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耕地生态修复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耕地生态修复措施范文1
关键词 马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95-01
1 移民迁出区概况
马场村位于张易镇西北15 km,六盘山西侧,年降雨量在500 mm以上,属半阴湿区,土地总面积30.78 km2,耕地面积336.6 hm2,退耕面积319.93 hm2,辖区总人口544户2 400 人,分布在堡子湾、小吊沟、后湾和红泉等6个自然村。自然条件差,生活艰苦,当地农民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常常辛苦耕作一年,还要为口粮发愁。为了生活,村民不得不做出一些破坏生态的举动,开荒、挖药材、打蕨菜、放牧,破坏了生态平衡。“十二五” 期间,宁夏实施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将西海固地区的35万贫困人口搬迁到靠近城镇、有水、通路,配套设施齐全的移民安置区,并统一划分耕地、温棚、建设牛羊圈舍、外出务工等发展劳务经济。该村也被纳入整村搬迁的生态移民规划中。截至2013年,已搬迁大吊沟、小吊沟、堡子湾3个自然村337户1 483人至红寺堡、贺兰、闽宁、渠口和原州区的三营、闫堡等生态移民安置区。
2 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成效
移民搬迁后,固原市原州区林业部门抢抓机遇,采取人工造林、保护原有树木、自然修复等具体措施,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和封育保护,实现人退林进、生态恢复[1]。
2.1 人工营造针、阔混交林
近年来,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使马场移民迁出区降雨量充足,植被恢复快。移民搬迁后,固原市原州区采取“封、造、管”3项措施,一是制定马场生态移民恢复区综合治理方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着力建设土石山区针阔混交、乔灌搭配的生态示范区。二是交通便利,造林绿化质量高。采取分管领导包片,林业站技术人员蹲点指导,组建专业造林队,采用80 cm×100 cm大鱼鳞坑整地,在其内挖60 cm×60 cm栽植穴,高标准完成熟耕地造林200 hm2,荒山造林33.33 hm2,栽植各类苗木58.5万株。其中:在主干道两侧100 m及平坦地段栽植50 cm以上带30 cm大小土球的云杉9.5万株,40 cm高的樟子松7.5万株、油松容器苗8.5万株、山桃11万株、桦树6万株、丁香5万株等块状混交造林。裸根苗采用生根粉、强力生根剂蘸泥浆栽植,栽植后立即拉水浇足定根水,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0%。其余103.27 hm2正在加紧进行鱼鳞坑整地,预计秋季完成。三是加强移民迁出区零星树木的保护。对移民迁出区农民房前屋后种植的树木,由林业站清查登记,根据树木大小、数量多少,由当地政府依据自治区确定的补偿原则,给予适当的补偿,并统一管理,严禁任何人砍伐、移栽树木[2]。四是合理配置,成片造林,确保搬出一片、修复一片。
2.2 退耕面积大,成效显著
该区域地处银平公路主干道两侧,集中连片,道路畅通。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营造山桃、沙棘、落叶松混交示范林319.93 hm2,现已郁闭成林,保存率达85%以上,移民前由于人口居住集中,土地承载量过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导致生态破坏严重。移民后,加强对退耕还林地进行清除杂草、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措施。同时,采取大坑、樟子松、油松大苗加快补植补造,使该区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植被自然恢复渐强,生态效果显著。
2.3 实现人退林进,加强植被修复,有效保护了物种
通过退耕还林、移民搬迁人工造林及生态自然恢复,加快了马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作[3]。昔日的土地不再耕耘、播种,搬迁后留下的残墙断壁都已推平,仅仅3年时间,这里的生态已恢复了60%,发挥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加快了自我修复。人退林进,山头、耕地重新恢复绿色,昔日的放牧声、田间耕作声、居民的错纵嘈杂声全部消失,只有吆呼相应的鸟叫声和潺潺流水声,野猪、野兔随处可见,几十年未见的梅花鹿脚印再次出现。天然次生林、植被生长茂盛,物种名目繁多,当地的环境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营造红色六盘、生态固原、避暑圣地指日可待。
2.4 加大封育管护力度
工程造林完成后,采取就地就近的原则,全部移交与毗邻的红庄林场,统一纳入国有林场管护范围,巩固了造林成果,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4]。同时,原州区注意保留移民迁出区原有村部、学校房屋及配套的电力、水利、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为后续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保障。严禁将移民迁区现有林地用于与林业生态建设无关的开发。
3 参考文献
[1] 马自良.宁夏海原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2(9):132-133.
