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船舶;毕业生;跟踪调查
针对目前船舶航运业低迷的形势,2016年8月笔者对船舶类7个专业9个班318名毕业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回收调查问卷318份,有效样本318本,有效率100%。
1 就业基本情况
1.1 毕业去向
船舶重工类毕业生就业率为97.80%,其中协议就业率87.74%,升学出国率9.12 %,灵活就业率0.94%。
1.2 就业走向
(1)用人单位类型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88.41%),国有及集体企业11.59%。
(2)用人单位规模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50人以下用人单位(27.94%);51~300人用人单位(23.52%);301~1000人用人单位(22.05%);1001人以上用人单位(26.47%)。
(3)就业行业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为制造业(49.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5.94%);建筑业(2.89%);批发和零售业(5.79%);教育(5.79%);金融业(4.3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3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3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89%);卫生和社会工作(2.89%);住宿和餐饮业(1.45%)。
(4)工作职位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工程技术人员(33.3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0.29%);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10.15%);商业和服务业人员(8.69%);经济业务人员(5.79%);金融业务人员(2.89%);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89%);其他人员(15.94%);。
2 就业质量分析
2.1 月收入
本专业毕业生定岗后的月收入平均为2862元。
2.2 工作时间
本专业毕业生工作时间为每周40~50小时(含50小时)(52.17%);30~40小时(含30和40小时)(28.99%);50小时以上(14.49%);30小时以下(4.34%)。
2.3 专业相关度
本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45.59%。
2.4 职业期待吻合度
本专业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为74.19%,认为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毕业生中,37.5%的人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31.25%的人是因为收入,18.75%的人是因为职位,12.5%的人是因为就业地区。
2.5 就业现状满意度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90.47%,其中非常满意(42.11%),满意(57.89%)。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小(40%),收入低(20%),工作环境差(20%),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20%)。
2.6 离职情况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离职率为20.51%,主动辞职为56.25%。主动辞职的原因为个人发展空间小(33.33%);收入低(20.83%);工作环境差(12.5%);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生(8.33%);单位未履行招聘时的承诺(8.33%);单位发展前景不好(4.17%)。
3 求职分析
3.1 求职时间
本专业毕业生85.96%的人2015年12月开始求职,14.04%的人2016年开始求职。
3.2 求职信息渠道
本专业毕业生求职信息来源主要为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就业网站、就业APP等(36.13%)、用人单位宣讲会、招聘网站等(31.41%)、亲友推荐(8.38%)、社会化专业求职网站(如前程无忧、大街网等)(7.85%)、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就业网站、就业APP等(7.33%)、学校老师推荐(6.28%)、报纸、电视、电台等(1.57%)、微信、微博等(1.47%)。
3.3 求职费用
本专业毕业生求职平均花费234.74元。
3.4 求职期待月薪
本专业毕业生求职期待月薪平均为4535.09元。
3.5 求职过程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17.39%的人遇到就业歧视,其中58.33%的人遇到学历层次就业歧视,16.67%的人遇到性别歧视,16.67%的人遇到工作经验歧视,8.33%的人遇到身体条件歧视。
4 毕业生自我评价
本专业毕业生工作后,觉得要加强学习的知识主要是专业前沿知识(24.46%)、专业基础知识(20.56%)、社会人文知识(19.57%)、现代科技基础知识(18.48%)、跨学科专业知识(16.85%)。
5 跟踪调查分析
在目前航运低迷状况下,本专业就业率为98.70%,协议就业率87.74%,从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离职率等指标体现出本专业呈现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特点,就业用人单位类型、规模、就业行业及工作职位也与本专业的就业特点相吻合。
根据调查情况,建议本专业今后要加强如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本专业毕业生求职信息来源主要为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就业网站、就业APP及用人单位宣讲会、招聘网站、学校老师推荐等占75%,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今后要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联系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积极拓展实习与就业基地,建立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2.加强就业指导
本专业有少量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表示不满意,希望继续提高改进的是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加强求职方法技巧辅导等。
3.针对毕业生就业特点,加强教学培养
针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及时了解相关岗位最新岗位职责、技能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以强化毕业生的工作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强化学生就业相关能力培养
对就业相关能力培养,一方面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工作,在工作中培养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求职择业和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的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主要是根据“理财学”的专业而更名来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本专业,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较多的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但是由于近些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再加上该专业办学经验的不足,都需要我们对教学体系进行讨论,并加以完善。本文主要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一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1 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目前财务管理现状,主要就是因为经济发达程度的欠缺,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够规范,财务管理在研究上也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财务管理的发展。从该省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来看,陕西省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共33所,其中7所一本院校、9所二本院校、10所独立学院、7所民办院校。各大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陕西省金融业不如沿海城市发达,省内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发达城市的高校亦有较大差异,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大量金融类及管理类课程融入课程计划,该省多数高校则是在会计学核算类课程之上构筑财务管理类课程。
总之,目前该省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无法适应经济实体与金融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无法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服务。
