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行业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行业评估

电影行业评估范文1

关键词:电影产业创新融资风险控制

自2004年起,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更是突破了130亿元(见图1)。在电影产量、影院数量和屏幕数量方面也有很大的增幅(见图2)。然而,繁荣的背后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譬如,电影产量与上映数量之间的矛盾,电影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及电影投资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市场秩序不规范,电影收入依旧相对单一,商业片海外销售受阻等各种问题。

而这一切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却在于:电影融资的困难和投资的盲目。拍电影的往往缺乏资金,而投资者又不知道如何选择电影项目以确定投资对象,以及如何控制风险和保证成本,这限制了非专业电影投资人或是投资机构介入这个行业

一、当前我国电影融资的困境

当前,我国电影融资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资金支持和社会商业资本投资。政府资金支持主要适用于主旋律影片,为这些影片提供专项资金或提成资助等,还有为青年导演提供资金支持的资助计划。另一种方式则是社会资助,譬如电影节的资金奖励、融资平台以及各种项目支持。另外就是电影公司的自有资金投资,或通过房地产、电信业和制药业等行业的赞助、股本融资和借贷等方式获得资金。然而,传统的融资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

(1)支持类资金局限性

主旋律影片主要依靠政府支持获得播映渠道和补贴,因而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资助金及基金往往无法回笼,难以形成滚动式积累和流动,容易造成恶性循环。而电影节资助模式的项目推荐作用大于融资作用,少量的启动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无法解决融资困境,这显然不利于电影业的长期发展。当年的电影《国歌》在海口市银龙电影城上映第二日就被撤下,正是因为影城四块银幕总共才卖出几十张票,当晚连电费也没收回,所以第二天只好改放别的片子。这必然(就)造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损失,也不利于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

(2)资金投入缺乏保障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对电影行业的保险险种主要是一些针对导演、演员的个人保险,缺乏对电影业投资、融资的全面保险,因而很难树立投资者对于资金回收的信心。国内金融机构的融资担保大多采用全额担保方式,而多数电影公司受资产规模、担保资源的限制,无法获得国内金融机构的融资担保。而且,金融机构缺乏针对电影资金安全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影响了电影业融资的拓展。此外,很多电影人在初期对于电影的各环节并未细化,没有详细的操作计划书,加之专业电影融资人的缺少,也增加了投资的风险和投资的不确定性。

(3)投资项目两校分化严重

对于主要依靠市场回收成本的电影而言,整体投资规模较小且过于集中,使得中国电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每年少量的亿元大片和1000万元以下的小制作影片占据了中国电影大半市场,中型制作影片十分缺乏。不断上升的票房量基本是靠“大片”在撑场面,而中小型影片又分别存在“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双重困境。这就造成一方面大量影片积压片库,而另一方面可供观众选择的范围却过于狭窄。

(4)投资门槛较高

正是由于电影业资金投入缺乏有利的监督和保障,投资者缺乏资金回收的信心,因而在强调资金回收率的情况下,投资人往往关注电影制作公司是否拥有可以抵偿账务或是能够保障电影拍摄的有形资产。

投资方一般要求影视制作公司自有资金投入不得低于一定比例,这无疑提高了资金获得的门槛。华谊兄弟在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时都伴有实物资产的抵押,除了质押版权,公司的法人代表(王中军)同时需要抵押房产、古董等个人财产,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无疑给电影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电影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在电影投融资创新方面已有了一定探索,个人融资、私募股权融资、风险投资、金融贷款、上市融资、版权预售和通过网络集资等融资模式也开始成为电影制作资金的重要来源。混合投资、联合制作(国企、民营、社会、海外、境外)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电影制作主要模式。而植入广告投入、后衍生市场的开发以及其他新媒体行业参与电影制作发行,也使得电影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单一资金制作的影片比例已经越来越少。

电影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中存在制作风险和商业风险。前者重在拍摄和制作环节,而后者重在发行和销售环节。

(1)制作保证与发行营销

国内具备公司品牌和贷款信誉的影视公司数量并不多,主要存在有形资产不足和无形资产的流动性差、制作费率过高和资本回报率过低、影视企业融资与银行常规信贷不匹配三大矛盾,这直接导致投资者缺乏信心保障。

目前,电影制作公司最大的商业风险还在于题材选择上。好的剧本、故事情节、明星演员及良好的特效设计等,都有助于降低商业风险,吸引投资者。同时,还需要完善电影的流通营销渠道、产业价值链和赢利模式,实现资本“投入一回收机制”的良性运作。

一般来说,“喜剧片”、“武打、动作及警匪片”、“爱情片”、“惊悚悬疑片”这四类题材是在大众影院消费中比较受欢迎的电影类型。其最大的共性是能通过剧情设置、节奏控制、先进技术等手段带给观众“震撼”,或是获得感情的共鸣,充分迎合消费心理,与大众电影消费的社交化诉求紧密相关。

此外,作为“销售”和“消费”同时进行的产品,电影消费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过程,因而吸引稀缺的受众注意力至关重要。而基于对某部电影、某个导演或演员,甚至对某家制片公司的认同,可以促进品牌衍生产品或续集电影的销售,形成品牌效应。

