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1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内容;方法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体系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面积较大,因此需要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以现代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将乡村景观、经济生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打造出美的乡村,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打造美丽乡村,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乡村,为农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2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乡村的民风民俗作为什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保留这些历史宝藏,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加乡村的文化内涵。

1.3 可持续性发展

在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们受制于社会条件限制,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较多,这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的保护好乡村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充分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村落景观

村落作为一个综合体,属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村落景观要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以此来吸引旅游者,使游人能够享受景观资源。而且通过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为乡村打造出适宜开发旅游的风景。按照物质形态来对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点、线、面等三种形态。

2.1.1 点。无论是在村落布局还是景观效果上,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点的存在会增强景观的中心感,使景观更具向心性和标志性。可以将村落景观看成一系列点状空间,将不同的节点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

2.1.2 线。点运动的轨迹即为线,同时线也是面运动的起点,线具备多种形态的造型元素,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和概括性,因此在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能将线作为街景艺术的重要单元,利用线来决定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的轮廓线,并利用线来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乡村景观中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线性空间的曲直变化及动静结合,从而打造丰富及优美的村落景观。

2.1.3 面。面在景观中分布范围十分广,而且具有非常好的连通性,在村落景观中,面充分的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不仅决定着景观的性质,而且对景观动态发展也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2.2 农业观光园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农业观光园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以休闲和观光作为主题,以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多功能于一体,通过广泛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打造出来的乡村农业观光园能够吸引大批游人,成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在农业观光园中,充分的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结合,将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进行传承和延续,从而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2.3.1 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3.2 旅游标识系统。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

乡村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更适应自然的环境,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传统村庄的肌理,有效的保护乡村原有的风貌,构造出温馨的乡村格局,为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落造出温馨的氛围。同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有效的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资源,进一步挖掘对乡村规划有利的景观素材,从而打造出美观的乡村环境。

3.2 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乡村历史文化风貌及民俗文化等都是展示乡村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突出地域民俗色彩,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来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的相结合,展现出乡村景观的文化魅力,提升乡土气息,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的居住部落和街道形成了乡村空间,这其中街道起着有效的连接作用,以此来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地理风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遵循心计适宜的原则,更好的显示出道路布局的合理性,确保道路顺通,从而为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且在具体规划设计时,当需要添加一些公共服务设计时,不能对村民正常的生活带来影响,要通过科学的设计,采取合理的尺度,从而为村民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农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因此需要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依托于乡村的地域特色及自然环境资源,为村民打造出美丽宜人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仅具备民俗色彩,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有效的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乡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2

关键词:村镇;绿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92

1 目前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1 村镇绿化责任问题

提到村镇绿化工作,人们更多的认为是政府的事。其实不然,村镇绿化是大家的事情,是全体村民的事情,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才能将村镇绿化事业做好。村民不仅要将自家院落绿化好,也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家周围、道路及一些空闲地方做好绿化,只有全民都提高责任意识,才能将绿化工作做好。但是,目前很多人都存在绿化工作与自己无关的意识,认为绿化工作并不重要,仅仅依赖政府行为,甚至某些地方政府进行大量投入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工作,然而由于当地人们的不重视,不注重日常维护,甚至有破坏行为,造成绿化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1.2 村镇绿化全面覆盖问题

村镇绿化工作不被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是由于人们都觉得村镇本来由于有很多农田,即使不绿化,也到处都是绿色作物。然而事实表明,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流失都存在于农村,这就说明农村的植被覆盖还不够全面,因此,村镇绿化要注重全面覆盖的问题,不能留有死角。

1.3 科学绿化的问题

村镇绿化虽然需要急迫解决,但是也要注重科学绿化,而不能盲目绿化,不能看什么植物好看,利于观赏,就引进种植,要做好科学调研和试验工作,在确定能够在本地种植生长后才能进行引进。同时,在进行村镇绿化设计时,也要根据村镇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而不能不切实际,以避免造成后来的荒废,或者不利于农民生产生活,造成浪费建设。

1.4 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也是造成村镇绿化工作进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之一。绿化主要要进行植物的栽植,如果后期不进行维护,就很难维持原有的景观,甚至可能会造成植物的死亡,导致前期大量投入浪费。因此,要注重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要有专人进行定期维护,包括植物的修剪、浇灌、防治病虫草害等。

