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1
一、概述
全球化目前已成为一种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国家都要积极加入到这一潮流中,顺应经济变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世界整体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对国家自身来说,这也是一次发展的机会,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实力,同时使本国的经济环境更适合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对我国的发展来说,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当前的环境中,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活动,这样的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就整体而言,当前我国从宏观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包括税收以及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在微观上,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并且不断完善,这样有利的国内环境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近些年中呈现增长的态势。但同时要看到,由于经济政策已经全球性的经济差异仍然存在,我国的随外贸易中依然有很多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
二、全球化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次扩大自身经济活动范围,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机会,对我国来说也不例外。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期,对外贸易活动也在经历着转型与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使得对外开放有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这样的全球化模式也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1.增加对外合作
作为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类型,对外贸易合作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一国要想更好地实现对外贸易额的增长,首先就要扩大与他国的合作范围,最大限度地增加合作机会。在过去传统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由于众多规定限制的存在,贸易壁垒十分严重,各国的关税问题以及具体的对外贸易合作方式都不相同,各国上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但在当前的环境中,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贸易壁垒不断被打破,全球各种贸易组织逐渐增加并且制定了很多适合国际贸易往来的条约,这样的环境使我国更加方便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增加了交流往来的机会,在与其他国家合作的过程中促进我国进一步完善我国自身对外贸易的机制同时增加贸易额度,促进经济增长。
2.完善贸易机制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这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因素和现地社会体制等综合情况所导致的,所以我国要想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就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更加符合国际发展的要求。在贸易体制上的改革要顺应全球发展的潮流,向其他国家的学习,在不断地磨合借鉴中实现自身的完善与改革。全球化环境下各种集中在同一环境中进行贸易往来,有利于学习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运行策略,同时吸收国际通行的贸易法则,防止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引起纠纷,促进对外贸易的规范化、科学化。
3.提升经济实力
积极参与对外贸易活动是我国当前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项,扩大对外贸易的范围、增强实力也是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过去的环境下,我国也进行对外的贸易来往,但从整体上来说处于初级阶段,贸易额较低,无法实现较大的突破,如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给与我国更多的发展机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对外贸易活动的环境。从近些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以及其占国家经济发展总量比重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实力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可知出,全球化的环境不仅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三、全球化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挑战
虽然全球化为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及整体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新的机会,使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实现自身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当前我国在全球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我们自身体制不完善、政策不健全的问题,也有全球贸易障碍以及其他国家可以破坏阻挠的因素,综合起来,这些都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予以解决。
1.政策不规范
一国在进行对外贸易的活动中,除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也需要规范科学的国内政策的支持,在这一点上,目前我国还欠缺较多。在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或参与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中时,总是缺乏良好健全的政策支持,这让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障碍。如今全球企业更多的进行共同的贸易活动,缺少规范的政策支持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增加了很多障碍。
2.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
尽管当前全球的贸易活动逐渐平等化、开放化,但贸易壁垒仍然存在,如我国经常在对国外的产品销售中遭遇反倾销调查,一些国家会针对我国部分产品提出倾销的质疑,并且开出“天价”罚单,这些情况都使得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存在很多障碍。贸易壁垒也让我国企业在一些全球经济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很好地进行合作,这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往来的主要问题。
四、结语
当前的全球化环境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来说是有利有弊的,它既为企业参与更多更大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供了新的机会,但同时又给我国的企业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但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对外贸易活动也要继续强化,这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壮大自身实力的需要。我国必须不断完善自身,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的活动中,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作者:冯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顾国达.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汪五一.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利率;汇率;美元贬值;中国经济;美元走势
