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范文1
一、环境刑法法益与环境伦理的一般关系
所谓法益是指“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由法所保护的、客观上可能受到侵害或者威胁的人的生活利益。其中由刑法所保护的人的生活利益,就是刑法上的法益。”②由此可以说环境刑法法益就是刑法所保护的与环境有关的人的利益。环境伦理是指调整有关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自然有关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伦理本质上是调整与自然有关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因为道德产生的目的就在于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只有当发生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的关系的时候,只有当人类意识到这种关系并需要加以调节的时候,才会出现道德。”③“刑法规范也是行为规范。……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就是侵犯法益的行为。”④既然伦理规范、刑法规范同属于社会中人的行为规范,而行为规范本身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环境刑法法益与环境伦理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
“所谓法和伦理本来是互相关联的秩序,在本质上法只能是伦理性的东西的主张”。⑤从环境刑法法益与环境伦理的一致性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刑法法益本身是环境伦理所调整的人的利益的一部分。环境伦理所调整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自然有关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十分广泛的,这些利益关系的调整是诉诸于社会舆论、习惯和人们内心的信念等非强制性方式来进行的。当公众或立法者认识到道德的手段不足于有效调整与环境有关的利益关系时,立法者就把部分的与环境有关的利益关系上升为法律所调整的利益关系,以期用强制性的调整手段达到有效的调整效果。因此,环境伦理所调整的人的利益包含了环境刑法法益。其次,环境刑法法益以环境伦理价值判断为基础。伦理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其自身也蕴含着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判断标准。伦理价值观念构成了整个社会价值判断的基础或价值源泉。环境刑法法益能够成为刑法所保护的客体,首先必须属于依环境伦理判断为善或正义的部分。如果环境刑法法益违背社会上主流的环境伦理道德,那么环境刑法就丧失了合理性或合法性的基础。
最后,环境伦理的变化将改变环境刑法法益的范围。环境伦理的变化常常伴随着道德关怀对象范围以及人们对某一对象价值属性基本观念的变化。当人们的道德关怀对象范围扩大或缩小,特别是人们对某一道德对象是否善恶、正义与非正义及其程度的价值观念产生变化的时候,整个社会的伦理将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最终将导致法律调整范围的变化。现今,当人类把道德关怀的对象超越人类自身而扩展至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甚至整个自然界,当人们视环境污染或灭绝物种的行为为日趋严重的危害行为时,环境刑事立法所保护的环境刑法法益的范围越来越大,其表现就是环境犯罪种类和罪名也越来越多,甚至作为强制制裁方式的刑罚也越来越重。环境刑法法益与环境伦理所调整的人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首先环境刑法法益都是人类重大的利益。
“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社会道德生活领域的广泛性,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差别性,决定了道德规范体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⑥这决定了环境伦理所调整的利益的重要性程度有很大的不同,立法者不可能将所有的环境伦理所调整的利益纳入环境刑法保护的范围,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环境刑法法益加以保护,否则,将导致刑罚的滥用,公民的权利或自由反而会受到侵害。同时,由于环境刑罚制裁的严厉性,把一些次要的环境利益当作环境刑法法益加以保护,其本身也是不正义的。其次,环境刑法法益的利益诉求具有普遍性。在社会现实中,环境伦理的价值观念、原则和规范是纷繁复杂、层次众多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利益团体通过环境伦理所反映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因而,某一具体社会阶层、群体或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可能不具有普遍性。而环境刑法法益必须是全社会普遍的共同利益诉求,这是由法律的普遍性所决定的。
二、环境伦理价值观念的演化
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学说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再到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演化过程。这些学说既是对实在的社会环境伦理的总结,也有理论上的批判、反思和开拓创新,反过来进一步对实在的社会环境伦理形成理论上的指引。由于东、西方社会面临同样的环境危机的境遇,同样期望着通过伦理道德的改变来获得自我的拯救,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学说必然对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这些理论的传播,我国公众的环境伦理价值观也将受其影响。
1.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观。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一般主张: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事实或终极目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应按照人类的价值观来考虑。人是唯一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自然价值的主体,自然界本身并不具有内在价值,只具有工具价值。人的利益或需要是价值判断的唯一基础或标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必然导致人类的行为以满足人类的自身利益或需要为出发点,使人类的物质利益追求的欲望过度膨胀,超出了自然本身资源和承载能力的有限性,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当人们面对环境危机,对传统的伦理观念进行反思后,自然地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灾害事件以及物种的灭绝归究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2.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观。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是对传统环境伦理反思、批判的结果。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一般认为,自然界不仅仅具有工具价值,其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价值。在自然界里,不仅人是价值主体,而且应当赋予动物、植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以主体特性。在道德上,人不仅是道德权利主体,人类应当把道德权利的主体平等地从人扩大到自然界的其他实体,人类对自然界也应当担负道德义务或责任。由于人类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都是道德或价值主体,那么他们之间就是平等的,人类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或需要无限制地或非理性地强加于其他自然界实体。
