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调查问卷;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42-04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列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教育信息化的理念不仅仅指学校的计算机与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也绝非单纯以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应对学校事务性的日常工作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必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有针对性的应用软件以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并以教学过程人力投入产出比的最优化为目标进行教改,以加速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因此,在当前知识爆炸的背景下,教学的关键之重在于加速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过程首先依靠信息技术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掌握学生能力培养与能力迁移过程的客观规律,最终遵循此客观规律开发更合适的课程。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大体分三类:事务层应用,即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加速日常教学活动、收集反映教学效果的基础数据;分析层应用,其表现为事务层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最终提取为信息;决策层应用,表现为智能专家系统通过分析上述信息,并基于专家系统的知识经验来辅助决策者确定进一步教改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包括督导对教师的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课程的深入了解,这些具体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仅实现了事务层的信息化,与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相距较远。[2]

笔者于2012年底从某计算机工程研究所转入高校,开展软件相关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以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的特点开发了一个教学效果评价软件,能够自动完成事务层和分析层的大部分工作,将反映教学效果的数据加工为信息。该软件获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有助于决策者的知识归纳与总结。

一、课程简介

《软件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然而目前教学大纲却依然将其归为理论性课程,实训操作仅占总课时的20%。该课程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效果很差,学生普遍难以掌握相关的核心技能,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该课程概念很多而缺乏实训,学生难以生动地理解概念只能一味地应付考试;学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较弱,因而畏难心理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国内软件测试技术发展才刚刚起步,因而缺乏测试经验丰富的教师,也缺乏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材。

本课程以笔者八年的全职软件开发与测试经验为基础,充分考虑该课程的学习规律,采用PBL教学模式开发实训题目:将PBL的三要素即问题、学习、指导与教学过程充分融合,保证了问题的多解性与真实性、面向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有启发性的指导。PBL课程的成功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内外均有大量的应用报道。[3]

本课程共50学时,分11次课讲授,实训操作约占85%,课程以基于Linux脚本工具构建自动化测试工具及其在软件各阶段测试工作中的应用为主线,以生动的问题和巧妙的解决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兴趣,学生通过实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加强了能力的锻炼。

二、教学效果的量化

获取并量化教学效果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常用的选项式或发散式调查问卷分别以客观和主观题目的形式呈现,[4],[5]这些问卷的数据量相对较少,因此,若要获得大量数据则需设计很大容量的调查问卷,势必加重问卷设计、问卷完成与数据收集的工作量,亟需应用信息手段改进。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曲线式调查问卷,以11条曲线表征教学效果,每条曲线的横坐标代表课程的进度,纵坐标代表一种指标。

这11个指标分组为一个三层模型:第一层是兴趣指标,含对问题、对学习以及对实际操作的兴趣;第二层是PBL实施过程相关的能力指标,包括提出问题、独立学习、解决问题、表达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第三层是性格指标,包括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耐久力。这种分层模型反映了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即兴趣导致能力的逐渐增强,进而又逐渐强化为职业成功必需的性格品质。表1是为该课程编写的11个实训题目,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曲线式调查问卷的优点比较明显:

首先,数据是动态的且容量较大,反映了课程全过程的教学效果,便于动态分析与回归分析;

其次,曲线图形的直观性使得问卷完成过程很有乐趣,学生不易产生厌倦感。笔者的实践经验是大多数学生耗费约45分钟完成11条曲线的绘制,因为他们会认真反复地琢磨自己在课程全过程的收获与表现;

此外,11条曲线分区域显示在一个位图文件中,利用宽屏显示器能够很方便地综合对比,而传统的调查问卷缺乏整体观,学生们也容易草率应付;

最后,这些曲线存储成Windows位图文件,便于问卷原始数据的数字化。

三、教学效果的信息化评价

信息化方法包括调查问卷数字化程序以及图形绘制与数据分析脚本,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程序和脚本在最后一次课作为集成测试的实训题目,程序与若干脚本一键运行的真实演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调查问卷数字化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首先要设计一个数字化程序,将曲线式调查问卷中的数据提取出来,程序的功能包括解析Windows位图文件的文件头,确定图片的尺寸,然后找到合适的像素位置进行逐列扫描,取出非白色像素的坐标位置,并将每个像素的坐标信息与学生姓名和曲线名打包成一条记录导入Mysql数据库,数据导入的关键技术是基于Mysql的命令行接口写的Linux脚本:mysql -e “LOAD DATA local INFILE 'z.txt' INTO TABLE poll LINES terminated by '\n' ”。