一、美元的历史及现状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创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新迹象,从此美元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欧元、日元、人民币等也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逐步改变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以美元为首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被打破了。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于1973――1976年间,爆发的标志是美元和黄金的彻底脱钩以及全球固定汇率制的崩溃。第二次危机爆发于1985――1987年间,爆发的标志是《广场协议》的签署和美国股市的股灾。在2000年之后的这段时期内,美元的持续贬值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这将对近期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一系列比较明显甚至深远的影响。
二、美元持续贬值的原因
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密切相关。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的相对下降,是美元走弱的历史原因,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而美元的持续贬值则是近几年来美国经济一度衰退的结果。从近几年美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美元持续贬值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货币经济学看,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化主要源于该国内部经济影响
2.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加剧
3.金融市场投资者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信心下降
4.美国政府听任美元汇率适度下跌
三、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当前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元的贬值除了对其本国经济产生影响外,势必也会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影响。而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元的贬值当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显著的影响。当然,这一调整就像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1.从机遇方面看,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三个有利的条件:
(1)提高了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竞争力
对中国来说,如果是良性的美元贬值,或者说是美元的软着陆,那么对中国经济应该是比较好的,可能有利于我们的进出口。因为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是窄幅浮动的,所以美元贬值实际上相当于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被动性贬值,这使得中国出口商品在非美元区域变得相对便宜些。这正是中国企业扩大出口的大好时机,中国出口企业应抓住时机,努力扩大对非美元区,如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日本和韩国等区域的出口。而且,部分对美元升值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其经济复苏前景一般也较好,由于正处于库存调整期,进口需求将会扩大。这从价格和需求两方面有利中国企业扩大对其出口。
(2)增强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从资本流动来说,中国可能再次成为世界外资流动的一个很好的场所,美元走弱有利于非美元的国际资本兑成美元投资于中国。例如欧元、日元和英镑将能兑换更多的美元,从而兑成更多的人民币在中国进行投资。中国要把握住这次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新动向,实时扩大招商引资,同时注重外资的质量。
(3)对我国外汇储备的正面影响
对于外汇储备管理而言,外界认为:美元贬值,国家外汇储备市场价值下降;欧元贬值,国家外汇储备市场价值下降;日元贬值,国家外汇储备市场价值下降。总之,只要美元、欧元和日元汇率变动,国家外汇储备市场价值都会下降,从而使得国家外汇储备管理部门腹背受敌。实际上,外汇储备只有在因流动性需要须将其中的美元兑现成对美元升值的货币时,才会蒙受损失。而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一直保持顺差,因此不会发生损失。近期,中国外汇储备无须用来支付国际商品购买,美元汇率一时的涨跌,并不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尽管储备货币折算时会出现账面损益:美元坚挺时,储备账面上将出现亏损;美元疲弱时,储备账面上将出现盈利,但这并不导致真实损益,只会引起储备货币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4)有利于减缓我国通货紧缩压力
美元贬值引起的人民币贬值将有利于阻止我国价格水平下降,促使价格水平上升,缓解通货紧缩压力。同时美元贬值成中国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外部推动
2.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1)降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支付能力
近几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保持了持续增加的势头,目前已超过30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持有的是美元,美元的贬值也就意味着我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或支付能力相对欧元和日元来说下降了。
(2)增加了我国的国外债务负担
我国外债余额近期需要偿还的短期外债余额占全部外债余额的近三分之一,加之外债余额中欧元和日元占20%以上,表明相当部分的外债需要用欧元和日元进行结算,自然增加了我国的国外债务负担。
(3)抑制了我国内向型部门的发展
有关专家同时认为,目前人民币尽管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从实际执行效果看,实际上属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趋势下,使得中国的外向型部门发展快而内向部门受到抑制,使得中国进口石油等的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也使得中国的企业缺乏足够的促进技术进步来扩大出口的动力。
(4)加大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首先,美、日、欧等国家或地区先后施压人民币升值,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贸易摩擦,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其次,中国的经济政策遭受冲击,主要表现在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不得不降低了自己的出口退税税率、放宽居民出境携带外汇额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再者中国的外汇储备受到损失。
四、美元贬值引起的思考
美元贬值引起了人民币以相同幅度的贬值,以至引起了我国与币值兑美元升值的地区和国家经济关系的调整。这一调整以及由此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又引起了我们对一些政策的重新审视。
如果美元下跌的趋势不能够制止,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加强内需。要刺激内需,根本是要调动民间企业的投资;其次要加强我们自己本身的改革,如果进出口贸易更灵活一些,起码减少一部分损失,另外吸引外资的政策更宽松一些,有可能一部分外资会流进来,这样也可以减少一部分损失。最后要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因为外汇储备相当部分是以美元为主的,如果美元继续下跌的话,外汇储备要考虑进行一些调整。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多变,每一处变化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总体来看,虽然美元近期持续低迷,但美国经济仍处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位置,其引领全球经济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对我们自己来说,只有完善金融系统,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在金融动荡中保持平安。
总之,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利弊兼有。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增加出口,吸引外资,减缓通货紧缩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增加我国外债负担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的问题。如何趋利弊害,已成为我国宏观政策研究的重点。而且,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多端,美元的未来走势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如何灵活应对美元未来走势对我国经济的不确定影响,以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道平 龙玮鹃:《货币银行学原理》第四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刘光溪 徐 凯:《人民币升值的“虚拟性”》,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4期.
