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范文1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县域;南明区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7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development direction better. This paper to Nanming district land resources use 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based from the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ree aspects of the status of land market construction and execution of planning. This paper selected five second level indexes and fifteen three level indicator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ed Delphi method and multi 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and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d in Nanming distri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nming district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aggregate level was higher, but insufficient stock of potential, land used intens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alysis was put forward through the planning guide control. Improve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Revitalize the stock. To established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l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balance of l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 use; county area; Nanming district
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经国土资源部创建办资格审查、综合评审、实地考核、第三方调查测评等工作环节,综合各方测评得分后,南明区作为贵州成功入选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是对南明区过去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肯定,标志着南明区土地集约利用即将走上崭新的台阶。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是新常态下节约集约利用和特殊保护的重要对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规划”继续明确要继续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全面推进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通过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支持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如今,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为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土地管理工作者,长期以行政辖区、开发区、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矿区、农用地等为评价对象,开展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与实践[1-3]。但是针对贵州省县域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以南明区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县为契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价全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出节约集约利用的改进途径和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贵州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1.1 贵州南明区概况
贵州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向北部、东部和南部三面倾斜,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7.61万km2,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典型发育地区,由于省内没有平原,可利用面积极为稀缺[4]。
本文以南明区为例,探索土地集约利用新方向。南明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是贵州省会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区,行政辖区面积209.34 km2,下辖19个社区、4个乡,总人口84.76万人。“三、二、一”产业比例调整结构合理、经济发展增速较快。全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 260 m,年平均降雨量1 200 mm,是一个宜聚、宜业、宜居的城区,并于2016年6月成功入选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1.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历程
早在李嘉图(David・Ricardo)等[5]古典经济学家的地租理论中就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最初形态有了涉及,到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unen)的城市农地利用区位的圈层理论。1909年著名经济学家韦伯(Weber)出版了《工业区位论》,1939年提出“扇形理论”,而海瑞斯和尤曼提出“多中心理论”,明确这些中心都会通过居住的使用方式和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而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大城区。这些研究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这就是现代土地集约利用的形态来源[6-7]。而我国对于土地利用,早在农书《齐民要术》就提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就已经涉及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8]。明代《沈氏农书》指出:“以二亩之壅力,合并于一亩”,可以“一亩兼二亩之息”,即更加高效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值[9]。
土地集约经营可主要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3种类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国内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各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导致耕地数量的急剧下降,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则成为城市研究者对城市土地关注的一个主要切入点,而土地集约利用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对其评价的实现。如何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我国学者对此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贵州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主要有代表性、全面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行性4个方面,评价要素主要涉及研究区域经济、人口、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根据不同区域选取适合该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才能够得出与研究区域相符合的实际情况[10-11]。
2.2 确定评价分析指标
根据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及贵州南明区概况,以土地利用效率、规划执行情况、土地市场建设3个指标为目标层指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供应状况、耕地保护效率、土地规划执行情况、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5个指标作为子目标层指标。
2.3 评价案例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12]。因此,为全面测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需要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不同层面科学设置衡量指标,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南明区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效率、规划执行情况和土地市场建设3个方面评价南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
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评价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南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其模型为:
式中,F为南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Fi为i目标的集约度分值,Wi为i目标的权重值。其中:
式中,Sij为i目标指标标准化值,Wij为i目标j指标权重值。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
式中,Xij为i目标指标现状值,Tij为i目标j指标理想值,若Xij>Tij,则Sij取值100。各指标理想值是基于贵州省各县(区)数据平均水平,采用目标值法、经验借鉴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指标现状值通过南明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工作小组收集的2014年底基础数据获取,结果见表2。
