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1

“旅游名都”是打三张牌。第一张牌是世界遗产*石窟。*石窟的代表性、经典性、历史性和艺术性都是无与伦比的,好多专家来看了以后,说石窟给了他们非常强大的文化震撼力。韩美林先生来*一边看一边掉眼泪,他说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今天的人没有能力创造那么灿烂的文化,它是无可复制的、无可再造的、无可逆转的、震撼世界的惊世瑰宝。第二张牌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里面有无数的瑰宝,包括华严寺、善化寺、文庙、关帝庙、帝君庙、法华寺、纯阳宫、清真寺、东城墙和华严寺广场等十大经典,这十大经典全是有遗存的。有人说*现在是文物造假,我说那不是造假。现在中国文物文化保护中,有三个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我们学习欧洲文物保护的先进理念,对文物尽量采取少干预、不干预的原则,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文物遭到巨大破坏的情况下,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文物建筑,如何在不干预、少干预的原则下进行修复和复原。第二种情况是,改变传统的材料、工艺、形态,用混凝土结构建设传统建筑,如大唐芙蓉园和法门寺、鹳雀楼、黄鹤楼、望海楼等,全部都是用水泥做的。这是在现代条件下用现代材料的文物建设,它与传统建筑有巨大的差异,从文物角度看,只能是一种文物造假,不是真正意义的文物保护。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现在做的。按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方法,完全按照原材料、原形态、原工艺、原技术进行修旧如旧。中国的建筑是砖木结构,和欧洲的石结构不一样,中国的建筑很容易受到自然力和时间的侵蚀、破坏,岁月的沧桑很容易使它残破。在这种情况下,历代都要修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包括华严寺大雄宝殿、晋祠圣母殿、故宫等等,这些建筑到一定的时候都要进行落架大修。不修复,唐代的东西到了宋代就没有了,宋代的东西到了明代就没有了。我们走的是整旧如旧修复这样的一个路子。中国的名城保护现在走进了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时代。我们的名城保护是在历史文化遭到巨大破坏条件下的保护,不像欧洲,人家是几百年的规划都没有动过、破坏过,基本是完整的,而我们是在大面积建设性破坏条件下的名城保护,不拆除是不行的。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建筑神韵靠的是什么呢?是依靠群体的完整,所以它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故宫的太和殿作为一个单体能和欧洲的教堂比吗?你的单体从体量上、结构上、宏伟上比不过人家,但故宫是个占地72万平方米的群体,是通过四合院连续的空间营造一种中国文化的神韵。一个民族一个特点,我们的建筑是靠群体来取胜的,如果不进行修复,一个孤独的单体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吗?第三个问题,我们是木结构,他们是石结构,这是有巨大区别的。比如说我们一个房子破了,一面塌了一半,一面保存的完整,这叫残破不堪。如果不修复残破的那一面,好的那一面也保护不住。欧洲罗马的斗兽场大家去看过,人家保留那么残缺的东西,那是残缺之美,给人以强烈的文化震撼。*能不能作为一个中国名城保护的案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的路子。第三张牌就是以悬空寺、恒山为代表的国家风景名胜区。这三张品牌是最能支撑起*旅游的这一片天地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不仅老天照顾我们地下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养育了*几代人,同时我们的祖先在长时期的人类发展中,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化,*石窟、*古城、悬空寺和恒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伟大的建筑媲美,它的文化价值、旅游前景以及它将来所创造的财富,无论如何估价都是不过分的。

第三个就是“生态名邑”。*这样一个生态脆弱、冬季严寒的地方能不能做生态名邑呢?正因为缺少这样的东西,所以就要把生态*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在御东新区,提出“生态城市——我们的家园”。就是要建设以生态为主的现代化都市。御东新区首期规划40平方公里,生态面积占16平方公里。2010年准备要做的工程,文瀛湖的垂直防渗去年已经基本完成,水平局部防渗很快也要完成;*和*森林公园,很快也要启动,将来四套班子办公都要搬到御东,选址在*大学东侧。那是我们的风水宝地。大家一直讲风水,以为是迷信,其实风水并不是迷信,风水是一门非常古老的人居科学。“山管人丁水管财”,背山就人丁兴旺,面水就财源滚滚。御东生态园工程今年要大规模启动。还有十里河公园,就是把一电厂近500亩的储灰厂覆盖起来,进行园林绿化改造,变废为宝。儿童公园改造今年要启动,十里河*段今年先治理3公里。新建动物园,把*公园的动物园搬迁出去,将来的儿童公园和*公园就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公园。把儿童游乐场跟动物园放在一起。还有植物园,就是把口泉区的林场改造成植物园。要在东城墙搞30万平方米的绿化带。去年搞了500亩地的智家堡森林公园,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今年还有一些道路等个别地方需要完善。我们就是要朝着“生态城市——我们的家园”这样一个目标往前走。生态名邑有三种境界,就是要建设宜居、利居、乐居城市,山水园林让人愉悦,历史文化让人迷醉,个性特色让人记忆。