2 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发展主要因素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立时间不长,专业特点建设不够明显。为了增强对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进行定位,需要突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并针对上述观点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和改革建议,但依然存在纰漏:其一,所提出的措施和建议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提出的改革措施无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中环环相扣,达到改革的目的。如课程设置的改革只是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之上加入管理类和少数金融类基础课程,但是此类课程设置并无法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与金融学的知识。其二,我们所提出的部分建议和措施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低,因此就需要重视校企合作。但是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虽然一些高校建设了诸多校企合作的基地,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但是由于财务管理及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就导致很多协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证书考取趋同性严重 在资质证书方面,陕西省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资质证书和会计学业专业同质化严重,无外乎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书、注册会计证书、注册税务师等会计类证书,金融业证书较少;相比较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区域,可选择考取的国外证书类别丰富,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美国注册商业投资师CCIM、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CFA、 北美精算学会保险精算师FIA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PMP、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等。而该省证书考取的趋同性必将影响就业的口径宽窄。
3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改革相关措施
3.1 明确培养目标 以教育部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陕西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生源减少、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分析,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打造灞金融商务区,增强国际资本融通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这一规划,考虑到目前该省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且该省工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现确定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主要面向的行业为工商企业、金融业。
3.2 改善教学计划,体现陕西特色 高校的就业生的特点是大多优先选择本地,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改革过程中,我们除了设置上述专业课程外,最主要的是结合当地教学实际情况,尽量设置符合自己地区优势的课程。如除去必要的课程外,可以增设一些外语类的学习课程,考虑三星电子在陕的大面积设厂及带动的相关韩国附属产业的发展,我们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学习一些小语种,以此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和实际紧密结合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地位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由于财务工作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和理财知识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和管理知识。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本专业的发展起到保障性的作用。主要方式体现在:首先,要将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以此形成各方面都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共次,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就要鼓励教学到区内外优秀的大学进行深造,或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便获取最真实、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最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能够有效保障教学水平。
3.4 推动教学改革, 促进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的经济与信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专业学习需要。因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的时候,可以积极采用一些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增强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②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于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内容,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与公式等变得形象和生动,并且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将更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吸收和接纳。③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所占课时的比重,通过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以此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习报告、课题性试验报告等任务的设置,再配合自编的系列实践教学教材用于指导实践教学的完成。
3.5 加强校企合作, 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积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和了解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②建立财务管理咨询工作室。学校可以专门成立财务管理咨询工作室,可以承接校内校外企业业务,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合所学的管理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的专业知识。③开设讲座、聘请客座教授。学校可以与知名企业进行联合教学,邀请知名企业家或著名教授开展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新动向,激发起学生学习、研究本学科的热情。④开展业务技能比赛。为提高学生实训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业务技能比赛,如会计手工记账比赛、ERP沙盘模拟比赛等,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各项比赛中,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能力。
3.6 搭建三个教育平台,凸显“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 目前,该省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这样的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课程整合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整合,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课)平台的课程体系,以凸显“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强化学生的未来工作适应能力。结合地域的行业定位,应在专业课或选修课上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和金融之间的交叉融合。可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设普通金融学有关课程;选定金融业构建实践课程体系,这样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内外部统一,提高学生对于财管和金融领域的双重能力驾驭。
参考文献:
[1]欧亿容.高校财务管理与办学效益分析[J].求索,2003(05).
