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管理体系范文1
1.1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要将社会需求理念与其有效融合
信息系统建设不同于其他的硬件建设,信息系统建设有着灵活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等诸多特点,因此将社会需求与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有效融合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社会需求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前期的调研活动得出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能够切实可行,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系统与社会需求的完美融合。信息系统因为也有着可定期升级和更新的科技优势,因此对于社会需求由于软硬件问题暂时融合不了的个案,急救中心不应忽视或搁置,应及时对软硬件问题进行解决,对于软硬件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应作出实施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对软硬件问题进行解决,然后将社会需求真正的融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1.2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后,应做好社会意见的反馈搜集工作
由于急救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急救中心的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信息系统建设完工后,有必要对建设情况进行公示,公示可以从电视、报纸、招贴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号召社会大众对此发表宝贵意见,公示期一般为一周左右,从而真实的得到社会上的意见反馈。每日应由专人对社会的意见反馈进行整理,并且提交上级进行分析,若发现意见反馈中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不需要立即整改的,可详细记录,在下次进行信息系统更新时加入;一旦发现信息系统中存在重大疏漏,应首先对问题发现人进行奖励,并且及时与信息系统的施工部门进行联系,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解决。对于公示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应进行二次公示,能够起到安定社会情绪的重要作用。
2确保急救中心管理系统的正确使用
要做好操作人员的日常培训与考核。急救中心管理系统具有着技术层面较高的特点,而作为急救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对操作人员进行内部的培训与考核,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更新变化能够及时掌握并学以致用。
2.1培训应采用全员培训的形式
急救中心应聘请专业的技术讲师向操作人员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全员短期培训,在培训中可结合实例向操作人员进行具体讲解,对于操作人员提出的问题耐心进行解答;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对培训的整个过程进行组织,合理安排讲师和操作人员的课程及休息时间,并制定培训期间的各项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学员,应进行处理。
2.2考核
培训结束后,应对操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以本次培训的实际内容为主,以通用知识为辅。为保证单位各操作人员对考核的重视,当期的考核成绩应列入员工绩效,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对于考核成绩特别差,无法胜任本岗位工作的操作人员进行调离或劝退。
2.3培训与考核工作的意义
培训与考核工作是急救中心管理系统操作人员管理的关键内容,只有做好操作人员的内部培训与考核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急救中心的管理系统在不出现人为地疏漏,从而切实的保证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
3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做好急救中心管理系统的维护,对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可持续的、正常的、有效的持续运营至关重要,只有将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好,才能将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切实落实,急救中心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做好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首先要做好硬件设备的定期检测工作。急救中心的信息系统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急救中心的信息系统容错率较低,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于信息系统中的硬件,要进行定期检测,保证硬件系统的运行正常。在进行定期检测时,最好能够联系信息系统的施工方进行定期检测,在施工前的合同中,应明文规定施工方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终身维护和定期检测工作;若因具体情况施工方无法承诺终身服务时,也可酌情采用有偿支付的方式;若确实因为具体情况无法联系施工方进行定期检测时,如施工单位已倒闭等情况时,必须寻找行业内信誉度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部门进行定期检测活动,对于定期检测负责单位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资质文件复印件,应仔细存档备查。
4结语
信息管理体系范文2
信息管理系统除了具有以上功能之外,还能够按照计划的内容,考察计划的执行情况,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值,合理控制计划执行进度,达到控制的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由于信息管理系统掌握了大量基础数据,并且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对数据进行综合利用,包括进行数据建模,得出最优数学模型,从而为正确决策提供相应依据。
2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结构及通信协议分析
