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的利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利工程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利工程的利弊

水利工程的利弊范文1

水利工程是一项民生基础工程,其作为开发控制、优化调整水资源的重要媒介,对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越来越重要。水利工程具有技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工期较长、施工环境较为复杂以及覆盖面较广等特点,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强化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保障水利事业的有序发展。

1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而言,其主要包括工程竣工验收结算和施工过程管理等内容,是监理单位、承包单位和业主3方管理为主。合同管理作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需要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来管理施工工期、质量与成本投资,协调好各项工作,保证施工管理的动态性[1]。要想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业主需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对施工承包商加以确定,组织监理和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与图纸会审工作,科学制定施工计划,如施工进度、设备和材料分配等;对工程承包合同加以执行,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并且监理单位应结合合同内容监管施工质量及进度,对现场安全措施的齐全性加以检查,认真核实已完工环节的施工质量和工程量,做好相关技术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

水利工程具有较广的设计范围,其现场管理对工程的效率与质量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强化施工管理十分之必要。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式更为完善,只有进一步加强施工管理,才能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施工安全,提高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目前,由于现代化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水利工程项目和规模不断增加,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要求更高,只有保证现场施工管理的有序性与安全性,才能够促进工程施工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对社会经济以及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建立施工质量保障体系

要想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施工质量保障体系,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加大施工现场和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同时企业可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构建内部组织结构,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结构,并对监理工作制度加以建立和健全,落实人员岗位责任制,做好质量评估报告工作,从而保证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此外,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工程项目和施工规范为依据,有效验收与检查各施工阶段的质量,保证各环节都能落实合同内容,便于后期工程的顺利实施。

2.2 强化施工合同管理与安全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合同内容和程序进行管理,遵循“以合同为核心、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有效开展合同清算与管理工作。企业在进行施工管理时,需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合理运用合同手段,对施工程序加以规范化,明确各方的职责,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当然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时,需要对安全监督与管理体系加以建立,设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此外,企业可加大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将其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重点培训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人员,并加强安全巡视与检查的力度,树立安全科学的发展理念,保证工程的安全施工,促进施工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3 严格管控施工现场

机械设备对施工的安全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管理现场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其施工所需的设备多为大型设备,相对较为复杂,因此需要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与维护,同时可将警告等明令标志张贴于施工现场,从而保证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促进工程的顺利施工。

水利工程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22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形态,推进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

1信息化技术的特点

1.1精细化

信息化管理其实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推行的过程,通过不同层级的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数据操作岗位,并规定操作的规则、职权、稽核机制等,因此推行的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

1.2流程化

信息化管理强调流程化,信息化提得最多的业务流程优化,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清晰的梳理;更高层就是流程的优化。在一个单位,流程的效率就代表单位运作的效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很大程度都体现在流程的优化上。信息系统上线的过程就是流程化。

1.3标准化

计算机本质上是逻辑计算的工具,不管逻辑程序多复杂,它都会一层不变的去执行原定程序,因此无论哪个计算节点都必须清楚定义处理人的职责与权限,以及输入输出。在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管理权责的一个标准化过程。

1.4系统化

信息化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必须超前规划,如果一个系统不能保证至少3~5年的应用,那就是一个失败的规划。因为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如果不系统的解决问题,将每天疲于应对“点”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将,信息化永远在做“管理解决方案”。

1.5效率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构建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 享水利资源信息的需要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水利工程管理产生的往来信息繁多,日常管理中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优化配置这些资源以方便共享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2.2提供管理决策的需要

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时分析不同时段发生的各种信息,可以自动进行信息数据计算并按原定格式输出汇总结果,以便于管理人员据此作出决策,进而提高工程管理效能。

3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管辖范围、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1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管辖范围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承担豫东地区有关大中型河道、水闸的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统一管理豫东地区引黄水量调度、工程建设、泥沙监测,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协调处理市地间水事纠纷。

3.2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信息化建设现状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当前局机关和二级分局都只有局域网,仅限于政务办公,信息传送等,灌区信心化建设目前正处于规划中,尚未形成实际信息监控管理能力。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

3.3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水利基础资源数据不足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的基本职责是承担豫东地区有关大中型河道、水闸的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统一管理豫东地区引黄水量调度、工程建设、泥沙监测,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协调处理市地间水事纠纷。

此外,水利信息数据的数字化和信息储存的规范化程度还比较低。从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自身的角度看。一是水利动态信息的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储备未能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监测数据、历史档案以及工程管理的规划与设计等一手材料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遭受损坏或丢失,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损失。

