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27-02
一、引言
近几年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教育界和理论界的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在信息化视域下,针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从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以及教师的知识管理层面,深入探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1.信息化概念。一般情况下,信息化主要是指在生活、工作等领域中广泛使用具备现代化设施的信息技术,然后利用这些先进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快现代化步伐。总的来说,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技术则为信息技术,其支柱产业也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资源则是信息资源,综合实力则体现为一种竞争力[1]。
2.教育信息化内涵。教育的信息化则是一种技术和教育的结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主要体现了一种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以及智能化的一种技术特征。教育信息化也体现了教育的特征,是追求信息化教育模式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新型的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手段的教育模式。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一种多媒体化的教材、全球化的教育资源、个性化的教学、自主化的学习、合作化的学习模式、自动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及虚拟化的教学环境[2]。总的来说,教育的信息化是一种教育产业,其主要目标则是进行教育的优化,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和信息化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进行教育的信息化过程中,先进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指导理论,其主要技术则来源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3.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教师的专业发展概念是在1980年以后被提出来的,并且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理论界关注的主流问题。从教师职能来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工作、培训等方式,不仅增加了个体的知识储备量,也逐渐提高教学艺术,使得专业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逐渐满足专业人员的标准,教师自身也成长为一种专家型教师。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其实是教师的一个学习和成长过程,从而接受新的知识,提高专业能力[3]。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不仅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而且也为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加快了教育的现代化过程。
三、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信息化视角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吸取信息化社会的先进教育理念。由于教育的信息化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还体现为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颠覆和变革。因此信息技术构建的平台,必须匹配相应的现行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目标。
第二,教师应该能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因此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中,教师在掌握基本的信息工具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更应该着重提高知识在信息平台上的整合与应用能力。教师需要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善于挖掘这些信息化设施和手段的优势,利用这些工具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4]。
第三,教师提高自身的设计和开发教学多媒体的能力。在信息化平台上的教育模式,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并不是孤立地或者简单地拼凑而成,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彼此相互作用且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以及媒体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领悟能力、学习状态,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调查
综合来看,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经历初级阶段和发展阶段。在初级阶段,信息化设施和信息化资源等硬件条件对于教师专业化进程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和阻碍。只有扫除这些基本的物质阻碍之后,才能继续探索操作性和可行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期,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教师和学生匹配信息化教学设施、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但是,综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现状而言,大多数学校在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设备和环境难以满足教育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动员外在的环境因素以及教师自身的因素来刺激教师的变革需求,给予教师可供模仿的创新教育模式和经验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有效减少教师在信息化变革中的焦虑感,促使教师主动探索适应教学发展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校领导的肯定与重视、课题组老师的关注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因素属于外界因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喜悦感则是一种内在因素。现实状况的制约需要我们借助外部力量刺激教师的内在需求,从而帮助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克服设施不足、资源匮乏以及缺乏指导等条件的束缚。笔者通过查询某地区10所学校的120名教师进行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资料[5]。如表1所示,在问到“哪些因素能够刺激您进行教学创新,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呢?”分别有98、87、79、73名教师表示学校的肯定与重视、课题组教师交流、优秀教学案例以及学生的配合能够刺激自身进行教学创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69名教师认为适当的物质奖励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有54名教师表示,自我的反思和教学总结也能够激励教师创新应用信息化设施。
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从内外部因素着手,无论是在资源的提供方面还是教学的指导方面,对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将会大大有利于教师进行教育创新和信息整合。
五、信息化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战略探讨
1.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来自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域的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技术所构建的虚拟教学环境进行合作、共同探究的一种学习型组织。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可以相互交流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教师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大家都能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议论,分享对方的观点,共同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6]。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现途径有很多,例如可以建立专门的教育论坛,如水木清华BBS的“教育论坛”,也可以通过应用QQ聊天群、飞信聊天群、微信的朋友圈等工具。
2.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实践反思构建思想交流平台。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和实践反思提供广阔的平台,例如微博、QQ、微信等新兴媒体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教师自我探索和交流的需求。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能够更加便利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自己,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博客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教学感悟,并进行教学总结。教师也可以在天涯、猫扑等社交论坛上找到教师群,在群里通过了解彼此的教学生活中的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增强事件应对能力,教师们也可以在论坛上分享某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弊端,分享信息化教学设施的使用经验。这种实践反思思想交流平台的建立,在交流专业思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7]。
3.加快推进“教师网联”计划,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教师网联”能够加强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通,实现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行业联合,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教师网联”计划解决了以往的教师培训所面临的地域广大、居住分散、经费不足、工学矛盾等诸多困难,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3).