计算机通信技术是目前在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主要技术之一,为了便于不同计算机之间实现有效的数据传输,通常计算机通信技术会将整个通信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层面,并且依托统一的通信协议,保证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计算机终端能够互相识别,进行正常的数据通信。在计算通信技术的发展中,通信结构和通信协议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技术指标,在对二者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结构划分方面与通信协议设置进行了结合,二者相互影响。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建议,目前实际广泛使用的网络结构模型是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这是一个七层协议,包括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网络层协议、传输层协议、会话层协议、表示层协议、应用层协议。物理层协议实现物理上互连系统间位流信息的透明传输,即实现了一位(组)数据在两个通信实体之间的可靠传送通信它描述了经通信介质在数据链路实体之间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连接。数据链路层协议主要是对高层屏蔽传输介质的特性,为网络通信实体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连接的功能和手段,实现无差错的数据以帧为单位的可靠传送。网络层协议主要是为通信子网与高层结构之间提供界面连接,其主要任务是对通信子网实现路径选择实现通信实体之间端--端的透明的数据传送对高层屏蔽了数据传送经过的路径,传输层协议也称主机——主机层协议,它为会话层的通信实体之间提供透明的数据传送,其主要任务是接收会话实体送来的数据,根据需要把他们分成若干比较小的单元,保证所有数据单元经下面三层正确地到达另一个会话实体。会话层协议也称进程——进程层协议,它通过协议提供的一组命令为网上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建立会话连接和释放会话连接,并管理它们在该连接上的对话。表示层协议以对应用实体有意义的形式提供有关信息表示的服务。这些服务有文本压缩、代码转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文件格式变换、信息格式变换终端属性的转换等。应用层协议是用户访问网络的接口层,直接为正在通信的端点用户的应用进程服务。
3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必要性
考虑到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较大,并且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进行正常的数据通信,所以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积极采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技术。从目前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来看,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有效的数据传输,必须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是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功能,为了保证数据传输能够满足准确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必然。考虑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可以在标准协议的指导下完成不同计算机终端之间信息的传输,所以,出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的目的,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得到了重要应用。
3.2信息管理系统要想保证其有效性,必须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相对丰富,主要为管理过程提供数据处理服务和决策参考,为此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是衡量系统成功与否的重要的指标。为了保证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满足有效性的要求,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成为了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手段。从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来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保证了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
3.3信息管理系统要想保证其基本功能的实现,必须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从目前来看,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功能、预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以及辅助决策功能。为了保证这些功能的实现,只有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才能达到目的。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本身的优点,在数据处理、预测、计划和控制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所以对于信息管理系统来讲,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成为了必然选择。
3.4信息管理系统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必须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想保证管理效率达到要求,并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就要积极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之所以采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是因为计算机通信技术解决了不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问题,缩短了数据通信时间,提高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传输效率,进而有效缩短了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间。所以,从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来看,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是必要手段。
4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正是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其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之一是能够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对数据传输产生了现实的需要,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保证数据传输质量,基于这一优点,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并成为支撑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4.2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实现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而基础数据的获得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基于这一现实需要,以数据传输为特点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重要技术支撑。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