我在*工作两年来,没有过多地讲*未来的发展,不想过多地说这些话,孔夫子讲“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但是今天有必要把未来的发展给大家稍微说两句。*未来是个什么样子呢?*的城市建设御河的东边是新区,西边是古城,就是要按照“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思路来发展。*特色化的城市建设在2012年的时候肯定在全国要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的规划遵循的是梁思成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思想。梁思成先生当时建议,把北京古都完整保护下来,另建新的城市中心。可惜在那个时代,没有接受他的那个具有时代光辉、长远历史眼光的思想,犯了历史性的错误,在全国兴起拆城墙、拆古建的风潮。当时梁思成先生就掉眼泪,他说扒一块城墙等于剥他一层皮,拆一处古建就是挖他一块肉,心情非常痛苦。那个时候没有形成共识,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历史遗憾。我们要坚定不移按照“一轴双城”的思路发展,在2010年到2012年这三年时间内,把南城墙、北城墙和西城墙恢复起来,把古城的历史风貌恢复起来,把御东新区建设起来。御东新区这一次招标,包括市政中心、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全都请的是国际一流的大师,美术馆请的英国的福斯特,香港的飞机场、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就是他的作品;大剧院请的是日本的矶崎新;博物馆请的是崔恺,当代中国非常优秀的建筑师;图书馆请的是美国的科恩,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体育中心请的是澳大利亚的安德鲁;新区规划中标的是法国夏邦杰;会展中心准备请一个德国人。我们就是要把世界顶级的设计师请来,英、美、德、日、法、澳大利亚,一个国家的建筑大师做一个作品,加上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摆在御东新区,为我们的城市增添新的光彩。我们不求最大,但是可以最佳,把御东新区建起来,把古城恢复起来,两相辉映。我一直讲,在我们这个城市的大容器里,装的是两大景观,一个是历史景观,一个是现代景观,两大景观会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就会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就会形成一种魅力。事实上*的城市建设已受到各方面专家的关注。上次我在太原给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简单地汇报了一下,我说我做了个新区,做了个古城保护,把发展放在新区,把保护放在古城,他就特别感兴趣。他曾写过一部著作就是这样一种理念。大家看一看,文化名城保护在中国没有成功的案例,只有一个成功的就是平遥古城。平遥古城在历史的发展中没有被破坏,基本上是听从专家的意见维修的,当然它有经济不发展的原因,当时即使是拆城墙也没有钱。后来到了90年代,引起专家关注以后,就有好多专家呼吁保护完整的平遥古城。现在平遥古城它的价值有多大?中国看古城看哪里?看传统的遗存看哪里?几千年文明古国完整的城市在什么地方?实际上是在平遥。但是大家想一想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平遥古城什么时候排在了*的前面?它有什么资格到*前头呢?论级别,我们是府制,它是县制;论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北魏,更不要说赵武灵王开疆拓土那个时代了,从北魏到辽金再到明清,*有多少遗存?市里有多少“国保”?我们至少有华严寺、善化寺和九龙壁等,九龙壁是中国最大的龙壁,大雄宝殿是辽代最大的大雄宝殿,还有平城遗址也是“国保”。平遥古城内没有“国保”,但是人家明清时期的那个建筑风貌是比较完整的。现在去平遥古城看什么,大家蜂拥而至去看票号、看县衙、看文庙,逛明清一条街。大家想一想,平遥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恢复*古城完整的风貌,这有什么问题呢?王家大院修出来不也是“国保?当时花了2000多万,代价很低,2000多万修的一个大杂院,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成了“国保”。别像有人说是文物造假,我说那是你们不懂,我们叫整旧如旧。我们的华严寺和善化寺修的不让古人啊,木塔因为受了一些影响,天也冷得早,我们搭上暖阁在里面干起来,我去里面看了一下,那木结构做得很好。我今天敢说这个话,它一定是千年建筑,应县木塔存在多长时间它就能存在多长时间。我们做的是真正的跨越千年的建筑,做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作品。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2

关键词:普通生态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83-03

普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当今世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到广袤的宇宙、深邃的海洋,小到分子基因,处处都有人类的印记,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地球环境。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海洋垃圾、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功能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至[2]。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学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并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动态及其调控等理论,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当前的生态学教学也从自然科学领域拓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科交叉与融合[4]。生态学前沿的飞速发展对生态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普通生态学是青岛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结合社会对专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根据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针对当前生态学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本文结合学生情况及专业需求,对普通生态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展生态学的教学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