3 小结与展望
3.1 结果与分析
由上述评价模型,对南明区2014年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根据南明区具体情况,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5个子目标和3个目标的综合测算,在综合设定的理想值条件下,计算得出南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91.18分。参照表3,从南明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划分可以看出南明区的土地利用处于高等集约利用状态。
从南明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表2)看出,南明区土地利用效率(A1)评价分值为91.56分,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供应状况2个子目标评价分值均较高。这表明,南明区作为贵州省会中心城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土地供应情况良好,地均投资和地均产出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地均产出强度增长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要保持产出强度的高增长率,需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
从表2可看出,南明区规划执行情况(A2)评价分值为84.72分,处于中上水平,耕地保护效率和土地规划执行情况均还有提高的空间。一方面,南明区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数量质量并重,开展耕作层剥离利用,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两不误。另一方面,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龙头”地位,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程度还需增强。
从表2可看出,南明区土地市场建设(A3)评价分值为100分。南明区于2014年度完成了每3年一度的基准地价定期更新工作,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出让地价评估制度落实率高达100%。表明南明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良好,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较好。
3.2 发展对策及展望
贵州南明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的特点简而言之是“管好增量、用好存量、提高效率”,用更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推动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
做好规划、计划,引领控制。一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总量强,确保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空间格局整体协调作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极为重要;二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最终达到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强城镇建设用地边界管控,加强城市周边管理,将管理的无形之手覆盖到城市的管理漏洞之中。
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一是规范园区用地管理、严格供地程序。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产业园区;二是强化工业用地管理。建立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适当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和退出机制;三是推进土地立体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综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大土地的流转,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与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并重。贵州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缺失,农村弃耕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在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发展一乡一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经济。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对于城区的土地利用,要时刻牢记以保护为主,通过发展城区林业资源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也可以影响小气候,使得城市更适宜人们居住。
贵州省山多地少的现实条件,要求在全省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单位资源占用产出绩效评价工作,建立低效存量建设用地退出倒逼机制,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要将“务求节约,勤践于行”真正地落到实处,深入人心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芳,吴正训,HE F,等.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02(3):35-37.
[2]王宝铭.城乡土地评价[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02-140.
[3]成舜,白冰冰,李兰维,等.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32(3):271-277, 280.
[4]高雪.贵州土地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利用原则[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3):74-76.
[5]邓大才.“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小农社会化的路径与动力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1):1-7.
[6]李纯英.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看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布局[J].调研世界,2004(6):14-15.
[7]赵小风,黄贤金,陈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11):1979-1996.
[8]康传勇.《管子》与《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比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2):76-78, 92.
[9]严清华.《沈氏农书》经营管理思想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45-48.
[10]乔陆印,周伟,曹银贵,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6):31-34.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范文2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土地节约集约
一、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
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最大的土地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最大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从外延扩张型转为内涵挖潜型,从用地粗放型转为用地集约型,因地制宜的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保护政策,以实现真正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解决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体现。
2.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
土地集约利用包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2.1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迅速扩张,造成农用地大量流失,土地资源严重浪费。(1)城市盲目扩张行为,导致用地扩张的速度远远大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以及经济增长速度,这种现象既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2)土地闲置现象普遍存在。土地闲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府过度追求招商引资进度,大面积占用土地,多处圈地建设,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研究,导致大量土地被圈后长年闲置,浪费惊人。(3)“城中村”带来的土地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城市扩张速度较快,城市内部的一些地区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在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之中,形成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即为“城中村”。“城中村”虽然位于城市之中,有的甚至还处于黄金地段,但其土地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多数依旧采用农村传统的住房方式,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都较低。