[3]景学成 谭雅玲:《继续主动推进――美元汇率“双重”效率与“三角”协调”》,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4期.
[4]李剑阁:《美元贬值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载《财经》2005年5月30日.
[5]宗 和:《美放任美元狂贬背后的利益驱动》,载《中国经济导报》1227期.
[6]尹中立:《美元贬值增加压力》,载《世界商业评论》,2005年6月1号.
[7]“中国经济直面美元贬值”,载《上海证券报》2004年11月9日.
[8]“布雷顿森林体系简介”,载《光明日报》2003年12月4日.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 蚕桑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四川宜宾
中图分类号 S88-9;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03-02
蚕桑产业是宜宾市“十二五”规划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是丘陵山区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业产业。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战略推动下,宜宾市蚕桑基地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养蚕科技水平大幅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初见成效,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形成。经过近几年发展,宜宾市已成为四川省三大优势蚕区之一[1-2]。
1 宜宾市蚕桑产业生产概况
2012年,全市蚕桑面积2.70万hm2,全市蚕桑发种量37.76万张、总产茧量13 443 t(表1)。桑园规模、发种量、产茧量全省排名第2,全市蚕桑综合产值10.7亿元(含桑园综合开发),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5元。蚕区主要集中在高县、珙县、兴文县和宜宾县4个“万担茧县”,占全市蚕茧总量的95%,其中,高县和珙县分别产茧5 500、5 000 t,分别位居全省基地县第2、3位。全市有养蚕乡镇100个,其中产茧50 t以上的乡镇37个,发种量、产茧量分别占全市的91%和91.7%;有养蚕村687个,其中产值上100万元的村147个;有养蚕农户6.3万户,其中年收入5 000元以上户2.85万户。
2 宜宾市蚕桑生产优势
2.1 适宜的自然社会环境
宜宾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湿度大、日照少、风力弱等特点。全市年均气温15.0~18.3 ℃,无霜期335~355 d,年降雨量850~1 500 mm,年日照950~1 180 h。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的气温分布十分符合蚕儿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有利于多季节、多批次养蚕。宜宾的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其中丘陵、中低山分别占全市面积的45.3%、46.6%,平坝占8.1%。因受地势、地貌,特别是垂直高差的影响,立体气候和区域小气候明显,十分利于桑树生长。同时,丘陵山区的石漠化区域及“馒头山”区域,亦为蚕桑产业发挥其生态效益提供了地理条件,兴文县已成为全省5个首批进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范畴的县市之一。宜桑宜蚕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宜宾市具有悠久蚕桑产业历史,如今其茧丝产量与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
2.2 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宜宾市具有扎实的蚕桑产业生产历史,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1982年以前,原宜宾地区18个县的蚕茧产量达11 350 t。1982年以来,宜宾市丝绸行业几经市场的起伏和体制的变化。期间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领导下,以协会为纽带、部门协调整合、企业团结合作的产业运作模式,注重生产投入、收购环境和利益调整,坚持价格稳定、蚕农增收、企业增效,确保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没有出现因市场起伏、体制变化而导致的生产滑坡、蚕农利益受损、挖桑毁桑的局面,有效地促进了行业协调发展。经过全市蚕桑产业干部职工及科技人员的不断努力,宜宾市蚕桑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珙县与高县先后被确定为“东桑西移”优质蚕桑基地、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蚕桑基地。
2.3 有利的产业发展政策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东桑西移”后续工程也将继续实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落户四川省宜宾市,同时,蚕桑被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定为“十二五”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省农业厅千亿增收工程,宜宾把蚕桑列入优势特色产业、丘陵山区农民致富增收的骨干产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高校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等系列政策措施,将助推宜宾市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4 现代蚕桑建设步伐加快
宜宾市省级现代蚕桑产业强县从无到有,逐步扩大。其中,高县已经被四川省政府认定为现代蚕桑产业强县,2013年,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统一安排部署,正在申报高县为第2批四川省现代蚕桑深化提升县。部省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宜宾市已经获得部省认定的蚕桑产业农业标准示范区(种植业)4个。2011年开始启动在高县、珙县等9个乡镇、52个村相对集中连片的“宜宾市丘陵山区6 666.67 hm2循环高效产业带”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万亩亿元”、“银珠新村”、“桑树改造馒头山”、“桑树治理石漠化”等生态高效示范带动模式初步建立。
2.5 产业经营机制不断完善
全市现有11个蚕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2个省级(高县立华蚕茧公司、珙县智溢茧丝绸公司)、4个市级、5个县级。产值过千万6家,过亿2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蚕农”、“公司+协会(合作社)+蚕农”等模式带动全市106个乡镇、683个村、6.3万农户栽桑养蚕,确保蚕桑基地巩固和生产发展稳定。高县立华蚕茧公司是集种、桑、蚕、茧、丝、绸“一条龙”的龙头企业,珙县智溢茧丝绸公司是集种、桑、蚕、茧、丝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且2家公司同时具备丝绸后加工能力。宜宾市通过几年的探索与示范,在桑园内套种花生、土豆、红苕、蔬菜、黄豆等作物;同时利用桑枝条生产食用菌;桑叶茶、桑果酒、雄蛾酒、蚕沙复合肥、保健枕头等产品已经开发上市。形成了资源充分利用的“桑、蚕、粪、沼、菜(经)”等种养加循环蚕业模式,产业链条得到不断延伸。
2.6 蚕桑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坚持贯彻落实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推进桑树建园“一步成园”标准化、小蚕共育化、大蚕室外省力化、上簇方格簇自动化、消毒防病专业化、桑品种优良化的“六化”建设,养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小蚕共育面达81%,大蚕省力化蚕台推广面80%,方格簇推广面85%,自动化上簇推广面30%。全市平均单产534 kg/hm2,优质茧比例达到75%以上。蚕桑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拓展,2012年种植桑技食用菌逾145万袋,桑园间、套种经济作物逾4 666.67 hm2;桑叶茶、桑果酒、雄蛾酒、蚕沙复合肥、保健枕头等产品的开发上市,使农民增收4.57亿元。蚕桑产业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开始得以体现。