(2)版权价值评估

电影制作仅凭少数管理者对于电影各环节的主观经验把握是不够的,需要对版权价值评估的客观系统和模型,以进一步确定市场需求、市场和观众的接受程度、票房收益、投资回报率及衍生价值。

价值评估涉及到制片机构的品牌实力、电影操作的成功经验、主题选择、剧本、导演和演员,拍摄场地、后期制作、发行销售、甚至是放映安排以及首次投资款项保证、担保方式选择等各个方面。在版权上,甚至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包括形象使用权、书籍、首映权、原声唱片、附属商品制造权等各种方式。而制片方需要提供详细的制片记录、完整剧本、主创阵容细节和合同、制片预算、进度时间表、完片保函、影片保险、预售合同、销售评估等相关材料。这些无形资本是电影的核心资本,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电影后期市场的完善能使得一部电影获得收益的环节增多,且使产业链拉长,从而进一步获得收益。

经过梳理,可以初步判断,电影的市场价值评估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A、题材选择;B、导演、演员等主要工作人员阵容;c、续集、翻拍、改编电影的品牌作用;D、制作公司、导演、演员市场价值及以往票房收人水平;E、试映的市场初步反馈及业内评价;F、营销投入成本及在总投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占比),以及其他营销因素,如营销渠道、营销合作伙伴、营销话题热度及其与电影题材内容的匹配度等等;G、上映档期、发行渠道与题材选择的关联度。比如情人节档期的爱情电影,暑假档期的迪士尼题材电影;H、电影衍生产品开发可能性与价值;I、电影拍摄场地、后期制作、发行销售、拍摄进度、预售合同、放映安排等其他电影本身因素。

目前,我国“版权资产评估工程”正在进行中,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也在开展版权价值评估的模型和方法研究。

(3)精细化财务制度和预算控制

一整套制片预算方案、成本控制、审计和财务管理制度能对资金使用进行有力监管。这对于一部电影从创意概念产生,到拍摄和后期制作,再到发行、放映及之后市场运作的全过程至关重要。制片人中心制可以在不干涉艺术创作的同时,通过“分镜头脚本细化”方式,严格把握拍摄日志、时间、地点、工作、预算等每一环节,防止资金浪费和“财务黑洞”。

(4)分散风险

对于单部影片来说,可以吸引多方参与投资,采取“联合摄制模式”以减少资金压力,分担投资风险,并以投资合同来确定各方权利义务和对影片版权收益的分配。这样既能保证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又能有效(地)降低单个投资方的投入风险。具体可以利用电影投资基金,通过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以吸引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投资者。

而对于投资方来说,可以运用投资模型来设计投资组合,确定不同规模、类型的电影采取不同的投资比例,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投资的稳定回报。

因此,电影融资就不仅仅局限在单个电影项目的融资,电影制作方可以整合多部电影资源,共同吸引投资。

(5)成片担保

电影成片担保可以保证一部电影能够在预算内依照剧本和拍摄计划完成。保险公司可以找一个权威性的销售商,为其评估未完工影片未来收入,核定贷款额度,这也是保护出资人避免制作超预算的一种手段,能避免滥用资金等问题。同时,保险公司也可利用“原始档案材料(发行合约、借款合同、以及和影片有关的合约等)、影片的各方面元素(剧本、预算和制作日程表)、影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并担当版权价值评估和成本预算控制角色,与电影制作方的资金申请投放流程配合,保证各方利益。

(6)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与行业合作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专门为电影融资提供担保的基金和投融资优质项目资源库,培养和鼓励投融资专业人才。此外,还需要加强行业规范,进一步优化电影产业环境,规范票房统计,并加强对于电影版权的保护。

健全的融资体系更需要全行业确定评估风险的统一标准,以防止不同评估机构拥有不同的分析方式和数据之间没有借鉴意义的困境,这需要全行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支持。

三、结论

目前,我国电影融资困境主要集中在“电影是否值得投资”和“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投资”这两点,而归根到底是需要建立投资人的信心。这既需要从电影制作及营销人手,更需要进行融资方式的创新。

电影行业评估范文2

郑将伟德福思定位为“娱乐互动营销专家”。这个定位的基础就是大数据,“社会化媒体生之前,我们通过传统媒体得到的回馈是有限的,无法从中分析出规律和趋势。但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一切就变得容易了。”

“我们是基于互动的模式。与传统广告模式不同的是,我们很在意聆听,不会是一上来就说。”郑殉讲道,“比如我们会尝试先在不同平台抛出不同的话题,像雷达一样扫描出我们的精准受众在哪里,包括他们的兴趣、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等,再针对他们不断优化营销策略和选择的媒介。”

为了精准观测受众注意力的变化,伟德福思建立了一套数据评估和舆论监测系统。是否有水军出动?是否遭遇恶意攻击?观众的态度是期待还是唱衰?这些内容都在监测之内。

伟德福思有自己的微博系统,同时也在开发电影影响力评估系统,以此来支撑对不同项目的判断。此外,伟德福思还跟互联网大公司,比如腾讯和360的工程师进行合作,做专业的数据挖掘和系统开发。