4.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功能,主要是基于各个管理层的基础数据而构成的,因此对数据的需求,决定了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应用一种可靠的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其独有的数据通信优势满足了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成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的主要技术。
4.4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控制功能与其他功能一样,都是基于庞大的数据作为基础的。因此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控制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所以,从控制功能的实现角度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来看,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5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功能是整个系统功能中的重点,为了保证该功能的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应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使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提高处理和传输效率,提高辅助决策功能的实效性。基于这一选择,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5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要点分析
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诸多优势,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其应用效果并扩大应用范围,我们应对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从目前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来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计算机通信物理层技术
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中的物理层是进行数据传输的重要通道,为了把纵横物理层能够可靠工作,我们应注意物理层的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蜂窝环境的适应性。为了提高物理层的通信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采用窄带数字调制方式,2)采用扩展频谱调制方式,3)采用直接序列扩展频谱的方式,4)采用跳频扩频调制系统。通过以上几种方式,保证了物理层的通信质量和通信效率。
5.2计算机通信MAC子层技术MAC子层主要是媒体访问控制层,这一层的任务主要对信道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信道能够充分利用,满足数据传输需要。MAC子层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多地址的访问,能够实现一对多的通信。这一子层技术的要点主要集中在MAC子层协议的设定上,目前来看典型的随机访问协议是ALOHA和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
5.3计算机通信数据链路层技术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在相邻两个结点之间可靠地传输数据帧,相邻两个结点之间用一条电路连接,中间没有分组交换机!经过物理层的作用,这条电路已经数字化,故称作链路,加上数据链路层协议后,链路上能较可靠地传输数据帧,形成所谓的数据链路,协议在数据链路层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中大多使用选择重传ARQ协议,因为连续ARQ浪费了有效带宽
5.4计算机通信网络层技术
计算机移动后,其地址也变化,由传统域名服务器给出的只是计算机的归属地址,不能反映计算机的当前地址,这样,移动计算机如何动态寻址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通信中的计算机在不同子网间漫游时,如何保证数据通信对移动的透明性,使应用进程感觉不到移动的影响,是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在网络层中得到解决!网络层中的移动管理部分实现移动用户的动态跟踪,移动切换部分可保证用户在不同子网切换时通信的可靠性。
6结论
信息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
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医院医疗耗材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起到采购公开、透明,使用准确无误的作用。利用库存结构分析处理来确定管理目标,分析管理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运营成本,优化流程管理,提高内部服务,保障服务和质量,实现效益分析,确保医用耗材的使用安全,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监控医疗耗材从购进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即采购资金的使用——消耗材料购进——消耗材料入库一消耗材料出库——消耗材料科室使用——消耗材料收费。一套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预算采购系统、一般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在本文中就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一、为使采购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需建立预算采购系统
采购资金的使用应公开透明,为此就需要建立预算采购系统,该系统为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系统能保证购进医疗耗材公开透明,医疗耗材质量安全可靠,同时能防止耗材的积压,以及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该系统包括:
1.建立采购预算申请系统:主要反映购置医疗耗材品名及数量,同时设置采购预警。
2.建立特殊耗材招标系统:主要是显示属招标的耗材品种。
3.建立供应商数据系统:反映供应给医院耗材的所有供应商的信息。含单位名称、(三证资质等)以便备查。
4.建立负责采购人员管理系统:负责采购的经办人,耗材验收人,采购科室负责人及医院主管领导的信息,各自的责、权、利及奖惩制度。
二、建立完善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统,应在耗材入库、出库、科室使用上确保安全、可靠、简单易用、核算准确无误
医院使用的医疗耗材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医疗消耗材料,另一类是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