3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方式现代化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蚕桑生产一直还保持着传统的家庭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经营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现代设施应用少,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得不到提高,相比其他产业运用现代科技水平显得进步缓慢[3-5]。尽管近年来在规模化、机械化、省力化上不断改进创新,但是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价格上升空间有限,产业整体呈萎缩趋势。
3.2 科技应用推广进展缓慢
由于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技术推广、市场研发经费缺失,基层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几乎没有,主要依靠部分龙头企业自身实力进行局部的技术投资、指导和服务。部分地方甚至出现基层技术服务“线断网破”,导致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难以推广,省力高效养蚕成套新技术推广覆盖面不高。技术设备落后导致产业生产方式粗放,产品质量提升受限。
3.3 双重风险阻碍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规模养蚕农户面临养殖和市场双重风险。由于当前大部分养蚕户是中老年,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弱,掌握的养蚕技术很有限,防病意识薄弱,造成养殖风险。丝绸作为高端消费产品,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存在极大地市场风险。当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经济出现疲软现象,丝绸消费增长受抑,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给丝绸商品出口带来巨大压力,导致茧丝价格波动频繁,从事蚕桑生产的农民和茧丝加工的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风险加大[6]。
3.4 从业人员面临青黄不接
农村青壮年大量从农村流动向城市,并向二、三产业转移,专业学校招生大量减少,农村栽桑养蚕、蚕种良繁、工业缫丝织绸等多个环节新生力量补充明显不足,各级从业队伍老龄化趋势明显,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下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减弱。
4 发展对策
由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可知,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结以往工作经验,要保持行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蚕业,促进产业升级。因此,下一步工作应围绕加大科技推广、加强技术服务、全面提高栽桑养蚕科技水平、促进蚕桑生产提质增效几个方面进行[7-8]。
4.1 提炼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
在省力化技术方面继续寻求突破,重点研究推广省力化养蚕、自动上蔟,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解决养蚕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的技术瓶颈,体现实效。
4.2 培育蚕桑科技示范户
积极培育养蚕大户,将外出打工、闲置、荒芜的桑园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将零星分散、弃管弃养桑园向养蚕能手和大户集中,发展一批规模大、质量好、效益高的蚕桑经营大户,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土专家”,实现蚕桑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4.3 广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
大力实施蚕桑科技入户工程,把蚕业标准化工作具体落实到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管理、上蔟和蔟中管理等各个环节。通过示范、培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做到措施到田,服务到户,主攻单产,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助农增收。
5 参考文献
[1] 涂建华,曾华明,谢忠良,等.四川蚕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蚕业,2007,35(1):1-6.
[2] 杨学东.珙县蚕业产业发展经验浅析[J].四川蚕业,2011,39(1):1-6.
[3] 谭鸿,黄朝举.攀枝花市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四川蚕业,2012,40(2):9-11.
[4] 祁广军,陆瑞好,韦伟,等.浙江、江苏两省蚕业发展考察报告[J].广西蚕业,2008,45(3):71-75.
[5] 杜英武.重庆市蚕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8,27(2):75-78.
[6] 罗坤,夏培康,李宏,等.中国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变”[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1):80-84.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 服务业 内部结构
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和推动力,而且其结构也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产业是否结构合理、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但与国际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圈,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证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增长极,是产业链向纵深化拓展的最佳载体之一。随着长三角内部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第三产业总量与占比结构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总是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上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大多走过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终达到“三二一”的发展过程。据统计,2007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54.2:42.5,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
2、第三产业劳动就业能力现状
第三产业具有行业种类多,集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优势,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第三产业已成为长三角开拓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2007年长三角全社会从业人员5672.4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27.7万人,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为37.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绝对量和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从第三产业内部吸纳就业人数的行业看,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批发和零售业仍然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大的部门。其中上海市在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0%,是第三产业中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