2008年成立的伟德福思,已经为《泰坦尼克号》3D版、《猩球崛起》、《将爱情进行到底》、《失恋33天》等众多影片做过前期营销活动。

“可以说我们正好踩在了中国电影以及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两条快车道上。我们公司同时满足了两个业的特点,加上又是最早一批专注于娱乐互动营销的公司,所以我们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整个的业背景。”郑殉说。

中国电影飞速发展过程中生的问题,也为伟德福思创造了巨大的施展空间。在《失恋33天》之前,中国电影的许多链条都是缺失的。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电影立项评估机制。“中国电影大部分的立项都还是凭借个人喜好、从业经验及判断。但近几年来。我们发现电影市场的变化还是非常大的。”

随着90后成为观影的新生力量。以及二三级影院的飞速发展,电影传统经验能起到的作用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凡是商业电影就要充分考虑到市场及消费主体的飞速变化。“这种敏锐度一方面依靠意识,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于大数据时代背量下的社会化媒体聆听及分析。”

在这样一个不太“靠谱”的行业中,伟德福思刻意保持了一份低调。郑殉一直希望能先把项目做好,搭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平台,然后再打品牌。但是电影行业发展的速度显然超过了他的预想,于是在伟德福思的计划中,培养人才,包括和大学合作、建立学一体的分公司,将会是未来的重点。

对伟德福思来说,电影传统的项目化模式会局限公司未来的成长。所以在开展传统业务的同时,伟德福思也在往商业领域拓展,将娱乐和商业进行嫁接。

电影行业评估范文3

《经济》:为了降低影视风险,一般情况下,影视开始筹拍之前都会先进行风险评估,这个风险评估流程是怎样的?

陈鹏:首先要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各种风险,明确衡量某部电影存在的关键风险因素,接下来评估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然后确定项目团队或投资方承受风险的能力,判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可行的消减和管控风险的对策。这种评估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全流程、分阶段的。

在风控体系中主要是按照影视的项目运作流程进行研究,首先从IP创意入手,评估故事本身的风险和价值等级,然后对后续影视项目的制作、宣发、放映、映后等各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和评级,最后根据风险模型构建出风险区间,并且在此过程中通过信息量不断丰富来缩小这个区间,以求得出更精准有效的结果。

《经济》:宏观来说,可采用哪些方式降低影视风险?

陈鹏:首先要能识别风险,并极力去避免,对于不可控因素要尽可能去降低风险等级。然后采用替代的方式减轻风险。

替代主要指3个方面,第一是投资方面的风控替代,即投资方在投资电影前,需要专业第三方影视风控团队代替传统自有团队进行项目风评,在投资决策中参考相关报告提供的风险评级及相关策略优化投资方案。

第二个替代是项目执行中防止拍摄团队超期超支和人员意外的监控替代。过去出品方会委托制片人或执行制片人代表出品方监控剧组的运转,保证剧组按照计划和周期完成相关工作;而现在可以更多引入保险公司的完片担保方式,由承保的保险公司派出专业团队进行摄制监控,通过专业第三方的方式保证影片制作按照计划完成,对于发生的风险由保险公司分担相应风险。另一方面,在摄制中可能涉及一些主创人员的意外风险,这部分风险也需要由保险公司根据摄制方式、拍摄环境、人员身价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并进行投保。通过这种替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控影视剧制作的超期超支和人员意外风险。

第三个替代是相关主创人员替代,也就是主要的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需要有相应的替代方案,选择和原有人员能力、特长等相似的人员作为备选方案,在错开档期的基础上,预备使用。剧组实际运转中,磨合期的人员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大问题,各种矛盾都会使剧组拍摄停滞不前,如果到后期矛盾不可调和时再进行演员替换,则使得前期拍摄的素材也大都成为了废品,不仅造成浪费,更可能会超期超支。同时,相关主创人员还可能因为各种意外和个人因素(如涉毒影星问题)而导致拍摄或上映受阻,这种预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出现问题后的备选方案和执行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员风险。

《经济》:目前国内影片降低风险的方式是什么?好莱坞影片的方式是什么?是否可借鉴?

陈鹏:尽管目前风险管控问题已经被很多业内人士重视起来,但通常影视剧行业防控风险还是依赖传统的三大法宝:经验判断、押宝明星、团队默契。在冗长的立项、摄制、发行过程中,影视剧投资方、制片方、创作团队往往依托以上3个方法来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制作效率。但这些传统方法基本上是依托主创团队的经验,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的盲目性。

电影行业评估范文4

正在风头渐猛之时,安晓芬与其创办的大盛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近一年多来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作品也鲜有露面。但是,前不久,安晓芬却一鼓作气公布了大盛国际即将投资制作的11部电影和打造“制片人平台”计划。

求变的老板,新锐的公司

一个公司的风格与其创始人的气质是密不可分的。安晓芬从1997年前后入行算起,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从业阅历了。