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5]。生态学的知识更新迅速,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仅仅依赖传统的板书和教材难以及时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视频剪辑、图片、照片、动画、纪录片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形象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听觉和视觉感受,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更富有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个体生态学部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其中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等不同方式,以及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等概念,如果单纯依赖板书和老师讲授,学生难以有直观印象。通过多媒体引入各种美丽的图片,比如有些拟态生物,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图片中或者视频中隐藏在环境中的动物;比如放映同一种鸟儿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鸟喙出现分化的照片,来表现趋异适应;通过鲸鱼和各种鱼类图片比对,表现趋同适应;图片欣赏提升感官冲击力,学生能直观理解这些概念和知识点。实践表明,利用剪辑的经典纪录片(如《冰冻星球》《生命》《行星海洋》等)在生态学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由于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编辑性等缺点,因此,要求教师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灵活结合,既要强调以老师为重心的“教”,也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做到师生互动,将课堂授课变成艺术。比如讲到“逻辑斯蒂方程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果直接在PPT上放映逻辑斯蒂方程,学生难以了解该方程是如何得来的。此时结合板书,画一个圆圈代表环境容量,在圆圈里面用点代表生物增加的过程,同时列出指数增长方程及逻辑斯蒂方程的推导过程,通过板书过程的对比,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方程的由来,理解环境容量对生物种群增长的制约,并区别于指数增长方程。此时,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事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提前将下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内容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下载提前预习和学习,这将有助于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将知识点内容进一步深化。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意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是一种工具,而非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要以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指导,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教育现场综合持久的实践探索为动力[6]。教学模式改革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7]。生态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的知识点可以和有趣的自然现象相结合,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上课,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的特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课堂讨论、学生讲课、参与研究、学科渗透交叉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结合案例教学。例如关于“生态入侵”的内容,事先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等告知学生,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了解生态入侵的概念,课堂时间以生态入侵为专题,以福建的大米草、美国的亚洲鲤鱼、德国的大闸蟹等具体生物入侵的案例,讲授生态入侵的危害及防治策略,并引出天敌逃逸假说、空余生态位假说等学说的内容和前沿研究,引导学生就生态入侵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生态修复等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和学习,学生普遍能够从新的视角认识生态入侵,并找到相关解决方案。老师引导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讲授“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内容时,把我国的“桑基鱼塘”“水产综合养殖技术”等养殖模式与之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够明白完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增加食物链长度等,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构建新的养殖模式。

(2)教学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这就要求课题组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用科研成果反馈教学。学生课后也可以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体会书本中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例如我们研究鱼―参―藻―贝复合养殖系统,不同生物间的搭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水体利用率,这部分内容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食物网等知识点相关联,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何补充人工生态系统缺失生态位,将更多能量向人类有利的方向流动,让学生了解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3)与其他课程和学科交叉渗透。普通生态学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的内容多,面向海洋内容少,因此,课程应该和海洋环保技术、养殖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相互交叉渗透,在讲授陆地生态系统理论的同时,结合海洋生态系统,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思维转换。同时,将普通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与养殖生态学、海洋环保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应用结合起来,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如海洋环保技术中的海洋溢油、污水排放、珊瑚礁破坏、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入侵、海水酸化等一系列专题,以及养殖生态学中的环境因子与养殖生物的关系均是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具体体现,应结合普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另外,邀请专家开展专题报告,将专家报告中的内容与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相结合。比如邀请中科院海洋所知名专家杨红生研究员做了“美丽海湾的养护与保护:现状与展望”、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的董双林教授做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结与解”等专题报告,其中的生态修复、粮食危机等问题,均与生态学基础知识息息相关,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领略了专家的思想和科研精神。

(4)与微课、翻转课堂相结合。生态学的许多知识点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跳跃性,可以开展碎片式学习和跳跃式学习。因此,普通生态学的授课可以和微课程结合起来,将每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从而为课堂讨论和深入研究提供可能。微课又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讨等有机结合,形成翻转课堂。

(5)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本课程没有足够学时开设实验,为弥补不足,可以与本科生的实习课程、大学生创新立项、挑战杯、导师制等相结合。例如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第六学期有一个月的实习课程,这段时间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海区、水产养殖企业、码头等地方开展资源调查,开展资源状况评估、水质检测、浮游、底栖生物生物量及理化环境因子调查等项目,老师指导实习过程中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并与其他专业课结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我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蓝鲸导航”导师制,每个本科生跟随一名导师开展实验研究,申报校级立项。例如通过课堂讨论,溢油产生的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引起了王丽萍同学的关注,她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及跟随导师开展研究,组建团队申报了校级大学生创新立项“石油烃胁迫对海参生理响应研究”;王亚茹同学则充分认识到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开展了水产养殖系统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并组建团队主持了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水产养殖益生菌筛选与水质效果测定”。目前,王亚茹的团队已经筛选出5株优质芽孢杆菌并保种,为老师的科研提供了材料。

三、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的成功,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8]。考核体系不仅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 更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生态学教学的目的和教务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设立了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平日成绩、考试成绩、考勤成绩相结合。将平日成绩比例提高到30%,包括课堂讨论、科研论文、实习报告,并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科研论文的评价应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知识和资料的运用能力,对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的掌握程度、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由导师给出意见。在考试成绩中,加大综述题和主观题比例,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题目,以考查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需求

做好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对影响学生学习

过程的有效因素进行分析,侧重于方法论和实践层面[9]。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由于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发展飞快,学生群体对知识的追求更多趋向趣味化、游戏化、体验式学习,并且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利用和依赖更高。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学生中“学霸”较多,多以考研为主,目标明确。学生已经学习过生物学课程先修课程,对生态学有初步的了解。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学生群体更关注实际应用,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得到关心和关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摒弃老师高高在上的思想,与学生为友,快速记住学生姓名,利用课堂和课下时间主动和学生交流,征求学生对该每堂课的认识和意见。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总之,普通生态学的教学不应拘泥于固有的模式一成不变,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说教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科学的自然历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国际前沿接轨,了解社会热点,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跟随时代变迁,接受新事物,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新技术,将新知识以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3]蔡昆争.普通生态学[J].应用生态学报,2005,(12).