[2]宋贝贝.基于完全成本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误区;对策
一、背景
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巨头的贪婪,导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也未能幸免,造成大量人失业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雪上加霜。曾经是人才市场上的炙手可热的“香馍馍”的硕士研究生,也遭遇求职的“寒流”。他们本应是大学里的佼佼者,是学识渊博的社会精英,所拥有的硕士头衔曾象征名企和高薪。而如今,他们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承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来的残酷。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其中研究生增幅较大,尤其部分高校改制,一些专业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两级硕士毕业生同时毕业,使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2007年初,广东省关于硕士就业率的一项调查显示,硕士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1]。但造成研究生就业率低的原因,不能全部归咎于金融危机,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也是主要的原因。本文将对研究生就业的几个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二、误区一:盲目自信,就业期望值高
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是导致他们就业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精力还是经费,研究生都比本科生、专科生投入得多很多。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在同一个专业上花费了7年的时间,而本科生仅仅花费了4年,那么付出多,获得(薪水)也应该多,因而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大部分研究生希望找到薪水更高、待遇更好、工作更轻松的职位。不少研究生对3000元以下的薪资不予考虑。大多数研究生扎堆在人才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而不愿意去有大量需求的边远地区。不过,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比本科生更明显的优势。这无疑带来了研究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而且研究生传统的就业主渠道吸纳就业的数量也在减少。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研究生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就业比例2009年比2008年减少10%,仅占总数的31%,其中,国有企业占10%,非公有制单位占12%,研究生就业开始由一元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分布[2]。与此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更为务实的态度。随着社会择才由“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不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不再以员工中的研究生高比例来装点门面。研究生的理论积淀较多,但实践水平可能不如本科生,甚至大专生高。对于一些重能力重经验的企业来说,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自己的优势,特别是理科研究生更是如此。
对策:合理调整心理预期,使自己的期望尽量跟现实相适应。准确定位,大众化教育就是要大众化就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要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三、误区二:一定要在主要劳动市场就业
很多大学毕业生一心想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单位,对稍不满意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一直等待观望,结果错过身边的机会,找不到工作。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想找待遇或工作环境最好的单位,而不去考虑这一工作是都真正适合自己[3]。特别是坐落在一线城市的大学,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毕业研究生基本上都期望留在当地工作。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2007届研究生的90%,选择在广东省工作,而其中的91.1%是集中在深圳和广州两个城市。而往届的就业去向,对下一届的毕业研究生有着很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陕西理工学院的程利娜[4]等人曾对2008年陕西省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中已签约的和正在找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做了就业偏好状况的调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调查的数据可知,在选择就业的城市时,79.6%的研究生选择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省会城市,而中小城市和西部边远地区却少有人问津。
对策:政府要积极引导,出台相应优惠措施,鼓励研究生流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促进高学历人才的合理布局。学校在就业指导上加大力度,积极加强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内心需求,以根据地区、行业、专业、待遇等来合理定位,确定自己到底属于科研教学型大学教师、科研开发、管理型还是经营开发型人才,达到最优选择,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同时,也要让研究生充分了解西部,了解西部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的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使研究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使他们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人事相配,职能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误区三:“热门”专业就业单位一定会好
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进行统一分配,俗称“一个萝卜一个坑”,“是萝卜就有坑”,既然大家都有工作,也就无所谓专业的热门或冷门,虽然单位不同待遇上也有所不同,但至少不管什么专业,毕业后一定会有一份工作,特别是研究生,一向是用人单位的香饽饽。由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逐渐的对一些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数量减少,而对一些新兴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多,如电气工程、计算机、自动化、机械电子、通信工程等专业,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新兴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且一些大型用人单位跟当地高校有历史上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也比较倾向于接受当地生源,所以这些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区别。