早在1949年,利奥波德就出版了《沙乡年鉴》一书,在书中首次提出“大地伦理”一词,他被公认为生态伦理或环境伦理的奠基人。大地伦理学说将土壤、水、植物和动物等统称为大地,人类应转变自身角色,从大地的征服者变成大地的一般成员或公民。利奥波德提出了一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件事情如果是倾向于保持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与美,便是对的。如果是倾向于其他情况,便是错的。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在关注,公众也不接受这种学说。然而十几年后,以《寂静的春天》的出版为契机,伴随着轰轰烈烈的环境保护运动,环境伦理学理论才被重新发现和得到迅速传播。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开创了深层生态学,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透过深层追问,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深层生态学奉行的最高环境伦理准则是“自我实现”和“生命中心平等”。所谓自我实现是指停止把自我理解为或看作孤立的、狭隘的、相互竞争的本我,而把认知的对象扩大到自然界的万物。生命中心平等则承认生物圈的所有有机体和实体作为整体中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生物圈的所有事物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和繁荣的权利。这两个伦理准则的实质就是破除以自我为中心和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以万物平等为其思想的核心理念。泰勒在1986出版了《尊重大自然》一书,他在借鉴人际伦理学和生物—生态学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物中心论伦理学体系。
泰勒认为所有的自然生物都拥有自己的天赋价值,因此,所有的自然生物都应获得道德关心和道德关怀,换言之,应把它视为一个道德顾客;所有的道德人都拥有一种显见的义务,尊重、促进或保护一切拥有天赋价值的生物。泰勒尊重自然的观点包含了个核心理念: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之一;所有的物种都是相互依存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的生命都具有自身的善,都是中心目的;人类并非与生俱来优于其他生物。依据这些理念,泰勒提出了个伦理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不干扰原则;诚信原则;补偿性公平原则。
3.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观。进入20世纪80年代,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发展为影响较大的流派。其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修正的结果,也是对以前存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流派进行批判、反思的结果。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澳大利亚哲学家J.帕斯莫尔(JohnPassmore)、美国哲学家B.G.诺顿(BryanG.Norton)和美国植物学家W.H.墨迪(WillianH.Murdy)等。1974年帕斯莫尔发表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一书。帕斯莫尔认为有迫切需要改变我们对环境的态度,人类不能无限制开发利用生物圈。不过,他拒绝接受放弃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观点,对深层生态学家所主张的彻底修改我们的伦理框架的观念深表怀疑,称他们是被误导的神秘主义或非理性主义。帕斯莫尔认为西方人包括地球所有的人不能简单地采用一种新的、不熟悉的方式思考问题,人们必须从现在所处的地方开始思考。
帕斯莫尔否认除人类外的其他自然界实体有道德判断和道德权利,人类之所以应当把道德关怀推及于其他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主要源于对人类自身生存、社会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道德关怀的实质还是对人类利益和需要的关心。帕斯莫尔也否认自然客体有独立的内在价值,它们之所以有价值也是主要体现为对人类的价值,人类的利益和需要才是评价其他生物的价值尺度。1975年W.H.墨迪发表了《人类中心主义———一种现代的观点》的论文,他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任何演化成功的生物有机体,都是以自身物种生存为目的,否则就会灭亡。虽然自然界任何物种都可有其内在价值,但都会视自身物种的价值远高于其他物种,人类也不能例外,所以人只能以人类为中心。墨迪认为:“已经证明,‘人类中心主义’完全可以很好地,即现实地、建设性地处理环境危机所提出的问题;而且它可开拓的理论空间还相当大。因此完全没有理由驱逐或放弃这种极其重要的理论资源;决不能一提环境伦理学就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⑦1984年B.G.诺顿发表了《环境伦理与弱式人类中心主义》论文,诺顿首先区分了人类两种偏好:感性偏好和理性偏好。
感性偏好是指满足个人暂时性的欲望或需要的心理活动。理性偏好满足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欲望或需要的心理活动。基于个人两类偏好的不同,可将人类中心主义区分为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弱的人类中心主义。如果环境资源之使用仅建立于个人感性偏好之上,就是强人类中心主义;如果以理性偏好的满足为参照,它就是弱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节制感性偏好而植根于理性偏好,要经过长远而周详的考虑。因此,诺顿认为不需要强调物种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也不必将道德权利赋予自然界,环境危机的解决也无须建立于以上两个命题之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说一直在交替发展,它们在道德的主体性等问题上相互批判或诘难,但在许多问题上环境伦理学的派别之间还是有统一的看法,甚至可以说彼此的共识要多于分歧。一种环境伦理学说之所以出名或产生重要影响,是因为这种学说所提出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被社会某一群体认同或接纳,说明这一学说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这样的学说所阐述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也可能被某一群体实际践行着。一种环境伦理学说与其他相对立的学说长期存在并在相互纠结中不断发展,本身也说明了各自存在的合理性。
对多元的社会来讲,本身存在着复杂而多样、层次高低不同的环境伦理,而社会也要求不同的环境伦理相互搭配产生共同的作用,因此,不同的环境伦理学说相互地补充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不同环境伦理学说的矛盾和对立的张力也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共同发展。然而,对于法律所要摄取的伦理价值而言,不同环境伦理学说的意义是不同的。
三、确定环境刑法法益应遵循的环境伦理价值观
人的利益或需要是价值判断的唯一基础或标准,这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以这种观点界定环境刑法法益,其就是人的利益或需要,这些利益或需要主要具体表现为人的生命、健康、财产、自由和秩序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犯罪侵犯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⑧这种观点贯彻的显然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至少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这样的。因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被视为环境危机的根源,并受到众多理论学说的抨击,即使从字面上来固守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也是不合时宜的。如果环境刑法法益的界定没有包含与环境有关的概念或要素,在观念上会影响到环境刑法的解释或环境刑法的适用,从而会弱化环境刑法的保护功能。