2.2我国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分析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对土地的管理较松散,农村居民点没有统一的规划,造成了农村土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布局混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再加上农民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认识不够深刻,“一户多宅”、建房乱占耕地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如果进行有效的农村土地整理,对废旧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对农村居民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仅能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实现耕地面积的增加,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广大农民受益。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经济增长的方式通常可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包括劳动力)的投入使产品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推动经济的增长;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资源资金利用的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这种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带了很多问题。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的经济增长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损耗和浪费。而我国人均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1.4亩,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土地资源的浪费将会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然之需,即经济增长的方式向可持续型转变,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向节约集约型转变,向低碳经济型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在不同的区域和阶段也会带来的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粗放型的,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更不利用经济的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节约集约用地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目标。土地集约利用的一些指标,比如建设用地容积率、工业项目投资强度等,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建设用地面积,迫使企业从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以及管理完善等方面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非常大,国家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实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遵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和基础,我国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要求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要严格按照规划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严禁惩治违法规划用地行为,严格限制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深入贯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范文3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有效节约利用
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供居住的房屋。工业革命期间及之后,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土地资源受到重视,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之上获得更大的产出成为一种广泛的追求。最初,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既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并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从而获取高额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其本质是通过增加投入,获得土地最高报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范畴也延伸至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及配套的政策法规之中。i当前,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就我国而言,如何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之下,城镇化不断推进,耕地不断减少,同时,现有耕地也存在粗放经营、产出率低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已经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科学、平稳发展,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集约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无疑已经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就当前形势而言,集约和节约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对产业结构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结合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是各种产业要素配置的空间表现,产业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类型,因此,根据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理论,制定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将有效地节约利用土地并获得更大的产出。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当在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前景,通过系统分析,制定科学的土地政策。
同时,应当制定多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具体来讲,应当对土地资源分层、分区域研究,对大城市、小城镇、农业土地制定不同的利用规划,特别是发展迅速的小城镇的土地利用规划。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中期阶段,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发展迅速,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小城镇土地资源利用应当克服分散布点的现象,以缓解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ii分散布局是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仅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加容易造成基础设施、厂房建设等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小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小城镇相对集中发展,对小城镇土地资源的集约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土地资源的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增加,大量工业污染物、生活垃圾等给土地资源带来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应当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已经建设的污染项目,要严格控制其规模的发展和扩大,并严令加强排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污染物处理符合相应的标准。应当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特别是一些规模小、技术设施简陋以及生产危险化工原料的乡镇企业的监管,要求建设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应当严格新建工业开发区审批工作,防止出现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出现,从而优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环境污染。
3.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为严格贯彻土地资源利用的政策和规范,应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评级体系,将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的活动纳入体系之中,通过量化土地资源利用,更好地规范资源利用活动。评价体系应当明确区域现有的土地资源类型、数量,并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就主体内容而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应当涵盖各类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各类建设用地指标(例如,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城镇安置用地、宅基地等)、政府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体系(着重针对政府在开发区建设、其他建设用地节约方面的行为评价)、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奖惩机制(例如,土地集约利用与用地指标安排相挂钩、考核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等激励措施),只有通过有规划、有章程的保护措施,才能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工作的开展。
4. 让节约集约土地理念深入民心