[2]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
[3]包国庆.基于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9).
[4]王周秀.Blog在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技术导刊,2007,(10).
[5]赵健,郭绍青.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J].电化教育研究,201l,(1).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
引言
信息化教学能力属于教师专业教学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利用信息与传播技术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素质过程中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进行充分利用。根据中学语文学科来讲,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是为达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结合多种信息资源构建语文信息化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方式。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是信息化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在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中学需要重视的问题,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促进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信息化综合素养。
一、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点,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不断的应用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的提高市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现代教师专业化教学是指教师以自身为主体不断强化语文专业知识和教学管理知识,培养教师具有专业的教学水平,以此促进中学教师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在就是未试用社会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对自身专业化教学水平进行提升,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在教室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一要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能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并将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应用到学生学习中能够培养出符合我国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点,学生学习信息知识或者运用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是逐渐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内,对于知识信息的学习逐渐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技术为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学习的丰富资源,信息技术亦能够改变学生学习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因此,中学应积极开展线上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比如微课、慕课、网易云课堂等各大学习平台。以此来扩展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性。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来讲,学生信息知识学习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将课堂学习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构建信息化教学课堂。
二、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一)强化信息化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整合
中学语文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导。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体现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教师信息化通识知识。信息化通识知识是指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理念、互联网教学方式、在网上收集语文教学资源以及制定特色课程教学方式等。将信息化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促使教师深层了解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备基础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理念和原则,根据信息化知识与语文教学进行课堂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并将其应用到到语文教学实践中。
(二)开展语文信息化教学实践探讨
中学管理人员应鼓励教师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平台,强化语文教学的交流教学质量,学校是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促使学生和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的综合能力。目前来讲,中学语文教师的数量有限,所。彩内容。为落后,为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无法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需要学校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积极收集信息教学知识,以此来确保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开展进行语文知识探讨会,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发现语文教学的欠缺点,亦能够促使语文教学设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和研讨会,突破传统区域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另外,开展教师之间的友谊竞赛,比如,校内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从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自主意识,有助于提升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质量。
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提高教师自主、积极的学习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形成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以此满足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需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教学,因此,高校可以建设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设施。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与改革是提升学校语文教育的重点,学校不仅要完善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建设,亦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持与保障。多个学校和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开展优秀信息化课程评选等活动,对信息化教学进行深层的挖掘以及收集,并能够将优质的资源通过学校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共享,提升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引导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对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培训
学校应注重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以此来确保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根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教师培训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标准性的教学培训制度,导致培训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难以满足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完善的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流程,以此来提高培训的效果。学校可以在校内进行培训,利用教师富余的时间进行培训,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进行针对性培训,与此同时,可以对教师培训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可以利用优秀教师作为培训主导,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实践培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构建不同的培训课程并鼓励教师自行选择,根据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欠缺点选择适用的课程内容,以此来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
结语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影响较大。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学校重要的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手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亦能够扩展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霍帅. 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获取途径的相关研究[D].延边大学,2014.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3
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由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荣怀教授牵头,联合超过5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作为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组总结提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大趋势,内容如下。