事实上,在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直接以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为法益的环境犯罪罪名,如,我国刑法规定的非法采伐、毁坏珍稀植物罪。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作为对环境危机或环境保护的反应或应对,无论是理论概括,还是应然的环境刑事立法,固守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价值观,都不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按照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人的利益或需要并不是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和其他实体(包括水、空气等)都是道德或价值主体,人类作为道德人都拥有一种显见的义务,尊重、促进或保护一切拥有天赋价值的生物或实体,人类应当像维护自身一样,平等地尊重、促进或保护其他生物或实体。以这种观点来界定应然的环境刑法法益,其不仅包括人的生命、健康、财产,还应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实体的利益,这些非人类实体的利益是独立于人类的,包括属于它们自己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的环境。
在学界,这种观点也有体现,有的人认为:“环境刑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是对环境法益的保护,而环境法益实质上就是环境生态利益。”⑨“环境刑法的法益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公民环境权和环境生态利益。”⑩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对道德主体、道德关怀对象范围的拓展,颠覆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有力地激发了人类对动物、植物和和整个生态系统本身的道德情感,唤醒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伦理关注,这无疑会增强人类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当然,也正是这种理论上的颠覆,使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说面临着理论正当性的诘难,这些都体现在修正人类中心主义对它的批判上。同时,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也面临实践的难题。伦理学不仅是呼吁,也不仅仅是自圆其说的理论,它必须能够用来指导实践。除了一些有特殊的信仰、高尚道德情感的人,普通的公众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理性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把动物、植物和整个生态系统本身视为道德主体,完全能够站在它们的角度上,在充分考虑它们利益前提下,来选择人类自己的行为?对普通公众来说,这样的道德抉择可能很难做出。
如果一种伦理观念,因为没有反映大众现实的利益或需要,从而不为大众所普遍的接纳或认同,也不可能用它来做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这样的伦理只能是一种道德的理想。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无疑更多的是一些环境道德的理想。环境道德理想并非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人类也许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有强烈道德感召力的思想,但要使法律,特别是刑法体现这样的道德理想,那可能是非常有害的。法律所维护的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已是人们的共识,更何况刑法所维护的道德限度应当更低。因此,刑法上将属于动物、植物和非生命实体这些非人类的利益视为法益,必须持有慎重的态度。刑法“法益必须与人相关联。刑法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的利益,故只有人的利益才能称为法益,只有人的利益才值得刑法保护。”11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否认除人类外的其他自然界实体是道德主体,也不存在道德判断和道德权利。
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认为即使要应对环境危机,也无需放弃传统伦理理论资源而建立一种新的道德框架,无需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建立一种人们不熟悉的思维方式,人们所要做的是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对环境的态度或理性地使用环境资源就足够了。所谓的理性就是一种周详而长远的考虑,人类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还应当关注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人类不仅要关注考虑当代人的利益或需要,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或需要。人类对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关注和对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其实质还是对人类利益和需要的关心。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体现在环境刑法法益的确定或选择上,就是坚持传统的刑法法益为主,即以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的财产为主,同时要考虑维护整个生态系统以及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包括动物、植物和其他实体。
人们只所以要考虑维护整个生态系统以及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是因为对它们的危害最终将导致对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的财产的危害或威胁。在环境危机的时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如此明显,人们有理由将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以及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视为同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的财产同等重要的利益加以维护。但是,这里要注意到,人们选择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以及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其评价的价值尺度是人类的利益或需要,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它们的重要性程度。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应当是我们思考刑法问题或者实践刑事法律所遵循的价值观念。首先,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重视伦理的历史传承。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应当建立在传统伦理基础之上而不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或者说来一次彻底的翻盘,重新构筑全新的伦理框架。因为,人类的伦理都是“从过去传递到今天的观念、制度、行为规范。
它经历较长时间的完善、积淀而获得了牢固性;它支配了多数的社会成员而获得了广泛性;它超越了个人性格具有了社会性;它在制度化和不断宣传的过程中又具有了神圣性;但同时它仍保留着文101化的基本特征———可塑性”。12一种全新的伦理框架不仅脱离了人类几千年来积淀了无数智慧和理性的文化基础,同时还有可能丧失多数社会成员对伦理规范的认同,从而使伦理规范失去指引实现生活的作用。其次,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具有现实的人性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真正的内在本质,这些基本的需要包括:生存、安全、爱与归属、尊重,满足基本需要的先决条件是自由、正义和秩序。13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动机的源泉,即人类的所有行为包括道德行为都基于人类基本需要的考虑。人类的多数完全不可能脱离了自己的基本需要而行事,因为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以人的利益或需要为价值判断的尺度,其实质就是坚持了人的本性。刑法的价值判断必须以人类的基本需要为基础,这才能保证刑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最后,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更加符合刑法自身的价值观。
