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1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审议批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高度评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这里山水秀丽,素以“园林之城”闻名天下。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了两席(拙政园、留园)。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苏州好,城里半园亭”。苏州是一座园林名城。1997年12月,以拙政园、
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选定苏州――这座我国拥有遗产地最多的城市。苏州古典园林是典型宅第园林,渊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于16世纪―18世纪明清时期全盛,苏州有园林近300处,直至今天,保存较好、能分别代表我国宋、元、明、清南方园林风格的著名园林尚有数十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涵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苏州园林――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于一体,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要特色的苏州园林,数量之多,园艺之精,品位之高,在当今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影响之深远在人类造园史上都是罕见的。
苏州古典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了自然山水的空间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昏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台和美的享受。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荟萃苏州,这与当时文入画家的参与设计分不开的。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它的建筑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方面内容大多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苏州园林作为至今保存完整、价值高的城市性建构群体成为人类文明的见证。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可替代的地位。
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地方风情。体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既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有反映各家思想流派、宣扬人生哲理、借助诗词文学渲染,陶;台情操的,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集建筑、雕刻、雕饰、文学、书法、绘画、琴棋书画、工艺美术、陈设布置、盆景及音乐、戏曲等等文化艺术于一体,是给人以典雅精美感受的综合艺术的博物馆。它匠心独具,小中见大。园林面积一般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采用借景、对景、对比、衬托等造园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了无限的景致,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郎,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在1979年首先在美国纽约建造了“明轩”庭园,开创了中国园林出口的先河。其深厚的影响不断延伸,进而在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国、西班牙、南非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造苏州古典园林,出口单体建筑、小品陈设和园林微缩模型。成为“中国的长驻文化大使”。为苏州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彩桥。苏州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堪称“人居环境经典”。早在古代就被帝王采撷到皇家宫苑之中,今天吸引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来苏州考察我们祖先的造园艺术、绿化植被、建筑风格、环境治理及现代管理,苏州古典园林成为解决现代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范本。
苏州古典园林是那样的醇厚,保护它,就是保住我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的宝库;就是留存可供借鉴的典范,研究、学习、汲取营养,创建有中国特点的、有质量的好作品。
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2
婉约苏州——带着南方人独有的自豪,苏州美的玲珑剔透,小家碧玉。安然地守着古城区,安然地在道路两旁挂上宫灯形状的路灯,恍然间让你觉得时空交错。
清新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平添了扬州这座古城名邑的无限风韵。
秀雅常州——常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已长达3200多年,自古风景秀雅、崇文重教、经济发达。
浙江杭州千岛湖翡翠岛山水名墅:
翡翠岛·山水名墅位于千岛湖东南湖区的翡翠岛上,岛的北端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岛上自然生态完整,植被丰富,四面环水,与城区跨桥仅相距160米。翡翠岛-山水名墅还为业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休闲度假模式,其游艇俱乐部成为最大的亮点。翡翠岛别墅处于千岛湖的核心区位,占据着千岛湖绝佳的自然生态资源,是游艇生活的首选之地。
江苏苏州平门府:
园林文化作为2500年姑苏城的符号与象征,令世人向往。苏州园林别墅越来越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苏州园林别墅价值的凸起,也折射出人们对中国文化、中国居住哲学的认可与价值认同的理性回归。
苏州平门府隐逸于奢华之间,陈酿出苏州独有的历史人文涵养与园林居住文化。平门府不仅承载着流传至今的苏州精神,更是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经典代表,质朴而自然,不仅满足苏州客户骨子里的江南情结,也被众多钟情于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和文化的实力买家所推崇。
江苏常州天目湖涵田半岛
涵田半岛-半山温泉,坐落于山水旖旎的天目湖畔,青山妩媚,层林碧透,半山温泉“容天地于一池”,观光养生兼享。涵田半岛一半山温泉拥有40座特色鲜明的室外温泉池以及奢华雅致的全功能温泉会所。其中,温泉会所一楼拥有全身按摩池、肩颈减压池、纳米池、纯温泉池、脉冲按摩浴五大特色池,配备四间桑拿房、近两千个更衣柜及鞋柜;二楼拥有休息大厅、儿童乐园、网吧、包间内自动麻将机等,娱乐功能一应俱全;三楼SPA客房均配有温泉池,VIP套房配备自动麻将机,奢享雅逸环境景色秀丽、人杰地灵,是个极度安逸的私家湖岛养身园。
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3
一、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点、线、面、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美术课上欣赏苏州园林和故宫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和故宫形式的不同,感受不同的形式带来的美感,了解苏州园林和故宫的特点。语文课学习《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这两篇文章时,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很快把握住苏州园林和故宫的特点。
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自然很广泛,人类对自然审美也很广泛。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蓝天碧海,冰峰雪谷,湖光山色,风雨雷电等都成为文人墨客所审美、所抒写的对象。如学习朱自清的《春》、竣青的《海滨仲夏夜》、杨朔的《香山红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把学生带到校园里,感受一年四季美丽的自然风景,同时让学生为这四篇课文配上插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我所在的内丘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太子岩、扁鹊庙、寒山等旅游景区风光优美,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旅游,既让学生进行了写生,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为学生今后的作文积累了写作素材。