而现实情况是,硕士研究生的数量猛增,导致供大于求,而且也使一些毕业生包括家庭都产生了误解,片面的强调专业的“热门”,既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忽略就业所需的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盲目的认为自己的专业热门,产生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对稍不满意的单位采取观望态度,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错过了很多机会。另外,很多大型的用人单位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个高校招聘毕业生,招聘方式日益完备成熟,导致竞争日益激烈。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以往绝大部分都进入南方电网公司,但随着近几年电网公司招聘的正规化、程序化,以及南方地区的经济日益发达,使得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蜂拥而至,公司从而有了更多的选择,导致每年这个专业将近一半的毕业研究生未能进入电网公司。而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往往在电网公司招聘结束之前,不会轻易的选择其他的单位,甚至一些国际知名公司。到最后临近毕业,才不得不匆匆忙忙签约一些不理想的单位。
对策: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从本科时就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以后将要从事的就业岗位有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这些热门的专业的就业去向要有一定的了解,并确定这些就业岗位是否适合自己,不要盲目听信别人的建议,排除家庭、同学、社会的影响。另外,还要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并通过跟身边的同学、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是否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及努力的方向。
五、误区四:研究生不需要就业指导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研究生人数的扩招,造成研究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从往年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到现在的“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前是就业单位排队上门要人,现在需要学校到处联系游说企业来学校进行招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由于研究生这种高学历人才,以往是比较紧俏的,不但学生自己,而且高校往往也会忽略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或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辅导员或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根据笔者的经验,研究生在参与生涯指导、就业指导讲座时的热情度显然不如本科生高。而且笔者在指导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很少有研究生主动询问关于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就是有问题也是临时抱佛脚。所以,当研究生扩招人数过多、部分地区人才过剩,而研究生又缺乏生涯培训时,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就日益令人担忧。
对策:一方面,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就业指导,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开设生涯指导课程。在研究生择业前应组织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如一般能力测验、性格测验、职业兴趣测验等)来帮助研究生全面认识自己。其次,应组织专门的讲座使研究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要,明了各种社会职业对于人员学历、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生理与思想素质的要求。
另一方面,导师要承担起更多的就业指导责任,因为辅导员和就业指导部门要承担很多事务性工作,如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党支部、团委、学生社团、档案整理等工作,精力往往不够,而且缺乏相应的专业课程知识,对于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的程度,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研究生的职业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和对专业读物的自学,另一个是与专业课导师和专家的接触,参观实践和社会调查。而后者对于增长对职业社会意义的认识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职业知识对职业定向的影响取决于它的完备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巩固性。在有关知识的学习中,研究生形成的专业思维技能可以帮助他们比较合理地对待毕业和就业问题[5]。而且导师凭借自己对所带研究生特长、能力、素质、掌握专业知识的熟悉优势,便于与研究生的沟通优势,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的作出人生规划与职业选择。另外,导师所具有的崇高社会威望以及在科研合作过程中建立的良好人脉关系,其推荐意见也较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导师在促进研究生就业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往往比学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更加有效。
六、结束语
总之,造成目前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家庭的影响,也有学校在专业设置、生涯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不完善的影响。研究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个人各方面努力,形成合力,逐步解决。政府通过调整政策、优化地区才配置,学校通过设置生涯指导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竞争意识;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职业信息、专业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让研究生在职业寻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导师基于熟悉研究生的优势,具有良好人脉关系的优势及能够给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的优势,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应该发挥其作用。研究生本身也要积极进行生涯规划,努力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求职时积极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何期.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创新[J].高教研究,2008(2):74-76.