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基于历史传统的创新和人性本质的考虑,使这样的伦理观因为更容易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接纳和认同而具有普遍性。只有具有普遍性的伦理价值观和伦理规范才能被刑法所摄取而变为刑法的价值标准和刑法规范。只有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普遍地认为须加以维护的人类的利益或需要才能作为刑法法益而为刑法所保护。再者,是否能够成为刑法法益需要进行重要性程度判断,进行重要性程度判断的标准只能是依据人的利益或需要去进行判断。很难想象一个与当代或后代人类的利益无关紧要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实体有必要作为环境刑法法益由刑法来加以保护。
四、应然性环境刑法法益的考察
环境刑法法益的选择或确定所遵循的伦理价值标准应是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人的利益或需要是判断环境刑法法益的唯一标准或尺度。当然,我们要破除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的利益或需要可以凌驾于自然界的观念,因为这种观念最终导致的是对人的利益或需要的侵害。环境刑法法益首先是人类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的财产,如果某一环境行为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的财产构成侵害,无论是显而易见的侵害还是隐藏、潜伏的侵害都可以作为犯罪行为来加以制裁。
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范文2
众所周知,吸烟正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关于吸烟的危害以及青少年怎样才能避免吸烟。
一支小小的香烟竟含有4000多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有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焦油中含有几十种致癌物,可使吸烟者患上肺癌和其他多种疾病。尼古丁是使人成瘾的毒物,一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就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如80%的肿瘤,75%的慢性阻塞性疾病和25%的冠心病均与吸烟有关。而且吸烟损害大脑,使思维变得迟钝,记忆力减退,影响学习和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的智力效能比不吸烟者减低10.6%。而一项针对青少年烟草使用情况的调查又显示,中国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已表现出今后吸烟的倾向。在被调查的近1.2万名13岁—15岁初中学生中,有32.5%的男生和13%的女生尝试过吸烟,总吸烟率为22.5%。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仅为10.7岁。超过一半的学生说他们在1周内至少有1天会吸烟。这些数字,给香烟带来了“校园杀手”的称呼。既然吸烟对我们的健康有着极大的伤害,为什么一些青少年也要尝试吸烟呢?研究表明,青少年吸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家庭、同伴、心理问题都或多或少促使青少年染上吸烟的习惯。然而开始吸烟的年龄越低,今后成为习惯性吸烟者的可能性就越高,戒烟的可能性越小。
这些不良嗜好,危及着我们以及他人的生命,青少年怎样才能避免吸烟呢?首先,我们应该远离烟草。当他人吸烟时,我们应尽量劝阻;当别人诱导你时,应该义不容辞的拒绝第一口烟,决不带着好奇去尝试;我们应该尝试不同的方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整洁。当然,我们也必须尽力阻止家人吸烟,告诉我们的父母,吸烟不仅危害自己的身体,更上对身边的人,造成一种无形的伤害。让我们的父母也远离烟草,让我们更多人得以健康。
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的一种测量手段,以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和道德情感体验为目的。它可以帮助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及正确的情感取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进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被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积极心理暗示、积极情绪、积极行为表现,促进着大学生积极道德的发展,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为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注入新的力量。
一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1.积极情绪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根据观察身边人的心理发现,人们经常会将自己的心理变化比作天气的变化,有时候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但是有科学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并且有研究证明对自己情绪很好地控制,有助于促进自己身体健康成长。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娱乐节目,在与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会给人类的身心带来快乐,进而促进人类的积极情绪和生理健康的发展。根据积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可以使人的体力和精力充实,使人充满活力、容光焕发、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工作积极有动力,使工作效率直线上升,从而给人们带来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人类生理的良好发展。
2.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类知情意行的发展,增加人们的心理资源,这是积极情绪对个体心理健康作用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当人们的精神能量得到满足时,对人类情绪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要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必须要使人的心理资源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支撑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由此可见,人的精神资源与情绪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要参加体育比赛了,平时训练得好的运动员把握也大,他们的心里是很平静的,心理暗示是“自己一定行”,这种积极情绪会对心理产生正强化,使精神能量很充足。而对于平时训练不行的运动员,他们提前几天就会担心,焦虑不安,心理暗示是“明天比赛输了怎么办”,这样会使自己的精神能量亏损。长时间下去,这些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不能很好地释放,导致精神能量失衡,心理问题重重,甚至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人们消除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难过、伤心等,有助于人类转化消极情绪,促进人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3.积极情绪与适应社会的关系
