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

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1

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硬件设施建设与“校校通”工程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硬轻软(重硬件建设,轻实际应用);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效益)不知如何;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优质资源缺乏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共享,而且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区域推进”的动因。“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是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本领域的初步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中,以“区域推进”为核心内容,对实验区进行区域推进的计划与实施操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 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通过课题研究实验区,全面推动了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的全面系统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十分欠缺。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选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内驱力来源于一个地区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瞻与追求,是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互动过程。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既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转化为决策的可操作性,推动我国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大大丰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

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使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得以实际提高,从而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通过以点带面,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

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产生区域的规模和质量效益。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建立适合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

(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

(6)健全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

2.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研究。

(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研究。

(4)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

(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

(6)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以实际广泛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前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石,以规模效益为抓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全面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成本效益和保障机制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2)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模式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定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3.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应用为依据,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中来,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综合集成我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

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2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常以声音、文字、人物或者图片的形式,呈现短小精悍的微视频,着重强调一个“微”字。通常情况下,每节课以一两个知识点为主要内容,时间在10分钟左右。虽然时间短,但是课程的内容、层次、要点都能呈现得非常明确、生动、真实;可以全方位、全角度地灵活展现体育教学中的某些较快、较难的技术动作。

二、微课的价值

1.采用微课形式可突出教与学的重点,目标明确

微课主要针对或围绕教学任务中的某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剖析,或者分析比赛中的技术动作。以前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显得烦琐,微课恰恰简化了这些目标,使得知识技能目标更加明确,教学的主题更加突出。当然,其他目标也是不能忽略的,体育的其他功能也不能因为微课的出现而退居幕后,只是在微课教学中更加注重对技术动作的讲解。

2.微课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上

教师制作微课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实践技能的再一次学习和反思。教师制作的微课内容包括教学思想和教学 设计,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结晶。通过制作微课,教师可以反复研究技术动作的形成规律,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教给学生,探讨出一套适合特定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练习方法。微课学习内容应浅显易懂,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线上学习就可以完全理解和模仿相关动作,甚至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

3.微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微课教学手段和方法新颖多样、生动活泼,可以更加清晰和直观地呈现授课内容,既符合学生追求新鲜独特内容的心理特点,又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可完善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能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一旦学生的反应过于紧张,那么空切、传切、联防等篮球战术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采用篮球游戏软件制作微课,让学生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将战术配合表现出来,将促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并能在实践中进行模仿练习甚至做出精彩的战术配合。

4.微课的价值还体现在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往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技术动作的时候都是先看教师分解示范,然后听教师讲解,再根据教师的讲解模仿练习。虽然比较直观,但是有些技术动作比较快、难,无法通过分解来演示,学生对技术动作概念就比较模糊,比较难理解和完成,从而导致技术动作走形。但是,通过线上微课的直观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慢动作全方位、多角度地观看分解技术动作和完整技术动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联想来模仿此技术动作直至完全掌握要领。

三、微课在体育教学上的应用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模式的影响,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学课堂流程依然是:上课集合―点名―跑步―徒手操―组织教学活动―自主活动―下课集合。这种教学模式进程固定,形式僵化,不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微课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微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对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微课就是这么一个新事物。喜欢运动技能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来学习更多的技术,甚至可以通过微课中的比赛视频学习如何在比赛中运用技术或者自我创新技术动作的应用等。当前精彩的比赛有很多,比如NBA、欧冠等,很多学生都喜欢观看,因为其观赏性很高。体育教师可截取跟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来满足有不同需求的学生,他们可以从这里学习到需要的东西。在体育课开始前,提前到达体育教学场地的学生经常因为无事可做而聚在一起闲聊甚至打闹,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给学生播放一段具有表演性质的微课,像精彩的电影预告片那样,将本节课最有趣的部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期待。

2.可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水平

微课虽然短小精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单一,但是对教师的知识理解程度和应用要求会进一步加深。如从技术动作的选择再到技术动作的展示设计、技术动作衔接的连贯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易懂易模仿的练习方法以及此技术动作的应用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资源的整合方面也具有非常大的信息量,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和此技术动作制作的合理性。要找到适合此技术动作的合理资源,并使之能做到恰如其分,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吻合,用最通俗的方式将技能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轻松接受并能模仿。对技术动作的讲解要清晰易懂,需要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要点领悟非常透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反复研究技术动作,找到最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语言,生动清晰地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微课让体育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细节,更精益求精,对体育教师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此能让体育教师迅速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

