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形成的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洪涝灾害形成的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形成的条件

洪涝灾害形成的条件范文1

关键词:农业气象;农作物;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旱、洪涝以及冰雹等极端天气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气象事业呈现出发展迅猛的趋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逐渐实现完善的目标,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的手段。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对农业气象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必须与时俱进,实现对气象事业的不断探索,这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农业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

1.冷冻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冷害以及冻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中冷冻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冷害是一种发生在除冬季以外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农作物在生长期间温度不够而引起。霜冻以及寒潮都是冻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发生在出夏季之外,地域性教强势冷冻灾害的明显特征。

2.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分别为土壤干旱以及大气干旱这两种干旱都会导致农作物内部水分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同时补给速度远远小于流失速度,这也是影响农作物体内水分严重失衡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作物光合作用降低以及呼吸作用减弱的现象都是有上述原因引起,这不仅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阻碍作用,同时会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大幅度的降低。

3.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洪涝灾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中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一般可分为洪灾、涝灾和湿灾3种。降水是引起洪涝灾害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特别是夏季降水。一个地区一旦出现连续降下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农田就会出现大量的积水;或者由于暴雨引起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淹没了农田。如果这种势态无法有效控制的话,就会造成r作物大量死亡,从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随着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洪涝灾害出现越来越频繁,并出现逐年增加态势,仅2016年洪涝灾害对安徽省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250亿元,其中农业损失为93.6亿,严重妨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4.冰雹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对刚出土不久的幼苗来说,冰雹的砸伤可能造成全面死亡;对于成熟的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有时候是毁灭性的,特别是果实类的农作物,造成果实砸伤或掉落、果树破裂,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冰雹对设施农业也会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大棚水果和蔬菜,在遭受冰雹之后,大棚设施遭到破坏,从而对大棚内的水果和蔬菜造成影响,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预防和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策略

1.预防冷冻灾害的措施分析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对于冷冻灾害要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气象分析设备,时时做好气象监测、气象分析、预报预警和服务应急准备工作,并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同时还要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制定冷冻灾害防御方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农业人员也要大力向农民推广有效的增温助长制剂,比如“天达2116”。冻灾发生之后,及时喷洒“天达2116”的农作物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而没有喷洒的就会减产或者绝收。

2.预防干旱灾害的措施分析

要缓解和治理干旱灾害,就要做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远距离调水措施,可以人为地从有多余水的流域向缺水流域大量调水,有效弥补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从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要缓和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可以兴建一些小型灌溉工程,在雨水丰沛时期把雨水蓄藏起来,便于干旱期灌溉之用。这些工程还可以结合养殖、发电、航运等等开展多种经营,从而促进和活跃受水地方的经济。除此之外,还可以实时监测自然云的情况,有条件的话就实施人工降雨来缓解或者解除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

3.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分析

针对洪涝灾害,也要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做好气象监测、分析和预报。在强降水来临之前就要做好预报工作,并通知、指导农业有关部门及时做好采收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工作,从而降低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不耐涝的农作物要做好田间的清沟沥水工作,保证土壤的疏松透气。对于水稻等农作物也要修好田间的排水沟,在暴雨来临之前把田间的积水及时排出去,而且好的排水沟也可以防止强降雨过后形成的内涝。修建水利设施和建造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4.预防冰雹灾害的措施分析

长白山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的多雹地带。要想减少冰雹灾害,就要想办法破坏冰雹云的形成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种植被来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其次,做好冰雹云的识别、认清冰雹主要活动路径工作,并及时预报预警,在冰雹来临前就把成熟的农作物及时抢收。同时要指导多雹地区的农民多种植抗雹且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再次就是人工防雹,也就是干扰和破坏冰雹的形成,防止冰雹的生成。目前的方法就是利用高炮或者火箭把碘化银粉末与红磷的混合物送入冰雹云层,产生的冲击波可以使小水珠合并成大的水珠,从而形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三、结束语

良好的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因素。对于目前的气候变化,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因此气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的天气变化,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和生产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开始分析,从各项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着重分析了水、光照、温度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并根据水热协调,对我国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张丹.湖南省怀化市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决策与粮食计划制定的影响及作用[J].北京农业,2016(6).