3、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现状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提升,长三角第三产业在传统服务业发展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新兴服务业也开始崭露头角。据统计,2007年长三角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017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1%;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53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8%;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86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4%;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38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这五个行业共占到长三角第三产业总量的60%,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的原因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第三产业中的消费业,即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这是与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但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些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是相当大的,显示了第三产业产出结构的不合理性。因此,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需要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优化。在保持消费业稳定发展的同时,需进一步降低传统消费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长三角两省一市的服务业内部发展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江苏地区的住宿餐饮、零售商业以及其他消费性的服务业发展较快;上海地区的交通运输、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体现了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浙江地区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层次也有改变,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一直是浙江服务业的最主要构成部分,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及所占比重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持续下降。但是新兴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制约了总量的增长,制约了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新的需求又产生了,当供给没有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时,滞后性便产生了,致使结构偏差制约了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方向
依据比较优势原理分析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在比较优势定量分析方法中,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是比较科学和全面的一种方法,它从生产效率和规模优势两方面来衡量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在运用此方法分析重点行业发展方向时,除考虑规模、效率因素外,还增加了增长因素分析。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2008年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第三产业内部部分行业进行计算整理,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内部公共服务业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这表明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相当优势。第三产业内部升级方向为公共服务业。
同时,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内部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及其他服务业有发展优势,其中其他服务业具体表现公共服务业(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些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这表明这些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相当优势。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综合优势指数均低于1,这些服务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仍然不足,说明其服务业内部结构需要进行调整。房地产业的综合优势指数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大于1,而在上海地区小于1;同时住宿和餐饮业在江苏的综合优势指数大于1,在上海和浙江地区却小于1,说明房地产业和住宿和餐饮业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不平衡,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以使其更加优化。
因此,长三角地区要在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均衡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避免出现区域或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推动与市场联系密切的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
四、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发展新兴服务业
目前,长三角传统服务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规模小、生产者服务功能薄弱,这主要是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上比较低下。长三角地区服务业要在巩固提高消费业的基础上,积极加快生产业,对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传统服
务业要不断提高其服务业水平,拓宽服务领域,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信息服务、通信、旅游、社会服务等生产业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鼓励创办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积极发展会计、法律、价格、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绿化及其他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发展和完善全国性和区域性专业市场,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餐饮业和仓储业,要大力推行制、配送制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及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手段。
2、保持区域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要结合资源禀赋优势,各有侧重。上海目前的服务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其结构主要倾向于港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是上海服务业相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显著优势。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作为长三角的大中型城市,发展服务业的最明显优势就是拥有相当深厚的科技支撑力量。而江浙一带大多数是像南通、扬州和嘉兴这样的小城市,这类城市工业条件相对比较落后,无法支撑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科学研究能力差,服务类型也多为粗放型。因此,这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自身的特色。但其最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人力资源廉价,由于这些地区工业水平落后,所生产的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一般都是低工资行业,服务业受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不可能有太高的收入。因此,这些城市在服务化的起步阶段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可以不断地扩大市场。