一路走来,从财务总监到替别人打工的总裁和董事长,再到2009年自立门户创立大盛国际,种种表现正是对她微博标签“爱工作,爱生活,信奉活着就是创造美好”的最好诠释。

“我特别喜欢求新求异,不愿意跟风。重复自己,感觉就会没有挑战,做起来也没有激情。”安晓芬很聪慧,而且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对于已经制作了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项目来说,安晓芬不太会想再去制作第三部。

尽管在商言商,她也知道这在盈利上有损失,但是,“这是性格所致,要适当地调整。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要考虑大局,要考虑商业的连续性。”安晓芬感慨道,“其实,打造一个品牌是特别不易的。”

在七年的发展之路上,大盛国际稳扎稳打,制作出一部又一部精良的影视作品。安晓芬被称为“先锋制作人”,带领大盛国际在类型创新上发力。

同时,她也要为投资盈亏负责,她说大盛国际“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有担当、负责任的公司,绝不会做鸡鸣狗盗之事”。二者如影形随,在相互促进中都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电影是最市场化的一个行业,那么多人进进出出,最关键的一点是靠本事吃饭。”安晓芬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

“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我不会妒忌,而是在想,除了学习他们,还有没有另一种方法,去超越这种成功的可能。我会去作这样的尝试。”同时,“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自己都是特别宝贵的财富。”

在她看来,如何超越并且取得成功,是促进产业不断进步的动力。“在还没有成熟经验的时候,去探索和尝试,就是最大胆的开拓。”

财务大咖,一流的风险管控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要付出成本的,公司的收益或许会受到影响。

对此,安晓芬表示:“我不是盲目冒进。在做事情之前,我会大概评估一下风险系数,考量风险是否是我可以承受的――如果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我觉得值得一试;如果风险太大,我还是要等待时机成熟。”

那么,风险是如何进行评估的?据安晓芬介绍,当谈及一个电影项目的风险时,大多是指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创作团队。不同的导演来执导,所面临的风险系数不一样:完成度越高,风险就越小。

“如果能够找到最合适的创作团队,那么风险会控制到最低。如果没有最合适的,那只能退而求其次,但是,我们还是要评估,再从投入产出的预估来计算,风险不大的话我们就做,不能承受我们就不干。”

如何管控大盛国际项目中存在的风险?财务出身的安晓芬这样说道:既不能大马拉小车,也不能小马拉大车,要给予对等分配。

大盛国际在立项时十分谨慎:由研发部找题材或外部推荐题材,从中筛选不错的项目进入项目决策层评估,项目决策层由公司各部门人员组成,每个人都会对项目发表意见。

如果决策层一致通过,那么安晓芬也会通过,但她拥有一票否决权。有时候安晓芬看好的项目没有被决策层通过时,她会向家人、朋友以及业界专业人士求助,以征求或咨询他们的看法。

如果他们统一的反应是好的,那她会坚持做这个项目;如果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也就会放弃。在确立好项目之后,安晓芬及其团队就要寻找编剧创作剧本,然后再搭班子进行团体创作。

大盛国际推行的是制片人平台制,这是经过血泪的磨练才形成的。

以前,大盛国际是倾尽公司全力来打造一个项目,从项目策划、投融资、制作、宣传、发行各环节亲力亲为,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互联网对产业格局的改变,全产业链的运作越来越难,需要整合太多的资源。

“我们目前还不是一个大公司,在资金和资源上是无法与那些上市公司相比的。那么,我们就退回到我们的优势所在――制片。”安晓芬诚恳地说道。

从去年开始,大盛国际开始实施“制片人平台”计划,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制片专才。

安晓芬是从制片起家的,从上游的制作到下游的宣传发行,她都亲身经历过,并了解得一清二楚。以前对很多合作伙伴的“传帮带”,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学成之后都另立山头了。

与其如此,为什么不给自己团队的人机会?想明白了这一点,为了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也为了留住人才,大盛国际开始在团队内部培养制片人,使他们成为公司持续不断的发动机,这对于项目的储备、研发和推动也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大盛国际旗下已经有四五个制片人正在培养,加上外部合作的制片人,总共有十几个项目正在推动。安晓芬希望年轻的制片人能在这里孵化出优秀的电影项目,带动公司业务的良性循环。

一个好电影,每个环节都不能犯错

安晓芬在电影圈里有着有口皆碑的好人缘。在她去年生日时,就有很多一线明星和业内大咖现身生日会为她庆祝。当然,这种好人缘也不是没由头的。

纵观安晓芬近期的微博,所撰写和转发的内容不是对作品的宣传就是与演员和明星打成一片:买1000张黄子韬的mini专辑转送给他的粉丝;“围观”易烊千玺的生日会;祝福黄晓明的婚姻……

对此,安晓芬感怀道:“人在不同阶段会展现不同的特质。我年轻的时候都在打拼,事业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不太注重生活细节。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反而返璞归真,更注重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安晓芬表示,大盛国际在潜心做研发的时候,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对此,她一直怀着感恩之心。

“研发一个项目,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只要剧本好,就特别容易吸引投资人以及演员和导演的注意。”当然,研发也是最具风险的,而大盛国际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此,所以必须承担这样的风险。