2.数据绘图展示脚本

为便于同类学生的特征提取,将22名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到第三组依次代表优、良、中(n=8, 7, 7人),分组的实现是通过在数据库中建立一张姓名/组别的数据表。因为Mysql数据库本身欠缺绘图功能,所以我们选用Gnuplot软件绘图。该软件也提供命令行接口,方便用Linux脚本进行自动化集成。

3.数据分析脚本

R软件是数理统计专业的开源软件,也提供命令行接口,因此方便用Linux脚本集成,以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自动抽取以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每组学生的能力指标对兴趣指标以及性格指标对能力指标的依赖关系,这些依赖关系能够反映各组学生学习过程的特性,因此提供了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次信息。

4.教学效果的评价

最终,教师通过分析这11条曲线,并分析教学效果指标之间的依赖关系信息,再结合自身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相关知识的总结,以此为基础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果示例

1.学习过程曲线

此处仅展示四个有代表性的教学效果指标的曲线,如图1所示。图1中的曲线是通过Gnuplot提供的“茎叶图”命令画出的每组学生相应曲线的均值与方差数据,横、纵坐标的数值是分别代表课程进度和指标高低的规一化的无量纲的量值。

可见,如果单从最终的性格指标即创造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曲线来看,第三组最差,第二组相对是最好的。然而这一组的曲线在课程的中后期存在明显的小幅度波动,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第二组学生对教师的指导有很强的依赖性,亦即该组学生在培养创造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中十分依赖教师的帮助,学习兴趣曲线也印证了这一点:该组学生在课程的后期兴趣明显下降,尤其在课程之末甚至都略低于第三组,这说明第二组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综合来看,第一组的综合学习效果是相对最理想的,因为学习兴趣曲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曲线在课程的全过程均有可观的增幅,尤其是在课程的中期,解决问题的能力陡然跃升,该组学生普遍反映当学过的脚本工具和正则表达式在课程中期真正开始用于解决软件测试问题时,他们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分析这些曲线,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改措施:

(1)对于第一组学生,在课程的中后期增加他们的课后实训任务量,让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

(2)对于第二组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堂实训过程中加紧对他们的督促,防止他们自我松懈而无法巩固已达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训题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对于第三组学生,再进一步放低实训题目的难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数据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挖掘学习效果曲线背后的信息,在R软件中进行性格指标对能力指标的依赖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各系数显著性sig值均小于0.001。正系数表示某性格指标对某能力指标的依赖关系是正向影响的,即随着该能力指标的增加,该性格指标亦增加。负系数则相反,依赖程度的高低由系数的绝对值确定。系数0表示依赖关系不显著,即不相关。

由表2的第二列和第三列可见,学习能力是唯一一项对三项性格指标均产生正向影响的能力指标,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竟然对三项性格指标均没有正向影响,这直观地反映了学生们对考试的隐忧,即使对于学习效果最好的第一组学生也不例外。尽管笔者在课程伊始便指出考试题目大多数来自平时的实训题目,学生们内心对考试的焦虑仍无法彻底打消,这也反映了学生自信心的严重缺失。诸如此类的信息是从曲线上很难得出的,这也是数理统计应用于数据分析的价值所在。深层次的信息挖掘能够帮助决策者找到问题深层次的根源:例如只有考试制度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更看重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

考虑使用随堂的轻量级曲线式调查问卷,更快地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以建立以教师的指导为输入的控制模型,应用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考虑将教学效果评价软件与电子教案生成软件、演示文稿生成软件、实训题目生成软件集成在一个软件包里,抽取更多数据,更加自动化、系统化地分析教学数据,进而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此外,数据分析过程还要深入结合知识,组织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本文提出的曲线式调查问卷及教学评价方法对其他课程也一样适用,只要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设置其关心的问卷指标,调查问卷数字化程序、绘图与数据分析脚本大部分均可重用。

参考文献:

[1]徐莉.应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7): 6-10.

