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核心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课程统整互联网+教育
一、通过课程统整,确立核心素养导向
课程统整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或者经验组织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1]。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概念,也是一种基于课程融合、又高于课程融合的组织形式。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获得了永久性的概念,但是缺乏抽象性思维,概括能力比较低,因此可以利用课程统整,精简课程结构,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1.课程统整的必要性
客观上,当今世界知识总量正呈指数型增长,知识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让我们不得不对知识进行统整;主观上,当前以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为分类的抽象宏大的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从核心素养本质来说,核心素养并非单学科素养进行简单相加积累,而是通过跨学科素养相融合来发展学生能力。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范例
核心素养提出后,各国都试图通过统整课程来促进这一目的的达成。其中,STEAM教育是美国基于其核心素养研究(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发起的一种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新西兰课程也试图在各科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统整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这两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在2017年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STEAM教育和我国教育发展的联系,近年来,也对课程统整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小学基于“单元整合,五课渐进”的五课渐进法,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预习过关课、字词读写课、课文品读课、拓展阅读课、主题习作课)整合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来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成绩非但没有下降,综合能力反而得到提升,素养也得以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3.立足我国核心素养对课程统整的建议
第一,相近相邻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统整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在进行课程统整的时候,一方面要抓住学科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二年级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尊老爱幼”时就可以和语文课上的“孔融让梨”进行课程统整。首先这两门学科都属于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统整起来比较容易;其次,“尊老爱幼”对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具有抽象性,通过和“孔融让梨”统整后,可以借助“梨的大小”这一具体角度去理解“人文情怀”,进而实现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目标。第二,有限性原则。首先,统整课程数目的有限性。并不是将越多的课程统整成一个系统就越好,超过三科课程统整就会给学校教育秩序和任课教师带来压力,并且更多的课程挤压混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抓住其学习“核心”。核心都已经丢失,何谈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统整课程上课次数的有限性。有限的合理的统整课程上课次数可以巩固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其信息编码能力,便于内化知识;但是单一的无限制的统整课程使大量知识涌入学生头脑,会使其对所学学科重点产生疑问,臃肿多余的知识最终会降低学生的上课热情,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乐学善学”这一素养也会成为水中倒影。第三,切勿矫枉过正。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现存的分科教学造成知识散碎,不利于学生总体发展,但是存在于世界课程史上千百年的分科课程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依然是各国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统整课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但是也并不是十全十美,我们在真正的教学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切勿买椟还珠,矫枉过正。
二、利用“互联网+”教育,创新核心素养落实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捷。小学生好奇心重,对计算机新奇的人机交互极有兴趣,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
1.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互联网+”教育创新原有教育模式,使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成为现实。互联网的便捷性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从小学生自身出发,通过“一对一教学”“在家上名课”,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弥补自身短板,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另外,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了解“信息意识”和学习“技术应用”这两项素养的过程。
2.个性化设计,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不只是重视知识的储量和内容,更强调知识习得过程,因此提出“学会学习”这一素养。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及时的检测和反馈不仅有利于对当前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然而现实教学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要么是课堂上来不及检测,要么是“大一统”的反馈缺少针对性[2]。通过“互联网+”教育收集的基于大数据情景化的个体数据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反馈,使学习的进程和安排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促进了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学习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
3.基于核心素养对“互联网+”教育的建议
第一,立足学生身心智力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以往教学以单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不同,“互联网+”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在贯彻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更具优势。比如在上课之前,通过讲解多媒体教学工具,鼓励学生从“技术应用”这一层面去体会“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方面立体的图文内容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到“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站在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对这堂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进行点评,进而培养其“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借助互联网展示中国在全球的地理位置,一边讲解我国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国家认同”感;继而展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的分布与位置,让学生形成认知基础和“人文情怀”,然后让学生课下借助计算机绘制“家”“学校”及周边的重要建筑物,这样既巩固了课上所学的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让学生点评这节课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其“审美情趣”的发展。第二,支撑系统的完整性。在“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程模式中落实核心素养,必须配有完整的支撑系统。基于小学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其支撑系统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明。硬件上,需要有配套的计算机等教学辅助设施来保证“互联网+”教育的可行性,在硬件设施供给充足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软件上,老师的能力影响授课效果。胜任这种教学模式的老师首先必须具有精深的互联网知识,学会将互联网知识和现实课程结合;其次还需要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独到的理解,上课过程中将核心素养“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三、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发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认为,基于课堂内部的“深度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立体丰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类、“自主发展”类核心素养;在课下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知识变得“可感知”“有温度”,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
1.课上深度教学,立体呈现“文化基础”