3.3.2 水利工程管理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的价值体现。由于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各种信息化建设的网络设备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还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制约了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4.1提高水利信息数据规范化管理,促进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为了保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应针对灌区、河道管控、科学试验监测等工作加大在通信设备、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数据,制定合理的使用方案,促进各科室及二级单位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完备的信息数据共享机制。

4.2建立起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资机制

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较大,为有效解决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应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水利基本建设计划,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

4.3转变观念,加强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的人才队伍中,水利工程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尤其是信息技术人才极度匮乏。为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必须彻底转变用人观念。首先是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和信息技术人才的通用化、年轻化、骨干化。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利用本单位现有人才,建立人才后备梯队,借助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重点培养。此外,也要利用本单位空编指标,适时引进引进高水平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加强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人才储备的厚度,提升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5结论

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各行业信息化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在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总体过程中,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必然要求,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完善,尽快将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信息化建设纳入正轨,不断推进其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以实现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水利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的利弊范文3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

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关系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道路。我国的科研、教育单位,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单位;对怎样建好、管理好工程,坚决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从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转向从规划设计上、政策法规上进行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资源水利工作,同时水资源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也就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政府就能公正、合理地分配、调度与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会按照统一的规划,通过工程水利而实现众多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三、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四、采取措施,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4.1要广泛开展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学习研讨,提高认识,特别是广大的各级水利工作者。

4.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水资源的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还必须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4.3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充实业务骨干,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升水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加强对资源水利各项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资源水利的快速发展。

水利工程的利弊范文4

关键词:工程供水 水价改革 必要性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确立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属性,实现水利工程供水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向经营性收费的转变。可见,农业水价改革是通过价格杠杆以利益导向强化节水意识、实行节水灌溉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合理调节国家、企业(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有益实践。

一、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是公平负担,科学用水的需要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实行按方计量收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用水上的“大锅饭” 问题,使农民公正、公开、合理负担水费,增强了农民的节水观念,便于激发农民节水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水平。

二、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是计量征费、科学管水的需要

通过水价改革,改农业用水按年亩平均收费为计量征费(按方收费),是科学管水的方向、前提和必要手段,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际步骤,是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根本措施,只有适时进行水价改革,才能实现农业供水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水。

三、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是水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利供水工程漏损率一般在40%左右,水资源严重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通过水价改革,将农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按市场经济规律将农业用水商品化,可以极大地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促使农民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节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现有水资源的作用和效益,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四、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按照“提投并举”的方针,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以加快灌区渠系和计量设施改造,逐步实现渠道衬砌和计量收费,是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项目。水价改革将改善供水行业和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有利于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促进供水行业投资多元化。率先进行农业水价改革,为争取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只有率先完成农业水价改革,才能增强供水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能力,才能更多地争取上级的扶持与支持,从而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五、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是合理调节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需要

按照合理补偿和合理负担相统一的原则,在认真进行成本测算和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利用价格杠杆有效调节国家、企业、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是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科学管水、用水的治本之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各方长远根本利益。

六、如何加快推进供水价格改革

一是认真学习研究水价改革政策,做好原水成本测算工作。水价改革工作政策性强,如何学习研究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做好水价成本测算,编制较高质量的水价测算报告,是后期水价核批的基础,也事关水价改革的成败。

二是争取市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规范水价改革工作。主动寻求市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从程序、测算过程及方法都进行了规范,既减少了基层单位的工作量,避免了编制测算报告的随意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物价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价审核工作。

三是全力争取县委、县政府和物价部门的支持,推进水价改革工作。通过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汇报水价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县域内的水价改革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外,县物价和水务部门组建了工作机构,建立起了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切实开展好这次水价改革工作,县物价和水务部门先后到水利工程价格执行得好的区县考察学习,学习和借鉴水价改革好的经验和做法。

四是广泛宣传水资源管理和水价政策,让社会各界理解并支持水价改革工作。水价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水利工程水费是自来水供水企业的重要生产成本,其价格的调整直接影响自来水终端价格,直接影响到广大用水户的日常生产生活,因此,考虑广大居民用水户的心理承受力很重要(有时在经济上能承受,心理上却不易接受)。加强用水户的宣传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从国家的角度看,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水价秩序,保护供用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解决水利供水渠系上游大水漫灌与下游渴水的矛盾,减少因农民争水而造成的水事纠纷;有利于多元化筹措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减轻各级政府财政压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从供水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水费收缴率,解决水费收缴难的问题。通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增效,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实力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进而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最终受益者是农民,从而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进行水价改革,企业长期低于成本运行,势必导致企业效益亏损,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对水利工程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以致于影响供水企业的正常供水,那么受害的不只是企业,最终农民也是间接的受害者。