对社会的适应主要是指适应周围环境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社会交往往往指的是与身边人和群体、社会关系之间的交往,这也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表现,积极情绪会对其产生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对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毕业就业和感情纠结这几个方面,而这些问题主要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适应与大学生情绪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人际关系不错,常常会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一直处于积极状态;而有的同学因不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好,往往会采用消极情绪调节,使自己的情绪越发糟糕。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用采用积极的策略进行调节,从而使自己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挫折,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积极心理学在团体辅导中应用的重要性
1.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得出:积极心理学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团体辅导时心理教育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依照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原则是:弘扬正能量,沐浴阳光,共享喜悦,递送幸福;依据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探索与辅导、暗示与训练、激励与观察等。除此之外,创建一定的情景,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自体验来培养其积极情绪,学生自我调整可以为管理和调整情绪提供帮助。
2.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科学模式
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思想认识是团体辅导方式的主要依据。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培养积极心理为目的,并且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研究内容,以便更好地激发人类的潜力,激发人的生机与活力。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把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积极的渠道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这种辅导方法将会更好地将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时效性体现出来,同时将学生的幸福感作为奋斗的旗帜,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情绪的发展,塑造积极的人生。
3.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教学目标
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教学目标。然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让人们拥有积极的心理和精神,用开发、乐观、赞赏的眼光去挖掘人类的潜能,使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更好的提升。比如积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情感体验、坚定的意志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等都会帮助人们积极情绪的发展。让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感受幸福与喜悦,学会分享快乐与幸福,激发每个人的最大的潜力,是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目标,是每个生命健康快乐成长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积极情绪的理论依据策划团体辅导活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策划要在理解积极心理学与身心健康关系的基础之上,从活动的目标、参加活动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策划的过程着手,如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最后的评估等。为了使活动很好地表现出积极心理培养的目的性,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好准备,确保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准确、简洁,使团体辅导的效果达到最佳。一份科学、实用、具有指导意义、针对性强的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策划能够很好地使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作用发挥出来,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改善情绪状态。例如团辅老师可以创设一个小社会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被别人接受的感觉,并且通过他们的分享快乐,找到彼此的平衡点和共同点,帮助学生放松自己的情绪。
1.把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作为团体辅导的重点
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只有围绕目标,才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有积极的心理感受,而且对自己的心理有积极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班级中个体能动性的变化多端,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对团体关注度和角色的不同,辅导者对团体辅导时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辅导者要对积极心理学情绪管理和调节的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培训,创新团体辅导的方法,挖掘学生的积极情绪,在辅导中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价值和优点,并且要以把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作为团体辅导的重点,采用积极的评价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2.根据学生情绪的特点来进行团体辅导
如果用惯用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和调整情绪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团体辅导对象动力不足。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团体辅导时对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应该根据他们的情绪特点进行。例如,在团体辅导时有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感情迷茫和恐惧的情绪,辅导者就应该对造成这种感情迷茫和恐惧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分析自己对待感情的态度,认同积极心理的优点,从而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发挥得更好。总之,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时要充分了解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也要明白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重要性。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时要以积极情绪的理论为依据,并且要根据学生情绪的特点把积极情绪团体辅导作为重点,促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成长和发展,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邓剑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滕晖.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5(5)