与以往教学主要凭借螺旋式课程的累积来实现教学目标不同,深度教学不是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是将教学重点仅仅停留在符号表面,而是通过深入丰富教学层次设计,实现立体价值。通过“有限教导”“多元教导”“情感教学”“全景立场”让小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更加自主愉快地学习,获得积极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情感体验,形成自我认知。
2.课下实践互补,多面丰富“社会参与”
传统的课堂不能满足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现代教育,更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是课堂上听课与课下动手实践相结合。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生动手探索能力比较强,领悟抽象理论知识有困难。在实践中不但能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而且也能发现和探索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内涵,从而在实践创新中领会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角度来说,其第三个大方面“社会参与”中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六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这六个方面主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必须通过实践促进学生落实该素养。
小学教育核心范文2
自2007年北京市召开德育工作会议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4年中央8号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畅通育人渠道,创新工作机制,把握教育契机,凸显活动特色,服务学生成长,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以畅通渠道推动育人,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我们夯实学校主渠道,抓《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引领,抓德育课程和学科德育的建设,抓《我爱北京》、《志愿服务》、《北京精神》等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实施,使课堂成为系统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我们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建设社会大课堂,整合社会资源1276家,初步形成类课程体系,推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大力推进家长教师协会、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搭建家长和教师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家校协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轨道。我们努力拓展育人新阵地,大力打造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建设沙燕心理网、数字博物馆、班级博客联盟等网络阵地,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又一空间。
2.以机制创新强化育人,增强德育工作活力
我们通过举办德育观摩交流周、校长谈德育论坛、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搭建起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们通过“三走进”的方式,发现和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宣传身边的好学校、好老师、好榜样。我们通过完善“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机制、举办优秀班主任事迹报告会、建设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在全社会营造愿意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的良好氛围。我们通过持续开展全市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监测,形成年度测评报告,建成累计1200万数据的在线数据库,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我们通过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引导区县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工作力度,使全市中小学德育有了系统的质量分析体系。
3.以教育契机抓实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07年以来,我们先后迎来了北京奥运会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雷锋逝世5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活动。这些都是难得的教育契机和生动的教育课堂,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力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感受改革开放30年成就、“祖国发展我成长”、“党在我心中”、“学习雷锋,践行北京精神”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唱响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全市中小学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引导全市中小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各种大型纪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做志愿者、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树立首都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
4.以品牌活动优化育人,凸显首都德育特色
我们整体推进,分段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落实到各学段教育中。小学强化基础养成,抓文明礼仪教育;初中关注中小衔接,抓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高中重视“三观”形成,抓生涯教育,形成了小学生传唱“新童谣”、中学生“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高中生“模拟联合国”等一系列层次清晰且富有特色的德育品牌活动。我们面向全体,重点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成才,面向来京人员随迁子女,开展手拉手活动和融入教育,以兴趣特长强自尊、树自信,针对行为不良学生,推进专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启动学困生帮扶项目,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5.以实事工程服务育人,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2008年开始,我们用三年时间,累计投入1亿元建设学生社会大课堂;2010年又启动了“牵手计划”,两年投入2000万元,推动农村山区学生和打工子弟走进社会大课堂;2012年又投入2个亿,保障所有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有两次外出开展社会实践和课外学习。我们采取措施将奥运会、国庆60周年、音乐史诗复兴之路等系列先进文化成果的光盘以及《“三个北京”校园读本》、《青少年党史丛书》、《感动青春》系列书籍、《北京精神新童谣》等,免费发放至中小学校,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先后举办德育科长、德育校长、骨干班主任、心理教师研修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智慧和魅力。
五年来,首都中小学德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郭金龙市长亲自启动的社会大课堂、坚持近10年的学生思想道德测评、拥有26个特色栏目的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等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特别是2012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社会大课堂作为典型经验在会上向全国作现场展示和经验交流。
五年来,全市各区县和中小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德育品牌,如东城区的蓝天博览课、朝阳区的同伴教育、海淀区的教育资源联盟建设、丰台区的融入教育、通州区的传统美德教育、延庆县的班主任队伍建设等,以及宣师一附小的新童谣文化、中关村三小的民族团结教育、北师大实验中学的生涯教育,等等。这些鲜活的经验是推动工作发展的宝贵财富,
最令人欣慰的是,根据坚持近五年的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测显示,首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整体得到提升,这也在历次首都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印证。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学生典型,如见义勇为获得教育部“舍己救人优秀学生”称号的付冬梅,热心公益、立志做环保先锋并获得“全国十佳杰出志愿者”称号的袁日涉等。先后有48位优秀中学生在北京市优秀中学生事迹报告会上向同伴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小学教育核心范文3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科技飞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求教师不断变换思维局限性,学校也要引进高素质教师。虽然目前我国部分小学老师都拥有着高等大学文凭,然而在素质与管理能力还有所欠缺,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考核。这种情况造成了学校用人机制的不完善,素质与职位不符的情况较为突出,导致了部分小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小学存在着工作混乱的情况。
2、改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建议措施
2.1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新型教育管理意识
想要更好地改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首先应该从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开始,调整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管理理念的引导作用,走出传统刻板教育管理理念的误区,引入自主化、民主化理念到教育管理领域当中,这才是现代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核心趋向。要积极探索能够激发管理人员教学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教学主动性,将小学教育管理建立成一个开放性的科学管理体系,让被管理者的职责更加明确,达成权责统一的状态。