1.5 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村镇绿化不产生经济效益也是制约我国村镇绿化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研究出一条能使村镇绿化产生经济效益的途径,例如:在绿化植物种类选择上,在兼顾美观的同时尽可能选择一些经济植物等。如果村镇绿化能够产生出一些经济效益,那么它的发展前景就会更加广阔。

2 村镇绿化发展趋势

2.1 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城乡绿化一体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就是指将城市绿化与村镇绿化结合起来,将城市绿化辐射到农村,不断带动农村绿化的l展,从而使村镇绿化达到城市绿化的水平。

2.2 乡村景观化趋势

在城市中,景观规划是要提供一个健康美丽的城市环境,而在农村,景观规划则是要提高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是既要保护自然环境,又要进行人居环境的改善,要对环境进行创造性的保护。未来我国村镇绿化要与乡村景观规划相结合,走出村镇绿化景观化道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确保城镇可持续发展。

2.3 乡村园林化趋势

我国广阔的乡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包括广袤的田野、星星点缀般的村舍,使其本身就是一幅园林画卷,然而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使很多原来美好的东西遭到破坏。因此,在我们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原有因素的保护,不能顾此失彼。村镇绿化要沿着园林化方向发展,突出乡村的环境美、人文美,同时也可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共同发展。

3 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 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模式

目前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村镇绿化时,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为保护了生态环境。

3.2 村镇绿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

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周末休闲的重要去处,经过一周的繁忙工作,驱车来到近郊的乡村,感受下大自然的美丽,放松一下心情,已经为广大城市居民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这样一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动力。乡镇绿化要以此为契机,加强规划,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规划指导,打造出优美舒适的乡村环境,吸引更过的城市居民旅游,促进旅游业发展,这样使乡镇绿化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从而也能够使村民更加注重乡村绿化工作,提高了人们对绿化工作的认识。

4 结语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3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景观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兼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的景观设计有几大特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农业景观游憩为主题;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1 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魅力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位置日益凸显。观光农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行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乡村基层单位,不少地方规划设计不够或随便设计,导致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水平不高、形式雷同等,迫切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景观、居住、产品、安全、体验等方面强化规划设计,体现、凸现宜人风景、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推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应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

2.1 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生态学理论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学则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研究农业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通过景观生态学分析,对景观的演变做出整体判断,通过形成生态化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市场导向,突出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的旅游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回归自然。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业景观特色,以可持续发展园区为建设目标。

2.3 全面规划、多元投资、分期实施

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把近期投资小、效益大的关键性项目规划到位,尽快进入设计与施工阶段,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做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在投资开发上,明确开发序列,突出重点,多元筹集资金。

2.4 合理分区、明确主题、突出特色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分区应立足于园区的资源现状、景观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掘农业园独具的景观潜力,并彰显其特色。

3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重点

3.1 强化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是休闲观光农业的核心内容,需要费心费力,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例如,世界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园区、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区以及浙江莫干山农家乐。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大多依托专门设计团队或人员,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植被资源,规划设计出了不少富有特色、令人心动的景观,吸引许多游客前去观光。江苏休闲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花草、建筑等条件,把景观设计建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的绿化最好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周围绿化则建议采用观花、观叶树,规划范围内的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植物布局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其次,在构图设计上要打开思路、富有创新,有特色、有错位,把握各类花草树木生长、开花习性和气候情况,建设富有特色、令人过目不忘的景观。

3.2 强化居住规划设计

休闲观光农业要上新台阶,要有较强的持续发展动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留得住人,而要留得住人,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重点要在居住自然化、舒适化的规划设计上下功夫,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要尽可能做到居有景。可以设计一些天窗、落地窗,便于游客观景、观星、观月、观日,让游客有融入自然的感受。二要尽可能做到居住舒适。注重住宿房型和房内地域文化标志设计,尽量具有独立的卫生间设计、干净卫生的洗护用品、便捷的空气调节系统,为游客提供较高品质的住宿环境。

3.3 强化产品规划设计

以乡土、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体现为重点,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产品规划设计。一是土特农产品设计。如大小、分量、搭配、容器、装饰等方面的设计,便于携带、食用,宜于馈赠。二是菜品设计。尤其要在农家菜品的烹饪、摆盘上做好设计,造型和味道要富有农村特色,尽可能统一价格等标准。三是民俗日用产品设计。在颜色、材质、款式上做好设计,使产品不仅可用,还能常用。