[4]何斌.浅议《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5]刘纯.完善教学手段做好教研教改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10).

[6]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郭玉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施工设计;水土保持工作

前言: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不仅是如何去利用河流资源以及河道的资源,更要对河流的资源进行保护。河流作为一个整体关联的生态系统,它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应该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随着近些年来水体污染和土地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利用和水利工程保护水土资源,通过水利工程的调节使得水土资源得以保护,这就使得原本的水利工程发挥更加大的作用,同时水土的涵养也逐渐加强。这样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也就被发挥到最大。

一、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经典的设计和水土保持的典范

假如想要设计和施工出符合生态的水利工程就要先去学习其他的优秀的设计案例。成都平原金典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这两个经典水利枢纽工程可以帮助水利工程建设者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根据河流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施工

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子,新建在岷江之上,岷江途径汶川,都江堰,成都,最后经过宜宾汇入长江。由于在成都的地势主要是平原为主,而且岷江在进过山区之后,河水的径流量变大,不再是具有很强的冲击力,相反水中的泥沙量也逐渐增加。那么如何让岷江之水将水资源留下,最大程度的降低在都江堰的沉沙的数量,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岷江的特点不许考虑到。因此这里可以其他的水利枢纽建设者一个最忠实的建议就是一定要根据河流的特点和水利工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水流枢纽工程,要根据客观的因素来决定不得照抄照搬。

红河州的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也必须考虑到这点。首先,红河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均比较大。同时红河州主要是山地为主,无论是长时间的降水还是短时间的降水,都必须考虑到河水中的含沙量比较大。这是红河州的河流的特点,因此在红河州设计和施工水利施工工程都必须考虑到这一实际的情况。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设计和施工出符合实际的水利枢纽工程。

(二)配套的水利枢纽工程相搭配

都江堰为何可以沿用两千多年,这里面存在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但是其中的必然因素占据了较大的部分在,主要的必然因素就是其中的对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的配套工程。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鱼嘴和飞沙堰。鱼嘴控制水流的流量,飞沙堰控制水流的含沙量,这样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量和含沙量总是可以控制在一个平衡的点上。

因此对于现代其他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也要考虑到,水利工程的作用是复杂化的。它不仅仅是抗洪和灌溉。还要考虑到的它的发电和通航以及旅游等等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红河州的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设计同样要根据当地的特点,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次要的作用是什么,最后怎样达到趋利避害,最大程度的去适应红河州的地形特点和自然条件。一旦设计的水利枢纽工程达不到要求,或者水利枢纽工程本身承载的作用过多,就应当考虑新建配套的设施,帮助水利工程本身减负。

(三)千百年来坚持“年修”的制度

从来就没有什么新建之好后就可以使用百年都不出现问题。首先百年的气候和水文的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尤其是某些特殊的气候可能是百年一遇,这就对水利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只是满足平常年份的气候条件,还需要满足那些特殊气候的时期。另外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水利枢纽工程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就会对原来的水利枢纽工程造成不可修复的打击。

因此,在红河州设计和施工建造水利枢纽工程应当要考虑到当地的水文气候,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气候的考虑,必须到位,同时还要做好水利枢纽工程的“年检”。只有常常验看,时时观测,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好水利枢纽工程,同时还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和处理措施,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百年大计,水利第一。

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坚持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措施

既然水利工程同和河流,河道一样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因此势必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中,必须严格的考虑各种问题的存在。同时要尽可能的考虑到这些因素,不会因为这些不好的因素而导致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特别是对水土保持工作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的预防措施

在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不仅仅要考虑到不同的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到施工的配套设置的建设和使用。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对河道进行合拢,那么势必对下游和上游的生态环境以及水土保持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河流在合拢之后,上游的河道水面上升,使得一些原本松软的土质由于上世纪浸泡在河水中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下游原本浸泡在河道的土质由于长时间的缺水,导致风化严重,也形成了水土流失。因此对于在施工中的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考虑的问题还要施工前的论证和施工后的保护。红河州位于西南地区,水量比较集中,同时地质灾害比较频发,山高谷深。新建水利工程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二)设计施工责任要落实到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责任明细化。

水利工程的施工由于是各部门和各个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因此在某些技术的结合点,存在部分的死区。因此必须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设计和施工单位,最好是责任到个人,只有责任的控制到位,权限范围到位。这样才会使得任何组织或者是个人不会敷衍了事。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中不仅需要对工程的质量在设计施工之初就要考虑到,同时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中也要对环境的问题加以考虑,在设计施工中如果不考虑到这些问题后期出现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同样是权责不明显,造成一定的问题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水利工程设计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坚持权责一致,因地制宜,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治国;李世锋;陈宗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理念与原则[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4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立足永川,服务重庆,面向全国,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总目标,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优势,培养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