三、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社会生活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学生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角色设计形象,用各种材料制作简易服饰,并设计制作小舞台和必要的道具、布景、乐器和海报。学生在全校元旦联欢会上演出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演出服饰、道具、布景、和海报的制作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美术课上学到的手工制作让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对社会生活美的追求。
四、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艺术美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进行审美观察、感受和审美体验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美。艺术美源于生活美,又高于生活美。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可以说,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最集中的反映,对艺术美的欣赏,就是对别人审美活动的结果进行再审美,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
艺术美包括艺术作品描绘和反映的生活内容的美、意蕴美和情感美、艺术作品的结构美等,诸如典型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细致的描绘、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巧妙的构思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生活,改造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
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进行,课外活动也是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的广阔空间。如创办文学社及演讲社,出墙报或手抄报等,集体过生日的班会活动,举行化装舞会等,活动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所创造的形象、海报、服装等的欣赏和评述。
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4
关键词:书法;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书法最早进入园林景观的是风景名胜、寺庙园林。古今风景名胜、寺庙园林有很多书法家的优秀作品,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父子等在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中都留有真迹。园林中的碑刻、匾额楹联不仅是园林景观中的风景线,而且书法本身就具有鉴赏价值,具有古雅之美。国内目前书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尚未得到学者和设计师的重视,书法作为园林景观组成的元素,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非常的重要。然而,由于人们对书法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元素的认识不多,使得目前国内书法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国内园林景观设计如何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1 书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色彩美、形式美、自然美
书法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色彩美、形式美、自然美等。能给人一种古雅之美,根据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哪种字体、色彩、形式,最终是让书法艺术融合到园林景观中。
在园林景观中的书法艺术,书法家在石板或者木板等材料中设计书法的结体和章法,而不同的结体和章法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书法作品中的文字色彩、作品形式与园林景观必须是和谐的。这样才能让书法艺术融合到园林景观中,才能体现色彩美、形式美、自然美。
2 书法与园林景观设计要和谐统一
就园林景观设计而言,任何一个园林景观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基调。而书法元素就是要和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格调保持一致,不能与园林景观作设计风格相背离,甚至是与园林景观风格冲突。否则就会影响书法元素在园林景观中效果。尽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书体的书法组合,但是,就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格调而言,不管存在多少字体的书法组合,都要使书法符合整个园林景观风格的味道。这样,书法与园林景观才会产生视觉上的美感,正好符合人们的欣赏心理。以广西图书馆的小园林景观设计的作品为例,在对汉字的设计上,将“书史”、“开卷有益”用篆刻的形式刻在大石头上。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这两个作品在视觉冲击力很强,运用色彩搭配很好。篆刻是红色与丛林搭配非常妙,正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美极了。浑厚古朴的篆刻与整幅作品的艺术风格是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
3 书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布局
书法的字形结构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是相通的。两者之间在表达上可以交叉、渗透和综合。园林中可以通过亭、台、榭、廊、桥等元素与建筑群体联系起来所构成的空间体,在园林中配上适当的草本,假山、石头、乔、灌、藤、水体使空间得到变化。书法是以点线为主的艺术,当点线组合成字,就组成了以点线来表达的空间,书法艺术中点和线条的变化,黑与白之间的相互穿插,形成了书法艺术独特的空间变化。从汉字的结构来分析书法结构,有左右结构的汉字,有上下结构的汉字、有包围结构的汉字、有半包围结构的汉字,有全包围结构的汉字,这些汉字构成丰富的字形空间。园林景观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
书法在园林景观空间的布局中起到点缀的作用,比如在园林景观中的丛林中做一个大石头,在大石头上面刻书法,那么这个石头就是丛林中的亮点,又如苏州园林留园里面的走廊上刻有很多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会吸引很多游客的注意,这些书法作品也起到点缀的作用等等。
书法在园林景观空间的布局中视觉冲击力强,比如广西图书馆门口有几块大石头立起来,很有气势,在石头上面刻有书法和篆刻,篆刻用朱砂颜色,从很远的地方都能吸引你的眼球,视觉冲击力很强,让人在很远的地方就知道这是图书馆。又如广西大学校门同样也是立大石头,用行书在大石头上面刻“广西大学”几个大字,大石头高高地耸立在校门口,即简约又醒目,视觉冲击力特别强,配上校园的景观和建筑,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等很多这样的例子。
可以看出,园林景观设计和书法艺术创作是相通的,园林景观中的元素与元素之间必须要能够融合在一起,这些元素必须是统一于一种艺术风格。按照这种艺术风格互相协调的方式进行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景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要懂得这种道理,灵活的运用各种元素,认真的琢磨这些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组合方法。并且按照这些方法去设计园林景观。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会美,才会有艺术生命力,才会受到观众的喜欢。因此,书法在园林景中一定要和谐统一于其他元素。
参考文献:
[1] 金学智.苏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2]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 蓝铁,郑朝.中国书法的艺术与技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7] 邱德玉.试议我国古典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
[8] 翟惟隆.历史的两条轨迹――书法与建筑[J].时代建筑,1992(3):22-26.
[9] 王智杰.书法艺术在现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意义[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9).
[10] 郑利权.书法环境的缺失与重建――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04).
[11] 张捷.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
[12] 姚慧,连峰.书法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共通性[J].山西建筑,2008(31):7.
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5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结合,就是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中,让它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好“助理”。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更喜欢有激情,有视觉、听觉冲击力的语文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的介入,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因为它具有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集图、文、声、画于一体,更具吸引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看出,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传统的语文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从而使学生不爱听语文老师的“唠叨”,甚至厌恶语文课堂,语文成绩自然就很难提高。心理学家说,“兴趣是人们对事物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趋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教学课件时,要运用多媒体,设计出跟课文很贴切的图、文、声、画,让学生在听课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旅游路线,制作出精美的旅游课件,教师做“导游”,学生当“游客”,沿着自己设计的旅游路线,加上自己的精彩讲解,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免费旅游参观了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看到了苏州园林的美丽风景,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以来,学生对语文课就不会有厌烦、厌恶的感觉了。
二、网络,为学生看世界增加一扇窗
记得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虽然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笔者认为,这些同样适用于中学生、大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堂阅读教学时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网络,可以为学生看世界增加一扇窗。对教师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有关的优秀的阅读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自己所要的阅读信息,一来节省了时间和购买阅读材料的费用,二来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计算机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
如:学习完《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后,让学生去读《水浒传》,去读《三国演义》;学完《香菱学诗》后,让学生去读《红楼梦》。等等。
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仅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网络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以来,既丰富了课外阅读,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三、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想象能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有一种说法: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减退,动手能力减弱。他们觉得现在的学生喜欢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如电影、动画、图片等,这样会减弱学生阅读、写作时的想象力,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笔者认为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现在语文课本中选的文章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都很有审美价值,需要发挥想象去慢慢品味。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成长经历不同,学生却发现不了这些作品的美,以致于学生情感和学生情感难以得到真正的沟通。多媒体课件的介入,有助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力、理解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更好的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6
职业教育不仅要以能力为本位,更要崇尚以人为本位,崇德强技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知识、能力、态度取向的统一,就是能力为前提,知识为基础,态度为根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可以铸造学生优秀品格。构建开放性的课程,把人文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拓展课程的时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穿越时空的隧道。[2]开拓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可以促进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促进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中已经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总目标就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民族优秀文化自觉学习、认真鉴赏、积极践行,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感。”同时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分为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建议开设四个学期,总课时不少于250课时。必修课程安排160课时左右。其中“,阅读鉴赏基础模块”64课时左右,“表达交流基础模块”96课时左右。各模块的教学次序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选修课程安排90课时左右。《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又明确“学校应结合当地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积极利用和开发本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扩展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满足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课程标准》中还就“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了阐述,认为:“语文实践活动是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主要是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拓展到语文课堂之外,融合到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3]