洪涝灾害形成的条件范文2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 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 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 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 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着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

洪涝灾害形成的条件范文3

关键词:防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U6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有640多座建制城市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以及暴雨内涝积水等各种类型洪涝灾害的威胁,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遭受洪水侵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暴雨洪涝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都越来越巨大。城市防洪排涝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工作任重道远,在当前形势下,有序高效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是实现城市防洪减灾目标的必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县级城市防汛工程的现状问题

目前,县级城市的防汛防涝工程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剧增,给城市防汛工程增加了难度在工程方面,城市防汛体系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规划设计滞后,致使城市排水系统承受巨大的排水泄洪压力,排水系统不同程度遭受破坏;在防汛思想认识上,没有防大汛、抗大汛的意识。以上种种原因使城市难以防御大的洪涝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城镇化运动以及“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发生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频次显著增多。短历时局部强降雨致灾性很高,但其预测预报难度较大,给城市防洪带来很大挑战。许多城市水文、气象站网还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降雨强度和范围。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大量地面硬化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降雨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改变了城市洪水形态。且城市地面大多比较平顺,雨后汇流快,雨水快速聚集,使得城市洪涝灾害预警更加困难。市政设施积水监测站点覆盖不全,难以及时掌握城市洪涝发生、发展状况,不利于及时预警信息。

(二)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

近年,一些地市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市防洪减灾工作,但这些城市同时设立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城市防洪指挥部,存在城区防洪工作多头管理的现象。防汛机构尚未延伸至基层组织,城市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防汛机构存在人员和设施不足、岗位和职责不清等情况。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涉及水利、交通、电力、气象、城建、园林、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部分工作交叉重合,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中出现职责交叉、衔接不顺甚至管理缺位。

(三)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致使城市出现洪涝灾害时城市防汛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四)防汛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县级城市防汛工程体系主要涵盖了城市排水系统、河道、防浪、堤防等,许多工程由于缺乏维护和加固,在防汛中成效不大。而对于县级城市来说,财政是防汛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往往由于财政问题而致使许多防汛工程建设停滞或者维修加固工程无法开展,有些县级城市没有将防汛工程建设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总之,财政问题是困扰县级城市防汛工程展开的一大屏障。

(五)防汛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县级城市发生大范围洪涝的可能性不大,加之防汛宣传的力度不大,市民在防汛方面的思想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一旦遇到洪涝灾害时无法采取自救方法,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 关于做好防汛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方面,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改善监测手段,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优化布局,扩大监测范围。提高预报精度,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更新仪器设备,改良预报方案。形成规范的城市气象、水文、防洪与排涝工程险情、洪涝灾情信息报告制度。科学预警,对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暴雨内涝、台风暴潮等不同灾害,合理划分灾害预警级别,设置简洁易懂的警示标志,便于公众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预警信息的手段,提高信息频次,扩大信息覆盖范围,保障预警信息及时传达,为公众争取足够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二)建立城市防汛机构,健全各项防汛措施

成立县级城市防汛指挥部,有办公场所、交通工具、专职专业人员和办公经费等,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防汛领导责任,及时制定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开展汛前防汛检查工作,将防汛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人,并督导驻城市各单位防汛准备工作,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并纳入年度考核;参与城市规划,提出防汛工程建设要求;严格落实水利专家会商制;落实各项防汛工程措施;组织防汛队伍进行演练;积极争取防汛保障经费等。

(三)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加强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村庄为单位的防汛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设备储备,定期开展防汛演练,确保险情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而所谓“治”是指要治理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县级城市雨水管网建设的标准多数不高,而且使用多年,排涝能力大大降低。遇到强降雨,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因此,每年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市内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五)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防汛工程设计规划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城建规划与防汛工程建设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尽量保持二者建设的同步,排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对城市河道、水域、湖泊进行重新规划布置,适当开挖城市新河道、湖泊,增加城市水域面积,扩大城市水面率,使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迅速下泄;改造现有城市硬质化现象,通过铺设透水砖及保留部分原貌,加大地表径流入渗,经济条件好的县级城市远离市区新建部分小型水库,既有防汛功能,又能解决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加强病险度汛工程的除险加固,河道疏浚、防洪堤防及防浪、防潮大堤等工程建设,是沿海、临河和山区县级城市防汛的重中之重。

(六)开展城市防灾知识宣传教育

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将城市防洪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避险自救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通过专题网站、电视、广播、微博等形式,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防灾互动平台,调动社会积极性,共同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结束语

城市防汛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做好防汛工程建设,减少强降水带来的损失,努力提高应对突发洪涝灾害的反应能力,保障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确保县级城市安全度汛,平安度汛。

参考文献:

[1]陈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1-07-20

洪涝灾害形成的条件范文4

【摘 要】主城区是__直辖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搞好城市防洪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保障__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__主城区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__主城区城市防洪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就如何搞好城市防洪综合体系建设,实现人、水与城市的和谐相处和城市科学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发展 防洪减灾 对策

一、 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

主城区位于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尾部,座落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间的丘陵地带。城区包括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巴南、北碚、渝北共九区,幅员面积5473 km2。海拔高程为168~900m,市政布局依山就势,具有独特的山城和水城的风貌。城区属中亚季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最大日降雨量达380.9mm(20__年“7.17”特大暴雨,沙坪坝气象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__主城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二)江河分布及水文特性