[2]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就业率为何与学历倒挂.新华网. news.省略/edu/2007-11/26/content_7144679.htm.
[3]陈薇.大学生就业心里问题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6):99-101.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海洲(1972- ),女,浙江温州人,浙江万里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计算理论;岑仲迪(1975- ),男,浙江慈溪人,浙江万里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计算金融。(浙江 宁波 3151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51-02
一、引言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中指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信息学科、科学计算、运筹与控制等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一个理科专业,其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基础与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应以“信息科学与科学计算”为核心方向。
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了计算金融方向课程。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测的能力,能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保险领域从事证券投资分析、金融产品研发、金融理财等相关工作,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浙江万里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2年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金融方向),在专业建设上作了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建设实践,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金融方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数学学科专业的总体培养和发展思路是:加强基础,注重能力;拓展口径,重视应用;突出特色,分流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数学应用型人才,要求所培养人才能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及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大量的实际问题,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意味着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而且要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
1.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如何运用数学语言恰当描述实际问题,强化数学建模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培养,以求解数学模型。这些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2.强调应用,突出特色。强调应用是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要强调应用: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取上都应该紧密联系专业培养方向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突出特色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在各院校自己熟悉和擅长领域办出优势与特色。
由国内外现代科学发展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出,数学科学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数学、经济数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因此计算金融方向成为了各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办学方向之一。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金融方向的课程体系的内容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内涵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金融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金融方向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四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
1.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课程,每门课程都需要设置较多的学分,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专业课。主要包括运筹学、数据分析、数学建模、随机过程、计算方法与软件实现、程序设计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科学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专业方向课。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证券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计量经济学和金融数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对经济金融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具备资产定价、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4.实践课程。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与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可以设置Matlab软件、综合性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等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ACM程序设计、全国大学生投资交易大赛等学科竞赛和考取职业从业资格证书,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金融方向课程体系的特点
根据培养计算金融核心专业能力的需要,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需要结合金融投资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因此,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需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在学习数学类课程的基础上,需要以金融投资行业需要为主线,构建由西方经济学、证券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计量经济学和金融数学等课程组成的课程链,为培养学生计算金融专业技能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促进金融理论、计算技术与金融行业实际的结合,使培养目标与就业定位一致。
2.注重以数学建模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讲授导数应用内容时,可以充分联系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法、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久期和凸度风险管理工具;在讲授级数理论时,可以引入货币创造等知识;在讲授非线性方程的求根方法时,可以引入资产收益率等问题背景。通过数学建模思维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金融问题的分析和建模能力,使学生养成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3.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需要构建一个包含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识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其中综合性实践教学中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最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在我院的数学建模综合课程设计中,设计了最优节税的月工资和年终奖最优分配方案研究课题;在资产定价综合课程设计中,设计了工商银行可转换债券定价分析的研究课题。
五、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金融方向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
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来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计算金融方向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本身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和生活体验性,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学生感受不到课程所应具有的现实应用价值。传统教学方法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性问题;二是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三是传统教学重结论而不是重过程。
我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中实施了“探究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探究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问题获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探究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包括引发问题、组织探究、合作讨论、问题获解、作出解释和运用深化等。学生通过针对实际问题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工商银行可转换债券定价分析为例,工行转债价值可分为债券价值和可转换价值;债券价值可利用“固定收益证券”“利息理论”“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中的知识来计算,可转换价值可利用“金融数学”“微分方程”“计算方法”等课程的知识和方法来计算,并可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资产定价综合课程设计中,学生课题组(项目团队)需要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然后进行组内任务分配,不同组员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在完成各自任务的条件下,进一步进行组内的探究和合作讨论,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最后将各组员的成果综合成最终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在讨论课上用PPT形式给教师和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积极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质疑,提出改进建议,并引导学生将求解该问题的思路、方法推广应用于其他有关问题。“探究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有效地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探究合作式学习” 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保障了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以能力培养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内涵,不是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获取的多少,而是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基于“探究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在“探究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活动是以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为载体的,因此学习评价需要综合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团队合作、课堂表现、问题求解和行文与表达等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评价形式可以包括调查报告、作品答辩、论文或试卷多种;评价主体不限于教师,学生组长及本人均可参与;对学生的个人评价结果应结合教师对小组、小组对小组、组长对组员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J].大学数学,2003(1).