趋势一: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持续引发各个国家教育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各类创新产品的涌现和应用方式的改变,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中。伴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改造,新型移动设备和智慧型产品普遍进入课堂,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将持续引发各国对教育教学创新的普遍关注。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扭转教师低效的教学形式,改变课堂单一的教学形态。在创新学习方式方面,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伙伴,3D打印技术将颠覆学生的动手实践,体感技术将引发学生互动学习的新体验,教育游戏将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社会性虚拟社区将支撑学生大规模的合作学习。在创新教学形式方面,开源硬件正在夯实信息技术“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学习分析技术将支持规模化教学形式的变革。在创新课堂形态方面,云计算环境可以促进学习与教学的协同,Second life等创建的虚拟世界已经涌现了“真实课堂”,移动卫星车助力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信息化课堂。以上十大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环境方面均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趋势二:数字鸿沟和技术环境将加剧“全球学习危机”
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全球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然而“全球学习危机”正在涌现。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13-2014)》指出,在全球6.5亿小学适龄儿童中,依然有至少2.5亿人没有学到基本的读写和计算技能。其次,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因数字鸿沟产生的学习者信息素养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机会具有明显差异,从而阻碍了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妨碍学习者未来体面就业所需各种技能的培训。再次,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环境支撑下的教学模式也并未充分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各种教学模式在很大比例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虽然手持先进的移动设备,获取最前沿的动态信息,但因“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缺乏,学习者依然无法体会到先进技术给学习带来的趣味性,甚至加剧了学习者的厌学情绪。因此,缩小数字鸿沟、加强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设计才能进一步改善“全球学习危机”的境况。
趋势三: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优先发展教育信息化看作是关系到本国国际竞争力和21世纪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纷纷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并采取一系列行动。为保证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连续性,各国政府均重视顶层设计,以分阶段、渐进式来解决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先后四次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应对不同的境遇和问题,但政策具有显著的连续性,体现了各时期的关注重点。日本政府也先后提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从基础设施到网络互联再到信息化应用,涉及范围广,覆盖面宽,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政策顶层设计的重视。
趋势四:不同国家政策导向差异导致其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特征日趋明显
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战略发展重心与各国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始转向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上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各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还比较大,但是都已步入综合协调发展的轨道并与上述四个阶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以英国为例,该国的“下一代学习”战略重点由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转向应用水平和效益的提高,顶层设计更多是围绕如何利用技术为个人的潜能最大发挥服务,而不只为个人的单一能力。
趋势五:“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将成为全球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共同强化的研究主题
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研究体系中,“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已被当作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众多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基金会、非政府组织、企业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研究人员,加入了该领域的研究行列,有效地支撑着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很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普遍形成了实力雄厚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家层面构建了系统化的支撑体系。不论是研究经费投入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与该领域研究价值相匹配,凸显各国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以美国NSF和欧盟FP7为例,美国和欧盟都有非常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体系。美国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和支持机构来源多样,研究的资金渠道也呈多元化,既有政府支持也有民间资本的支持。欧盟根据自身多国、多体系特点,联合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了开放式项目研究管理体系,确保相关研究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
趋势六:全球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呈多极化
世界五大地区北美、欧盟、亚太、南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因其政治结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教育观念、文化背景等不同,导致教育信息化态势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多极化特征。北美地区的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先进,美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早,整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地广人稀的加拿大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其教育信息化的亮点。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相继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各成员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欧盟各国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向。亚太地区涵盖范围广泛,有着世界经济总量前列的国家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侧重虽存在差异,但都表现出极富特色的发展态势,其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在于不断的探索创新。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有较大改善,教育信息化发展虽然存在瓶颈,但这并未阻碍南美各国紧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步伐。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在21世纪虽有显著提高,但仍面临重重困难,寻求在社会稳定中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该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思路。
趋势七:“教育公平”在各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趋明显
各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公平问题,区域之间、种族之间教育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差异性,并且有日趋严重之势。为避免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教育公平”问题提高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结合自身国情,纷纷制定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采取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措施。例如,美国政府采取优先发展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并对特殊群体给予教育政策的特别关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跨越数字鸿沟。英国政府的《E-Strategy战略规划》提出为所有机构提供国家宽带服务,尤其面向弱势群体发展ICT基础设施和服务。对经济处境不好的学校进行技术投资,让这些学校的普通学生或残疾学生都有机会使用同等的先进技术。智利推出的“结网”计划成为其促进公平的重要手段,试点首先在首都地区进行,之后的工作重心主要偏向贫困及偏远地区。