[2] 殷爱萍.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植被恢复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4):178,180.
耕地生态修复措施范文2
论文摘要:常德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本文对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行了分析,从生态修复的原理出发,论述了农业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了农业环境的保护对策与措施。为促进常德市武陵区生态农业建设,开发绿色产业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往往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既先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然后又在受环境破坏的惩罚后逐渐认识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农业生态领域也不例外,土地长期耕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危害
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其中包括水资源、森林草地,耕地水土资源,农用塑料薄膜、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综合而言,武陵区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
(一)水土大量流失。由于毁林、毁草、开荒、滥伐等原因,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全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9.64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34.4%。水土流失破坏了全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本区的农业生产,同时,水土流失使沅江河床抬高,导致水患频繁。
(二)农村淡水生态问题突出。全区农村淡水生态问题突出,呈迅速恶化趋势。例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全区有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50%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速。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市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耗能高、污染重的行业或企业有城市向农村转移,未经处理的工业与生活用水经污灌或任意排放进入土壤后,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可在土壤中富集,从而进入食物链,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生态修复及理论基础
(一)生态修复的涵义
生态修复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是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环境是包括生物体与环境(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组成的一个互相依存与制约、相对稳定的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该系统具有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状况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性的农业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与偏差,在我国农业生态建设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教训。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搞好农业生态修复的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违背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不仅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造成自然灾害。因此,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要从人口、资源、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论。
(四)农业生态修复的实践方法
农业生态修复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水土保持目的的措施。其技术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有“封”、“退”、“造”、“建”,“综合治理”、“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以小促大”等。
“封”既是“封山禁牧,舍饲养蓄”。要真正做到“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退”即是“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大量事实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沙区,坡度在!)*以上的坡地必须退耕。如果措施得当,退耕后农民还可增加经济收入。“造”即是“造林”。坡度大于+)*的荒山荒坡、退耕地,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碳林和用材林为主,强加管护抚育,形成乔、灌、草多层次防护体系,有选择的发展经果林。通过推广节柴灶,沼气池等措施,彻底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可有效的保护植被。“建”即是“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农民在退耕二亩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沟谷地建设一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搞好农业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生态修复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调整结构、生态移民是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要想使生态修复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生态修复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生态移民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地区经济得到发展30%。生态修复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新举措,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与实践。
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一)增加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大量生产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做好“环保”品牌,让农民从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实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二)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中,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保护农村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
(三)加强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控制和替代,不断改善和提高农药使用技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施药人员安全,减轻环境的农药污染。