[2]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1).
[3]岑仲迪,奚李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9(3).
[4]许峰,方贤文,许志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
[5]丁睿,蒋美群.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想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3(4).
[6]谢永钦,秦桂香,鲁大庆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3(4).
[7]姚喜妍,王宝丽.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9(4).
[8]胡康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群的特征与框架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5
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能力在英文中原义是指拥有做某事的素质、技能或才智。1982年,美国管理学家Boyatzis在Competence Management一书中提出,能力是个体产生优异工作绩效的潜在特征,包含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技能等。本文中,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具备的潜在特征。这种特征是较为持久的个人行为特征,且与活动绩效有密切关系,能够把表现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别开来。就业能力一词来源于英文employability,也有研究者将其翻译为可雇佣能力、可雇佣性、就业竞争力、就业力等。本文中,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确认并获得就业机会的能力,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就业环节、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的若干要素的集合,包含就业观念、自我概念、动机、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个人特质等内容的总和。
研究设计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本文以在北京大学举行招聘会的128家用人单位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招聘人才的专业学历需求、能力素质要求以及选拔招聘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策略,以便为改进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依据。参与本次调查的用人单位性质涵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军队,其中党政机关占2.3%;事业单位占8.6%;企业占79.7%;学校、科研机构占7.8%;军队占0.8%。调研单位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京津地区占63.5%,内地省会城市、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分别占13.3%、9.4%和7.8%。调研单位的行业分布较为均衡,其中文化教育行业占21.1%、互联网IT业占18.8%、工业制造业与商业服务业均占11.7%,其余还涉及房地产、医药卫生、金融证券、银行、能源、法律以及新闻出版行业。
调研结论与分析
1.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主要招聘对象
从目前用人单位在校园招聘的主体需求来看,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是最主要的群体。本次调研中,分别有78.9%和68%的用人单位选择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作为他们拟聘人员的主要学历要求,有25.8%的用人单位选择博士研究生作为其主要招聘对象,仅有0.8%的用人单位选择专科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学历要求与单位的性质类型密切相关,本次调研中文化教育、互联网IT行业所占比例接近40%,此外还有金融证券、医药卫生、法律和新闻出版行业。这些行业多为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整体比较高;同时这些行业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因而可以基本反映用人单位的整体需求情况。
2.经管、营销、计算机类专业持续走热,文史哲等长线专业需求回暖
在调查用人单位对专业的需求时,58.6%的用人单位选择了经管、营销类专业,37.5%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另有29.7%的用人单位选择了文史哲等基础长线专业。其余需求则主要分布在电子通讯、数理化、法律等专业。这反映出专业对口仍是用人单位的招聘首选,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识到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长线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功底扎实、后劲十足的优势。本次调研中,有18%的用人单位选择了文、理、工、医等大类专业。这说明,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倾向于粗略划分专业,在大类专业符合需求的情况下,他们更看重毕业生个体的综合素质。
3.道德品质、责任感、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因素
本次调研中,道德品质、责任感、敬业精神、忠诚等品德因素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为看重的因素,学习能力、执行力、主动性等因素紧随其后。从调研结果来看,全体用人单位的均值和企业单位的均值差异不大,这说明了用人单位在整体的选人标准方面还是较为一致的。本次调研中性别成为最不被看重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非性别、经历等因素。
4.所学专业、专业能力与毕业学校是简历中最核心的内容
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用人单位在每份简历的筛选上用时不到1分钟,25.8%的用人单位会花费1分钟~3分钟,仅有10.2%的用人单位会花费3分钟以上的时间。这说明,双向选择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但同时招聘成本和求职成本大为增加,使得用人单位只能通过“走马观花”的快速浏览方式来迅速决定一份简历的去留。筛选简历时,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是毕业生所学的专业、专业能力以及毕业学校,而这也是快速选人时最易于识别和把握的标准,从总体上也符合人力资本理论的假设。
5.一对一、多对一是最主要的面试形式
本次调研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采用的是一(考官)对一(学生)或多(考官)对一(学生)的面试形式,焦点聚焦于被面试者,从而给被面试者提出了更高的临场表现要求。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因其能全面考察应聘者的能力素质以及较为省时,而成为新兴的面试形式,但这种方式对面试官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否则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紧张激烈的面试中,毕业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品德是面试官最主要考察的素质,沟通能力、专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则是用人单位最主要考察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开发策略