趋势八:政府引导下的多方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以联邦政府投资为主,各州、基金会和社会捐赠也占有一定比例,该国的教育折扣项目(E-Rate)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针对数字鸿沟而启动的国家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凡是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和图书馆在购买相关软件时,只需支付相应折扣价格,折扣之外的费用则由E-rate基金支付。此外,美国政府还以项目的形式鼓励和资助各州和学区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资金来源也多种多样,可以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也可以来自美国农业部的基金项目,还有大量来自工业界和非盈利机构等。日本实行“公费”、“私费”并举,官民共同分担的政策,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社会参与、民间支持成为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趋势九:信息产业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信息产业领域的企业对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创新的软硬件研发、教育信息化核心技术的攻关等,无不得到了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的支持。此外,多数企业也将积极支持教育信息化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跨国IT企业(如Intel、Microsoft、HP等)所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公益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知名数字出版企业在数字资源建设与运营模式方面独树一帜,有力地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政企合作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特别是政府购买企业的服务,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出现了一批专门面向教育信息化行业的企业,如K12.com、Blackboard、Desire2Learning、Instructure Canvas等。当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为确保面向教育的企业能够长期支持该领域的发展,各国政府在政策、投资模式等方面也给予了相应的设计,从而有利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4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1
在人类社会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新型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信息化职后教育的理论构筑以及实践铺设还存在诸多明显的瑕疵和集中的问题,譬如计算机网络适配资源尚不丰富、多媒体教学途径方法缺失、业界技术信息更新获取渠道单一、教学现场气氛冷淡、预期教育教学目标实现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等。进一步细化拓宽信息化职后教育教学的途径方法创设铺展,营造活跃协调、科学多元的职后教育教学的整体氛围,着重激发、培养受教群体的发散性、创新性、实践性思维,从而使得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场不单单地局限为增强教师群体身体素质、锻炼意志信念的圣地,也可以扩展成为持续提升教师自身基本素养内涵、拔高教师群体职业教育技能水准的试验场。
在高校体育教学领域,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还缺乏对信息的敏感性,信息的获取、分析、应用能力相对于其它学科普遍较低,对学校体育发展走向、最新研究动态、目前争论的焦点等缺乏了解,反映出信息敏感性较差,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知识较少,尚不能熟练操作电脑及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为此,如何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学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体育界、教育界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在我国,“职后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群体,除了对国家赋予的之后教育目标认同外,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知识能力。本文就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工作在高校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升提供帮助。
一、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效用与价值位阶
1.1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信息化的属性特征
由于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制约下,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系统内的施教群体与受教群体的价值位阶是割裂对立的,一直普遍存在着“重程序,轻实体;重传授,轻回馈,重结果,轻过程”的偏颇现状,教育教学思维传统陈旧,教育模式固定教条,教育教学方法粗陋单一。受教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施教群体的技术概念二次讲授简单概述、动作要领新型教学模式反复强调、职业操守要点一帮一带、实践教学整体流程循环演练,不仅严重割裂了师生双向价值定位,而且也必然导致了这一适配教育教学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困难等当然后果。
而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是指在基于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教学的自身属性的前提下,结合电子计算机网络的丰富海量教学资源适配辅助与智能、集成、高效的应用管理,针对性地选择和确立职后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并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设具有学术理论氛围、实践应用气息的基本情境,然后引导接受职后教育的教师群体在轻松协调、精彩多元的数字信息化教学氛围中进行一系列技术概念二次讲授、动作要领新型教学模式推广、职业操守建设宣传、实践教学整体流程循环演练等等。
1.2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价值效用
职后模式的改进创新实施首先要以激发接受职后教育的教师群体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从而诱发其继续学习、持续提升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其次要以具体的观察、切实的感受为主要展开形式,侧重培养接受职后教育的教师群体的二次学习的探索性;第三则是要坚持发散思维,重点锻炼接受职后教育的教师群体在二次学习中的创造性;最后则要回归到职后教育教学的应用实践性上来,稳步提升接受职后教育的教师群体处理解决教学实践实际问题的应用实践能力。
信息化的职后教育教学以其鲜活新奇的载体形式、丰富多元的内容储量、高效切实的作用推力,协调契合了新阶段职后教育教学体系的集中性的理念缺失、途径盲点、方法空白,着力推动信息化途径方法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教学中的进一步适配应用,无疑具备关键而必要的前瞻性意义以及强劲稳定的辅效用。
二、信息化途径方法与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交互融合的效用意义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2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是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走专业发展的道路。面向信息化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自身的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社会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提高。教师的天职是培养学生,教师的专业发展统一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是一个职业,从职业化到专业化是一种更加深入的转变过程,是从准专业到专业的提升。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职业,所以教师要在专业上不断深化、丰富自己的内涵。教师既然专业化了,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方面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概念,就广义而言,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当将它们对照使用时,主要可以从个体、群体与内在、外在两个维度上加以区分,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1]。
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教师们在专业方面不断成长,不断创新。这是对教师从“量”的急需到“质”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每一位教师进行自我思考,思考专业方向,思考发展条件,思考发展要达到的结果。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调动了教师主动性,教师能投入到自身的发展之中。
目前,我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在推行课程改革工作,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如果教师不进行专业发展,又怎能胜任教师一职呢?又怎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呢?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模式在转变,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更为艰巨:教师不但要具有创新教育理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还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改革。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2 信息化教育的提出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美国政府首先提出来的,是美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战略。世界各国随后纷纷制定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我国教育信息化始于1993年,教育部在1999年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同年,制定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教育部之所以做这些,总的目的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所以,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紧随科技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3 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及反思
3.1 教师的任务
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其思想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不仅学得知识技能,其思想观念的生成与培养也是在教师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之下生成与培养。所以教师不但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生成自己的思想。
教师要牢牢树立育人的思想,要培养出面向信息化的人才,不但要教书,还要教学生改变只学习书本的学习方式,教学生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熟练评价信息的能力,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信息化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生成独立自主、奉献社会的思想。这些应该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终落实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目标,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3.2 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发展什么?