无论是前期购买版权还是聘请编剧开发剧本,亦或是项目开始时聘请导演、签约演员,这都是一个项目前期的研发成本,“我们必须最先投入,才能让项目的方向按照我们设定的目标走。”

在她看来,做电影是没有回头路的,一部电影做三年,投入几千万甚至过亿的资金,上映时最长的档期也就一个月,一般只有两周时间,而所有的投资都要在这越来越短的档期内收回,压力巨大。

“成功要面面俱到,但是失≈灰一个因素就足够了。一旦一部作品出现负面传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而影响整部作品的市场表现。”

一部电影的成功,则是很多因素叠加起来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安晓芬看来,首先要有一个至少在80分以上的剧本;一个成熟的导演可以把80分的剧本发挥到90分;被市场认可的演员又恰如其分地完成了角色塑造,就会再加分;服化道美术摄影都要到位,这决定了作品所呈现的品质。

到上映时,档期的选择、宣发的策略也很重要,如果在院线上线时遇到一个强劲的对手,那票房也有可能会惨败。而影片排片受多种因素影响,演员阵容、导演强弱、题材类型、宣传都会影响排片。

“一个好电影,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犯错误。”她对此颇为感慨。

市场是残酷的,它会不断淘汰那些既不专业也无实力的公司。大盛国际在安晓芬的悉心经营下一步步走到今天,尽管并不是每部作品都赚钱,但让安晓芬越来越有底气的是,“我们是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的。我们不光要做好片子,还要取得商业成功”。

观众的评判,才能决定市场的现在和未来

电影是一个光环聚集的产业。那么,对于大盛国际来说,这是一个暴利行业吗?安晓芬斩钉截铁地说:“肯定不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二八法则’,影视行业也不例外。”

在安晓芬看来,各行业里,20%赚钱,80%赔钱,无论中外都是如此,成功的总是少数。但是,“我们这个行业会更残酷一些,可能是80%亏损、10%持平、10%盈利。”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上的钱很多,影视投资形成了热潮,出现了“一个人倒下了,千百个人站出来”的奇观,资本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这些投资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利弊都显现了。”安晓芬分析说。

一方面,影视制作公司找投资不像原来那么困难了,这对于优秀的电影人来说是件好事;大量的投资也催生了新人的成长,让他们能够迅速展现自己的才华。

但是,另一方面,当资金流入一些不称职的从业者手里,就会扰乱行业秩序,推高人员成本;又因为不专业让很多烂片出笼,就会损害观众的观影热情,冲减观众进影院的意愿,让电影人培养了十几年的电影生态环境遭到毁损,今年暑期档的票房低迷就是最好的证明。

演员天价片酬是怎么来的?安晓芬说,这正是资本带来的乱象。当太多的项目要启动时,演员就是核心竞争力;而演员在面对诸多项目进行挑选时,就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个行业是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的,说到底,还是市场出了问题。只有让每一个环节自律起来,市场才能有所规范。”

安晓芬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影视这块蛋糕怎么分?是向演员倾斜一点,还是给投资者多一些,亦或是留给制作?怎么操作都各有各的道理。但当这个蛋糕不存在了,也就没有这么多纷争了。”

纵观大盛国际制作的电影,无不是大制作加豪华演员阵容的组合。安晓芬表示:“不管是演员、制作人还是导演,都知道电影风险大,大家都对电影存有一种敬畏之心。在强风险之下,演员对电影的诉求就绝不只是金钱这么简单。所以,演员片酬在我们这儿占到的成本比例一般会在30%左右,特别小的项目可能会占到40%左右,还是合理的。”

这一两年,在其他行业都不太景气的时候,资本纷纷涌入了影视领域。这促成了影视表面的繁荣,也让原来隐匿的不足被迅速放大。

“在资本这一轮大举进入电影产业后,市场经过了高涨、徘徊、低迷的洗练,大家应该能够冷静、理性地去看待这个市场了。市场调整是好事,把那些不该有的泡沫挤出去,让那些有价值的公司、人留下来,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安晓芬中肯地说:“任何花哨的手段方法最终都解决不了最重要的品质问题,观众最后还是要把注意力放回到作品本身上,那些真正有思想、有内涵、有艺术性的产品才能打动观众。所以,由观众来决定谁进谁退,是最好的市场调节。”

作品在努力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应该照顾到商业性,这当中最终是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这就需要去研究观众,去和观众交流。“其实,我们自己也是观众。我们对于电影的喜好、评判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观众的认知。”

电影行业评估范文5

新浪微博能够成为球迷进行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主要缘于其全面的信息覆盖到达和极为高效的实时传播效果。据介绍,对于此次欧洲杯,新浪体育派遣前线直播小组进行战事播报,邀请名人进行赛事解说,制作欧洲杯特别节目,并推出“视频直播+微博互动”模式,通过新浪微群(“欧洲杯足球”、“欧洲杯精彩”等)、微话题、微直播、微博投票等互动活动,为球迷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体验平台,同时满足观赛与互动的双重需求。新浪此举不仅满足了球迷对信息交流的需求,也帮助企业抓住了体育营销中的契机,与消费者进行充分的互动。