主城区内江河纵横密布。长江、嘉陵江流经主城并在渝中区朝天门交汇,还有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20条,主要有御临河、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梁滩河等。主城区洪涝灾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过境洪水。长江、嘉陵江上游大面积暴雨形成的过境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两江四岸的临河建筑就经常受到过境洪水的威胁,如上世纪的“81.7”特大洪灾。二类是本地暴雨洪涝。境内区域暴雨形成洪水,主要发生在境内中小河流,主要特点是:洪水发生频繁、强度大、来势猛、破坏力强,形成陡涨陡落的尖瘦型洪峰。如20__年“7.17”特大暴雨致使梁滩河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沙坪坝区的歌乐山、陈家桥等镇相继受灾。三类是综合遭遇型洪水。主要由上游过境洪水与本地洪水同步而造成洪水灾害,其特点是境内河流洪水陡涨,长江、嘉陵江又形成阻塞性洪水,洪水过程历时较长,洪灾损失很大。据资料记载,1870年7月(清同治九年)的洪水,城区长江水位达197.50m,北碚水文站达213.99 m,为历史最高记录。

(三)防洪工程概况

主城区内长江、嘉陵江河道长为113.4km,其中长江53.4km,嘉陵江60km。目前已成防洪护岸工程仅42.36km,仅占河道长度的18.7%,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已成的两江防洪护岸工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较多的注重交通功能,对城市防洪保安问题考虑不够,导致部分堤段防洪标准较低、堤型结构不适宜。如南岸区南滨路部分地段(石板坡~弹子石河段)的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渝中区长滨路部分地段(菜园坝~朝天门河段)的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而且珊瑚坝段已经出现严重险情。与国家规定的50~100年一遇的大城市防洪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在主城区至今没有一座大型水库,已成的中型水库仅6座,小(一)型水库39座,小(2)型水库239座,在建中型水库3座,在主城区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20条河流中大多数没有具有拦洪削峰功能的控制性水库工程。

(四)城市发展及社会经济现状

__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唯一的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城区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通讯枢纽。而且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新设有经国务院批准、内陆地区唯一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城区总人口618万,其中城镇人口521万,经济较为发达,以工业为主,且门类齐全。20__年__市gdp达5098亿元,其中主城区达2249.27亿元,占全市gdp的44.12%。但每年因洪涝致灾损失极其严重。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约占当年gdp的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70%。以20__年为例,主城区因洪涝受灾265.66万人,死亡32人,经济损失高达15.96亿元。这充分说明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在__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市防洪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防洪排涝工程标准偏低,城区防汛管理相对滞后

目前,主城区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存在洪涝灾害频发与防洪标准偏低的矛盾,防洪能力仍然不足的现状与城市化客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一是城市防洪工程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险工险段多、老化失修等问题。主城区已建防洪护岸工程中防洪标准不达标段长度为12km。在1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下仍有居民住房和生产用房近100万m2,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房屋面积170万m2左右。二是城市排涝存在系统不完善、管网不合理、设计标准低等问题。由于建设年代不同,相互之间不配套,旧城区排涝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如部分管网设施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采取“雨污混流”模式。当遇暴雨洪水时,往往排泄不畅,极易形成局部内涝。特别是部分低洼地区基本上是连年发生涝灾。三是市政排涝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落后。旧城区部分管网淤积严重或带病运行,致使管网排水能力减弱,有的甚至失去排水功能。四是主城各区的防汛工作存在 “基层薄弱”和“基础脆弱”的问题。如20__年城区发生局部内涝时,反应出基层街道和社区应急能力较差等。

(二)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不协调,人水争地矛盾突出

近年来,__城市化建设对土地开发需求不断增加,每年新增加的城区面积是20到25 km2。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越快致使城市防洪的问题越突出:一是在开发区建设中,普遍对洪涝风险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有的建筑建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填埋、堵塞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但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没有与城市发展同步建设,原有水系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个别开发商为增加有效开发土地面积,将天然河道改成涵管,人为减少行洪断面导致行洪不畅

,一遇洪水,水位壅高,造成内涝无法排除,形成“关门淹”。如20__年“5.28”洪灾中,渝北区龙塔街道十一社因某开发商将河道改成涵管,造成居民区大面积严重内涝达2m。二是由于开发商与城市规划部门的价值取向不同,造成城市水利“兴利除害”的功能要求与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容积率、建筑密度的控制上缺乏强制性手段,造成了少数开发商的超强度无序开发,从而大大增加了受洪涝袭击的风险。三是“向空中发展”式的危旧房改造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部份排涝排污设施系统改造建设还存在“建设—改造—再改造”的问题。如20__年6月2日南岸区原塑料四厂、6月14日沙坪坝区阳光水城均因类似原因相继发生较大的城市局部内涝。四是城市开发建设使呈现自然流态的原有水系遭受破坏,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造成暴雨产流汇流速度加快,加大了相同量级暴雨条件下的洪水强度,城市洪涝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三)“雨岛效应”日趋明显,城市局部地区暴雨频发