物价部门对上述两类耗材规定,一次性消耗材料医院可根据实际进价加规定差率进行收费,购进价为1000元(含1000元>以内加收10%,单件进价1000元以上实行累进差率,超1000元部分按8%加收,单件加收最高不得超过800元。所以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能根据耗材的特点、购进使用流程。跟踪管理好医疗耗材。现根据不同耗材的特点谈几点在耗材管理及会计核算上对完善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的要求。
1.一般医疗耗材是临床科室通用的卫生材料,是医院必备的库存物资,根据这一特点,建立一般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医院管理此类耗材器材仓库既要保证临床科室使用的卫生材料在保值期内安全可靠,同时也要保证医疗耗材有充足库存。器材仓库既不能过低库存无法保证临床的使用,又不能高库存,造成医疗耗材库存积压过期。这就要求建立库存最高及最低预警信息系统,从而通过这样信息系统可以要求医院采购部门按时按量地有计划地采购,同时也可以要求仓库保管员对医用耗材采取先进先出法,以保证病人使用医用耗材都在保质安全期内使用。实现这样信息系统可采用以下方法:
(1)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通过医用耗材采购周期、保质期、日消耗量,可以确定最高库存量、最低库存量、划定库存预警线。最低库存=采购周期x日消耗量;最高库存=日消耗量×(采购周期+保质期)。最低库存量到最高库存量即是安全库存量。根据某院1-6月部分医疗耗材使用情况,举例计算最佳库存量。
(2)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确定了最佳库存量后,采购供应部门可根据耗材库存信息系统资料,编制出医疗耗材各品种的采购计划。帮助采购部门及时准确完成采购任务。系统计算公式:采购计划=安全期宋库存+本期耗量一期初库存。
(3)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还应按医疗耗材保质到期时间编制代码,系统按代码采取先到先出法。以确保医疗耗材不过期。
2.建立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高值特殊医疗耗材主要是植入性医用耗材,其有“三高”的特点(高科技、高价格、高风险),由于高值特殊医疗耗材“三高”的特点,现在很多医院都是采用零库存。科室为了手术中使用高值耗材的方便、快捷,长期以来是科室直接向厂家联系供货,科室验收保管,在使用后通知器材管理部门给厂家结账。但是,其支出是否合理,质量和安全是否有保障,是否真正用到病人身上,医院物资管理部门都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会计核算上也不能真实、及时、准确反映医院的实际收支状况。因此必须保证最严格的管理方法,如何做好日常的证照审查、产品风险管理,及时准确反映使用记录,根据耗材流动情况建立完善监控系统。由于高值特殊医疗耗材是零库存,按现在它的流动程序是:临床使用收费——上报采购部门——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开发票——根据出库结算耗材成本。可以看出,如果有一套完善的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我们会在临床使用高值特殊耗材的同时,将使用的高值特殊医疗耗材的品名、数量、规格、型号、单价及金额同时反映到采购部门、仓库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各部门都能及时按使用了的高值特殊耗材办理相关手续,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开发票,材料仓库办理入库及出库,财会部门也能在未取得发票时,按暂入库正确反映医院的支出和应付的账款。同时各管理部门都能监测到使用高值特殊耗材。这套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的流程见表2。
三、建立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
物价部门在医疗收费标准中规定,一次性消耗材料医院可根据实际进价按规定差率进行收费,“购进价为1000元(含1000元)以内加收10%,单件进价1000元以上实行累进差率,超1000元部分按8%加收,单件加收最高不得超过800元。”
按政策的规定,医院的一次性消耗材料从购进入库金额到出库临床收费金额出现差异,而现在医院的管理核算中没有单独反映该消耗材料成本差异,它的差异直接反映在收费项目中。怎样反映购进时发生了多少成本差异,出库使用后实现了多少成本差异,这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可以在购进入库、出库使用系统中增设一个材料差价,通过公式:材料差价=医疗收费价一实际进价,这样在入库及出库中及时准确反映出成本差异,根据某院部分医疗耗材使用情况,计算成本差异。
四、结语
建立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达到对医疗耗材在管理上准确无误,使用上的安全可靠。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医疗耗材购进、使用、库存等环节进行分析处理,来确定管理目标,分析管理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从而使医院不断发展,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钱静毅加强医用耗材采购管理,切实提高服务管理质量[J].医疗装备,2010(7)
信息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过程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前 言
我国的项目过程建设具有规模大、任务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阴齿对于当前的项目管理是极为严峻的环节,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其充分的运用到当代的项目工程建设中,成为项目运作环节中重要运作手段。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大型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管理特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项目工程的信息化越来越深入,其不加快了我国项目工程的总体发展。但是我国当前的项目工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在建立项目管理体系使要优化这三大特点,项目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才嫩有效运行。我国信息化工程项目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项目的触及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对监管、实施、检查等多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其二,任务量大。其主要是体现在对人力和财力的组织管理缓解中体现,例如对管理部门的信息采集方式。信息管理方式、采集人员规划、监管人员规划等等方面。其三,巨大信息量。其主要是对工程鱼你做的哥哥缓解的信息的采集,包括从监管部分到财务部分,从业主到承包商等等信息的收集和管理。
二、当下形式中,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弊端