[参考文献]
[1]黄埔: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新向度”[J]中国经贸,2009(11),
[2]丁俊: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之后的成因分析[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4(6)
[3]赵成柏: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趋势分析[J]人文地理,2009(2)
[4]陈世斌:长江三角洲内部极化效应及浙江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战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4)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服务贸易区域贸易合作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一)总量不够
我国的服务贸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从1982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到2008年的3044.5亿元,增长了几十倍,而且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也由0.6%增长到2008年的4.2%。但总的来说,尽管增长的倍数很多,由于基数太小,与其他国家相比,总量还是不够。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7%,远落后于排名第一、占世界出口额的14%的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4.4%,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的10.5%。不仅如此,我国服务贸易还呈现出连年逆差且逆差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结构失衡
我国的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小。长期以来,旅游和运输占据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大半壁江山。直到2008年,我国运输和旅游这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进出口额为1657.5亿美元,仍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4.4%。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近年来增速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
(三)管理落后
我国对服务贸易管理落后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多服务部门的立法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例如《电信法》历经多年的讨论还是没有出台;还未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也没有制订完善的服务贸易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存在出入,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发展对策。但这些对策大多从国内经济发展角度提出,极少从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提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中国也在积极参与、推动地域经济一体化。区域贸易不仅促进了地区货物贸易发展,对促进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我国参与区域贸易合作的动因
扩大市场半径。美国经济学家杰夫•马德里克在《经济为什么增长》一书中,论证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他认为,经济增长需要创新,但科技创新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由贸易发展、殖民地化、国内市场膨胀所导致的市场成长是西方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因”。在目前WTO谈判受挫,全球经济一体化受挫的情况下,发展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是最佳的替代方案,可以有效的扩大市场半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内政策推动。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商务部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出台了《商务部关于做好2008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都提到:利用多边和区域渠道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谈判和磋商。紧密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实力,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国际服务贸易体系。将服务贸易纳入双边经贸重点促进工作的范畴。深化内地与香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我国参与的主要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组织概况
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2003年6月和10月,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均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此后,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内地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又分别签署了六个补充协议。CEPA中关于服务贸易制度的内容有5条:市场准入、服务提供者、金融合作、旅游合作、专业人员资格的相互承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已于当年7月顺利实施。根据《服务贸易协议》规定,我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开放市场;东盟10国也分别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向我国开放市场。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是2006年11月签署,2007年1月1日生效的。2009年2月,中巴两国签署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全部12个主要服务部门中,巴方将在11个主要服务部门的102个分部门对中国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包括建筑、电信、金融、分销、环境、医疗、旅游、运输、快递、研发、计算机教育、娱乐文化和体育等众多服务部门。我国将在6个主要服务部门的28个分部门对巴基斯坦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具体包括采矿、研发、环保、医院、旅游、体育、交通、翻译、房地产、计算机、市场调研、管理咨询、印刷出版、建筑物清洁、人员提供和安排服务等。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2005年11月,中智两国签署《中智自由贸易协定》,自2006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2008年4月两国签署《中智自贸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根据协定,我方在计算机、管理咨询、采矿、环境、体育、空运等23个部门和分部门,以及智方的法律、建筑设计、工程、计算机、研发、房地产、广告、管理咨询、采矿、制造业、租赁、分销、教育、环境、旅游、体育、空运等37个部门和分部门将在各自WTO承诺基础上向对方进一步开放。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4月,中新两国签署《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已于2008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目前,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中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于2006年8月,于2008年9月圆满结束谈判,签署《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协定》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流动、海关程序等诸多领域。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4月28日,中秘两国签署了《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我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自贸协定。