土地资源短缺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土地资源的警钟的撞击无时无刻不是在提醒我们——过度消耗、低效利用资源的粗放增长方式以及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难以为继。除了政府层面的法律、政策之外,大众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意识更应当提高。鉴于此,应当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和教育,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理论研究;开展相应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对各级地方政府开展“创建活动”的相关人员进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培训;委托部分知名院校进行“创建活动”信息系统开发;开展面向一般公众的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宣传教育。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为节约集约土地做宣传、造声势,节约集约土地的理念必将播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间。
总之,土地资源集约和有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以及各类单位和个人的合力推动,只有通过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动员全民参与,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土地资源才能得到保护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3月刊第25卷第2期,第83页。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范文4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
1.土地资源利用要科学规划和加强管理
(1)坚持规划先行,保障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升土地价值作用巨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生态旅游及文化产业快速走向新阶段的题中之义。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同时,我们还要合理统筹规划建设用地。切实的利用好乡镇土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科学布局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和分配。以超前的科学规划意识为指导编制规划,以保护耕地为出发点,落实各项事业,着力于保护耕地、整洁村容、方便居民生活,规划城乡和区域的综合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超前规划好新农村以后用地。规划要满足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共同、和谐发展。在保障耕地质量和总数量的基础上,完好的衔接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与工业布局。统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
(2)加强管理。首先,实行规划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市建设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地上建筑物建设必须按批准的规划要求实施。农民建房应当与旧村改造、土地整理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用地。各乡镇要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其次,实行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每年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负总责。
2.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理念
(1)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为核心,切实转变粗放用地方式。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无关紧要的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要深刻认识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要从“地大物博”误区中走出来。就我们国家而言,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因此,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科学合理有序推进可以充分利用的土地,因地制宜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要加大用地保障推动跨越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盘活利用存量土地相结合。在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盘活存量土地方面,做到了与新一轮城乡地籍调查结果结合、与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结合、与企业改制结合、与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结合。通过将闲置土地盘活使用,有效地减轻了用地压力。同时,要注重土地规划的有机衔接,做到“想远、看近、抓当前”。想远,就是要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总体战略,及早谋划土地利用长远规划;看近,就是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道路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合一”;抓当前,就是要在现有可利用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
(3)严控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一是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对用地标准以及投资强度、容积率强化按相关规定达标;二是把好供地环节用地面积、项目的审查关,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合理用地,重点保障“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积极引导农居向小城镇、中心村集聚。严格执行法规政策,增加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盘活存量土地,避免土地闲置和浪费,鼓励用地单位建造多层厂房等,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主方向
(1)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引导各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城镇扩张与生态和谐的关系,把用地观念统一到国家的政策要求上来。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宣传,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社会实践中去,切实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把用地观念统一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同时,积极落实高水平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城乡所有工业用地坚持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原则。加强工业用地、物流用地等建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适度提高容积率,控制绿地率,集中布局配套设施。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使用调整相结合,把土地供应给用地集约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项目。凡适合进多层标准厂房的行业或企业,全部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企业推进“零增地”技改。
(2)加大土地监测力度,实现土地管理科学化。加大土地监测力度,建立土地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随时了解土地利用变化,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技术、数字测量与成图技术等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加大土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力度,建立土地信息管理系统,随时了解土地利用变化,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3)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首先,加强农用地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的引导。鼓励利用非耕地和在不改变耕地种植业用途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面积。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和市场手段,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其次,稳步推进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加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和空心村治理。组织实施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土地整理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倾斜。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范文5
Abstract: our people much less, the contradiction of population sharp today, in view of the land use structure and land in unreasonable layout, construction land use extensive, and land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less reserve resources, land development of space, and the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gradually reduce every year, we have to understand fully the importance to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through the planning, program control effect, make full use of the idle land,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land reserve system, completes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work =.