3.使某些难以分解的技术动作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呈现

以往在体育教学中,有一些难以分解的技术动作无法用慢动作或者分解动作来示范,只能靠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和静态演示,这样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篮球投篮技术中的急停跳投中跳起投篮动作,如果还是采用纯粹的讲解和分解示范方法,没有动作的完整示范(急停+跳起空中投篮),学生对急停跳投的技术动作直观认识就不完整。现在,利用微课把急停跳投完整技术动作拍出来,通过慢放、多角度展示,使学生能逐帧观看急停跳投的各个动作,特别是跳起空中投篮的动作,显得更加清晰、直观,对学生在实践中的模仿和学习帮助非常明显。再比如,田径教学中的跳远教学,过去我们采用讲解加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和难点,但是在示范时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搞不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用微课的形式生动地展示给学生看,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在实践中模仿和练习。其实,在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快、难的技术动作,需要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帮助教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更加直观,使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生动形象的技术动作。

4.充分利用影像还原技术,了解与对比技术动作

对影像还原技术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视频回放。以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手机摄像功能拍摄一些学生练习的视频,现场就直接给W生看自己做的技术动作,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技术动作,对比要求,检查技术动作的合理性、规范性。但是上课时间毕竟有限,不能照顾所有学生。如此会造成假象,有人会认为教师对部分学生不管不问,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学习懈怠。如果我们把学生练习时的所有视频拍摄出来并上传到信息化平台,让学生课余时间自行到信息化平台去观看浏览、对比、自己的技术动作与标准技术动作的差别,这样既能让学生欣赏到精彩绝伦的标准技术动作以及在比赛中的应用,又能找出自己的技术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差距,便于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纠正自己的错误,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甚至直接模仿直至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当然,前提是我们体育教师要把相关的技术动作做成微课,不仅要做出技术动作的详解、练习方法,还要通过3D软件、截取NBA比赛中的相关技术动作视频等手段,指出它在比赛中的应用,吸引学生去浏览、观看、对比,把自己想象成视频中的角色,更加有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和应用。

四、结论

笔者通过分析与实践应用研究认为,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而且微课作为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正在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在体育教学的应用上,微课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微课为体育教学开辟了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方式、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等起着非常好的作用,说明微课教学的模式以其微型、主题明确、短时高效、交互性好、反馈及时的特点,能够在技术教学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学校相关部门给予体育教师大力支持,使微课能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提供更大的帮助,让信息化平台发挥最大功效,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高林溪.慕课和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7): 96.

[2]薛飞娟.浅析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2014(35):59-60.

[3]王洪浩.微课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神州旬刊,2016(5).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 课题;灾区;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65-02

继汶川8.0级特大地震后,2013年又发生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宝兴紧邻芦山,受到严重波及,再次成为重灾县。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包括教育信息化设施在地震中遭受巨大损失。面对两次严重震灾,近年来宝兴县在灾后重建中,按照“课题引领、研建结合”的方针,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重建。

1 “课题研究”探索灾区教育信息化

有效、务实推进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宝兴县成立课题组,拟定《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课题。课题申报并被立项为2013年度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课题组按照研究方案,通过客观地调查调研、收集整理、学习研究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与纲要、标准规范与要求、规划(计划),结合灾区实际,探索适合灾区教育信息化办法、措施、策略。

明确灾区教育信息化重建应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多方互动;应用主导、培训先行;注重特色、手段多样;分步实施、注重效益;实用先进、安全可靠”为原则,重点是三通两平台建设。在基本掌握现状基础上,按不同类型、规模学校与标准要求,统一编制信息化装备建设项目内容,规划软硬件,制订实施方案。要求系统平台要具有可持续性、扩展性,技术标准统一、校际均衡。系统构成、技术选择先进成熟、安全可靠、与时俱进。