信息化技术手段是我国项目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它的关键核心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其主要体现是对于软件部分的主要运用。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产生许多项目工程的管理软件,但是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弊端,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笔者统计了以往的项目管理软件,进行分析。其一,简洁的办公软件,例如微软就是其中体现。此种软件体系仅仅能对项目的运作现场进行简单分析和整理,不能与现场建立紧密的联系,因此此中软件的应用率较小,不符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性要求。其二,与工程体系相联系的软件,例如人员编制的软件等等。此类别的软件体系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软件单一性较强,导致工程管理不能站在整体的刚想出发,造成信息一区的不全面,无法结合全面的管理目标进行管理。其次就是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管理软件。但是其中一些软件不能狗语,网络体系建立紧密联系,因导致项目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对项目施工进展无法监管[1]。
三、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
由于项目过程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作,因此具有信息量较大的特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利于对项目工程的信息掌握和分析。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质,首先要建立在项目过程的整体出发点,对于项目过程中的信息、户主、管控体系、承包人员、地基体系、工程计划、装修装饰等等环节整合考虑。因为项目过程的运作不是单一的活动,它是各部门、各领域[2]。各阶段彼此联系的运作任务,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全方位,多样化的管理体系。促建工程的整体运作效率。
(二)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符合当展的信息化技术软件体系
在当前发展形式下,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部分的构建还不够完善,设计的软件比较单一化,其中针对项目工程整体的软件体系较少,部分软件知识应用于,某一领域,因此不能满足项目工程的整体性发展。其次在不断应用这些软应用过程中,急需要一个信息的整合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来整合信息的采集,进行有效管理。整合平台的建林主要是建立在工程运作的各个缓解基础上,包括对人力资源信息、档案信息、财务信息、质量监管、工程监控等等方面[3]。
(三)建立独具时代性的工程管理理念和体系
我国当前的工程管理体系是依据与西方先进的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其实经过多年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发展而成,因此具有时代纪念意义。但是我过当前的工程管理的法律不完善,一直是制约工程管理的一大因素。导致一些管理体系在具体的工程活动中,实际应用性较低。其次,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弊端,导致对于这些不完善的法律造成理解偏差,进而实际应用起来意义不大。面对此中情况,应该建立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管理体系极为重要[4]。
(四)增强项目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由于当前的项目管理的体系是有企业来进行运作,然而一些公司具体的管理经验,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无法对项目的背景管理、软件开发、管控程序进行良好的掌控。仅是通过与客户的简短交流就去运作,其中甚至部分客户也不能明确自身的管控要求。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研发出来的信息体系不能整合好整个项目工程,软件也没有实际操作性。部分客户对于软件不能便捷操作,需要经过培训才嫩个实际应用。因此,培养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人员极为重要,他可以促进项目工程的有效运作,完善项目工程的管理体系,增加项目工程运作的有效相性[5]。
结 论
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是我国工程管理方式的创新,它开辟了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在我国,有效的实施信息化项目管理,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促建我国工程项目的发展进程。
作者简介:沈格(1969.1-),男,汉族,江苏苏州人,1995年7月毕业于苏州职工业余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现供职于苏州市易通信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项目咨询管理及监理。
参考文献:
[1]傅聪,雷琦,刘飞. 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研究及应用[J]. 工业工程,2008,01:57-61.
[2]谭康. 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设想[J]. 鸡西大学学报,2015,01:54-56.
[3]包锐.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2012,06:70-74.
信息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构建
1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大幅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体系的构建使得高校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得以简化,包括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保存阶段,还包括在使用阶段对档案的检索、查询阶段等。不再局限于纸质版资料的查询,而是将档案电子化,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提升了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
1.2 使高校档案资料中的科研成果实现共享
高校档案中含有大量的学术、科研等成果。建立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后,通过建立学术、科研研究成果的平台,使资料共享,同时网络信息的传输亦方便教师及学生查阅、检索,促进高校学术科研活动的发展。
1.3 降低了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量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通过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原有的工作模式改良为通过应用简单的操作系统而进行档案资料的管理,使档案电子化,通过网络检索平台快速的找寻到所需资料,因此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档案资料的信息录入正确,减少了原有的冗余的工作程序,降低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量。
1.4 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使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极大的节约了纸张,保护了环境,同时虚拟化的存储方式为高校节省了大量空间,缩减了档案管理的各项开支,因此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平台的建设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