水利工程的利弊范文5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安全管理;BIM技术;应用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用电量在不断的增加,这对电力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工作者必须提高发电的效率,这样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BIM技术可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可以减低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近年来,人们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BIM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其在水电水电工程的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还可以维护社会的安定性。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

1.1 BIM模型的建立

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施工单位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这样才能降低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水利水电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安全监控,近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安全事件越来越多,这不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性。水利工程属于民生工程,施工的质量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重视这项工作,施工人员必须具有质量意识以及安全意识。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识别危险源,有的施工单位,施工人员缺乏专业性,对危险源的判断缺乏准确性,而且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这不利于控制施工的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做好监督工作,要保证施工人员操作的规范性。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如果出现操作失误等问题,会引起安全事故,可能会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性,施工单位可以建立BIM模型,这也是降低操作失误概率的有效措施。

BIM技术是一种安全防护的技术,BIM系统可以利用安全控制系统,对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其还可以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可以消除安全隐患,可以降低事故出现的概率,还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的质量。应用BIM技术可以实现现场控制,可以将事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竣工后,应用BIM技术还可以对工程项目进行维护以及安全检测,有利于延长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寿命。

1.2应用BIM技术的优势

BIM技术是一项有效的安全检查技术,在检查前,首先要制定规范标准,还要满足规则相对应的属性,这可以满足系统自动检查的要求,可以制定安全措施,还可以及时反馈信息。在检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之前设定的条件进行对照。在建模过程中,其间所有的相关对象都有其特定的属性与类型,而所有的信息都能够被作为检查施工对象几何特征过程中的相关基础,所以,与2D绘图相比,建模的要求更为严格,在BIM技术中,建模对象所必须包含的信息主要有:名称、类型、属性、元数据、ID号、创建日期、创建人等。另外,这项技术还可以实现检查执行,主要包含已经被解释过的相关规则标准及已经准备好的建筑信息相关模型等,因现阶段的规则标准都已经能够翻译为可读的机器代码,这便使得检查执行过程也相对简单起来。在结果报告方面,主要有可视化安全防护设备以及检查表两种形式。在安全措施方面,运用防御方法可视化的特征,相关决策者能够实现利用三维模型的形式进行决策,以便于使决策更具科学性与实际性,从而提升工程参与者对施工安全的认识。

2.以BIM技术为基础的施工安全评估指标

在水电工程施工系统中,想要合理应用BIM技术,便需要在工程施工前期,对所有安全规则进行检查,并对工程设计进行模拟评估。在传统的安全评估体系中,需要很多个领域内的相关专家共同参与,不仅浪费时间与资金,错误率也相对较高,而利用BIM技术进行模拟评估,便能够运用自动化的接口,使模拟评估更加快速,得出的信息可靠性也更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便是安全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的准确与否则会直接对评估结果科学性的高低产生影响,因此,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并结合相关专家的专业意见,以得出更为准确科学的结论。而以BIM技术为基础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人为因素,涵盖员工素质、安全教育、安全宣传等; 设备因素,涵盖设备管理、设备数量、设备状态等; 安全管理因素,涵盖现场指导、安全检查监控、安全规划等; 环境因素,涵盖项目难度、施工环境等。

3.以BIM技术为基础的施工安全评估算法

BIM技术作为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可以利用参数模型对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并且可以使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得到共享和传递,让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加以判断,作出正确的理解并提出高效的应对。BIM使设计数据、建造信息,维护信息等大量信息保存在系统中,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得以重复、便捷地使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评估中,设计、维护等都是围绕BIM进行的。

当前,国内外的相关领域对施工安全评估的研究都已经相对成熟,在评估方法方面,也更加多元化,现阶段主要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一种讲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科学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够利用数量的形式将人的主观判断表达出来;第二,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运用的原理是模糊关系合成,利用模糊矩阵对定量进行运算的方法,对科研成果进行描述;第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将其定义为半定量办定性描述方法,主要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第四,神经网络分析法,该方法能够讲知识系统科学的在整个系统内部进行分布,还具备自适应性等特点,可以运用补充学习样本的方法,充分结合新旧知识,完成系统安全的动态评价。

4.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BIM技术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这项技术具有保证工程安全性以及稳定性的特点,在应用前需要建立BIM模型,还需要制定相关安全评估指标,应用专业的评估算法,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当前社会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应用BIM技术后,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中,茆培智,陈月,吴慧秀.丹东水功能区达标率计算两种方法对比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2]马峰,王千,蔺文静,王贵玲.基于指标体系投影寻踪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石家庄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03).