(四)加强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把粪便治理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相结合,与发展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相结合,与美化环境相结合,与发展环保产业相结合
(五)推动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视农村能源合理开发,加强对沼气资源、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做好秸秆气化、沼气发电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引导农户从单一用沼气能源转向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广多种能源生态模式,从而缓解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六)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对地表水实行流域性综合治理,;重点治理污染严重的区域,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七)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对策和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了乡村工业和旅游业,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修复使本区农业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
(八)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制定生态保护和建设、恢复计划。
参考文献:
[1]雷鸣.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9):132-134
[2]刘晓丹.岫岩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3):37-38
[3]左长清.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2.9
[4]蒲朝勇.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3.9
[5]焦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3.2
耕地生态修复措施范文3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态修复;自然修复;人工辅助修复;辽宁北票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65-02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很严重的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雾霾、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等,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严峻。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北票市生态环境建设在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1 自然修复
自然修复无需人为协助,只是靠自然演替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在北票地区,封山育林是最好的自然修复方法。封山育林可以不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减少森林火灾和外侵植物进入,可加快自然更新,缩短森林覆盖所需的时间,保护珍稀动物和增加森林的稳定性,投资小,效益高。为确保做好封山育林工作,难封育的地块(路旁、村旁很容易遭受人为破坏的地块),要设置围栏。处理好封山育林和发展畜牧业的矛盾,种植多年生草本饲料,变牲畜散放为圈养,这样才能做好封山育林、生态自然修复工作。
2 人工辅助修复
2.1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北票市退耕还林效果显著,此项工程是北票生态建设的重要项目。为了让还林成果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政府要按国家政策,给林农一定的经济补助,以调动其还林积极性。另外,还要派出专业人员,抽样调查还林情况,发现还林保存率低于还林标准的,停发经济补助,彻底改变“只见整地造林不见绿”的现象,鼓励林农做好还林的经营工作,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2.2 重视坡耕地造林
北票市为低山丘陵区,很多耕地坡度在25°以上,为了避免水土流失,动员农民坡耕地造林,以改变生态环境。
2.3 做好自然保护区建设
北票市有大黑山自然保护区和鸟化石自然保护区,要禁止在保护区进行各种活动,严禁乱砍滥伐和捕杀野生动物,需要进行更新性采伐的,要严格执行辽宁省《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B21/706-2009)》。
2.4 提高迹地更新速度和质量
近几年,粮食价格突破历史最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很高,采伐后更新缓慢或不更新。为了加快更新速度,采伐之前要交一部分押金,作为带动经营者尽快更新造林的手段。采伐以后,若能及时更新造林,并且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达到造林更新标准,则返还押金;否则,不返还押金。
2.5 造林前整地技术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山地造林前杜绝全面整地,最好采用穴状整地,尽量少破坏植被。其目的是疏松土壤、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
2.6 打击“小开荒”
现在,各地都有“小开荒”现象,北票市也很严重。要成立打击“小开荒”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分布各乡镇全面调查。对所有开荒地,要全部造林(或种草),恢复植被。对情节严重者处以罚款或追究刑事责任。
2.7 做好护林防火工作
成立专业的护林防火队伍,配备专业的防火工具。护林员要经常巡逻,严禁野外用火。变季节性突击抓防火为常年抓防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加快生态修复的步伐。
2.8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结合水利设施,进行小流域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修建小型水库、大坝等。同时,要在此流域栽植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的树种(沙棘、火炬树、刺槐、山杏、火炬树等),用来防止水土流失。
2.9 高速公路、铁路生态绿化
修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会破坏大量的森林植被,在北票市辖区之内的,要及时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2.10 矿区植被恢复
北票市金矿、铁矿、碎石厂、白灰厂、水泥厂、砖厂等很多,在开采或利用原料的同时,破坏了森林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有的厂矿还造成了空气和水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必须对受到破坏的植被进行人工修复,重新种树、种草,以恢复植被。对于破坏非常严重、无法恢复的,要客土恢复。
2.11 城市建设
重视公园、居民小区、道路的绿化,增加绿地面积,增加绿化品种,让北票市变成森林城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2.12 大凌河流域治理
近河道300 m范围内,禁止种庄稼,避免化肥、农药造成水污染,多营造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以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质。
2.13 污水处理
凉水河流域的水,直接汇入大凌河,此流域的水污染相当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大凌河下游居民的生活和各项生产。因此,北票市在凉水河建立了污水处理厂,成功改善了水质。大凌河的水生植物和动物也增加了种群,形成了良性循环。对于其他流域,也有水污染现象,有必要进行及时的污水处理。
3 参考文献
[1] 焦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3(2):1-2.
[2] 刘建忠,郭颖,王六平,等.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现状及治理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684-11686.