实施中,一要健全组织机构,强化主体责任;二要合理引导社会各界捐赠、援助;三要补充更新、改造完善捐助设备系统;四是部份设备系统纳入灾后校舍房屋重(新)建项目;五是结合灾后重建,使用重建资金有序、规范按规划或分期装备建设;六是同步实施精细化管理;七是开展必要活动促进教学应用。

基础环境建设同时,强化教育信息化发展队伍建设与师资培训,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享利用。

2 课题研究推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灾后重建面临范围广、系统内容多,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的情况。结合灾后重建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其进度要求,宝兴县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应用研究成果或边研究边建设,研建结合推进教育信息化。

首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推进信息化责任主体。为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宝兴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宝兴县教育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宝兴县教育局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各学校成立了“教育技术研究室”,下设信息技术组或信息化推进组,明确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主体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

其次,查阅文献资料、多次到各级各类学校调研,实事求是,客观准确掌握教育基本情况和现状、需求。

再次,收集整理、学习研究了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与纲要、标准规范与要求、规划(计划)。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目标、内容、任务要求。

第四,结合宝兴县实际,按照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拟定并由宝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宝兴县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5)》。

第五,结合灾后重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编制《宝兴县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项目规划与实施方案》。编制的项目规划与实施方案,聘请了省教育厅、川大、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所专家、教授进行了评审。按照评审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

第六,按规划项目与实施方案,依据项目的基础、关键性,合理引导捐赠援建(助)、利用灾后重建资金,完成或即将完成第一期信息化建设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有22所中小学校26间、学生计算机950台,间数达到标准要求,台数满足最大班额学生人均1台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全县38所中小学(含教学点,下同)、1所幼儿园225个教学班级、75间功能教室的数字化教室建设,其中30所中小学、1所幼儿园143个教学班级装备交互智能一体机,占到全县教学班级的63.56%;在试点基础上,统一规划建设22所中小学、2所幼儿园全千兆、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系统;出口带宽暂行500 M,实名注册,5所中小学1000 M接入,17所中小学、2所幼儿园100 M接入,16所教学点或条件具备后50 M接入已试运行的宝兴县教育城域网(含管理资源平台);全县38所中小学、2所幼儿园校园安全监控系统;中小学教师人均1台,师机比1:1的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用计算机;2所中学、3所小学通过灾后重建等资金分别组建1套共计5套自动录播系统;22所校园22套数字图书馆设备组建22个数字图书馆等。

推进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装备建设同时,加强了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拟定下发了《宝兴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对包括信息化项目系统设备在内的教育技术装备同步实施精细化管理;组织举办或配合开展相关活动,促进教学应用;逐步思考并准备创建具有宝兴特色教育管理和数字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4

深圳市阳光博睿教育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移动数据技术提供商深圳市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拥有全网SP证等运营资质,营销与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及地区。作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多家运营商的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及专业的服务集成提供商,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国家级课题研究合作单位,公司致力于构建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应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服务及运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解决方案。

通过多年的奋斗与运营沉淀,阳光博睿凭借雄厚的教育资源和运营商资源、专业的运营理念以及过硬的综合实力,已牢固确立移动数据在教育行业应用领域的领先优势。

首先,阳光博睿拥有自主研发基地,从事教育移动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研发长达十年之久,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公司的服务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广泛推广、成功经营提供了强大的保障。目前已研发出“阳光通”、“校园一卡通”、“校视通”、“平安通”等系列产品。

其次,公司坚持整套方案与独立产品相结合的销售战略,全面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设计、整合、开发教育行业信息化产品,与学校、家长、社会携手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极大的灵活性为来自学校、家长、社区教育提供最佳服务。公司已在广东、江西、湖南、云南、江苏、四川、上海等省市成功运营“阳光通协同教育平台”、“校讯通”、“一卡通”等项目,截至2012年公司服务用户200余万、合作学校2000余所,受到所有学校、家长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另外,公司拥有自己的附属机构——深圳市阳光通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中心自“九五”课题开始与中央电教馆合作,共同进行国家级课题研究,并相继在全国承担了组织、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公司承担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的研究》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课题。

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5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面临冲击,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支持的同步辅助教学模式、网络资源整合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等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上。有了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在这样的集体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学生得到的是动态的,多方面的解答。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加强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了互联网,教师的教学也因网络上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而变得容易,方便,图文并茂,生机勃勃,教师能充分的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把各种网络技术手段融合到课程中去,这将对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环境下适合中小学未来发展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组)