2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些年,虽然我国高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上有长足的发展,但相比于高校信息化的程度依然差距较大,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高校档案管理之间具有差异性,档案管理系统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使信息化平台的可用范围降低
各高校间管理方式有差异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和标准也各不相同,因此建设高校共享的统一平台的难度较大。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系统的风险也随之而生,有些高校往往忽视了网络系统安全会给高校的档案管理带来巨大的问题。此外,系统升级所需的技术要求较大,必然的要求高校投入更多的资金给予支持。
2.2 受传统案案管理模式束缚,忽视档案信息化系统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普遍由年龄较大的教师担任,这类教师的思想受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所束缚,忽视档案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使原本简单的工作程序变复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构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就是为了转变原有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学术工作的开展,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档案的数量增加,档案的材质等为档案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向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求。
2.3 片面追求档案资料数量会间接造成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浪费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为了应对学校或上级主管机关的检查,通常会追求档案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对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缺少分析和研究,这样就会造成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的浪费,应用较高的档案管理系统却未真正的将其效能发挥出来,是一种间接资源浪费。
2.4 检索功能未落到实处
即使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但是多数高校仅仅是实现了档案资料的电子化,将目录、内容进行扫描和上传,重要的检索功能却未落到实处,在查找使用方面还未处分的体现出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实际上如果检索功能未落到实处,在人们使用该档案管理系统时,亦不便捷、易操作。
2.5 当今社会处在风险社会,高校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也受到威胁
系统的设计并非毫无漏洞,若一旦被不法分子识别或被人进行恶意操作,那么高校的档案将会面临巨大的破坏危险,且这种破坏很难补救,因为档案资料上传后由于其的电子属性,代码被篡改或数据被改变,那么该档案资料就很难进行修复,因此如何对高校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维护是风险社会对体系构建提出的又一难题。
3 高校档案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措施研究
3.1 强化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
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构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基础,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是:计算机、显示器、显示屏、存储器、复印、扫描等。软件设施包括:编程、代码的维护、系统的升级等。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3.2 完善高校档案资料信息化的网络建设
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简化档案工作流程,便于档案资料的查阅,实现档案资料的共享。因此,为了提高高校档案资料的使用以及实现资源的共享,就应当不断的完善高校档案资料信息化的网络建设。具体而言,将高校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档案查询(检索)系统,档案管理维护系统。这三个部分就是综合了存储、查询、维护于一体的高校信息化管理体系。
3.3 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体系建设的标准化
工作的开展应当履行一定的规范,管理系统的建设亦不能例外,高校的档案资料管理,国家档案局制定了相应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规则》以及《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等规范,各高校都应当严格履行,其次高校收集的科研、学术类的档案资料较多,也应当遵守教育部对电子档案管理而制定的相关规范,以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和档案资料的共享。
3.4 加强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师资队伍,对高校档案管理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档案管理信息化意味着相关的工作人员既能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又能熟练的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面对系统的漏洞时,能作出及时而必要的维护,从而防止高校电子档案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下,对档案工作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上岗之前进行必要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
4 结束语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是实现档案资料共享的关键,各高校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实践中,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相对应的问题,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网络系统的风险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履行档案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工作的标准化。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岗前进行必要的培训等等,以此来不断地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薇.浅议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整合[J].教育学研究,2013(6).