耕地生态修复措施范文4
1.1优势
1.1.1区位优势东川区地处滇中偏东北部,昆明市最北端,东邻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南倚寻甸县,西与禄劝县毗邻,北连巧家县并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南距昆明市区155公里,北至巧家县城15公里,北至会泽县城110公里,西至禄劝县城237公里。南接“昆明、楚雄、玉溪”城市群,北衔“成都、昭通、重庆”,西对“六盘水和贵州”城市区域,在连接“成渝、滇中、黔中”三大市场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1.1.2自然资源优势东川区地处内陆低纬高原地区,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光、热、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化,产业适应面广,为东川农业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川区境内除海拔3200米以上地区全年皆冬外,其余大多数地区冬无严寒,河谷地区全年无冬,且水、光、热等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气温25℃,夏季作物生长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天然型、生态型绿色农产品;高山、亚高山地区冬夏季节较短,大约有10个月以上时间属春秋季节,草地资源丰富,牧草种类多样化且适口性好,十分有利于发展高山围栏养殖。
1.1.3土地可利用空间较大东川区土地总面积1871.14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为194.1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9.19%,目前未利用地面积尚有79.74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8.41%,被利用的土地只占总土地面积的71.6%。由此可见,东川土地可利用面积有一定的空间。
1.2生态农业建设已见雏形“十一五”期间,东川区加大了生态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发展投入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果蔬、高山药材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以海拔1600米以下小江河谷热区为主的早冬蔬菜、瓜、果经济作物产业群,以海拔1600米以上至2400米以下的二半山区为主的优质经济林果产业群及以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为主的药材产业群和高山围栏养殖产业群。目前东川区已建成了3万亩优质加工型马铃薯基地、1万亩优质面条小麦基地、2000亩酿酒葡萄基地、186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甜杏基地,万亩桃园等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2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十一五”以来,东川区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改善了投资环境,相当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环境条件。但东川区农业内部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农业生产条件非常脆弱,土地资源分布零散,机械化水平低,灌溉设施落后且老化,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于农业发展需要,至今绝大部分地区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抗灾能力极差。目前,全区耕地总面积中旱地占82.6%,25度以上的坡耕地达3.1万多亩,土壤耕作层在20厘米以下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2.5%,农业灌溉水利化程度较低,主要集中于小江河谷地带,灌溉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沟渠灌溉为主,只有少数农田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2.2土地资源分散,农业规模效益差东川区土地资源自身分布零散,大部分耕地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山面,坡度小于2°的耕地只有2.34万亩;坡度小于6°的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95%,坡度大于15°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2.07%,其中坡度大于25°的耕地达3.1万亩,开发难度大,过度开发利用易造成水土流失。
2.3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东川区农业发展借助了气候地理条件的多样性的优势,然而各项产业比较零散、不成规模、没有主导型产业和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虽然有一家省级龙头企业(东川无名面条厂),其具有一定规模,品牌效益较好,但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大部分农民还处于自发分散和无组织的生产状态,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
3对策
东川区发展生态农业,须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并重,在生态极度脆弱区域则应以生态修复为主,经济发展为辅。进一步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把农业发展与生态修复统一起来至关重要,而农业发展应结合农业自身特点和规律,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东川区发展生态农业,须以市场为导向。由于信息来源渠道较少,农民获得的信息不全面或不及时,农业生产经常盲目发展,常常出现“有市无价”或“有价无市”的现象,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应为农户提供能够全面、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东川区发展生态农业,须着眼未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
耕地生态修复措施范文5
[关键词] 耕地退化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54-01
一、引言
近百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各种生活需求的增加,不断的向自然进行索取,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行为,影响了自然的正常运行,打破了生态平衡,导致了耕地逐渐退化的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从上个世纪中期到七十年代的二十年时间里,我国土地沙漠化平均每年增加了1600平方千米,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时,这十几年间土地沙化每年平均增加了2100平方千米,但是在紧接着的十年内,我国土地沙化以每年平均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据相关报告统计,半干旱、干旱以及湿润区的耕地退化面积达770万hm2左右,占据退化总比例的40%。据不完全统计,泗洪县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全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虽然退化的土地得到了局部的治理,但是绝大多数仍处于即将被占用的状态,整治形式十分严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理和控制,我县农业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减少,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最终会影响我县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在重点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耕地退化的整治,及时的控制耕地退化的速率。
二、耕地退化的影响及原因