2、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各科教师)

3、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各科教师)

4、理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理科教师)

5、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信息技术组)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措施

1、建立新型的学科教师队伍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与网络化教学研究;

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3)在各个学科组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骨干队伍

2、建立多功能的网络型的教学系统

1)学校信息化设备的规划、建设和使用;

2)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

3)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各种教学素材(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资源,各科的优秀教案、课件资源等等;

4)教师进行网络备课模式的确定,即如何实现教师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备课。各个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制定一种方便有效的备课模式;

5)开发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6)几何画板在理科教学的使用。

五、课题预期成果

1.研究计划、方案、总结

2.撰写论文

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6

一、信息时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塑造与不断重构;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的构成与不断拓展;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知识层面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能力层面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素质层面包括教师对教育的信仰、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时代新特色,要求教师学习信息化知识,培养信息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信息化知识主要指教师根据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而掌握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及产品的知识。信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信息检索、收集、加工能力以及对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各方面的集合体,它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各个环节。

2.信息时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专业发展必须重视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与信息化的关系”,并要求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强调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的高低,而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就必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能力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了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之外,各专业教师都应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上除了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向信息化层面深入。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面临的困难

为了顺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新趋势,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化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但是教师在信息化能力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首先,高职教师队伍中,如国贸专业、财会专业等很多专业的教师中大多数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的展开,即使学校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备,实现了资源数字化,教师运用于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种显性的困难是由于教师平时教学负担比较重,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信息技术。而传统的教师进修培训要求教师集中某一段时间在培训地学习,放弃手边的工作,来到其他城市进修。出于时间、经济上的考虑,很多教师会选择放弃进修机会。除此以外,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不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始终坚持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师自己教学主导的地位。

三、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开展“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保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进修培训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进修提升学历,如在职读硕、博士,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教师一方面在专业上系统地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不耽误学校的教学工作。各类短期培训能够让教师与同行之间互相切磋,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修养,如江苏省教育厅每年都有许多针对高职教师的国培和省培项目。另外高职教师通过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除上述传统进修培训外,借助网络技术,高职教师可以进行线上培训。线上培训是指教师通过学习网络上的专业拓展项目,在线课程,网络研讨等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每年都有各类网络培训;其网站上的公开课、教学活动和教学论坛等内容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另外,因培训而结识的各高职院校同专业教师组成QQ群,微信群等,群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专业方面的讨论学习,资源分型,共同取得进步。网络的普及性使线上培训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无论在何时何地就能展开的泛在学习使教师避免了传统培训的耗时费力和舟车劳顿。

2.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高职教师应主动参与教研室共同备课,完善课堂教学设计;积极参加同行听课,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方法;定期听取学生的课堂反馈,做好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化课堂教学成为一大趋势,高职教师要学会适应多媒体教学场所,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学会使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另外,高职教师应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促进专业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举办了首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教学大赛,并在2014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明确要求“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的运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水平。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该校在 2014年和 2015年江苏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均取得不俗成绩,各位参赛教师在赛后能坚持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中发挥带动作用,已成长为该校的教学改革领军人物和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骨干力量。同时,各个学校提交的参赛作品都是信息化教学的成果,教育主管部门把这些优秀成果放到公共服务平台,供各高职院校观察、学习,为其他高职院校的老师提供了一批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3.申报科研、教改课题,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开展课题的研究同样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对课题的研究,课题的所有参与人必须学习、补充、扩展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展开对比研究,针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析,最后解决这些问题。以沙洲职业工学院2013年申报的江苏省教改立项课题―泛在学习环境下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模式与资源建设研究为例,在2013年到2016年的三年多时间内,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泛在学习理论,教学模式以及资源库建设的研究文献;到服务外包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设置及对英语应用的要求;结合MCLA教学方法和CDIO方法,探索了新型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模式;构建出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师生学习和运用的服务外包英语资源库。课题组成员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定期汇报各自的进展,交流学习心得,开阔了眼界,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科研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所有参与人员在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明显增多,课堂教学能力也大幅提高。如果高职中青年教师都能够积极申报课题,在课题研究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都将得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