[2]刘常鹏.信息技术与高职会计课程的整合[J].群文天地,2012(22).
信息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信息安全管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93.08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绝大部分的业务从纸面迁移到信息系统当中,如何建立稳固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各企业信息管理部门甚至管理层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通过对目前国际信息安全行业发展的分析,提出企业构建稳固的信息安全管理架构,提高信息安全水平的初步构想。
1企业信息安全政策
信息安全政策作为信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展现了企业的信息安全工作的思路。其应当由企业信息安全工作的使命和远景,实施准则等几部分组成。
1.1信息安全工作的使命
信息安全工作的核心意义是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管理至一个可接受的水平。
当前主流的风险控制包含以下四个步骤:通过风险评估方法来评估风险;制定安全策略来降低风险;通过监控控制恶意未授权行为;有效地审计。
1.2信息安全工作的愿景
安全的企业信息化环境可以为任何企业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应用,基础设施,并保护用户的隐私。让用户有安全的身份验证;能安全便捷的使用需要的数据和应用资源;保证通讯和数据的保密性;明确自身的角色,了解角色在企业中的信息安全责任;身边出现的信息安全风险和威胁能得到迅速响应。
要达到上述目的,企业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降低风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权衡降低风险的成本和业务的需求,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别,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1.3信息安全准则
信息安全准则是风险评估和制定最优解决方案的关键,优秀的信息安全准则包括:根据企业业务目标执行风险管理;有组织的确定员工角色和责任;对用户和数据实行最小化权限管理;在应用和系统的计划和开发过程中就考虑安全防护的问题;在应用中实施逐层防护;建立高度集成的安全防护框架;将监控、审计和快速反应结合为一体。
良好信息安全准则可以让企业内外部用户了解企业信息安全理念,从而让企业信息管理部门更好地对风险进行管控。
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
2.1网络安全
(1)保证安全的外部人员连接。在日常工作中,外部合作伙伴经常会提出联入企业内网的需求,由于这些联入内网的外部人员及其终端并不符合企业的信息安全标准,因此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控制此类风险的手段主要有:对用户账户使用硬件KEY等强验证手段;全面管控外部单位的网络接入等。
(2)远程接入控制。随着VPN[2-3]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接入的风险已降低到企业的可控范围,而近年来移动办公的兴起更是推动了远程接入技术的发展。企业采用USB KEY,动态口令牌等硬件认证方式的远程接入要更加的安全。
(3)网络划分。在过去,企业内部以开放式的网络为主。随着网络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熟,非受控终端给企业内网带来的安全压力越来越大。这些不受信任的终端为攻击者提供了访问企业网络的路径。信息管理部门可以利用IPSec[4]技术有效提高企业网络安全,实现对位于公司防火墙内部终端的完全管控。
(4)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作为防火墙的补充,主要用于监控网络传输,在检测到可疑传输行为时报警。作为企业信息安全架构的必备设备,入侵检测系统能有效防控企业外部的恶意攻击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大安全厂商如赛门铁克,思科等均研发出来成熟的入侵检测系统产品。
(5)无线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现在已遍布企业的办公区域,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信息安全的隐患。要保证企业内部无线网络的安全,信息管理部门需要使用更新更安全的协议(如无线保护接入WPA或WPA2);使用VLAN划分和域提供互相隔离的无线网络;利用802.1x和EAP技术加强对无线网络的访问控制。
2.2访问控制
(1)密码策略。高强度的密码需要几年时间来破解,而脆弱的密码在一分钟内就可以被破解。提高企业用户的密码强度是访问控制的必要手段。为避免弱密码可能对公司造成的危害,企业必须制定密码策略并利用技术手段保证执行。
(2)用户权限管理。企业的员工从进入公司到离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要便捷有效地在这个生命周期中对员工的权限进行管理,需要企业具有完善的身份管理平台,从而实现授权流程的自动化,并实现企业内应用的单点登陆。
(3)公钥系统[5]。公钥系统是访问控制乃至信息安全架构的核心模块,无线网络访问授权,VPN接入,文件加密系统等均可以通过公钥系统提升安全水平,因此企业应当部署PKI/CA系统。
2.3监控与审计
(1)病毒扫描与补丁管理。企业需要统一的防病毒系统和终端管理系统,在终端定期更新病毒定义,进行病毒自扫描,自动更新操作系统补丁,以减少桌面终端的安全风险。此类管控手段通常需要在用户的终端上安装客户端,或对终端进行定制,在终端接入企业内网时,终端管理系统会在隔离区域对该终端进行综合评估打分,通过评估后方能接入内网。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策略被有效执行。
(2)恶意软件防控。主流的恶意软件防控体系主要由五部分构成:防病毒系统;内容过滤网关;邮件过滤网关;恶意网页过滤网关和入侵检测软件。
(3)安全事件记录和审计。企业应当配置日志审计系统,收集信息安全事件,产生审计记录,根据记录进行安全事件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4培训与宣传
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了解信息安全的必要性,管理层才会支持信息安全管理建设,用户才会配合信息管理部门工作。利用定期培训,宣传海报,邮件等方式定期反复对企业用户进行信息安全培训和宣传,能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3总结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信息安全看做影响业务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信息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本文对信息安全政策,安全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剖析,结合当前国际主流的信息安全解决办法,为企业做好,做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给出了一些通用性的标准,对企业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消除信息安全隐患,避免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剑虹,白晓颖,李润玲,崔智社.基于SLA的面向服务的基础设施[J].电讯技术,2011,51(9):100-105.
[2]胡道元,阂京华.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戴宗坤,唐三平.VPN与网络安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