1.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耕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国际上有通用的中度退化计算方法,干旱或者半干旱土地每年每公顷造成损失是38亿美元,虽然我县耕地不存在土地沙化或者荒漠化的现象,但是大量兴起的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耕用土地,使得农村耕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这种损害农业发展来满足经济发展的做法虽然会取得一些实际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带来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一时取得的经济价值,
2.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损失,影响了社会整体稳定
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耕地是生活的根本,不断的被占用虽然能得到一些补偿,但是长远来说得不偿失,与此同时,大量林地、荒地被开发利用,这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给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困难,这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失去耕地的农民自己知识水平较低,从事其他行业的可能性很小,大多数成为无业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3.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面积的耕地被各种建筑物占据,看似发展较快的经济,其实存在很大的隐患,耕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县植被覆盖率重要的部分,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而不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只能取得一时的效益,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打破了社会建设、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平衡发展,使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4.耕地减少去向
从土地变更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全县年内耕地减少3501.3亩,其去向比较单一,全部为建设占用耕地;因土地开发复垦增加耕地4980.4亩。全县年初耕地面积2087486.8亩,年末面积为2088965.9亩,净增加1479.1亩。
三、耕地退化的防治对策
1.采取积极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目前应对耕地退化的防治措施必须多方面考虑,综合考虑防治的效果,坚持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理念,针对不同地区的耕地退化情况和当地地质地貌特征,采取相应的综合性措施。
2. 防治水、肥、土流失
综合治理措施必须考虑到对土壤成分的保护,必须以保水、保土、保肥、提高土壤供养能力为阶段性目标,强化对坡耕地的改造,要结合荒地和丘陵地开发的种植模式,采用蓄水灌溉的方法,坡地聚土,改造成垄式的种植模式。
3.防止经济与生态不平衡发展
关于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向发展,我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县整体的发展情况,寻求中间性原则,在最大限度之内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同时必须加强对经济环境的保护,尤其是保持一定的耕地面积,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经济收益,要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规范企业发展行为的同时,提高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增强主动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有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
4.优化资源配置
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2009年以来,江苏省泗洪县国土资源局实施三大工程、强化四项监管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耕地资源得到了保护,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了保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增地增产增收,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该局着力推进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省级重点三项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工程,总规模32779.8亩,总投资1.7亿余元,新增耕地7260.35亩。
5.防治土地污染
要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科学的用污水进行灌溉,同时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将污染物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放置,要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进行处理,同时要对土壤进行生物治理,借助有益微生物或者动植物的功能,对土壤中有害的物质或者气体进行转化利用,有效的修复受破坏的土壤。
6.实施占补平衡制度
一是在非农建设用地项目,实行占多少、补多少,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和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会审制度,确保耕地保有量。二是是在建设用地前期工作中,通过现场踏查,科学指导项目选址、落位,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坚决不予以供地,并对面积过大的项目用地核减用地面积。三是注重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做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四是强化制度落实,注重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通过建立和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责任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动态巡查制度。
7.适当扩大耕地面积,对中产或者低产田地进行改进,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耕地占用面积不能逆转和人口增长不能逆转,所以要因地制宜的对荒地或者复垦地进行改造,增加耕地面积。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同时,注重对中产和低产的田地进行科学化改造,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保证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与总量基本持平,稳步增加。对于损坏的耕地要及时的修复治理,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利用秸秆还田技术改变土壤的有机物成分,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福兴. 我国西部地区耕地退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 水土保持学报,2002,01:1-5+10.
耕地生态修复措施范文6
1红河州湖库型水源地区基本情况
1.1红河州湖库型水源地区水库现状
红河州湖库型水源地区主要为红河州的中型水库水源地区,主要为15座中小型水利工程,具体为:个旧市花果山水库、杨家田水库、兴龙水库,蒙自县菲白水库、五里冲水库、建水县跃进水库、青云水库、石屏县高冲水库、弥勒县洗洒水库、泸西县板桥河水库、元阳县大鱼塘、麻栗寨河、红河县俄垤水库、红星水库、金平县马鹿塘水库、河口县槟榔水库。
1.2红河州湖库型水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
红河州湖库型饮水水源地区土地总面积359.18km2,其中耕地44.62km2,林地154.09km2,园地4.71km2,草地19.57km2,荒山荒坡95.28km2,其他用地40.91km2.