双平台多终端 凸显体育营销优势

众所周知,新浪的起势源于体育,体育一直是新浪的传统优势“项目”。除了拥有奥运、NBA、欧冠、欧洲杯等强势合作权益外,还同时享有多种其他国际重大赛事的报道权益和各类顶级赛事的中文官网、点播直播等合作权益。其中不乏一些新浪的独家权益,比如,新浪拥有NBA东西部决赛和总决赛的独家网络直播权,并且在赛后还提供整场赛事的点播。

基于双平台(门户+微博)、多终端传播架构,新浪正在打造集新闻、视频、社交于一体的社会化体育营销平台,为企业提供最具实效性的社会化整合营销解决方案。

据新浪销售策略中心总监艾勇介绍,“在体育营销方面,新浪继续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门户和微博,开放式的传播架构,充分整合国内外体育资源和平台资源,让消费者身处多个终端都能感受到新浪体育的气息。对企业而言,可利用双平台、多终端传播格局,以及相关媒体资源,进行全面的体育营销。同时新浪在不断对自己的产品升级优化,推出的企业微博2.0和微博广告产品,成为企业进行社会化营销的新利器。”很多企业在各大赛事期间,都在利用企业微博2.0和微博广告进行体育营销。

目前,已有覆盖多个行业的多家企业在欧洲杯带来的体育营销热潮中与新浪携手,展开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其中,清扬、三星、红牛、英特尔、国美、丰田、JEEP、青岛啤酒、北京现代等知名企业都与新浪进行了深度合作。而嘉士伯作为欧洲杯的官方合作伙伴,在中国也充分利用欧洲杯的商机,通过新浪的双平台进行着社会化整合营销。

嘉士伯与新浪联合打造的欧洲杯专题活动迷你网站上汇集了“热门话题”、“视频精彩集锦”、“最佳球员”和“我要抽奖”等互动版块,在该活动网站的醒目位置,则是嘉士伯的官方微博入口链接按钮。这样,在活动页面的精彩内容和微博平台间建立起的无缝连接,就帮助企业品牌实现了与球迷间的高效而持续的互动。

社交视频引领精准体育营销

新浪近年来推出的社交视频产品(微电影、微视频等),无论是对受众,还是对企业都有极强的吸引力。一些企业正在利用《冠军的心》微电影进行奥运营销。与此同时,新浪还举办微视频大赛、微电影节等活动,并推出看点、微视频指数等社会化视频平台和传播效果评估工具,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交视频的快速发展,也是新浪在打造社交视频开放平台过程中,协助企业进行社会化营销的有力武器。

今年3月份,新浪在注重“有价值的短视频”的基础上,升级了微视频战略,并推出了业界独一无二的社交视频5+2传播组合拳,即“一个活动(微视频大赛),一档节目(与重庆卫视合作的《星电影》节目),一个产品(基于新浪3.24亿微博用户好友关系的社会化电视平台——新浪看点),一个应用(企业微博2.0的视频应用之——品牌电视台),一个工具(社交视频传播力的综合评估工具——微视频指数),两个平台(新浪门户+微博)”。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新浪提供的这些社交视频产品组合的帮助下,收益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其中,新浪看点作为一款社交视频产品,是基于微博好友关系的多媒体分发平台。用户可以使用看点看新闻、听音乐、看视频,并与微博好友边看边讨论、分享。简言之,看点是为用户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电视台。

至于看点对体育营销的价值所在,艾勇认为:“看点作为一款具有社交功能的产品,注重的是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体育营销中,企业可根据看点的社会化互动特点发起精彩的视频内容吸引用户产生互动行为,有助于企业实现社会化营销,它是企业进行社会化营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企业可通过看点产品了解用户的喜好和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精准的覆盖目标受众,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而“新浪的微指数工具,它是首个评估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行业标准,可通过数据有效的评估营销效果。”

新浪一直着力于对社交视频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微电影作为其战略布局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已经初见其成效。微电影是在用讲故事的方式陈述品牌价值,用拍电影的手法演绎故事内容,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新浪近两年都在举办微视频大赛,并于去年底举办了首届微电影节,这一系列动作,为企业主认可微电影营销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年,新浪又走在体育营销热潮的前端,投拍了奥运系列微电影《冠军的心》,这一系列微电影旨在挖掘奥运冠军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奥运资源,同时使得奥运营销的内容更加多元化,这样的奥运营销创意吸引了广告主们的目光和浓厚兴趣,也无疑会成为2012奥运营销的一大亮点。

微博引爆社会化体育营销

在新浪的体育营销策略中,除了充分利用其已有的资源优势外,还利用微博的社会化媒体属性打造了一个立体的传播矩阵,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新浪门户上的热门信息、精彩图片、独家节目等内容,会在微博平台形成二次传播,并通过用户的转发,进而实现持续的传播效果。这一过程,为企业的整合营销和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创新可能性。