__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世界著名的“火炉”城市。直辖以来,随着工业化和主城扩张的明显加快,城市“雨岛效应”也趋明显。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量测站资料初步分析,发现在近10年汛期降水分布图上,主城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近郊区县,呈现出比较清晰的城市“雨岛”。据气象专家解释:主城区大气环流较弱,由于日益加剧的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热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产生,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美国有关机构研究也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造成城市局部暴雨频繁发生。如20__年的“7.17”特大暴雨洪灾,沙坪坝区大面积内涝水深达4米;20__年主城区又相继发生“5.28”、“6.2”、“7.12”、“8.9”等8次暴雨洪灾,其发生频次明显高于远郊区县(详见下表)。

20__年主城区与区县汛期暴雨发生次数对比表

区县名称

主城区

巫山县

奉节县

万州区

丰都县

酉阳县

潼南县

暴雨发生次数

8

3

4

3

5

3

3

(四)中小河流防洪问题突出,中小水库防洪效益欠佳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开发与雨量、水文监测站点的不足,促使主城区中小河流防洪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如媒体多次曝光的渝北区玉峰山采石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削弱,河道泥沙淤积十分严重,极大的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如御临河、梁滩河等,一遇暴雨,水位迅速上升,直接威胁沿岸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主城地处浅丘地带,开发建设时基本都采取高挖低填的场平方式,使洪水流程缩短,加之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径流系数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大大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三是规划和管理不到位,临河、跨河建筑物侵占行洪断面现象严重。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梁滩河上的交通桥严重影响行洪的问题,在20__年“7.17”洪灾中充分暴露出来。四是水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较差。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部分河流的水文站点布设不足,有的流域尚无监测站点。主城区的水库工程年久失修,病险十分严重。目前主城区空库或限蓄运行的中型病险水库达3座,小(一)型病险水库34座,分别占已成水库50﹪和87﹪,如渝北的两岔、巴南的下涧口和北碚的胜天水库等,目前仍在工程除险整治中。主城区的库、塘、堰水利网络系统的拦洪削峰功能大大削弱,无法发挥应有的防洪减灾效益。

(五)涉水事务管理现状与城市防洪排涝要求不协调

目前,我市市级与主城九区均没设立水务局,城区涉水事务仍然未实现统一管理。涉水事务行政管理职能分散在水利、市政、建委、环保等部门,将城市水利与郊区农村水利、供水与排水、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实行分割管理,各部门从本部门的立场和利益出发,不能从城市建设发展和雨洪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整体性思考和处理城市水问题,未能形成治理城市水患的合力。现行水管理体制致使涉水管理部门多,管理职能交叉,造成了无法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严重体制,从而也根本无法建立快捷、高效、有序的城市抗洪除涝应对工作机制。如城市排涝系统建设与管理权仍隶属市政部门,排涝排污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工程建设对水系的破坏又得不到恢复,更增加了主城区内涝发生的几率,也加重了主城区洪涝致灾的程度。

三、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对策建议

城市洪涝灾害具有损失重、影响面大、灾害损失与城市发展同步增长的特点,其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城市洪涝是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防洪是城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防汛工作新思路,着力构建城市防洪综合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防汛应急管理能力,努力实现__主城区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修编城市防洪规划

城市防洪要规划先行。城市防洪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按照城市防洪规划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主城区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修编城市防洪规划时,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转变单纯治水的传统观念,变单一城市防洪工程为城市综合利用工程。把城市防洪保安建设与水环境改善、旧城区改造、道路建设、旅游休闲、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紧密结合,尽可能的营造人水和谐共处的亲水环境创造条件。二是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要依据城市的水系条件、防洪排涝任务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编制,同时兼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中、长期需求,既要以城市防洪安全为基础,又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三是要统筹防洪与排涝规划,才能使城市达到洪涝兼治。排涝规划要着眼长远,在充分分析城市内涝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超标准暴雨的排涝应对措施。对现有城市排水除涝系统的改造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污水治理和排涝工程相结合,协调好防、排、滞的关系。四是要建立针对城市防洪规划的监督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特别是在各区编制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城区规划时,同级防汛部门要切实履行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职能。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相协调。

(二)制定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健全防汛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城市防汛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能力,是构建和谐__和平安__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一是逐级编制和及时修订城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要高度重视街道、社区的预案编制工作,细化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预警方式、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确保标准洪水不出灾,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措施。二是逐级健全突发汛情、涝情预报预警机制和良性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划定不同洪水量级和降雨强度下的响应级别和相应措施,并向社会公众。三是要着力解决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双基”(基层薄弱、基础脆弱)问题,推行以“预案到居委会”、“预警到社区”、“梯次转移”为主要特点的防御方法,增强局部突发性洪涝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使得防汛措施和应急处置更加科学、更加快捷、更有实效。四是提高基层政府的城市防汛应急管理效能,增强在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置能力