1.3红河州湖库型水源地区水土流失现状
红河州湖库型饮水水源地区年均降水量1112mm,年均入库泥沙量为2.60t/a。水土流失面积为135.94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内总面积的37.84%,水土流失形式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强度为中度―强度不等。
2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2.1水质恶化,部分水源地功能丧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城镇用水量剧增,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污废水被偷排、漏排,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长期累积,导致江河、湖泊来重污,水源地水体已受到污染的威胁。全州很多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加剧。
2.2安全防护体系和保障措施薄弱
红河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基本安全保护设施建设滞后,在污染控制和排污口整洁、清污分流、污染底泥清淤、水源地的隔离防护、水源地生态屏障等方面长期缺乏必要地投入。
2.3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严重
红河州大多数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在山区,水土流失在输送大量泥沙淤积水库的同时,也将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带入饮用水水源地,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据调查,水体中的氮磷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面源污染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3生态建设对策分析
对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区存在的问题,对水源地保护区采取综合整治工程,对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采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进行综合治理。
3.1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综合整治工程
(1)控制饮用水水源地区入河污染物
控制饮用水水源地区入河污染物主要是保护水源地的补给水源水量和水质。主要措施有:禁止一切破坏准保护区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向准保护区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捕杀鱼类。
(2)地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
地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是为了防止人类活动等对水源地保护和管理的干扰,拦载污染物直接进入水源保护区。红河州蒙自县五里冲水库至2010年水源地生物隔离防护面积1.0km2,投资90.0万元,物理隔离防护面积0.014km2,投资280.0万元。
(3)饮用水水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在水源内禁止从事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活动,禁止以对开展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并按照生活饮用水保护区水源保护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
饮用水水源区污染源治理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染点源治理、保护区内人口搬迁、集中式禽畜养殖控制等。
水源区面源污染治理控制工程主要是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通过坑、塘、池等工程措施,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流失,并通过生物系统拦载净化面源污染。
水源区内源污染治理工程:内源污染主要是指水下沉积物的污染释放、水产养殖、流动污染线源等污染治理工程。包括底泥治理工程、水产养殖治理工程。
3.2饮用水水源地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在采取隔离防护及综合治理工程方案的基础上,对入湖库支流、湖库周边及湖库内建设生态防护工程,通过生物净化作用改善入湖库支流和湖库水质。
(1)入湖库支流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入湖库支流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包括生态滚水堰、前置库工程和河岸生态防护工程。通过对支流河岸的整治、基底修复,种植适宜的水生、陆生植物,构成绿化隔离带,维护河流良性生态系统,兼顾景观美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入湖库支流生态修复与保护主要是河岸生态防护。
(2)湖库周边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以湖库周边为单元,以湖库周边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结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物隔离工程建设,在湖库周边建立生态屏障,减少农田径流等面源对湖库水体的污染,减轻波浪的冲刷,减缓周边水土流失。
对湖库周边的自然滩地和湿地应选择合适的生物物种进行培育,为水生和两栖生物等提供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
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主要是采取退耕还林还牧措施,将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改造为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林草地,将坡度在15―25°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
(2)自然修复措施
①封育管护:在人口稀少地区,实行封山禁牧,设置必要的网围栏和封禁标牌,限制人畜活动;对于疏幼林采取补植措施,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自然保水。
②能源替代:修建沼气池,采取“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实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沼气池建设,减少因植被过度樵采造成的生态破坏
③舍饲养畜:以农户为单位建设和改造牲畜圈,对牲畜实施圈养。
根据红河各个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对于规划范围内的各个水源地分别采取封育管护措施、能源替代措施或舍饲养畜中的一个或几个措施,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的安全的功效。
3.4综合治理措施
在水土流失和面源主要产生区域,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综合治理措施是指针对沟道水土流失采取谷坊、拦沙坝、淤地坝、溪沟整治、治塘筑堰等水土流失控制措施;针对坡面水土流失采取坡改梯、配套坡面工程(蓄水池窖、沉沙池、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等高植物篱)、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种草)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同时统筹考虑水源地规划区粮食、生活能源和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控制耕地和园地等生产用地,扩大林草地等生态用地。对于大于25°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地确定还林和还草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