教师要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必须避免“唯技术论”。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应用某一种技术不是最终目的,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完成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效费比”才有意义,技术只是提高“效费比”的手段之一。
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学设计者,当教师采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技术将变成一种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2],但不是唯一资源。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主要有“集中培训式”及“专家讲座式”,但这些模式限制了教师彼此间的协作与交流、忽视了教师个性发展及教学理念创新。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产生了三种教师发展模式,远程/网络学习模式、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校本培训模式、合作学习模式[3][4]。远程/网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在网络共享资源环境下自主发展的主动性。不同教师可通过网络充分交流经验。校本培训模式强调了利用先进技术解决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如果说远程/网络学习模式是主动性的体现,那么可以说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校本培训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战过程。合作学习模式则调动不同层次教师的积极性,各层次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合作―反馈―实践的持续循环提升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合作,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要有合作,进行技术与课程融合要有合作,转变、提升教学理念需要合作,固步自封没有出路。通过合作者的反馈,教师能及时了解自己所擅长的方面,了解自己的短板,改进思路,凝练理念,达到内在的提高。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下专业发展水平的唯一途径。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促使教师再次进行合作―反馈―实践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教师要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既要培养教师符合时代人文和科学精神以及新课程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和知识观,又要注重培养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技能。任何时候的技术技能培训都不应当是纯技术层面的行为,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始终应该贯穿和体现其中,否则就会陷入纯技术主义的泥淖而迷失前进的方向[5]。
4 结语
时代要求教师要着眼于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健全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技术,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术,还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此,教师专业发展不是被动提高专业水平,而是教师主动参与的、内在力量驱动的发展过程。
(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参考文献:
[1]吴金辉.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2]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一个行动学习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7.
[3]秦丹,武丽志.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于技术应用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5):54-59.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食品学科 信息化时代 教育变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58-03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or Food Subje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Li Ping Gu Q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310018, China)
Abstract:Food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which demands on talent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innovations in food subject.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As the main body for talent cultiv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train students to obtain high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nses, excell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food industry.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main problems that are currently existing in food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ir cau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offered some thoughts on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Food Subject; Information er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近年来,食品工业持续迅猛发展,有望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食品安全意识有待加强等。针对上述问题,《食品工业“十二五”l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改造”的发展原则;“十三五”规划也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在工业4.0与互联网+的全球化历史机遇下,食品工业在今后几年里势必调结构、转方式,可能出现新业态、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与社会价值实现模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如何在新态势下培养契合当前食品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过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强的实用创新人才?该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1 高校食品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
食品学科为应用型学科,其发展是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应突出对食品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课课堂形式单一,很多高校长期由一名老师单独承担一门课程,存在知识老化、局限等问题。实验课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与科研及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脱节,学生难以接近科学研究和工艺技术前沿,毕业后难以适应科研与企业的需求。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不紧密,校企合作、校外创新实践平台等目前效果不尽如人意。
1.2 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个性化不足
由于要兼顾科学研究、食品工业需求和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现在普遍对学生按照统一节奏、模式和内容进行培养,忽略学生个性特点、兴趣和想像力,导致学生能力平均化、专长不明显、创造力低下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创新能力强、具有继续从事科研等潜力的人才挖掘。
我国教育部已认识到培养个性化拔尖人才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前,国内高校对个性化教育尚处尝试阶段,食品学科领域也开始探索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培养本科学术型人才的策略,但与欧美等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1.3 食品学科本科教育国际化起步晚,体系不健全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食品出口国和第五大食品进口国,食品工业国际化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但我国高校食品学科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目前尚处起步阶段,培养体系不健全。近年来,食品学科教育国际化重心放在研究生培养上,对本科生国际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本科生积极性、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很多高校已开始邀请国外食品领域权威专家来进行系列学术报告,听取报告者多为老师和研究生,本科生来听取报告人数极少。另外,也有高校邀请国外专家进行短期授课,但效果与预想存在一定差距,存在听不懂或不愿听等现象。