1.实行按大类招生和“宽口径”培养方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此,高校应进一步推广实行按大类招生和“宽口径”培养的方式,在选修、辅修和转专业方面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政策;鼓励高年级本科生接触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提高其专业领悟力;指导研究生关注和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提高其专业驾驭力和专业敏锐度;重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加强职业辅导
受我国高等教育选拔机制和功利心态的影响,很多学生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对本专业的认同度较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欠佳。此外,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职业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模糊,导致他们求职时的迷茫和低效。为此,高校应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对本学科应用领域的介绍,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大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要求、工作内容与职业发展情况;指导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3.加强职业素质和品德教育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6
在社会实践中,当代大学生的不成熟特质主要通过就业体现出来。这些不成熟特质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的成长问题。他们在就业中出现的成长问题很多,大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四类:
(一)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长期以来,大学学子们在大学象牙塔里学习和生活,与社会接触太少,严重欠缺社会经验,不能充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他们对理想化的东西很着迷,把眼界和认知领域主要投放在校园和书本上。大多数同学对现实很迷茫,不太愿意也疏于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认知,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就业中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他们的就业认识要么滞后于社会发展形势,要么与社会现实不相符。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虽是满腹经纶,但却在就业中屡屡败下阵来。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也存在着一种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其理论分析内容往往占了较大的比例,对学生在求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及太少,也欠缺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而且,其教材内容也显得陈旧过时,往往都滞后于就业市场形势,对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缺乏详实的分析和及时的反应。就业指导课的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代大学生不能摆脱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的就业误区。
(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肯屈尊低就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认清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长处、不足等,因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合理定位就业目标。笔者曾受托在所带金融班为某传媒公司物色两名金融经营记者,就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来说我们都认为还不错。可找了将近20名符合条件的同学征询意见,竟无一名同学愿意去。这让我们深感诧异和不能理解,详询方知他们的理想求职是进银行,准备在考银行上面搏一把。我们在班级群发了很多就业信息,过问的同学寥寥无几,以致于我们甚至怀疑有无就业信息的必要。不过每当一银行招聘信息,马上就赚足了眼球。但他们从未自我评估过自己是否适合银行工作。通过走访了解还发现,不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会交往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竟是证券或期货分析师,求职目标竟然是从事证券或是期货营销;不喜欢参加班级和社团活动,管理经验严重匮乏的同学却醉心于考公务员。他们还停留在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过时观念上。这使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意向狭窄,不肯屈尊低就。大学生们为何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同时也与他们过分自信有很大关系。
(三)不能胜任吃苦耐劳、高压力的工作,跳槽频繁,“啃老族”队伍越来越庞大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除部分硕士、极少数博士生为70后外,为就业而四处奔波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他们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非独生子女也是长期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大多集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家人的溺爱使他们在家庭“温室”中长大,几乎没有经受过社会坎坷的磨炼,承受过失败风雨的打击。但当他们信心百倍地准备走上职场之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稚嫩却迫使他们不得不一再吞食就业失败的苦果。这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稍稍苦累的活儿不愿干,即便硬撑着勉强上马一段时间也会“悄然而退”,“裸辞”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跳槽频繁已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通病。来自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69%发生过离职。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受挫后,其心理创伤很难得到修复。他们极易沦为“啃老族”。这些“啃老族”宁愿“啃食”父母也不愿去工作,这样的“啃老族”队伍目前越来越庞大。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0多万人选择了“啃老”。究当代大学生不能胜任其工作和逃避就业之因,主要源于他们的娇嫩和诸多能力的欠缺。
(四)学生在求职中屡屡上当受骗,急需社会安全教育的洗礼