    2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2.1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应用型环境专业本科人才目标的要求,精细设计、整合课程,构建了“过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平台+模块”的“3+1”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了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的目标。培养方案中,第一、二学年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但在第一学期就引入课程《环境学导论》,旨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目的,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第三学年进行方向分流,设置了“监测与评价”方向和“环境治理工程”方向。前两年主要是夯实学生的基础,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学年按专业和专业方向分流,注重因材施教和差异化培养,主要学习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第四学年则进行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本方案中精简整合理论课程,增加了实践课程课时学分“,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35.5%、“环境治理工程”方向达34.4%;增大了选修课比例;设置了自主学习课程;建立了主辅修制,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必修和选修学分的同时,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考试,获得规定学分,可以颁发相应的辅修专业证书。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该科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2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制定实施专业分流的培养方案,从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形成了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安排实验课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活动、毕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鼓励学生参各种层次的科技竞赛活动,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应用的培养。

    2.3强化通识性,突出专业性、注重实践性

    2.3.1强化通识性

    在一级学科和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计基础课程,加大自然科学通识性课程的比例,使学生获得厚实的知识基础和自我扩展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科学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前沿的关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环境科学专业设置了17门专业基础课。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专业课讲求高效高质量,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信息量和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在具备广博知识面的同时,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突出专业性、实用性

    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5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24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反映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教学改革要求,着眼于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强化特色专业建设,除继续加强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评价等课程外,增开《室内环境质量监测与控制》、《室内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材料学》、《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等课程,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2.3.3注重实践性

    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加大应用性课程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重,在强化基础实验教学的同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专题研究与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力度。加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技能培训和案例教学等环节。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力争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5

关键词:道路;桥梁;建筑学;初探

1国内外道路桥梁建筑学研究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在道路桥梁景观设计方面,国外对此的研究较早。美国的景观设计着手重心在于剖析直线路途和安全设想、景观美学和环境维护的关连,并在设计中开始使用这类削减对原有地貌破损的理论思想。其公路方面的景观设计主要是基于公路线形和地形,结合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查,使用线性模型对公路方案进行线性空间的美化优化,并且使用了透视图法来观察、衡量拟定建设的道路与周围自然景物的配合程度。为了更好的研究完善公路景观设计,除了泡沫板模型和专门用于自定义的模型,还加入使用了人工透视光学投影原理。目前,动态连续透视法和全景透视法是目前公路设计方案中线形设计和几何设计的重要试验方法。在高速公路环境设计中,德国在生态护卫,养护治理,种植计划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少的珍贵体验,并为大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美国博士w•杜尔学者的想法是让高速公路和景观两者的整体设计相互配合,并对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破损率降到最小值。日本成立了“全国SF绿色法律协会”,在公路设计方面,编制了“景观设计”系列章节,据了解,日本国家的公路绿化工程经常是配合边坡综合整治一起进行的,概括了完整的一系列边坡绿化的工程方法和技术要领。在名神高速公路的设计中,德国的建议被日本的Toure博士采用,融入景观设计,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景色,而且具有时代感和和谐感,具有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美。加拿大等国在公路建设别重视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比方说在公路建设中遭遇湿地等环境问题,常会选用根据公路建设中所占湿地面积的数目,必在邻近地带抵偿同等数目或更多数目的湿地面积的方案,以确保该湿地生态功能不受公路建设的影响,并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公路企业或社会团体作出一些贡献,把以示表彰并写有单位名称的公示牌建立在有贡献的公路边。法国也十分重视公路建设和生态维护,并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把取土场巧妙的转变为两个生物栖息地,使其成为尊敬自然环境的经典之作,并获得"RUBANVERT”奖。

1.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速公路所关联的环境设计相当一段时间内停留在对安全、功能以及经济的考量上,景观设计只是植树种草,仅此而已。近年来,随着国外景观设计的发展,它已由普通绿化发展到景观格局,咱们的环境设计也渐渐重视公路绿化的整体性生态学功能、交通附属设施功能、景观美化功能等的联合,与自然熔于一炉。但由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文化关注和生态渗透不足。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公路景观或仅限于植树种草,忽视其文化特征,或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华中科技大学的《孝襄高速公路景观生态工程研究》,其研究内容着重沿线综合环境的改善及生态环境、人文生活元素的保护,在不影响公路基本运输职能的情况下,构建具有一定社会、文化、民俗意义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高速公路雕塑景观的研究,解决了现有的高速公路雕塑景观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孝襄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区位下位置、色彩、内容及形式的设计指引原则。相对于现有设计成果,本课题设计思路具更系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其设计过程对于其他高速公路雕塑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此外,它的设计理念相当重视景观生态体系被生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很多高速公路都是在工程主要体系确定后再进行环境修复和景观设计,它是一种被动的工程修复措施。而该研究经过对高速公路建造过程当中生态因素的剖析和探究,将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选取生态方法达到环境系统主动修复效果。再次从研究手段上,他们选取的利用视景仿真技术来建立景观方案评价系统的思路大大提高了景观方案评价的直观性和科学性。选取普通的PC机而非采用工作站作为工作平台,选择常见的CAD设计图纸而非卫星航拍图作为源数据,建模过程简单方便且不影响建模的精度。由此可见道路桥梁的美学和景观研究已经历了一个长的时期,是时候该建立道路桥梁建筑学学科体系了。