Keywords: land resources;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量测结果,在现有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的41.6%;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约占20.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3%。据统计资料推算,如果以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亩产150千克为一个台阶计算,那末15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21.0%,高于300千克的高产田占22.5%,150―300千克的中产田则占56.5%。由此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2.全国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约5亿亩,按其质量评价,其中一等荒地仅占3.1%,二等荒地占49%,三等荒地占47.9%,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红黄壤山丘、高寒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等。且大多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开垦所需投资较大,要经大力改造后才能使用。 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35°N以北地区,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东北山区的山间谷地及山前丘陵,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等,这些地区的荒地面积约占全国荒地面积的80%。宜农荒地既可以开垦用于农耕,也适于发展牧业与林业,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以免引起农、林、牧争地的矛盾。宜农荒地中约有40%为天然草地,主要适于开垦种植饲草饲料,将天然草地转变为人工牧草地。另外,约有16―20%的宜农荒地分布在南方各省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油料和茶、桔等作物。
3.中国西部牧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但草原牧区土地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草场仅产肉0.15千克。如以牧草加上农作物秸杆,农副产品的剩余部分作为饲料量计算,则西部的饲料量仅占全国的11%,产肉量占4.9%。西部牧区草场不仅生产力低,而且普遍过牧超载,导致草原退化与土地沙化。因此,草原牧区当前不宜大幅度增加载畜量,而应休养生息,严格地控制牲畜数量。
4.中国林业用地为37亿亩,其中森林面积为18.7亿亩。森林中中幼林占10亿亩左右。
据林业部资料,目前有21个林业局可采森林资源已基本枯竭,按现有生产水平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将有近70%的林业局可采森林将全部采完,而南方集体林区乱砍滥伐更为严重,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供给木材角度看,对林业建设与林地布局都有必要进行战略调整。即在继续搞好平原、城市绿化和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同时,把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尽快转向山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山区面积大,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角度,需要如此;而且由于山区多属江河上游,或是平原农区屏障,对于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庇护农田、草场,都至关重要。从全国土地资源特点分析,东北、西南两个老林区恢复资源需时较长,应抓紧筹建新的林区。要重视南方亚热带山丘的开发,那里山丘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0%,近 2/3为海拔1000以下的低山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土地生产力高,林木生长快,适宜树种多,造林及封山育林均易奏效,发展林业条件优越。因此,应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力求在本世纪末成为国家最大的用材林、经济林基地,以避免到时可能出现森林资源青黄不接的问题。 二、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1、要充分利用规划、计划的调控作用 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建设用地规模模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都是致使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和统筹协调作用,协调好各类相关规划(城市规划、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产业规划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所确定的各类建设用地规模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作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实施规划的重要工具,在第三会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的特殊时期,要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使每个建设项目都做到合理的用地规模,合理的用地布局,合理的土地用途,能少用地的就不多用,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节约每一寸土地尤其是耕地,大力提倡集约用地水平。 2、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现有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要全面清查,摸清底数,让闲置土地无处藏身。然后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快处置方面,主要对城市内影响较大,闲置时间较长的闲置土地进行疏理,在分析找准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每一块地的处置方案,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针对闲置土地成因复杂的现实情况,本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考虑历史因素,重在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发挥土地效益的原则,提出对不同类型的闲置土地区别对待,分类处理。从处置闲置土地的实践来看,采取收回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强力措施,但收回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督促开工,加快建设才是目的,只有让闲置土地动起来才能达到发挥土地效益的作用。 在对原有闲置土地进行处置的同时,要加大用地管理力度,加强批后监管措施,严防出现新的闲置土地。通过进一步规范用地审批,严把建设用地预审关、报批关、批后跟踪管理关,及时掌握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状况,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监管和对项目单位建设进度的跟踪监督,使新开工项目基本不再出现闲置现象。 3、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我国的土地市场正处在由政府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中,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解决我国土地市场早期出现的总量失控,资产流失,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 通过土地储备,使政府掌握了土地的“统一收购权”,逐步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确保土地供应的合法性,减少违法用地、多头供地、越权批地等现象的发生,有效地调控土地供需市场,为逐步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土地市场打下了基础,并盘活了存量土地资产,有助于土地供应实现由“增量为主”向“存量为主”的转变。建立土地储备,也是推行招拍挂出让等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现实需要。招拍挂出让土地的先决条件是政府手中要有土地,土地出让要集中统一。多年来由于条件不具备,推行招拍挂出让受到极大的限制。土地储备制度的出现,为其创造了条件,我国市、县政府供地、管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即从多个部门分散供应“生地”和以协议出让为主,逐步转变为集中统一供应“净地”和以招拍挂出让为主。这样,城市政府既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又直接掌握着一定量的土地储备,可根据城市发展和市场需求,有计划地适时适量供应土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大大提高。 我们要做好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的宣传,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管机制,批前要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等规定,对项目用地各项指标进行审查并提出预审意见,项目没有达到集约用地规定的,预审不通过,不予安排用地计划;批中要加强建设用地定额管理,严控新增用地总量,依据省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市规定的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供地数量,坚决核减超指标的用地,制止浪费土地、粗放用地行为;批后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督促用地单位按集约用地的规定开发利用土地。
参考文献
[1]刘吉平.我国土地持续利用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范文6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高效利用;对策
土地是我们“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保障。而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土地又是城市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土地利用既服务于城市发展,又对城市的各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的积极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的破坏、低效利用、布局不合理等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是建设“以人为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重要挑战。如何合理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与区域的发展,这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高效化。