[2]罗念龙,佟秋利,马亮.聚焦“提高质量”,提升高校信息系统应用层次[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7): 11-15.

[3]Mat, S., Yassin, R. M., Ishak, N., Mohammad, N., & Pandaragan, S. L. Mode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using systems approach[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541-545.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范文2

一、创造学习场景,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情境是师生间一个间接教学辅助工具,在一定情况下由新旧知识经验影响而成,承接着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的双向引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学生与教学情境间的互动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等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场景的合理设置中,教师需要遵守直观性、启迪性、现实性以及开放性与发展性的原则。以对学生自信心与兴趣的培养为主体,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实现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感。以渗透教育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贯穿实践性,坚守实际应用的宗旨,推动与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造动机,激发创新精神

根据创新事例分析,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在创造过程中的那种具有高度自觉性、坚韧性、创新新的性格,以及勤奋、实事求是、不屈不挠、不畏冒险的精神。这种品性并非与生俱来的,他们都是由后天的成长的影响所得。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多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唤起心底的求知欲,使其在潜意识中形成创新的习惯、是平常性的做法。二、培养学生的社会发展责任感,以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其知识创新的发展且形成敢于冒险、不畏挑战的创新型人格。

1、创新的前提是动机

想要实现创新,需要一个合理的动机。作为创新的驱力,动机一般来自于“责任感”、“好奇感”的心理需求。哈佛大学校长曾经的发言表明,好奇心与纯粹的求知欲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些动力的推进,社会是无法产生这些在社会与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巨大贡献的发明。因此,发明创造的根本都是源于人类对事物的那种永不停息的好奇心、求知欲。譬如,在近代史中正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最终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候式制碱法”,正是这种创新动机的思维,才使得其在长期的研究后获得了成功。

2、严谨的创新理念

创新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纵观国内外,许多人在发明创造中往往由于一时疏忽可最终导致终生遗憾。偶然的机会并非天赐这些机会背后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例如,2002年我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事件。1978年1月,46岁的高能所科学家唐孝威带领一个中国科学家小组,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参加丁肇中领导的Mark-J实验组的工作。当时51岁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也来到汉堡,参加另一个实验组的工作。唐孝威和小柴昌俊在汉堡认识,两人对质子衰变实验都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谈论实验方案。后来唐孝威回国、小柴昌俊回到日本,两人经过多次通信联系,建议中日两国合作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以探测质子衰变事例。中方经费由唐孝威向中国政府申请,日方经费由小柴昌俊向日本政府申请。实验方案初步确定后,时任高能所所长张文裕大力支持。但高能所没有足够的经费资助这一实验方案,唐孝威遂向中科院提出申请后被否决,至此,合作计划作罢。1998年的世界中微子大会上,小柴昌俊公布了其实验结果。此后,物理学界感到小柴昌俊与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将凭借宇宙中微子探测方面的杰出工作而授予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国人有好的物理思想,好的实验方案,好的高山深洞地理条件,但由于得不到相应的支持,从而失去了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机会已失,时不再来了。曾经唐孝威助手的何景棠发出这样的感叹。遗憾深埋在他的心里。

3、结合教材,提高创新能力

如果说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基础,那么创新能力便是创新过程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扎实的知识基础、细微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创新教育主要目标便是对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1)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思想前提,需要让有意识进行联想。如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似问题的思考,有哪些类似的反应装置,使之进行连接,加强思维记忆。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同时加以肯定,并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思维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其具备求异性、灵活性、独立性等。在化学例题中一般有着一题多解的现象,可以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性。譬如讲解AlCl3溶液+Na OH溶液与Na 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问题时,一般学生都会按着定性思维是不变的,但实际操作中是有过量问题的存在的,虽然仅是溶液加入顺序调换但现象是明显不同的。

总而言之,教师对于化学教学主要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开拓,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努力实践,最终培养出真正的创造型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创新教育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构造发展创新的课堂模式,在学生未来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在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中,实现教师的创造能力与人性魅力,这需要每个教师的不断探索与积极实践 。

参考文献 :

【1】刘羽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设计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10年54期

【2】沙成群;;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0年06期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范文3

一、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在课前的预习上,讲究一个“联系旧知识,刺激新兴趣”的学习观念,这对教师的导学案的设计很具有挑战性.首先,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里涉及到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设置前置性作业.初中化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以往的预习不同,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个化学现象的观察或设计,也可以是探索性的问题研究等,其内容和形式是没有局限性.