。特别是基层政府要按照预案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和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这是实现城市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三)广开投融资渠道,加快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城市防洪工程是投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根据国家要求到2015年城市防洪工程必须达标的总目标,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建设人水协调的防洪排涝工程保障体系是__城市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是必须坚持“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管理),加快对已成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设中要处理好防洪工程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将防洪功能、城市功能和景观功能结合起来。在投入方面首先要破解筹融资难题,积极探索建立城市防洪基金,并构建综合运作的投融资大平台,应将多元化的投融资手段结合起来运用。二是注重城市排涝能力建设。城市排涝宜采取排、截、抽、蓄等综合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大旧城区管网的改造力度;新区开发的非机动车地面应采取透水结构设计,推广使用透水材料;借鉴西方国家建设城市雨洪收集系统的经验,推广小型雨洪集蓄工程建设。三是在区域内中小河流上游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雨洪调蓄能力的大中型水库,打牢洪水调度和控制洪水的工程基础,切实提高城市综合防洪减灾能力。

(四)理顺涉水事务管理体制,完善非工程体系建设

要实现城市防汛减灾效益最大化目标,必须加强以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为核心的非工程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涉水事权,实行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市、区两级均应成立水务局,依法履行城市供水、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等职责,改变多龙管水的现状。二是加大《水法》、《防洪法》、《__市防汛抗旱条例》等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编制面向社会大众的浅显易懂的主城区洪涝风险图,增强市民的主动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市民的抢险、避险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快城市防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建立完善的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决策会商系统和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等,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城市防汛管理和执法力度。城市建设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给洪水以出路”的新理念,加强涉河建筑的审批和监管,对市区现有河道沟渠要进行清淤疏浚。将“检修市政排水设施、清理疏通排水管网”作为主城区一项重要的汛前准备工作,并正式纳入区级防汛部门监督检查考核体系。对非法侵占河道等行为,必须严格执法,限期整改。五是推行洪水保险制度。可以在沿江洪水易淹区(如磁溪口)、低洼易涝区作为先行试点,逐步推行洪水保险,实现“风险分摊”。

洪涝灾害形成的条件范文5

[关键词]城市防洪;城市排涝;发展方向

引言 :继1998年之后,2010年夏,中国南北方再次遭受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据来自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的统计,截至8月6日,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人(次)受灾,1454人死亡,669人失踪,1214.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347.1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51.6亿元。在如此严峻的洪灾面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又是如何做的呢,我们不妨对他的一个整体来做一个认识。

一:生产力低下时期,我国城市主要是采用逃避式防洪排涝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岩土受自然侵蚀后形成的江河泥沙,逐渐填平中下游的许多湖泊洼地和海湾,形成了今天的广大冲积平原。这些冲积平原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雨热同期,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冲积平原由江河洪水挟带的泥沙淤积而成,因此必然是某个时期某条江河的洪水泛滥区。为了开发这些冲积平原,人们首先选择那些一般洪水不能淹没的地方;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又在河边和湖边修筑堤防,开发那些一般洪水淹没不到的地方。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对洪水采取被动的态度,给洪水回旋空间,因此,在人类居住的场所很少发生重大的洪涝灾害。

由于洪水具有随机性、广泛性、突发性、连续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洪水将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单纯的依靠躲避洪水或人类当时简单的围埝和堤防难以保障人类的正常发展。而且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逐步聚集,更迫切需要提出新的对付洪涝灾害的方法体系。

二: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主要采用以“防、排”为主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为了适宜人类的发展,减小洪涝灾害对人类的危害,20世纪后期,人们不断设计、建造出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力求控制洪水。对人类来说,水利工程是将水害转化为水利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口号的鼓舞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江河整治工程建设。修筑水库拦蓄洪水,修筑堤防防止洪水泛滥。人们普遍地增加了安全感,在河岸两侧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不论其规模和程度,都日益增加。在我国,这些活动对洪水、泥沙以及某些河道的形态,都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1大面积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山区农业林业用水的增加,减少了进入河流的泥沙,也减少了进入河流的水量。中小洪水时降低洪峰洪量的作用显著,大洪水时影响不大。

2水库拦蓄洪水,削减了下泄的洪峰流量,减轻了水库以下的洪水威胁;但在拦蓄洪水的同时,也拦蓄了泥沙,使下游河道冲淤发生变化。

3山区森林过伐、土地过垦以及开矿修路修渠等各种经济建设,加重了水土流失,从而加快了洪水的汇集,增加了河流的泥沙。

4由于大量引用地面径流,河道径流急剧减少,破坏了河道水沙的动力平衡,造成河道淤积萎缩,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这种影响在北方河流与南方沿海的中小河流都很突出。

