教学中强调“文眼”、突出“文眼”,将“文眼”作为连接内容和情感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散文本质、进行散文写作非常有帮助。散文“形散意不散”的特点在其有“文眼”这样一个内嵌联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文眼”为线索展开全文、以“文眼”为中心构建全文,对于学生修正自己的写作,克服文章中心不突出的问题大有裨益。同时该方法的引入,对于学生自身阅读方法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升很有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复强调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恰恰是基于这一目标的潜移默化的加深。

参考文献:

[1]成艳.文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抓手.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江苏教师.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6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它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四位一体”。近来,很多学者提倡基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教学要回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上,从语言基础层面上升到文学鉴赏层面,做到“言文统一”,但怎么有效地做到“言文统一”一直困扰着一些教师。本文所评议的两篇论文,倡导“因言解文”,着眼于“炼字炼句”处来充分打开文本,对实现“言文统一”的路径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实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评析论文】刘宏业《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上)》,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7期。

【原文提要】在中学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需要进行一次转化性创造:用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通过工具理性体现价值理性,把文化渗透、精神重建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文言文教学应从文章、文学的层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汉语、文化有所了解、有所传承,努力追求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四文”的统一。因此,价值理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有:探寻文字本源,感受文言魅力;关注不同体式,领悟文章思维;学会言中窥文,获得文学熏陶。

如刘宏业《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上)》一文(以下简称作“刘文”)所言,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过分注重文言文教学的工具理性,重“言”轻“文”,具体表现有:一是重讲轻读;二是结构松散;三是形式单一。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未能体现文言文教学价值的综合性、整体性,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基于此,刘老师转变文言文教学的方向,主张用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通过工具理性体现价值理性。刘文中的“工具理性”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是指“把字词句翻译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厌其烦地讲解文言基础知识。”而“价值理性”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文”,指的是“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或借鉴文章写作方法,或提高文学素养,或获得文化熏陶。”不难看出,刘老师主张“言文统一”,是一种“文化本位”的文言文教学。朱自清在《经典长谈》序中说到:“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项目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①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

“言文统一”可以说是针对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弊病所开出的一剂“解药”,它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王荣生老师所提出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的主张,还是黄厚江老师所提到的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文统一”的观点,又或是褚树荣老师提及的“文化渗透”的文言文教学,都强调文言文教学要实现“ 言文统一”。可是现今,很多教师不清楚文言文本的基本内涵,不了解文言文教学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特征,在谈论所谓的“言文统一”时,往往是将“言”与“文”机械地割裂开来进行“拼合”,又或是将“文”狭隘地理解为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以及古代历法职官之类的具体内容。

那么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统一”呢?对于这个问题,刘老师提出“从文字本源来感受文言魅力”。文言文以其不同于白话文的独特“语言形式”,千百年来承载着汉民族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汉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其本身就是不同时代历史风貌、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刘文中以《六国论》中三个带有“灭”的词语――“破灭”“迁灭”“革灭”为例,这三个词,都有灭亡的意思,但语素不同,语义殊异。刘老师通过探寻“灭”前面的“破”“迁”“革”这三个语素的本源,辨析三个词语的不同,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六国灭亡的原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体味作者用词精当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言的意味。此外,刘老师还举了《〈指南录〉后序》之用例,从“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一句中的“穷”字出发,和“贫”字进行区别,明确在文言文中表示没有钱时,用“贫”;而“穷”的繁体字是“F”,表示人曲身在洞穴之中,比喻失意、困顿。因此,“穷饿无聊”写出了作为北宋重臣的文天祥,在遭受内外逼迫、多方通缉下的失意、困顿和落魄。如果我们忽略这个“穷”字背后深层的含意,只是简单的把它翻译成“贫穷”,则失去汉字所体现的文学意味,变成了单调的字词解释了。一言蔽之,文言文教学中适时渗透一些汉字的本源探寻,可以有效地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文化厚度,进而实现“言文统一”。

其实,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是汉文化的全息码,每个字的字义,词汇的意义,语法的意义,修辞的意义,表面的意义,深层的含义,都是从一个字里面的文化而来。朱光潜先生也曾提到汉字有两层意义:一是直指的意义,二是联想的意义。他认为“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幻莫测。”②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该关注到文字的联想意义,通过文言文中的“言”来读“文”,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很多学者都提倡从语言文字文化赏析的角度来实现“言文统一”。例如,王荣生、童志斌提出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③又如褚树荣老师提及的“从文字层面来渗透文化”的观点;李卫东老师在《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中也指出,要通过“咬文嚼字”来实现“言文结合”。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所提出的“从文字本源来感受文言魅力”和这些学者的观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他为我们实现文言文教学“言文统一”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可以通过“炼字炼句”来实现“言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表面上斟酌文字的分量,而要因“言”解文,扣住关键词句,重锤敲打,通过文字来斟酌文本的思想和情感,领会文章的精华。

@:形声。从R,敬声。本义:R受惊。

E:形声。从R,聚声。本义:R疾步也

看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波涛夜惊,风雨骤至”,我们会联想到一群野马受惊狂奔的场面,我们会感受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能够体会到秋声的“形色”与“异态”。而《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译文“像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一样”,这样苍白的翻译,只会导致原文中“美学要素”的流失。

(2)辨析意义相近的字词,体会其“言志载道”。 以《鸿门宴》中的一段话为例: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这两句中有两组意义相近的字,一组是“操”与“持”,一组是“献”与“与”。“操”字的常用义,表示手的动作娴熟,含有稳定不变的意思,与表示“惯常”意义相通。古代诸侯之间往来,捎带礼物是惯常的做法。“持”的常用义,表示手往上托,有“奉”的意思,显示态度之恭谨。从“持”字可见,当时刘邦虽心存灭项羽之心,但表面上还是要显出臣服恭敬的样子,所以用“持”字相当贴切。“献”与“与”两字意义相同,但为什么不说是“我持白璧一双,欲与项王;玉斗一双,欲献亚父”呢?可见刘邦的说话艺术之高。这些字词我们教学时不应该轻易放过,而要深入体会。

(3)体察独特的句式结构,感悟其“言志载道”。例如,《满井游记》第二段中的句子: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这段话短句居多,诵读时,语气稍快,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但细看之下会发现其中有两句长句,乍一看显得颇为突兀:

廿二日天稍和,

偕数友出东直,

至满井。

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我们将文本的书面形式转换一下,其中句式的长短变化便清晰可见。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这些句式,短有其短的味道,长亦有其长的独特韵味。上述文本中的这两个长句中有很多虚词,假设把这些虚词去掉,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甲)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如镜新开冷光乍出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u面髻鬟始掠。

(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甲)(乙)两句的差别,就在于原文句式总共寥寥十几个(前句16字、后句13字)文字,却分别密集使用了5个、4个虚词。细加体会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相比较而言,这两句话中如果略去虚词,其节奏感显得局促逼仄,与文本作者面对眼前光景时的优游自在完全不相称。用上这些虚词,朗读起来节奏变得迂徐从容,与情境两相契合,真切地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心旷神怡、怡然自得,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果王力先生所言:“这一类的助字,省去也可以;不省则更觉其顿挫有韵致。”――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时有意为之之处,当然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留意,要作细心玩味的地方。

总之,从“炼字炼句”处着手,细品语句,是实现文言文教学“言文统一”的一条有效之路。“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而“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这需要我们因“言”解“文”,在字词句的解读和赏析中,把握作者的“言志载道”,从而真正实现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四位一体”,达成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朱自清:《经典常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朱光潜:《谈文学》,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③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8页。

④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⑤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29期。

⑥〔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