笔者在进行“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之前,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打开啤酒或汽水会有二氧化碳冒出,煤、石油、天然气、酒精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灭火器中有二氧化碳,人工降雨、舞台云雾用到二氧化碳.由这些你联想到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第二,农民伯伯说二氧化碳是“植物粮食”,这是为什么?通过实验进行解答.第三,春天到了,小明同学家的屋墙刚刚粉刷一新,可是两天以后,小明好奇地指着墙问爸爸:“墙怎么出汗了?”爸爸笑了笑把问题回答了,谁能知道小明爸爸是怎么回答的?通过实验进行解答.第四,扩展思维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用途?学生根据上述问题,进行预习.这样的预习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促进学生通过自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兴趣.

二、利用导学案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

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高效的传授给学生,是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前的最大难点.根据导学案的内涵,在课程的进行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两个基本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什么和探究式合作.新的课程改革后,我们的化学课堂不再是讲授式的、低效率的“讲读中心化”课堂,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率的进行知识点的理解.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我们的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点比较容易达到,在之前的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其实已经将这一目标隐性的透露给了学生,只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小组对前置作业进行进一步学习,就会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

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必然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小组成员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学习和思考,是自主化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点.要使初中化学课堂成为全员参与的课堂,就必须平均分配小组任务.例如,在“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学习由某组同学向大家讲解,该组6名小组成员,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发挥作用,第一名同学: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够溶于水.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第二个同学:因为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打开啤酒或汽水有二氧化碳冒出,这是我们能看到气泡的原因,酒精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我们看不到.第三个同学:在一定的条件下,气态的二氧化碳能够转化为液态,甚至变成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第四个同学,这是干冰灭火器的原理,干冰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第五个同学:下面给大家出几个小问题,干冰是冰吗?对,不是,干冰是二氧化碳.第六个同学,下面由我来和大家一起总结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继续学习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课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将难懂的理论用现实中容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化难为易,使学生容易接受,加深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新课改下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一、更新学校教学管理观念

信息技术课应纳入常规教学管理,既是必修课,学校管理上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状况的晴雨表,学校得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学科观,及时更新电脑室设备,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重视。

二、处理好学校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信息技术发展飞快,新技术新应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软件能使某一应用更方便、实现更好效果。信息技术教材,在发下来几周后,有很多学生就基本上找不到这本书在哪了。在使用教材时,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能讲到,因此应教会学生逐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处理。

三、学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三大诀窍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我们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学生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这些资源可以是老师的预先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所以学习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相对于课本来说,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

2.动手实践。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学中,我比较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我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电脑的强大的功能――可以看VCD、听CD、玩游戏等,使学生对电脑产生强大的兴趣,在有了这个心理基础上,我再提出新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尝试之中奥秘,动手实践。

3.实际应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作为一门专业来学,而是作为当前学习、交流的工具以及为适应将来的信息化社会生活打基础而学的。我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比较趣味的语言来结合一些操作,如在教学量角和画角时,由于学生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演示更清楚,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准备。量角和画角时,动态地显示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变换不同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在视频台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三者相互交流,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习“文字处理”内容时,可以利用所学的字体、段落、艺术字及插入剪贴画等手段制作班级板报、贺卡和校刊;在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学习资料,进行网上学习。我曾经在一次考试中要求学生在一幅画图作品中插入一首诗,有学生就根据诗的意境配上了插图,非常漂亮,我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应该肯定他的长处。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某些方面不够好,就认定他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行。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高中;新课改;对策

现如今,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亟待革新,当然也应明确教学目标。本文结合生动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系统论述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以及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改趋势的影响下,信息技术教学需彻底抛弃过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张课桌”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多媒体这一前沿的网络技术手段构筑教学情境,深刻地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化,这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所在。