2道路桥梁的建筑学设计实践

2.1道路桥梁建筑线形学

2.1.1平面线形要素

平面线形由直线和曲线组成。两点之间直线线段最短,直线的特点是里程短、乘坐平稳舒适、视距较好、营运经济节能。汽车动力学要求直线不能过短,短线易形成"断背曲线”,不利于道路行车。作为一个结果,最短的直线长度不小于6倍的距离相同的曲线,曲线是不小于2倍的速度之间的距离,是中国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要求。然而,从驾驶员的生理方面和道路的美学方面都要求线不能太长,长线不仅会产生单调的景观,并且在车高速行驶下,会使司机产生嗜睡,引起“隧洞视”视觉效果,对道路交通安全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在设计道路上不采纳较长直线也是很有必要。所以道路中最长直线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或车速距离的20倍。圆曲线是道路中最常用的一种线形,但曲率变化及其与客运专线的结合,与车辆的离心力动力驱动轨迹不完全适应。所以,在直线和圆曲线间添加一条用于缓和的弧线,用于让汽车能够平稳过度,更能补充其线形美观。在我国,选用回旋曲线当作缓和曲线,回旋曲线的最大特点是转弯半径在线上任意点是随曲线长度变化的。

2.1.2纵面线形要素

纵面线形应适应地形条件,设计为连续、平滑的线形,应避免频繁的起伏出现在短距离内,避免行车全程中看不见中间的直线凹槽,所以应使用大半径竖曲线,小坡度,避免边坡组合中的长坡大坡度。设计曲线半径、坡度和坡长合适合理的纵面线形,以满通安全、舒适和道路美观的要求。

2.1.3横断面线形要素

由马路边分隔的路、车道和中心地带,肩部就叫道路横断面。车道是特意为车辆提供行驶道路的部分。根据中国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可知:就车辆速度来看,当车辆速度为20km/h的车道宽度应设计为3m;当车辆速度为120km/h的车道宽度应设计为3.75m;行车带两侧还应设置0.5~0.75m的路缘带;在有设置条件的道路上,例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的作用一是能分隔对向车辆行驶,防止行车干扰,让驾驶员很有安全感,二是依据研究得出:当中央分隔带的宽度达到12.2米时,就能够减弱车前灯眩目、噪声和气浪的干扰,当宽度达到18米时,中央分隔带就能形成很美的景观。路肩是道路沿线的道路安全设施的用地,能支撑路面,并能提供位置给临时停车的车辆,绿化土路肩对景观环境也是一种锦上添花。

2.1.4线形要素

的组合在满足汽车行驶动力学的前提下,思考如何满足心理方面和视觉方面的舒适、连续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方案就称为线形因素组合设计方案。各线形要素的最好组合:一是平、纵线形组合应该在视觉感官上能很好地引领司机的视野,并维护视线的不间断性;二是平面、垂直面的对准技术指标应平衡尺寸,使线条在心理上、视觉上平衡;三是平曲线与竖曲线要彼此吻合,且前者应该长于竖后者。一个优秀的线形组合不仅具有优美的美学效果,而且能增加了车辆的安全性。相反,在设计时要避免以下的组合:一是凸竖曲线和底底的竖曲线,不得插入小半径的曲线,而不能与曲线的拐点相反;二是直线上的纵剖面应避免靠近,远看中间的直槽,应采用大半径竖曲线,避免大坡度,直线不能插入短竖曲线;三是缓和曲线不应和小半径竖曲线彼此堆叠。

2.2道路桥梁环境与景观学

2.2.1道路桥梁建筑美学

在道路、沿线立交、隧道、桥梁和人工建造物,以及道路规划设计通过形成区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后的绿化、景观和环境保护是道路环境保护设计中的道路环境和景观设计;在道路环境设计中运用环境科学技术美学原理,适应自然环境的发展,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环境。道路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特点应结合自然环境、道路结构、经济条件、接触运动特征、视觉思维和心理效果,运用景观与绿化设计,适应性强,建造一组与自然景观相容的建筑物。不仅能使机动车自由行驶,还能满足司乘人员的视觉和生理需要;它不仅有利于沿线自然风光的优美开发和自然景观的覆盖,而且更适宜于道路建设环境和周边自然景观,使人文景观良好整合,营造一个安静、干净、优美的环境,让道路变成一种艺术景观,成为一个华丽、宏伟的沿线公园。