2.2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教育激励和竞争机制
全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将评价体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角度为基准,将教育者能否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主观管理理念建立,并促进其学习上的主动性,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学习作为评价标准。合理的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关键在于对学生连续的考察,而不应该是以阶段性为考察节点。在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中,教师既是被管理的部分主体,又是对学生进行直接管理的主体。在小学普遍推广合同制聘用办法,可以让教师们产生危机意识,促进其对自身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择优聘任和公开招聘的人力资源战略,能够帮助学校留住更多的优秀教学人才。秉承效率优先的工资分配原则,打造差异化工资待遇,能够让职工的个人待遇与工作业绩产生紧密联系,促进教师积极的投身于学校教育改革事业中。
2.3重视对人的管理,完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想要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小学教育管理体制,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建立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学校自身就存在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属性,所以学校首先要明确其为社会服务的定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长远的客观发展角度来看,学校教育的发展应该将老师作为发展的根本需求,提高对教师的培训,这才是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工作需求,才是塑造学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学校管理工作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当务之急是引导教师提高职业道德和工作效率,发挥综合优势。
2.4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系
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中,小学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小学课程教育的选择,无疑决定了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内容,甚至这个决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一定要对小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时代不断的发展,预示着未来教育多元化与创造性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生不仅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与高尚的道德品质,还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深挖学生的个性化多种才能。我国小学课程目前的统一性基本设置,完全无法符合未来的发展情况。因此,小学教育管理机构要以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发展阶段性特点为标准,根据素质教育和课程教育的管理要求,积极的建构符合小学生未来发展的新课程管理系统。
3、结论
小学教育核心范文4
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人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教书必须先教人,要教育学生为什么学,为谁学。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将来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因此作为人民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校评价一堂课不仅要看知识、技能传授得如何,还要看是不是挖掘了育人资源,实现了育人功能。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之中
道德教育的加强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核心价值的迷失,是非、善恶观念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尤为突出 。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这种思潮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机制,形成常规活动与专项活动相结合,传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竞赛活动与娱乐活动相结合的系列活动。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同时要利用好劳动节、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形式有趣、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生的心中。
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
小学教育核心范文5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526.4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122-01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四)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由于这是书本上没有考虑的,学生一时间会对这个问题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学习,问妈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教育核心范文6
1.信息化建设夯实学校管理
信息化建设助力校园安全。校园所有角落和教室实行监控全覆盖,学校每天安排学生会到监控室通过摄像头查看各班早中晚自习情况。信息化建设重构教学空间。2016年11月,驻马店市第九中学注册并开通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展示学校活动,宣传学校理念,成为众多家长、学生乃至教育同人了解九中的重要渠道。肺炎疫情期间,学校通过微信群通知学校消息、统计学生人数,利用钉钉等平台直播教学,所有的班级和学科均按照在校时间进行网上授课,有的班级甚至进行了早读和夜自习,利用线上方式重构教学流程。另外,学校引入了家长教育云平台,为家校共育做出贡献,学校获得“河南省卓越家长学校”荣誉称号。信息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在科技手段的支持下,学校利用远程监控监考,并实现网上阅卷,在提高阅卷效率的同时,便于家长们查看孩子的真实成绩。同时,很多在线学习软件和学习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窗口,学生能快速、便捷地获取各种知识,学校课程资源库的构建和教师的微课、视频直播课也使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软件的使用也使得孩子们自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翻转课堂模式促进课程建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种创新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讲解视频,自主学习,上课不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而是将更多时间留给师生互动或者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创新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一个代表性模式。“三翻两段十环节”教学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它指的是将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前、课中两个阶段,通过课前的教师一次备课、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反馈交流,教师获取学情、二次备课环节,以及课中的展示交流、合作释疑、检测提升、总结评价等环节活动的组织,最终实现三个翻转。这三个翻转指的是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翻转,教学结构由“课堂传递知识,课后吸收内化”向“课前传递知识,课堂吸收内化”翻转,教学角色由“演员型教师、观众型学生”向“导演型教师、演员型学生”翻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三个作用。一是激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让每个孩子能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二是解放教师,转变教师角色,使其依据自己的知识传授经验和学情掌握经验,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学情评测,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改变学习模式。三是更好地构建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宽视野、掌握知识、培养品格。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之前,驻马店市第九中学采用的是与驻马店市实验中学共同实践探索并获得国家课题奖的“三环六步教学法”,其理念与翻转课堂一致,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做好准备,为打造更高效的课堂做铺垫。但教师的教学资源匮乏,孩子们仅仅依靠课本预习难有效果,实际效果不好。通过接触网络平台、挖掘网络资源,我们发现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前深度学习,必须借助现代化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且高效的通道。2018年,驻马店市第九中学设立翻转课堂班,许多家长不认识、不理解、不认同,报名者寥寥无几。但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努力,翻转课堂班无论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班级管理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校连续两届把翻转课堂增至两个班。如今,“互联网+”席卷了各行各业,信息技术逻辑重构了许多行业生态,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大数据等也成为社会热词。在快速变革的技术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也顺势而上,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础。
3.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探索