5有些平原地区,地下水的大量超采引起地面沉降,对防洪和排涝都产生不利影响。

6对江河冲积平原的许多无序开发,都促使江河洪水位不断抬高。

在人类活动对防洪排涝的各种影响中,城市化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2l世纪初期将是我国城市(包括中小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预测,按人口比例计算的城市化率将发展到2035年的68%,将有6亿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化对防洪减灾将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致灾因素加强,另一方面使洪灾的损失加大。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挤占了洪水的空间,束窄了洪水宣泄的通道,缩小了洪水调蓄的场所,因此在同样的来水条件下,抬高了河道的洪水位。一旦洪水决破堤防,就形成洪灾。

大规模的防洪、排涝工程和江河整治建设,虽然给人们提供了暂时的安全感,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在防洪有了初步保障的基础上,刺激了河道两岸的经济发展,冲积平原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人们没有意识到与洪水的协调共处,水的宣泄通道和调蓄场所都相应地受到进一步限制,导致在同样洪水条件下水位的抬高。经济发展越大,洪水发生泛滥时酿成的灾害也越大。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固发展,迫切要求人类研究新的城市防洪排涝发展对策。

三:现今和未来努力的方向,生态型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在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洪水的形成大大超过了人类的控制能力,就当代的技术经济条件,要完全消除洪水灾害是不可能的。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考虑,既要适当地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主动地适应洪水、与自然协调共处。要约束人类自身的各种不顾后果、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并采取综合措施,将洪水灾害减少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容许的程度。逐步调整人与水的关系,对江河的整治由过去的以防洪为主要目标逐渐转变为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改善环境与生态系统等多目标的综合整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协调流域内人与水的关系。

因此,城市防洪排涝减灾工作事实上是一种对洪水灾害的抗御和风险管理,管理的指导思想是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为此,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发展到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其具体内容有:

1在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要首先确保城乡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和重要工业交通的安全,为此可以让出一部分用于农业的土地作为分蓄行洪区。并采取防灾保险等适当措施,予以合理补偿。

2全流域应制定统一的防洪规划,根据全局的经济效益,确定各地的防洪标准,进行防洪的风险管理。要坚决避免竞相加高堤防以致不断抬高江河洪水位的恶性循环。

3应当尽量利用最新科学技术,继续研究洪水、洪灾的形成规律,不断提高防洪减灾决策的可靠性和预见性。

4冲积平原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度,不能无限制地与水争地,要准备在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让出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它提供足够的蓄泄场所,以免发生影响全局的毁灭性灾害。

5在加强防洪工作的同时要重视灾后的救济和重建工作,建立全面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6结合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用水量大等矛盾,为缓解城市地面沉降,城市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增加城市生态设施,建设生态型道路,增加地面雨水下渗。增加雨水渗透,在城市防洪排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补地下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城市的防洪排涝建设要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要顺应自然状态和规律,给雨水足够的蓄滞空间。

结束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进一步开发。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将是一个永远都不能结束的课题。本文对我国城市防洪排涝问题做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能给广大的水利工作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赵春明.探讨21世纪中国防洪方略[J].中国水利,2000,(2):18-19.

[2]郝朝德.对城市水利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1,(3).

洪涝灾害形成的条件范文6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教学反思 有效性

一、同课异构活动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经验的多少,教学个性的迥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使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就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教学研究形式。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虽然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很常见,很多教师参与了这一活动,但是较多的同课异构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起独特的功能。

问题1:一些学校举办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只注意评比结果而忽视这次活动能否给老师带来教学水平的提升。当优质课上课结束后,一般都是任教老师先讲自己上课的整个过程和自己的体会等,然后是领导总结发言,最后就是活动结束。

问题2:一些学校要求同课老师之间互相听课,其实也是一种同课异构,但听课老师们往往是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听过就算任务完成。即使上完课后有评课这个环节,但听课老师一般都以客话套话为主,很少有实际意义的评价。

那么这些同课异构活动为什么对老师们的教学几乎没有帮助呢?关键是这些老师都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活动环节——教学反思。

二、同课异构中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善于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为什么有的教了20年的老教师却比不上只教3年的年轻教师,就因为老教师只有经验的增长而不加以反思,他的教学水平就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其次,凡善于反思,可以加快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最后,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起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可不断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三、同课异构中的教学反思策略

那么如何对同课异构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2011年12月初,本区进行了优质课评比活动,上课的内容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下面以其中A老师和B老师所上的课为例,从三方面谈谈同课异构的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同中存异

一般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会有什么问题。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大家才看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这里有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有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课文的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害和中国的洪涝灾害,知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是学习的基础,核心知识是第三部分——中国的洪涝灾害。以下是A老师和B老师对自然灾害概念、分类的讲解过程:

案例1,A老师(部分导学案):

【先学尝试——自主学习识灾害】

自学教材P107“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摇?摇)

A.今年2月11日,萧山一纺织厂厂房发生火灾。

B.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喷发。

C.今年10月以来,东南亚洪涝肆虐,泰国首都曼谷全城告急。

D.2010年上半年,我国西南五省市遭遇严重旱灾,1807万人饮水困难。

2.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摇?摇 ?摇?摇灾害、?摇 ?摇?摇灾害、?摇?摇 ?摇?摇灾害、?摇?摇 ?摇?摇灾害。

案例2,B老师(教学片段)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大家看过2012这部片子没?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电影当中呈现了哪些灾难呢?