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开篇的知识时,会接触到“word文档”、“幻灯片的制作”等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性内容。假若教师再延续过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对课堂产生厌倦情绪,教学效率会每况愈下。如果学生投身于课堂教学的激情被充分激活,与此同时,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特征更有助于引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十足的情境下挖掘自身的聪明才智,在理顺信息技术各项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实用性能,进而助推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与创新。

二、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较为侧重应用,并非记住教材的理论知识便能学好,这仅为其中一方面而已。有鉴于此,教师要合理安排,布置上机操作的任务,科学指引学生借由独立思考、自主探析,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最大可能地消化、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学习“获得网络信息的技巧”时,教师可事先布置一项任务,以打破过去学生上课无目标、精神不集中的现象,可将若干名学生分为一个探讨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比比哪一小组检索到的信息最为丰富、全面和翔实。教师可以学生感兴趣的电影话题作为突破口,有的小组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查找;有的小组直接输入电影评论的网页查找;还有的直接访问在线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一到,教师可系统地总结,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带着任务的教学无疑是生动、充满活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劲头空前高涨,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掌握知识的时间也进一步缩短。

三、寓教于乐,推进教学的开放化,鼓励个性的全面发展

高中生接近成年人年龄,心智发育逐渐成熟,同时也喜欢彰显个性,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以实验为主导的课程,离不开实验机房的开放。教师应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机房实地操作、巩固所学内容,熟练教学中的上机调试内容,进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个性品质与专业素养。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要立足于新课改的精神与理念,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自觉地迎合、满足学生内心的客观需求,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范文6

(一)基本原理首先在现金流量科目下按现金流量表项目设置明细科目(也可按现金流量表项目单独定义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科目),然后填制凭证时按现金流量应计人的项目直接选择某明细科目(同时编制权责发生制下的凭证和收付实现制下的凭证),审核凭证并记账,得到现金流量表所需数据,最后利用电子报表系统编制现金流量表。说明:本文所指现金流量科目包括:1001现金,1002银行存款,1009其他货币资金等(下同)。至于现金等价物视具体情况而设。

(二)实现过程以实务工作中所用的某软件为例(下同),依据现金流量表项目单独定义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科目说明。 第一步,使用“设置会计科目”功能定义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科目编码,如表1所示。说明:(1)收付实现制下的科目代码首位数用6、7、8而不要采用1-5,与权责发生制下的科目进行区别;(2)收付实现制下的科目代码采用与权责发生制下的科目代码相同的结构,例如:4-2-2-2结构;(3)增加两个表外科目,“7777现金流入”和“8888现金流出”,用于汇总反映现金的流入和流出;(4)收付实现制下的科目同样可定义外币核算,分部门核算等辅助核算属性。

第二步,利用“填制凭证”功能同时编制权责发生制下和收付实现制下的记账凭证。

[例1]1月10日,A企业用银行存款购买机器一套,价值2万元。

权责发生制下:

借:固定资产(1501)

20000

贷:银行存款(1002)

20000

收付实现制下:

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60020201)

20000

贷:现金流出(8888)

20000

说明:(1)以上两个分录填在一张凭证中(共4行);(2)没有涉及现金流入或流出的业务则不必编制收付实现制下的凭证。

第三步,审核凭证并记账,同时得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的各种明细账、日记账和总账。在总账科目汇总表中按如下公式核对:

权责发生制下的现金流量科目借方合计=“7777现金流入”科目借方发生额

权责发生制下的现金流量科目贷方合计=“8888现金流出”科目贷方发生额

如果不相等,则表明有遗漏,即有些凭证只做了权责发生制下的分录,而没有做收付实现制下的分录,或相反。

第四步,利用报表系统定义、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中的数通过取相应的收付实现制科目的本期发生额或累计发生额即可取得,附表中的数通过取权责发生制下凭证、账簿和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即可取得。

(三)对会计科目代码法的评价该编制方法极大地简化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减轻了编表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可能发生的遗漏以及手工编制相近流量表的随意性,报表数据比较准确,可以留下明显的审计线索;对财务软件要求低,不必开发单独的子系统即可实现。但这种编制方法系统初始化的工作量较大,项目与科目融为一体会使得会计科目体系不稳定;增加了填制记账凭证的复杂程度,对填制凭证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使得填制凭证的时间延长,对于业务量较大的企业来说,可能会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进程和效率。