[3]赵琼,才忠喜.浅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范文4
1、在生物实验探究教学中渗透智慧生存、智待生存挫折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生存观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利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在“模拟自然选择”探究实验活动中,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使用不同的道具进行取食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和结果对比,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生物总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的。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的意义”探究实验活动中。先让学生们将手进行不同程度的绑缚,进行生活中的系鞋带、梳头、攀爬等模拟活动,体会手的进化对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然后提出:“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中被赶到地上生活的一支,作为战败者,为何能成为生物圈中的主宰者?”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分析人类的祖先在进化成人的过程中的曲折历程,导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最后通过这些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促进学生学会创新性地思考问题,面对挫折时理性的对待,学会从挫折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智慧生存的理念。
2、在生物实验探究教学中渗透热爱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很多生物探究实验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很有帮助,如:“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探究活动中,让大家先测出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然后根据体质指数计算公式算出自己的体质指数并对照,评价出自己的营养状况。展开生活习惯调查并进行“调查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学生们针对营养均衡和营养失衡两类学生的饮食结构和习惯、生活习惯进行对比,总结出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探究实验中,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后,开始介绍权威机构统计的世界上因吸烟和过量饮酒而失去健康的人数,介绍肺癌、肝癌等患者患病时的痛苦,促进学生体会到健康的生活对于生命的意义!加深对健康的生活的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在生物探究实验中渗透“三生教育”理念,要做到如丝细雨润物无声。通过探究实验教学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健康的生活的理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供正确的指引,为学生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赵建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东皇镇中学
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现状 对策
一、食品安全的含义
食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定义为“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分三个层次,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地沟油、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宜昌毒生姜、爆炸西瓜、面粉增白剂、瘦肉精、苏丹红鸭蛋、假牛肉、河南毒豇豆等等,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数不胜数。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有许多。
1、农业生产中违规使用农药
许多农作物需要使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农药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我国对于使用何种农药作了明文规定,但有些人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好的杀虫效果,违规使用那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严重污染了土壤,同时也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最早使用的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等,能大量有效地消灭害虫,但它们的稳定性好,会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也会在动植物和人体中不断积累,不利于人类的健康。随后改用的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对于害虫也能有效的消灭,但它们的毒性太大,对动物与人类的危害很大。
2、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
一些人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科学知识,认为大量的施用化肥既可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又可以提高其产量。其实不然,过量的施用化肥,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增多,反而因为买了过多的肥料而浪费了成本,同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化肥的过量施用增加的不是产量,而是有害物质的排放,许多氮肥挥发到空气,流入到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污染。过量的化肥还会造成土质变坏,土壤结构遭受破坏,同时造成硝酸盐的污染,在人体转化成亚硝酸盐,导致致癌。
3、滥用植物激素
许多人想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改进农作物的外观,滥用植物激素,如生长激素、增甜剂、催熟剂等,使农作物和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激素,造成儿童的早熟,影响人类的健康。
4、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滥用
为了促进肉用畜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及促进母畜的同期,许多兽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如抗生素、激素等。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动物性食品污染,使动物出现中毒,也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5、出售商和制造商的信用缺失