学生集体:火山喷发、海啸、地震,等等。

教师:这些事件我们在地理上把它总称为自然灾害。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一最后一节内容——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那么同学们,什么是自然灾害呢?(PPT呈现“什么是自然灾害”)

学生:(沉默)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107页自然灾害的概念。(PPT呈现自然灾害定义,其中“地球表层”和“生命财产”用红色字体)

教师:请问发生在大西洋中部的地震是不是属于自然灾害。

学生集体:不算。

教师提问:为什么?

学生集体:因为没有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

教师: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可以大致把自然灾害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请大家把发生在2011年的自然灾害事件分类。(PPT呈现自然灾害分类)

从上面两位教师对自然灾害概念和分类的讲解过程可以看出,案例1中的A老师把这一知识点简单化处理了;而案例2中的B老师则是按传统的讲解方式把这些内容讲解了一遍。这体现了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内容不同的理解。从中可以注意到两点:

首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学情。很明显,两位老师对学情的把握是不一样的,A老师已经在本校任教多年,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都比较了解。B老师是外校来的老师,对学生本身的水平和能力只了解个大概,这样就出现在对知识讲解上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到位。因此,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备”的就是学生,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次,树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常见“满堂灌”、“填鸭式”、“满堂问”的教学方式。A老师在处理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等基础问题时,把学习的自完全交给了学生,对其中的关键词则在学生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再点出来,真正实现了“选学后教”的教学理念。B老师对这些概念、分类的处理则是一种传统的处理方式,虽然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累,老师也累。都说现在的老师教学压力太大,“台上讲的激动,台下一动不动”。如何才能解放老师,让学生动起来呢?那就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一线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在被动地学习(看看小学生和初中生作业要做到多晚就知道了)。如果不能一下子把全部的课堂放手给学生,则可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循序渐进,最终把全部课堂还给学生。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各显神通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往往对教师的触动较大,也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方法是水,内容是山,应以内容为主导,选择方法。那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洪涝灾害的成因呢?

A老师采用了小组讨论教学法。所谓小组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从讨论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来看,它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效选择。

从A老师的课堂小组讨论可以看出,对小组讨论这一学习方法应该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讨论应该“先自主,后合作”。

小组讨论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要做到讨论的有效性是有一定难度的。如很多老师给出讨论问题后就要求前后四位同学开始讨论问题,五分钟后派代表发言。而事实上,学生根本就不可能有很好的讨论结果,同学没有单独思考问题就进入了讨论环节,不能形成了自我的观点,而且在这五分钟的讨论时间里大部分的时间不在讨论问题,而是在讨论谁来代表发言。很明显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老师应该负起很大的责任。

看以下教学片段(把全部同学分好小组后):

教师:请大家先看一下自己所在小组的材料,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导学案上。

学生:(开始低头思考,写答案)

教师:(4分钟后)好,现在每个小组内部交流。

学生:(开始热烈讨论)

教师:(在各个小组间来回走动观察,倾听)

A老师在分组分好后,先让学生写出自己理解的答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碰撞各自的观点,吸收别的同学的观点为自己所用。这样安排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性,提高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2.积极营造讨论情境,设计有探究性问题。

根据材料1,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的说明,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结合教材及图例,Ⅲ处虚线范围为我国的?摇?摇?摇 ?摇地区,Ⅰ为?摇 ?摇?摇?摇和?摇 ?摇?摇?摇地区。(为读图填空题,中国地理区位的判断。)

第二,根据图示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正常年份雨带推移到Ⅱ位置大概是?摇?摇?摇?摇月份。结合教材,该地为我国的?摇?摇?摇?摇地区,因雨带的停留,出现?摇?摇?摇?摇天气。(为推断题,要根据已有的材料和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才能解答。)

第三,该流域内降水出现明显异常,雨量偏?摇?摇?摇?摇。进一步思考:这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为问答题,从数据中分析该时间段降水多的原因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虑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符合学生对事物的一般理解规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得出答案。情境可以是新颖的,问题可以是渐进的,答案则是丰富多彩的。讨论话题的设计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有较深厚的功底。一个好问题,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发散开去,从自己的角度与同学交流,而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灵感被调动起来,新的感悟和思考也就呼之欲出,讨论呈现丰富态势。

所以说,高明的教师可以将学生“勾引”得灵魂出窍,思绪泉涌。因此,教师要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设置讨论点。