目前,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和防骗意识,加之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和运作的不够规范,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兴风作浪。他们利用毕业生急切就业、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以入职手续等名义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虚假承诺高薪等方式欺骗学生。大学生们上当受骗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和网络。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被骗的案件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被诈骗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类案件之一,约占大学生被诈骗案件的40%以上[2]。这些诈骗案件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和家庭财产带来较大的损害,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损害,也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面对就业欺诈,他们大多虽然暂时选择了忍气吞声,但部分学生在就业受挫后的怨恨情绪会越来越大,滋生出仇富情绪,走上犯罪道路,乃至做出与社会为敌,与党和国家为敌的举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安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就业安全意识,提高就业应对能力已刻不容缓。如果学生连起码的安全知识都不懂,不能进行自我保护,毕业后很难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二、成长教育理念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偏重经验教学的学科。”这表明就业指导课既是一门就业理论指导课,又是一门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成长教育课。高校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既然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是就业指导课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它有责任扛起成长教育的大旗,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那么,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最新就业动态,及时和诠释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整合补充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
当今世界发展突飞猛进,来自就业领域的变化也是瞬息多变。这主要通过就业新闻等形式映现出来。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之与时俱进,要拓宽他们的就业眼界,高校有必要加强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使之进一步切合社会实际。在就业指导课上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认识最新就业政策,帮助他们纠正其在求职中的观念和行为上的问题和偏差,解决他们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实用理念指导就业指导课,以有效避免纯理论授课的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课堂、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则应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多采用最新典型案例分析、面试场景模拟训练、分组讨论等方法,同时要把最新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融入课堂。比如,今年绝大部分银行在校园招聘时,在资格审查时都将三本院校的学生排除在外,但大部分三本院校与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仍然把就业主攻方向放在进银行上面。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在上就业指导课时指出这一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要么及早完成就业转向,要么通过飞驶特等人力资源派遣公司通过派遣员工的方式进入银行。
(二)引导学生认清当代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就业现状,认识自我,理性定位就业意向
伴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社会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与此相应,当代大学生就业正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就业阶段迈进。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这要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放下身段,从事大众化的工作。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们必须及时更新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把自己定格为“大众化”的劳动群体,并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和中小企业中去,树立起城乡一体、务工务农都是就业的新观念。作为就业指导老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择业观,帮助其养成独立、自强、诚信的择业态度,不要死抱着专业对口的思路不放,也不要死守在城市中就业。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反映就业动态变化的社会就业新闻。与此同时,上就业指导课时还要帮助大学生纠正认识自我偏差,在课堂上搭建他们认识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接受来自别人善意的评价,或积极求教他人来认识“自我”;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实践为镜,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正确认识自我是当代大学生战胜自我、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软肋”,做到有的放矢,找准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航向,扬长避短,在实践中顺利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忍耐力、生存和发展能力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的稚嫩问题,就业指导老师应向学生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积极引导学生参悟好社会这本大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和参与社会实践,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体会社会竞争压力,认清自身实力,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应对挑战。大学应把对大学生的忍耐教育、受挫后的自我调适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课堂,以培育学生们养成和谐而又坚韧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还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培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于在择业和就业方面出谋划策。培养学生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应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技巧和技能、社会知识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等多个方面。比如要求学生学会做饭、做家务等,养成合理的家庭消费习惯。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他们培育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还要对他们开展责任心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四)及时最新就业欺诈案例,指引学生安全就业,适应社会就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