二、现金流量代码法

(一)基本原理 首先,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在输入记账凭证时,如果使用了现金流量科目,系统就会要求输入现金流量项目。经审核记账后,即可查询得到现金流量明细表、统计表。最后,根据现金流量明细表、统计表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原理和资产负债表等报表的编制相似。

(二)实现过程 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使用“会计科目”窗口中“编辑”菜单下的“指定科目”功能指定现金流量科目,同时在系统选项设置中选定“现金流量科目必录现金流量项目”复选项(也可直接将现金流量科目设置为“项目核算”辅助核算账类)。

第二步,使用设置“项目目录”功能定义现金流量项目代码(由于系统中已经存在现金流量项目代码,故略)。

第三步,利用“填制凭证”功能输入凭证,遇现金流量科目时要求增加输入现金流量代码等。

[例2]1月10日,A企业用银行存款购买机器―套,价值2万元。

借:固定资产(1501)

20000

贷:银行存款(1002)

20000

(0202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20000元)

[例3]11月12日,A企业销售产品共收到银行存款58500元。

借:银行存款(1002)

58500

(010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58500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5101)

5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1710105)

8500

第四步,审核凭证、记账,得到专门用来反映各现金流量代码的明细账、统计表。在“账表一现金流量表”中可查询这些明细账、统计表。现金流量明细账已经包括现金流量表(主表)中所有数据。

第五步,利用报表系统定义、编制现金流量表。定义表中项目计算公式时应选取账务函数中的“现金流量项目金额”。

(三)对现金流量代码法的评价该编制方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基本原理简单易懂,针对性强,操作简便,可以分年、月时间段编制;新增数据输入量小(只要求输入现金流量代码金额),定义表中项目计算公式简单明了,输出账表清晰;可以促使会计信息化人员对现金流量表项目内容的真正理解。但笔者认为,该编制方法增加了填制记账凭证的难度,对填制凭证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混淆了制单人与制表人的职责权限,责任范围不清晰。

与会计科目代码法相比,其共同点在于在编制凭证时就区分不同的现金流量表中的项目。

三、记账凭证分解法

(一)基本原理先将所有记账凭证自动或手工分解为一借一贷的凭证,然后设置各现金流量表项目的数据来源,最后根据各项目的数据来源对一借一贷的凭证进行过滤,将符合条件的记账凭证金额进行汇总得出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金额。

(二)实现过程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启动“现金流量表”系统,设置基本科目。根据现金流量表的特点,选择现金、应收和应付类科目。 第二步,设置税率、汇率。设置税率是指设置增值税率,其中包括进项税率、销项税率,以便价税分离。设置汇率适用于有外币核算的企业,设置各种外币的期末汇率。

第三步,拆分凭证。包括拆分多借多贷和凭证准备两部分。由于现金流量表的填报要求,系统在生成现金流量表之前,要对企业的凭证进行一次规范性处理,以明确每笔业务的流向。规范性处理的内容是将多借多贷凭证、一借多贷凭证、一贷多借凭证按需要拆分成一借一贷凭证,同时进行价税分离工作。经过拆分的凭证,只是从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各科目的金额仍与账务系统相等。拆分凭证时,只需要用户参与对多借多贷凭证的拆分,其余工作将通过“凭证准备”由系统自动完成。

第四步,定义填报项目。填报项目是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上的项目,系统已经按财政部发行的现金流量表进行了预置。 第五步,定义项目数据来源,即各项目应该从哪些一借一贷凭证中取数及其正负号。例如,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当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当期收到前期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当期预收的账款一当期销售退回而支付的现金+当期收回前期核销的坏账”,则该项目的数据来源可设置如表3所示:

对于各项目的数据来源,系统提供了四种方法,即凭证分析、查账指定、取自报表、取自总账。上例主要是通过凭证分析的方法来设置的。

第六步,生成现金流量表。经过拆分凭证和定义项目数据来源之后,系统根据数据源对所有一借一贷凭证进行过滤,凡是符合条件的就按正负号将其金额加到该项目上或从该项目中减去,得出现金流量表各项目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