在服务贸易方面,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秘方将在采矿、研发、中文教育、中医、武术等部门进一步对中方开放,中方则在采矿、咨询、翻译、体育、旅游等部门对秘方进一步开放。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侧重的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我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各有不同的合作领域与侧重点。例如中新(新加坡)自贸区,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可以在此区域着重发展我国的医疗、教育业的服务贸易。
不同的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所涉及的制度有待完善。例如关于服务的原产地制度,CEPA对自然人提供的服务,采取了国籍和永久居留权标准,对商业存在提供的服务采用了业务执行本地化标准。随着近年来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将服务的来源等同于服务提供者的来源是不恰当的,剥夺了成员通过合理的原产地规则来追溯服务正是提供者的权利。
继续推进新兴服务在自贸区的合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结构失衡,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发展落后。若适度开放这些行业,是可以促进发展的。而在自贸区内在双边合作的基础上适度开放新兴服务行业,例如电信、金融业,负面影响较小,开放度可控。
但我国目前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合作领域以传统的服务贸易为主,新兴服务贸易的合作较少。我国和新西兰、新加坡签署的自贸协定,都几乎未涉及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新加坡在商业服务、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行业优势较明显。而双方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
参考文献: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经济地理;教学体系;构建;开放
一、开放性经济地理教学体系核心内容
第一,开放性教学体系的建构,是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开放式教学是以目标开放、内容开放、过程开放、思维空间开放、教学评价开放为途径,以疏通所有教学信息通道为方法,以充分关注并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学生个性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之交,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而这种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第二,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经济活动分布规律和相互作用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地域表现,运用综合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以及市场需求和变化等方面,研究经济活动与生产布局的规律,涉及到有关经济活动全球化、新产业区、新经济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网络等诸多方面。
第三,现代教育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现代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对教育起促进和制约作用。地理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同地理教育关系密切。一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对地理教育提出新要求、新内容、新问题,使地理教育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变革中。
为适应经济地理学发展以及在教学上更好地反映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创造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经济地理教学要不断创新,不仅包括教学内容,也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资源构建等。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作为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随之变化,体现出新理论、新方法、新秩序和新领域这样一些基本特征,这种变化构成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因此,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向学生讲授内容不断变化的经济地理学,既要符合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又要反映学科的新进展。
二、开放性经济地理教学模式设计
(一)多元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相对传统的封闭式地理教学而言,注重学生课堂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开放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积极探索,多向思维,自己去获取与巩固知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注重提炼开放性教学的基本要素,注重研究开放性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二)“发展性”与“契合性”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职业教育则充分体现为社会、为企业的需要服务,培养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基本规格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相当重要,它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是否准确定位,能否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企校合作改革的发展之路”方向。
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应试,而是培养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审美素质等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富有个性特征的一代新人,“发展性”要求教学目标的高低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处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契合性”要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相契合。
(三)“问题性”与“应用性”统一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开放是开放式教学最核心的要素,是过程开放、思维开放的基础,是达成课堂理想预设、良好的师生互动与有效生成的重要前提。