3.老师不当头不当尾,重在引导和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等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老师在整个小组讨论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各个小组间走动,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关注学生。在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时,A教师尽可能少“言说”(亮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理解,作出评价、分析、批判)。而当出现游离主题的“话外之音”的时候,A教师就应该及时识破并予以纠正。

如在讨论材料3围湖造田,破坏植被这两种做法使湖泊、植被的哪些功能减弱了?有学生提出植被破坏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时,A老师就讲了一句“全球变暖是植被破坏的一个后果,但围湖造田也有这个后果吗?注意题目中‘这两种’三个字。”同学们立即再次审题,发现这样的回答确实离题了。

4.注重首尾照应,归纳提升。

讨论之后,学生发表了观点和看法,但有时,这种观点和看法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是浅层次的。教师有必要对这些分散的、稚嫩的回答给予归纳,一方面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系统总结,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观念和价值观念。这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能力和机智的应变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做到钻研教材而不盲从教参、书本,能娴熟地纠正错误、补充疏漏、阐明疑难,整堂课的主干知识才能明朗清晰地呈现出来。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最后得出:从以上四则材料中可以归纳出导致淮河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有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四大方面。而老师适时地在黑板上写了“来水异常多,排水异常慢”的提示,从水的“来”和“排”两个角度归纳了淮河洪涝严重的原因。在学生原有的自我小结基础上得到更有效的归纳提升。可谓“一语点睛”,学生心里“一下敞亮”,课堂教学也进入了更高的境界与层次。

B老师采用的实验法(部分导学案):

『洪涝成因的探究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实验,完成相关结论: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结论:洪涝的成因归纳

B老师把实验模型放在了教室中间,同学们以模型为中心围成一圈。第一个实验由B老师自己操作,由学生观察,得出结论——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涝。第二个实验开始都由学生操作,随着一个个实验的进行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得出了影响洪涝形成的气候、地形、水文和植被等因素,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完全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的方法并不多见,而B老师运用她的智慧和对本节课的理解巧妙地设计了这个非常实用的实验模型加以操作,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中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很高,在课堂上,学生踊跃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自己的观点后重新寻找正确思路。有舌战、有参与、有任务,那才是真讨论。而在最后几个实验过程的片段是这样的:

(学生甲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演示完后请回答)

教师:河流下游流量有何变化?河道内有何变化?

学生集体:甲河流流量小,乙河流流量大。河道内泥沙淤积。

教师:为什么甲河流流量小?

学生集体:甲处有海绵,海绵吸水。

教师:海绵相当于哪一类地理事物?

学生集体:植被。

教师:为什么?

学生集体: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

教师:假如我把河道两岸的植被都砍伐完,那么下游地区会如何?

学生集体:水土流失,进入下游河道,涵养水源功能减弱,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教师: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学生集体:砍伐植被易引发洪涝灾害

教师总结:洪涝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机制,地形、气候、流域地貌、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我们可以把洪涝的形成因子归结为两大类: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PPT呈现)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突破思维束缚,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提升了“幸福指数”。

A老师的小组讨论法和B老师的实验法都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必须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为乐,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用多样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活动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出现,通过对这些不同方法的探究,可以大大优化教师的思维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不断地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各领

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同,每个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不相同。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设计合理教学,实现有效学习。A老师在这个课时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B老师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但思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A老师的教学环节是:

B老师的教学环节是: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全面,也有很强的操作性。

A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设计了一个有效小组讨论的过程。小组讨论的最根本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地位,切实地当好学生讨论活动的“合作者”。

B老师采用的是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该教学模式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在教师不讲话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不低于15分钟。B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过程上,她计划用20分钟的时间。这个实验过程的设计非常符合展示洪涝形成的原因,用6种不同的操作体现不同的原因。而操作手段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而言,听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写一遍,而写一遍不如参与做一遍,大大地强化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B老师设计的实验环节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论。

(四)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回归目标

两位老师的教学地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出色地完成了三维课程目标。而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都发挥出来,很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是,因为是同课异构,有很强的对比性,所以就教学效果而言两位老师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例如A老师的课结构严谨,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导学案安排合理,讲解过程中思路清晰,做到了该放手的地方就放手,该重点指出的地方就点到为止,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突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及其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和对课堂的把握能力。A老师的课在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中有很强的推广意义,容易让其他地理教师学习和借鉴。而B老师的课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从实验的设计:教学效果来看都是一堂难见的以实验为教学载体的示范课。由于地理学科特点的局限性,地理课能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非常可贵。本课中,学生完全融入了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在“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也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在黑板上没有一位老师画上版图。版图始终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色。虽然现在有很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已经被老师们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无论什么时候,对地理教学来说版图都不能丢,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画版图绝对是每个老师的必备能力,必须加以发扬。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后的教学反思就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让每个参与其中的教师获得自我的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王利平.高中地理课堂有效讨论的误区及对策[J].新校园,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