新浪在协助企业进行体育营销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浪门户的媒体公信力给品牌背书,另—方面,可以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形成口碑效应,完成社会化体育营销目标。在门户和微博的整合营销过程中,微博往往能起到引爆营销的作用,继而形成多模式的持续营销效果。微博营销在不断发展,从1.0时代升级到今天的2.0时代,在自身的优化过程中为企业主提供了更具实效性的传播价值。

据艾勇介绍,“随着企业微博2.0和微博广告的推出,微博营销已经从1.0升级到了2.0时代,具体表现为:1.0时代的账户运营主要以140字的微博为核心,通过大账户转发扩大告知,整合传统媒介和活动开展社会化营销;而2.0时代则以Page为账户运营的核心,使用微博广告(Ads)放大口碑,利用Open API进行社会化商业。”

电影行业评估范文6

[关键词]电影;植入式广告;困境;运作策略

过去的2010年,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以数倍于国外的速度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人们的议论也空前暴涨,有拍手叫好的,更有痛骂指责的。《全城热恋》海报“围脖”事件、《杜拉拉升职记》雷人广告清单、《唐山大地震》中反复出现的某品牌酒的广告,再次将植入式广告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而今年《变形金刚3》中伊利舒化奶、联想电脑等国内品牌的跨国植入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为何会引来如此多的争议?它将如何走出举步维艰的困境?这已成为值得业内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电影植入式广告: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电影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商品,是具有极大商品属性的艺术品。其生产和制作规模庞大,投入资金巨额,所涉及的工种繁多,这些都决定了它必须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因此,电影业的发展必然要遵循产业运作和发展的经济规律来发展,即走产业化道路。而电影产业又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所以,资本运作便成为电影产业化的关键。

以资本运作电影业,将大大提高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一方面,建立较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投资成本,可以解决电影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促进电影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另一方面,资本进入所带来的产业运作模式与理念,将彻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促进产业体系的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将作为纽带,使各种联合经营方式具有真正的联营意义。而资本的来源并不仅仅限于制作方的投资,更多的来源于有所求的其他资本,如广告赞助的投入,这就使得电影商与广告商的合作成为必然。

与此同时,电影作为重要的媒介,以其广阔的受众市场和极大的增值潜力为广告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敏锐的广告商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希望在电影中加入广告元素,以达到推销自己产品的目的。于是,电影植入式广告便应运而生,成为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名利难双收

随着电影植入式广告在中国的迅速兴起,观众的心态由最初的友好开放逐步转变为不满与抵触。电影中时不时蹦出来的品牌LOGO和广告词打断了人们的观影兴致,以至于一些观众无奈大呼:“是看电影,还是看广告?”“是电影植入广告,还是广告植入电影?”为何观众会如此厌烦?

(一)电影植入式广告自身存在“先天不足”

第一,电影植入式广告容易伤害观众情感。观众看电影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享受视听愉悦,得到身心的放松与满足,同时从故事情节中咀嚼人生。而大量的植入式广告则会破坏这种观影心情,让观众产生被愚弄、被强迫的感觉。

第二,电影植入式广告容易破坏电影作品的品质。电影作品本身存在情节的连续性,而突兀的植入式广告会破坏这种连续性,让观众感觉莫名其妙,从而影响作品的品质。另外,随着观众对植入式广告的厌烦情绪不断升温,再完美的电影一旦植入广告,就会被观众批评得体无完肤,作品品质也必将在争议中大打折扣。

第三,电影植入式广告将遭遇不可调和的矛盾。电影中植入广告,既希望观众能识别,又害怕被观众识别。希望被识别,是因为只有观众关注到了,才会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害怕被识别,是因为一旦被观众识破,就会不高兴,得到观众声讨。[1]正因如此,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度”很难把握。难怪有业界人士哀鸣:眼下,植入式广告越来越难做,越来越难成了!

(二)广告主和制片方植入意识存在问题,重“利”轻“艺”

对于广告主而言,电影植入式广告性价比高。首先,高票房的娱乐大片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它不仅可以在影院放映,还可以在电视、互联网、DVD不断播放,再加上相关的新闻报道,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受众数量极为可观;其次,植入式广告的隐性化、人性化特点,使观众陶醉在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品牌信息与文化,其品牌渗透力极强;再次,植入式广告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于是在“利”的驱动下,许多广告主认准了这一新型的宣传渠道,但是不懂得如何植入,只想尽可能多地曝光自己的品牌LOGO和广告语,以至于电影作品中很多植入式广告过于生硬和露骨。

对于制片方来讲,电影中植入广告意味着可以提前回收部分投资,可以增加宣传和营销资源,何乐而不为?一位当下知名导演曾在宣传电影时说过:“如果一个电影里连植入广告都没有,那多没面子!”可见,制片方对植入广告的渴望。这种对“利”的渴望与追求,再加上广告主把控投资费用,要求突出广告,使制片方不得不服从。于是,便会出现广告植入过多,植入方式生硬的现象。

(三)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虽然当前电影植入式广告随处可见,但在国内它仍属于一种崭新的营销模式,缺乏配套管理。