水利工程的利弊范文6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型防水材料发展迅速,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以沥青材料为主,是我国防水材料的主导,产品的质量和品种都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关键词:建筑 防水 利弊 做法

中图分类号:TU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79-01

一、前言

建筑防水工程的屋面防水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改善人居环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筑防水工程的重要性分析

1.建筑防水工程直接关系到建筑使用和功能

建筑防水工程的施工,是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建筑和构筑物不受浸蚀,内部空间不受危害的分项工程施工。

2.建筑防水工程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3.建筑防水工程的施工直接关系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三、建筑防水材料

1.防水材料的作用

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建筑防水材料,对保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2.建筑防水材料的种类

(1)按材料的性质划分:柔性材料及刚性材料。

(2)按材料的外观形态及使用功能划分

①防水卷材

②防水涂料

③防水密封材料

④防水胶黏剂

⑤灌浆材料

⑥刚性防水材料

⑦堵漏防水材料

(3)按基体(母体)材料的类型划分

①无机材料。②天然有机材料③合成高分子材料。④上述两种或多种材料的复合材料。

3.建筑防水材料应具有的性能

(1)具有较高的耐水解性和渗透性(水密性),以及较好的腐蚀性。

(2)有较宽的温度稳定性。

(3)有较大的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

(4)塑性大,能与基层形成稳定的不透水整体。

(5)具有较好的耐候性,对紫外线、热、氧等有较高的稳定性。

(6)工艺性好,施工简便,毒性低,对环境污染小,价格便宜。

四、传统防水材料

传统建筑防水材料是指传统的石油沥青纸胎油毡、沥青涂料等防水材料。

1.传统防水材料的现状

这类防水材料目前虽然己规定了“三毡四油”的防水做法,以适当延长其耐久年限,但却增加了防水层的厚度,同时也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特别是对于屋面形状复杂、凸出屋面部分较多的屋顶来说,施工就很困难,质量也难以保证,也增加了维修保养的难度.

2.传统防水材料的缺点

缺点大致概括如下:

(1)热施工,这种方法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

(2)沥青原料延伸率较小,容易导致漏水。

(3)沥青对温度的敏感性强,沥青使用的温度范围窄小,沥青屋面易发生起泡、起鼓、开裂、滑移、流淌等现象。

(4)沥青屋面施工工序较多。

五、新型防水材料

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是相对传统石袖沥青油毡及其辅助材料等传统建筑防水材料而言的,其“新”字一般来说有两层意思,一是材料“新”,二是施工方法“新”。

1.新型防水材料产生背景

改善传统建筑防水材料的性能指标和提高其防水功能,使传统防水材料成为防水“新”材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主要新型防水材料

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主要有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防水密封材料、堵漏材料、刚性防水材料等。

3.我国新型防水材料的发展前景

按国家建材行业及制品导向目录要求及市场走势,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仍是主导产品,将大力发展;高分子防水卷材重点发展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氯乙烯(PVC)P型两种产品,并积极开发热塑性聚烯烃(TPO)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前景看好是聚氯酯防水材料(尤其是环保单组分)及丙烯酸酯类。密封材料仍重点发展硅酮、聚氨酯、聚硫、丙烯酸。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刚性防水材料、防渗堵漏材料、金属屋面材料、沥青瓦、土木材料有一定市场。

六、建筑防水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科学管理制度,不按防水基本程序运作

2.防水专业队伍混乱,且违规操作国家规范规定

七、进一步加强建筑防水工程建设,提高建筑防水质量

根据屋面防水现状和自己长期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屋面防水应从设计、材料、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监控,多管齐下,从而提高屋面防水效果。

1.转变防水观念、精心设计,加强监管,从源头防漏

(1)增强防水意识,提高防水监管力度

(2)规范设计程序

2.控制施工要点,把控防水施工质量

(1)防水层施工作业条件的控制要点

①气候条件

施工条件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防水工程大部分露天作业,气候因素影响较大。

②重视防水层与相关层次施工交叉问题

防水层所用的材料,必须本着有出厂合格证书和试验报告单,同时在现场使用前必须再做防水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防水层的保护层材料选用和施工应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3)刚性防水层施工要求

刚性防水层对地基沉降不均匀,温度变化、结构振动等因素非常敏感,因此对基础处理要求严格。

八、结论

建筑防水工程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建筑防水工程的施工,是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建筑和构筑物不受浸蚀,内部空间不受危害的分项工程施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城乡建筑的速度也是风起云涌般的崛起。建筑防水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部分,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的应用于如房屋、墙体、厨房、卫生间、地下管等的防水抗渗工程中,做好建筑防水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新型建筑防水工业的发展及其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人们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有关新型建防水料有关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波,建筑工程施工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2月 ,第1版

[2]北京土木建筑学会,防水工程现场施工处理方法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3]候勇利,防水工程施工要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4]杨效中(主编),主体结构与防水监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第2版

[5]张欣,浅谈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