3.4 强化安全规划设计

安全是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道路交通的安全设计方面,认真考虑道路的宽度、硬度、倾斜度、转弯半径等和交通指示牌设置、车辆停靠点、停放场地。在游玩过程中,慎重考虑游玩点、观景点、景观承重(承载)等,做好安全保护防护设计。在住宿上,认真考虑防盗、警报设计,做好安全设计,让游客有安全感。在饮食方面,认真做好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游客吃得放心。另外,尽快引入旅游保险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有效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安全健康发展。

3.5 强化体验规划设计

乡村体验是吸引人的重要元素,应认真规划设计。比如,可以设计“一日农夫”等活动,在白天让游客参与耕翻、栽种、施肥、采摘、加工。设计建设一些公共集会场所,如饭店、商店、酒吧、KTV等,夜晚让游客有交流、休憩、放松的地方。可以创设论坛、节日,强化人际交流,不断拉近乡村人与人、乡村人与游客、游客与游客的心灵距离,营造良好的乡村人际关系。可以整合资源,串联休闲观光农业点,发展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和强化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客人前来休闲观光。

3.6 强化前卫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4

关键词: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王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5)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5

关键词: 城市新区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18-02

中国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后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近乎梦幻的扩张,成就辉煌的背后也隐含着惨重的代价,资源、生态环境、秩序的等诸多方面破坏被反复提及。城市新区是城市外延式发展和城市土地开发最活跃的区域,区内的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结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行为成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这种变化较之其他地区显得更为明显和复杂,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也更具有特殊性,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也更为突出。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新区景观特征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行研究,对城市的科学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生态特征

1.1土地利用和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城市发展的空间角度看,向城市边缘蔓延和“填充”城市边缘区是我国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与以人工景观为主的旧城区景观各具不同,城市新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种景观类型,既有商业服务业、居民点、工矿、道路交通等各种类型的建设用地,又有农田、蔬菜基地、果园、鱼塘等农业用地,还有森林、河流、草地、水域等自然景观用地,景观类型丰富且结构复杂。

1.2土地和景观功能的多元化和综合性

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土地集约利用一直是地方政府追求的土地管理目标之一,加之高速的城市化和GDP至上的思想使得城市的土地利用过分突出了其承载功能和经济功能,而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拥堵、噪音、污染、空气污浊等问题应运而生。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现阶段各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不只是仅仅注重土地的经济功能,还应充分使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有机融合,使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建设做到社会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协调统一。

1.3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剧烈,稳定性较低

城市新区的土地开发使得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和覆被发生剧烈的变化,大量的农业用地通过土地征收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景观通过蔓延、渗透、和跳跃式的填充逐步取代原有的乡村景观和自然景观,新修建的纵横交错的交通廊道割裂了原来的景观格局,各个景观单元的连接度有所降低;用作绿化的外来植物种类取代了乡土树种和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斑块转换较快,从而引起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由于大多新区的建设要持续几年到数十年,所以城市新区是景观最富变化、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且稳定性较低。

1.4土地和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突出

近年来,由于各地盲目求快地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新区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自然、半自然景观由于遭受人类行为的干扰而破坏严重,缺乏连续性,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自然景观缺乏合理规划,景观破碎化严重,通达性降低;乡村景观资源粗放利用,土地占而不用现象严重,闲置土地水土流失和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和审美价值降低等。

1.5景观的人文内涵不足,原有的乡土特色风貌遭到破坏

城市景观不仅是城市内部和外部形态的有形表现,还包含了一个城市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物质形态与城市精神的有机结合。然而在我国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景观规划思想往往追求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设计大广场宽马路,景观绿化多采用奇花异草和古树名木,多数城市景观大同小异,没有思想、没有中心,缺少自然美感和人文内涵。与此同时,乡村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遗迹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延续和保护,农田景观大面积减少,自然河流会被截弯取直,并被铺设坚硬的水泥或片石堤岸,乡土物种数量减少。

2城市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生态城市、人文城市、和谐城市等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已受到学界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强调人、土地、各种景观类型之间的关系协调,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因此在新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规划中主张遵循以下原则:

2.1人本原则

城市因人类的聚居而成,城市的主题和服务对象是人,城市新区的土地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生产、生活、休闲和发展的要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开发区热足以给人们带来理性的思考,那时候的开发区和新区的建设以高速度发展、高标准建设为主要模式,形象、政绩和效益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目标,结果造成有些地区的开发区土地大量闲置,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而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新区土地和景观生态规划中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使人更能融入城市,亲近自然。

2.2遵从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就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节制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象天法地”的系统整体辨识方法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形成了指导中国古代城乡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方法。在当代的城市新区建设中,自然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草地森林、农田景观、历史遗迹等要素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在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时应首先划定生态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构建城市赖以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生硬浮华的都市中积极合理地引人自然要素成分,以自然的柔美特征浸润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注入自然生气和活力。

2.3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市新区的发展不是为了取代农村,相反新区的发展那要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增添活力,带来机遇,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发展,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理念。而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改善可以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和丰富环保的农产品,城乡协调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人才的流动更加富有效率和顺畅。豪华高大的建筑集合不一定组成一座美丽健康的城市,一个城市只有达到各景观要素间的协调一致,具有特色,又富有变化,才能体现出整体的健康与美。

3城市新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3.1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规划应以土地利用现状和景观生态格局为依据

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要明白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是什么,景观生态的格局和过程有什么特点,自然条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什么样的规划设计和土地利用方式能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首先,在规划设计中要尊重本土文化和地方特色,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这块土地为当地的居民年复一年地提供着食物、水、能量、药物、住所,同时也是当地人民的感情和精神寄托,因此可以说人与自然都是有精神和情感的,而设计人员也是有感知和良知的,设计应遵从自然,尊重乡土文化和特色,尊重当地乡亲;其次规划与设计应适应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生态过程,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阳光、水分、土壤、植被、地形、生物栖息和人类活动的情况,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把景观的自然特征贯穿于整个的设计之中,使物质、能量、信息得到合理的交换和流动;第三,建设应尽量使用当地的建材,景观绿化尽量要使用乡土植被物种,乡土植被最适应当地的气候,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最低。

3.2注意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适度利用与保护,自然景观元素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尤为重要,如城郊水域湿地、自然植被、山林、农田和自然村落的保护。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设计尽量减少土地、水和生物资源的消耗,城市新区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建设情况表明,土地的粗放利用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外来的草坪和花木品种不仅投入资金巨大,其维护过程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水肥和农药。

3.3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具有人文感知功能

在对城市新区规划定位时惯用高标准、高速度、出形象、上规模等词汇,规划征集动辄采用国际招标,先进的理念和超前的思维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但规划设计是否能体现我们的城市精神,景观生态建设的内涵和意义能否为人们所感知,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众多的新区内不难看到被高档石材硬化的广场上人流稀少,宽阔的马路给人们的穿越和生物的迁徙造成了诸多不便,没有小汽车代步出行是多么不便,我们在赞叹新区的高楼林立时又觉得自身是多么的渺小。因此,新城区的土地利用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需求,而不仅仅是汽车对道路的需求,建筑等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是民族的和具有乡土风貌的,城市新区不仅仅是人们的物质家园,更是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的家园。

4结语

建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理想的城市空间,是当今中国城市新区开发的基本目标。在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如何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如何统筹安排各个产业的布局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规划建设应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实现人与城市、自然的有机融合,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和谐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

参考文献:

[1]李翅.走向理性之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现状;要点;地域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居住区、建筑物、道路、水系、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是建立在布局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基本特征与属性,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环境与空间的合理结合。以下就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及地域景观原则进行探讨分析,旨在提高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现状主要体现在:我国由于农村规划的范围,缺少统一的规划设计标准,引起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环境质量的破坏。很多原有的水塘和水系流道用于抛弃生活垃圾,没有很好的利用;在很多农村没有解决安全问题,存在泥石流、滑坡等潜在的自然危害;很多农村的建设质量混乱,施工技术低下,居住建筑没有形成统一建筑思想,引起与周围环境的不相协调;很多道路的建设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没有为整个村庄起到整体服务的概念;排水渠道、路灯、通讯等基础设施忽视了农村的整体需求,其配套性、共享性差,教育、娱乐、环保、健身、医疗等设施难以配套运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生活水平的发展。

二、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1、景观体系框架。村域土地根据规划设计将土地利用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非农建设区。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农村的村庄景观规划设计中,将住宅区、农田、道路、河流有机组合,整个村域规划形成“点、线、片”的景观框架网络体系。使农村村域范围内的绿地景观和建筑区景观与河流形成一个连通景观体系。