2 高校食品科学教学变革与发展对策思考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产学研用复合型人才
重点加强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建设。改变长期由一名老师单独承担一门课程的现状,每门核心课程由专门具有研究背景的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来担任。学习借鉴英国等国家,由多名教师共同为学生讲解一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论、近期学术发展等。利用团队的力量把核心课程打造成真正的精品,通过不同风格教师组织同一门课程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核心课程在开展食品研究与开发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
建立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利用优良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结构,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一,理论课教学中,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更直观表达各种食品学科信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巧妙地运用微课、翻转课堂及慕课等新型授课形式,资源共享、提供在线答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实现“默会知识、隐性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第二,实验课教学中,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建设。使学生有机会去企事业单位之前通过仿真教学软件的演示及操作,了解设备操作流程及原理等,为其后续实习或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避免学生操作实际设备可能带来的危险。这种形式不仅是真实实验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也能满足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的需求,培养动手能力、创造力更强的学生。
加强食品学科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实训是加强食品学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结合当前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第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最好利用地域优势,选择附近食品工业知名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第二,校企双方进行产学研合作需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和义务、合作内容,制定平台运行规范,建立保障机制。第三,校企双方积极践行。高校可在企业设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让教师、学生深入工厂生产一线,亲自体验企业的科学管理、先进设备、高新技术,及时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新技术、新产品,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潜能;建立共同的研发机构,拓宽校企合作的规模和深度。
2.2 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培养创新型食品学科人才
美国在食品专业本科教育大多采用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大约有80%的大学大一就开设学术研讨课程,这一举措在新生学术角色的过渡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食品学科的本科生一般接受3个学年的课程教学,第4学年到各个实验室或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采用这种方式加强食品科学毕业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借鉴美国、日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培养创新型食品学科人才。
第一,建立与完善个性化本科教育保障机制。可借鉴日本建立“三年基础教育加一年实践研究”的培养模式。同时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增设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科目,将进入科研创新平台实习锻炼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促进学生主动进入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学习。明确平台向学生开放的方式和方法,并考虑由此而造成的运行成本负担,从人员、经费、设备、项目等物质方面给予物质条件支持,保障平台对学生进行实质性开放。充分利用高水平实验室作为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二,加强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有效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加快创新思想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以下三种模式可借鉴:一是学校或学院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课程)建设。由教师结合最新科研成果申报,教学内容要求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生组成团队,自由选修。二是依托国家及省市各类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化工竞赛、“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校“希望杯”科技创新大赛、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中国食品学会组织的学科大赛等赛事,在投入一定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组建竞赛型创新团队。三是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本科生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建课题型研究创新团队。
第三,开设学术创新强化班,建立导师制度。从大一新生中挑选科研素质好、兴趣浓厚的学生,以自愿双选的原则组建学术创新班。实行全程学术导师制,聘请学术功底深厚的教授担任创新班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和学术导师。创新班学生在不影响课程学习和导师允许的前提下,大一即可M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培养学术思维,传授学术研究方法。
2.3 构建全球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科技创新复合国际化人才
第一,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和课件,吸收国际先进的教学方式,加强课程体系的国际化。针对本科生很少参加海外专家学术讲座及对外教课程听不懂等现象,可通过低年级学生设立简单食品专业英语课程,开设英文读、写、听、说的短期培训讲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英语授课和讲座形式。
第二,国际化师资力量,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学科的发展战略实现有较强的引领、带动和孵化的作用。加大力度引进海外人才;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以及学校、学院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送往海外名校交流学习;积极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等。
第三,依托现有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包括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等,积极吸纳国外优势高校和研究室的加入,联合建立一系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进国际化学术交流机制建设,定期举办和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论坛。
3 结语
以上是对当前形势下食品学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思考,相信我们的教育能随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蓬勃发展,为我国食品工业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推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及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汪姣,龚园.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