“问题性”是指教学内容应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体现教学内容的问题应具有信度、效度、难度和梯度。信度关注问题的趣味性;效度关注问题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性;难度关注问题对学生的挑战性;梯度关注问题的层次性。“应用性”是指教学内容应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教学目标指向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形成,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有效组织。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应用问题教学化”和“教学内容实践化”。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教学内容,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社会生活和科学知识却不断地迅猛发展,也还是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及时给学生补充最新的信息,注重向生活实践延伸。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有着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引进课堂,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特别是将现代科技信息和重大时事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赋予教学内容以广阔的现实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在开放学习中关注生活,研究生活,拓宽知识背景,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揭示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设计经济地理教学时立足于低碳经济这一趋势对城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围绕低碳生活住宅区的环境规划、住宅区绿化道路系统规划等方面探讨低碳经济型城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并完成规划方案。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完成了略显粗糙、甚至带有虚幻色彩规划方案。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更能深入地理解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此外,开放性教学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经济地理是一门活跃的交叉学科,与其他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游走于各科学领域的边缘,这为经济地理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思维的拓展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动态、开放的课堂教学设计
动态、开放的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甚于教学结果的关注。由于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受”过程,而是教学中多因素互动的过程。互动,既是生成性教学的表现――在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多边互动,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原因――因为互动,所以才有新的信息、资源的生成。注重强化课堂讨论等交互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交互式教学的组织与主持者,形象地讲授,是经济地理学这一“节目”的主持人。加强学生的课间实习,布置分析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调查与作业等,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课本与社会结合。
互动教学是师生交往、合作的教学。早在1983年,极端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冯・格拉赛斯费尔德就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单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可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的互动是要借助于知识的传播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承担着对来自书本、社会实践的知识经验进行筛选、加工,整合、讲解、传授的重任,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而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互动教学也是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与信任。事实上,师生互动的本质上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播、信息的传递、道德的传颂、意志的传达、文化的传承来创造与造衍生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进而推进师生之间生命的互动、生活的互通。
三、开放性经济地理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在职业教育中经济地理教学为“就业”服务和为“升学”服务的关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经济地理教学必须强化开放的、突出实践的教学。这就使经济地理教学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要紧密结合,注重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第二,地理教学的软、硬件亟待更新。传统经济地理教学,主要讲授的是经济活动的选址及相互作用,以及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等内容。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消费模式的巨变,经济活动的组织规律和作用过程发生巨大变化,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对传统经济地理教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如何做好传统基础理论和新现象的衔接极为重要。这就要求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更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修正,有勇于颠覆传统的勇气。
由于教学理念和手段的限制,传统经济地理教学中存在诸多困难。例如,在区域经济地理教学中,区域经济地理的空间事项包罗万象,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空间现象千差万别。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依据三大件:一张嘴、一支笔、一幅图进行授课,不利于空间概念的构建,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翔实的素材、明晰的图表、直观的空间变化,动静结合,增强了可视度,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绎等手段解决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还可以形象、快捷地将各发展阶段的空间现象展示,并从中显示其变化规律,使学生更直观、有效地掌握空间知识。
第三,注意加强乡土地理教学,突出地理学在发展本地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很强,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生熟识的,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可以走出去,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总之,构建开放性经济地理教学体系,就是在经济与地理之间搭建起联系与桥梁,在教与学中构建和谐,避免学生在学习经济地理课程时出现有“地”无“理”状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引入国内外学科的最新进展,及时归纳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整合中外经济地理知识,促成经济地理教学体系化,符合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也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