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不能缺失信用。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获得大量的利润,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掺假、制劣来欺骗消费者,从而赚取黑心钱。有些企业无证生产或经营,卫生条件差,没有进行一定的检验而直接使产品流入市场,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另外,微生物污染、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转基因食品等也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1、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规、条例和标准都不够完善,有关部门应以人民利益为重,完善和补充有关的法规条例,使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推广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技术,并依法严格进行认证,杜绝虚假认证。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的认识。利用一切途径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并加强社会诚信教育使全民素质提高,从根本上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4、为了遏制不法厂商的恶,应加大惩罚力度。国家应制定严厉的法律进行打假。
5、增加媒体的透明度。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合格和优质的食品进行表彰,使其受益,对不合格的进行曝光,防止消费者被欺骗。
6、加大对食品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在一些地方设置检测仪器,随时对有关食品进行检测是否合格,从而使不合格的食品难以上市。
7、开通食品安全信息反馈热线,使全民进行监督,从而杜绝不合格食品的上市。
参考文献:
[1] 马长路.赵晨霞.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报,2006(04).
[2] 刘涛,林洁.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质量论坛.
[3] 唐杰.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G].粮食加工,2009(02).
[4] 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2).
[5] 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C].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01).
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字:初中化学;环境教育;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而化学学科是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现在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化学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环境污染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初中化学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意识
初中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初中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地学习。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二)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意识
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p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分析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注重提高21世纪学生的科学素养。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由于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一)化学学科中赋予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一们跨学科课程,环境教育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决定了环境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将环境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中,而且化学学科与环境科学有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中学化学教学成为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手段。化学中渗透式的环境教育虽存在着局限性,很难保证环境教育的目标真正实现,但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只能是渗透式,即将环境教育寓于化学教学中。
(二)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涉及到的环境问题
初中化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中都讲到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污染,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空洞”的形式;臭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还有自然界的水。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的排放;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的不适当施用。氢燃料的最大优点是它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碳和碳的氧化合物CO2不能供给呼吸与温室效应及防治;硬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危害;CO的毒性与对空气的污染;燃料及其利用化石燃料是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金属和金属材料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酸和碱,了解溶液的酸碱度,了解酸雨的形成;盐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与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常见化肥的输,贮存,施用的注意事项;化学与生活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影响糖,脂肪,蛋白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几乎都渗透了环境教育内容,这不仅体现在课题的设计上,而且正文中相应的化学知识点也融合了环境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是以化学学科内容编排体系为主线,采用融合渗透的方式进行综合设计,这既不打乱化学学科知识的顺序,又使环境教育找到支撑点。学生通过化学知识了解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学习和解决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这样使化学与环境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人们也应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很多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依靠化学方法。所以,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为我国能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