2、景观规划重点。从规划布局而言,着重对农村进行几点规划强调:控制住宅以及公共建筑的盲目扩张,对村庄整体强调合理布局,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重建植被,强调景观的生态功能,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人文景观,营造并保护种植田;建立集约化用地政策,与其自然环境相协调。对于硬质交通道路,将严格遵守国家参数,进行标准建设;合理安排民生工程(村委会、老年活动文化中心、幼儿园、医疗室、商业服务点、通信等公共设施场所)、综合防灾体系工程(消防信道、防洪工程、抗震工程、泥石流防护工程)、生活辅助设施工程(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停车场)在规划中的合理位置,中心公告服务设施区。

3、绿地景观设计。整体规划采用“点”、“线”、“片”相结合的手法组织景观点,营造流线生动、步移景移的景观效果,布局安排合理。在村口,设置的该村牌坊以及景观小品,这是整个景观轴线的开端,沿着村内主干道同村内道路交汇处,将是整个村庄的中心公共服务区,包括村民室内活动中心,室外体育活动公园、养老院、幼儿园,、医务室以及村委会及侧坪休闲区域,音乐喷泉休闲广场、商业服务中心、中心停车区域,再沿着主干道,规划各类景观小品及绿化景观,这些景点沿着主干道合理的布局,营造出一个适宜居住的美丽农村环境。

4、建筑规划与设计。依据新农村的住宅建筑要求,原则上遵循充分利用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统一拆除老房、危房。然后按照国家统一建筑参数标准,进行整体修筑。建筑风格采用本地住宅的特征,合理布局住宅平面户型,设计内部功能分区;强调户型外观整体性与美感,提高村庄人居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简单而紧凑,位置主要集中于新村中心,在村中心布置村委会、村医务室、农村的幼儿园、商业中心、养老院、室内活动中心和公厕等公建;并且把室外活动场所与灾难紧急疏散广场布置于村内十字路口周围,确保交通顺畅,为村庄的安全更添一份保障。

三、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要体现地域原则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要重视传承地域景观特色。新农村规划建设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色,使之成为有本地传统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观。改造不是随意的盲目改变,而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寻找地方文化传统元素,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适应当地人生产生活的最佳环境,适应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是在保护原有古老装饰风格基础上的改造,是一种传承地域文化的行为。改造也不是模仿,而是在本身地域文化中寻找代表性符号,并作适当的强化,否则就会丢失地域特色,丧失文化传统。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村。历史文化名村一般保存着比较丰富的文物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能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其中大部分街巷、建筑、环境及居民生活状态保存完好。我国已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但是,真正纳入法规保护的历史文化名村只是中国数量庞大的自然村落中的极少一部分。一般村落中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特色,与历史文化名村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的完整载体,在体现村落传统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其中文化的和谐和历史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是要素之一,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对村落传统进行保护和延续意义重大。实现新旧村落文化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还要了解村民对住宅建筑空间的需求,结合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共同对由此产生的新建筑空间需求进行合理化设计。掌握好原有的村落形态和构成肌理,对原建筑形态、院落布局特征进行新与旧的必要协调,调整好新环境与旧村环境的关系,即新建筑以与旧村相似的尺度和肌理,有机地嵌入新村建筑群内,把新建筑的布局和开放空间的控制与旧村形态有机地衔接起来。

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规划设计原则,可缓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可保持原有的地域特色。建筑材料可以用现代材料来替代,但应以不破坏地方原有整体风格为准。农居建筑群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可以突出地方特色。保护农村原有的聚落生态、自然生态是发扬地域特色,使本地的历史文化生态得以延续的基础。整体规划改造的原则是以保护地方特色为前提,新建筑与老建筑相和谐,不能出现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那样只会是破坏整体村落的美观,破坏环境的和谐,以致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古人常以“和为贵”“和气生财”来表达人与人关系上的“和谐”、“和气”的重要。如今,一些富裕的农民产生了显富、攀比、炫耀的心态,反映在建筑上则是极不和谐的争奇斗艳。

结束语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建设中,既要体现乡村新貌,体现农村的现代气息,又要保护好文物古迹,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万面,既要保持农村纯朴民风,弘扬优良传统,又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新农村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刘萍.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1]蔡可心.现代化农业生活区的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