二、具体拓展实施的内容
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去选取文学古典名著阅读的拓展,选取民族优良人文品格的杰出人物的事迹,走访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名品来进行鉴赏和学习,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以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这些传统文化资源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传承性。[4]
(一)古典名著资源的拓展
通过开设“名作欣赏”的选修课系列,与高职语文课堂中的经典阅读相补充,再开展一系列“经典诵读”等认识传统文化的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二)历史名贤资源的拓展
以苏州园林沧浪亭中的“五百名贤祠”中的人物为素材,编写校本教材《苏州历史名贤》等,以此为内容开设选修课,让学生认识历史文化名人,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行、作品对现代人有激励、指导等作用,学生会对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产生崇敬之情和浓厚的好奇心。
(三)人文名胜资源的拓展
通过开展一系列考察苏州人文名胜的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探寻民族文化之源,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苏州本身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人文名胜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5]
(四)文化名品资源的拓展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开展传统文化人文教育,如苏州的昆曲、评弹等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总之,拓展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感情,弥补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弥补高职语文教学的缺陷,促进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
三、拓展实践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挖掘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人文素材,进行深化研究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如五年制高职语文第四册古文单元,教师讲授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过秦论》和《六国论》对比分析,学生分学习小组,到网上查找资料,制作PPT,重点进行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的比较分析,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评点。学生兴致很高,还进行了《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等,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一次比一次进步,并学会了从网上去查找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
(二)依托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相关的历史文化教学资源
组织学生活动小组,对文化遗迹、人文景观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考察,窥一斑而见全貌,组织学生寻访历史文化名人,指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撰写考察日记,提高了学生对苏州历史文化名称的认识。主要针对学校周边的一些景区,如石湖的范成大、姜夔、顾野王等遗迹的考察。还组织学生参观苏州吴文化园,感受吴文化风韵。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人文资源进行开发
让学生也逐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如组织学生观看昆剧《牡丹亭》等曲目,让学生了解昆曲的历史。都对学生了解有关人类非物质遗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有“苏帮菜”非物质遗产保护基地的牌子,学生也可以到学校文化旅游实训大楼了解这些知识。邀请一些文化名人进校来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邀请评弹名家袁小良先生来校做“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艺术赏析”讲座,赢得了师生阵阵掌声,激发了学生对评弹艺术的热爱。邀请昆曲梅花奖得主王芳来校进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昆曲文化入校”讲座,边讲边演,生动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高雅的昆曲艺术。邀请园林名家做了“世界文化遗产与苏州园林”的讲座,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四)开发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目前,已经编写了《苏州历史名贤》三本,每一本有十位苏州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中的人物,另外还编撰了《游学苏州,体验文化》十本(《走进园林》、《工艺世界》、《书画浅谈》《茶艺漫谈》、《盆景天地》、《美食之旅》、《民俗拾零》、《建筑例谈》、《戏曲杂谈》、《道韵清悠》)丛书,采用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都作为学校高职语文选修课的教材。
(五)策划设计传统文化公选课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修选课开设了“《红楼梦》解读”公选课,“吴文化漫谈”公选课,“中国戏曲欣赏”公选课,“苏州历史名贤”公选课,后两门利用学校网络,开设的是网络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六)语文学科与校园文化整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非常规的课堂教学,关键词是“活动”,学生也最爱开展各项活动,所以从小组活动、到班级活动、到全校活动分层次开展,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摸索出学生乐于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并汇编成案例。开展了十多次有关传统文化的学生实践活动,案例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每一次都有详细的方案,可供以后教学活动借鉴。每一次活动学校都进行了报道,而且资料图片都在网络上保留。有些活动还走出校园,学生获得了很多荣誉。如组织部分学生走进苏州石湖景区,考察地域文化,认识上方山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组织学生参加“姑苏校园文化节”学生获得了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若干,书画大赛一等奖;组织生动的主题班会“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历史名贤”。学生排练情景剧,制作幻灯片,编排舞蹈,进行书画表演等等,全程录像,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全校的“吴风雅韵”校园艺术表演活动,有石湖诗文配乐朗诵、有评弹表演、昆剧表演、歌舞表演,都是以吴文化为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参加了第五届苏州市阅读节活动,申报了“我所喜爱的苏州历史文化名人”征文大赛,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学生获得了征文大赛的一二三等奖若干。[6]
(七)积极参加学术研讨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