首先,国内的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运行,大多是广告主直接找制片方和导演,双方协商决定,通常是建立在纯粹的关系基础上的交易,缺乏市场竞争和约束机制,这必然会带来交易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虽然国内的一些大电影公司,如华谊、中影,内部设有专门的广告营销团队,配合剧组开展植入式广告的营销活动,同时,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专门的第三方广告商,为广告主和剧组牵线搭桥,做植入式广告的工作,但总的来看,国内仍缺乏成熟的专业化的植入式广告商或这些广告商的水平偏低,难以完成产品品牌与电影的有效整合,更谈不上信息植入的策略性。

最后,由于植入式广告与电影内容合二为一,给量化其广告价值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国内仍缺乏完善的可操作性的效果检测和评估体系,无法保证对植入效果的科学评估,再加上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不健全,必然会导致广告植入的盲目性。[2]

三、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运作策略

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如何实现双赢共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电影与植入式广告的平衡发展。

(一)健全植入式广告产业链,强化植入式广告商的主导作用

植入式广告产业链主要由广告主、广告媒体(内容制造商)、广告商三方组成。其中,广告商是产业链的运作核心,其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所的产品或品牌,寻找恰当的植入项目。植入式广告商通常与各大电影制片公司及媒体集团保持良好的联系,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剧本并参与剧本的修改,这样就能够根据产品定位或品牌形象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植入,避免了植入的产品或品牌与影片格调、剧情或人物性格不符的现象,可以减少盲目性。

第二,注重信息植入的策略性,降低植入风险。植入式广告商一般拥有专业化的创意团队和执行团队,不仅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植入形式,而且在表现上镜头如何给,以什么角度,在什么方位,给多长时间等,都能进行专业化的协调和控制,从而保证植入的巧妙性与有效性。

第三,提供对植入式广告的价值测定与效果评估。植入式广告商可以建立完整的价值评估体系,量化植入式广告的价值,帮助客户科学有效地测定广告效果,提高投资透明度。

(二)健全植入式广告的运行和管理模式

在美国,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运行可分为以下五步[3]:第一步,剧本分析,包括对影片格调及故事情节的分析,对目标受众的分析,对制片方、导演及主要演员的分析,对影片发行时间、发行范围及发行量的分析等;第二步,选择植入形式,提出初步的创意构思;第三步,确定客户方向与客户层次;第四步,开展影片及植入产品的宣传推广策划;第五步,做好植入执行中的协调工作,在保证影片质量与艺术性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客户要求。

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应充分借鉴美国成熟的运行模式,为我所用。同时,还应建立合同约束机制,对电影内容版权和商标的使用进行约定,保障客户与制片方的合法权益。

此外,电影中某些特殊产品和服务的植入将面临一些伦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问题,例如烟草、药品等。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植入式广告进行监管。同时,行业内部还应出台相关规定,对植入式广告的定价问题、资金流向问题及营销人员的经营行为等做出严格规范,让植入式广告走上正常的管理轨道。

(三)注重策划与创意,强化品牌与电影的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的电影植入式广告整体创意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植入形式单一,大多采用最初级的场景植入,且弱关联性场景植入占多数。例如,《杜拉拉升职记》中弱关联性场景植入多达37处,在影片开始部分出现的联想巨幅户外广告、兴业银行LOGO、屈臣氏超市、《时尚芭莎》杂志等品牌身影,几乎与剧情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弱关联性场景植入,不仅会影响影片的艺术效果,还会激发受众对产品或品牌的逆反心理。可见,植入并非就是简单的摆入与拼贴,必须将科学策划与巧妙创意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精彩的植入式广告。

科学策划首先要以品牌与电影的深度融合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品牌的价值要与电影诉求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第二,品牌的目标对象要与电影的受众群相契合;第三,广告的植入要根据情节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植入形式。

(四)强调“影中”植入与“影外”营销的整合

电影植入式广告要想发挥植入效益最大化,不能仅靠“影中”植入,必须将“影中”植入与“影外”的宣传充分整合。例如,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在电影《变形金刚》未上映前,大量投放预告片,预告片的主角正是电影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大黄蜂(雪佛兰Camaro概念跑车),而预告片的主题正是雪佛兰的主题词——未来,为我未来,让观众在提前感受影片魅力的同时,也加大了雪佛兰的品牌曝光率,提升了雪佛兰的品牌形象。再如,美特斯邦威把《变形金刚2》的电影形象充分用于电视、网络、户外等媒体播出的广告及店面推广和现场活动中,并推出“美特斯邦威变形刚T恤,满100送电影票”等营销活动,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了美特斯邦威与《变形金刚》的紧密联系,既宣传了品牌,也扩大了电影的票房,实现了电影与品牌的双赢。[4]可见,电影植入式广告要充分利用“片外效应”,开展“影中”植入与“影外”宣传相结合的整合互动营销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1] 苟德培,谢华萍.走出困局:“视中植入广告”转向“视后营销体验”——影视节目植入广告的困局与对策[J].声屏世界,2011(06).

[2] 涂小芳.当代中国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探析[J].消费导刊,2009(11).

[3] 薛敏芝.植入式广告的国际运营及国内发展趋势[J].中国广告,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