2.2.2道路桥梁环境学

环境设计应立足道路绿化,以达到防治污染,水土保持的目的。根据其功能可分为绿化环保设计和改善绿化设计两大类。(1)保护环境绿化设计。绿化的环保设计大多是通过绿化种植来减少噪音、减少扬尘、水土保持和稳定边坡。在刮风下雪的地区公路沿线,种植防护林;在经过有学校、医院、疗养院、居民区的道路沿线,种植绿色植物以防噪、防气体污染;还要在路基弃土场,绝缘堆坡体等地带进行绿化,提高水土保持的稳定性。(2)改善环境绿化设计。通过进行绿化种植来改良视觉环境,促进出行安全性是改善环境绿化的重点设计目标。在小半径的竖曲线的顶部,水平线的曲线向左转动,将水平曲线中的树或树排成一行,作为车辆行驶标志;在隧道洞口的外端,种植大树作为光影适应种植,使驾驶者驶出隧道后更好适应光线的急剧变化;分离区之间,主线和辅道或平行的路之间,种植灌木用于在夜间的防眩栽植,使驾驶者不受对向车流的灯光影响;在道路或立交出口端的低路堤和无围栏,种植宽度密集的灌木或小树作为缓冲种植;当景观沿线,缺乏变化的地形,这是很难确定位置的网站,它是适当的植物树木前进的道路上,形成一个明确的植被鉴定,设施的位置,作为标识种植;至于对于任何有碍于视觉景观的建筑物,最好种植中低树木来进行遮蔽。(3)道路桥梁景观学。道路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各种建筑、公园、宝塔、寺庙属于文化景观;江河、草原、湖海、大川、高山、森林等属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设计的界说是指道路线形和道路构造物有雅观的造型并且能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统一,形成美观的画面,进而创造一个景观优美,出行安全、舒适,便捷、经济,并且能保护道路沿线动植物生态系统稳定的道路环境。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是确保司机的可视性要求,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视觉系统,让司机可以预测接下来的道路方向和道路情况;道路设计要与自然景物相互配合,把设计的道路及其设施都纳入到景观范围内,显示出区域美感,打消自然景观中的各类阻碍,让道路景观的全部组成部分,形成即统一而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保障使用者的道路功能、美观及便捷经济与心理视觉的统一性。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是将景观设计部分按照道路工程划分,结合区域环境或行政区划,实现点、线、面、整体的协调;应使道路路线平、纵、横截面合理组合,确保道路的线条流畅、视野开阔;还应考虑充分利用栽植绿色植被和人工建筑来补偿,改善景观沿路段的区域环境,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道路及道路上的互通式立交、桥梁、隧道、管理设施和服务区等作为不同景点,策画时应把握线路的线形条件与架构物线条的相互配合,把握比例,形成韵律,注意对称,运用色彩。道路路线线形应以曲线为基础,保持连续性均衡性;在道路的起点上,大的建筑结构,建筑的末端,应注意形状和色彩,防止视觉障碍;道路侧有对视觉产生冲击的场所时,应该采取工程措施或进行绿化对其加以遮蔽或改良。

3道路桥梁建筑学案例分析

京珠高速公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大型公路工程的美学整体设计,并且,长江公路大桥在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影响了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的美学景观,而它也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未来的武汉市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景观。这就是一个道路桥梁建筑学的典型案例。

3.1从整体考虑美学设计

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的重点工程是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为了保证美观设计的效果,有必要从整体感出发,合理设计和布置,使其方案清晰化。在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美学设计的总体定位上,军山公路桥梁是美学设计的重点。

3.2桥梁工程与美学设计相结合

美学设计是一个领先的设计,在项目实施前,桥梁就应该设计出一定的形象效果,并在建设的同时实施设计,以确保最终的审美效果。

3.3突出美学特色,美化大桥设计

根据桥梁美学设计的特点,重点突出了斜拉桥的特色,展现出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雄健刚劲的风貌,显现出大桥高耸优美的形象,体现湖北中部崛起,奋发图强的精神。

3.4美学设计使景观与环境互相协调

在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的美学设计中,不仅处理好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让大桥的整体形象和周边自然环境相配合,更构成了长江上又一个崭新的人文景观。

3.5美学设计标准适中,功能齐全,经济适用

道路桥梁的美学设计应该结合其功能性和适用性,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适中的景观工程标准,并应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实施其美学的可行性,在提高路桥造价的基础上,实现最佳景观。

4结论

在现代道路建设与桥梁建设中,道路和桥梁的设计仅满通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兼顾人们的视觉需求,展现城市的风采特色,传播人类的文化积淀,也充分体现了对现代美学设计、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诉求表达。建设道路桥梁建筑学学科,就是完善道路桥梁的学科与建设体系,以建筑学、建筑美学、环境生态学、景观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结构设计原理为基础,把道路桥梁的建筑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和建筑形象在设计和建设之中紧密的结合起来,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二十一世纪,通过研究道路桥梁建筑学,在道路、桥梁结构中势必会格外注意建筑艺术的造型,看重景观的设计和道路桥梁的美学理念,侧重生态环境的维护,要达到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在二十世纪桥梁建设的发展基础上,描绘出二十一世纪宏大壮丽的新蓝图,道路桥梁建设技术必将会取得更新、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秋环.我国桥梁景观设计发展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360.