1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1.1 外延扩张严重,内涵挖潜不足
对于城市土地而言,主要存在两种增加其经济供给的途径。一种是外延式扩张,另一种是内涵式挖潜。外延式扩张是一种直接扩大城市土地供给的方式,导致城市土地供给面积绝对增加,表现为城市土地的增量扩张。内涵式挖潜是在保持城市土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扩大城市土地供给的方式,表现为城市土地的存量调整。外延式扩张属于一种短、平、快式的扩张方式,成本低。而内涵式挖潜式属于长、曲、慢式的方式,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大,成本高。
当今一些政府在畸形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主导下,采取拼资源的发展方式,城市用地呈“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大搞新城区、开发区等建设,热衷于搞大片房地产开发。导致城市郊区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圈占为工业用地。甚至还存在圈而不用,造成土地的闲置、荒芜现象。据调查了解,除了一些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使用效率尚可外,其他开发区的土地使用效率普遍偏低[1]。
而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内部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数量的闲置或废弃地。同时,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小城市中存在住宅建设项目用地、商服建设用地等建设用地的容积率普遍偏低现象。
1.2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对旧城区进行改造。但是至今为止,很多城市依然存在“城中村”,城中村一般房屋破旧不堪,街巷纵横交错,这个原本属于城市却被城市忽略的实体存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容积率相当低的问题,给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带来诸多不便。稳步、合理、有序的开发城中村,不仅能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降低城区优质耕地被占用的可能性,而且也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重要途径[2]。诸如,城市开发区中的工业用地,往往存在使用一部分,其他部分不是闲置就是搞绿化,土地利用率比较低。
1.3 土地产出水平不高
对于城市土地的产出水平,国内外许多学者常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之比作为衡量城市用地产出的一个表征方法。大范围看,对于我国城市的用地产出一直呈增长态势,但总体水平仍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土地产出水平都不高,土地高效利用更无从谈起。
1.4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各功能区间的分工明确、相互协调,以及各功能区较合适的用地比例,从而使城市得以高效运作。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问题,往往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由于一些地方规划滞后,规划意识淡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建设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问题,从而出现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2 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政府走偏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一些地方政府紧盯任期内的政绩和地方的GDP,往往忽略科学发展观[3]。为了地方招商引资,一些地方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来“筑巢引凤”。比如,低廉的地价,优惠的税收,舒适的环境等等。在拼资源,拼土地,重复建设的情况下,最大的牺牲品还是土地。
2.2 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薄弱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
第一,虽然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一定的法律地位,但其威慑力略显不足,违法成本较低。从某些角度来看,加大了违法的可能性。第二,城市规划以城市的总体发展为目标,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以城市规划为基准,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为参照进行编制,这样的土地利用规划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和意义[4]。第三,城市发展缺乏合理长期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2.3 城市土地真实价格被隐化
《土地管理法》和《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均明确规定了可以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的范围,2001 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 划拨用地目录》进一步细化了划拨用地的范围,但这些规定仍较为原则,地方政府供地时的自由裁量权很大,造成用地者在取得土地时的不公平。城市土地供应的这种“双轨制”,造成土地供应中有偿出让和行政划拨取得的成本差异过大。对于划拨取得的用地,其真实价格是被隐化的。一是划拨用地成本低,一定程度上导致盲目圈占土地,低效、粗放利用土地的现象屡禁不止,节约集约用地机制难以建立;二是划拨供地政策为一些单位和个人投机寻租留下了空间,有的甚至凭借国家划拨供地政策圈占、囤积土地;三是划拨供地范围过宽,不利于土地市场的培育和完善[5]。
3 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对策
3.1 政府要秉承科学发展观,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政府要秉承科学发展观,摒弃靠拼资源、拼土地来提高地方GDP的方式方法,避免在没有科学论证规划的基础上,盲目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导致城市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坚持走“以人为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道路。积极的引导用地单位企业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要力求走内涵挖潜的道路,尽量减少外延扩张。积极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和整治,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作为政府来讲,建议对GDP的考核,应当从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中退出,从根源上修正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政府的政绩观。
3.2 加强规划的法律地位,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加强规划的法律地位,提高规划的违法成本。依法实施规划,严格执行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加强两个规划的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的一个子系统,它同时还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各项活动的载体,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将落实到土地的开发利用上[6]。因此,应根据城市各经济、社会子系统发展战略,制定城市土地的利用指标,并合理控制城市土地子系统内各类土地的使用。所以,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只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紧密衔接、共同发展,就能保证土地规模的扩张与用地结构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城市系统的有序发展。
3.3 显化城市土地真实价格,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要实现城市土地的有效配置,就必须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我国城市土地供应的“双轨制”,造成土地供应中有偿出让和行政划拨取得的成本差异过大。由于划拨土地使用权基本是无偿取得的,用地者粗放利用、浪费土地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是造成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显化城市土地的真实价格,取消划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粗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地价真正成为城市土地利用的“调节器”,从而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3.4 立体开发土地,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资源
在城市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建设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变差等问题的解决都会涉及到用地问题。城市用地应从满足基本的功能需要向城市用地的合理高效利用转变。要积极倡导城市土地综合立体开发,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的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进而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董黎明. 城市土地问题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2005,8:5-7.
[2]李纪方,包广静.城中村改造中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1, 52(07):73-74.
[3]郝伟,陈鸿彬.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09,10:42-43.
[4]王胜林.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一以乐山沙湾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