[2]陆蓉,何秄僷.道路桥梁景观与环境和谐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4(01):021.

[3]刘朝晖.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柯鹏程.道路桥梁建设路线线形规划[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3):008.

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范文6

关键词:阴阳哲学 园林 造园手法 道

源自道家的阴阳哲学,在世界上诸多领域都有其运用,在园林的设计中也不例外。本文所讨论的阴阳哲学,是我国自古流传的经典道家名作《易经》和《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精华中的一个缩影,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与阳最初的概念是很朴素的,是根据阳光的向背来定,所谓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衍生出凡是剧烈运动的、干热的、明亮的、上升的,均为阳,而相反,相对静止的、湿冷的、黑暗的、下降的,均为阴。道本身所包含的阴阳二气,也是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万物均在此状态中应运而生,造园之术也与此相同,在小环境中,设计营造出"阴"和"阳",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的坏境,能够与周围万物共生共存。下面就来列举阴阳哲学在园林艺术中的运用。

一、 有无相生,虚实结合。"有"的尽头就是"无",而"实"之存在,是因有"虚".就像我们种植一棵树,"有"与"实"的是树,"无"与"虚"的是树下形成的绿茵空间,有了绿茵空间,其他动植物甚至于微生物可在其空间内自由生长与活动,这棵树的价值才是发挥到了最优值。在有无和虚实中,我们需要做到把握好度,"有"过了头,便无"无","虚错了地方,"实"便无法存在。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这就是虚实比例的处理关系。神龙见首不见尾可以,但是若只有龙身上一部分龙鳞,我们可能会判断错,误认为是其他相似之物。在做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应恰当地安排"有",巧妙地布置"无",使得二者恰到好处地配合起来,从而具有极高的实用性或艺术性。

二、 开合呼应。开敞与闭合的设计与运用是使得空间变得更加丰富的一个重要手法,中国古典园林中时常需要借景,将远处之美景借入园内,就需要有视野打开的空间;另一方面,园林中需要大的休息与活动区域,这时也需要开场的空间来满足需求,但若处处开敞,无私密闭合空间进行补充,则会使人不愿长期呆在这样暴露的空间下,没有了空间开合的丰富变换与节奏,也就使得该空间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

三、 隔连相随,注重空间的流动连续性,隔中有连,连中有隔。一堵实墙,若毫无变化,横在两个空间中,会使得两个空间完全被阻隔,变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倘若在这堵墙上设计开设一扇窗户,那么空间的隔断与连续性就被加强,并且成为一体。这种手法在中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中尤为凸显,游廊的设置,一方面分割了游人人行路线与风景,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合二为一,成为一幅完成的画面。

四、 藏露互补,在设计中,往往会遇到场地内的一些不美或者有消极影响的事物,作为设计师,要做的是变换不好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或者对其进行遮挡,露出美好的景致以呈现给游人。另一方面,就与虚实结合同理,不完全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露一部分,藏一部分,留有一定空白,给予游者观者一定的自我想象空间,也如同文学上所讲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适宜的藏与露,可以充分的发挥观者的想象力,为没有看到的景色增添多彩的一笔。

五、 动静两相宜。动与静具体可表现为视觉的移动与静止,以及听觉的喧闹与安静。在园林与景观的设计中,流水是动,植物是静,而流水也有多种形态与表现形式,快速流动的跌水瀑布是动,而平静的水池是静,在听觉上的,单单只看水,就有多种声音的展现,平静的水面,潺潺的溪流,欢快的跌水,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瀑布。我国许多优秀的造园家景观设计师发现其中的奥秘,设计建造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案例,例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屋内聆听屋前池水中雨滴落入的声音,还有西安的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在对水景的处理上表现出了对动静手法运用的高水平,从白石滩的一汪清水,到潺潺的溪流,使人想起大自然中的山涧溪流,再到飞瀑亭的叠水瀑布,最终在水尾处形成一大片的水池,犹如江河湖最终都将涌入大海一般。营造出了丰富的视觉与听觉的变化。在园林设计中,熟练的运用动与静的处理手法,可以营造出大自然丰富的视听盛宴。

六、 情景相融,中国的古典园林,由于历史原因,有一大部分是文人雅士自己设计建造的私家园林等,也有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归隐的园子,但是这些园林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它是园子主人寄托情感与思想的地方,这也是使得我国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园林,集绘画诗文书法等于一身。逛一个园子,就如同浏览阅读了园子主人的思想一般,而园子也是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而变得不仅仅是景色,更多的富有耐人寻味的故事,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变得更加生动,使人观之亦可思之。例如园林中许许多多的亭台楼阁的匾额、对联等,植物的选择与种植等,像王维的辋川别业,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像杜甫草堂的花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自然之物本无情,但有无形的情感的融入,使得万物皆有请,使得园林拥有了自己的灵魂。

世界上的任何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问题。阴阳哲学是我国本土衍生的哲学观念,近些年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风景园林学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在当今时挥它经久不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远,道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5

[2] 关传友,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3]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4] (春秋)老子、译,道德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